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雜投,或寒、或熱、或攻、或散、或瀉、或表,皆無當于病情。
西醫則更可笑,或以冰壓其胸,或以黃熏其體,更或以臭丸臭水灑滿居室,以刀割其核,以蛭吮其血,卒之亦無一效,而轉速死不可勝計。
殆至死後,并剖解視查,究為何病,而亦不敢,恐其傳染也。
又有上吐下瀉,轉筋,類乎霍亂而實非霍亂者,間年流行,亦與核證之惡且速相似,此則速用溫補收攝之劑,偶有治療一二,遲則不及。
實則兩病,皆腳氣一病,不過來路不同耳。
腳氣傳于肝膽則發核,腳氣傳于脾胃則吐瀉,兩病隻要毒瓦斯不攻心,無不可治,諸經方雖有腳氣之論,古人卻少此病(腳氣之名,《金匾》已載,但患者少)。
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患者,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經方,偏善此術,多獲全濟。
又宋齊之間,釋門深師述二公等諸家舊方為二十卷,其腳氣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亦無此病。
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關西河北,不識此疾,唐代開辟,無外南極之地,坐鎮于彼,往往皆遭。
元和十二年二月,柳柳州得此病,夜半痞絕,兩脅有核,塊大如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事,三日,榮陽鄭洵美進杉木湯,服半日食頃,大小便三次,氣通核散(方詳《醫醫醫外編》腳氣湯中)。
此病先從腳起,甚微,飲食如故,深師雲腳弱,《内經》雲緩風濕痹,一旦發洩,遂成惡疾。
或問:風毒中人随處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腳?答曰:人有五髒,心、肺經絡所起在十手指,餘三髒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寒暑風濕邪毒之中人,必先中腳,久而不去,遍及四肢腹背頭項,經雲次傳、間傳是也。
凡腳氣皆感風濕之毒所緻,人多不即覺,曾因它病一度始發,閩廣皆當濕熱之地,故每于春夏之交,一遇風邪暑邪觸動,遂即決裂而出,莫之能禦。
世醫既不能多讀古書,自不能多識病名,作餘病治,罔不盡弊。
餘于甲午之際,适在嶺南,正值此證盛發之時,遂亟起而作《時疫辨治》一編,大聲疾呼,并彙集《千金》《外台》所述嶺南惡核證治,以告病者醫者,而皆藐藐置之,惟經延醫者除病,已入心及已誤它藥者,無不循法獲救,願以後遇是證時,醫者悉于腳氣中求之,慎勿再妄立名目以誤人,而終自誤。
更以知怪病百出,總不外六氣六經以為治也。
人禀天地之氣以生,人亦因天地之氣以病,醫者不明三才相應之理,侈口言醫,是猶出門而不由戶也。
天地隻此陰陽,化生五運六氣,人身亦隻此陰陽,生成五髒六腑,萬病莫不由五運六氣五髒六腑所生。
不深究夫氣化之源,而徒執乎中西之見,皆屬夢中說夢耳。
方今四海一家,五洲同軌,要使轸域俱化,有無交通,酌劑盈虛,共由大道。
歐西各國自入中土,不獨聲光電汽諸學矜能,即醫學一道亦诋中國為非,此雖中國近今醫者苟且庸陋,有以啟之,殊不知中國古聖之精确迥非西醫所能夢見。
蓋《内》《難》仲景之書,西醫從未之聞,故以剖瞟實驗自矜,然皆詳形迹而昧氣化,未免得粗遺精。
世之重視西醫與從學西學人,尤皆耳食目論,道聽途說,舉凡五運六氣,人身陰陽,五髒所藏,五髒所主,六腑所合,五髒所開九竅,男女天癸,營衛生會,六經六氣,經氣主治,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中國古聖言之鑿鑿者,晉唐以後中醫且多不講,近醫尤多不知,又何怪西醫之昧耶?西醫以剖解髒腑,形迹列圖,雖較中國舊圖為詳,然其說則皆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且并有當然亦全不知者,因皆執死者之屍具為據,而雲人是炭等十四質湊合而成。
夫彼所謂十四質,皆經剖解鍛煉而得,而人之未死者,豈止此塊然之質哉?況生氣已盡,何從知所謂氣化耶?如西醫動言腦筋,而不知腦是何物所化。
又常論髓,亦不知髓是何物所生。
又雲飲食之汁由吸管遞運至頸會管,與心血混為赤色,此一混字殊謬,豈有日日混入而赤色不日淡者乎?不知汁入頸會管即水交于火也,變為赤色,即奉心火之化而為血也。
又雲血内有紅白二輪,紅多白少,不知其白者水液之本,形也,其紅者奉心所化之赤色也,即《内經》所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血也。
又雲:心有出血管,導血出,又有回血管,導血入。
西醫名管,中國名脈,二而一也。
脈氣流經者,謂流行于各經絡而回複有常。
又雲:心左房之血由出血管導行于周身,心體動跳不休,每一跳則周身之脈應之而跳,血既行遍周身,則轉入回血管,其色變紫,以受炭氣也。
紫血由回血管遞傳複返于頸會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出而紫色退,複變為赤,入心右房,轉至左房而又出也,則脈氣流經之謂矣。
時醫有大絡散衆絡、衆絡散孫絡之說,言其出而不言複,與流經二字尚不确切,故引西醫之說證之。
西醫所圖脈管詳矣,然不能分别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為脈不足憑,《醫林改錯》亦然,不知彼皆割視死人,安能複辨經脈。
又其言回血不能知幾時方回于心,唯内言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計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則能算出血行之時節,何時出者當何時回。
西醫雖經剖視實驗,何能如中國古聖之精确哉!至若六經六氣,經氣主治之理,西醫則更全然不知,治病焉能悉當。
它如種種鹵莽,不可殚論,雖其法皆本五禽圖,然萬不及其精細。
蜀中唐容川宗海曾着《中西彙通醫經精義》一書,縷晰條分,層層互證,苦心孤詣,先得我心。
惜其書尚未盛行于世,又無善釋者釋之,與吾《醫醫醫》三編及《内》《難》仲景諸經并以輸入歐西各國,使西醫得以窺見吾國古聖之精法,而有以自悔其失,并以漸進衣冠文物,以為環球康濟,斯民之助。
治病猶治天下也,天下之亂,不過外患内憂,人身之病,不過外感内傷。
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疾,所謂外患也;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之害,所謂内憂也。
治外患者,以攻勝四郊不靖而選将出師,速驅除之可也。
臨辟雍而講禮樂,則敵在門矣。
故邪氣未盡而驟用補者,必使邪氣内陷而亡。
治内傷者以養勝,紀綱不正而崇儒重道,徐化導之可也。
若任刑罰而嚴誅戮,則禍益深矣。
故正氣不足而輕用攻者,必緻正氣消盡而死。
然而全盛之世,不無玩民,故刑罰不廢,則補中之攻也。
如以小寇而遽起兵戎,是擾民矣。
故補中之攻不可過也。
征誅之年亦修内政,故教養不弛,則攻中之補也。
若以戎首而稍存姑息,則養寇矣。
故攻中之補不可誤也。
天下大事以天下全力為之,則事不堕,天下小事以一人從容處之,則事不擾。
患大病以大藥制之,則病氣無餘,患小病以小方處之,則正氣不傷。
然又必大小有方,先後有序,輕重有度,疏密有數,純而不雜,整而不亂。
所用之藥,各得其性,則器使之道,所處之方,各得其理,則調度之法上。
古聖人治未病,更須于望形察色予為之防,即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也。
所謂醫道通于治道,良相即是良醫,大略如此。
若夫臨機應變,又必随事參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執成見而為定論,此《醫學源流》正義,用特引而伸之,誠能朝廷變通,醫官世界鄭重重醫,道醫者,精通醫學,悉以《醫醫醫》三編方藥分服之,而各盡其道,且以開通外人,變齊變魯以至于道。
仁壽之宇,大同之世,不可睹哉!醫醫醫,噫噫噫!
西醫則更可笑,或以冰壓其胸,或以黃熏其體,更或以臭丸臭水灑滿居室,以刀割其核,以蛭吮其血,卒之亦無一效,而轉速死不可勝計。
殆至死後,并剖解視查,究為何病,而亦不敢,恐其傳染也。
又有上吐下瀉,轉筋,類乎霍亂而實非霍亂者,間年流行,亦與核證之惡且速相似,此則速用溫補收攝之劑,偶有治療一二,遲則不及。
實則兩病,皆腳氣一病,不過來路不同耳。
腳氣傳于肝膽則發核,腳氣傳于脾胃則吐瀉,兩病隻要毒瓦斯不攻心,無不可治,諸經方雖有腳氣之論,古人卻少此病(腳氣之名,《金匾》已載,但患者少)。
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患者,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經方,偏善此術,多獲全濟。
又宋齊之間,釋門深師述二公等諸家舊方為二十卷,其腳氣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亦無此病。
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關西河北,不識此疾,唐代開辟,無外南極之地,坐鎮于彼,往往皆遭。
元和十二年二月,柳柳州得此病,夜半痞絕,兩脅有核,塊大如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事,三日,榮陽鄭洵美進杉木湯,服半日食頃,大小便三次,氣通核散(方詳《醫醫醫外編》腳氣湯中)。
此病先從腳起,甚微,飲食如故,深師雲腳弱,《内經》雲緩風濕痹,一旦發洩,遂成惡疾。
或問:風毒中人随處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腳?答曰:人有五髒,心、肺經絡所起在十手指,餘三髒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寒暑風濕邪毒之中人,必先中腳,久而不去,遍及四肢腹背頭項,經雲次傳、間傳是也。
凡腳氣皆感風濕之毒所緻,人多不即覺,曾因它病一度始發,閩廣皆當濕熱之地,故每于春夏之交,一遇風邪暑邪觸動,遂即決裂而出,莫之能禦。
世醫既不能多讀古書,自不能多識病名,作餘病治,罔不盡弊。
餘于甲午之際,适在嶺南,正值此證盛發之時,遂亟起而作《時疫辨治》一編,大聲疾呼,并彙集《千金》《外台》所述嶺南惡核證治,以告病者醫者,而皆藐藐置之,惟經延醫者除病,已入心及已誤它藥者,無不循法獲救,願以後遇是證時,醫者悉于腳氣中求之,慎勿再妄立名目以誤人,而終自誤。
更以知怪病百出,總不外六氣六經以為治也。
人禀天地之氣以生,人亦因天地之氣以病,醫者不明三才相應之理,侈口言醫,是猶出門而不由戶也。
天地隻此陰陽,化生五運六氣,人身亦隻此陰陽,生成五髒六腑,萬病莫不由五運六氣五髒六腑所生。
不深究夫氣化之源,而徒執乎中西之見,皆屬夢中說夢耳。
方今四海一家,五洲同軌,要使轸域俱化,有無交通,酌劑盈虛,共由大道。
歐西各國自入中土,不獨聲光電汽諸學矜能,即醫學一道亦诋中國為非,此雖中國近今醫者苟且庸陋,有以啟之,殊不知中國古聖之精确迥非西醫所能夢見。
蓋《内》《難》仲景之書,西醫從未之聞,故以剖瞟實驗自矜,然皆詳形迹而昧氣化,未免得粗遺精。
世之重視西醫與從學西學人,尤皆耳食目論,道聽途說,舉凡五運六氣,人身陰陽,五髒所藏,五髒所主,六腑所合,五髒所開九竅,男女天癸,營衛生會,六經六氣,經氣主治,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中國古聖言之鑿鑿者,晉唐以後中醫且多不講,近醫尤多不知,又何怪西醫之昧耶?西醫以剖解髒腑,形迹列圖,雖較中國舊圖為詳,然其說則皆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且并有當然亦全不知者,因皆執死者之屍具為據,而雲人是炭等十四質湊合而成。
夫彼所謂十四質,皆經剖解鍛煉而得,而人之未死者,豈止此塊然之質哉?況生氣已盡,何從知所謂氣化耶?如西醫動言腦筋,而不知腦是何物所化。
又常論髓,亦不知髓是何物所生。
又雲飲食之汁由吸管遞運至頸會管,與心血混為赤色,此一混字殊謬,豈有日日混入而赤色不日淡者乎?不知汁入頸會管即水交于火也,變為赤色,即奉心火之化而為血也。
又雲血内有紅白二輪,紅多白少,不知其白者水液之本,形也,其紅者奉心所化之赤色也,即《内經》所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血也。
又雲:心有出血管,導血出,又有回血管,導血入。
西醫名管,中國名脈,二而一也。
脈氣流經者,謂流行于各經絡而回複有常。
又雲:心左房之血由出血管導行于周身,心體動跳不休,每一跳則周身之脈應之而跳,血既行遍周身,則轉入回血管,其色變紫,以受炭氣也。
紫血由回血管遞傳複返于頸會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出而紫色退,複變為赤,入心右房,轉至左房而又出也,則脈氣流經之謂矣。
時醫有大絡散衆絡、衆絡散孫絡之說,言其出而不言複,與流經二字尚不确切,故引西醫之說證之。
西醫所圖脈管詳矣,然不能分别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為脈不足憑,《醫林改錯》亦然,不知彼皆割視死人,安能複辨經脈。
又其言回血不能知幾時方回于心,唯内言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計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則能算出血行之時節,何時出者當何時回。
西醫雖經剖視實驗,何能如中國古聖之精确哉!至若六經六氣,經氣主治之理,西醫則更全然不知,治病焉能悉當。
它如種種鹵莽,不可殚論,雖其法皆本五禽圖,然萬不及其精細。
蜀中唐容川宗海曾着《中西彙通醫經精義》一書,縷晰條分,層層互證,苦心孤詣,先得我心。
惜其書尚未盛行于世,又無善釋者釋之,與吾《醫醫醫》三編及《内》《難》仲景諸經并以輸入歐西各國,使西醫得以窺見吾國古聖之精法,而有以自悔其失,并以漸進衣冠文物,以為環球康濟,斯民之助。
治病猶治天下也,天下之亂,不過外患内憂,人身之病,不過外感内傷。
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疾,所謂外患也;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之害,所謂内憂也。
治外患者,以攻勝四郊不靖而選将出師,速驅除之可也。
臨辟雍而講禮樂,則敵在門矣。
故邪氣未盡而驟用補者,必使邪氣内陷而亡。
治内傷者以養勝,紀綱不正而崇儒重道,徐化導之可也。
若任刑罰而嚴誅戮,則禍益深矣。
故正氣不足而輕用攻者,必緻正氣消盡而死。
然而全盛之世,不無玩民,故刑罰不廢,則補中之攻也。
如以小寇而遽起兵戎,是擾民矣。
故補中之攻不可過也。
征誅之年亦修内政,故教養不弛,則攻中之補也。
若以戎首而稍存姑息,則養寇矣。
故攻中之補不可誤也。
天下大事以天下全力為之,則事不堕,天下小事以一人從容處之,則事不擾。
患大病以大藥制之,則病氣無餘,患小病以小方處之,則正氣不傷。
然又必大小有方,先後有序,輕重有度,疏密有數,純而不雜,整而不亂。
所用之藥,各得其性,則器使之道,所處之方,各得其理,則調度之法上。
古聖人治未病,更須于望形察色予為之防,即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也。
所謂醫道通于治道,良相即是良醫,大略如此。
若夫臨機應變,又必随事參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執成見而為定論,此《醫學源流》正義,用特引而伸之,誠能朝廷變通,醫官世界鄭重重醫,道醫者,精通醫學,悉以《醫醫醫》三編方藥分服之,而各盡其道,且以開通外人,變齊變魯以至于道。
仁壽之宇,大同之世,不可睹哉!醫醫醫,噫噫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