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口
夏子益《奇疾方》雲∶有人病卧床,四肢不能動,隻進得食,好大言說吃物,謂之失說物望病。
治法∶如說食豬肉時,便雲你吃豬肉一頓,病者聞之即喜。
遂置肉令病患見,臨要卻不與食,此乃失說物望也。
當自睡中涎出便愈。
〔源按〕此症為陽盛于内,故好大言,而善說吃物。
且陽盛則氣壅,氣壅則脈絡不利,故四肢不能舉動。
治法∶說所食之物,而即許食之,使病患心喜。
即經所謂喜則氣散。
然置物令見而卻不與食者,所謂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但使其望見彼見所喜之物,而不得食,故便能使口中涎出。
蓋涎即痰也,痰即火,火即氣,同物而異名。
涎出則氣自衰,而病自愈也。
又雲∶有人患口鼻出腥臭之水,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如粒米大,走躍不住。
以手捉之,即化為水。
此肉壞也,任意馔食雞肉自愈。
〔源按〕此症因口鼻所出腥臭之水,而名肉壞。
良由患毒于内膜之處,因化肉如膿若水,故所出之水腥而臭也。
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亦由患腎髒所屬之分使然。
蓋腎屬水,其色黑,得腎髒之氣所化,故色如鐵,而狀如水族之物也然。
此水何故不從内下?此乃感人氣血之靈,故能走躍水中。
所以得随上升之氣,從口鼻而出。
若捉之又即化為水,此氣散故也。
凡毒從肺氣所化,其膿色多白。
蓋肺屬金,其色白,得從化而為白也。
此毒生于内膜,在腎髒所屬之分,非肺之當令,故即随是髒之氣所化,以得是髒所屬之色也。
雞肉補虛溫中,而又能攻毒。
蓋至陰之毒,非攻不可,攻之則毒散,即《内經》所謂其治宜毒藥是也(俗蒸雞汗發痘瘡,其效立見,此攻毒之驗也)。
又雲∶有人患口中生肉球,有根如線五寸餘,如钗股。
吐出乃能食物,撚之則痛徹心者,麝香研末一錢,水服之,日三,自消。
〔源按〕此症口生肉球,而但雲口内,此必生于舌。
經雲∶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凡舌病,皆心脾二經之所緻也。
故撚之痛應于心。
此由脾土不利,經脈不順,而有是患。
所謂子病母亦病,而又實者當瀉其子。
故但用麝香入脾治肉之味,通其土氣,開其經絡,則怪肉消而病自愈也。
又雲∶有人忽氣上喘,不能言語,口中流汁,吐逆,齒皆搖動,如欲脫狀。
氣喘轉大,悶絕複蘇,名曰∶傷寒并熱霍亂。
用大黃、人參各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自安。
又雲∶有人飲油至五斤方快意,不爾則病。
此是發入于胃,氣血裹之化為蟲也。
雄黃半兩為末,水調服之,蟲自出。
《奇病方》雲∶有人患唇上生瘡,久則瘡口出齒牙于上唇者,乃七情憂郁,火動生齒故也。
方用柴胡、白芍、當歸、生地各三錢,黃芩一錢,天花粉二錢,白果十枚,水煎服。
外用冰片一分,僵蠶一錢,黃柏炒,三錢共為末,摻之齒自消也。
張雞峰《備急良方》雲∶有人患牙齒日長,退場門難食,名髓溢病。
用白術煎湯漱服,即愈。
《搜神記》雲∶桓宣武有一督将,因時病後虛熱,便能飲馥茗一斛二鬥乃飽。
若減升合,便以為不足。
後有客造之,更進五升,乃大吐一物,如升大有口,形質縮绉,狀似牛肚。
客乃令置之盆中,以斛二鬥馥茗澆之,此物之都盡而止,覺小脹。
又增五升,便悉混然從口中湧出,既吐此物遂瘥。
或問此何病,答曰∶此病名斛茗瘕。
東坡《物類相應志》雲∶齊諧記載江夏安陸縣,隆安中有人姓郭,名垣。
得天行病後,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于市。
一日大饑,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悶闆卧地。
須臾大吐,吐一物如籠,漸漸縮小,有人撮飯于上,即消成水,而病遂瘳也。
《酉陽雜俎》雲∶和州劉錄事者,大曆中罷官,居和州傍縣,食兼數人,尤能食。
嘗味,未嘗果腹。
邑客乃網魚百餘斤,會于野處觀其下箸。
劉初食數盤,忽似小哽,因咯出一骨珠子,大如豆,乃置于茶瓯中,以盤覆之。
食未半,怪覆瓯盤傾,側舉視之,骨珠子已長數寸如人狀,座客共觀之,随視而長,頃刻長及人。
遂摔劉,因相毆流血,良久各散走。
一循廳之右,一轉廳之左,俱及後門相觸翕成一人乃劉也,神已癡矣,半日方能語。
訪其所以,皆不省之,劉自是惡。
《廣異記》雲∶句容縣佐吏,能啖至數十斤,恒食不飽。
縣令聞其善啖,乃出百斤,吏快食至盡,因覺氣悶,久之吐一物,狀如麻鞋。
令命洗出安所,悉成水,醫莫能名。
令命小吏持揚州賣之,冀有識者試之,若有買者,當高舉其價,看還幾錢。
有胡求買,增價至三百貫文,胡辄還之。
初無酬酢,人謂胡曰∶是縣令句容家物,問此是何物。
胡雲∶是銷魚之精,亦能消腹中塊病。
患者以一片如指端,繩系之置病所,其塊即消。
我本國太子,少患此病,父求愈病者賞之千金。
君若見賣,當獲大利,令竟賣半與之。
《宣室志》雲∶永徽中徐爽有,每食生魚三鬥乃足。
一日饑,作未成,忍饑不禁,遂吐一物如蝦蟆,自此不複能食矣。
《名醫錄》雲∶虞侍郎,蘇州人,平生喜食生魚。
中年病腹堅,倒身不得,每發病疼痛幾死,累治不效。
一善醫切脈曰∶侍郎右關脈伏,伏為積聚,有生冷之積,成瘕在腹,則疼不可忍,可以藥取之,令用橄榄汁,吞丸子
治法∶如說食豬肉時,便雲你吃豬肉一頓,病者聞之即喜。
遂置肉令病患見,臨要卻不與食,此乃失說物望也。
當自睡中涎出便愈。
〔源按〕此症為陽盛于内,故好大言,而善說吃物。
且陽盛則氣壅,氣壅則脈絡不利,故四肢不能舉動。
治法∶說所食之物,而即許食之,使病患心喜。
即經所謂喜則氣散。
然置物令見而卻不與食者,所謂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但使其望見彼見所喜之物,而不得食,故便能使口中涎出。
蓋涎即痰也,痰即火,火即氣,同物而異名。
涎出則氣自衰,而病自愈也。
又雲∶有人患口鼻出腥臭之水,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如粒米大,走躍不住。
以手捉之,即化為水。
此肉壞也,任意馔食雞肉自愈。
〔源按〕此症因口鼻所出腥臭之水,而名肉壞。
良由患毒于内膜之處,因化肉如膿若水,故所出之水腥而臭也。
以碗盛之,狀如鐵色蝦魚,亦由患腎髒所屬之分使然。
蓋腎屬水,其色黑,得腎髒之氣所化,故色如鐵,而狀如水族之物也然。
此水何故不從内下?此乃感人氣血之靈,故能走躍水中。
所以得随上升之氣,從口鼻而出。
若捉之又即化為水,此氣散故也。
凡毒從肺氣所化,其膿色多白。
蓋肺屬金,其色白,得從化而為白也。
此毒生于内膜,在腎髒所屬之分,非肺之當令,故即随是髒之氣所化,以得是髒所屬之色也。
雞肉補虛溫中,而又能攻毒。
蓋至陰之毒,非攻不可,攻之則毒散,即《内經》所謂其治宜毒藥是也(俗蒸雞汗發痘瘡,其效立見,此攻毒之驗也)。
又雲∶有人患口中生肉球,有根如線五寸餘,如钗股。
吐出乃能食物,撚之則痛徹心者,麝香研末一錢,水服之,日三,自消。
〔源按〕此症口生肉球,而但雲口内,此必生于舌。
經雲∶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凡舌病,皆心脾二經之所緻也。
故撚之痛應于心。
此由脾土不利,經脈不順,而有是患。
所謂子病母亦病,而又實者當瀉其子。
故但用麝香入脾治肉之味,通其土氣,開其經絡,則怪肉消而病自愈也。
又雲∶有人忽氣上喘,不能言語,口中流汁,吐逆,齒皆搖動,如欲脫狀。
氣喘轉大,悶絕複蘇,名曰∶傷寒并熱霍亂。
用大黃、人參各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自安。
又雲∶有人飲油至五斤方快意,不爾則病。
此是發入于胃,氣血裹之化為蟲也。
雄黃半兩為末,水調服之,蟲自出。
《奇病方》雲∶有人患唇上生瘡,久則瘡口出齒牙于上唇者,乃七情憂郁,火動生齒故也。
方用柴胡、白芍、當歸、生地各三錢,黃芩一錢,天花粉二錢,白果十枚,水煎服。
外用冰片一分,僵蠶一錢,黃柏炒,三錢共為末,摻之齒自消也。
張雞峰《備急良方》雲∶有人患牙齒日長,退場門難食,名髓溢病。
用白術煎湯漱服,即愈。
《搜神記》雲∶桓宣武有一督将,因時病後虛熱,便能飲馥茗一斛二鬥乃飽。
若減升合,便以為不足。
後有客造之,更進五升,乃大吐一物,如升大有口,形質縮绉,狀似牛肚。
客乃令置之盆中,以斛二鬥馥茗澆之,此物之都盡而止,覺小脹。
又增五升,便悉混然從口中湧出,既吐此物遂瘥。
或問此何病,答曰∶此病名斛茗瘕。
東坡《物類相應志》雲∶齊諧記載江夏安陸縣,隆安中有人姓郭,名垣。
得天行病後,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于市。
一日大饑,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悶闆卧地。
須臾大吐,吐一物如籠,漸漸縮小,有人撮飯于上,即消成水,而病遂瘳也。
《酉陽雜俎》雲∶和州劉錄事者,大曆中罷官,居和州傍縣,食兼數人,尤能食。
嘗味,未嘗果腹。
邑客乃網魚百餘斤,會于野處觀其下箸。
劉初食數盤,忽似小哽,因咯出一骨珠子,大如豆,乃置于茶瓯中,以盤覆之。
食未半,怪覆瓯盤傾,側舉視之,骨珠子已長數寸如人狀,座客共觀之,随視而長,頃刻長及人。
遂摔劉,因相毆流血,良久各散走。
一循廳之右,一轉廳之左,俱及後門相觸翕成一人乃劉也,神已癡矣,半日方能語。
訪其所以,皆不省之,劉自是惡。
《廣異記》雲∶句容縣佐吏,能啖至數十斤,恒食不飽。
縣令聞其善啖,乃出百斤,吏快食至盡,因覺氣悶,久之吐一物,狀如麻鞋。
令命洗出安所,悉成水,醫莫能名。
令命小吏持揚州賣之,冀有識者試之,若有買者,當高舉其價,看還幾錢。
有胡求買,增價至三百貫文,胡辄還之。
初無酬酢,人謂胡曰∶是縣令句容家物,問此是何物。
胡雲∶是銷魚之精,亦能消腹中塊病。
患者以一片如指端,繩系之置病所,其塊即消。
我本國太子,少患此病,父求愈病者賞之千金。
君若見賣,當獲大利,令竟賣半與之。
《宣室志》雲∶永徽中徐爽有,每食生魚三鬥乃足。
一日饑,作未成,忍饑不禁,遂吐一物如蝦蟆,自此不複能食矣。
《名醫錄》雲∶虞侍郎,蘇州人,平生喜食生魚。
中年病腹堅,倒身不得,每發病疼痛幾死,累治不效。
一善醫切脈曰∶侍郎右關脈伏,伏為積聚,有生冷之積,成瘕在腹,則疼不可忍,可以藥取之,令用橄榄汁,吞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