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冬花(一錢)犀角末(五分)水煎服,調犀角末服,數劑可奏功也。
此方肺腎同治,全不降火。
蓋五髒之火,因飲食而旺,乃虛火上升而非實火也。
故補其腎而肺氣堅,腎水足而虛火息矣。
況補中帶散,則補非呆補,而火毒更易解也。
秘訣: 肺痿扶桑清肺散,銀熟一兩阿膠三, 桑葉五錢菀草二,參貝百合用三錢, 杏仁十枚款錢重,犀角五分沖服安。
方用銀花甘桔湯亦效: 丹皮(一兩)金銀花(一兩)生地(一兩)玄參(一兩)甘草(三錢)桔梗(三錢)貝母(三錢)水煎服,四劑痛減,再用減半藥料,服數劑而痛乃止。
秘訣: 銀花甘桔丹皮金,生地一兩與玄參, 甘桔貝母三錢服,四劑減半再留心。
肝癰論(原缺秘訣,今仿之) 人有素多惱怒,忽然兩脅脹滿,惡寒發熱,已而至脅痛不可忍,人以為肺火之盛也,誰知肝亦能生癰乎?而靈素諸書亦未言及者,以其肝經生癰世不常有,所以略而不言,但古今運氣不同,而癰毒之生長不一,而肝之生癰,豈可缺而不論。
蓋肝因惱怒,則肝葉無安貼之日矣。
況惱怒後必然動火,怒越多而火越甚,必爍肝津血,無血養肝,則易發怒,怒氣頻繁,欲不郁積而成癰,其可得乎。
若肝癰生于内,亦可辯之于外,凡生肝癰者,脅痛必在左而不在右,脅之皮必現紅紫之色,而舌必現青色也治療之法,必以平為主而佐以瀉火去毒之藥,不可因循時日,令其潰爛而不救。
方用化肝湯: 白芍(三兩)當歸(三兩)炒栀子(五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五兩)水煎服,一二劑而痛輕,三劑而不痛矣,減半再服數劑全愈。
此方歸芍直入肝中以滋肝血,肝血旺則可解肝氣之燥,又得甘草以緩其急,栀子清其火,金銀花解其毒,安得不效乎。
蓋毒火既盛,肝血大虧,若不用如此大劑,是徒然也,倘不識肝癰之肝火之旺,單用歸芍發治脅痛,必誤也。
秘訣:(仿造) 金花五兩須準量,芍歸三兩各相當。
栀子五錢亦羽黨,甘草三錢救肝亢。
此症用錦草湯亦效: 白芍(一兩)錦地羅(一兩)生甘草(五錢)栀子(三錢)水煎服,一劑可止痛。
秘訣:(仿造) 錦草救肝最稱良,地羅白芍各一兩, 甘草五錢栀子三,定叫癰毒遁無藏。
人有四肢之間或左脅疼痛,手按之更甚,人以為脅痛而不知亦是肝癰也。
夫肝生癰得于惱怒為多,然亦有生于憂郁者,但因惱怒而得者其痛驟,因于憂郁者其痛緩。
若初之時大劑逍遙散煎服,其痛可止,何至于成癰乎?蓋因失于速治,而肝郁不能宣,乃血亦因之結而不通,遂化膿而成癰,其毒以最驟,世有脅痛數日而死者,亦生癰毒敗壞而死耳,豈脅痛可死人者? 方用宣郁化毒湯: 柴胡(二錢)白芍(一兩)香附(三錢)薄荷(二錢)當歸(一兩)陣皮(一錢)枳殼(一錢)天花粉(三錢)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二劑痛減,四五劑全愈。
秘訣:(仿造) 宣郁化毒解憂傷,金銀芍歸一兩當, 更須柴荷二錢商,三錢天花附草香。
陳皮枳殼各一錢,調肝化怒志氣昂。
此症用金銀平怒散亦效: 金銀花(二兩)白芍(五錢)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生甘草(三錢)栀子(三錢)丹皮(三錢)水煎服,一二劑為要而安。
秘訣:(仿造) 金銀平怒二兩正,芥子國老丹栀臣。
各般三錢皆要清,柴胡一錢作卒兵。
無名腫毒論 人有頭面無端,忽然生小瘡甚癢,第二日即頭重如山,第三日即面目青紫,人多不知此症,乃至險至危,若不急救,數日内必然一身發青而死。
但青不至胸者,尚可治療。
因其人素服房中熱藥,熱極而變為毒也。
(原文脫衍)結于陰之部而成癰,結于陽之部而成毒。
出于頭面者,乃陽之部位也,較之生于陰之部位者,更為可畏,非多用化毒之藥,安能起死回生者哉? 方用回生丹: 金銀花(八兩)甘草(五錢)玄參(三兩)蒲公英(三兩)天花粉(三錢)川芎(一兩)水煎服,一劑而頭輕,青紫之色淡矣。
再服一劑青紫之色盡消而瘡亦愈,不必三劑也。
此方犯毒而不耗氣,敗毒而不損陰,所以建功甚奇也。
此毒原系水虧之極,而瀉毒之藥,無不有損于陰陽。
惟金銀花攻補兼妙,故用以為君,若少用其味單而力薄,多用則味重而力濃,又加玄參以去火,甘草以瀉毒,蒲公英以清熱,天花粉以消痰,川芎以散結,自然相助而奏效也。
秘訣: 無名腫毒回生丹,銀花八兩草五錢, 玄參蒲公三兩整,花粉三錢芎兩添, 一劑腫毒盡消去,二劑痊愈效如仙。
方用花錦散亦效: 錦地羅(八兩)金銀花(八錢)當歸(二錢)天花粉(五錢)甘草(五錢)水煎服,一劑效,再續服。
秘訣: 花錦散用錦地羅,銀八二當粉五挪, 五錢同粉有甘草,一劑回生效無訛。
人有無名腫毒,生于思慮不到之處,而情勢兇惡,有生死之關,皆可以無名腫毒名之,不必分上中下也。
前條止言頭面,而在身之左右前後,與手足四肢尚未言也。
不知得其治法,無不可以通治;不得其法,不可妄治;失其治法,則害大矣。
然在上者不可以治中,在中者不可以治下,在下者不可以上中也。
大約上中下之生毒,多起于淫欲無度之人,加之以氣怒憂憤,火乘其隙而蘊,故一發而不可制。
所以言無名腫毒者,盡陰症而絕無陽症也。
然則治法,宜用解陰毒之藥矣。
惟是解陰毒之藥,多半消爍真陰,因虛而結毒,複因解毒而虧陰,甯有陰乎?世之患是症者,往往不救,職是故也。
餘得異人之傳,仍于補陰之中而行其散郁之法,少佐解毒之品而微助其引經之味,是以多收奇功。
餘不敢秘,傳之書冊,以救萬世之人也。
方用黑虎湯: 玄參(一斤)甘草(一兩)柴胡(三錢)三味煎湯,十碗為善。
若頭面腫毒者,加川芎一兩、附子二錢;生于身前後左右者,加當歸一兩、菊花一兩、附子三分;生于手足四肢者,加白術二兩、茯苓二兩、附子五分。
入藥湯中,再煎汁取三碗,二日服完。
未破者立消,已破者生肌,不必二劑也。
此方名黑虎湯,言惡毒得之盡散也。
玄參能退浮遊之火,得甘草之助,能解其迅速之威;得柴胡之輔,能舒其郁結之氣。
且又各有引經之味,引至結毒之處,大能為之祛除。
妙在玄參一斤則力量更大,又妙在補中帶散,則解陰毒而不傷陰氣,所以奏功最神。
萬勿驚其藥料之重,而不敢輕試也。
若些小之症,又非陰毒,俱不必用此重劑,則又不可不知也。
秘訣: 黑虎湯中一兩甘,三錢柴胡一斤玄, 若是頭面腫毒者,川芎一兩附二錢, 生身前後左右者,歸菊一兩附子添, 手足四肢術二兩,茯苓二兩附五煎。
方用七聖湯亦治之: 蒲公英(四兩)紫花地丁(四兩)金銀花(四兩)錦地羅(四兩)當歸(三兩)天花粉(五錢)甘草(四錢)水煎服。
秘訣: 七聖湯用蒲地丁,銀錦四兩歸三從, 粉五甘草四錢入,陰毒輕症急煎攻。
對口瘡論 人有對口之後,忽生小瘡,先癢後痛,随至潰爛,人以為至兇之癰也。
然而癰生正對口者猶輕,生于偏對口者乃重。
蓋頸項之上,乃腎督脈之部位也,其地屬陰,所生癰疽,多屬陰癰,而非陽疽也。
以陽症必高寸許,其色紅腫發光,疼痛呼号。
而陰症則不然,色必黑暗,痛亦不甚,身體沉重,困倦欲卧,呻吟無力,其瘡口必不突起,或現無數小瘡口,人皆不知從何處覓頭。
然陰陽二毒,皆可内消,何必令其皮破腫潰而後治之哉。
至于内消之法,初起之時,不須分别陰陽,可俱用三星湯。
惟既破潰腸,陰陽不分,而漫投藥餌,則禍生頃刻矣。
若陽症潰爛,仍以三星湯治之;若陰症潰爛者,則須用神效湯(按:本方《辨證奇聞》、《辨證錄》俱改名為七聖湯)。
三星湯: 金銀花(二兩)蒲公英(一兩)甘草(三錢)水煎服,未破者,服之可消。
已破者,三劑膿盡而肉生矣。
秘訣: 三星湯可治陽癰,二兩銀花一兩英, 甘草三錢服三劑,自然膿盡好肉生。
神效湯: 當歸(一兩)黃芪(一兩)人參(一兩)金銀花(二兩)白芍(一兩)肉桂(一錢)荊芥(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血止,二劑而肉生,三劑而口小,四劑而皮合,再服二劑而痊愈矣。
此方治各處癰毒,凡低陷不作膿而不能收口者,急服此藥,無不神效,不止治對口之陰毒,善能收功也。
誠以陽症可以涼瀉,陰症必須溫補故耳。
秘訣: 神效湯中歸芪參,一兩白芍二兩金, 桂一荊三水煎好,陰癰六劑可回春。
方用三花湯亦效: 川芎(一兩)紫花地丁(一兩)當歸(二兩)菊花(五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二劑愈。
秘訣: 癰不作膿三花湯,芎紫一兩二兩當, 甘菊五錢三花粉,止服二劑妙無雙。
對口有偏、正之不同:發于正者是督脈所生,偏者乃太陽膀胱所司。
督脈行于下,而貫脊行于上,毒瓦斯得之,反能沖突高起,邪毒不緻下流,乃為外發,故易治。
由膀胱發者難治,以膀胱之脈起于巅頂,貫脊兩旁,順下而行,與癰毒交會下流,故瘡多平塌難起,不發紅腫潰爛,易流注于兩肩而作腫,十五日無膿者,必然變陽歸陰,故多難治也。
腦疽論 屬性:人有生癰疽于頭頂者,初名腦疽,又名偏正對口,而非真正癰疽也。
此症九死一生,然治之得法,亦可救也。
大約生此症者,皆因腎火沸騰也。
蓋腦為髓海,原通于腎,腎無火則髓不能化精,腎火盛則髓亦不能化精。
不特不能化精,随火之升降,則化為毒而生癰疽矣。
蓋腎之化精,必得腦中之氣以相化,若腦中無腎火,勢必氣化為火,火性炎上,不及下降,于是腦中髓海,自化為毒,較之腦氣下流而成毒者,其毒更甚,往往更變形容,改變聲音,瘡色
此方肺腎同治,全不降火。
蓋五髒之火,因飲食而旺,乃虛火上升而非實火也。
故補其腎而肺氣堅,腎水足而虛火息矣。
況補中帶散,則補非呆補,而火毒更易解也。
秘訣: 肺痿扶桑清肺散,銀熟一兩阿膠三, 桑葉五錢菀草二,參貝百合用三錢, 杏仁十枚款錢重,犀角五分沖服安。
方用銀花甘桔湯亦效: 丹皮(一兩)金銀花(一兩)生地(一兩)玄參(一兩)甘草(三錢)桔梗(三錢)貝母(三錢)水煎服,四劑痛減,再用減半藥料,服數劑而痛乃止。
秘訣: 銀花甘桔丹皮金,生地一兩與玄參, 甘桔貝母三錢服,四劑減半再留心。
肝癰論(原缺秘訣,今仿之) 人有素多惱怒,忽然兩脅脹滿,惡寒發熱,已而至脅痛不可忍,人以為肺火之盛也,誰知肝亦能生癰乎?而靈素諸書亦未言及者,以其肝經生癰世不常有,所以略而不言,但古今運氣不同,而癰毒之生長不一,而肝之生癰,豈可缺而不論。
蓋肝因惱怒,則肝葉無安貼之日矣。
況惱怒後必然動火,怒越多而火越甚,必爍肝津血,無血養肝,則易發怒,怒氣頻繁,欲不郁積而成癰,其可得乎。
若肝癰生于内,亦可辯之于外,凡生肝癰者,脅痛必在左而不在右,脅之皮必現紅紫之色,而舌必現青色也治療之法,必以平為主而佐以瀉火去毒之藥,不可因循時日,令其潰爛而不救。
方用化肝湯: 白芍(三兩)當歸(三兩)炒栀子(五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五兩)水煎服,一二劑而痛輕,三劑而不痛矣,減半再服數劑全愈。
此方歸芍直入肝中以滋肝血,肝血旺則可解肝氣之燥,又得甘草以緩其急,栀子清其火,金銀花解其毒,安得不效乎。
蓋毒火既盛,肝血大虧,若不用如此大劑,是徒然也,倘不識肝癰之肝火之旺,單用歸芍發治脅痛,必誤也。
秘訣:(仿造) 金花五兩須準量,芍歸三兩各相當。
栀子五錢亦羽黨,甘草三錢救肝亢。
此症用錦草湯亦效: 白芍(一兩)錦地羅(一兩)生甘草(五錢)栀子(三錢)水煎服,一劑可止痛。
秘訣:(仿造) 錦草救肝最稱良,地羅白芍各一兩, 甘草五錢栀子三,定叫癰毒遁無藏。
人有四肢之間或左脅疼痛,手按之更甚,人以為脅痛而不知亦是肝癰也。
夫肝生癰得于惱怒為多,然亦有生于憂郁者,但因惱怒而得者其痛驟,因于憂郁者其痛緩。
若初之時大劑逍遙散煎服,其痛可止,何至于成癰乎?蓋因失于速治,而肝郁不能宣,乃血亦因之結而不通,遂化膿而成癰,其毒以最驟,世有脅痛數日而死者,亦生癰毒敗壞而死耳,豈脅痛可死人者? 方用宣郁化毒湯: 柴胡(二錢)白芍(一兩)香附(三錢)薄荷(二錢)當歸(一兩)陣皮(一錢)枳殼(一錢)天花粉(三錢)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二劑痛減,四五劑全愈。
秘訣:(仿造) 宣郁化毒解憂傷,金銀芍歸一兩當, 更須柴荷二錢商,三錢天花附草香。
陳皮枳殼各一錢,調肝化怒志氣昂。
此症用金銀平怒散亦效: 金銀花(二兩)白芍(五錢)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生甘草(三錢)栀子(三錢)丹皮(三錢)水煎服,一二劑為要而安。
秘訣:(仿造) 金銀平怒二兩正,芥子國老丹栀臣。
各般三錢皆要清,柴胡一錢作卒兵。
無名腫毒論 人有頭面無端,忽然生小瘡甚癢,第二日即頭重如山,第三日即面目青紫,人多不知此症,乃至險至危,若不急救,數日内必然一身發青而死。
但青不至胸者,尚可治療。
因其人素服房中熱藥,熱極而變為毒也。
(原文脫衍)結于陰之部而成癰,結于陽之部而成毒。
出于頭面者,乃陽之部位也,較之生于陰之部位者,更為可畏,非多用化毒之藥,安能起死回生者哉? 方用回生丹: 金銀花(八兩)甘草(五錢)玄參(三兩)蒲公英(三兩)天花粉(三錢)川芎(一兩)水煎服,一劑而頭輕,青紫之色淡矣。
再服一劑青紫之色盡消而瘡亦愈,不必三劑也。
此方犯毒而不耗氣,敗毒而不損陰,所以建功甚奇也。
此毒原系水虧之極,而瀉毒之藥,無不有損于陰陽。
惟金銀花攻補兼妙,故用以為君,若少用其味單而力薄,多用則味重而力濃,又加玄參以去火,甘草以瀉毒,蒲公英以清熱,天花粉以消痰,川芎以散結,自然相助而奏效也。
秘訣: 無名腫毒回生丹,銀花八兩草五錢, 玄參蒲公三兩整,花粉三錢芎兩添, 一劑腫毒盡消去,二劑痊愈效如仙。
方用花錦散亦效: 錦地羅(八兩)金銀花(八錢)當歸(二錢)天花粉(五錢)甘草(五錢)水煎服,一劑效,再續服。
秘訣: 花錦散用錦地羅,銀八二當粉五挪, 五錢同粉有甘草,一劑回生效無訛。
人有無名腫毒,生于思慮不到之處,而情勢兇惡,有生死之關,皆可以無名腫毒名之,不必分上中下也。
前條止言頭面,而在身之左右前後,與手足四肢尚未言也。
不知得其治法,無不可以通治;不得其法,不可妄治;失其治法,則害大矣。
然在上者不可以治中,在中者不可以治下,在下者不可以上中也。
大約上中下之生毒,多起于淫欲無度之人,加之以氣怒憂憤,火乘其隙而蘊,故一發而不可制。
所以言無名腫毒者,盡陰症而絕無陽症也。
然則治法,宜用解陰毒之藥矣。
惟是解陰毒之藥,多半消爍真陰,因虛而結毒,複因解毒而虧陰,甯有陰乎?世之患是症者,往往不救,職是故也。
餘得異人之傳,仍于補陰之中而行其散郁之法,少佐解毒之品而微助其引經之味,是以多收奇功。
餘不敢秘,傳之書冊,以救萬世之人也。
方用黑虎湯: 玄參(一斤)甘草(一兩)柴胡(三錢)三味煎湯,十碗為善。
若頭面腫毒者,加川芎一兩、附子二錢;生于身前後左右者,加當歸一兩、菊花一兩、附子三分;生于手足四肢者,加白術二兩、茯苓二兩、附子五分。
入藥湯中,再煎汁取三碗,二日服完。
未破者立消,已破者生肌,不必二劑也。
此方名黑虎湯,言惡毒得之盡散也。
玄參能退浮遊之火,得甘草之助,能解其迅速之威;得柴胡之輔,能舒其郁結之氣。
且又各有引經之味,引至結毒之處,大能為之祛除。
妙在玄參一斤則力量更大,又妙在補中帶散,則解陰毒而不傷陰氣,所以奏功最神。
萬勿驚其藥料之重,而不敢輕試也。
若些小之症,又非陰毒,俱不必用此重劑,則又不可不知也。
秘訣: 黑虎湯中一兩甘,三錢柴胡一斤玄, 若是頭面腫毒者,川芎一兩附二錢, 生身前後左右者,歸菊一兩附子添, 手足四肢術二兩,茯苓二兩附五煎。
方用七聖湯亦治之: 蒲公英(四兩)紫花地丁(四兩)金銀花(四兩)錦地羅(四兩)當歸(三兩)天花粉(五錢)甘草(四錢)水煎服。
秘訣: 七聖湯用蒲地丁,銀錦四兩歸三從, 粉五甘草四錢入,陰毒輕症急煎攻。
對口瘡論 人有對口之後,忽生小瘡,先癢後痛,随至潰爛,人以為至兇之癰也。
然而癰生正對口者猶輕,生于偏對口者乃重。
蓋頸項之上,乃腎督脈之部位也,其地屬陰,所生癰疽,多屬陰癰,而非陽疽也。
以陽症必高寸許,其色紅腫發光,疼痛呼号。
而陰症則不然,色必黑暗,痛亦不甚,身體沉重,困倦欲卧,呻吟無力,其瘡口必不突起,或現無數小瘡口,人皆不知從何處覓頭。
然陰陽二毒,皆可内消,何必令其皮破腫潰而後治之哉。
至于内消之法,初起之時,不須分别陰陽,可俱用三星湯。
惟既破潰腸,陰陽不分,而漫投藥餌,則禍生頃刻矣。
若陽症潰爛,仍以三星湯治之;若陰症潰爛者,則須用神效湯(按:本方《辨證奇聞》、《辨證錄》俱改名為七聖湯)。
三星湯: 金銀花(二兩)蒲公英(一兩)甘草(三錢)水煎服,未破者,服之可消。
已破者,三劑膿盡而肉生矣。
秘訣: 三星湯可治陽癰,二兩銀花一兩英, 甘草三錢服三劑,自然膿盡好肉生。
神效湯: 當歸(一兩)黃芪(一兩)人參(一兩)金銀花(二兩)白芍(一兩)肉桂(一錢)荊芥(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血止,二劑而肉生,三劑而口小,四劑而皮合,再服二劑而痊愈矣。
此方治各處癰毒,凡低陷不作膿而不能收口者,急服此藥,無不神效,不止治對口之陰毒,善能收功也。
誠以陽症可以涼瀉,陰症必須溫補故耳。
秘訣: 神效湯中歸芪參,一兩白芍二兩金, 桂一荊三水煎好,陰癰六劑可回春。
方用三花湯亦效: 川芎(一兩)紫花地丁(一兩)當歸(二兩)菊花(五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二劑愈。
秘訣: 癰不作膿三花湯,芎紫一兩二兩當, 甘菊五錢三花粉,止服二劑妙無雙。
對口有偏、正之不同:發于正者是督脈所生,偏者乃太陽膀胱所司。
督脈行于下,而貫脊行于上,毒瓦斯得之,反能沖突高起,邪毒不緻下流,乃為外發,故易治。
由膀胱發者難治,以膀胱之脈起于巅頂,貫脊兩旁,順下而行,與癰毒交會下流,故瘡多平塌難起,不發紅腫潰爛,易流注于兩肩而作腫,十五日無膿者,必然變陽歸陰,故多難治也。
腦疽論 屬性:人有生癰疽于頭頂者,初名腦疽,又名偏正對口,而非真正癰疽也。
此症九死一生,然治之得法,亦可救也。
大約生此症者,皆因腎火沸騰也。
蓋腦為髓海,原通于腎,腎無火則髓不能化精,腎火盛則髓亦不能化精。
不特不能化精,随火之升降,則化為毒而生癰疽矣。
蓋腎之化精,必得腦中之氣以相化,若腦中無腎火,勢必氣化為火,火性炎上,不及下降,于是腦中髓海,自化為毒,較之腦氣下流而成毒者,其毒更甚,往往更變形容,改變聲音,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