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服即起。
治瘧邪未盡而痢作者,先服此方二三劑。
鱉甲(三錢) 廣陳皮(去白,三錢) 白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白芍藥(三錢) 乾葛(一錢) 如惡寒,寒熱交作,加柴胡二錢,生薑皮一錢。
如渴,去姜皮,加寒水石(七錢),滑石(四錢)。
如無汗,加乾葛(二錢至三四錢)。
可服參者,加參(三錢)。
次服方(服之滯下必止)。
乾葛(二錢五分) 升麻(醋炒,七分) 蓮肉(去心,四十粒,炒炙甘草一錢) 烏梅肉(二枚) 廣橘紅(三錢) 白扁豆(炒,二錢) 鱉甲(二錢) 白茯苓(二錢) 白芍藥(酒炒,三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川黃連(土炒,二錢加至三錢) 河水二盅半,煎八分,調水飛過滑石末(四錢)。
兼吞滯下丸。
二三服,送以葛根湯,或蓮子湯亦佳。
如腹痛,以炒砂仁三四錢濃湯,吞滯下丸。
治久瘧不已,似勞證。
當歸(酒洗,五錢,便燥者用) 牛膝(酒浸,五錢) 鱉甲(三錢) 何首烏(自採鮮者,五錢) 廣橘紅(三錢) 生薑皮(二錢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已上二味,熱多無汗者用,有汗則去之) 貝母(三錢) 水三盅,煎一盅,加竹瀝一大杯。
發日五更時服。
隔夜先煎,露一宿,臨服時再重湯燉溫。
蓋瘧者,暑氣為病也。
暑得露即解,世鮮知者。
防瘧方(夏秋不輟,必無瘧矣)。
何首烏(十二兩) 真茅山蒼朮(十兩) 半夏(六兩) 橘紅(八兩) 人參(四兩) 白茯苓(八兩) 藿香葉(三兩) 白豆蔻仁(一兩五錢) 為細末,米粉糊加薑汁丸如綠豆大。
每五錢,下午及臨臥白湯吞。
時淳年十七,時為瘧所苦,凡湯液丸飲巫祝,靡不備嘗,終無救於病。
遍檢方書,乃知瘧之為病,暑邪所緻也。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遂從暑治,不旬日瘳。
後數以意消息,散邪之外,專養胃氣,痰多者消痰,氣虛者補氣,血虛者益血;又分臟腑經絡,各從其類以施嚮導。
即經年不愈者,竟霍然起矣。
沈少卿中丞,請告時苦瘧。
仲淳往診之,憊甚。
曰:再一發死矣。
先生何方立止之。
仲淳日:何言之易也。
書三方作五劑,一日夜飲盡,次早瘧止。
先二劑清暑,用大劑竹葉石膏湯加桂枝,以其渴而多汗也。
次二劑健脾去積滯,用橘紅、白豆蔻、白朮、茯苓、谷蘖、烏梅、白扁豆、山楂、麥芽。
最後一劑,人參、生薑皮(各一兩),水煎,露一宿,五更溫服,盡劑而效。
顧伯欽患瘧,仲淳之門人疏方,以白虎湯加人參(一兩)。
一庸工雲:豈有用參至兩數者乎?改用清脾飲,二十餘劑而瘧不止,體尪弱。
仲淳至,笑曰:此虛甚,非參不可,吾徒不謬也。
投以大劑參、耆,一劑而瘥。
人參(一兩) 黃耆(蜜炙,一兩) 知母(蜜炙,五錢) 陳皮(二錢) 乾葛(二錢) 甘草(八分) 石膏(五錢) 莊斂之妾患瘧,寒少熱甚,汗少,頭痛,不嗜飲食。
餘為診,脈洪數而實。
用麥門冬(五錢),知母(三錢五分),石膏(一兩五錢),竹葉(六十片),粳米(一撮),橘紅(二錢),牛膝(一兩),乾葛(三錢) 白茯苓(三錢),白扁豆(三錢)。
三劑不應。
忽一日,凡寒熱者再,昏迷沉困,不省人事,勢甚危急。
斂之過餘雲:恐是虛脫,前方石膏、知母、竹葉似近寒涼,非其治也。
餘亦心疑,為去石膏等,而加人參二錢。
已別矣,餘追想前脈的非屬虛,急令人往囑,令其將參煎好,勿輕與服,待按脈加斟酌焉。
次早往視其脈,洪數如初,急止人參勿服,惟仍用前方而加石膏至二兩,何首烏五錢。
令其日進二劑,瘧遂止。
莊斂之前患瘧妾,越一載,忽頭痛如裂,心內雜亂不清,喉作痛,失音,舌破,咳嗽有痰,胸膈飽脹,噁心不思飲食,如此者四日矣。
日漸增劇,陡發寒熱如瘧狀,寒少熱多,熱後頻出汗方解。
平時有心口痛證,並作下元無力如腳氣狀。
斂之疑為傷寒。
餘曰:此受暑之證,即前年所患瘧而勢加劇耳。
法當先去其標。
令以石膏(二兩),麥門冬(五錢),知母(三錢),橘紅(二錢半),牛膝(五錢),鱉甲(四錢),竹葉(一百五十片),貝母(三錢),栝蔞根(三錢),河水煎服。
三四劑心內清,頭疼,喉痛,失音,舌破,飽脹,寒熱俱愈,但噁心不思食如故,而心口痛,下元無力不減。
餘為去石膏、知母、竹葉、鱉甲、貝母、栝蔞根,而加延胡索(二錢),五靈脂(七分),生蒲黃(一錢五分),薏苡仁(八錢),木瓜(二錢),石斛(三錢),白扁豆(三錢),白芍藥(三錢),竹茹(二錢),枇杷葉(三大片),炙甘草(四分)。
幾十劑而愈。
高存之甥女嫁後,患胎瘧久不止。
仲淳雲:病在陰分。
以人參(五錢),牛膝(一兩),兼健脾清暑。
一劑而止。
章衡陽子室患瘧後失音,寒熱愈甚,告急仲淳。
仲淳雲:此必瘧時不遇明眼人,妄投半夏故也。
投以大劑麥門冬、白茯苓、炙甘草、鱉甲、知母、貝母。
數劑瘳。
治停食發瘧。
梁溪王興甫,偶食牛肉,覺不快,後遂發瘧,飲食漸減,至食不下咽,已而水飲亦不下,白湯過喉間,嘔出作碧色,藥不受,小便一滴如赤茶,大便閉。
諸醫束手。
仲淳忽至,視之,令仰臥,以指按至心口下偏右,大叫,因詢得其由。
用丸藥一服,至喉輒不嘔,水道漸通,次日下黑物數塊如鐵丸。
藥用礬紅和平胃散作末,棗肉和丸,白湯下三錢。
其病如失。
再以人參(五錢),麥門冬(五錢),橘紅(三錢),白芍藥(三錢),水煎服。
四日起。
治瘧母丸方 鱉甲(醋炙,四兩) ?蟲(煅存性,研極細,一兩半) 廣橘紅(一兩五錢) 射幹(曬乾,一兩) 青皮(醋炒,八錢) 人參(八錢) 肉桂(去皮,六錢) 乾漆(煅煙起存性,研如飛塵,五錢) 為極細末,醋煮稀糯糊和丸如梧子大。
每四錢,空心淡薑湯下。
痢 滯下如金丸(滯下俗呼痢疾)。
真川黃連(真薑汁浸,隔土如法炒九次,不拘斤兩) 細末,薑汁和水跌丸,如梧子大,貯磁器中封固。
如胃弱,以蓮子(四十粒),橘紅(二錢),人參(二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
腹痛,以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黃柏(一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
已後各條加減,皆以丸藥四錢為率。
裡急甚,以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
後重甚,加檳榔(一錢五分),枳殼(一錢),木香汁(七匙,調入)。
口渴及發熱,調滑石末三錢,去木香。
小便赤澀短少或不利,加滑石末三錢,調入各症湯中吞藥。
赤多,加烏梅肉(二錢),山楂肉三錢,紅曲(二錢)。
兼裡急,用當歸等加入如前方。
白多,加吳茱萸(湯泡一次,七分),酒炒黃芩(一錢五分)。
噁心欲吐,即噤口痢,多加人參、石蓮肉、綠色升麻(醋炒,可用至八分或一錢),白扁豆(炒,三錢),白芍藥(酒炒,三錢)。
久痢不止,加肉豆蔻(一錢),蓮肉(去心,炒黃,三錢),砂仁(炒,一錢五分),人參(三錢),白扁豆(炒,去殼,二錢),炙甘草(一錢),橘紅(二錢),白芍藥(酒炒,三錢),白茯苓(二錢),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錢,米湯下。
若積滯未盡,加滑石末(三錢),每服四錢,白湯吞。
水瀉無積滯者,用人參、橘紅、炒砂仁湯吞三錢。
凡治滯下,非元氣壯實多啖能食之人,慎勿輕用大黃、巴豆、牽牛、甘遂、大戟等下藥。
凡產後滯下,積滯雖多,腹痛雖極,不可用大黃等藥行之,緻傷胃氣,遂不可救。
但用人參、白芍藥、當歸、紅曲、醋炒升麻、益母草,加炙甘草一倍,滑石末四五錢足矣。
若惡露未盡,兼用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炒砂仁末(一錢),久之自愈。
血虛,可加蛤粉炒阿膠(二錢)。
凡胎前滯下,宜用黃芩、黃連、白芍藥、炙甘草、橘紅、赤曲、枳殼、炒蓮肉,略用升麻。
未滿七月,勿用滑石。
證急者必須用之,不拘此例。
護心奪命丹(治虛弱人患痢及痢久脾胃虛者)。
肉豆蔻(一兩五錢) 白芍藥(酒炒,六兩) 炙甘草(一兩) 廣橘紅(三兩) 白扁豆(炒,三兩) 滑石(六兩) 赤曲(炒研,四兩) 蓮肉(去心,炒焦黃,五兩) 綠色升麻(醋炒,二兩五錢) 川黃連(切片,拌好酒,同吳茱萸浸二宿,瓦上炒乾,分開連、萸各貯,淨黃連三兩,白痢加茱萸一兩) 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錢,白湯吞。
如噤口痢並虛弱人,即以前方中去豆蔻,另以人參三錢煎濃湯吞。
加味滯下丸 川黃連(白痢如前法,赤痢用濕槐花炒,去槐花,八兩) 白芍藥(酒浸,切片炒,五兩) 烏梅肉(二兩) 滑石(水飛如法,六兩) 炙甘草(二兩) 升麻(綠色者,醋炒,三兩) 蓮肉(去心,炒如法,六兩) 白扁豆(炒去殼,三兩) 紅曲(簸淨炒,五兩) 乾葛(二兩) 為細末,蜜丸。
每五錢,白湯吞,飢時服。
證重者,日三服。
又滯下丸 川黃連(如法制,一斤) 滑石末(八兩) 檳榔(四兩) 炙甘草(三兩) 木香(為末,和水隔湯燖,二兩五錢) 枳殼(炒,五兩) 白芍藥(酒炒,五兩) 細末,荷葉湯稍加薑汁,糊成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四錢,烏梅湯吞。
若加吳茱萸、白扁豆、陳皮(各三兩),治白痢。
作四樣:一無木香;一無檳榔、枳殼;一加當歸;一加吳茱萸、白扁豆、橘紅,去檳榔、枳殼。
燥熱、煩渴、噁心者,勿用木香。
元氣虛弱者,勿用檳榔、枳殼;積滯多而後重者,用檳榔、枳殼。
裡急色赤者,用當歸;惟噁心、嘔吐及不思食者勿用。
久痢,加肉豆蔻。
治血痢痛甚湯液(仲淳傳自包瑞溪學憲,試之神效)。
白芍藥(酒炒,五錢,此一味仲淳加入者) 枳殼(槐花同炒,去槐花,五錢) 升麻(醋炒,七分) 真川黃連(薑汁炒,五錢) 滑石末(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七分五釐) 山楂肉(三錢) 甘草(五分) 治噤痢神效。
綠色升麻(醋炒,一錢) 人參(三錢) 蓮肉(去心,炒焦黃,三十枚) 水一盅,煎半盅飲之。
蜜和為丸更妙。
每四錢一服,白湯吞。
治久痢,紅中兼有青色白痰,間發熱。
真川黃連(槐花炒,一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二錢) 廣陳皮(三錢) 人參(一錢) 蓮肉(炒,十二枚) 肉豆蔻(八分) 炙甘草(五分) 山楂肉(二錢) 綠升麻(醋炒,五分) 砂仁(炒,一錢) 滑石末(二錢五分,調服) 治噤口痢,吐不納藥者。
人參(一兩) 川黃連(薑汁製,五錢) 石蓮子(炒,去心,五錢 水二盅,煎八分,小杯緩服之。
吐止痢亦止。
大黃丸(痢初起壯實者可用,胃弱者禁施)。
川大黃(切片,蜜蒸,一斤) 白芍藥(酒浸,切片炒,六兩) 甘草(炙,三兩) 檳榔(四兩) 木香(切片,不見火,為末,一兩) 枳殼(炒,四兩) 細末,煉蜜同水煎,木香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白萊菔湯吞三錢,重者五錢。
以行兩三次,腹中爽快為度。
胃氣虛極之人,勿輕用之。
積滯重而元氣虛者,以人參湯吞。
孕婦以人參、縮砂湯吞;行後,另用人參丸補之。
予家夏秋患此甚眾,輒依前方療之,歲為常,並以應裡中之索方者,一一神驗。
黃聚川年兄太夫人,年八十餘,偶患痢,胸膈脹,絕粒數日。
予以升麻、人參、黃連、蓮肉方授之,參至一兩,諸子駭甚,再問予。
予曰:遲則不救矣。
一劑啜粥,再劑腹中響,一洩痢即止。
今年九十餘,尚健也。
陳赤石督學,因校士過勞感暑,遂滯下純血,醫皆難之。
陳刺史曰:此非繆仲淳莫能療也,使者旁午,得之吳門,一日夜馳至武林。
仲淳診得其所由,遂用人參(五錢),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錢五分),烏梅(二枚),紅曲(一錢五分),川黃連(三錢),白芍藥(二錢),蓮肉(四十粒),煎調滑石末(五錢)。
二劑而愈。
督學曰:痢止矣,心搖搖不能閱卷,奈何?仲淳曰:此勞心太過,暑因客之故爾。
加竹葉、乾葛、酸棗仁。
一劑遂平。
姚公遠幼子病痢,一醫誤下之,遂下純血,氣喘,身熱,不思食。
仲淳偶至,亟以人參四五錢、石蓮子、白芍藥、升麻、橘紅、草石蠶、白扁豆、滑石末、炙甘草。
投以一劑,喘平,血止;又數劑,痢止。
仲淳臨別囑公遠曰:兒百日內不出痘則生,以下多元氣未復故也。
未幾即痘,果殤。
家弟稚端幼病痢甚,日夜數十次,服數劑即愈。
人參(三錢) 吳茱萸(滾湯泡七次,一錢) 川黃連(薑汁炒,一錢) 後二味飯鍋上蒸,水煎至八分,溫服。
如不受,以藥一匙,間米湯一匙,漸漸飲之,胃氣漸復。
如頭痛發熱,煎方中加寒水石(六錢,即硬石膏),乾葛(一錢),別調六一散(四錢),冷水服。
庚子秋,華氏妹歸寧,忽痢,日夜幾百行,身熱,發嘔,一嘔數十聲不絕。
吳醫爭欲下之,且曰:補即死矣。
時仲淳以先王母病留湖濱,憐其促治後事甚亟,曰:既已知危,何不以藥試之?服如金丸,因思飲。
予固守仲淳前方,以人參(五錢)、
治瘧邪未盡而痢作者,先服此方二三劑。
鱉甲(三錢) 廣陳皮(去白,三錢) 白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白芍藥(三錢) 乾葛(一錢) 如惡寒,寒熱交作,加柴胡二錢,生薑皮一錢。
如渴,去姜皮,加寒水石(七錢),滑石(四錢)。
如無汗,加乾葛(二錢至三四錢)。
可服參者,加參(三錢)。
次服方(服之滯下必止)。
乾葛(二錢五分) 升麻(醋炒,七分) 蓮肉(去心,四十粒,炒炙甘草一錢) 烏梅肉(二枚) 廣橘紅(三錢) 白扁豆(炒,二錢) 鱉甲(二錢) 白茯苓(二錢) 白芍藥(酒炒,三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川黃連(土炒,二錢加至三錢) 河水二盅半,煎八分,調水飛過滑石末(四錢)。
兼吞滯下丸。
二三服,送以葛根湯,或蓮子湯亦佳。
如腹痛,以炒砂仁三四錢濃湯,吞滯下丸。
治久瘧不已,似勞證。
當歸(酒洗,五錢,便燥者用) 牛膝(酒浸,五錢) 鱉甲(三錢) 何首烏(自採鮮者,五錢) 廣橘紅(三錢) 生薑皮(二錢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已上二味,熱多無汗者用,有汗則去之) 貝母(三錢) 水三盅,煎一盅,加竹瀝一大杯。
發日五更時服。
隔夜先煎,露一宿,臨服時再重湯燉溫。
蓋瘧者,暑氣為病也。
暑得露即解,世鮮知者。
防瘧方(夏秋不輟,必無瘧矣)。
何首烏(十二兩) 真茅山蒼朮(十兩) 半夏(六兩) 橘紅(八兩) 人參(四兩) 白茯苓(八兩) 藿香葉(三兩) 白豆蔻仁(一兩五錢) 為細末,米粉糊加薑汁丸如綠豆大。
每五錢,下午及臨臥白湯吞。
時淳年十七,時為瘧所苦,凡湯液丸飲巫祝,靡不備嘗,終無救於病。
遍檢方書,乃知瘧之為病,暑邪所緻也。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遂從暑治,不旬日瘳。
後數以意消息,散邪之外,專養胃氣,痰多者消痰,氣虛者補氣,血虛者益血;又分臟腑經絡,各從其類以施嚮導。
即經年不愈者,竟霍然起矣。
沈少卿中丞,請告時苦瘧。
仲淳往診之,憊甚。
曰:再一發死矣。
先生何方立止之。
仲淳日:何言之易也。
書三方作五劑,一日夜飲盡,次早瘧止。
先二劑清暑,用大劑竹葉石膏湯加桂枝,以其渴而多汗也。
次二劑健脾去積滯,用橘紅、白豆蔻、白朮、茯苓、谷蘖、烏梅、白扁豆、山楂、麥芽。
最後一劑,人參、生薑皮(各一兩),水煎,露一宿,五更溫服,盡劑而效。
顧伯欽患瘧,仲淳之門人疏方,以白虎湯加人參(一兩)。
一庸工雲:豈有用參至兩數者乎?改用清脾飲,二十餘劑而瘧不止,體尪弱。
仲淳至,笑曰:此虛甚,非參不可,吾徒不謬也。
投以大劑參、耆,一劑而瘥。
人參(一兩) 黃耆(蜜炙,一兩) 知母(蜜炙,五錢) 陳皮(二錢) 乾葛(二錢) 甘草(八分) 石膏(五錢) 莊斂之妾患瘧,寒少熱甚,汗少,頭痛,不嗜飲食。
餘為診,脈洪數而實。
用麥門冬(五錢),知母(三錢五分),石膏(一兩五錢),竹葉(六十片),粳米(一撮),橘紅(二錢),牛膝(一兩),乾葛(三錢) 白茯苓(三錢),白扁豆(三錢)。
三劑不應。
忽一日,凡寒熱者再,昏迷沉困,不省人事,勢甚危急。
斂之過餘雲:恐是虛脫,前方石膏、知母、竹葉似近寒涼,非其治也。
餘亦心疑,為去石膏等,而加人參二錢。
已別矣,餘追想前脈的非屬虛,急令人往囑,令其將參煎好,勿輕與服,待按脈加斟酌焉。
次早往視其脈,洪數如初,急止人參勿服,惟仍用前方而加石膏至二兩,何首烏五錢。
令其日進二劑,瘧遂止。
莊斂之前患瘧妾,越一載,忽頭痛如裂,心內雜亂不清,喉作痛,失音,舌破,咳嗽有痰,胸膈飽脹,噁心不思飲食,如此者四日矣。
日漸增劇,陡發寒熱如瘧狀,寒少熱多,熱後頻出汗方解。
平時有心口痛證,並作下元無力如腳氣狀。
斂之疑為傷寒。
餘曰:此受暑之證,即前年所患瘧而勢加劇耳。
法當先去其標。
令以石膏(二兩),麥門冬(五錢),知母(三錢),橘紅(二錢半),牛膝(五錢),鱉甲(四錢),竹葉(一百五十片),貝母(三錢),栝蔞根(三錢),河水煎服。
三四劑心內清,頭疼,喉痛,失音,舌破,飽脹,寒熱俱愈,但噁心不思食如故,而心口痛,下元無力不減。
餘為去石膏、知母、竹葉、鱉甲、貝母、栝蔞根,而加延胡索(二錢),五靈脂(七分),生蒲黃(一錢五分),薏苡仁(八錢),木瓜(二錢),石斛(三錢),白扁豆(三錢),白芍藥(三錢),竹茹(二錢),枇杷葉(三大片),炙甘草(四分)。
幾十劑而愈。
高存之甥女嫁後,患胎瘧久不止。
仲淳雲:病在陰分。
以人參(五錢),牛膝(一兩),兼健脾清暑。
一劑而止。
章衡陽子室患瘧後失音,寒熱愈甚,告急仲淳。
仲淳雲:此必瘧時不遇明眼人,妄投半夏故也。
投以大劑麥門冬、白茯苓、炙甘草、鱉甲、知母、貝母。
數劑瘳。
治停食發瘧。
梁溪王興甫,偶食牛肉,覺不快,後遂發瘧,飲食漸減,至食不下咽,已而水飲亦不下,白湯過喉間,嘔出作碧色,藥不受,小便一滴如赤茶,大便閉。
諸醫束手。
仲淳忽至,視之,令仰臥,以指按至心口下偏右,大叫,因詢得其由。
用丸藥一服,至喉輒不嘔,水道漸通,次日下黑物數塊如鐵丸。
藥用礬紅和平胃散作末,棗肉和丸,白湯下三錢。
其病如失。
再以人參(五錢),麥門冬(五錢),橘紅(三錢),白芍藥(三錢),水煎服。
四日起。
治瘧母丸方 鱉甲(醋炙,四兩) ?蟲(煅存性,研極細,一兩半) 廣橘紅(一兩五錢) 射幹(曬乾,一兩) 青皮(醋炒,八錢) 人參(八錢) 肉桂(去皮,六錢) 乾漆(煅煙起存性,研如飛塵,五錢) 為極細末,醋煮稀糯糊和丸如梧子大。
每四錢,空心淡薑湯下。
痢 滯下如金丸(滯下俗呼痢疾)。
真川黃連(真薑汁浸,隔土如法炒九次,不拘斤兩) 細末,薑汁和水跌丸,如梧子大,貯磁器中封固。
如胃弱,以蓮子(四十粒),橘紅(二錢),人參(二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
腹痛,以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黃柏(一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
已後各條加減,皆以丸藥四錢為率。
裡急甚,以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升麻(醋炒,七分),煎湯,吞四錢。
後重甚,加檳榔(一錢五分),枳殼(一錢),木香汁(七匙,調入)。
口渴及發熱,調滑石末三錢,去木香。
小便赤澀短少或不利,加滑石末三錢,調入各症湯中吞藥。
赤多,加烏梅肉(二錢),山楂肉三錢,紅曲(二錢)。
兼裡急,用當歸等加入如前方。
白多,加吳茱萸(湯泡一次,七分),酒炒黃芩(一錢五分)。
噁心欲吐,即噤口痢,多加人參、石蓮肉、綠色升麻(醋炒,可用至八分或一錢),白扁豆(炒,三錢),白芍藥(酒炒,三錢)。
久痢不止,加肉豆蔻(一錢),蓮肉(去心,炒黃,三錢),砂仁(炒,一錢五分),人參(三錢),白扁豆(炒,去殼,二錢),炙甘草(一錢),橘紅(二錢),白芍藥(酒炒,三錢),白茯苓(二錢),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錢,米湯下。
若積滯未盡,加滑石末(三錢),每服四錢,白湯吞。
水瀉無積滯者,用人參、橘紅、炒砂仁湯吞三錢。
凡治滯下,非元氣壯實多啖能食之人,慎勿輕用大黃、巴豆、牽牛、甘遂、大戟等下藥。
凡產後滯下,積滯雖多,腹痛雖極,不可用大黃等藥行之,緻傷胃氣,遂不可救。
但用人參、白芍藥、當歸、紅曲、醋炒升麻、益母草,加炙甘草一倍,滑石末四五錢足矣。
若惡露未盡,兼用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炒砂仁末(一錢),久之自愈。
血虛,可加蛤粉炒阿膠(二錢)。
凡胎前滯下,宜用黃芩、黃連、白芍藥、炙甘草、橘紅、赤曲、枳殼、炒蓮肉,略用升麻。
未滿七月,勿用滑石。
證急者必須用之,不拘此例。
護心奪命丹(治虛弱人患痢及痢久脾胃虛者)。
肉豆蔻(一兩五錢) 白芍藥(酒炒,六兩) 炙甘草(一兩) 廣橘紅(三兩) 白扁豆(炒,三兩) 滑石(六兩) 赤曲(炒研,四兩) 蓮肉(去心,炒焦黃,五兩) 綠色升麻(醋炒,二兩五錢) 川黃連(切片,拌好酒,同吳茱萸浸二宿,瓦上炒乾,分開連、萸各貯,淨黃連三兩,白痢加茱萸一兩) 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錢,白湯吞。
如噤口痢並虛弱人,即以前方中去豆蔻,另以人參三錢煎濃湯吞。
加味滯下丸 川黃連(白痢如前法,赤痢用濕槐花炒,去槐花,八兩) 白芍藥(酒浸,切片炒,五兩) 烏梅肉(二兩) 滑石(水飛如法,六兩) 炙甘草(二兩) 升麻(綠色者,醋炒,三兩) 蓮肉(去心,炒如法,六兩) 白扁豆(炒去殼,三兩) 紅曲(簸淨炒,五兩) 乾葛(二兩) 為細末,蜜丸。
每五錢,白湯吞,飢時服。
證重者,日三服。
又滯下丸 川黃連(如法制,一斤) 滑石末(八兩) 檳榔(四兩) 炙甘草(三兩) 木香(為末,和水隔湯燖,二兩五錢) 枳殼(炒,五兩) 白芍藥(酒炒,五兩) 細末,荷葉湯稍加薑汁,糊成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四錢,烏梅湯吞。
若加吳茱萸、白扁豆、陳皮(各三兩),治白痢。
作四樣:一無木香;一無檳榔、枳殼;一加當歸;一加吳茱萸、白扁豆、橘紅,去檳榔、枳殼。
燥熱、煩渴、噁心者,勿用木香。
元氣虛弱者,勿用檳榔、枳殼;積滯多而後重者,用檳榔、枳殼。
裡急色赤者,用當歸;惟噁心、嘔吐及不思食者勿用。
久痢,加肉豆蔻。
治血痢痛甚湯液(仲淳傳自包瑞溪學憲,試之神效)。
白芍藥(酒炒,五錢,此一味仲淳加入者) 枳殼(槐花同炒,去槐花,五錢) 升麻(醋炒,七分) 真川黃連(薑汁炒,五錢) 滑石末(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七分五釐) 山楂肉(三錢) 甘草(五分) 治噤痢神效。
綠色升麻(醋炒,一錢) 人參(三錢) 蓮肉(去心,炒焦黃,三十枚) 水一盅,煎半盅飲之。
蜜和為丸更妙。
每四錢一服,白湯吞。
治久痢,紅中兼有青色白痰,間發熱。
真川黃連(槐花炒,一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二錢) 廣陳皮(三錢) 人參(一錢) 蓮肉(炒,十二枚) 肉豆蔻(八分) 炙甘草(五分) 山楂肉(二錢) 綠升麻(醋炒,五分) 砂仁(炒,一錢) 滑石末(二錢五分,調服) 治噤口痢,吐不納藥者。
人參(一兩) 川黃連(薑汁製,五錢) 石蓮子(炒,去心,五錢 水二盅,煎八分,小杯緩服之。
吐止痢亦止。
大黃丸(痢初起壯實者可用,胃弱者禁施)。
川大黃(切片,蜜蒸,一斤) 白芍藥(酒浸,切片炒,六兩) 甘草(炙,三兩) 檳榔(四兩) 木香(切片,不見火,為末,一兩) 枳殼(炒,四兩) 細末,煉蜜同水煎,木香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白萊菔湯吞三錢,重者五錢。
以行兩三次,腹中爽快為度。
胃氣虛極之人,勿輕用之。
積滯重而元氣虛者,以人參湯吞。
孕婦以人參、縮砂湯吞;行後,另用人參丸補之。
予家夏秋患此甚眾,輒依前方療之,歲為常,並以應裡中之索方者,一一神驗。
黃聚川年兄太夫人,年八十餘,偶患痢,胸膈脹,絕粒數日。
予以升麻、人參、黃連、蓮肉方授之,參至一兩,諸子駭甚,再問予。
予曰:遲則不救矣。
一劑啜粥,再劑腹中響,一洩痢即止。
今年九十餘,尚健也。
陳赤石督學,因校士過勞感暑,遂滯下純血,醫皆難之。
陳刺史曰:此非繆仲淳莫能療也,使者旁午,得之吳門,一日夜馳至武林。
仲淳診得其所由,遂用人參(五錢),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錢五分),烏梅(二枚),紅曲(一錢五分),川黃連(三錢),白芍藥(二錢),蓮肉(四十粒),煎調滑石末(五錢)。
二劑而愈。
督學曰:痢止矣,心搖搖不能閱卷,奈何?仲淳曰:此勞心太過,暑因客之故爾。
加竹葉、乾葛、酸棗仁。
一劑遂平。
姚公遠幼子病痢,一醫誤下之,遂下純血,氣喘,身熱,不思食。
仲淳偶至,亟以人參四五錢、石蓮子、白芍藥、升麻、橘紅、草石蠶、白扁豆、滑石末、炙甘草。
投以一劑,喘平,血止;又數劑,痢止。
仲淳臨別囑公遠曰:兒百日內不出痘則生,以下多元氣未復故也。
未幾即痘,果殤。
家弟稚端幼病痢甚,日夜數十次,服數劑即愈。
人參(三錢) 吳茱萸(滾湯泡七次,一錢) 川黃連(薑汁炒,一錢) 後二味飯鍋上蒸,水煎至八分,溫服。
如不受,以藥一匙,間米湯一匙,漸漸飲之,胃氣漸復。
如頭痛發熱,煎方中加寒水石(六錢,即硬石膏),乾葛(一錢),別調六一散(四錢),冷水服。
庚子秋,華氏妹歸寧,忽痢,日夜幾百行,身熱,發嘔,一嘔數十聲不絕。
吳醫爭欲下之,且曰:補即死矣。
時仲淳以先王母病留湖濱,憐其促治後事甚亟,曰:既已知危,何不以藥試之?服如金丸,因思飲。
予固守仲淳前方,以人參(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