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卷之上]脈法
經曰:婦人手少陰動甚者,妊子也。
又曰: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又雲: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又尺中之脈,按之不絕者,妊娠也。
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按婦人帶證,足少陰脈亦多滑利,頗似孕脈,然必與手少陰脈動相應,方為妊子,否則為帶也。
凡婦人懷孕,其血留氣聚,胞宮内實,故尺陰之脈必滑數,此必然之理也。
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脈見細小不數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動之象,此即陰搏陽别之謂,乃妊娠之脈也。
但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然損脈數中兼弦澀,胎孕數必兼和滑,此幾微中,邪氣、胃氣之異,一診便知。
再加審之以證,則顯然而明見者也。
凡業醫者,不深究脈理,不細玩《内經》,往往誤認為陰虛、勞損、經閉之證。
若非婦人之夫明以告之,鮮有不誤治反成半産漏下者矣。
可不慎欤! [卷之上]脈訣歌 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營兮氣為衛。
陰陽配偶不參差,兩髒通和皆以類。
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有嗣。
婦人經脈不見行,其脈微滑帶數意。
身雖有病脈無邪,不澀不伏不弦勁。
寸微關滑尺數形,流動往來雀啄利。
兩手關脈大相應,胎已有形無差異。
以上胎脈指下詳,數月懷身經脈閉。
左疾為男右為女,帶縱帶橫雙生據。
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生三女。
人恐左右髒氣偏,不若陽男與陰女。
寸滑為陽尺滑陰,兩寸滑實雙男取。
兩尺滑實二女陰,此定男女分明語。
右尺左寸滑見形,證别一男又一女。
又雲左寸浮大男,右寸沉細稱為女。
屢經診驗不差訛,說與醫人為确據。
小兒日足胎成聚,身熱脈亂無所苦。
汗出不食吐逆時,精神結備其中住。
滑疾不散三月胎,但疾不散五月母。
八九十月疾數無,亦有始終洪數婦。
胎脈弦牢滑利安,沉細而微歸泉路。
若脈沉細腹微疼,雖有形如懷抱甕。
滿腹不動是為奇,獨冷臍下翕翕動。
更兼早暮尺不同,大小浮沉無定論。
或動或止或有無,此是鬼胎脈現證。
連診數日皆如此,補氣活血何須問。
更有夜叉胎作名,急如風雨脈情形。
少停複來如初樣,否則關中雀啄成。
又有指下脈弦勁,再加大小不調勻。
夜叉脈候應如此,切莫安胎成話柄。
編成胎證脈訣歌,熟讀自能通快捷方式。
[卷之上]金匮解(方附本條) 凡婦人脈無病,惟陰脈小弱,乃營氣不足。
若感邪而營氣不足者,必惡寒發熱。
今無寒熱,妨于食,是知妊娠矣。
經水不行,至六十日,血聚氣搏,始凝成胎。
營氣并于胎元,而胃氣不足,津液少布,故其人渴不能食,宜桂枝湯和營益胃。
如醫以他病治之,反加吐下者,此為惡阻,當絕止醫法,候其自安可耳。
(桂枝和營散邪,佐芍藥斂陰,甘草緩之,引以姜棗,辛甘性溫,行脾津液而和營衛,則渴止。
)凡婦人行經時遇冷,則餘血留而為。
然病婦人恒有之,或不礙子宮,則仍行經而受孕,雖得血聚成胎,胎成三月而經始斷,斷未三月,而病複動,遂漏下不止。
在下,迫其胎,故曰痼害。
所以臍上升動不安,詢為正胎無疑。
若是鬼胎,即屬陰氣結聚,斷無動于陽位之理。
今動于臍上,是胎已六月。
知前三月經水雖利,而胎已成,後三月經斷,而血積成,是以血下不止,桂心茯苓丸主之。
藥俱等分為丸,食前服一丸。
不知,加至三丸。
用桂心、茯苓、丹皮、桃仁(熬),以散其,芍藥以護其營,則血方止而胎得安。
世本作桂枝茯苓丸,乃傳寫之誤。
詳桂枝氣味俱薄,僅堪走表,必取肉桂之心,方有去之功。
安常所謂桂不傷胎,勿疑有礙于妊。
觀下條子髒開用附子湯,轉胞用腎氣丸,俱用桂、附,《内經》所謂有故無殒是也。
妊娠六七月,脈弦為虛寒。
虛陽散外,而為發熱。
陰寒内逆,而作胎脹腹痛。
惡寒者,其内無陽。
子髒不能司閉藏之令,故陰中覺寒氣習習,少腹如扇也。
用附子湯以溫其髒,則胎自安。
仲景用附子安胎,非神而明之,莫敢輕試也。
方缺,可以意拟,必姜、桂之屬。
行經與結胎,皆屬沖任。
沖任雖持乎陰陽交合,為肝腎之用事,然長養成胎,又資坤土。
蓋陰陽抱負則不洩,坤土堤防則不漏。
若宿有瘀濁客于沖任,則陰自結,不得與陽交合,故有時漏下、半産、下血不絕也。
凡妊娠胎氣,陽精内成,陰血外養。
今陰血自結,與胎阻隔,不得相和,獨陰在内,作腹中痛、下血,皆陰陽失于抱負,坤土失于堤防,膠艾湯主之。
其方,芎二兩,歸三兩,宣通陽血;芍四兩,幹地黃四兩,宣通陰血;阿膠二兩,血肉之質,同類以養之,安胎補血,塞其漏洩;甘草二兩,緩中解急,和陰陽,通血脈;艾葉二兩,專理濕郁帶漏之病。
此方藥氣内入,開利陰血之結而通于陽,調經止漏、安胎養血之妙用也。
然加減又必從宜,若脈遲緩,陰勝于陽,則加幹姜,或見數大,陽勝于陰,則加黃芩,可不言而喻。
妊婦有因脾土為木邪所克,谷氣不舉,濕淫下流以滞陰血,而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此與胎阻痛者不同,故君以芍藥一斤,瀉肝利滞;佐以芎、歸各三兩,補血止痛;茯苓四兩,澤瀉半斤,滲濕降于小便;白術四兩,益脾燥濕。
要知内外六淫,皆能傷胎成痛,不獨濕也。
妊婦先因脾胃虛弱,津液留停,蓄為痰飲。
至妊二月之後,濁陰上沖,中焦不勝其逆,痰飲遂湧,中寒乃起,嘔吐不止,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此即世俗所謂惡阻病也。
故用幹姜一兩止寒,人參一兩補虛,制半夏二兩以治痰散逆,即以生姜汁和丸,飲服十丸,日三服。
妊婦小便難者,膀胱熱郁,氣結成燥,病非中焦而在下焦,所以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每味藥各四兩,丸如小豆,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此方當歸和血潤燥,貝母清肺開郁,苦參長于治熱,利竅逐水,佐貝母并入膀胱,以除熱結,結通則水行矣。
妊婦小便不利,病在膀胱。
膀胱者,内為胞室,主藏津液,氣化出溺,外利經脈,上行至頭,為諸陽之表。
今膀胱氣不化,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經脈,所以身重灑淅惡寒,起即頭眩。
但利小便,則水去而經氣行,表病自愈,用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一斤,直入膀胱,以利癃閉;佐茯苓三兩,以滲水道,小便利,則諸病愈。
凡妊娠之婦,精留血裹,尺搏而形于脈,動搏則生變化。
若靜而不動,則不生不化。
是以妊血不可以靜,靜則凝泣,泣則不生不化而虧少,虧少則虛,皆不能與化胎之火相合。
要知胎孕生化,必脈動搏,故調之者,先和陰陽,利其氣血,常服養胎之藥,非惟安胎易産,且免産後諸病,宜常服當歸散,酒飲服。
用芎、歸、芍藥各一斤,安胎補血。
白術半斤,去腰臍間之陳瘀,而補胃養胎,其胎外之血,因寒濕滞者,皆解之。
黃芩一斤,化壯火而反于少火以生氣,故為常服之劑。
然當以脈證遲數虛實加減,有病則服,否則不必也。
藥味偏而不正,不比米谷,豈宜無病久服。
經曰:味之所入,各歸所喜攻,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凡妊娠血聚而後成胎,少遇邪,則所聚之血将宿而不運,反類瘀惡,必生新開陳,然後胎可養也。
養胎不惟在血,而胎系于腎,養之又在于胃,所以補腎調胃,補腎以固其精,調胃以和其中,白術散主之。
但白術散方藥四味,本草皆雲能去惡血,而養胎用之何也?蓋白術三分能調胃;蜀椒三分(出汗,一本秦椒。
)開痹,痹開則陽精至;牡蛎四分治崩,崩止則陰精固;川芎三分下入血海,運動胎血,破舊生新。
如或陰血不利,肝木為害,在内抑屈而痛者,瀉以芍藥之酸寒,以通其陰。
設直沖過而痛者,散以芎之辛溫,以通其陽。
或挾瘀惡之氣上逆于胃,而胃中吐煩不能食者,用細辛溫中去痰下氣,半夏治心下急痛,和胃進食,止吐逆。
若嘔而不止者,由肝木妄動,用小麥飲養其本氣以安之,且又平胃下氣止煩,一舉兩得。
大麥主消渴益氣調中,故中氣不足而渴者用之。
[卷之上]逐月養胎辨并慎擇醫藥論 凡婦人有孕,則手足十二經脈氣血周流,俱供養胎元,豈有逐月某經養某胎之理,故不具載。
如孕婦有疾,必擇專門名醫,平日相信而無錯誤者,方可用之。
若未試之醫,有毒之藥,切勿輕用,以贻後悔。
更不可輕用針灸,以緻堕胎。
[卷之上]受胎試驗法(附方) 婦人經水不行,過二三月,疑是兩身,卻疑血滞,心煩、寒熱、恍惚,以佛手散、艾葉湯調驗之。
用全當歸七分,生川芎一錢,共為末,濃煎艾葉湯,空心調下,或好酒調服亦可。
待三兩時辰,覺臍腹間微動者,即孕也;否則是經滞。
動罷即愈,安穩無虞。
如不是胎,即不動,所滞惡物自行,經滞之病亦愈。
一方驗經脈不行,已經三月者,用生川芎為細末,濃煎艾湯,空心調下二錢,覺腹内微動,則有胎也;否則經滞。
查古方有探胎散,用皂角(去皮)、炙草各一錢,黃連少許,共末,酒調服。
有孕則吐,無孕則不吐。
但皂角探胎,未有不吐,恐胃弱之婦,即無胎亦不免于吐耳。
姑錄此方,用者慎之。
此皆試之以藥也。
若尺脈搏手,與寸脈滑動者為孕脈,此試之以脈也。
凡婦人受孕,四十日外,必患惡阻,有不患者,在疑似之間,方用此試法。
[卷之上]試男女胎法 凡懷男孕,動在三月,陽性早也。
婦臍必突,按之頗實,兩乳甚黑。
男面背母而懷,背脊抵腹,其形圓如釜,母腹故硬。
女孕動在五月,陰性遲也。
婦臍軟,乳頭雖黑不甚。
女面母腹而懷,足膝抵腹,下大上小,其形如箕。
又法,令孕婦抱未生齒兒女,是男孕,則所抱女兒瀉青糞。
若男孕抱男兒,女孕抱女兒,則無恙。
又法,令孕婦前行,人忽從背後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又法,孕婦登廁時,夫從後呼之,男左回首,女右回首。
蓋男受胎在左則左重,女胎在右則右重,故回首慎護重處而然也。
推之于脈,其義亦然。
胎在左,則血氣護胎而盛于左,故脈亦從之,而左脈現滑大疾數等形,為男脈矣。
胎在右,當亦如之。
再推之經曰: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蓋受胎處于臍腹之下,則血氣護胎而盛于下,故陰之尺脈,鼓搏有力,而與陽之寸脈殊别也。
又如癰疖發上,則血氣從上而寸脈盛;發下,則氣血從下而尺脈盛;發左,則氣血從左而左脈盛;發右,則血氣從右而右脈盛也。
丹溪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為醫人左右手,豈非智者之一失欤。
但丹溪治産精微,恐無此失,大約以此診男女之病而分順逆,原非診别男女也。
[卷之上]三禁 婦人年幼,天癸未行屬少陰,天癸既行屬厥陰,天癸既絕屬太陰。
治胎産之病從厥陰始,是祖氣生化之源也。
治法無犯胃氣者,是後天生化之源也。
所謂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恐亡其津液而傷其生氣也。
大抵産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證,從增損四物。
宜詳脈證而用之。
[卷之上]教養宜忌論 教養宜忌之道,世人不特未谙,即有知者,亦鮮能遵而行之,難免半産、産難之虞,胎毒夭殇之患,良可慨矣。
今擇其緊要者言之,婦人妊娠三月而形像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口談正言,身行正事,生子端正莊嚴,欲生男者,聽古文史鑒,執弓矢;欲生女者,觀鸾鳳牡丹,施環佩;欲子美好,佩白玉。
欲子賢能,看詩書;欲轉女為男之法,有以绛紗囊佩雄黃于左者,或潛以夫發及手足甲置席下者,或潛以雄雞尾尖長毛三莖置席下者,無令本婦知。
皆外象内感,屢試屢驗者也。
古者婦人有孕,即居側室,令老妪伴宿,不與夫接,勿亂服藥,勿過飲酒,勿信師巫,勿食邪味,勿聽淫詞暴投,勿去登高涉險,勿妄針灸,勿舉重物,立不跸,坐不邊,口不可出惡言,手不可行鞭樸,勿看日用薄蝕,勿見鬼神怪戲,毋哭泣,毋嗔怒,毋驚恐,毋沐浴。
時當炎夏,雖難免于澡洗,然須避其熱湯。
若遇嚴冬,縱然寝被清寒,切勿迫以爐炭。
若心有大驚,犯之難産,子必癫痫。
如或勞力過傷,腎氣不足,生子解顱。
自家及鄰家修造動土,須宜遠避;若有沖犯,令子破形殒命。
刀犯者,形必傷;泥犯者,竅必塞;打擊者,色青黯;系縛者,相拘攣。
坐不實其前陰,卧不久偏一側。
若耽坐嗜卧,氣血則為凝滞。
常見富貴之家,濃養安逸,血滞氣凝,交骨堅閉,必難生育。
雖曰無勞,時須小役,四體氣血流行,胎息易于運動,即如貧賤之婦,因時常行走動作,疏通筋骨,開豁骨眼,所以易産。
其最甚者,不遵禁忌,縱情交接,以擾子宮,有觸動胎元,一月而堕者,有三五月而小産、半産者,有胎肥碩而難産者,有敗精凝裹而礙産者,有生子多疾、痘瘡稠密者,皆由縱欲之故。
其三五月之胎堕,人所共知,而一月之小産,人所不覺,可不慎欤?至孕婦腰腹漸粗,飲食不宜過飽,茶湯更須節省。
大熱大涼,總非所宜。
有毒之物,切宜禁食。
即椒、姜常用之品,亦須少嘗。
其豕肉醇酒濕面之類,縱不能屏絕不食,亦不可恣啖,歸精于胎,過于蕃長,緻母臨蓐難産,而子在胞中,禀質肥脆,襁褓必多羸困。
婦人孕懷甫交三月,即當滿裹其腹,胎氣漸長,僅可微松其束,切勿因其氣急滿悶而頓放之,緻胎肥難産。
俱當謹遵禁戒,随時調護,可免諸患。
此乃宗祧所重,人命所關,安可視為兒戲耶。
[卷之上]飲食七情禁忌論 子在腹中,資母之氣血而生,孕婦飲食,皆生子之氣血者也。
故凡厭忌之物,所當屏戒,苟恣性偏嗜,不但能觸動胎氣,且臨蓐艱難,能令子殘母損,慎之,戒之。
食羊肉,子多白睛,且多病。
豆醬雀肉同食,子生點黯黑子。
食羊肝,子多厄。
食鼈肉,子項短,且能損胎。
食犬肉,子無聲音。
食鯉魚,及同雞子食,子害疳。
食螃蟹,子橫生。
食野禽肉,子無恥,且多淫。
雞蛋同桑椹食,倒生。
食姜椒,子氣促,且痘毒盛。
食田雞、鳝魚,子喑啞。
多食姜,子生岐指,并主多瘡。
食驢、馬肉,過月難産。
多飲燒酒,子秃頭,成瞽。
食兔肉,子缺唇。
雞肉糯米同食,子生寸白蟲。
多食鹽,子解顱。
食冰水,并冷物過多,胞衣遲下。
食慈姑,消胎氣。
豆醬同藿香食之堕胎。
食一切無鱗魚難産。
食諸般菌,生子驚風而夭。
食雀腦,令子雀目。
多食酸傷肝。
多食苦傷心。
多食甘傷脾。
多食辛傷肺。
多食堿傷腎。
過喜,則傷心而氣散。
過怒,則傷肝而氣上。
過思,則傷脾而氣郁。
過憂,則傷肺而氣結。
過恐,則傷腎而氣下。
[卷之上]妊娠藥忌歌 斑水蛭地膽蟲,烏頭附子及天雄。
踯躅野葛蝼蛄類,烏喙側子與虻蟲。
牛黃水銀同巴豆,大戟蛇蛻及蜈蚣。
牛膝藜蘆和薏苡,金銀錫粉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蜥蜴飛生與蟲。
代赭蚱蟬胡粉麝,芫花薇HT草三棱。
槐子牽牛并皂角,跻螬桃核共茅根。
幹姜砂與幹漆,草傷胎一樣同。
瞿麥蘆茹蟹甲爪,皮赤箭赤頭紅。
馬刀石蠶衣魚輩,半夏南星通草同。
凡遇胎前除各味,又能活潑号良工。
[卷之上]種子補益受胎壽子論 凡妊婦沖任經虛,血氣羸弱,此本來禀賦不足,若一受孕,氣血分而蔭胎,則虛證自然百出,或孕成随堕,或胎不長養,必資藥力以助母安胎、壽子。
是以虛人屢産生子無氣,及育而不壽者,皆父母元氣不足故也。
若少男得壯盛之婦為之配,又能愛精如持寶,計落紅始盡,婦人雙歲單月,或單歲雙月,必經盡後一、三、五、七單日,合陽氣日時而施受焉,則一舉成男矣。
即婦人雙月雙歲、單月單歲,若經期逢單日而來,必逢單日而止,仍以一、三、五、七日交合,亦成男孕。
所以往往根據俗計算而不準者,此之謂也。
此乃陰陽至理。
如精養俱足,所禀既濃,體滿骨堅,何病之有?何用藥為?自然生子神足無病而有壽。
若壯陽弱陰成孕,則母無餘血以蔭胎,必借藥力滋補,生血培養,方能生子精神體壯。
如弱男衰翁,得壯盛婦女,必須異床寡欲,加以藥味填補精血,等候經期盡而陽施陰受,方能成孕,生子神健易長。
若不遠帷幕,相火易動,則陽一舉,即未交合,而靈精數點,随痿而出,雖候經期,又何益哉!倘遇強陰氤氲之候,即或感而成胎,亦必易堕。
苟全足月,所生之子,骨少肉多,五遲、五軟,勢所必然,又安望其長年耶。
經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又曰: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焉得而不藉補益之藥力以回天乎?醫可通神,切勿漫視而忽之。
種子丹 治男子陽事不舉,不能堅久,精薄無子。
并治婦人下元虛弱,不能受孕。
服此丹自能受孕,又能安胎。
生地(酒洗,擇頂大枝頭)熟地(擇頂大枝頭者,用無灰酒九蒸九曬)天冬(去心)麥冬(去心。
各三兩)黃柏(十二兩,勻分作四分,酒浸一分,人乳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鹽水浸一分,各浸一宿,俱炒褐色)鹿茸(一對,重五六兩者)以上藥味,俱忌鐵器。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空心鹽湯或酒送服八十丸。
鹿茸須擇形如茄子,色如瑪瑙者,看紫潤圓短者為上,破之如朽木者良。
毛瘦枯皺,尖長生岐者為下。
太嫩者,血氣未足無力。
酥塗灼去毛,微炙用。
不塗酥,則傷茸。
但不可炙焦,有傷氣血之性。
亦有用酒炙者,炙後去頂骨,用茸。
鹿茸不可嗅,嗅之有蟲恐入鼻颡。
鹿茸、麋茸,罕能辨别。
大抵其質粗壯,腦骨堅濃,毛蒼黧而雜白毛者,為麋茸。
其形差瘦,腦骨差薄,毛黃澤而無白者,為鹿茸。
鹿茸補督脈之陽,麋茸補督脈陰中之陽,不可不辨。
種子奇方 此藥艱于子者,服至百日後,擇婦人單歲雙月,雙歲單月,及經後陽日時,與婦人交,即能受孕,兼胎固子壽。
且久服須發不白,顔色如童。
當歸(分作四分,以童便、乳汁、酒、醋各浸一分,浸一宿,各曬幹用)魚膠(各一斤)生地(如當歸治法)枸杞沙苑蒺藜茯苓(各八兩)人參(四兩)上末,煉蜜為丸,桐子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煮酒吞之。
坎離丸 烏須黑發,壯筋骨,大有補益。
精壯,則婦人感而受孕,其子必壽。
黑豆(不拘多少,用桑椹汁浸透,蒸熟。
再浸,再蒸。
共五遍)上為末,另用紅棗,量足配豆末成丸之數。
蒸熟,去皮核,搗如泥,和黑豆末為丸,或印成餅。
随便食。
延嗣酒 大有補益。
早晚男婦各随量,飲三五杯,婦人經不對者自正,經正者即受胎矣。
生地(酒洗)熟地(九蒸九曬)天冬(去心)麥冬(去心。
各四兩)仙靈皮(八兩,飯上蒸)當歸(二兩,酒洗)枸杞(一兩,酒浸)俱切碎,絹袋盛入大壇酒内,重湯煮,自卯至酉為度,埋土内七日,取起用。
補益大豆方 此方秘傳固精補腎,健脾降火,烏須黑發延年。
服之既久,與婦人交感有孕,其胎自固而子多壽。
大黑豆(三升)何首烏(四兩,選大而赤者)茯苓(三兩)青鹽(八錢)甘草(一兩)锉為片。
先晚以瓷缽一個盛豆,入水八碗,用絹包藥置内,次日以砂鍋内煮,候水幹為度,去藥不用,取豆略曬,用瓷瓶收貯。
每早晚白滾湯不時服。
山精壽子丸 此丸能延己壽,而生子又壽。
無論有病者宜服,即無病服之猶妙。
凡壯年之男種玉無成,幼歲之婦從不受孕,或受胎而中懷堕落,或得正産而又生女匪男,或生而不育,或育而夭殇,即苟延性命,難免多疾病者,此皆由真陽不足之故,均宜服此丸。
山藥(二兩五錢,用心結實者,有蛀者勿用。
脾虛易洩瀉者,可加多用)黃精(五兩二錢,取真者,另杵膏待用。
若九蒸九曬,幹杵末用更好)黑棗(七兩五錢,擇肥大者,去皮核及腐爛者,另杵膏待用)懷牛膝(一兩五錢,去蘆,淨,酒拌蒸。
或襯何首烏蒸,曬幹用。
或竟以牛膝易石斛亦可,然須加倍用。
石斛生六安山中,形如蚱蜢髀,味甘體粘方正。
如孕婦忌用牛膝,竟以石斛三兩代之)大何首烏(二兩五錢,或三兩亦可。
用黑豆湯浸軟,木棒打碎,置瓦器中,底注黑豆湯,務以豆湯拌濕,蒸一柱線香時,候冷取曬。
俟水幹,又拌蒸,如是九次。
夏月一日三四回蒸曬可也。
曬極幹,稱準)川杜仲(二兩,炒,碾取淨末,稱準)川續斷(二兩,酒潤,剝淨肉,锉曬幹)大熟地(四兩,煮熟者氣味皆失不堪用,必須九蒸九曬為妙。
陰虛之人可用六兩)草覆盆子(三兩五錢,俗名拍盤果,又名麥泡果,蔓生,藤葉有刺,葉面青背白,有齒尖,開紫花,結子聚成覆盆樣,子端有芒,先綠後黃,老熟時紅紫,味甘酸,可生食,四五月熟。
取七八分熟者,去蒂,以酒拌,焙幹,研末用。
陽痿者多用。
有一種木覆盆,乃樹上結者,隻解酒毒,不補陽,勿用。
有一種蓬,名稻黃莓,其莖粗高,結子大,八九月熟,色紫黑,感秋陰所成者,亦補陰虛,陽虛不可用也。
有一種蛇莓,系蔓生草藤,葉無刺,有白毛,結子紅,三四月熟,味淡,除解胃熱外,餘不堪用)沙苑蒺藜(二兩五錢,其形如豬腰子,半截米大,嗅味似綠豆,炒用。
肝虛滑精者多用)川巴戟天(二兩,酒浸,去骨,蒸熟,曬幹用。
相火不足者,多加用)肉苁蓉(二兩,酒洗,去泥甲,但不可過洗盡滑膩,恐傷去肉,隔紙烘幹,再稱準分兩)遠志(二兩,甘草湯浸,去骨,仍以甘草湯拌,炒幹用,取浮肉,稱準)菟絲子(四兩,擇色異而大者去淨,以布袋盛之,洗至水清,以瓦器蒸開肚皮,杵爛做餅,曬幹稱用)白茯苓(二兩,選結白者。
出六英山中或雲南者佳。
各處市買咀片多有連膜者,非為末水漂,其膜不能去。
然過水,力已減矣。
或用雲南整塊茯苓,自去膜用,不令見水,蓋不切為片,則膜易去)山萸肉(二兩,去核,取淨肉,稱準,酒蒸杵爛,曬幹。
精滑者多用,經行多,或淋瀝不斷者多用。
肝氣抑結者少用)遼五味子(二兩,肝氣抑結,肺有熱者少用)甘州枸杞(五兩,去梗蒂,淨)上藥共十八味,除精、棗二膏,餘皆共為細末,徐徐上于精棗膏内,杵和極勻,加煉蜜為丸,小豆大。
每早空心,百沸淡鹽湯順下三四錢,久服愈好。
高益謙曰:補陽而專事參、附、、硫輩,驟補其火,不惟壯火食氣,難免陽長陰消,陰不敵陽,而能壽能子又難。
此方藥性不寒不熱,類多平和,補陽不緻陰消,久服長年無疾。
效過多人,筆難罄書。
補陽益氣煎 此方益氣強陽,服至十劑,頓然改觀矣。
再用後丸藥三料,可補氣填精也。
人參枸杞(酒洗)白術(麸炒黃。
各一錢五分)熟地(五錢,可加至八錢,九蒸九曬)巴戟天(一錢,可加至一錢五分,酒洗去骨)肉苁蓉(酒洗,去筋膜鱗甲)茯神杜仲(鹽水炒斷絲。
各一錢)遠志肉(七分,甘草水制)肉桂(五分)山萸肉(二錢,酒洗)龍眼肉(四枚)用水一碗半,煎至八分,渣在煎服。
弱衰之甚,多服十劑,精濃氣足。
補陽益氣丸 此丸大能填精益氣,雖老年亦能舉子,兼别有妙益。
人參肉苁蓉(酒洗,去鱗甲泥)白茯苓白芍藥(酒洗)巴戟天當歸身(酒洗)麥冬(去心。
各三兩)大熟地(八兩)山萸肉(蒸,去核)白術(土炒)淮山藥(炒,各四兩)川附子(一個,重一兩二錢,童便制,去皮臍)鹿茸(一付,乳酥炙)紫河車(一具,首胎者佳,火焙幹,搗粉入藥)肉桂遠志肉(制)柏子仁(炒,研去油)杜仲(鹽水炒斷絲)補骨脂(鹽水炒)五味子棗仁(炒,去殼)炙草(各一兩)砂仁(五錢,去殼炒)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每日空心服五錢,淡鹽湯送下。
濟陰壽子飲 此方大益胎元而分娩易,生子易育,瘡痘稀。
婦人孕成後,每月十五服。
弱甚者,一日一服,抑有餘而補不足。
加減附于方後,用者擇之。
人參(一錢,弱者倍之)當歸身(土炒)熟地(擇頂大枝頭,無灰酒拌,九蒸九曬)白術(土炒。
各二錢)川芎(八分)紫蘇陳皮炙草(各四分)大棗一枚,水煎,不拘時食遠溫服,渣再煎服。
如虛肥人,陳皮去白,加蜜炙黃五分。
洩瀉,加去心蓮子十枚,帶皮砂仁三分,減地黃。
多怒,加木香二分,磨沖藥服。
口燥,加去心麥冬一錢。
怔忡,加炒棗仁一錢,益智仁一錢,龍眼肉十枚。
濟陰大造丸 婦人孕成後,服濟陰壽子飲,兼服此助胎猶妙。
并治産後日久腎虛腰痛。
人參熟地(各一兩五錢)當歸身(二兩五錢,酒洗)麥冬(去心)天冬(去心)山藥(炒,各一兩)五味子(五錢)黃柏(八錢)上各為末,加頭胎壯盛紫河車一具,水洗,挑去經絡污血,淨,酒蒸搗爛,入諸藥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錢,白水、桂圓湯任下,早晚俱可服。
如脾胃患瀉,去黃柏,減地黃,加土炒白術一兩。
河車大造育麟丸 治婦人血氣不足,苦于小産,或生而難育,或産下草迷而死。
皆氣血虛而胎不旺也,宜服此丸甚妙。
熟地(四兩,九蒸九曬)紫河車(一具,頭胎肥大者,洗淨蒸爛)山藥(炒)白術(土炒。
各一兩五錢)茯神茯苓人參棗仁(去殼,炒研)麥冬(去心)阿膠(蛤粉炒成珠)續斷肉(酒蒸)杜仲(鹽水炒斷絲)沙參黃(蜜炙)神曲(炒)建蓮肉(炒)條芩(酒炒)白芍藥(酒炒)丹皮(各一兩)當歸身(一兩五錢,酒洗)五味(三錢,炒研)如血不熱,去條芩、丹皮,加肉桂三五錢亦可。
蜜丸,梧子大。
早晚秋石、桂圓湯任下,每服二三錢。
[卷之上]胎動安胎論 妊娠胎動,有傷仆忤觸動而不安者,人皆見證施治,故無差謬。
若内傷而動,所因不同,治法亦異,人多錯誤。
雖然,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端,人能察其病之所由而調劑焉,自無不安者。
所以安胎之方,不可執一。
若泥定某經月數,按月用藥,猶膠柱鼓瑟,執滞而不通矣。
考安胎之藥,方書多用清涼,然間有宜用溫補者,不可不知。
如虛而不安者,或沖任不足,受胎不實,或脾胃氣虛不能提固,又或由色欲勞倦,飲食七情所傷,務須分别在氣在血,虛熱虛寒,或假寒假熱,察其所由,随其疾苦而調之,虛者補之,治無不效,仍加戒慎可也。
如實而不安者,或由食滞、氣滞,或由于郁怒傷肝,郁結傷脾,觸動血脈不安,須察其由而開之導之可也。
如寒而不安者,或吐酸嘔惡,喜熱畏寒,下寒洩瀉,或慣于小産,虛寒滑脫,屢用清補安胎而不效,脈必現沉微細弱,此屬陽虛寒證,宜用溫中安胎可也。
餘内人屢患小産,即遠房帏,慎起居,擇專門女科調治,總皆罔效。
餘雖稍通醫理,奈因王事鞅掌,焉能如業醫者之臨證多而機神熟耶。
爰專任于醫,乃屢安而屢堕,前後凡五次。
比觀其方,不過清熱養胎,補氣血、澀滑脫而已。
迨後複有孕,餘自診視,其脈微弱,及時大補,至七十日,如期而仍下血,腰酸而腹不痛。
此正合産書雲:胎動胎漏,皆能下血,胎動腹痛,胎漏腹不痛。
胎動宜調氣,胎漏宜清熱。
然前已用清熱罔效,餘因而思及小産既多,陰血虛寒而滑脫,陽氣虛寒而不固,爰用溫中之法,以姜炭、桂炭加于參、術、歸、、地、續、膠、艾之中,又取紅見黑止之義,不數
又曰: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又雲: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又尺中之脈,按之不絕者,妊娠也。
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按婦人帶證,足少陰脈亦多滑利,頗似孕脈,然必與手少陰脈動相應,方為妊子,否則為帶也。
凡婦人懷孕,其血留氣聚,胞宮内實,故尺陰之脈必滑數,此必然之理也。
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脈見細小不數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動之象,此即陰搏陽别之謂,乃妊娠之脈也。
但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然損脈數中兼弦澀,胎孕數必兼和滑,此幾微中,邪氣、胃氣之異,一診便知。
再加審之以證,則顯然而明見者也。
凡業醫者,不深究脈理,不細玩《内經》,往往誤認為陰虛、勞損、經閉之證。
若非婦人之夫明以告之,鮮有不誤治反成半産漏下者矣。
可不慎欤! [卷之上]脈訣歌 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營兮氣為衛。
陰陽配偶不參差,兩髒通和皆以類。
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有嗣。
婦人經脈不見行,其脈微滑帶數意。
身雖有病脈無邪,不澀不伏不弦勁。
寸微關滑尺數形,流動往來雀啄利。
兩手關脈大相應,胎已有形無差異。
以上胎脈指下詳,數月懷身經脈閉。
左疾為男右為女,帶縱帶橫雙生據。
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生三女。
人恐左右髒氣偏,不若陽男與陰女。
寸滑為陽尺滑陰,兩寸滑實雙男取。
兩尺滑實二女陰,此定男女分明語。
右尺左寸滑見形,證别一男又一女。
又雲左寸浮大男,右寸沉細稱為女。
屢經診驗不差訛,說與醫人為确據。
小兒日足胎成聚,身熱脈亂無所苦。
汗出不食吐逆時,精神結備其中住。
滑疾不散三月胎,但疾不散五月母。
八九十月疾數無,亦有始終洪數婦。
胎脈弦牢滑利安,沉細而微歸泉路。
若脈沉細腹微疼,雖有形如懷抱甕。
滿腹不動是為奇,獨冷臍下翕翕動。
更兼早暮尺不同,大小浮沉無定論。
或動或止或有無,此是鬼胎脈現證。
連診數日皆如此,補氣活血何須問。
更有夜叉胎作名,急如風雨脈情形。
少停複來如初樣,否則關中雀啄成。
又有指下脈弦勁,再加大小不調勻。
夜叉脈候應如此,切莫安胎成話柄。
編成胎證脈訣歌,熟讀自能通快捷方式。
[卷之上]金匮解(方附本條) 凡婦人脈無病,惟陰脈小弱,乃營氣不足。
若感邪而營氣不足者,必惡寒發熱。
今無寒熱,妨于食,是知妊娠矣。
經水不行,至六十日,血聚氣搏,始凝成胎。
營氣并于胎元,而胃氣不足,津液少布,故其人渴不能食,宜桂枝湯和營益胃。
如醫以他病治之,反加吐下者,此為惡阻,當絕止醫法,候其自安可耳。
(桂枝和營散邪,佐芍藥斂陰,甘草緩之,引以姜棗,辛甘性溫,行脾津液而和營衛,則渴止。
)凡婦人行經時遇冷,則餘血留而為。
然病婦人恒有之,或不礙子宮,則仍行經而受孕,雖得血聚成胎,胎成三月而經始斷,斷未三月,而病複動,遂漏下不止。
在下,迫其胎,故曰痼害。
所以臍上升動不安,詢為正胎無疑。
若是鬼胎,即屬陰氣結聚,斷無動于陽位之理。
今動于臍上,是胎已六月。
知前三月經水雖利,而胎已成,後三月經斷,而血積成,是以血下不止,桂心茯苓丸主之。
藥俱等分為丸,食前服一丸。
不知,加至三丸。
用桂心、茯苓、丹皮、桃仁(熬),以散其,芍藥以護其營,則血方止而胎得安。
世本作桂枝茯苓丸,乃傳寫之誤。
詳桂枝氣味俱薄,僅堪走表,必取肉桂之心,方有去之功。
安常所謂桂不傷胎,勿疑有礙于妊。
觀下條子髒開用附子湯,轉胞用腎氣丸,俱用桂、附,《内經》所謂有故無殒是也。
妊娠六七月,脈弦為虛寒。
虛陽散外,而為發熱。
陰寒内逆,而作胎脹腹痛。
惡寒者,其内無陽。
子髒不能司閉藏之令,故陰中覺寒氣習習,少腹如扇也。
用附子湯以溫其髒,則胎自安。
仲景用附子安胎,非神而明之,莫敢輕試也。
方缺,可以意拟,必姜、桂之屬。
行經與結胎,皆屬沖任。
沖任雖持乎陰陽交合,為肝腎之用事,然長養成胎,又資坤土。
蓋陰陽抱負則不洩,坤土堤防則不漏。
若宿有瘀濁客于沖任,則陰自結,不得與陽交合,故有時漏下、半産、下血不絕也。
凡妊娠胎氣,陽精内成,陰血外養。
今陰血自結,與胎阻隔,不得相和,獨陰在内,作腹中痛、下血,皆陰陽失于抱負,坤土失于堤防,膠艾湯主之。
其方,芎二兩,歸三兩,宣通陽血;芍四兩,幹地黃四兩,宣通陰血;阿膠二兩,血肉之質,同類以養之,安胎補血,塞其漏洩;甘草二兩,緩中解急,和陰陽,通血脈;艾葉二兩,專理濕郁帶漏之病。
此方藥氣内入,開利陰血之結而通于陽,調經止漏、安胎養血之妙用也。
然加減又必從宜,若脈遲緩,陰勝于陽,則加幹姜,或見數大,陽勝于陰,則加黃芩,可不言而喻。
妊婦有因脾土為木邪所克,谷氣不舉,濕淫下流以滞陰血,而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此與胎阻痛者不同,故君以芍藥一斤,瀉肝利滞;佐以芎、歸各三兩,補血止痛;茯苓四兩,澤瀉半斤,滲濕降于小便;白術四兩,益脾燥濕。
要知内外六淫,皆能傷胎成痛,不獨濕也。
妊婦先因脾胃虛弱,津液留停,蓄為痰飲。
至妊二月之後,濁陰上沖,中焦不勝其逆,痰飲遂湧,中寒乃起,嘔吐不止,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此即世俗所謂惡阻病也。
故用幹姜一兩止寒,人參一兩補虛,制半夏二兩以治痰散逆,即以生姜汁和丸,飲服十丸,日三服。
妊婦小便難者,膀胱熱郁,氣結成燥,病非中焦而在下焦,所以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每味藥各四兩,丸如小豆,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此方當歸和血潤燥,貝母清肺開郁,苦參長于治熱,利竅逐水,佐貝母并入膀胱,以除熱結,結通則水行矣。
妊婦小便不利,病在膀胱。
膀胱者,内為胞室,主藏津液,氣化出溺,外利經脈,上行至頭,為諸陽之表。
今膀胱氣不化,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經脈,所以身重灑淅惡寒,起即頭眩。
但利小便,則水去而經氣行,表病自愈,用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一斤,直入膀胱,以利癃閉;佐茯苓三兩,以滲水道,小便利,則諸病愈。
凡妊娠之婦,精留血裹,尺搏而形于脈,動搏則生變化。
若靜而不動,則不生不化。
是以妊血不可以靜,靜則凝泣,泣則不生不化而虧少,虧少則虛,皆不能與化胎之火相合。
要知胎孕生化,必脈動搏,故調之者,先和陰陽,利其氣血,常服養胎之藥,非惟安胎易産,且免産後諸病,宜常服當歸散,酒飲服。
用芎、歸、芍藥各一斤,安胎補血。
白術半斤,去腰臍間之陳瘀,而補胃養胎,其胎外之血,因寒濕滞者,皆解之。
黃芩一斤,化壯火而反于少火以生氣,故為常服之劑。
然當以脈證遲數虛實加減,有病則服,否則不必也。
藥味偏而不正,不比米谷,豈宜無病久服。
經曰:味之所入,各歸所喜攻,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凡妊娠血聚而後成胎,少遇邪,則所聚之血将宿而不運,反類瘀惡,必生新開陳,然後胎可養也。
養胎不惟在血,而胎系于腎,養之又在于胃,所以補腎調胃,補腎以固其精,調胃以和其中,白術散主之。
但白術散方藥四味,本草皆雲能去惡血,而養胎用之何也?蓋白術三分能調胃;蜀椒三分(出汗,一本秦椒。
)開痹,痹開則陽精至;牡蛎四分治崩,崩止則陰精固;川芎三分下入血海,運動胎血,破舊生新。
如或陰血不利,肝木為害,在内抑屈而痛者,瀉以芍藥之酸寒,以通其陰。
設直沖過而痛者,散以芎之辛溫,以通其陽。
或挾瘀惡之氣上逆于胃,而胃中吐煩不能食者,用細辛溫中去痰下氣,半夏治心下急痛,和胃進食,止吐逆。
若嘔而不止者,由肝木妄動,用小麥飲養其本氣以安之,且又平胃下氣止煩,一舉兩得。
大麥主消渴益氣調中,故中氣不足而渴者用之。
[卷之上]逐月養胎辨并慎擇醫藥論 凡婦人有孕,則手足十二經脈氣血周流,俱供養胎元,豈有逐月某經養某胎之理,故不具載。
如孕婦有疾,必擇專門名醫,平日相信而無錯誤者,方可用之。
若未試之醫,有毒之藥,切勿輕用,以贻後悔。
更不可輕用針灸,以緻堕胎。
[卷之上]受胎試驗法(附方) 婦人經水不行,過二三月,疑是兩身,卻疑血滞,心煩、寒熱、恍惚,以佛手散、艾葉湯調驗之。
用全當歸七分,生川芎一錢,共為末,濃煎艾葉湯,空心調下,或好酒調服亦可。
待三兩時辰,覺臍腹間微動者,即孕也;否則是經滞。
動罷即愈,安穩無虞。
如不是胎,即不動,所滞惡物自行,經滞之病亦愈。
一方驗經脈不行,已經三月者,用生川芎為細末,濃煎艾湯,空心調下二錢,覺腹内微動,則有胎也;否則經滞。
查古方有探胎散,用皂角(去皮)、炙草各一錢,黃連少許,共末,酒調服。
有孕則吐,無孕則不吐。
但皂角探胎,未有不吐,恐胃弱之婦,即無胎亦不免于吐耳。
姑錄此方,用者慎之。
此皆試之以藥也。
若尺脈搏手,與寸脈滑動者為孕脈,此試之以脈也。
凡婦人受孕,四十日外,必患惡阻,有不患者,在疑似之間,方用此試法。
[卷之上]試男女胎法 凡懷男孕,動在三月,陽性早也。
婦臍必突,按之頗實,兩乳甚黑。
男面背母而懷,背脊抵腹,其形圓如釜,母腹故硬。
女孕動在五月,陰性遲也。
婦臍軟,乳頭雖黑不甚。
女面母腹而懷,足膝抵腹,下大上小,其形如箕。
又法,令孕婦抱未生齒兒女,是男孕,則所抱女兒瀉青糞。
若男孕抱男兒,女孕抱女兒,則無恙。
又法,令孕婦前行,人忽從背後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
又法,孕婦登廁時,夫從後呼之,男左回首,女右回首。
蓋男受胎在左則左重,女胎在右則右重,故回首慎護重處而然也。
推之于脈,其義亦然。
胎在左,則血氣護胎而盛于左,故脈亦從之,而左脈現滑大疾數等形,為男脈矣。
胎在右,當亦如之。
再推之經曰: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蓋受胎處于臍腹之下,則血氣護胎而盛于下,故陰之尺脈,鼓搏有力,而與陽之寸脈殊别也。
又如癰疖發上,則血氣從上而寸脈盛;發下,則氣血從下而尺脈盛;發左,則氣血從左而左脈盛;發右,則血氣從右而右脈盛也。
丹溪以左大順男,右大順女,為醫人左右手,豈非智者之一失欤。
但丹溪治産精微,恐無此失,大約以此診男女之病而分順逆,原非診别男女也。
[卷之上]三禁 婦人年幼,天癸未行屬少陰,天癸既行屬厥陰,天癸既絕屬太陰。
治胎産之病從厥陰始,是祖氣生化之源也。
治法無犯胃氣者,是後天生化之源也。
所謂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恐亡其津液而傷其生氣也。
大抵産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證,從增損四物。
宜詳脈證而用之。
[卷之上]教養宜忌論 教養宜忌之道,世人不特未谙,即有知者,亦鮮能遵而行之,難免半産、産難之虞,胎毒夭殇之患,良可慨矣。
今擇其緊要者言之,婦人妊娠三月而形像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口談正言,身行正事,生子端正莊嚴,欲生男者,聽古文史鑒,執弓矢;欲生女者,觀鸾鳳牡丹,施環佩;欲子美好,佩白玉。
欲子賢能,看詩書;欲轉女為男之法,有以绛紗囊佩雄黃于左者,或潛以夫發及手足甲置席下者,或潛以雄雞尾尖長毛三莖置席下者,無令本婦知。
皆外象内感,屢試屢驗者也。
古者婦人有孕,即居側室,令老妪伴宿,不與夫接,勿亂服藥,勿過飲酒,勿信師巫,勿食邪味,勿聽淫詞暴投,勿去登高涉險,勿妄針灸,勿舉重物,立不跸,坐不邊,口不可出惡言,手不可行鞭樸,勿看日用薄蝕,勿見鬼神怪戲,毋哭泣,毋嗔怒,毋驚恐,毋沐浴。
時當炎夏,雖難免于澡洗,然須避其熱湯。
若遇嚴冬,縱然寝被清寒,切勿迫以爐炭。
若心有大驚,犯之難産,子必癫痫。
如或勞力過傷,腎氣不足,生子解顱。
自家及鄰家修造動土,須宜遠避;若有沖犯,令子破形殒命。
刀犯者,形必傷;泥犯者,竅必塞;打擊者,色青黯;系縛者,相拘攣。
坐不實其前陰,卧不久偏一側。
若耽坐嗜卧,氣血則為凝滞。
常見富貴之家,濃養安逸,血滞氣凝,交骨堅閉,必難生育。
雖曰無勞,時須小役,四體氣血流行,胎息易于運動,即如貧賤之婦,因時常行走動作,疏通筋骨,開豁骨眼,所以易産。
其最甚者,不遵禁忌,縱情交接,以擾子宮,有觸動胎元,一月而堕者,有三五月而小産、半産者,有胎肥碩而難産者,有敗精凝裹而礙産者,有生子多疾、痘瘡稠密者,皆由縱欲之故。
其三五月之胎堕,人所共知,而一月之小産,人所不覺,可不慎欤?至孕婦腰腹漸粗,飲食不宜過飽,茶湯更須節省。
大熱大涼,總非所宜。
有毒之物,切宜禁食。
即椒、姜常用之品,亦須少嘗。
其豕肉醇酒濕面之類,縱不能屏絕不食,亦不可恣啖,歸精于胎,過于蕃長,緻母臨蓐難産,而子在胞中,禀質肥脆,襁褓必多羸困。
婦人孕懷甫交三月,即當滿裹其腹,胎氣漸長,僅可微松其束,切勿因其氣急滿悶而頓放之,緻胎肥難産。
俱當謹遵禁戒,随時調護,可免諸患。
此乃宗祧所重,人命所關,安可視為兒戲耶。
[卷之上]飲食七情禁忌論 子在腹中,資母之氣血而生,孕婦飲食,皆生子之氣血者也。
故凡厭忌之物,所當屏戒,苟恣性偏嗜,不但能觸動胎氣,且臨蓐艱難,能令子殘母損,慎之,戒之。
食羊肉,子多白睛,且多病。
豆醬雀肉同食,子生點黯黑子。
食羊肝,子多厄。
食鼈肉,子項短,且能損胎。
食犬肉,子無聲音。
食鯉魚,及同雞子食,子害疳。
食螃蟹,子橫生。
食野禽肉,子無恥,且多淫。
雞蛋同桑椹食,倒生。
食姜椒,子氣促,且痘毒盛。
食田雞、鳝魚,子喑啞。
多食姜,子生岐指,并主多瘡。
食驢、馬肉,過月難産。
多飲燒酒,子秃頭,成瞽。
食兔肉,子缺唇。
雞肉糯米同食,子生寸白蟲。
多食鹽,子解顱。
食冰水,并冷物過多,胞衣遲下。
食慈姑,消胎氣。
豆醬同藿香食之堕胎。
食一切無鱗魚難産。
食諸般菌,生子驚風而夭。
食雀腦,令子雀目。
多食酸傷肝。
多食苦傷心。
多食甘傷脾。
多食辛傷肺。
多食堿傷腎。
過喜,則傷心而氣散。
過怒,則傷肝而氣上。
過思,則傷脾而氣郁。
過憂,則傷肺而氣結。
過恐,則傷腎而氣下。
[卷之上]妊娠藥忌歌 斑水蛭地膽蟲,烏頭附子及天雄。
踯躅野葛蝼蛄類,烏喙側子與虻蟲。
牛黃水銀同巴豆,大戟蛇蛻及蜈蚣。
牛膝藜蘆和薏苡,金銀錫粉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蜥蜴飛生與蟲。
代赭蚱蟬胡粉麝,芫花薇HT草三棱。
槐子牽牛并皂角,跻螬桃核共茅根。
幹姜砂與幹漆,草傷胎一樣同。
瞿麥蘆茹蟹甲爪,皮赤箭赤頭紅。
馬刀石蠶衣魚輩,半夏南星通草同。
凡遇胎前除各味,又能活潑号良工。
[卷之上]種子補益受胎壽子論 凡妊婦沖任經虛,血氣羸弱,此本來禀賦不足,若一受孕,氣血分而蔭胎,則虛證自然百出,或孕成随堕,或胎不長養,必資藥力以助母安胎、壽子。
是以虛人屢産生子無氣,及育而不壽者,皆父母元氣不足故也。
若少男得壯盛之婦為之配,又能愛精如持寶,計落紅始盡,婦人雙歲單月,或單歲雙月,必經盡後一、三、五、七單日,合陽氣日時而施受焉,則一舉成男矣。
即婦人雙月雙歲、單月單歲,若經期逢單日而來,必逢單日而止,仍以一、三、五、七日交合,亦成男孕。
所以往往根據俗計算而不準者,此之謂也。
此乃陰陽至理。
如精養俱足,所禀既濃,體滿骨堅,何病之有?何用藥為?自然生子神足無病而有壽。
若壯陽弱陰成孕,則母無餘血以蔭胎,必借藥力滋補,生血培養,方能生子精神體壯。
如弱男衰翁,得壯盛婦女,必須異床寡欲,加以藥味填補精血,等候經期盡而陽施陰受,方能成孕,生子神健易長。
若不遠帷幕,相火易動,則陽一舉,即未交合,而靈精數點,随痿而出,雖候經期,又何益哉!倘遇強陰氤氲之候,即或感而成胎,亦必易堕。
苟全足月,所生之子,骨少肉多,五遲、五軟,勢所必然,又安望其長年耶。
經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又曰: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焉得而不藉補益之藥力以回天乎?醫可通神,切勿漫視而忽之。
種子丹 治男子陽事不舉,不能堅久,精薄無子。
并治婦人下元虛弱,不能受孕。
服此丹自能受孕,又能安胎。
生地(酒洗,擇頂大枝頭)熟地(擇頂大枝頭者,用無灰酒九蒸九曬)天冬(去心)麥冬(去心。
各三兩)黃柏(十二兩,勻分作四分,酒浸一分,人乳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鹽水浸一分,各浸一宿,俱炒褐色)鹿茸(一對,重五六兩者)以上藥味,俱忌鐵器。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空心鹽湯或酒送服八十丸。
鹿茸須擇形如茄子,色如瑪瑙者,看紫潤圓短者為上,破之如朽木者良。
毛瘦枯皺,尖長生岐者為下。
太嫩者,血氣未足無力。
酥塗灼去毛,微炙用。
不塗酥,則傷茸。
但不可炙焦,有傷氣血之性。
亦有用酒炙者,炙後去頂骨,用茸。
鹿茸不可嗅,嗅之有蟲恐入鼻颡。
鹿茸、麋茸,罕能辨别。
大抵其質粗壯,腦骨堅濃,毛蒼黧而雜白毛者,為麋茸。
其形差瘦,腦骨差薄,毛黃澤而無白者,為鹿茸。
鹿茸補督脈之陽,麋茸補督脈陰中之陽,不可不辨。
種子奇方 此藥艱于子者,服至百日後,擇婦人單歲雙月,雙歲單月,及經後陽日時,與婦人交,即能受孕,兼胎固子壽。
且久服須發不白,顔色如童。
當歸(分作四分,以童便、乳汁、酒、醋各浸一分,浸一宿,各曬幹用)魚膠(各一斤)生地(如當歸治法)枸杞沙苑蒺藜茯苓(各八兩)人參(四兩)上末,煉蜜為丸,桐子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煮酒吞之。
坎離丸 烏須黑發,壯筋骨,大有補益。
精壯,則婦人感而受孕,其子必壽。
黑豆(不拘多少,用桑椹汁浸透,蒸熟。
再浸,再蒸。
共五遍)上為末,另用紅棗,量足配豆末成丸之數。
蒸熟,去皮核,搗如泥,和黑豆末為丸,或印成餅。
随便食。
延嗣酒 大有補益。
早晚男婦各随量,飲三五杯,婦人經不對者自正,經正者即受胎矣。
生地(酒洗)熟地(九蒸九曬)天冬(去心)麥冬(去心。
各四兩)仙靈皮(八兩,飯上蒸)當歸(二兩,酒洗)枸杞(一兩,酒浸)俱切碎,絹袋盛入大壇酒内,重湯煮,自卯至酉為度,埋土内七日,取起用。
補益大豆方 此方秘傳固精補腎,健脾降火,烏須黑發延年。
服之既久,與婦人交感有孕,其胎自固而子多壽。
大黑豆(三升)何首烏(四兩,選大而赤者)茯苓(三兩)青鹽(八錢)甘草(一兩)锉為片。
先晚以瓷缽一個盛豆,入水八碗,用絹包藥置内,次日以砂鍋内煮,候水幹為度,去藥不用,取豆略曬,用瓷瓶收貯。
每早晚白滾湯不時服。
山精壽子丸 此丸能延己壽,而生子又壽。
無論有病者宜服,即無病服之猶妙。
凡壯年之男種玉無成,幼歲之婦從不受孕,或受胎而中懷堕落,或得正産而又生女匪男,或生而不育,或育而夭殇,即苟延性命,難免多疾病者,此皆由真陽不足之故,均宜服此丸。
山藥(二兩五錢,用心結實者,有蛀者勿用。
脾虛易洩瀉者,可加多用)黃精(五兩二錢,取真者,另杵膏待用。
若九蒸九曬,幹杵末用更好)黑棗(七兩五錢,擇肥大者,去皮核及腐爛者,另杵膏待用)懷牛膝(一兩五錢,去蘆,淨,酒拌蒸。
或襯何首烏蒸,曬幹用。
或竟以牛膝易石斛亦可,然須加倍用。
石斛生六安山中,形如蚱蜢髀,味甘體粘方正。
如孕婦忌用牛膝,竟以石斛三兩代之)大何首烏(二兩五錢,或三兩亦可。
用黑豆湯浸軟,木棒打碎,置瓦器中,底注黑豆湯,務以豆湯拌濕,蒸一柱線香時,候冷取曬。
俟水幹,又拌蒸,如是九次。
夏月一日三四回蒸曬可也。
曬極幹,稱準)川杜仲(二兩,炒,碾取淨末,稱準)川續斷(二兩,酒潤,剝淨肉,锉曬幹)大熟地(四兩,煮熟者氣味皆失不堪用,必須九蒸九曬為妙。
陰虛之人可用六兩)草覆盆子(三兩五錢,俗名拍盤果,又名麥泡果,蔓生,藤葉有刺,葉面青背白,有齒尖,開紫花,結子聚成覆盆樣,子端有芒,先綠後黃,老熟時紅紫,味甘酸,可生食,四五月熟。
取七八分熟者,去蒂,以酒拌,焙幹,研末用。
陽痿者多用。
有一種木覆盆,乃樹上結者,隻解酒毒,不補陽,勿用。
有一種蓬,名稻黃莓,其莖粗高,結子大,八九月熟,色紫黑,感秋陰所成者,亦補陰虛,陽虛不可用也。
有一種蛇莓,系蔓生草藤,葉無刺,有白毛,結子紅,三四月熟,味淡,除解胃熱外,餘不堪用)沙苑蒺藜(二兩五錢,其形如豬腰子,半截米大,嗅味似綠豆,炒用。
肝虛滑精者多用)川巴戟天(二兩,酒浸,去骨,蒸熟,曬幹用。
相火不足者,多加用)肉苁蓉(二兩,酒洗,去泥甲,但不可過洗盡滑膩,恐傷去肉,隔紙烘幹,再稱準分兩)遠志(二兩,甘草湯浸,去骨,仍以甘草湯拌,炒幹用,取浮肉,稱準)菟絲子(四兩,擇色異而大者去淨,以布袋盛之,洗至水清,以瓦器蒸開肚皮,杵爛做餅,曬幹稱用)白茯苓(二兩,選結白者。
出六英山中或雲南者佳。
各處市買咀片多有連膜者,非為末水漂,其膜不能去。
然過水,力已減矣。
或用雲南整塊茯苓,自去膜用,不令見水,蓋不切為片,則膜易去)山萸肉(二兩,去核,取淨肉,稱準,酒蒸杵爛,曬幹。
精滑者多用,經行多,或淋瀝不斷者多用。
肝氣抑結者少用)遼五味子(二兩,肝氣抑結,肺有熱者少用)甘州枸杞(五兩,去梗蒂,淨)上藥共十八味,除精、棗二膏,餘皆共為細末,徐徐上于精棗膏内,杵和極勻,加煉蜜為丸,小豆大。
每早空心,百沸淡鹽湯順下三四錢,久服愈好。
高益謙曰:補陽而專事參、附、、硫輩,驟補其火,不惟壯火食氣,難免陽長陰消,陰不敵陽,而能壽能子又難。
此方藥性不寒不熱,類多平和,補陽不緻陰消,久服長年無疾。
效過多人,筆難罄書。
補陽益氣煎 此方益氣強陽,服至十劑,頓然改觀矣。
再用後丸藥三料,可補氣填精也。
人參枸杞(酒洗)白術(麸炒黃。
各一錢五分)熟地(五錢,可加至八錢,九蒸九曬)巴戟天(一錢,可加至一錢五分,酒洗去骨)肉苁蓉(酒洗,去筋膜鱗甲)茯神杜仲(鹽水炒斷絲。
各一錢)遠志肉(七分,甘草水制)肉桂(五分)山萸肉(二錢,酒洗)龍眼肉(四枚)用水一碗半,煎至八分,渣在煎服。
弱衰之甚,多服十劑,精濃氣足。
補陽益氣丸 此丸大能填精益氣,雖老年亦能舉子,兼别有妙益。
人參肉苁蓉(酒洗,去鱗甲泥)白茯苓白芍藥(酒洗)巴戟天當歸身(酒洗)麥冬(去心。
各三兩)大熟地(八兩)山萸肉(蒸,去核)白術(土炒)淮山藥(炒,各四兩)川附子(一個,重一兩二錢,童便制,去皮臍)鹿茸(一付,乳酥炙)紫河車(一具,首胎者佳,火焙幹,搗粉入藥)肉桂遠志肉(制)柏子仁(炒,研去油)杜仲(鹽水炒斷絲)補骨脂(鹽水炒)五味子棗仁(炒,去殼)炙草(各一兩)砂仁(五錢,去殼炒)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每日空心服五錢,淡鹽湯送下。
濟陰壽子飲 此方大益胎元而分娩易,生子易育,瘡痘稀。
婦人孕成後,每月十五服。
弱甚者,一日一服,抑有餘而補不足。
加減附于方後,用者擇之。
人參(一錢,弱者倍之)當歸身(土炒)熟地(擇頂大枝頭,無灰酒拌,九蒸九曬)白術(土炒。
各二錢)川芎(八分)紫蘇陳皮炙草(各四分)大棗一枚,水煎,不拘時食遠溫服,渣再煎服。
如虛肥人,陳皮去白,加蜜炙黃五分。
洩瀉,加去心蓮子十枚,帶皮砂仁三分,減地黃。
多怒,加木香二分,磨沖藥服。
口燥,加去心麥冬一錢。
怔忡,加炒棗仁一錢,益智仁一錢,龍眼肉十枚。
濟陰大造丸 婦人孕成後,服濟陰壽子飲,兼服此助胎猶妙。
并治産後日久腎虛腰痛。
人參熟地(各一兩五錢)當歸身(二兩五錢,酒洗)麥冬(去心)天冬(去心)山藥(炒,各一兩)五味子(五錢)黃柏(八錢)上各為末,加頭胎壯盛紫河車一具,水洗,挑去經絡污血,淨,酒蒸搗爛,入諸藥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錢,白水、桂圓湯任下,早晚俱可服。
如脾胃患瀉,去黃柏,減地黃,加土炒白術一兩。
河車大造育麟丸 治婦人血氣不足,苦于小産,或生而難育,或産下草迷而死。
皆氣血虛而胎不旺也,宜服此丸甚妙。
熟地(四兩,九蒸九曬)紫河車(一具,頭胎肥大者,洗淨蒸爛)山藥(炒)白術(土炒。
各一兩五錢)茯神茯苓人參棗仁(去殼,炒研)麥冬(去心)阿膠(蛤粉炒成珠)續斷肉(酒蒸)杜仲(鹽水炒斷絲)沙參黃(蜜炙)神曲(炒)建蓮肉(炒)條芩(酒炒)白芍藥(酒炒)丹皮(各一兩)當歸身(一兩五錢,酒洗)五味(三錢,炒研)如血不熱,去條芩、丹皮,加肉桂三五錢亦可。
蜜丸,梧子大。
早晚秋石、桂圓湯任下,每服二三錢。
[卷之上]胎動安胎論 妊娠胎動,有傷仆忤觸動而不安者,人皆見證施治,故無差謬。
若内傷而動,所因不同,治法亦異,人多錯誤。
雖然,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端,人能察其病之所由而調劑焉,自無不安者。
所以安胎之方,不可執一。
若泥定某經月數,按月用藥,猶膠柱鼓瑟,執滞而不通矣。
考安胎之藥,方書多用清涼,然間有宜用溫補者,不可不知。
如虛而不安者,或沖任不足,受胎不實,或脾胃氣虛不能提固,又或由色欲勞倦,飲食七情所傷,務須分别在氣在血,虛熱虛寒,或假寒假熱,察其所由,随其疾苦而調之,虛者補之,治無不效,仍加戒慎可也。
如實而不安者,或由食滞、氣滞,或由于郁怒傷肝,郁結傷脾,觸動血脈不安,須察其由而開之導之可也。
如寒而不安者,或吐酸嘔惡,喜熱畏寒,下寒洩瀉,或慣于小産,虛寒滑脫,屢用清補安胎而不效,脈必現沉微細弱,此屬陽虛寒證,宜用溫中安胎可也。
餘内人屢患小産,即遠房帏,慎起居,擇專門女科調治,總皆罔效。
餘雖稍通醫理,奈因王事鞅掌,焉能如業醫者之臨證多而機神熟耶。
爰專任于醫,乃屢安而屢堕,前後凡五次。
比觀其方,不過清熱養胎,補氣血、澀滑脫而已。
迨後複有孕,餘自診視,其脈微弱,及時大補,至七十日,如期而仍下血,腰酸而腹不痛。
此正合産書雲:胎動胎漏,皆能下血,胎動腹痛,胎漏腹不痛。
胎動宜調氣,胎漏宜清熱。
然前已用清熱罔效,餘因而思及小産既多,陰血虛寒而滑脫,陽氣虛寒而不固,爰用溫中之法,以姜炭、桂炭加于參、術、歸、、地、續、膠、艾之中,又取紅見黑止之義,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