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白(一寸長,七根)藍葉(七片)苦楝根(七寸)童便一升半煎取一半,去渣,入安息香、蘇合香、阿膠各一錢,朱砂、雄黃、雷丸、枯礬、硫黃各五分,槟榔末一錢五分,麝香五分。
五更初空心進一服,五更五點進一服。
午時前後取出,淨桶盛,急入油铫内煮,仍傾蓋蟲罐内,紮口埋之深山。
五枝散取傳屍勞蟲。
桃枝李枝梅枝桑枝榴枝(各三寸長,七莖取末)通草穿山甲全蠍(炒各一兩)沉香(八錢五分)木香槟榔燈草(各五錢)紅花(二錢五分)甘草煎膠為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溫酒下。
加減黃建中湯治男、婦五勞七傷,骨蒸。
黃(一兩二錢)秦艽防風北柴胡歸身白芍藥熟地黃地骨皮肉豆蔻(煨)炙甘草砂仁槟榔(各五錢)豬苓(四錢)桔梗白茯苓白術(各三錢)人參(一錢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七分,不拘時服。
老人,黃加重一兩。
再仙丹治勞證,黃瘦虛損,諸藥不效者。
大小茴香(鹽水炒,各二兩)麥冬茯神地骨皮防風(各二兩)遠志人參龍齒羚羊角炙甘草石膏(各三兩)紫石英(一兩)咀片,每三錢,棗一枚,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溫服,未差再服,以差為度。
甚益心力,曾經吐血,服之有效。
桑椹膏治骨蒸。
桑椹不拘多少,取汁入蒼術内共熬,去蒼術渣成膏。
如腎氣虛加枸杞子四兩研末,肺虛加人參末一兩。
驗案一人無大病,但舉體不通泰,六脈弦滞。
曰∶此從心之郁熱不通,又兼力勞、色勞故也。
心郁則神失,力勞則氣傷,色勞則精害;神失則火去,氣傷則多滞,清害則水衰。
若不能多藥,先以橘紅、麥冬服幾日,再加五味子服之。
再将大體常思則心不郁,将小力運動則氣滞通,遠色凝神則精自足,如此不但卻病,且可長生。
一人病勞半年,虛而欲脫,此證參不可無,亦不可驟用。
蓋虛極而力不能勝也,隻好用五味劑,不得頓服,須徐徐呷下,俟神氣稍安始可加參。
陰虛 語雲∶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故人生受病,若先起于七情,内傷元氣,而後及于血氣,此從内而及外,陰病十居八九,陽病十居一二。
若因外感先傷氣血,而後及于内者,則陽證多而陰證少矣。
經雲∶男子十六而精通。
此常度也。
有未至其期,而以人為強通其精者,則四體之内,陰氣有不滿之處,異日多有難狀之證。
有身體常常惡寒者,蓋腎藏精而屬水,水涸不能制火,則火燔灼其陰,以緻陰虛火動而惡寒,非真惡寒也。
蓋火極似水,故身中悃懶,覺乎灑淅有似惡寒之狀,但日夜無度,靜而或作,動而益覺其虛,若神思少息,略得一靜,火即潛伏,遇暖而寒即解矣。
若動作時發熱,靜時即止,止時手足心如火烙,或面赤、耳鳴、咽痛,斑疹随出随沒,或胸前、兩足内忽然作熱,有如電狀,來無常度,去亦無定,口鼻出入氣息時有焦腐之氣,寤寐不安而呻吟,唇紅舌焦而燥黑,足心似炙,氣從臍下入腹,或唇舌、小腹、兩脅如火烙,或腰痛如折,骨痿不能起床,遍體疼痛,舌本強而不能言,此少陰之脈系舌本故也。
或耳鳴如波濤、蟬鳴、鵲噪、琴瑟之聲,或耳閉不能聽,至夜多夢,睡時驚駭不甯,魂飛魄蕩,喜暗惡明而怕見人,或妄見鼠竄蛇行、孩童前後相戲,自覺手足脫落,或頭玲珠堕下,或見有人同伴同眠,或鬓發顯然如有人揪扯,各樣異患不一,總皆腎虛陰不足,火動變見之故也。
此不可妄為痰火,遽用燥烈苦寒之藥,亦不可執丹溪之法,一例以四物湯加知、柏之類治之。
夫知、柏、芩、連,洩有餘之火,用之得當,則能祛邪,而元氣自複,故有裨益;若真元不足,而亦以此用之,反瀉天真,以緻大便洩瀉,飲食少進,胃氣虛而肌肉削,往往緻死,不可勝計。
又不可執陽旺能生陰之說,治以補中。
初用一、二帖,略以為中病,久泥于此,豈不謬哉!若房勞傷腎,隻宜補水益元湯加減,而諸證悉愈。
或有津液之陰不足而火動,發熱惡寒;又有精髓之陰不足而火動,則口幹舌燥;又有營血之陰不足而火動,遣精夢洩。
《内經》言天氣不足,地氣乘之;地氣不足,天氣乘之。
晝劇則陽不足,夜劇則陰不足。
又有營血衰少,感冒風寒,邪入陰分,午夜發熱,宜四物加降火清熱之味則愈。
或大怒傷肝而内動風熱,緻氣血錯亂,留滞陰分發熱者,宜疏肝補陰清熱則愈。
有因飲食驚恐與食相挾,緻傷陰氣,留滞于陰分而為患者,此陰分受傷,至夜發熱,而似乎陰虛火動,其證不同,必須窮本求源,庶幾醫無謬妄,而病無橫夭。
經雲∶陽火易救,陰火難扶,若真陰虛弱,藥非百劑,功非歲月,何能全愈?其他外來有餘之邪及過餐炙膏粱濃味,以緻病熱為患者,非惟黃芩、黃連、知母、石膏之類可用,即硝、黃亦罔顧矣。
雖然亦可用之于壯盛,若元氣衰弱,當先補元氣,而後祛邪,如邪盛,又當攻補兼施,量其虛實而施補水益元湯熟地(四錢)生地麥冬當歸(各二錢)白芍甘草(各一錢)五味(二十粒)大棗(三枚)熟地大補五髒之陰,安神志,健精脈而填骨髓,故用為君;生地能滋陽退熱,有益精壯神之四味大補元陰之聖藥也。
麥冬清心除煩退熱,同五味補元精而止渴,保金益水,勿使火邪傷肺。
若火炎傷金而喘嗽者,五味又當慎用。
甘草洩心火,心藏神,能降神中之火也。
若怔忡恍惚,夜卧不安,加棗仁三錢,茯神一錢。
若元陰虛甚,加熟地三錢或五錢,一枚者佳。
若火動而燥熱,加細辛一、二分,甘草一錢,生地一錢,童便半杯。
若咳嗽減去五味,加天冬、麥冬,百合、黃柏、桔梗。
若火乘心包絡,胸中痞悶,倍用熟地、甘草。
若燥渴倍用麥冬、五味、熟地。
若胸中有痰不舒,減熟地,去五味,加栝蒌、貝母、姜汁、竹瀝。
若坐卧不安,加百合、甘草。
若火動腹痛、腸鳴,去五味,加白芍、甘草。
若精神短少,加熟地、棗仁。
若驚惕心跳,肢體酸疼,加當歸、地黃、棗仁、甘草、茯苓。
若腰疼骨酸,加杜仲、補骨脂、生地黃。
若火動飲食易消,加元參、細辛、白芍、童便。
若肺募間連背心,熱如杯火,往來無常,加元參、桔梗。
若熱從睾丸而起,肝火也,加柴胡以達之。
若元陽不足,加人參、黃,厥加附子。
若火乘陽精之分,夢遺加山藥、山萸肉、枸杞子、細辛、蓮花蕊,兼用六仙丹;如禀氣壯盛,可用知母者,酌而加之,使火邪無犯元陽∶如尿後沸滴,二仙丹加龍骨、蓮蕊。
若虛火遊行無定,斑疹出沒不時,遍發紅熱,加元參、生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去五味子。
若灑淅似乎惡寒,并加生甘草、童便,切不可用諸寒劑,隻補其陰,則火降若手少陰心經,素禀原弱,日間勞心傷神,夜或房欲損精,精氣怯而不能養神,以緻火乘心經,患手心尾尻火熱,或往或來,心跳不靜,睡卧不安,驚懼不甯,睡至子時則醒,至天明反倦卧,舌心焦燥,兩手小指有時忽熱如電,時有時無,口鼻出入呼吸唯覺蒸蒸熱,幹燥若渴,無焦腐之氣、呻吟之聲,但筋骨蒸熱無遊行之狀,與足少陰證稍異,宜滋陰補心湯。
熟地(三錢)當歸官桂麥冬生地杏仁(各一錢)白芍(
五更初空心進一服,五更五點進一服。
午時前後取出,淨桶盛,急入油铫内煮,仍傾蓋蟲罐内,紮口埋之深山。
五枝散取傳屍勞蟲。
桃枝李枝梅枝桑枝榴枝(各三寸長,七莖取末)通草穿山甲全蠍(炒各一兩)沉香(八錢五分)木香槟榔燈草(各五錢)紅花(二錢五分)甘草煎膠為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溫酒下。
加減黃建中湯治男、婦五勞七傷,骨蒸。
黃(一兩二錢)秦艽防風北柴胡歸身白芍藥熟地黃地骨皮肉豆蔻(煨)炙甘草砂仁槟榔(各五錢)豬苓(四錢)桔梗白茯苓白術(各三錢)人參(一錢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七分,不拘時服。
老人,黃加重一兩。
再仙丹治勞證,黃瘦虛損,諸藥不效者。
大小茴香(鹽水炒,各二兩)麥冬茯神地骨皮防風(各二兩)遠志人參龍齒羚羊角炙甘草石膏(各三兩)紫石英(一兩)咀片,每三錢,棗一枚,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溫服,未差再服,以差為度。
甚益心力,曾經吐血,服之有效。
桑椹膏治骨蒸。
桑椹不拘多少,取汁入蒼術内共熬,去蒼術渣成膏。
如腎氣虛加枸杞子四兩研末,肺虛加人參末一兩。
驗案一人無大病,但舉體不通泰,六脈弦滞。
曰∶此從心之郁熱不通,又兼力勞、色勞故也。
心郁則神失,力勞則氣傷,色勞則精害;神失則火去,氣傷則多滞,清害則水衰。
若不能多藥,先以橘紅、麥冬服幾日,再加五味子服之。
再将大體常思則心不郁,将小力運動則氣滞通,遠色凝神則精自足,如此不但卻病,且可長生。
一人病勞半年,虛而欲脫,此證參不可無,亦不可驟用。
蓋虛極而力不能勝也,隻好用五味劑,不得頓服,須徐徐呷下,俟神氣稍安始可加參。
陰虛 語雲∶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故人生受病,若先起于七情,内傷元氣,而後及于血氣,此從内而及外,陰病十居八九,陽病十居一二。
若因外感先傷氣血,而後及于内者,則陽證多而陰證少矣。
經雲∶男子十六而精通。
此常度也。
有未至其期,而以人為強通其精者,則四體之内,陰氣有不滿之處,異日多有難狀之證。
有身體常常惡寒者,蓋腎藏精而屬水,水涸不能制火,則火燔灼其陰,以緻陰虛火動而惡寒,非真惡寒也。
蓋火極似水,故身中悃懶,覺乎灑淅有似惡寒之狀,但日夜無度,靜而或作,動而益覺其虛,若神思少息,略得一靜,火即潛伏,遇暖而寒即解矣。
若動作時發熱,靜時即止,止時手足心如火烙,或面赤、耳鳴、咽痛,斑疹随出随沒,或胸前、兩足内忽然作熱,有如電狀,來無常度,去亦無定,口鼻出入氣息時有焦腐之氣,寤寐不安而呻吟,唇紅舌焦而燥黑,足心似炙,氣從臍下入腹,或唇舌、小腹、兩脅如火烙,或腰痛如折,骨痿不能起床,遍體疼痛,舌本強而不能言,此少陰之脈系舌本故也。
或耳鳴如波濤、蟬鳴、鵲噪、琴瑟之聲,或耳閉不能聽,至夜多夢,睡時驚駭不甯,魂飛魄蕩,喜暗惡明而怕見人,或妄見鼠竄蛇行、孩童前後相戲,自覺手足脫落,或頭玲珠堕下,或見有人同伴同眠,或鬓發顯然如有人揪扯,各樣異患不一,總皆腎虛陰不足,火動變見之故也。
此不可妄為痰火,遽用燥烈苦寒之藥,亦不可執丹溪之法,一例以四物湯加知、柏之類治之。
夫知、柏、芩、連,洩有餘之火,用之得當,則能祛邪,而元氣自複,故有裨益;若真元不足,而亦以此用之,反瀉天真,以緻大便洩瀉,飲食少進,胃氣虛而肌肉削,往往緻死,不可勝計。
又不可執陽旺能生陰之說,治以補中。
初用一、二帖,略以為中病,久泥于此,豈不謬哉!若房勞傷腎,隻宜補水益元湯加減,而諸證悉愈。
或有津液之陰不足而火動,發熱惡寒;又有精髓之陰不足而火動,則口幹舌燥;又有營血之陰不足而火動,遣精夢洩。
《内經》言天氣不足,地氣乘之;地氣不足,天氣乘之。
晝劇則陽不足,夜劇則陰不足。
又有營血衰少,感冒風寒,邪入陰分,午夜發熱,宜四物加降火清熱之味則愈。
或大怒傷肝而内動風熱,緻氣血錯亂,留滞陰分發熱者,宜疏肝補陰清熱則愈。
有因飲食驚恐與食相挾,緻傷陰氣,留滞于陰分而為患者,此陰分受傷,至夜發熱,而似乎陰虛火動,其證不同,必須窮本求源,庶幾醫無謬妄,而病無橫夭。
經雲∶陽火易救,陰火難扶,若真陰虛弱,藥非百劑,功非歲月,何能全愈?其他外來有餘之邪及過餐炙膏粱濃味,以緻病熱為患者,非惟黃芩、黃連、知母、石膏之類可用,即硝、黃亦罔顧矣。
雖然亦可用之于壯盛,若元氣衰弱,當先補元氣,而後祛邪,如邪盛,又當攻補兼施,量其虛實而施補水益元湯熟地(四錢)生地麥冬當歸(各二錢)白芍甘草(各一錢)五味(二十粒)大棗(三枚)熟地大補五髒之陰,安神志,健精脈而填骨髓,故用為君;生地能滋陽退熱,有益精壯神之四味大補元陰之聖藥也。
麥冬清心除煩退熱,同五味補元精而止渴,保金益水,勿使火邪傷肺。
若火炎傷金而喘嗽者,五味又當慎用。
甘草洩心火,心藏神,能降神中之火也。
若怔忡恍惚,夜卧不安,加棗仁三錢,茯神一錢。
若元陰虛甚,加熟地三錢或五錢,一枚者佳。
若火動而燥熱,加細辛一、二分,甘草一錢,生地一錢,童便半杯。
若咳嗽減去五味,加天冬、麥冬,百合、黃柏、桔梗。
若火乘心包絡,胸中痞悶,倍用熟地、甘草。
若燥渴倍用麥冬、五味、熟地。
若胸中有痰不舒,減熟地,去五味,加栝蒌、貝母、姜汁、竹瀝。
若坐卧不安,加百合、甘草。
若火動腹痛、腸鳴,去五味,加白芍、甘草。
若精神短少,加熟地、棗仁。
若驚惕心跳,肢體酸疼,加當歸、地黃、棗仁、甘草、茯苓。
若腰疼骨酸,加杜仲、補骨脂、生地黃。
若火動飲食易消,加元參、細辛、白芍、童便。
若肺募間連背心,熱如杯火,往來無常,加元參、桔梗。
若熱從睾丸而起,肝火也,加柴胡以達之。
若元陽不足,加人參、黃,厥加附子。
若火乘陽精之分,夢遺加山藥、山萸肉、枸杞子、細辛、蓮花蕊,兼用六仙丹;如禀氣壯盛,可用知母者,酌而加之,使火邪無犯元陽∶如尿後沸滴,二仙丹加龍骨、蓮蕊。
若虛火遊行無定,斑疹出沒不時,遍發紅熱,加元參、生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去五味子。
若灑淅似乎惡寒,并加生甘草、童便,切不可用諸寒劑,隻補其陰,則火降若手少陰心經,素禀原弱,日間勞心傷神,夜或房欲損精,精氣怯而不能養神,以緻火乘心經,患手心尾尻火熱,或往或來,心跳不靜,睡卧不安,驚懼不甯,睡至子時則醒,至天明反倦卧,舌心焦燥,兩手小指有時忽熱如電,時有時無,口鼻出入呼吸唯覺蒸蒸熱,幹燥若渴,無焦腐之氣、呻吟之聲,但筋骨蒸熱無遊行之狀,與足少陰證稍異,宜滋陰補心湯。
熟地(三錢)當歸官桂麥冬生地杏仁(各一錢)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