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指南總論 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凡痢下赤白,或純膿,或溏,若先臍腹撮痛,遇痛即痢下,下後痛止者,此為積痢,可與木香推氣丸、感應丸,各進兩、三服,次随痢顔色治之。
下痢赤白,可與駐車丸、黃連阿膠丸、濃腸丸、胃風湯。
下痢白多赤少者,與濃腸丸、駐車丸、人參豆蔻散。
下痢白少赤多者,與黃連阿膠丸、萬金丸、金屑丸。
下痢純赤或鮮血者,可與服黃連阿膠丸、地榆散、萬金飲,加麥門冬子煎。
純血痢,須是審問仔細,若下鮮血者,是有熱,遇下痢時,微覺後重者,是有熱也。
下痢純白滑洩者,此是冷證,可與丁香豆蔻散、诃黎勒丸、駐車丸。
若下瘀血或紫黑色者,此是虛冷之甚,遇痢下時微滑,當與駐車丸、濃腸丸、丁香豆蔻散。
痢下赤白,連綿日久,愈而複發,腹中時痛,諸藥不瘥者,可與木香推氣丸、不二丸、駐車丸、濃腸丸、感應丸。
下痢日夜頻并虛滑者,可與丁香豆蔻散、四柱散相兼服。
更有一種脾毒下血,與熱毒痢一般證候,但不心煩,口不幹渴,不喜冷,餘者相似,可與《王氏博濟方》内敗毒散,以槐花、枯礬二味為末,烏梅煎服。
若隻下痢,臍腹不撮痛者,乃無積滞,不須先服感應丸。
論腸風、痔證腸風下血,髒毒下血,或秘有熱者,可與三黃丸、黃連阿膠丸,濃煎木香湯吞下。
有熱者,與雞蘇丸、腸風黑散、金屑丹、萬應丸、四物湯,加荊芥并防風煎。
諸痔發作,與釣腸丸。
未破者,驅毒散,更用豬膽汁塗之。
附:指南總論 卷下 論癰疽諸證 (附瘡癬)論癰疽發背諸赤腫毒,不問四肢、手、足、頭面,初發便可與漏蘆湯、三仙散、托裡散、保安膏、乳香内消膏、導赤丸,四順飲、通氣散。
癰疽發,大便不通,可與麻仁丸、三黃丸,壯實者,與神功丸,須用通利三、五行,方得毒瓦斯退也。
已破,膿血出不快者,可與三仙散、漏蘆湯、托裡散、保安膏、乳香内消膏貼之。
瘡口久不合者,可與桃仁散、麒麟散論惡瘡、疥癬一切無名惡瘡,漏瘡、瘡、冷瘡,久年不愈者,可與桃仁散、麒麟散、保安膏貼之。
風毒熱瘡,一名腎髒風,瘡汁膿胞濕爛浸淫者,可與何首烏散、四生丸、胡麻散、四順飲。
大便秘者,與皂莢煎丸、桃仁散,以滑肌散敷之。
遍身生瘡瘙癢,或生瘾疹者,先服通大便藥,可與皂莢煎丸、神功丸、麻仁丸、何首烏散、四順飲、四生丸、消風散、胡麻散、滑肌散、黃丸、白龍丸。
瘡幹痛者,與玉龍摩風膏。
湯火燒成瘡者,與佛手散。
疥疽頑癬,與摩風膏、白龍丸、滑肌散、清心丸。
附:指南總論 卷下 論婦人諸疾 論月經諸疾皆因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淋瀝不止,或閉塞不通,肢體倦怠,困乏少力,飲食無味。
常服補者,可服四物湯、熟幹地黃丸、内補當歸丸、琥珀丸、當歸建中湯、沉香鼈甲散、活血丹、澤蘭丸、益陰丹。
血海冷憊者,可與暖宮丸、茴香丸、大聖散、小白薇丸、黑錫丹、麝香鹿茸丸,内補當歸丸。
經血過多,淋漓不止者,與膠艾湯、溫經湯、小白薇丸、烏金散、益陰丹、澤蘭丸、内補當歸丸、熟幹地黃丸。
赤白帶下,服諸藥不瘥者,可服澤蘭丸,兼服平補鎮心丹、速效大聖散、溫經湯、澤蘭散、小白薇丸、紫石英丸。
白帶不止,腹常冷痛者,可與暖宮丸、麝香鹿茸丸、法煉黑錫丹、茴香丸、威喜丸、澤蘭丸、正元散、來複丹。
帶下五色者,可與益陰丹、滋血湯、伏龍肝散。
崩漏下血過多,頭目昏眩,舉頭欲倒者,可與芎湯、膠艾湯、烏金散、琥珀丸、暖宮丸、大聖散、内補當歸丸。
崩中敗血,連日不止,與滋血湯。
血氣虛憊久冷,崩漏下赤白,五色不定,或如豉汁,可與溫經湯、伏龍肝散、四物湯。
月經不通,及室女月脈不行者,可與蒲黃散、逍遙散、大聖散、黑神散、琥珀澤蘭煎、通真丸、活血丹、四物湯、地黃丸。
血風勞,胸膈不利,經脈澀,四肢煩痛,心悸者,可與人參荊芥散、熟幹地黃丸、逍遙散。
血風氣虛頭旋,及産前、産後頭旋者,可與保生丸、四物湯、膠艾湯。
虛勞發熱,及寒熱俱發者,可與黃鼈甲散、逍遙散、地黃丸、澤蘭丸、荊芥散、嘉禾散、參苓白術散。
熱未退者,與人參當歸散極妙。
氣壯者,可與逍遙散。
痰嗽或有血者,臨卧服人參養脾丸。
氣壯年少女人,骨中作熱者,可與熟幹地黃丸食前服,食後服人參黃散。
疝瘕,陰中冷痛,或頭風入腦,寒痹筋攣,血閉無子,漏下赤白者,可與熟幹地黃丸、鐘乳澤蘭丸、牡丹煎丸。
婦人無子,或
凡痢下赤白,或純膿,或溏,若先臍腹撮痛,遇痛即痢下,下後痛止者,此為積痢,可與木香推氣丸、感應丸,各進兩、三服,次随痢顔色治之。
下痢赤白,可與駐車丸、黃連阿膠丸、濃腸丸、胃風湯。
下痢白多赤少者,與濃腸丸、駐車丸、人參豆蔻散。
下痢白少赤多者,與黃連阿膠丸、萬金丸、金屑丸。
下痢純赤或鮮血者,可與服黃連阿膠丸、地榆散、萬金飲,加麥門冬子煎。
純血痢,須是審問仔細,若下鮮血者,是有熱,遇下痢時,微覺後重者,是有熱也。
下痢純白滑洩者,此是冷證,可與丁香豆蔻散、诃黎勒丸、駐車丸。
若下瘀血或紫黑色者,此是虛冷之甚,遇痢下時微滑,當與駐車丸、濃腸丸、丁香豆蔻散。
痢下赤白,連綿日久,愈而複發,腹中時痛,諸藥不瘥者,可與木香推氣丸、不二丸、駐車丸、濃腸丸、感應丸。
下痢日夜頻并虛滑者,可與丁香豆蔻散、四柱散相兼服。
更有一種脾毒下血,與熱毒痢一般證候,但不心煩,口不幹渴,不喜冷,餘者相似,可與《王氏博濟方》内敗毒散,以槐花、枯礬二味為末,烏梅煎服。
若隻下痢,臍腹不撮痛者,乃無積滞,不須先服感應丸。
論腸風、痔證腸風下血,髒毒下血,或秘有熱者,可與三黃丸、黃連阿膠丸,濃煎木香湯吞下。
有熱者,與雞蘇丸、腸風黑散、金屑丹、萬應丸、四物湯,加荊芥并防風煎。
諸痔發作,與釣腸丸。
未破者,驅毒散,更用豬膽汁塗之。
附:指南總論 卷下 論癰疽諸證 (附瘡癬)論癰疽發背諸赤腫毒,不問四肢、手、足、頭面,初發便可與漏蘆湯、三仙散、托裡散、保安膏、乳香内消膏、導赤丸,四順飲、通氣散。
癰疽發,大便不通,可與麻仁丸、三黃丸,壯實者,與神功丸,須用通利三、五行,方得毒瓦斯退也。
已破,膿血出不快者,可與三仙散、漏蘆湯、托裡散、保安膏、乳香内消膏貼之。
瘡口久不合者,可與桃仁散、麒麟散論惡瘡、疥癬一切無名惡瘡,漏瘡、瘡、冷瘡,久年不愈者,可與桃仁散、麒麟散、保安膏貼之。
風毒熱瘡,一名腎髒風,瘡汁膿胞濕爛浸淫者,可與何首烏散、四生丸、胡麻散、四順飲。
大便秘者,與皂莢煎丸、桃仁散,以滑肌散敷之。
遍身生瘡瘙癢,或生瘾疹者,先服通大便藥,可與皂莢煎丸、神功丸、麻仁丸、何首烏散、四順飲、四生丸、消風散、胡麻散、滑肌散、黃丸、白龍丸。
瘡幹痛者,與玉龍摩風膏。
湯火燒成瘡者,與佛手散。
疥疽頑癬,與摩風膏、白龍丸、滑肌散、清心丸。
附:指南總論 卷下 論婦人諸疾 論月經諸疾皆因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淋瀝不止,或閉塞不通,肢體倦怠,困乏少力,飲食無味。
常服補者,可服四物湯、熟幹地黃丸、内補當歸丸、琥珀丸、當歸建中湯、沉香鼈甲散、活血丹、澤蘭丸、益陰丹。
血海冷憊者,可與暖宮丸、茴香丸、大聖散、小白薇丸、黑錫丹、麝香鹿茸丸,内補當歸丸。
經血過多,淋漓不止者,與膠艾湯、溫經湯、小白薇丸、烏金散、益陰丹、澤蘭丸、内補當歸丸、熟幹地黃丸。
赤白帶下,服諸藥不瘥者,可服澤蘭丸,兼服平補鎮心丹、速效大聖散、溫經湯、澤蘭散、小白薇丸、紫石英丸。
白帶不止,腹常冷痛者,可與暖宮丸、麝香鹿茸丸、法煉黑錫丹、茴香丸、威喜丸、澤蘭丸、正元散、來複丹。
帶下五色者,可與益陰丹、滋血湯、伏龍肝散。
崩漏下血過多,頭目昏眩,舉頭欲倒者,可與芎湯、膠艾湯、烏金散、琥珀丸、暖宮丸、大聖散、内補當歸丸。
崩中敗血,連日不止,與滋血湯。
血氣虛憊久冷,崩漏下赤白,五色不定,或如豉汁,可與溫經湯、伏龍肝散、四物湯。
月經不通,及室女月脈不行者,可與蒲黃散、逍遙散、大聖散、黑神散、琥珀澤蘭煎、通真丸、活血丹、四物湯、地黃丸。
血風勞,胸膈不利,經脈澀,四肢煩痛,心悸者,可與人參荊芥散、熟幹地黃丸、逍遙散。
血風氣虛頭旋,及産前、産後頭旋者,可與保生丸、四物湯、膠艾湯。
虛勞發熱,及寒熱俱發者,可與黃鼈甲散、逍遙散、地黃丸、澤蘭丸、荊芥散、嘉禾散、參苓白術散。
熱未退者,與人參當歸散極妙。
氣壯者,可與逍遙散。
痰嗽或有血者,臨卧服人參養脾丸。
氣壯年少女人,骨中作熱者,可與熟幹地黃丸食前服,食後服人參黃散。
疝瘕,陰中冷痛,或頭風入腦,寒痹筋攣,血閉無子,漏下赤白者,可與熟幹地黃丸、鐘乳澤蘭丸、牡丹煎丸。
婦人無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