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入骱(骨之小筍也)用手巧法

關燈
位向外側者,則内筋腫脹。

    向内側者,則筋直起灣腫,看其骨如何斜錯,根據法捏拿,複其原位,服補筋藥。

    膝蓋骨,名護膝骨,有傷為兩塊者,或三塊,将兩腳伸直,捏其骨平伏。

    用薄篾片照膝蓋骨之大小,做一篾圈,套于患上,次以布四條,扣于圈上,連膝灣紮緊。

    先貼損傷膏,服止痛接骨丹,不必換膏藥。

    受傷足放床上,不可下地,半月後,用軟棉放足灣處,逐日墊高,使灣曲如舊。

    常煮鴨食,又恐碎骨,未長好複行損傷,将馬桶墊與床一樣高,以大便不可下,水洗至全好。

    去篾圈如箍,月餘骨仍兩片者,一生跛足,不可治,服當歸湯。

     當歸乳香沒藥川斷陳皮五加皮生地牛膝骨碎補紅花木瓜如發熱,加柴胡、桔梗各一錢。

    發腫,加黃芩,水酒各半煎,空心服。

     小腿有二骨,一大一小,斷一根者易治,斷兩根者難治。

    直挺者易治,分兩段者難治。

     骨捏對平正,敷金瘡藥,貼損傷膏,不可水洗。

    用木闆六片,長三寸五分,加布條紮好,二日一換。

    此症極痛,先服接骨丹,次以壯筋續骨丹。

     腳踝骨易出易入,一手擡住其腳踝,一手拿住其腳踝,将踝拔直捏正,其骨複于舊位。

     出手偏于左,右踝出手偏于右,腳指曲上,腳跟曲下,一伸而上,骱有響聲,活動如故。

    夾以木闆,加布紮緊。

    二日後再看,如未平直,仍撥端正。

    貼損傷膏,服寬筋活血散。

    若行走過早,使骨斜出。

    向内歪者,則内踝突出腫大;向外歪者,則外踝突出腫大。

    須待氣血充足,方可行動。

     足背之骨縫錯出,輕輕搓捏,令其骨合筋舒,貼損傷膏,服補筋藥。

     腳指撇傷前半截,翻下斷者,或翻上斷,将左手捏住其足兩側,再以右手捏平斷足指,鑲接原位。

    貼損傷膏,以帶紮緊,不可下水洗,服壯筋續骨丹。

     手足之筋多在指,指傷覺痛,則筋必促,煎寬筋散熏洗,輕輕揉捏,再行搖動伸舒。

    如骨與筋斷者,不可熏洗。

     失枕有因卧者,有一時之誤者,使患者坐低處,先行揉摩,一手提起其頭,一手托住其下颏,緩緩轉動伸舒使直,服吉利散。

     凡傷過重,大便不通者,用牙皂末蜜丸如青果大,插入肛門内即通。

     戳傷五内或大腸者,不治。

    傷口淺直者,易治。

    血出不止,服止血定痛散。

    傷口深斜者,待流血止,摻金瘡藥,服護風托裡散。

     凡碰擦磕跌,并刀砍斧斫,肉開血流,或皮微破者,傷不過重,人每不甚介意。

    惟在春最易侵風。

    在頭為重,别處稍輕,漸見浮腫,速進玉真散,避風為要。

    若不急治,成破傷風,甚至青腫,牙關緊閉,神昏發狂,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多緻不救。

    玉真散天麻八分羌活六分防風白附子川芎白芷各一錢煎服刀斧砍傷硬處者,骨損先療骨。

    砍傷軟處者,肉損先治肉。

    如傷頭額者,敷金瘡藥,以避風為上,防身發寒熱。

    脈沉細者,易治;脈洪大者,難醫。

     以刀刎喉,左手執刀者斜而深,右手執刀者直而淺。

    刎一刀者深而難治,刎兩刀者淺而易療。

    如喉管斷,有出入之氣,摻藥吸進必嗆咳,急以雞蛋内衣蓋管上,再摻藥則不嗆。

    如或破半邊,或全斷,急以油線縫合其口。

    若血不止,用滑石、五倍研末摻之,外封金瘡藥,貼膏藥。

    長五寸、闊三寸,加布條紮項,高枕仰卧,使項屈而不伸,刀口易合。

    三日後,以蔥湯洗去前藥,摻生肌散,貼膏藥,仍舊紮好。

    兩月餘完全,服護風散。

    如發寒熱進補中益氣湯,若氣管斷或稍穿破者,不治。

     傷破肚皮,而腸拖出者,醫者先自剪去指甲,免碰傷其腸,将溫水和麻油,浴暖外出之腸,輕輕揉進。

    若未能進,用醋和冷水,勿令患者知,忽噴其面,其腸自收。

    以油線淺淺縫其口,太深則傷内肉,封金瘡藥,貼活雞皮,加布紮好,服通腸活血湯。

    五内不傷,飲食如常者,不妨。

    腸突出膜外者不治。

    如腸未出,而膜已穿,血向内流者不治。

    桑根皮搓線尤妙。

    骨碎如粟米者,輕輕箝去其碎骨,封金瘡藥,服生血補髓丹。

    如骨脫臼,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