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編·正宗輯要

關燈
寒脈緊,風脈緩,暑脈弱。

    濡則弱之象,弱則濡之體也。

    濡即離中虛,火之象也;緊即坎中滿,水之象也。

     火之性熱,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則各異。

    故曰:雖在冬月,定非傷寒,而為伏暑也。

    冬月猶為伏暑,秋日可知。

    伏暑之與傷寒,猶男女之别,一則外實中虛,一則外虛中實,安得混而同之。

     又曰:伏暑有九似:頭疼壯熱似傷寒;往來寒熱似瘧疾;翻胃吐食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食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痨;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皆伏暑變象也。

     雷少逸曰: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當時;其邪微,發于秋後。

    時賢謂秋時晚發,即伏暑之病也。

    是時涼風飒飒,侵襲肌膚,新邪欲入,伏氣欲出,以緻寒熱如瘧。

    或微寒,或微熱,不能如瘧厘清。

    其脈必滞,其舌必膩,脘痞氣塞,渴悶煩冤,每到午後則甚,入暮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

    倘調理非法,不治者甚多。

    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則安。

    拟用清宣溫化法,使其氣分開,則新邪先解,而伏氣亦随解也。

    然是證變易為多,其初起如瘧,先服清宣溫化法,倘畏寒已解,獨發熱淹綿,可加蘆、竹、連翹,本法内之半夏、陳皮,乃可删去,恐其溫燥之品,傷津液也。

    其舌苔本膩,倘漸黃、漸燥、漸黑、漸焦,是伏暑之熱,已傷其陰,于本法内,可加洋參、麥冬、玄參、細地治之。

    倘神色昏蒙者,是邪逼近心包,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證之輕重而用。

    倘壯熱舌焦,神昏谵語,脈實不虛,是邪熱歸并陽明,宜用潤下救津法治之。

    如年壯體強,以生軍易熟軍,更為有力。

    種種變證,務在臨證之時,細審病之新久,體之虛實,按法用之,庶無差忒耳。

     又或問曰:曾見禹載書中論伏暑,謂三伏之時,以書曬曝烈日之中,随即收藏于笥,火氣未散,冬時啟笥,觸之遂病。

    今是論中全未言及,得毋遺漏乎?答曰:子誠刻舟求劍也。

    此不過偶一有之之證。

    若此論之,則伏暑之證,專病曬書之家,而無書曬者則不病;專病在冬,而三秋則不病。

    可發一笑。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六、濕溫 楊如候曰:身熱有汗,舌苔黃而滑,煩渴溺赤,脈洪數,此濕熱也。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汗出,胸滿不饑,舌苔黃或白,口渴不引飲,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此濕溫也。

    遍身拘急而痛,不能轉側,近之則痛劇,頭汗出,脈緩近遲,小便清白,此寒濕也。

    蓋夏末秋初,濕土主氣,餘暑猶熾,新涼又加,其時暑濕寒三氣最為混雜,有感之而成濕熱者,有感之而成濕溫者,有感之而成寒濕者。

    寒濕可以溫解,濕熱可以清通,惟濕溫不寒不熱,最為難治。

    其性粘膩,故病難速已。

    世醫不知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則濕感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蒙蔽内外諸竅,有神昏、耳聾、目瞑、不欲言者矣;見其胸滿不饑,以為停滞而下之,則脾陽下陷,濕邪乘勢内潰,有洞洩不已者矣;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膏滞陰邪,再加柔潤陰藥,遂有锢結不可解之勢矣。

    蓋濕溫較諸溫,勢雖緩而實重。

    上焦最少,病勢不甚顯張,惟中焦病最多。

     朱丹溪曰:六氣之内,濕熱為病,十居八九。

     朱南陽曰: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為異。

     蔡宗玉曰:身冷自汗,四肢沉重,即系濕溫。

     又曰:凡陰病胫冷,兩臂亦冷,濕溫胫冷,臂不冷,非下厥上行,陽微寒厥也。

     雷少逸曰:濕溫之病,議論紛紛,後學幾無成法可遵。

    有言溫病複感乎濕,名曰濕溫,據此而論,是病乃在乎春;有言素傷于濕,因而中暑,暑濕相搏,名曰濕溫,據此而論,是病又在乎夏;有言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于濕者,名曰濕溫,據此而論,是病又在乎夏末秋初。

    細揆三論,論濕溫在夏末秋初者,與《内經》秋傷于濕之訓頗不龃龉,又與四時之氣、大暑至白露,濕土主氣,亦屬符節,當宗夏末秋初為界限也。

    所有前言溫病複感于濕,蓋溫病在春,當雲溫病夾濕;言素傷于濕,因而中暑;暑病在夏,當雲中暑夾濕,皆不可以濕溫名之。

    考其緻病之因,良由濕邪踞于氣分,醞釀成溫,尚未化熱,不比寒濕之病辛散可瘳;濕熱之病清利乃解耳。

    是病之脈,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故難以一定之脈印定眼目也。

    其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苔白,或黃,口渴不引飲,宜用清宣溫化法,去連翹,加濃樸、豆卷治之。

    倘頭痛無汗,惡寒身重,有邪在表,宜用宣疏表濕法,加葛、羌、神曲治之。

    倘口渴自利,是濕流下焦,宜本法内去半夏,加生米仁、澤瀉治之。

    倘有胫冷腹滿,是濕邪抑遏陽氣,宜用宣陽透伏法,去草果、蜀漆,加陳皮、腹毛治之。

    如果寒熱似瘧,舌苔白滑,是為邪遏膜原,宜用宣透膜原法治之。

    如或失治,變為神昏谵語,或笑或痙,是為邪逼心包,營分被擾,宜用祛熱宣竅法,加羚羊、鈎藤、玄參、生地治之。

    如撮空理線,苔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此濕熱化燥,閉結胃腑,宜用潤下救津法,以生軍易熟軍,更加枳殼,庶幾攻下有力耳。

    倘苔不起刺,不焦黃,此法不可亂投。

    濕溫之病,變證最多,殊難罄述,宜臨證時活法可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七、燥病 雷少逸曰:推六氣之中,燥金主氣,自秋分而至立冬,喻嘉言以燥令行于秋分之後,所以謂秋不遽燥,确與氣運相合也。

    沈目南雲:《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奈後賢悉謂屬熱,大相徑庭。

    如盛夏暑熱炎蒸,汗出,肌肉潮潤而不燥也。

    深秋燥令氣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幹槁而燥,乃火令無權,故燥屬涼,謂屬熱者非矣。

    豐細玩之,誠非謬也。

     凡治初患之燥氣,當宗屬涼拟法。

    夫秋燥之氣,始客于表,頭微痛,畏寒,咳嗽,無汗,鼻塞,舌苔白薄者,宜用苦溫平燥法治之。

    若熱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涼氣已化為火,宜本法内除去蘇、荊、桂、芍,加玄參,麥冬、牛蒡、象貝治之。

    如咳逆胸疼,痰中兼血,是肺絡被燥火所劫,宜用金水相生法,去東參、五味,加西洋參、旱蓮草治之。

    如諸證一無,惟腹作脹,大便不行,此燥結盤踞于裡,宜用松柏通幽法治之。

    總而言之,燥氣侵表,病在乎肺;入裡,病在腸胃。

    其餘肝燥,腎燥,血枯虛燥,皆屬内傷之病,茲不立論。

     又或問曰:先生遵喻氏《秋燥論》中秋不遽燥,燥氣行于秋分以後之說,殊未見《醫醇剩義》中,論之最詳,又明出喻氏之謬,既謂燥氣行于秋分以後,而秋分以前四十五日,全不關于秋燥矣。

    故雲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

    此誠是振聾發之語,先生曷不遵之為龜鑒耶?答曰:子不知六氣循環,亦疑喻氏之謬,不察大寒至驚蟄,主氣風木;春分至立夏,主氣君火;小滿至小暑,主氣相火;大暑至白露,主氣濕土;秋分至立冬,主氣燥金;小雪至小寒,主氣寒水。

    此年年之主氣,千古不易。

    由是而推,則燥金之令,确在乎秋分而至立冬,而秋分以前之白露、處暑、立秋四十五日,猶是濕土主氣,豈可誤為燥金乎!子以為然否?或唯唯而退。

     程曦曰:論燥氣者,首推嘉言,其次目南與鞠通也。

    嘉言論燥,引大《易》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乃論燥之複氣也;目南所論燥病屬涼,謂之次寒,乃論燥之勝氣也;至鞠通論燥,有勝氣、複氣,與正化、對化,從本從标之說,可為定論。

    乃曰:如仲景用麻、桂、姜、附,治寒之勝氣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白虎、承氣,治寒之複氣也,治寒之對化也,治寒之标病也。

    能于此理悟通,則燥氣之勝複、正對、本标,亦皆了然于胸中矣。

     江誠曰:人皆知溫為熱,而不知燥為涼,以燥為熱者,蓋因燥字從火之弊耳。

    試問既以燥為熱,曷不以溫字從水而為寒乎?不知四時之令,由春溫而後夏熱,由秋涼而後冬寒,目南先生引《性理大全》之說,謂燥屬涼,真所謂千載迷津,一朝點破耳。

     楊如侯曰:秋燥之為病,右脈數大,頭微痛,畏寒,咳嗽,無汗,此燥從寒化也;發熱口渴,咽喉痛,有汗,此燥從火化也。

    按六氣之中,燥金主氣,自秋分而至立冬,其有感燥氣而為病者,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複氣為火。

    前人有雲:六氣之中,惟燥不為病者,非也。

    彼蓋以《内經》少秋燥一層,故有此議耳。

    如陽明司天之年,豈遂為無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氣候較夏冬之偏熱偏寒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氣為病者多,其由于本氣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氣而病者重,其由于本氣自病者輕。

    蓋秋燥一證,略如春溫。

    但正秋之時:有伏暑内發,新涼外加之證;有伏暑兼濕之證;燥有從寒化者,燥有從火化者。

    此中暑濕燥火,雜氣混淆,辨之不可不詳慎也。

     又曰:燥有内外之分。

    燥由外因者,時值陽明燥令,久晴不雨,黃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膚幹枯屑起,此燥由于天氣不正而得之者也;燥由于内因者,七情火燥,或大便不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勞竭精,或饑飽勞逸損胃,或炙酒漿濃味,皆能偏助火邪,消爍血液,此燥由于人事不慎而得之者也。

     又曰:燥有表裡之别。

    六氣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

    但燥雖屬于秋陰,而反同于風熱。

    蓋火盛則金被熱傷,以緻木無所制而生風,風勝濕,熱傷津,此燥從火化,故反同風熱也。

    風熱燥甚,怫郁在表,而裡氣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若風熱燥并郁于其裡,則必為煩滿,必為悶結,故燥有表裡氣血之分也。

     以上所述燥證表裡之辨,乃屬于燥從火化者。

    但燥從火化,亦從寒化。

    經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此中風之屬也。

    蓋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或為牽引,或為拘急,或為皮腠風消,或為髒腑幹結,此燥從陽化,營氣不足,而傷乎内者也,治當以養營補陰為主。

    若秋令太過,金氣勝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此傷風之屬也。

    蓋風寒外束,氣應皮毛,或為身熱無汗,或為咳嗽喘滿,或鼻塞聲啞,或咽喉幹燥,此燥以陰生,衛氣受邪,而傷乎表者也,治當以輕揚溫散之劑,暖肺去寒為主。

    燥證雖亦外邪之類,然有陰陽。

    從陽者因于火;從陰者發于寒。

    熱則傷陰,必連于髒;寒則傷陽,必連于經。

    此所以有表裡,必須辨明而治之。

     又曰:燥化有足與不足之異。

    燥與濕對,《易》曰:水流濕,火就燥。

    是燥之與濕有别,濕為水火相交而化者也;燥者水火不交之氣也。

    火不蒸水,則雲雨不生;水不濟火,則露澤不降,而燥于是乎成矣。

    水不潤,則木氣不滋,而草木黃落;火不蒸,則土氣不發,而膏脈枯竭。

    究水火之所以不交,則由于金性之收。

    收止水火,故申曰蓐收。

    草木枯槁,土泉涸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也。

    人秉燥金之氣者,為陽明經,屬胃與大腸。

    胃雖屬土,而以燥為主,故與大腸統稱燥金。

    金收而水火不交,是為燥,則燥者水火消耗之氣也。

    腸胃所以化飲食,皆以其燥能消耗之也。

    (西人言飲食之消化,有種種作用,而亦必有賴于溫度,此即中國之所謂燥氣也。

    )燥化不足,則不消水,而為嘔吐瀉利,是為燥氣不足之濕病。

    《内經》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條下,所謂大涼革候,腹中鳴,注洩溏是也。

    (《經》旨謂夏秋之交,變炎暑而清涼,腹中鳴,注洩骛溏,寒清于中也。

    )若燥氣有餘之證,又有寒燥、火燥之迥乎不同。

    總之,燥是水火不交之耗氣也,故有寒燥,有熱燥。

    而熱燥尤多,則以火就燥也。

     張汝偉曰:秋燥之病,人多忽之。

    燥上何以必冠秋字,豈一至秋而即燥乎?《内經》有消症,而無燥症;有痿痹之名,而無秋燥之名。

    燥病之狀,同乎消,而類似痿痹耳。

    自喻嘉言發明長夏勝于濕,秋傷于燥,改《内經》秋傷于濕之濕字為燥字,立清燥救肺湯一方,而秋燥之症,遂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矣。

    按《說文》燥者,幹也。

    由幹而堅,由堅而果。

    燥字從火從木,中含兩重火也。

    故每至由結而枯,則燥之症,于是為尤烈矣。

    然秋承暑後,中挾濕氣,所以秋分之前所患之症,仍屬濕溫之類,必待至秋分以後,風高氣爽,濕氣已盡,燥氣乃得而乘之。

    其為狀也,灑灑惡寒,翕翕發熱,幹咳無痰,鼻中火發,甚至下衄,唇枯口燥,咽幹而痛,此為上部之燥,治宜甘涼滋肺,亦猶物之必以水潤也。

     又有一種手足心熱,溲短便堅,每便必血,此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移于大腸而為脾約之症,亦秋燥之所緻。

    治宜鹹潤下行,使大腸一潤,而營分得通,亦猶鹹能潰堅之義也。

    今試以物喻之,如以極堅硬之鋼鐵,置于鹹鹵之中,不半年而鋼鐵剝蝕以盡,是鹽能潰堅,鹽能潤燥之明證也;如以極易腐朽之魚類,浸之以鹽鹵,置以風中吹之,而魚反堅硬矣;人多食鹹,則口渴不止,是鹽又能化燥之明證也。

    人身燥病,第一須分寒燥與濕燥。

    濕燥如魚雖幹硬,中含水質,得熱氣即軟,得風氣即幹,用藥即不可偏于甘寒甘潤,宜服微辛微溫之品,《内經》所謂風能燥濕是也;寒燥則氣增而變,完全有火之性,無火之質,故宜甘寒滋降。

    人能辨此二者,則于治秋燥之理,思過半矣。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七、燥病 楊如侯曰:伏火感冒一證,近來盛行,人每認識不清,多緻輕轉重,重轉危。

    此證古人未有另立明條,而混于傷寒溫熱之類,是以後人往往誤治,今不得不重申其義。

    秋燥之氣,由呼吸吸入肺中,傳于血脈,火毒内蘊,流行血中。

    一入冬令,大氣寒肅,将火毒遏抑于内。

    血脈為寒束縛,以緻汗血管閉,血度高升,則寒熱交作,頭暈或痛,口苦舌燥,胸滿身痛。

    人多不察,動用羌、柴、芷、葛、細辛、荊、防辛燥風藥,風煽火勢,益增烈炎。

    故熱血火毒,逼迫妄行,速度愈加,變證百出,以緻皮膚微焦,血管破裂,為痧斑疹喉痹等危險之證。

    輕者屢月不瘥,重者便成不起。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八、冬溫 楊如侯曰:冬溫脈寸洪尺數,或實大,心煩、嘔逆、身熱、不惡寒,或頭痛、身重、面腫、咳嗽、咽痛、下利,此冬感非節之暖而病溫也。

    冬溫發熱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煩擾,此冬先感溫氣,即被嚴寒遏抑而病溫也。

    按第一條謂冬時有非節之暖,未至而至,即為不正之氣,獨冬不藏精之人,腎氣先洩,腠理不固,溫氣襲人,感之而病;第二條謂先感溫氣,即被嚴寒遏抑而病者,此因暴冷折陽,表有寒邪,故有微惡寒之見證,與上條但發熱者不同。

    此皆屬于冬溫,表邪若涉一二,裡熱必兼八九,斯瘾疹、丹痧相繼而作矣。

    況冬月兼有伏暑、伏燥之證,不得以時在冬月,認作傷寒,遽以麻、桂、羌、柴、荊、防之屬,鼓風煽火,而增其烈炎之焰也。

     周禹載曰:冬溫與春溫無異,而時令不同。

     葉天士曰:入冬以來,暴冷折陽,外感發熱頭痛、身痛嘔惡,必從太陽。

    若渴能飲水,即是裡熱見證,不得純以表散。

     又曰:若冬令應寒,氣候溫暖,陽氣不潛,當藏反洩,即能緻病,名曰冬溫。

     陸九芝曰:冬月病熱,即是冬溫,不可用正傷寒之桂、麻,則亦有須用膏、栀、芩、連者。

     雷少逸曰:昔賢謂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溫是也。

    其勞力辛苦之人,動作汗出,溫氣乘襲,多在于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腎經不足,溫氣乘襲,多在于裡。

    冬溫雖發于冬時,然用藥之法,與傷寒迥别。

     蓋溫則氣洩,寒則氣斂,二氣本屬相反,誤用辛溫,變證疊出矣。

    其證頭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惡寒而惡熱,或面浮,或咽痛,或胸疼,陽脈浮滑有力者,乃溫邪竄入肺經也,宜用辛涼解表法,加連翹、象貝治之。

    口渴甚者,溫邪入胃腑也,再加蘆根、花粉治之。

    如或下利,陰脈不浮而滑,溫邪已陷于裡也,宜以清涼透邪法,加葛根、黃芩治之。

    倘熱勢轉劇,神氣昏愦,谵語錯亂,舌苔轉黑者,不易治也,勉以祛熱宣竅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

    種種變證,不能盡述,須仿諸溫門中之法可也。

     又或問曰:冬溫發熱而不惡寒,倘惡寒者,為何病也?答曰:冬溫惡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溫氣,即被嚴寒所侵,寒在外而溫在裡,宜用辛溫解表法,先去寒邪,繼用涼解裡熱法,而清溫氣。

    又問曰:傷寒、冒寒皆惡寒,何以别之?曰:傷寒、冒寒,初起無口渴,以此别之。

    曰:溫邪當發為冬溫,倘其微者,伏而不發,為何病也?曰:伏而不發,來春必變為溫毒也。

    凡治時病者,新邪伏氣,切要分明,庶不至千裡毫厘之失。

     陳蓮舫曰:冬溫乃屬新感,伏而不發,來春必成溫毒。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溫病無汗,溫瘧渴飲,冬溫之邪内陷。

     鮮蘆根(五錢)生石膏(六錢)連翹(三錢)竹葉(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綠豆衣(三錢)水煎服。

     此治溫病無汗之主方。

    其伏氣雖不因風寒所觸而發,然亦有有汗、無汗之分。

    無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

    凡清涼之劑,涼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涼且透。

    蘆根中空,透藥也;石膏氣輕,透藥也;連翹之性升浮,竹葉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綠豆衣之輕清,皆透藥也。

    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溫熱自然達解耳。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溫熱有汗,風熱化火,熱病傷津,溫瘧舌苔變黑。

     連翹(三錢)天花粉(二錢)鮮石斛(三錢)鮮生地(四錢)麥冬(四錢去心)參葉(八分)水煎服。

     此治溫熱有汗之主方。

    汗多者,因于裡熱薰蒸,恐其傷津損液,故用連翹、花粉,清其上中之熱,鮮斛、鮮地,保其中下之陰,麥冬退熱除煩;參葉生津降火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三焦溫熱,脈洪大而數,熱渴谵妄。

     連翹(四錢)西洋參(二錢)生石膏(五錢)甘草(八分)知母(二錢,鹽水炒)鮮生地(五錢)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以仲聖白虎湯為主,治其三焦之溫熱也。

    連翹、洋參,清上焦之熱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熱以養胃;知母、生地,瀉下焦之熱以養陰。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熱在胃腑,脈沉實有力,壯熱口渴,舌苔黃燥。

     熟大黃(四錢)玄明粉(二錢)粉甘草(八分)玄參(三錢)麥冬(四錢,去心)鮮生地(五錢)流水煎服。

     陽明實熱之證,當用大、小承氣,急下以存津液。

    但受溫熱之病,弱體居多,雖有是證,不能遽用是藥,故以仲聖調胃承氣為穩。

    且芒硝改為玄明粉,取其性稍緩耳。

    合用鞠通增液湯方,更在存陰養液耳。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春溫初起,風寒寒疫,暑為寒遏,及秋涼等證。

     防風(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杏仁(一錢五分)廣皮(一錢)淡豆豉(三錢)加蔥白五寸煎。

     是法以防風、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

    杏子、陳皮,開其上中之氣分。

    淡豉、蔥白,即蔥豉湯,乃《肘後》之良方,用代麻黃,通治寒傷于表。

    表邪得解,即有伏氣,亦可随解。

    惟暑為寒遏,去蔥、豉、防風,加西香薷一錢可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溫熱内熾,外無風寒,及暑熱、冬溫等證。

     鮮蘆根(五錢)大豆卷(三錢)天花粉(二錢)生石膏(四錢)生甘草(六分)新汲水煎服。

     溫熱邪初入胃者宜此法。

    蓋胃為陽土,得涼則安,故以蘆根為君,味甘性涼而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熱,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誠涼而不滞之妙品,大勝尋常寒藥。

    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涼,并能清胃除熱。

    更佐石膏,涼而不苦,甘草瀉而能和,景嶽名為玉泉飲,以其善治陽明胃熱也。

    凡寒涼之藥,每多敗胃,惟此法則不然。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溫毒深入陽明,劫傷津液,舌绛齒燥。

     西洋參(三錢)大麥冬(三錢)鮮生地(三錢)玄參(一錢五分)金銀花(二錢)連翹(二錢) 加綠豆三錢,煎服。

     此法治溫熱成毒。

    毒即火邪也。

    溫熱既化為火,火未有不傷津液者。

    故用銀、翹、綠豆,以清火而解毒;洋參、麥冬以保津;玄參、細地以增液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溫熱不解,劫液動風,手足螈。

     大麥冬(五錢)鮮生地(四錢)滁菊花(一錢)羚羊角(二錢)鈎藤鈎(五錢)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諸藥煎。

     凡溫熱病動肝風者,此法最宜。

    首用麥冬、生地,清其熱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風而甯抽搐;佐鈎藤者,取其舒筋以定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溫熱、濕溫、冬溫,邪竄心包,神昏谵語,甚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

     連翹(三錢)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鮮石菖蒲(一錢) 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沖。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證。

    連翹苦寒,苦入心,寒勝熱,故瀉心經之火邪。

    經曰:火淫于内,治以鹹寒。

    故兼犀角鹹寒之品,亦能瀉心經之火邪。

    凡邪入心包者,每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竅,故用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開竅,更用牛黃至寶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頃耳。

    若胃熱蒸心,神煩昏谵,口燥渴而便閉者,宜用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始能奏效。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風溫初起,風熱新感,冬溫襲肺咳嗽。

     薄荷(一錢五分)蟬蛻(一錢)前胡(一錢五分)淡豆豉(四錢)栝蒌殼(二錢)牛蒡子(一錢五分) 煎服。

    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專取辛涼,以治風溫初起,無論有無伏氣,皆可先施。

    用薄荷、蟬蛻,輕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風。

    葉香岩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故佐蒌皮、牛蒡,開其肺氣。

    氣分舒暢,則新邪伏氣,均透達矣。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中風卒倒,中惡氣絕,痰飲不語,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眠睡不安,唇口幹燥,傷寒谵語,心肺積熱,伏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秘,血氣不通,寒熱交錯,暗風,中熱,疫毒,陰陽二毒,山岚瘴毒,水毒,蠱毒,中一切物毒,婦人難産悶亂,胎死不下,産後血暈,口鼻出血,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小兒諸痫,急驚心熱,卒中客忤,煩躁不眠,風涎搐搦。

     生烏犀角(一兩)朱砂(一兩)雄黃(一兩)生玳瑁(一兩)琥珀(一兩)麝香(一錢)龍腦(一錢) 金箔(五十片)銀箔(五十片)西牛黃(五錢)安息香(一兩五錢)制丸如梧桐子大,用蠟護之,每服三丸至五丸。

    小兒二歲,每服二丸。

     此治心髒神昏,從表透裡之方。

    黃、犀、瑁、珀,以有靈之物内通心竅;朱、雄、二箔,以重墜之品安鎮心神;佐以腦、麝、安息,搜剔幽隐諸竅。

    故熱入心包絡,舌绛神昏者,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有祛陰起陽,立展神明之效。

     若病因頭痛而即神昏不語者,此肝虛魂升于頂,當用牡蛎救逆以降之,又非此丹之所宜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陽明實熱證,腸中燥屎堅結,腹中滿痛者。

     芒硝(三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濃樸(八兩) 腸中穢滞不去,由于氣不能送,液不能滋。

    方中以大黃清其熱,芒硝潤其燥,濃樸行其氣,枳實攻其堅,宜于熱邪傳裡,痞滿燥實堅全見之證。

    若表邪未解,或心下硬滿,或面合赤色,或平素食少,或嘔多,或脈遲,或津液内竭,或小便少,皆不可用,所謂承氣湯八禁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時疫邪氣,初犯募原,及疫瘧壯熱,多汗而渴者。

     黃芩(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白芍(一錢)濃樸(一錢)草果(一錢)知母(二錢)槟榔(二錢) 加大棗(一枚)生姜(七片)清水煎。

     此為疫邪初犯募原之主方。

    蓋募原雖附軀殼,貼近于裡,為經絡髒腑之交界。

    濕土之邪,從竅而入,以類橫連,未有不入犯中土者。

    所以用槟榔、草果、濃樸,清理腸胃為先,非若傷寒傳次,表證未罷,誤用裡藥,則有結胸傳裡之變也。

    即尚未離表,有姜、棗佐芩、芍,甘草以和之亦足。

    若見少陽、陽明、太陽之證,則加柴胡、葛根、羌活以開洩之。

     設裡氣不通,勢必盤錯于中而内陷,則加大黃以攻下之。

    其殿後則有白虎、涼膈,為鼎足之任。

    以此推原,其他變證,則三黃、雙解、清熱解毒、人中黃丸等方,可默識其微,而用之必當矣。

    若以此治疫瘧、時瘧,靡不應手獲效,總借以分解中外寒熱諸邪之力耳。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腳氣毒遍内外,煩熱不解,口舌生瘡,狂越躁亂,瘴疫毒疠,卒死溫瘧,五屍五疰,邪熱卒黃,蠱毒鬼魅,心腹療痛,一切實火閉結,小兒驚痫百病,解熱藥毒發。

     黃金(六斤四兩)石膏(三斤)寒水石(三斤)磁石(三斤)滑石(三斤)犀角屑(五兩)羚羊角屑(五兩)青木香(五兩)沉香(五兩)玄參(一斤)升麻(一斤)甘草(八兩,炙)丁香(一兩)樸硝(十斤)消石(四升)當門子(一兩二錢五分)朱砂(三兩) 每服三四分至一二錢,杵細,食後新汲水或薄荷湯調下。

    大人、小兒,臨時以意加減。

     此即《千金》玄霜。

    《局方》于方中參入甘草、丁香、朱砂,遂用紫雪之名。

    凡邪火毒火,穿經入髒,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緻如神。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陽明證汗水,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及中煩熱而渴。

     生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陽明邪熱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爍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故兼浮也。

    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

    方中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兩擅内外之能,故以為君。

    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

    用甘草、粳米,調和于中宮,且能土中瀉火,作甘稼穑,寒劑得之緩其寒,苦藥得之化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于胃也。

    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

    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而大煩大渴可除。

    名之曰白虎者,取西方金水之義,謂其能止熱邪之陽亢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暑溫、暑熱、暑瀉、秋暑。

     滑石(三錢)生甘草(八分)青蒿(一錢五分)通草(一錢)白扁豆(一錢)連翹(三錢)白茯苓(三錢)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

     滑石、甘草,即河間之天水散,以滌其暑熱也。

    恐其力之不及,故加蒿、扁、瓜衣以清暑。

    又恐其幹犯乎心,更佐連翹以清心。

    夫小暑之節,在乎相火之後,大暑之令,在乎濕土之先,故先賢所謂暑不離濕也,兼用通、苓,意在滲濕耳。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暑毒煩熱赤腫,身如針刺。

     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五分)滑石(三錢)銀花(三分)參葉(六分)黃連(八分)連翹(三錢) 粉草(五分)加綠豆衣(三錢)煎服。

     凡暑熱成毒者,此法最宜。

    苓、夏偕甘,即海藏消暑方也;滑石偕甘,即河間清暑方也。

    更佐參葉以卻暑,黃連以清心,銀、翹、綠豆以解毒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暑濕内襲,腹痛水瀉,小便熱赤。

     蒼術(一錢,米泔炒)濃樸(一錢)姜汁(炒)廣陳皮(一錢五分)滑石(三錢)豬苓(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澤瀉(一錢五分)藿香(一錢五分)水煎溫服。

     蒼、樸、陳皮以化濕,即平胃散損甘草也;二苓、澤瀉以利濕,即五苓散損桂、術也。

    增滑石清暑滲濕,增藿香止瀉和中。

    凡因暑濕而緻瀉者,是法最為合拍耳。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中暑神昏不語,身熱汗微,氣喘等證。

     黃連(一錢二分)香薷(一錢)扁豆衣(三錢)制夏(一錢五分)濃樸(一錢姜汁炒)杏仁(二錢)陳皮(一錢五分)益元散(三錢入煎),加荷葉梗七寸為引。

    汗多除去香薷。

     連、薷、扁、樸,清熱祛暑;杏仁、陳、夏,順氣開痰;益元散清暑甯心;荷葉梗透邪宣竅。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傳屍,骨蒸,,肺痿,疰杵,狐鬼邪祟,驚痫,中風,痰厥,心腹猝痛,昏迷僵仆,寒證氣閉,寒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痢,婦人瘀血,經閉,小兒驚搐,吐乳,療瘕疔腫。

     蘇合香油(五錢)丁香(一兩)安息香(一兩)青木香(一兩)白檀香(一兩)沉香(一兩)荜茇(一兩)香附子(一兩)诃黎勒(一兩)烏犀角屑(一兩)朱砂(一兩)薰陸香(五錢)龍腦(五錢)麝香(七錢五分)白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

     此方取諸香以開寒閉,與牛黃丸皆為中風門中奪門開關之将。

    然牛黃丸開熱阻關竅,此則開寒阻關竅。

    方中用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向導,與至寶中用龍腦、桂心無異。

    若夫口開手撒,眼合聲鼾,自汗遺尿等虛脫證,急用參附峻補,庶或可救;若用牛黃、蘇合之藥,入口即斃矣。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上盛下虛,裡寒外熱,及痰飲、伏暑,霍亂洩瀉如水,婦人産後敗血沖胃。

     硝石(一兩)硫黃(一兩)太陰玄精石(一兩)五靈脂(二兩)青皮(二兩)陳皮(二兩)醋煮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此方本二氣丹而立。

    以硝黃二味,大理中宮寒涎宿垢;更以玄精石清鎮肺金,使氣化下行歸就膀胱;兼二皮,五靈,以破食積痰血之滞。

    雖大理腸胃,而不礙乎陽虛,故為治伏暑水瀉之聖藥。

    但小便赤澀不利者禁用。

    又此方古法以醋糊和丸,米飲下,然醋性易壞,不若但用米飲糊丸,醋湯送下為妥。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暑熱盛極,元氣受傷。

     生石膏(四錢)滑石(三錢)白茯苓(三錢)麥門冬(二錢)制半夏(一錢)東洋參(二錢),或用西洋參粉甘草(六分)加粳米一撮為引。

     石膏、滑石,祛暑瀉火為君;茯苓、半夏,消暑調中為臣;暑熱刑金,故以人參、麥冬保肺為佐;暑熱傷氣,故以甘草、粳米調元為使。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秋時晚發之伏暑,并治濕溫初起。

     連翹(三錢)杏仁(二錢)栝蒌皮(三錢)陳皮(一錢五分)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甘草(五分)佩蘭葉(一錢)加荷葉二錢為引。

     連翹寒而不滞,取其清宣;杏仁溫而不燥,取其溫化;蒌皮宣氣于上;陳皮化氣于中。

    上中氣分得其宣化,則新涼伏氣皆不能留;茯苓、夏、草,消伏暑于内;佩蘭、荷葉,解新邪于外也。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止渴,除煩,降火,利竅,清暑熱,利小便,催生,下乳,治暑傷元氣,表裡俱熱,面赤氣粗,煩渴引飲,小便短赤,霍亂吐瀉,下利腸,及積聚水蓄,裡急後重,暴注下迫,石淋等證。

    婦人暑搏血崩,妊娠霍亂,産難。

     桂府滑石(六兩)甘草(炙六錢、生四錢)加辰砂三錢,新汲水調下。

     元氣為暑熱所傷,既不能用參、以補氣,緻邪愈甚;亦不能用芩、連以清熱,緻氣更傷。

    惟滑石禀土中沖和之氣,寒能勝熱,甘不傷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蕩滌六腑之邪,俾暑熱從小便而洩;甘草禀草中沖和之性,調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為佐,保元氣而瀉虛火,則五髒自和矣;然心為五髒主,暑熱擾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鎮之,則神氣方可遽複;涼水以滋之,則邪熱方可急除也。

    并治熱痢初起,裡急後重者,以滑可去着也。

    催生下乳,積聚蓄水等證,亦同此義。

    惟老人、虛人,及病後傷津、小便不利者,均忌之。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冒濕證,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

     蒼術(一錢,土炒)防風(一錢五分)秦艽(一錢五分)藿香(一錢)陳皮(一錢五分)砂殼(八分) 生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濕之法也。

    君以蒼術、防、秦,宣疏肌表之濕;被濕所冒,則氣機遂滞,故臣以藿、陳、砂殼,通暢不舒之氣;濕藥頗燥,佐以甘草潤之;濕體本寒,使以生姜溫之。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牝瘧寒甚熱微,或獨寒無熱。

     淡幹姜(一錢)淡附片(一錢)濃樸(一錢,姜制)蒼術(一錢,土炒)草果仁(一錢,煨)蜀漆(一錢五分) 加白豆蔻三顆,去殼細研,分沖。

     幹姜宣其陽氣;附子制其陰勝;濃樸開其滞氣;蒼術化其陰濕;草果治獨勝之寒;蜀漆逐盤結之瘧;佐以豆蔻,不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濕。

    施于牝瘧,豈不宜乎!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濕瘧寒甚熱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懑。

     濃樸(一錢,姜制)槟榔(一錢五分)草果仁(八分,煨)黃芩(一錢,酒炒)藿香葉(一錢)半夏(一錢五分,姜制)粉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為引。

     此師又可達原飲之法也。

    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斂。

    仍用樸、槟、草果,達其膜原,祛其盤結之邪;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

    拟加藿、夏暢氣調脾,生姜破陰化濕。

    濕穢乘入膜原而作瘧者,此法屢效。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燥氣侵表,頭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錢)陳橘皮(一錢五分)紫蘇葉(一錢)桔梗(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五分)桂枝(一錢,蜜水炒)白芍(一錢,酒炒微焦)前胡(一錢五分) 凡感燥之勝氣者,宜苦溫為主。

    故用橘、杏、蘇,荊以解之。

    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聖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是也。

    秋燥之證,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宣其肺,肺得宣暢,則燥氣自解耳。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疰夏眩暈神倦,呵欠煩汗,及久咳肺腎并虧。

     東洋參(三錢)麥冬(三錢,去心)五味子(三分)知母(一錢五分)玄參(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 法内人參補肺,麥冬清肺,五味斂肺,此《千金》生脈飲也。

    主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證。

    今以此方治疰夏,真為合拍。

    加色白之知母,清其肺,複清其腎;色黑之玄參,滋其腎,兼滋其肺。

    更以甘草協和諸藥,俾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耳。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燥結盤踞于裡,腹脹便閉。

     松子仁(四錢)柏子仁(三錢)冬葵子(三錢)火麻仁(三錢)苦桔梗(一錢)栝蒌仁(三錢)薤白頭(八分)大腹皮(一錢,酒洗) 加白蜂蜜一調羹,沖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

    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潤腸之功非小,較硝、黃之推蕩尤穩耳。

    丹溪治脾痹,每每開提上竅,故以桔梗、蒌、薤開其上,複潤其下。

    更加大腹寬其腸,白蜜潤其燥,幽門得寬得潤,何慮其不通哉! 下編·正宗輯要 第四章·分症 附方 治諸氣郁,諸痿喘嘔。

     桑葉(三錢)生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阿膠(八分)麥門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人參(七分)枇杷葉(一升) 諸氣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

    而古來治氣郁之方,多用辛香行氣,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

    諸痿喘嘔之屬于上者,亦屬于肺之燥也。

    而古來治法,以痿嘔屬陽明,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上矣,所以亦無一方及于肺之燥也。

    即喘之屬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氣即洩氣。

    間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得其肯綮。

    今此方名之為清燥救肺,大約以胃為主。

    用人參、甘草,甘溫以補氣,氣壯火自消。

    佐以石膏、麥冬、桑葉、阿膠、胡麻仁輩,使清肅令行,而壯火亦化。

    又佐以杏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制節有權,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

    要知諸氣郁,則肺必大虛,若泥于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郁必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咳不休而死矣。

    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

    若謂實火可瀉,而久服芩、連,苦從火化,亡可立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