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種為使應地。
若治病者。
特謂此三品之說末也。
經所謂有毒無毒。
所治為主。
适小大為制也。
故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
王注曰。
但能破積愈疾。
解急脫死。
則為良方。
非必要以先毒為是。
後毒乃非。
有毒為是。
無毒為非。
必量病輕重大小制之者也。
帝曰。
三品何謂。
岐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是以聖人有毒無毒。
服自有約。
故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不盡行複如法。
王注曰。
法謂前四約也。
餘病不盡。
然再行之。
毒之小大。
如約而止。
必無過也。
是以上古聖人。
謂重身之毒。
有故無殒。
衰其大半而止。
故藥之性味。
本以藥治疾。
誠能處以中庸。
以疾适當。
且如半而止之。
亦何疑于攻治哉。
此之謂也。
故非調氣而得者。
治之奈何。
有毒無毒。
何先何後。
願聞其道。
王注曰。
夫病生之類。
其有四焉。
一者始因氣動而内有所成。
為積聚瘕瘤氣瘿起結核癫痫之類是也。
二者不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
謂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螈浮腫目赤瘭胗腫痛癢之類是也。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内。
留飲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是也。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
為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堕墜風寒暑濕斫射剌割捶樸之類是也。
如此四類者。
有獨治内而可愈。
大小承氣陷胸抵當湯三花神藏用之類是也。
有兼治内而愈者。
大小柴胡通聖洗心涼膈黃連解毒之類是也。
有獨治外而愈者。
善應膏拔毒散點眼藥生肌之類是也。
有兼治外而愈者。
撥雲散苦參散千金内托散之類是也。
有先治内後治外而愈者。
瘭胗丹毒瘡瘍癰疽斑疹之類。
悉因三焦相火。
熱甚于内。
必先疏啟其中。
涼苦寒之劑。
蕩滌髒腑。
或以砭射敷掃塗抹于外者是也。
有先治其外後治其内而愈者。
傷寒刺割破傷。
皆因風寒之邪。
從外之内。
先以發散其外。
發之不已。
量其淺深峻洩之。
有齊毒而攻擊者。
暴病大小便不利胎死堅積滿脹之類是也。
複有無毒而調引者。
痰滞氣痞。
胃虛脾弱。
氣不往來。
以通經利其氣之藥之類是也。
方法所施。
或勝或複。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溫者清之。
散者收之。
抑者折之。
燥者潤之。
急者緩之。
剛者之。
衰者補之。
強者瀉之。
堅者削之。
留者攻之。
客者除之。
勞者溫之。
溫養也。
結者散之。
燥者濡之。
損者溫之。
溫補也。
逸者行之。
勞者動之。
驚者平之。
平常也。
常見常聞。
上之吐之。
下之洩之。
磨之灸之。
浴之薄之。
劫之燔之。
針劫其下。
開之發之。
适可為故。
各安其氣。
必清必淨。
則病氣衰去。
歸其所宗。
此治之大體也。
是以聖人法無定體。
體變布施。
藥不執方。
合宜而用。
故論言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熱者。
寒之而熱。
有病寒者。
熱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複起。
奈何。
治諸寒而熱者。
取之以陰。
熱之寒者。
取之以陽。
所謂求其屬也。
王注曰。
謂治之而病不衰退。
反因熱寒而随生寒熱。
病之新者也。
謂其益火之原。
以消陰翳。
用水之主。
以制陽光。
故曰求其屬也。
夫取心者。
不必齊以熱。
取腎者。
不必齊以寒。
但益心之陽。
寒亦通行。
若強腎之陰。
熱之猶可。
此論五味所歸五髒寒熱溫涼之主也。
嗚呼。
聖人之道久塞。
而後之人獨不能之也。
王注曰。
言少可以貫多。
舉淺可以料深。
何法之明也如此。
故非聖人之道。
孰能至于是耶。
是以治病之本。
須明氣味之濃薄。
七方十劑之法也。
方有七。
劑有十。
故方不七。
不足以盡方之變。
劑不十。
不足以盡劑之用。
方不對病。
非方也。
劑不蠲疾。
非劑也。
今列而論之。
七方者。
大小緩急奇偶複。
大方之說有二。
一則病有兼證。
而邪不專。
不可以一二味治之。
宜君一臣三佐九之類是也。
二則治腎肝在下而遠者。
宜分兩多。
而頓服之是也。
小方之說有二。
一則病無兼證。
邪氣專一。
可以君一臣二小方之治也。
二則治心肺在上而近者。
宜分兩微。
而頻頻少服之。
亦為小方之治也。
緩方之說有五。
有甘以緩之為緩方者。
為糖蜜甘草之類。
取其戀膈也。
有丸以緩之為緩方者。
蓋丸之比湯散。
藥力宣行遲故也。
有品味群衆之緩方者。
蓋藥味衆多。
各不能騁其性也。
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者。
蓋藥性無毒。
則攻自緩也。
有氣味薄而緩方者。
藥氣味薄。
則常補于上。
比至其下。
藥力既已衰。
為補上治上之法也。
急方之說有四。
有急病急攻之急方者。
如腹心暴痛。
前後閉塞之類是也。
有急風蕩滌之急方者。
謂中風不省口噤是也。
取湯劑蕩滌。
取其易散而施攻速者是也。
有藥有毒之急方者。
如上湧下洩奪其病之大勢者是也。
有氣味濃之急方者。
藥之氣味濃者。
直趣于下而力不衰也。
謂補下治下之法也。
奇方之說有二。
有古之單行之奇方者。
為獨一物是也。
有病近而宜用奇方者。
為君一臣二君二臣三。
數合于陽也。
故宜下不宜汗也。
偶方之說有二。
有兩味相配而為偶方者。
蓋兩味相合者是也。
有病遠而宜用偶方者。
君二臣四。
君四臣六。
數合于陰也。
故宜汗不宜下也。
複方之說有二。
有二三方相合之為複方者。
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之類是也。
有分兩勻同之複方者。
如胃風湯各等分之類是也。
又曰重複之複。
二三方相合而用也。
反複之複。
謂奇之不去則偶之是也。
十劑者。
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
宣者。
宣散也。
郁而不散為壅。
必宣劑以散之。
如痞滿不通之類是也。
本草曰。
宣可去壅。
必宣劑以散之。
如姜橘之屬。
攻其裡則宣者上也。
洩者下也。
湧劑則瓜蒂栀豉之類是也。
發汗通表亦同。
通。
留而不行為滞。
必通劑以行之。
如水病痰癖之類也。
本草曰。
通可去滞。
通草防己之屬。
攻其内則通者行也。
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牽牛木通之類是也。
補。
不足為弱。
必補劑以扶之。
如氣形羸弱之類是也。
本草曰。
補可去弱。
人參羊肉之屬。
攻其裡則補養也。
經所謂言而微。
終日乃複言者。
此奪氣也。
故形不足。
溫之以氣。
精不足。
補之以味。
是以膏粱理疾。
藥石蠲疾。
五谷五畜。
能補善養也。
瀉。
有餘為閉。
必洩劑以逐之。
如腹脹脾約之類是也。
本草曰。
瀉可去閉。
即葶苈大黃之屬。
經所謂濁氣在上。
則生脹。
故氣不施化而郁閉不通。
所以葶苈大黃味苦大寒。
專能瀉熱去濕下氣。
仲景曰。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難。
其脾為約。
故約束津液不得四布。
苦寒之劑。
通塞潤燥而能洩胃強也。
輕。
實則氣壅。
欲其揚也。
如汗不發而腠密。
邪勝而中蘊。
必輕劑以揚之。
本草曰。
輕可去實。
麻黃葛根之屬。
經所謂邪在皮者。
汗而發之。
其實者。
散而洩之。
王注曰。
陽實則發散。
重。
怯則氣浮。
欲其鎮也。
如喪神守而驚悸。
氣上厥以颠疾。
必重劑以鎮之。
本草曰。
重可去怯。
即磁石鐵粉之屬。
經所謂厥成為癫疾。
故驚乃平之。
所以鎮涎也。
故使其物體之重則下涎而用之也。
澀。
滑則氣脫。
欲其收斂也。
如開腸洞洩。
便溺遺失。
必澀劑以收之。
本草曰。
澀可去脫。
則牡蛎龍骨之屬。
如甯神甯聖散之類是也。
滑。
澀則氣着。
欲其利也。
如便難内閉。
必滑劑以利之。
本草曰。
滑可去着。
即冬葵榆皮之屬。
滑能養竅。
故潤利也。
燥。
濕淫氣勝。
腫滿脾濕。
必燥劑以除之。
本草曰。
燥可去濕。
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所謂濕甚于上。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是也。
濕。
津耗為枯。
五髒痿弱。
榮衛涸流。
必濕劑以潤之。
本草曰。
濕可去枯。
即紫石英之屬。
故痿弱者用之。
王注曰。
心熱盛則火獨光。
火獨光則内炎上。
腎之脈常下行。
今火盛而上炎用事。
故腎脈亦随火炎爍而逆上行也。
陰氣厥逆。
火複内燔。
陰上隔陽。
下不守位。
心氣通脈。
故生脈痿。
腎氣主足故膝腕樞紐如折去。
而不相提挈。
胫筋縱緩。
而不能任用于地也。
可下數百行而愈。
故此十劑七方者。
乃太古先師。
設繩墨而取曲直。
何叔世方士。
出規矩以為方圓。
王注曰。
嗚呼。
人之死者。
但曰命。
不謂方士愚昧而殺之邪。
是以物各有性。
以謂物之性有盡也。
制而用之。
将使之無盡。
物之用有窮也。
變而通之。
将使之無窮。
夫惟性無盡用無窮。
故施于品劑。
以佐使斯人。
其功用亦不可一而足也。
于是有因其性而為用者。
有因其所勝為制者。
有氣同則相求者。
有氣相克則相制者。
有氣有餘而補不足者。
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
有質同而性異者。
有名異而實同者。
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
蟬之性脫而退翳。
虻飲血而用以治血。
鼠善穿而用以治漏。
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
弩牙速産。
以機發而不括也。
杵糠下噎。
以杵築下也。
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
萍不沉水。
可以勝酒。
獨活不搖風。
可以治風。
所謂因其所勝而為之用制也如此。
麻。
木谷而治風。
豆。
水谷而治水。
所謂氣相同則相求者如此。
牛土畜。
乳可以止渴疾。
豕水畜。
心可以鎮恍惚。
所謂因其氣相克則相制也如此。
熊肉振羸。
兔肝明視。
所謂因其氣有餘。
補不足也如此。
鯉之治水。
之利水。
所謂因其氣相感。
則以意使者如此。
蜂蜜成于蜂。
蜜溫而蜂寒。
油本生于麻。
麻溫而油寒。
茲同質而異性也。
蘼蕪生于芎。
蓬生于複盆。
茲名異而實同者也。
所以如此之類。
不可勝舉。
故天地賦形。
不離陰陽。
形色自然。
皆有法象。
毛羽之類。
生于陽而屬于陰。
鱗介之類。
生于陰而屬于陽。
空青法水色青而主肝。
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
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
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
故觸類而長之。
莫不有自然之理也。
欲為醫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三者俱明。
然後可以愈人之疾病。
不然。
則如無目夜遊。
無足登涉。
動緻颠殒。
而欲愈疾者。
未之有也。
故治病者。
必明天地之理道。
陰陽更勝之先後。
人之壽夭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王注曰。
不明天地之理。
又昧陰陽之候。
則以壽為夭。
以夭為壽。
雖盡上聖救生之道。
心明經脈藥石之妙。
猶未免世中之誣斥也。
明乎醫者。
幸詳究焉。
若治病者。
特謂此三品之說末也。
經所謂有毒無毒。
所治為主。
适小大為制也。
故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
王注曰。
但能破積愈疾。
解急脫死。
則為良方。
非必要以先毒為是。
後毒乃非。
有毒為是。
無毒為非。
必量病輕重大小制之者也。
帝曰。
三品何謂。
岐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是以聖人有毒無毒。
服自有約。
故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
不盡行複如法。
王注曰。
法謂前四約也。
餘病不盡。
然再行之。
毒之小大。
如約而止。
必無過也。
是以上古聖人。
謂重身之毒。
有故無殒。
衰其大半而止。
故藥之性味。
本以藥治疾。
誠能處以中庸。
以疾适當。
且如半而止之。
亦何疑于攻治哉。
此之謂也。
故非調氣而得者。
治之奈何。
有毒無毒。
何先何後。
願聞其道。
王注曰。
夫病生之類。
其有四焉。
一者始因氣動而内有所成。
為積聚瘕瘤氣瘿起結核癫痫之類是也。
二者不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
謂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螈浮腫目赤瘭胗腫痛癢之類是也。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内。
留飲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是也。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
為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堕墜風寒暑濕斫射剌割捶樸之類是也。
如此四類者。
有獨治内而可愈。
大小承氣陷胸抵當湯三花神藏用之類是也。
有兼治内而愈者。
大小柴胡通聖洗心涼膈黃連解毒之類是也。
有獨治外而愈者。
善應膏拔毒散點眼藥生肌之類是也。
有兼治外而愈者。
撥雲散苦參散千金内托散之類是也。
有先治内後治外而愈者。
瘭胗丹毒瘡瘍癰疽斑疹之類。
悉因三焦相火。
熱甚于内。
必先疏啟其中。
涼苦寒之劑。
蕩滌髒腑。
或以砭射敷掃塗抹于外者是也。
有先治其外後治其内而愈者。
傷寒刺割破傷。
皆因風寒之邪。
從外之内。
先以發散其外。
發之不已。
量其淺深峻洩之。
有齊毒而攻擊者。
暴病大小便不利胎死堅積滿脹之類是也。
複有無毒而調引者。
痰滞氣痞。
胃虛脾弱。
氣不往來。
以通經利其氣之藥之類是也。
方法所施。
或勝或複。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溫者清之。
散者收之。
抑者折之。
燥者潤之。
急者緩之。
剛者之。
衰者補之。
強者瀉之。
堅者削之。
留者攻之。
客者除之。
勞者溫之。
溫養也。
結者散之。
燥者濡之。
損者溫之。
溫補也。
逸者行之。
勞者動之。
驚者平之。
平常也。
常見常聞。
上之吐之。
下之洩之。
磨之灸之。
浴之薄之。
劫之燔之。
針劫其下。
開之發之。
适可為故。
各安其氣。
必清必淨。
則病氣衰去。
歸其所宗。
此治之大體也。
是以聖人法無定體。
體變布施。
藥不執方。
合宜而用。
故論言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熱者。
寒之而熱。
有病寒者。
熱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複起。
奈何。
治諸寒而熱者。
取之以陰。
熱之寒者。
取之以陽。
所謂求其屬也。
王注曰。
謂治之而病不衰退。
反因熱寒而随生寒熱。
病之新者也。
謂其益火之原。
以消陰翳。
用水之主。
以制陽光。
故曰求其屬也。
夫取心者。
不必齊以熱。
取腎者。
不必齊以寒。
但益心之陽。
寒亦通行。
若強腎之陰。
熱之猶可。
此論五味所歸五髒寒熱溫涼之主也。
嗚呼。
聖人之道久塞。
而後之人獨不能之也。
王注曰。
言少可以貫多。
舉淺可以料深。
何法之明也如此。
故非聖人之道。
孰能至于是耶。
是以治病之本。
須明氣味之濃薄。
七方十劑之法也。
方有七。
劑有十。
故方不七。
不足以盡方之變。
劑不十。
不足以盡劑之用。
方不對病。
非方也。
劑不蠲疾。
非劑也。
今列而論之。
七方者。
大小緩急奇偶複。
大方之說有二。
一則病有兼證。
而邪不專。
不可以一二味治之。
宜君一臣三佐九之類是也。
二則治腎肝在下而遠者。
宜分兩多。
而頓服之是也。
小方之說有二。
一則病無兼證。
邪氣專一。
可以君一臣二小方之治也。
二則治心肺在上而近者。
宜分兩微。
而頻頻少服之。
亦為小方之治也。
緩方之說有五。
有甘以緩之為緩方者。
為糖蜜甘草之類。
取其戀膈也。
有丸以緩之為緩方者。
蓋丸之比湯散。
藥力宣行遲故也。
有品味群衆之緩方者。
蓋藥味衆多。
各不能騁其性也。
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者。
蓋藥性無毒。
則攻自緩也。
有氣味薄而緩方者。
藥氣味薄。
則常補于上。
比至其下。
藥力既已衰。
為補上治上之法也。
急方之說有四。
有急病急攻之急方者。
如腹心暴痛。
前後閉塞之類是也。
有急風蕩滌之急方者。
謂中風不省口噤是也。
取湯劑蕩滌。
取其易散而施攻速者是也。
有藥有毒之急方者。
如上湧下洩奪其病之大勢者是也。
有氣味濃之急方者。
藥之氣味濃者。
直趣于下而力不衰也。
謂補下治下之法也。
奇方之說有二。
有古之單行之奇方者。
為獨一物是也。
有病近而宜用奇方者。
為君一臣二君二臣三。
數合于陽也。
故宜下不宜汗也。
偶方之說有二。
有兩味相配而為偶方者。
蓋兩味相合者是也。
有病遠而宜用偶方者。
君二臣四。
君四臣六。
數合于陰也。
故宜汗不宜下也。
複方之說有二。
有二三方相合之為複方者。
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之類是也。
有分兩勻同之複方者。
如胃風湯各等分之類是也。
又曰重複之複。
二三方相合而用也。
反複之複。
謂奇之不去則偶之是也。
十劑者。
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
宣者。
宣散也。
郁而不散為壅。
必宣劑以散之。
如痞滿不通之類是也。
本草曰。
宣可去壅。
必宣劑以散之。
如姜橘之屬。
攻其裡則宣者上也。
洩者下也。
湧劑則瓜蒂栀豉之類是也。
發汗通表亦同。
通。
留而不行為滞。
必通劑以行之。
如水病痰癖之類也。
本草曰。
通可去滞。
通草防己之屬。
攻其内則通者行也。
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牽牛木通之類是也。
補。
不足為弱。
必補劑以扶之。
如氣形羸弱之類是也。
本草曰。
補可去弱。
人參羊肉之屬。
攻其裡則補養也。
經所謂言而微。
終日乃複言者。
此奪氣也。
故形不足。
溫之以氣。
精不足。
補之以味。
是以膏粱理疾。
藥石蠲疾。
五谷五畜。
能補善養也。
瀉。
有餘為閉。
必洩劑以逐之。
如腹脹脾約之類是也。
本草曰。
瀉可去閉。
即葶苈大黃之屬。
經所謂濁氣在上。
則生脹。
故氣不施化而郁閉不通。
所以葶苈大黃味苦大寒。
專能瀉熱去濕下氣。
仲景曰。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難。
其脾為約。
故約束津液不得四布。
苦寒之劑。
通塞潤燥而能洩胃強也。
輕。
實則氣壅。
欲其揚也。
如汗不發而腠密。
邪勝而中蘊。
必輕劑以揚之。
本草曰。
輕可去實。
麻黃葛根之屬。
經所謂邪在皮者。
汗而發之。
其實者。
散而洩之。
王注曰。
陽實則發散。
重。
怯則氣浮。
欲其鎮也。
如喪神守而驚悸。
氣上厥以颠疾。
必重劑以鎮之。
本草曰。
重可去怯。
即磁石鐵粉之屬。
經所謂厥成為癫疾。
故驚乃平之。
所以鎮涎也。
故使其物體之重則下涎而用之也。
澀。
滑則氣脫。
欲其收斂也。
如開腸洞洩。
便溺遺失。
必澀劑以收之。
本草曰。
澀可去脫。
則牡蛎龍骨之屬。
如甯神甯聖散之類是也。
滑。
澀則氣着。
欲其利也。
如便難内閉。
必滑劑以利之。
本草曰。
滑可去着。
即冬葵榆皮之屬。
滑能養竅。
故潤利也。
燥。
濕淫氣勝。
腫滿脾濕。
必燥劑以除之。
本草曰。
燥可去濕。
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所謂濕甚于上。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是也。
濕。
津耗為枯。
五髒痿弱。
榮衛涸流。
必濕劑以潤之。
本草曰。
濕可去枯。
即紫石英之屬。
故痿弱者用之。
王注曰。
心熱盛則火獨光。
火獨光則内炎上。
腎之脈常下行。
今火盛而上炎用事。
故腎脈亦随火炎爍而逆上行也。
陰氣厥逆。
火複内燔。
陰上隔陽。
下不守位。
心氣通脈。
故生脈痿。
腎氣主足故膝腕樞紐如折去。
而不相提挈。
胫筋縱緩。
而不能任用于地也。
可下數百行而愈。
故此十劑七方者。
乃太古先師。
設繩墨而取曲直。
何叔世方士。
出規矩以為方圓。
王注曰。
嗚呼。
人之死者。
但曰命。
不謂方士愚昧而殺之邪。
是以物各有性。
以謂物之性有盡也。
制而用之。
将使之無盡。
物之用有窮也。
變而通之。
将使之無窮。
夫惟性無盡用無窮。
故施于品劑。
以佐使斯人。
其功用亦不可一而足也。
于是有因其性而為用者。
有因其所勝為制者。
有氣同則相求者。
有氣相克則相制者。
有氣有餘而補不足者。
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
有質同而性異者。
有名異而實同者。
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
蟬之性脫而退翳。
虻飲血而用以治血。
鼠善穿而用以治漏。
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
弩牙速産。
以機發而不括也。
杵糠下噎。
以杵築下也。
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
萍不沉水。
可以勝酒。
獨活不搖風。
可以治風。
所謂因其所勝而為之用制也如此。
麻。
木谷而治風。
豆。
水谷而治水。
所謂氣相同則相求者如此。
牛土畜。
乳可以止渴疾。
豕水畜。
心可以鎮恍惚。
所謂因其氣相克則相制也如此。
熊肉振羸。
兔肝明視。
所謂因其氣有餘。
補不足也如此。
鯉之治水。
之利水。
所謂因其氣相感。
則以意使者如此。
蜂蜜成于蜂。
蜜溫而蜂寒。
油本生于麻。
麻溫而油寒。
茲同質而異性也。
蘼蕪生于芎。
蓬生于複盆。
茲名異而實同者也。
所以如此之類。
不可勝舉。
故天地賦形。
不離陰陽。
形色自然。
皆有法象。
毛羽之類。
生于陽而屬于陰。
鱗介之類。
生于陰而屬于陽。
空青法水色青而主肝。
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
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
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
故觸類而長之。
莫不有自然之理也。
欲為醫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三者俱明。
然後可以愈人之疾病。
不然。
則如無目夜遊。
無足登涉。
動緻颠殒。
而欲愈疾者。
未之有也。
故治病者。
必明天地之理道。
陰陽更勝之先後。
人之壽夭生化之期。
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王注曰。
不明天地之理。
又昧陰陽之候。
則以壽為夭。
以夭為壽。
雖盡上聖救生之道。
心明經脈藥石之妙。
猶未免世中之誣斥也。
明乎醫者。
幸詳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