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每服五錢至七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心五十莖,生姜五、七片,同煎至七分,時時溫服,不拘時候。

     卷之八 治雜病 必勝散 治男子、婦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嘔血、咯血。

     熟幹地黃小薊(并根用)人參蒲黃(微炒)當歸(去蘆)芎烏梅(去核,各一上件藥搗,羅為粗散。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卷之八 治雜病 釣腸丸 治久新諸痔,肛邊腫痛,或生瘡癢,時有膿血。

    又治腸風下血,及肛門脫出,栝蒌(二枚,燒存性)皮(兩個,锉碎,罐内燒存性)雞冠花(锉,微炒,五兩)胡桃(取仁一十五個,不油者,入罐内燒存性)白礬(枯)綠礬(枯)白附子(生用)天南夏(各二兩)上為細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臨卧溫酒下,遠年不瘥者,服十日見效,久服永除根本。

    小可腸風等疾,一、二年内者,隻十服,瘥,永不發動。

     卷之八 治雜病 石葦散 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數,臍腹急痛,蓄作有即發,或尿如豆汁,或便出砂石,并皆治之。

     芍藥白術滑石葵子瞿麥(各三兩)石葦(去毛)木通(各二兩)王不留行當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煎小麥湯調下,食前,日二、三服。

     卷之八 治雜病 牡蛎散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黃(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

     卷之八 治雜病 法制熟艾 主灸百病。

     陳久黃艾(不以多少,擇取葉入臼内,用木杵輕搗令熟,以細篩隔去青渣,再搗再篩,如此三次,别以馬尾羅子隔之,更再搗,羅,候柔細黃熟為度)上主灸百病。

    世人着灸,多無法度,徒忍痛楚,罕能愈疾,今于《聖惠》、《千金》、《外台》等方内,摭取點穴分寸、作炷大小、壯數多少等法于後。

     定分寸法:取病患男左、女右中指第二節内,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應取穴及作炷分寸,并依此法。

     點灸穴法:凡點穴時,須得身體平直,四肢毋令拳縮,坐點毋令俯仰,立點毋令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燒肌肉,虛忍痛楚。

    若坐點,則坐灸之;卧點,則卧灸之;立點,則立灸之。

    反此亦不得其穴。

     作艾炷法:凡下火點灸,須令艾柱根下,廣三分,長亦三分。

    若減此,不複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亦不能除病。

    強壯人亦可稍增令大。

    周歲以裡小兒,可如小麥大。

     點火法:古來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

    今即不用木火灸人,不犯諸患,兼去久。

    以清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以來,且無疼痛,用蠟燭更佳。

    又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為良。

    次有火照耀日,以艾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佳。

     下火灸時法: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着。

    午前平旦,谷氣虛,令人颠眩,不可卧灸,慎之,慎之。

    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若遇陰霧,天起風雪,忽降猛雨,炎暑、雷電、虹霓暫時且停。

    候待清明,即再下火灸。

    灸時不得傷飽、太饑、飲酒、食生硬物,兼忌思慮愁憂,怒呼罵叫,籲嗟歎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

     治灸瘡不發法:凡着灸療病,曆春、夏、秋、冬不較者,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出,所患即瘥。

    如不得瘡發膿出,其疾不愈。

    《甲乙經》雲: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

    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其蔥青,于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立壞,膿出疾愈。

     淋洗灸瘡法:凡着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二味煎湯,溫溫淋洗灸瘡周回約一、二寸已來,令驅逐風氣于瘡口内出。

    兼令經脈往來,不滞于瘡下,自然瘡壞疾愈。

    若灸瘡退火痂後,用桃樹東南枝、稍青嫩桃皮二味等分煎湯,溫溫淋洗灸瘡,此二味偏能護灸瘡中諸風。

    若瘡内黑爛潰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湯,溫溫淋洗,灸瘡自然生好肉也。

    若灸瘡疼痛不可忍,多時不較者,加黃連,四味等分煎湯淋洗,立有神效。

     壯數多少法:《千金方》雲:“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數其人老小羸瘦者,可複減半。

    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者,皆臨時消息之。

    ”推人神所在法:一日足大指,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四日腰,五日口、舌、咽、懸雍,六日足小指,七日内踝,八日足腕,九日尻,十日背、腰,十一日鼻柱,十二日發際,十三日牙齒,十四日胃脘,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氣沖,十八日腹内,十九日足趺,二十日膝下,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伏兔,二十三日肝俞,二十四日手陽明、兩脅,二十五日足陽明,二十六日手、足,二十七日膝,二十八日陰,二十九日膝、胫、颞、,三十日關元下至足心。

    以上上神所在之日,禁忌着灸。

    若遇病急切,不拘此例。

     卷之八 〔紹興續添方〕 常山飲 治瘧疾。

    凡瘧疾,蓋因外邪客于風府,生冷之物内傷脾胃,或先寒後熱,或先或寒熱獨作,或連日并發,或間日一發。

    寒則肢體顫掉,熱則舉身如燒,頭痛惡心飲,氣息喘急,口苦舌幹,脊膂酸疼,腸鳴腹痛,諸藥不治,漸成勞瘧者,此藥治知母川常山草果甘草(炙,各二斤)良姜(二十兩)烏梅(去仁,一斤)上件為粗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卷之八 〔紹興續添方〕 對金飲子 治證并方見傷寒類。

     卷之八 〔紹興續添方〕 清心蓮子飲 治證并方見痼冷類。

     卷之八 〔寶慶新增方〕 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瀉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内痔;大腸不收,名脫肛;面弩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乳,名,并皆治之。

     槐角(去枝、梗,炒,一斤)地榆當歸(酒浸一宿,焙)防風(去蘆)黃芩枳殼(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

    此藥治腸風瘡内小蟲,裡急下膿血,止癢痛,消腫聚,驅濕毒,久服永除病根。

     卷之八 〔寶慶新增方〕 勝金丸 治一切瘧病,發作有時,蓋因外邪客于髒腑,生冷之物内傷脾胃,或先寒後熱後寒,或寒多熱少,或寒少熱多,或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或連日并發,或間日發後三、五日再發,寒則肢體顫掉,熱則舉身如火,頭痛惡心,煩渴引飲,氣息喘咽幹,背膂酸疼,腸鳴腹痛,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并皆治之。

     槟榔(四兩)常山(酒浸,蒸,焙,一斤)上為末,水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于發前一日晚臨卧,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熱物、茶、湯之類,至四更盡,再用冷酒吞下十五丸。

    忌食一切熱羹湯、粥食,午可食溫粥,至晚方可食熱。

    忌一切生冷、魚腥等物。

    一方用川常山十六兩為末,雞卵十五取清為丸。

    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