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注雲∶先血後氣乃先痛後腫,形傷氣也,和血散痛湯主之。
羅謙甫治征南元帥忒木兒,年近七十,秋間征南過陽州,時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臍腹冷痛,足胫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癢,常燒石以溫之,亦不得暖。
診之脈沉細而微,蓋高年氣弱深入敵境,軍事煩冗,朝暮形寒,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旦濕陽不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于下,故寒而逆冷。
《内經》曰∶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盛則為洩、為痛。
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法當即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非灸不已。
先以大艾炷于氣海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裡各三七壯,治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又灸三陰交,散足受寒濕之邪。
遂處方雲∶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邪于外,平以苦熱,以苦發之。
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故以為君;官桂大熱辛甘,亦除寒濕,白術、半夏苦辛溫燥脾濕,故以為臣;人參、草豆蔻、甘草大溫中益氣;幹姜大辛溫能散清濕之邪,蔥白性溫能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
又雲∶補下治之以急,急則氣味濃,故作大劑服之,不數服,瀉止痛減,足漸溫,調其飲食,十日平複。
明年秋過,襄陽值霖雨旬餘,前症複作,再根據前灸,添陽輔,各灸三七壯,再以前藥投數服愈。
徐可豫治吳興沈仲剛内子,膝腫痛,右先劇,以熱熨之則攻左,熨左攻右,左右俱熨,則腹雷鳴上胸,已而背如受萬捶,獨元首弗及,發則面黛色,脈罔辨,昏作旦辍,日弱甚,卻為弗救。
徐視脈曰∶是濕淫所中,繼複驚傷,膽疾雖劇,可治。
即令以綿纏胸,少頃探咽喉間,湧青白涎幾鬥許,湧定,徐曰∶今茲疾發,至腹則弗上,面弗青矣,至昏膝痛仍如熨鳴,果弗及胸,至三鼓已定。
皆如徐言,越三昏不複作,遂痊。
劉大用治韶州南七十裡,古田有富家婦陳氏,抱異疾,常日無他苦,但遇微風吹拂,則股間一點奇癢,把搔不定手,已而舉體皆然,逮于發厥,凡三日醒,及坐有聲如咳,其身乍前乍後若搖兀之狀,率以百數,甫少定。
又經日始困卧,不知人累夕,漸至不敢出戶,更數醫不效。
劉視之曰∶吾得其症矣,先用藥一服,取念珠一串,病家莫省其用,乃當婦搖兀時,記其數,數之覺減,然後雲是名鬼注,因入神廟為鬼所憑,緻精氣蕩越。
法當用死人枕,煎湯飲之,既飲大瀉數行愈,枕還原處。
韓飛霞治一都司,頭重眼昏,耳聾牙痛,便言兩腳如不着地,醫不識為何病。
一日梳洗畢,腹痛少間手足不能舉。
韓曰∶此火症也,蓋素勞心勞形所緻,因檢《玉機微義》示之。
用辛散之劑十帖,恐有消渴痿痹瘡瘍之患,乃屏喧嘩靜卧,果十劑耳知人叫,體虮風發癢成疙瘩,然後頭腳始知着落,亟入山靜之偶以事觸怒,火一發遂渴如欲狂者,一日瓜梨泉水所食無計,韓曰∶此非草木之藥可扶矣。
遍求人乳,日進十盞,旬餘渴減。
又偶以事怒,手足不舉,如一軟物,卧四日,乃服乳無算而瘥。
脈之心澀,曰∶瘡作矣,幸不生大毒,患馬眼膿疥,越八月乃止。
薛己治一女子,腿前腫一小瘤作癢,搔破出蟲如蚊而飛去,寒熱如瘧。
乃肝經之症,故有虱瘤之患。
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又有一種發瘤,破開有發,屬腎經之症也。
一儒者雖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湯漬之,面赤吐痰,一似實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等方快。
薛曰∶食入反出,乃腎胃虛寒,用八味丸,十全大補加炮姜漸愈,不月平複。
孫東宿治一文學,兩足不酸不痛,每行動絕不聽其所用,或扭于左而又墜于右,或扭于右而又墜于左,不能一步步正走。
此亦目之稀觏,竟不識為何病。
予臆度之,由筋軟不能束骨所緻,故行動則偏斜扭墜也。
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屬木,木縱不收,宜益金以制之。
用人參、黃、白芍,以補肺金,苡仁、虎骨、龜闆、杜仲,以壯筋骨,以鐵華粉專制肝木,煉蜜為丸,早晚服之而愈。
一男子患腳後跟骨脫落,動之則痛,艱于行步。
就吳門祛火丹熟地黃(三兩)北五味(五錢)麥冬(一兩)山茱萸(五錢)丹皮(三錢)甘菊(五錢)白茯苓(二錢)澤瀉(三錢)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
消濕化怪湯白術芡實(一兩)澤瀉(五錢)苡仁(一兩)肉桂(五分)人參茯苓車前萆白芥子白礬(三錢)牛膝陳皮半夏(二錢) 水煎服。
消塊神丹蚯蚓糞(一兩)水銀(一錢)硼砂(一分)黃柏(五錢)兒茶(三錢)冰片麝香(五分) 各為細末,研至不見水銀為度。
此藥用醋調成膏,敷在患處,一日即全消。
消指散硼砂(一分)瓦蔥(一兩)冰片(三分)人參(一錢) 各為末敷之。
化水湯白術(五錢)半夏(一錢)甘草(二錢)苡仁(一兩)萆白芥子牛膝人參(三錢) 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水煎服。
三化湯大黃濃樸枳實羌活水煎服。
和血散痛湯羌活升麻麻黃(一錢五分)桃仁(十個)柴胡防風黃柏知母(一錢)黃連防己(六分)豬苓獨活當歸(一分)甘草(二分)紅花(一分) 分二服水煎,食前熱服。
桂附八味丸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四兩)丹皮茯苓澤瀉肉桂附子(一兩) 蜜丸,空心鹽湯下,冬酒下。
十全大補湯(即十全散) 人參白術茯苓當歸撫芎白芍生地甘草黃肉桂姜棗煎服。
聖靈丹苦葶苈(炒,四兩)漢防己木香茯苓木通人參(二錢半)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皮湯下。
生肌散(見頭門) 六味丸(見耳門) 通聖散(見頭門) 加味逍遙散(見目門)
羅謙甫治征南元帥忒木兒,年近七十,秋間征南過陽州,時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臍腹冷痛,足胫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癢,常燒石以溫之,亦不得暖。
診之脈沉細而微,蓋高年氣弱深入敵境,軍事煩冗,朝暮形寒,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旦濕陽不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于下,故寒而逆冷。
《内經》曰∶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盛則為洩、為痛。
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法當即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非灸不已。
先以大艾炷于氣海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裡各三七壯,治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又灸三陰交,散足受寒濕之邪。
遂處方雲∶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邪于外,平以苦熱,以苦發之。
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故以為君;官桂大熱辛甘,亦除寒濕,白術、半夏苦辛溫燥脾濕,故以為臣;人參、草豆蔻、甘草大溫中益氣;幹姜大辛溫能散清濕之邪,蔥白性溫能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
又雲∶補下治之以急,急則氣味濃,故作大劑服之,不數服,瀉止痛減,足漸溫,調其飲食,十日平複。
明年秋過,襄陽值霖雨旬餘,前症複作,再根據前灸,添陽輔,各灸三七壯,再以前藥投數服愈。
徐可豫治吳興沈仲剛内子,膝腫痛,右先劇,以熱熨之則攻左,熨左攻右,左右俱熨,則腹雷鳴上胸,已而背如受萬捶,獨元首弗及,發則面黛色,脈罔辨,昏作旦辍,日弱甚,卻為弗救。
徐視脈曰∶是濕淫所中,繼複驚傷,膽疾雖劇,可治。
即令以綿纏胸,少頃探咽喉間,湧青白涎幾鬥許,湧定,徐曰∶今茲疾發,至腹則弗上,面弗青矣,至昏膝痛仍如熨鳴,果弗及胸,至三鼓已定。
皆如徐言,越三昏不複作,遂痊。
劉大用治韶州南七十裡,古田有富家婦陳氏,抱異疾,常日無他苦,但遇微風吹拂,則股間一點奇癢,把搔不定手,已而舉體皆然,逮于發厥,凡三日醒,及坐有聲如咳,其身乍前乍後若搖兀之狀,率以百數,甫少定。
又經日始困卧,不知人累夕,漸至不敢出戶,更數醫不效。
劉視之曰∶吾得其症矣,先用藥一服,取念珠一串,病家莫省其用,乃當婦搖兀時,記其數,數之覺減,然後雲是名鬼注,因入神廟為鬼所憑,緻精氣蕩越。
法當用死人枕,煎湯飲之,既飲大瀉數行愈,枕還原處。
韓飛霞治一都司,頭重眼昏,耳聾牙痛,便言兩腳如不着地,醫不識為何病。
一日梳洗畢,腹痛少間手足不能舉。
韓曰∶此火症也,蓋素勞心勞形所緻,因檢《玉機微義》示之。
用辛散之劑十帖,恐有消渴痿痹瘡瘍之患,乃屏喧嘩靜卧,果十劑耳知人叫,體虮風發癢成疙瘩,然後頭腳始知着落,亟入山靜之偶以事觸怒,火一發遂渴如欲狂者,一日瓜梨泉水所食無計,韓曰∶此非草木之藥可扶矣。
遍求人乳,日進十盞,旬餘渴減。
又偶以事怒,手足不舉,如一軟物,卧四日,乃服乳無算而瘥。
脈之心澀,曰∶瘡作矣,幸不生大毒,患馬眼膿疥,越八月乃止。
薛己治一女子,腿前腫一小瘤作癢,搔破出蟲如蚊而飛去,寒熱如瘧。
乃肝經之症,故有虱瘤之患。
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又有一種發瘤,破開有發,屬腎經之症也。
一儒者雖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湯漬之,面赤吐痰,一似實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等方快。
薛曰∶食入反出,乃腎胃虛寒,用八味丸,十全大補加炮姜漸愈,不月平複。
孫東宿治一文學,兩足不酸不痛,每行動絕不聽其所用,或扭于左而又墜于右,或扭于右而又墜于左,不能一步步正走。
此亦目之稀觏,竟不識為何病。
予臆度之,由筋軟不能束骨所緻,故行動則偏斜扭墜也。
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屬木,木縱不收,宜益金以制之。
用人參、黃、白芍,以補肺金,苡仁、虎骨、龜闆、杜仲,以壯筋骨,以鐵華粉專制肝木,煉蜜為丸,早晚服之而愈。
一男子患腳後跟骨脫落,動之則痛,艱于行步。
就吳門祛火丹熟地黃(三兩)北五味(五錢)麥冬(一兩)山茱萸(五錢)丹皮(三錢)甘菊(五錢)白茯苓(二錢)澤瀉(三錢)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
消濕化怪湯白術芡實(一兩)澤瀉(五錢)苡仁(一兩)肉桂(五分)人參茯苓車前萆白芥子白礬(三錢)牛膝陳皮半夏(二錢) 水煎服。
消塊神丹蚯蚓糞(一兩)水銀(一錢)硼砂(一分)黃柏(五錢)兒茶(三錢)冰片麝香(五分) 各為細末,研至不見水銀為度。
此藥用醋調成膏,敷在患處,一日即全消。
消指散硼砂(一分)瓦蔥(一兩)冰片(三分)人參(一錢) 各為末敷之。
化水湯白術(五錢)半夏(一錢)甘草(二錢)苡仁(一兩)萆白芥子牛膝人參(三錢) 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水煎服。
三化湯大黃濃樸枳實羌活水煎服。
和血散痛湯羌活升麻麻黃(一錢五分)桃仁(十個)柴胡防風黃柏知母(一錢)黃連防己(六分)豬苓獨活當歸(一分)甘草(二分)紅花(一分) 分二服水煎,食前熱服。
桂附八味丸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四兩)丹皮茯苓澤瀉肉桂附子(一兩) 蜜丸,空心鹽湯下,冬酒下。
十全大補湯(即十全散) 人參白術茯苓當歸撫芎白芍生地甘草黃肉桂姜棗煎服。
聖靈丹苦葶苈(炒,四兩)漢防己木香茯苓木通人參(二錢半)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皮湯下。
生肌散(見頭門) 六味丸(見耳門) 通聖散(見頭門) 加味逍遙散(見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