序
關燈
小
中
大
序
人在氣交之中。凡呼吸吐納之氣皆天地之元氣也。其或疾風豪雨祁寒溽暑。山岚瘴疠之迕。以及情志之自賊。饑飽勞役之傷。卒暴之變。元氣因之而戕則病生焉。内中乎髒腑。而外發乎肢體。治之者亦遂以内外殊科。湯液内治者也。外治則薄貼為多。治外而舍其湯液者有之矣。天不愛道。而錢塘吳君尚先始專用薄貼以治内。則伊芳古以來未之有也。君負濟世之志而啬其用于醫。比年辟地海陵之東北鄉。以薄貼施病者。常十全杏林之間。亦既不言而成蹊矣。顧或者疑之。疑夫内治者之何以能外取也。不知亦取諸氣而已矣。今夫當風而浴則寒氣得而入之。觸暑而行則熱氣得而入之。入之者在内。其所以入之者外也。非内也。人身八萬四千毫孔皆氣之所由出入。非僅口鼻之謂。其可見者。熱而汗氣之出也。汗而反氣之入也。
草木之菁英煮為湯液。取其味乎實取其氣而已。氣與病相中内治無餘事矣。變湯液而為薄貼。由毫孔以入之内亦取其氣之相中而已。而又何疑乎。爾雖然君之學則未嘗教人以外取也。
間出其所為理瀹骈文示餘。受而讀之見其自靈素而下博采約取囊括靡遺。而不俗人徒重其意可知矣。然而斷斷然出于外治者何哉。以為讀吾之書而有得焉。則于外治非弋獲。即改而從湯液奚不可也。未之有得則姑用吾之治以為治。有不中去之無難。可以收湯液之利而無其害。君之用心可謂仁且智矣。餘愚不知醫。君辱不餘鄙而委以序。因為發明外内一貫之理。
而要其歸于氣。其亦有聽然而笑者乎。
同治三年鞠有黃華之月海甯許楣書于南通州旅次之存悔齋
序
餘性好醫。知醫之難未嘗妄為人醫。今老矣。閱曆益多更不敢談茲事。惟以詩遣興而已弟尚先着外治醫說。刊既成易名骈文。屬餘序言。餘觀之竊以為可不序也。文已詳之矣。然其中有不必論者。亦有不得不為之辨者。夫其所述天地萬物之理。賢聖授受之心。學人格緻之功。乃醫之本也。知者自知。不知者自不知也。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也。此不必論者也。而其為法。則于前人諸家外獨辟一門。人人共見其無害者也。而或以為雖無損于人亦無益于人。此不得不為之辨者也吾謂其書足。比邵子蠢子之數。方今醫學失傳久矣。苟中材以下貧無所藉。俾習其術以養其生。不至重衣食而輕人命。即使無功而陰受其功者多矣。況施濟有年實有可憑者乎。夫蠢子數數之有驗者也。故人多學其法。至數之與皇極經世同出于一原。則亦非上智不悟雲。
同治三年甲子四月高橋散人書
序
客有問于餘曰。古以醫書為活人之書。若君兄之理瀹骈文者其果能活人耶。餘曰能活人曰何以征之。餘曰于吾兄之所以施治者而征之。客曰施治如何。餘曰泰之東北鄉曰俞家垛。
吾兄與餘奉母避亂之所居也。餘橐筆處州幕。兄在鄉自制膏藥以為施治。餘以時歸省。得見兄之所為施治者。下河數百裡。間為莊者一千五百有奇。凡篇值力作之壯男健婦。以及衰老幼稚居湫隘卑濕之地。而又時為寒暑所侵。内而心腹之患。外而頭面身體肌膚之疾。往往困于力之無如何。委而不治者半。或力能治矣。數醫而無驗。亦自惜其藥之徒費而不複治。聞施者相率而就。日或一二十人或三四十人。人情莫不安于藥餌。狃于其所常而疑于其所異。
彼夫病之久且深者。初請得一紙膏以去。窺其意若不甚釋。然至三四易已脫然踵門而謝曰。
吾谒所謂高手者多矣。此獨不煩飲藥。不待切脈。竊以為療之難而竟得愈之易也。告于其所親。來試之而果驗焉。所親更告于其所知。來試之而又驗焉。以是信日益多。傳日益廣。凡遠近來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時聚有舁有負。有扶掖有提攜。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擁塞于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斯旁觀者莫不慨息。以為繪流民之圖。開赈饑之局不過如是。深慮一人胗視之難而力之有所不暇給也。而吾兄則自晨起。以次呼立于幾案前。令自述病因。側耳聽之。若宜補。若宜瀉。
若宜涼而宜溫略一視顔色。指其部位。分别散給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藥。不半日而畢。自來醫未有如此之捷簡者。月治數千人。但有所忌于人無所怨于人。則膏之能活人可知也。吾兄嘗語餘曰。醫于外症易。内症難。實症易。虛症難。吾之此膏焉能必應。然治得其通而所包者廣。術取其顯而所失者輕。可以藏拙。可以觀變。可以補過。可以待賢有謂吾取巧者。吾豈敢取巧哉。吾亦求其心之安而已。噫。是即吾兄用膏施治之本意也。夫亦即此書之所以為活人也。夫客欣然心悅而退。适鸠工既竣。吾兄命餘弁言。遂書其與客問答者如此。
醫小道也。而修德積善之方在焉。風塵擾擾。我子若孫其克守此以保家。或不僅為耕讀之一助也
歲在甲子孟夏之月官業謹識于海陵寓齋之小鄂不館
人在氣交之中。凡呼吸吐納之氣皆天地之元氣也。其或疾風豪雨祁寒溽暑。山岚瘴疠之迕。以及情志之自賊。饑飽勞役之傷。卒暴之變。元氣因之而戕則病生焉。内中乎髒腑。而外發乎肢體。治之者亦遂以内外殊科。湯液内治者也。外治則薄貼為多。治外而舍其湯液者有之矣。天不愛道。而錢塘吳君尚先始專用薄貼以治内。則伊芳古以來未之有也。君負濟世之志而啬其用于醫。比年辟地海陵之東北鄉。以薄貼施病者。常十全杏林之間。亦既不言而成蹊矣。顧或者疑之。疑夫内治者之何以能外取也。不知亦取諸氣而已矣。今夫當風而浴則寒氣得而入之。觸暑而行則熱氣得而入之。入之者在内。其所以入之者外也。非内也。人身八萬四千毫孔皆氣之所由出入。非僅口鼻之謂。其可見者。熱而汗氣之出也。汗而反氣之入也。
草木之菁英煮為湯液。取其味乎實取其氣而已。氣與病相中内治無餘事矣。變湯液而為薄貼。由毫孔以入之内亦取其氣之相中而已。而又何疑乎。爾雖然君之學則未嘗教人以外取也。
間出其所為理瀹骈文示餘。受而讀之見其自靈素而下博采約取囊括靡遺。而不俗人徒重其意可知矣。然而斷斷然出于外治者何哉。以為讀吾之書而有得焉。則于外治非弋獲。即改而從湯液奚不可也。未之有得則姑用吾之治以為治。有不中去之無難。可以收湯液之利而無其害。君之用心可謂仁且智矣。餘愚不知醫。君辱不餘鄙而委以序。因為發明外内一貫之理。
而要其歸于氣。其亦有聽然而笑者乎。
同治三年鞠有黃華之月海甯許楣書于南通州旅次之存悔齋
序
餘性好醫。知醫之難未嘗妄為人醫。今老矣。閱曆益多更不敢談茲事。惟以詩遣興而已弟尚先着外治醫說。刊既成易名骈文。屬餘序言。餘觀之竊以為可不序也。文已詳之矣。然其中有不必論者。亦有不得不為之辨者。夫其所述天地萬物之理。賢聖授受之心。學人格緻之功。乃醫之本也。知者自知。不知者自不知也。信者自信。不信者自不信也。此不必論者也。而其為法。則于前人諸家外獨辟一門。人人共見其無害者也。而或以為雖無損于人亦無益于人。此不得不為之辨者也吾謂其書足。比邵子蠢子之數。方今醫學失傳久矣。苟中材以下貧無所藉。俾習其術以養其生。不至重衣食而輕人命。即使無功而陰受其功者多矣。況施濟有年實有可憑者乎。夫蠢子數數之有驗者也。故人多學其法。至數之與皇極經世同出于一原。則亦非上智不悟雲。
同治三年甲子四月高橋散人書
序
客有問于餘曰。古以醫書為活人之書。若君兄之理瀹骈文者其果能活人耶。餘曰能活人曰何以征之。餘曰于吾兄之所以施治者而征之。客曰施治如何。餘曰泰之東北鄉曰俞家垛。
吾兄與餘奉母避亂之所居也。餘橐筆處州幕。兄在鄉自制膏藥以為施治。餘以時歸省。得見兄之所為施治者。下河數百裡。間為莊者一千五百有奇。凡篇值力作之壯男健婦。以及衰老幼稚居湫隘卑濕之地。而又時為寒暑所侵。内而心腹之患。外而頭面身體肌膚之疾。往往困于力之無如何。委而不治者半。或力能治矣。數醫而無驗。亦自惜其藥之徒費而不複治。聞施者相率而就。日或一二十人或三四十人。人情莫不安于藥餌。狃于其所常而疑于其所異。
彼夫病之久且深者。初請得一紙膏以去。窺其意若不甚釋。然至三四易已脫然踵門而謝曰。
吾谒所謂高手者多矣。此獨不煩飲藥。不待切脈。竊以為療之難而竟得愈之易也。告于其所親。來試之而果驗焉。所親更告于其所知。來試之而又驗焉。以是信日益多。傳日益廣。凡遠近來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時聚有舁有負。有扶掖有提攜。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擁塞于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斯旁觀者莫不慨息。以為繪流民之圖。開赈饑之局不過如是。深慮一人胗視之難而力之有所不暇給也。而吾兄則自晨起。以次呼立于幾案前。令自述病因。側耳聽之。若宜補。若宜瀉。
若宜涼而宜溫略一視顔色。指其部位。分别散給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藥。不半日而畢。自來醫未有如此之捷簡者。月治數千人。但有所忌于人無所怨于人。則膏之能活人可知也。吾兄嘗語餘曰。醫于外症易。内症難。實症易。虛症難。吾之此膏焉能必應。然治得其通而所包者廣。術取其顯而所失者輕。可以藏拙。可以觀變。可以補過。可以待賢有謂吾取巧者。吾豈敢取巧哉。吾亦求其心之安而已。噫。是即吾兄用膏施治之本意也。夫亦即此書之所以為活人也。夫客欣然心悅而退。适鸠工既竣。吾兄命餘弁言。遂書其與客問答者如此。
醫小道也。而修德積善之方在焉。風塵擾擾。我子若孫其克守此以保家。或不僅為耕讀之一助也
歲在甲子孟夏之月官業謹識于海陵寓齋之小鄂不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