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無論爪牙,血流必多,大約虎傷,多在頭頸,必有深孔,或二或四,其孔即變黑色,痛不可忍,急用豬油或生豬肉塞之,随塞随化,庶不傷肉再腐,然後急以地榆半斤為末,敷傷處,血即止,随用湯藥以解其渴,蓋虎傷之後,流血必多,而虎又有熱毒犯心,故口渴必甚,斷不可飲水,不得已可用童便飲之,方用制虎湯治之。

     當歸90克地榆90克生地90克黃芪90克三七末30克麥冬90克 水十碗,煎數碗,以任其服完,必安卧,明日傷處大癢,又服一劑又卧,如是五日,瘡口愈合。

    此方大補氣血以生肌,又加地榆化虎毒,加三七以止血收口,藥雖無奇,收功實神也。

     獸傷又可用:玄參250克三七60克水十碗煎數碗溫服,自無性命之憂矣。

     蛇傷 人有為蛇所傷,或在足側腫如鬥,在頭面則腫如磐,在腰腹則腫如箕,五日不治,則毒氣攻心而死矣。

    蛇乃陰物,藏匿土中,初出洞時,尚未飲水,毒有未解,故傷人最酷,治之法,必以解毒為主,但蛇是陰物,倘用陽藥解之則毒愈熾,必以陰分解毒之藥,順其性而解之則毒庶使之半複也。

    方用祛毒散治之: 白芷30克生甘草15克夏枯草60克蒲公英30克白礬10克紫花地丁30克 水煎服二劑,則毒盡從大小便出,三劑全愈。

    是方用白芷雖是陽分之藥得夏枯草則陽變為陰矣。

    同蒲公英、地丁、甘草、白礬之類盡是解陰毒之藥,自易奏功,亦以助白芷直攻蛇毒,而無留其餘毒為害也。

    或問,白芷系陽藥何必用之,不知蛇毒非白芷不能除,人不善用之,故有不效之說,今用于陰藥之中,自然無不效。

    又問雄黃可制蛇毒,何以不用,不知白芷陽中有陰,而雄黃系純陽之藥也,雄黃外用亦建功,而内用多緻誤事,不若白芷能收全功也。

    臨症用蜈蚣散外治亦可: 白芷30克雄黃15克蜈蚣三條樟腦10克共為細末香油調搽,腫處随搽随愈也。

     人為癫狗所傷,人必以狂,以為腹内生小狗矣,此誤傳也,蓋犬食毒草而以狂,世人有被傷者,則毒氣傳染,于大小便一時俱閉,外勢急痛腹脹欲死,此最可畏之病也。

    若得其法以解毒,則病去如掃,不必懼也,犬性最熱,又食熱毒之物,是熱上加熱而發癫也,惟解其熱毒自可愈矣。

    方用奪命仙丹: 木别子三個(切片土炒)劉寄奴15克大黃末15克斑貓七個(去頭足)茯苓15克麝香0.3克 上共為細末酒調服三錢(約10克),而毒氣盡散,七日内皆效,若七日外多服數劑,無不可救。

    須嚴戒色欲,二月内并忌發物,是方用木别、斑貓者,犬最畏二物。

    木别大涼、又得大黃能瀉熱毒,則熱毒必從大便出也,劉寄奴逐血走七竅,茯苓利水,毒氣從小便出也,麝香亦走竅,然用之,不過解木别、斑貓之毒耳。

    中有妙理,非漫然而用。

     外用:虎牙一具為末樟腦10克木别二個(地上青苔火培炒)。

     小腸癰論 屬性:人有腹痛口渴,左足屈而不伸,伸則痛甚,手按其痛處,更不可忍者,人以為腹中生癰也,誰知是小腸癰乎? 腸中生癰不同,有大小腸之分,屈右足者大腸生癰,屈左足者小腸生癰也。

    今屈而不伸者,既在左足,是癰生于小腸,而非生于大腸矣。

    惟是大腸之癰易治,小腸之癰難醫,以大腸可洩而小腸難洩也。

    若得其法,又何難哉?蓋大腸可洩其火,從糟粕而出;小腸可洩其火,從溲溺而洩也。

    方用洩毒至神湯: 劉寄奴(三兩)車前子(三兩)金銀花(三兩)澤瀉(三兩)甘草(三兩)茯苓(一兩)玉米(一兩)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水如注,二劑而痛頓止,三劑而症如失,不必四劑矣。

    此方皆利水之藥,重用金銀花為消毒之品,何以建功之神如此?蓋小腸之毒,必須内消,而内消之藥舍金銀花,實無他藥可代。

    以他藥消毒,均能損傷正氣,而小腸之氣斷不可損傷,故必須以金銀花為君藥。

    但金銀花不能入于小腸之中,而佐以茯苓、車前、澤瀉、玉米之類,引入小腸,又加肉桂一分,得其氣味,直入膀胱從溲溺而化其毒。

    若恐火毒太甚,諸藥不能迅速收功,更加寄奴之速祛,甘草之緩調,剛柔遲速,兼而行之,既無留滞之虞,又無峻烈之害,自然火毒盡從小腸膀胱而出也。

     秘訣: 洩毒至神寄奴三,車銀草澤重如前, 苓玉一兩桂分入,三劑服後患可痊。

     此症方用王公湯亦效: 王不留(一兩)蒲公英(一兩)車前子(一兩)甘草(五錢)金銀花(三兩) 水煎服,一劑效。

     秘訣: 王公湯治小腸癰,不留一兩蒲公英, 車前一兩五錢草,銀花三兩一劑從。

     人有腹痛呼号不已,其痛卻在左腹,按之痛不可忍,不許人按,人以為食積在大腸也,誰知是小腸之生癰乎?夫腸癰必屈其足,而今不屈足,似非腸癰之病。

    然腸癰生于腸内,在大腸者屈右足而不伸,在小腸者屈左足而不伸也。

    若癰生于腸外者,皆不屈足,痛在左則小腸生癰,痛在右則大腸生癰也。

    至于食積燥糞之痛,時而痛,時而不痛,不若生癰之痛,有定而不移,常痛而無止息也。

    大小腸生癰于腸内,尚可破潰,而大小腸生癰于腸外,斷不可使之潰爛者,以腸外無可出之路,皆必死之症也。

    而小腸更甚,必須急治,以利水解毒為妙,否則變生不測矣。

    方用利水解毒内消丹,亦可用王公湯,再加金銀花三兩可矣。

     金銀花(四兩)車前子(五錢)薏苡仁(一兩)茯苓(一兩)當歸(二兩)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大減,二劑而痛又減,三劑而痛全止,四劑而痊愈矣。

    此方即前方(洩毒至神湯)之變方也。

    但前方于利水之中而行其敗毒之法,此方則于利水之 中而佐以補血敗毒之味也。

    蓋癰破尤宜利水,利水則毒随之而出,易于滌除。

    如癰未破,而不補血,徒事利水,利水則水洩血虛,毒亦難于消化。

    同中之異,不可不知也。

    然此症須急早治之,否則癰雖愈而瘀血流于腸外, 必有終身腹痛之患矣。

     秘訣: 利水解毒内消丹,銀花四兩車五錢, 薏仁苓兩歸二兩,甘草三錢一同煎。

     人有腹痛驟甚,小便流血,左足不能伸者,人以為小腸生癰也,誰知是小腸之火太盛乎?夫小腸生癰,必屈左足,今左足不伸,明是生癰之證,而餘獨謂是火盛者何也?蓋生癰必有其征,豈有一旦驟生而流血者乎? 癰久而膿生,膿欲盡而血出,豈有不潰不爛而先出血者乎?然左足之屈,則又何也?蓋小腸與大腸不同,小腸細而大腸寬,寬者可以容邪,而細則難以容邪,此必然之理也。

    小腸受火煎熬,則腸中逼迫,不能舒暢,而左足應之,故暫屈而不能伸,不若生癰者長屈而不能伸也。

    萬不可因足之不伸,即信是癰,而妄用解毒之藥,其害大矣!然火毒與癰,從何而辨之?初病之時,辨其小便之有血無血耳。

    如初痛而足不伸,小便無血,乃是生癰。

    初痛而足不伸,小便有血,乃是火痛,斷不差也。

    治之法,洩其火邪不必化毒,則痛自止而足自伸矣。

     方用加味小柴胡湯治之: 柴胡(二錢)黃芩(三錢)人參(五錢)茯苓(五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水煎服,一劑而足伸,二劑而血止,腸亦不痛矣。

    小柴胡湯非治小腸癰之藥也,何以用之而效驗之捷如此? 蓋小腸之火盛者,起于肝木之郁也,木郁則火生,不敢犯心而犯小腸耳。

    夫火性炎上,今不上炎而反緻下熾,拂其火之性矣,此小腸所以受害而作痛也。

    至于血流于小便中者,又是何故?蓋小腸之血,為火所逼,恐火爍血幹,故越出于小腸之外,直走膀胱,反使水道不行而流血也。

    小柴胡湯既舒其肝膽之氣,則上炎之火氣,其性即順而不逆也,又得茯苓以分消其水氣,則水順流而不橫,其血歸經而不逆,自然氣舒血和,而消毒矣,此方之所以奇耳。

     秘訣: 加味小柴治腸毒,黃芩三錢參苓五, 夏草一錢加姜棗,二劑血止腸癰主。

     此症用車苓連甘湯亦效: 車前子(五錢)茯苓(一兩)黃連(三錢)甘草(三錢) 水煎服。

     秘訣: 又有車苓連甘湯,車前五錢苓兩襄, 甘連三錢同煎服,止血通和此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