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麥冬、五味之類為宜。

    若用寒涼,理無是處。

    (炳章按∶抄本多幹姜肉桂。

    ) 二十六字符機 揚 外感風寒咳嗽,身多發熱頭疼,或兼火郁在諸經,發散輕揚以定。

    四時感冒風寒,時行疫證,實非真傷寒。

    初感則入于太陰肺經,故咳嗽,痰多鼻塞,或頭疼發熱,狀似傷寒。

    (錢本作“有似外感重而内傷相夾者一樣。

    ”)不可遽用甘辛發汗,但當察其脈之虛實,驗其證之有餘,以輕劑兼風藥引而揚之,如葛根、升麻、荊芥之類,參蘇飲之屬,或兼火郁,少加清 二十六字符機 逆 人火分明勢緩然,寒涼滅伏藥相兼,兩途虛實應須别,莫使差訛緻倒颠。

    經雲∶微者逆之。

    也。

    (張東扶曰∶心之真陰傷,然後君火熾,用寒以益心,非為心屬火而用涼以折之也。

    亦救其心之真陰而火自靜耳。

    )且真陰藏于離宮,故曰神陰。

    與相火治法大相遠矣。

    (複言可以用寒之故,張東扶曰∶火旺于南,南,離也,心也,而真火實生于腎。

    水旺于北,北,坎也,腎也,而真水實生于心。

    )名雖曰逆,實正治之法也。

     二十六字符機 從 龍火飛騰大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推折勢難兼,邪退正随管見。

    (錢本作“難将涼劑經雲∶甚者從之,從者,從其性也。

    蓋龍火者,相火也,其勢大烈,不可水滅濕折,從其性而伏之,惟桂、附、姜之屬,可以治之。

    庸工不識此理,凡見火病,不分陰陽,不辨虛實,确謂知母黃柏,獨能補腎滋陰,不知陰氣化火,火勢愈強,是不明龍雷之性,逆從之道也。

    (末二句錢本作“真陰在坎,卻與心火同治”,謬矣。

    ) 二十六字符機 求 嘔逆聲頻氣有餘,欲餐難入費躊躇,寒因熱用無他技,姜制栀連倍竹茹。

    求者,求心火之有餘也。

    蓋心為君火,不戢則自焚,自焚則死。

    況真精所藏之位,性喜寒而惡熱。

    太仆雲∶寒以益心,誠哉是言也。

    又雲∶嘔逆生而食不得入,有火之病,宜求所謂寒因熱用,是其法也 二十六字符機 責 寒動乎中因腎虛,腎虛陽脫氣難拘,須知地戶宜常閉,失禁令人必喪軀。

    責者,責腎水之虛之開竅處。

    故知兩腎,乃先天水火之窟。

    元氣之濃薄,于此分焉;形軀之壽夭,由此判焉。

    善保養者,使火不妄動,真氣不損,存守于中,乾坤不息,與胃氣相接,何病之有?(王胥山曰∶真氣即是腎中元陰元陽之氣,相火一動,真氣自洩,相火不動,則真氣靜存于内,生化無窮,盡根于此。

    )不善養者,勞欲過度,真氣漏洩,相火橫行,邪氣無制,于是百病生焉。

    又腎虛則寒起,若真陽脫而作瀉者,是門戶不禁也。

    脈存者生,脈脫者死。

    藥宜峻補于下,遲則不能斡旋矣。

    經雲∶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食入反出,是亦無火也,并溫也。

    溫之不愈,其死速矣。

    (一作“溫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溫而能愈者也。

    ”) 二十六字符機 緩 久而增氣理悠長,緩治中和物化常,脾胃相通辨谷氣,藥如偏勝不為良。

    經雲∶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之久,夭之由也。

    此言藥之氣味,治之緩急,出乎醫之調燮也。

    蓋胃中清純委和之氣,偏與谷肉果菜相宜,即參術亦有偏勝。

    此先哲之格言,自當視其病之緩急而治亦如之。

    夫病有新久,新則勢急,宜治以重劑,久則勢緩,宜調以輕劑。

    一切内外傷,邪氣已退,藥宜間服,當以飲食調之,于中有緩急之意存焉。

    若服藥過度,反傷其氣,病益綿延不愈,或者反緻增添新病。

    醫須識此,庶無虛虛之害矣。

    (張東扶曰∶此條乃治病最要之法, 二十六字符機 峻 勢急難施緩治,邪實重劑相當,理中承氣斡旋分,用者驗如神應。

    峻治之法,死生所系,應善用其法,可謂上工也矣。

    又患似傷寒,應汗不汗,其勢不解,心中煩躁不安,勢已極矣。

    宜大劑補中益氣,加麻黃、姜、附,一服即解。

    此皆峻治之一法也。

     二十六字符機 探 初驗難分真僞,欲施攻補狐疑,全憑一探實和虛,此是醫家妙計。

    凡治病,内外不辨,又虛實不分,妄施藥物,服之不能保其無失。

    醫家通活變者,臨證察脈之時,問前醫所用何藥,作何調理,若果能見其實有失處,我則對證施治,必無不治。

    (王胥山曰∶前醫用藥未效,後之接手者多務翻案以求勝之,久寒則用熱,久熱則用寒,久瀉則用補,久補則用瀉,以為讨巧出奇之計。

    然而脈與因故在也,苟據脈審因,确見前醫識力未到,自當改弦易轍,以正其誤,若不據脈審因,而妄生歧論,隻圖求異于前人而網其利,竟置病患吉兇于度外,其居心不可問矣。

    )嗟乎!惟有初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