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下
本草綱領論
天地所生萬物,皆感五運六氣之化,故不出五氣、五味、五色、五行、寒熱溫涼、升降浮沉之别。
經雲: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鹹味湧洩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随所利而行之。
此物性之綱領也。
五氣、五味,各歸所喜。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鹹;腎色黑,宜食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四時五髒之病,随五味所宜也。
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辛又能潤,為能開發腠理,緻津液通氣也。
)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又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靈樞》苦走血,鹹走骨。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此五味補瀉宜忌之綱領也。
夫百病之生也,不出乎表裡、陰陽、寒熱、虛實。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凡甘溫、辛溫,皆從補。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盛者折之,驚者平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适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此治病之綱領也。
萬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當然之理,即物以窮其性,即病以求其理,得其性理,豁然貫通,則天地所生之萬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歸一緻矣。
用之可十可百,推之可萬可千,豈不綽然有餘裕哉! 卷下 藥性形名論 按《本草綱目》金石、草木、禽獸、果谷,自神農及今,計一千六百餘種,命名之義,各有思存。
如黃連、白芷、青黛、元參之類,以色而命名也;甘草、苦參、酸棗、細辛之類,以味而命名也;寒水石、腽肭臍、火硝、香薷之類,以氣而命名;桑皮、橘核、杏仁、蘇子之類,以體而命名也;夏枯草、款冬花、長春、秋葵之類,因時而命名也;防風、續斷、決明、益智之類,以功能而命名也;鈎藤、兜鈴、狗脊、烏頭之類,以形象而命名也。
命名之義,不能枚舉,施于治道,各有功用。
如五氣分走五髒,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松節、杉節及草根之多堅節者,皆能治骨。
荔核、橘核之類,治睾丸。
)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
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實,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橫達于四旁;寒熱之氣,性浮沉于上下,在土之根,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在外之枝幹,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于四肢。
此物性之自然也。
又如夏枯之草,夏收之術,半夏之生,麥之成,皆得火土之氣,而能化土,秋英之菊,秋鳴之蟬,感金氣而能制風;淩冬不凋者,得寒水之氣,而能清熱;先春而發者,秉甲木之性,而能生升。
此感天地四時之氣,而各有制化也。
甘溫者補,苦寒者瀉;色赤者走血,色白者走氣:赤圓者象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圓者入胃,徑直青赤者走肝,雙仁圓小者補腎,以形色之相類也。
(以象形而治五髒,詳《金匮要略》。
)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輕清者主上,重濁者主下,濁中之清升,清中之濁降。
凡物感陰陽之氣而生,各有清濁升降之質性者也。
又如山桅炒黑而降,黑豆黃卷而升,紅曲生血,神曲化。
此假造釀而得化功者也。
因名而取實,因象以用形,得其性之升降浮沉,氣之溫涼寒熱,色之青黃赤白,味之甘苦酸辛,一千六百餘種,大概不越乎此矣。
卷下 草木不凋論 草木寒不黃隕,及花發于冬者,得冬令寒水之資也。
木生于水,水通于天,水火相濟,水由地行,水氣之通于四髒者也。
如麥門冬、款冬花、枇杷葉、側柏葉、山豆根、巴戟天之類,腎之肺藥也;黃連、菖蒲、山桅、南燭、茶花、梅花之類,腎之心藥也,濃樸、豆蔻、丁香、枳橘之類,腎之脾藥也,菌桂、竹、密蒙花、女貞實之類,腎之肝藥也。
夫腎為水髒,受藏五髒之精,而複還出于四髒,入肝為淚,入心為血,入脾為涎,入肺為涕,上下交通,而外注于九竅。
是以得寒水之草木,能啟陰氣上滋四髒,複能導四髒之氣而下交于陰,又匪獨腎氣之通于四髒。
五髒之氣,皆相貫通,而藥性亦然。
如棗仁脾之心藥也,石斛脾之腎藥也,芍藥脾之肝藥也,桑皮脾之肺藥也。
類而推之,總不出五行之生化。
卷下 四氣逆從論 經雲: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謂春宜用升,以助生氣;夏宜用浮,以助長氣,秋時宜降,以順收令;冬時宜沉,以順封藏。
此藥性之宜順四時者也。
春氣溫,宜用涼;夏氣熱,宜用寒;秋氣涼,宜用溫;冬氣寒,宜用熱。
此用氣之宜逆四時者也,而病亦如之。
然時氣、病氣,又皆有常有變,知其常變,反其逆從,可以把握陰陽,裁成造化矣。
卷下 大棗 棗色黃、味甘,脾家果也。
夫木末之實,而為心家果者,生化之道也;木末之實,而為脾家果者,制化之道也。
蓋天地所生之萬物,鹹感五運六氣之生化,明乎陰陽、生克之理,則凡物之性,可用之而生化于五髒六腑矣。
元如曰:桃為肺之果,核主利肝血;杏為心之果,核主利肺氣。
亦制化之理然與! 卷下 栀子 栀子冬不隕葉,五月感一陰之氣,生花六出,潔白芬香,得金水之氣也。
其實結于枝梢,圓小赤色,味苦性寒,乃陰中之陽,腎之心品也,故炒黑而成離中之虛,導心火以下交于腎。
元如曰:六者,陰之終也,花多五瓣,如雪花、栀子花、玄精石,皆感陰氣生成。
卷下 枇杷 枇杷四季長青,葉上多毛。
凡草木之生毛者,皆主治肺;多刺者,花開于秋者,皆得堅金之氣,而能制風。
枇杷初秋結蕊,深秋放花,夏時果熟,又得冬令之氣,能引寒水以上滋,利肺氣以下降,故主治咳嗽卒,并下氣消痰。
卷下 款冬花 款冬花氣味辛溫,生于關中,及雍州山谷溪水間,冬時發條,結蕊于冰雪中,故名款冬。
(西北氣寒,冰雪至夏不消,款冬辛溫,可為大熱者矣。
)土人謂之看燈花,又曰敲冰取款冬,謂在正月前半月采之,如過元宵燈節,花即大放矣,此陰中之陽升也。
如形寒飲冷,肺氣虛寒作喘者宜之,若陰火上炎,肺葉焦滿,恐益消爍毀傷矣。
卷下 澤瀉 澤瀉,水草也。
凡水草,石草,皆屬腎,其性主升。
蓋天氣下降,地水之氣上升,自然之理也。
凡物之本乎上者性升,本乎下者性降。
澤瀉形圓,無下行之性矣。
春時叢生苗于水中,獨莖直上,秋時白花作叢,腎之肺品也。
《易》曰:山澤通氣,能行在下之水。
随澤氣而上升,複使在上之水,随氣通調而下瀉,故名曰澤瀉。
元如曰:如何首烏形圓莖蔓,其性惟升;牛膝形細而長,其性惟下,故主治在下。
諸品可類推之。
卷下 芍藥 芍藥氣味苦平,苦走血,故為血分之藥;苦下洩,故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
因其破洩,故《太陰篇》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今
經雲: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鹹味湧洩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随所利而行之。
此物性之綱領也。
五氣、五味,各歸所喜。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鹹;腎色黑,宜食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四時五髒之病,随五味所宜也。
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辛又能潤,為能開發腠理,緻津液通氣也。
)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又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靈樞》苦走血,鹹走骨。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此五味補瀉宜忌之綱領也。
夫百病之生也,不出乎表裡、陰陽、寒熱、虛實。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凡甘溫、辛溫,皆從補。
)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盛者折之,驚者平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适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此治病之綱領也。
萬物各有自然之性,凡病自有當然之理,即物以窮其性,即病以求其理,得其性理,豁然貫通,則天地所生之萬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歸一緻矣。
用之可十可百,推之可萬可千,豈不綽然有餘裕哉! 卷下 藥性形名論 按《本草綱目》金石、草木、禽獸、果谷,自神農及今,計一千六百餘種,命名之義,各有思存。
如黃連、白芷、青黛、元參之類,以色而命名也;甘草、苦參、酸棗、細辛之類,以味而命名也;寒水石、腽肭臍、火硝、香薷之類,以氣而命名;桑皮、橘核、杏仁、蘇子之類,以體而命名也;夏枯草、款冬花、長春、秋葵之類,因時而命名也;防風、續斷、決明、益智之類,以功能而命名也;鈎藤、兜鈴、狗脊、烏頭之類,以形象而命名也。
命名之義,不能枚舉,施于治道,各有功用。
如五氣分走五髒,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松節、杉節及草根之多堅節者,皆能治骨。
荔核、橘核之類,治睾丸。
)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
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實,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橫達于四旁;寒熱之氣,性浮沉于上下,在土之根,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在外之枝幹,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于四肢。
此物性之自然也。
又如夏枯之草,夏收之術,半夏之生,麥之成,皆得火土之氣,而能化土,秋英之菊,秋鳴之蟬,感金氣而能制風;淩冬不凋者,得寒水之氣,而能清熱;先春而發者,秉甲木之性,而能生升。
此感天地四時之氣,而各有制化也。
甘溫者補,苦寒者瀉;色赤者走血,色白者走氣:赤圓者象心,白瓣者象肺,紫尺者益脾,香圓者入胃,徑直青赤者走肝,雙仁圓小者補腎,以形色之相類也。
(以象形而治五髒,詳《金匮要略》。
)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陰中之陽升,陽中之陰降;輕清者主上,重濁者主下,濁中之清升,清中之濁降。
凡物感陰陽之氣而生,各有清濁升降之質性者也。
又如山桅炒黑而降,黑豆黃卷而升,紅曲生血,神曲化。
此假造釀而得化功者也。
因名而取實,因象以用形,得其性之升降浮沉,氣之溫涼寒熱,色之青黃赤白,味之甘苦酸辛,一千六百餘種,大概不越乎此矣。
卷下 草木不凋論 草木寒不黃隕,及花發于冬者,得冬令寒水之資也。
木生于水,水通于天,水火相濟,水由地行,水氣之通于四髒者也。
如麥門冬、款冬花、枇杷葉、側柏葉、山豆根、巴戟天之類,腎之肺藥也;黃連、菖蒲、山桅、南燭、茶花、梅花之類,腎之心藥也,濃樸、豆蔻、丁香、枳橘之類,腎之脾藥也,菌桂、竹、密蒙花、女貞實之類,腎之肝藥也。
夫腎為水髒,受藏五髒之精,而複還出于四髒,入肝為淚,入心為血,入脾為涎,入肺為涕,上下交通,而外注于九竅。
是以得寒水之草木,能啟陰氣上滋四髒,複能導四髒之氣而下交于陰,又匪獨腎氣之通于四髒。
五髒之氣,皆相貫通,而藥性亦然。
如棗仁脾之心藥也,石斛脾之腎藥也,芍藥脾之肝藥也,桑皮脾之肺藥也。
類而推之,總不出五行之生化。
卷下 四氣逆從論 經雲: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謂春宜用升,以助生氣;夏宜用浮,以助長氣,秋時宜降,以順收令;冬時宜沉,以順封藏。
此藥性之宜順四時者也。
春氣溫,宜用涼;夏氣熱,宜用寒;秋氣涼,宜用溫;冬氣寒,宜用熱。
此用氣之宜逆四時者也,而病亦如之。
然時氣、病氣,又皆有常有變,知其常變,反其逆從,可以把握陰陽,裁成造化矣。
卷下 大棗 棗色黃、味甘,脾家果也。
夫木末之實,而為心家果者,生化之道也;木末之實,而為脾家果者,制化之道也。
蓋天地所生之萬物,鹹感五運六氣之生化,明乎陰陽、生克之理,則凡物之性,可用之而生化于五髒六腑矣。
元如曰:桃為肺之果,核主利肝血;杏為心之果,核主利肺氣。
亦制化之理然與! 卷下 栀子 栀子冬不隕葉,五月感一陰之氣,生花六出,潔白芬香,得金水之氣也。
其實結于枝梢,圓小赤色,味苦性寒,乃陰中之陽,腎之心品也,故炒黑而成離中之虛,導心火以下交于腎。
元如曰:六者,陰之終也,花多五瓣,如雪花、栀子花、玄精石,皆感陰氣生成。
卷下 枇杷 枇杷四季長青,葉上多毛。
凡草木之生毛者,皆主治肺;多刺者,花開于秋者,皆得堅金之氣,而能制風。
枇杷初秋結蕊,深秋放花,夏時果熟,又得冬令之氣,能引寒水以上滋,利肺氣以下降,故主治咳嗽卒,并下氣消痰。
卷下 款冬花 款冬花氣味辛溫,生于關中,及雍州山谷溪水間,冬時發條,結蕊于冰雪中,故名款冬。
(西北氣寒,冰雪至夏不消,款冬辛溫,可為大熱者矣。
)土人謂之看燈花,又曰敲冰取款冬,謂在正月前半月采之,如過元宵燈節,花即大放矣,此陰中之陽升也。
如形寒飲冷,肺氣虛寒作喘者宜之,若陰火上炎,肺葉焦滿,恐益消爍毀傷矣。
卷下 澤瀉 澤瀉,水草也。
凡水草,石草,皆屬腎,其性主升。
蓋天氣下降,地水之氣上升,自然之理也。
凡物之本乎上者性升,本乎下者性降。
澤瀉形圓,無下行之性矣。
春時叢生苗于水中,獨莖直上,秋時白花作叢,腎之肺品也。
《易》曰:山澤通氣,能行在下之水。
随澤氣而上升,複使在上之水,随氣通調而下瀉,故名曰澤瀉。
元如曰:如何首烏形圓莖蔓,其性惟升;牛膝形細而長,其性惟下,故主治在下。
諸品可類推之。
卷下 芍藥 芍藥氣味苦平,苦走血,故為血分之藥;苦下洩,故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
因其破洩,故《太陰篇》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