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治驗醫案下
關燈
小
中
大
陽脫也嘔喘拒食乃肺逆胃寒也燥谵不寐乃陰寒已極而陽暴越于上也心腹脹痛乃沖任受寒瘀血停蓄也裡急後重乃脾氣下陷前醫誤以為痢則謬也脈見結代乃胃氣暴虛不能接續也若謬妄錯治。
能免虛虛之禍乎。
故丹溪有雲産後須大補氣血為主。
縱有他症。
以末治之。
如惡寒發熱者。
乃血氣虛弱之極也。
須用大補湯治之。
餘每遵此法以溫補療産後。
疊投疊中。
先哲法言。
豈欺我哉。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肝胃郁熱咯血 甲申季夏姜子社續弦少婦病潮熱喘嗽。
經水澀少。
每郁即見膈脹拒。
食遇啖辛熱。
咯血口幹。
脈弦滑微數。
姜以為瘵。
餘曰。
甫笄陰血未充。
五火易動。
因循不治。
亦能成瘵。
投以六味地黃加炙草黃芩麥冬知母阿膠為丸。
服月餘諸症俱失。
且複舉孕。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肝腎郁熱赤帶 甲申春裡中一寡婦甫三旬。
時或增寒發熱。
通宵不寐。
時或經晝昏眠。
呢喃獨語。
遇勞肢體厥冷。
每自用姜蔥解表。
遂緻停熱脾胃。
乘虛下注而患赤帶。
脈沉伏若絕。
重按洪實搏指餘以為相火蘊隆内真熱而外假寒用四物湯。
加黃連龍膽炒栀知母茯苓木通投八劑。
諸症悉平褚澄以僧尼寡婦異其治誠然。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脾胃積寒赤帶 癸未秋衷表龔門一外家。
年逾三旬。
娩未百日。
恣啖生冷。
嘔吐臍疼。
病白帶。
月餘行經沖任。
冒寒發熱。
煩渴。
赤帶頻下。
脈沉遲無力此内真寒而外假熱之症用四物二陳。
加炮姜肉桂木香。
少佐升麻丸。
服閱月而愈。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經水先期而至有虛實之異 餘侄女年甫笄。
素體瘦實。
喜啖姜蒜。
每經行先期而至脈沉數此脾胃蘊熱迫血下行令其淡飲食用清涼之物。
逾後如期而至。
又乙酉秋連都阃嫡母年将五旬。
素未舉孕。
懷抱郁結。
亦患經水先期而至。
頻漏不絕。
暈眩發熱。
脈見浮革無力餘斷以郁火淩脾氣虛不能攝血作虛熱論用八珍湯。
去川芎加黃續斷阿膠少佐升麻逾旬而瘥。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肝經暴郁吐血 癸未夏裡人馬思才之内年逾五旬。
偶因外事忤意。
怒火激血上越。
日吐數盆。
脈洪緩。
餘投以逍遙散。
去白術加黃連炒栀丹皮四劑即愈。
愚按血症多端。
尚有九竅血溢者。
有肌膚血溢者。
有舌血龈血汗血有颠頂出血者。
有從腋胯而滲者無非火傷經絡亦當察元氣之虛實施治不可偏執苦寒之劑也昔明醫呂滄洲治一人偶撥中疥。
出血如泉。
不止。
公視時已困極。
無氣可言。
脈惟尺部如絲。
他部皆無。
乃以四逆湯。
加荊芥防風。
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
一劑遂瘥。
又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
脈長弦。
因涉海為風濤所驚。
遂吐血升許。
且脅痛煩渴谵語。
适是年歲運當左尺不應。
諸醫鹹以為腎絕。
公曰此天和脈當無憂也遂投小柴胡湯。
減參加生地。
俟其胃實以承氣下之得利而愈。
若公者法無偏執。
藥随人投人知寒藥之治血而不知其熱劑之回生非全識也再錄立齋方論于後。
立齋曰愚按劉宗濃先生雲。
榮者水谷之精也。
和調于五髒。
灑陳于六腑。
乃能入于脈也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髒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洩于腎灌溉一身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故經雲氣主噓之血主濡之又雲肺朝百脈之氣。
脾統諸經之血。
氣血為人身之橐也。
觀此多因飲食起居。
六淫七情失宜。
虧損元氣。
以緻諸經失職。
不能司攝法當調補脾肝之氣使血各歸其原諸症自愈矣若潮熱咳嗽而脈數者。
元氣虛弱。
假熱之脈也。
尤當用甘溫調補脾胃為善。
立齋又雲古人治血症諸方。
多用寒劑。
惟上古之人。
形病俱實者宜用之。
今之患者多屬形病俱虛。
治者當求其屬而主之。
若前症郁熱傷肺而衄血者。
用黃益氣湯。
肺氣虛熱。
不能攝血而衄者。
用四君子加芎歸五味。
郁結傷脾而嗽吐血者。
用歸脾湯。
胃經有熱而嗽吐血者。
用犀角地黃湯。
胃氣弱而嗽吐血者。
用四君子加芎歸升麻。
腎經虛熱。
陰火内動。
而咯吐血者。
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
怒動肝火而見血者。
用加味逍遙散。
腎涸肝火動而見血者。
用六味丸。
雖曰血得熱而錯經妄行。
亦有衛氣虛。
不能統攝榮血。
而為妄行者。
不可不察。
以上諸症皆屬足三陰虧損虛火内動所作非外因所緻者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是治本也其因甚多。
不能枚舉。
治者當臨症而制宜。
庶無誤矣。
立齋又雲勞嗽見血等症。
有勞傷元氣。
内火妄動而傷肺者。
亦有勞傷腎水。
陰火上炎而傷肺者有因過服生地天門寒藥。
損傷脾胃。
不能生肺金而不愈者有因誤用黃柏知母之類。
損傷陽氣。
不能生陰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虧損而腎水不足以緻虛火上炎真藏為患也治須補中益氣湯補脾土以生肺金用六味地黃丸滋腎水而生陰精否則不救。
乙醜歲餘寓楚時。
适有仆婦年逾二旬。
每患便血。
醫投以藏連丸随服随愈。
先是同社一劉友貌英偉善屬文。
亦病便血。
服香連丸。
經歲不瘥。
飲食如常。
抵冬娶親。
辍前藥卻愈。
次夏患痢。
且能健啖。
起居不倦。
醫者投香連丸之劑。
僅四服。
至夜發厥而死。
惜哉。
大都積服寒劑。
脾氣由漸而傷。
及娶親後。
精血日耗。
元氣不支。
故遇蹶即仆理也。
譬如家國之亡。
任用匪類。
非陽喪于剛愎之小人。
則必陰敗于柔遜之奸儒。
禍非旦夕。
有由來矣。
再按婦人崩漏諸症雖雲血熱妄行。
治以四物湯加芩連之屬。
此古今通用常法也。
多有先由勞傷中氣。
或脾氣素虛。
不能統血。
繼因邪熱迫緻妄行者。
初起用前湯數服不止。
則當用東垣當歸芍藥湯補之。
若因循日久。
清氣下陷。
則服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之。
經雲陽密乃固。
先哲雲血脫益氣。
此良法也蓋血虛須兼補氣夫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自然之理此方用術為主。
所以神驗。
世醫不達此理。
拘執方書。
率用涼藥傷脾。
脾氣既弱。
安能固血因誤于劉守真謂諸血無寒豈知諸血無實乎無實則虛虛則不得以無寒論也故特表而正之。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目病最忌點洗 目注精于腎。
血于肝。
瞳一點水也。
裹以薄膜。
精瑩遠徹。
生身所恃。
其為病也。
腎水虛則昏。
肝火盛則赤澀。
遇風寒則患痛眵淚使肝腎得實縱冒外邪不能為害唯肝腎一虧不值外邪亦自生災。
今見世人每患目疾。
隻勤點洗。
甘心受害。
反以内養内治為迂緩無功。
良可哀憫。
夫點藥乃用爐甘石為君也。
一經煉。
性燥便妨睡精矣。
麝香片。
質主辛香。
性善走竄經絡。
沖辟道路。
則反引風入竅矣。
琥珀珍珠石燕銅青。
皆金石剽悍酸烈之物。
愈竭津液矣。
熊膽黃連。
性苦寒而凝壅風邪不得發越矣。
其有壯年元氣健實者。
患此惟清靜調養。
少待經盡氣複。
不治自愈。
縱療以點洗。
非藥之功也。
即衰老羸弱者。
不治亦隻病氣留連。
猶無大害。
而一敷以前藥燥烈之屬。
削其薄膜。
走竄之物。
散其真氣。
瞳精外脫。
迫而為淚淚幹明滅不至于盲不已也豈目之自盲乎吾以為一切眼病皆當于脾肝腎處尋源施治。
未有不瘳者。
東坡曰目病則逸之。
齒病則勞之。
治目如治民。
當如曹參之治齊。
治齒如治兵。
當如商鞅之治秦。
旨哉是言。
可不熟思哉。
因舉其經驗以為龜鑒。
甲申秋姜子社祖母年近七旬。
患風邪。
兩目赤痛。
延一眼科。
用點法。
越數日竟眇左眼。
又投以清火耗氣之劑。
轉增暈眩自汗。
右眼亦昏。
症劇。
延餘投以補中益氣湯。
加熟地五味枸杞決明數劑。
汗始。
斂右目複明。
又子社張門姻母亦患此症。
彼年方五旬。
元氣尚實。
餘令其密室避風。
遇痛謹勿揉按。
有淚聽其自流。
寬心恬養。
兼淡飲食。
隻甯耐七日。
投以清肝滋腎之藥。
數劑。
彼能守禁。
至期得複明如初。
又餘洪門表姊甲申夏患眼生翳。
延劉潤初治之。
劉曰須内外兼治則可愈。
于是潤初專療其外。
餘以健脾養血之劑。
滋補脾肝腎三經。
旬日翳消而體健逾昔。
戊寅春餘因有東膠之行。
至夏先室病脾洩不瘥。
一醫用辛燥之劑。
服數旬。
洩得愈。
豈知前藥涸血。
竟眇一眼。
右眼亦幾壞。
餘歸急投以滋陰益腎之劑。
三十服方得複明。
至左眼腎精不能上注目系。
絕則莫療矣。
猶子允敷每患赤眼。
六脈沉遲。
餘令其服八味丸。
及恣飲雞酒随愈。
夫赤眼亦有寒者。
豈應概投涼劑乎。
詳言數症以告患者。
能免虛虛之禍乎。
故丹溪有雲産後須大補氣血為主。
縱有他症。
以末治之。
如惡寒發熱者。
乃血氣虛弱之極也。
須用大補湯治之。
餘每遵此法以溫補療産後。
疊投疊中。
先哲法言。
豈欺我哉。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肝胃郁熱咯血 甲申季夏姜子社續弦少婦病潮熱喘嗽。
經水澀少。
每郁即見膈脹拒。
食遇啖辛熱。
咯血口幹。
脈弦滑微數。
姜以為瘵。
餘曰。
甫笄陰血未充。
五火易動。
因循不治。
亦能成瘵。
投以六味地黃加炙草黃芩麥冬知母阿膠為丸。
服月餘諸症俱失。
且複舉孕。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肝腎郁熱赤帶 甲申春裡中一寡婦甫三旬。
時或增寒發熱。
通宵不寐。
時或經晝昏眠。
呢喃獨語。
遇勞肢體厥冷。
每自用姜蔥解表。
遂緻停熱脾胃。
乘虛下注而患赤帶。
脈沉伏若絕。
重按洪實搏指餘以為相火蘊隆内真熱而外假寒用四物湯。
加黃連龍膽炒栀知母茯苓木通投八劑。
諸症悉平褚澄以僧尼寡婦異其治誠然。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脾胃積寒赤帶 癸未秋衷表龔門一外家。
年逾三旬。
娩未百日。
恣啖生冷。
嘔吐臍疼。
病白帶。
月餘行經沖任。
冒寒發熱。
煩渴。
赤帶頻下。
脈沉遲無力此内真寒而外假熱之症用四物二陳。
加炮姜肉桂木香。
少佐升麻丸。
服閱月而愈。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經水先期而至有虛實之異 餘侄女年甫笄。
素體瘦實。
喜啖姜蒜。
每經行先期而至脈沉數此脾胃蘊熱迫血下行令其淡飲食用清涼之物。
逾後如期而至。
又乙酉秋連都阃嫡母年将五旬。
素未舉孕。
懷抱郁結。
亦患經水先期而至。
頻漏不絕。
暈眩發熱。
脈見浮革無力餘斷以郁火淩脾氣虛不能攝血作虛熱論用八珍湯。
去川芎加黃續斷阿膠少佐升麻逾旬而瘥。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肝經暴郁吐血 癸未夏裡人馬思才之内年逾五旬。
偶因外事忤意。
怒火激血上越。
日吐數盆。
脈洪緩。
餘投以逍遙散。
去白術加黃連炒栀丹皮四劑即愈。
愚按血症多端。
尚有九竅血溢者。
有肌膚血溢者。
有舌血龈血汗血有颠頂出血者。
有從腋胯而滲者無非火傷經絡亦當察元氣之虛實施治不可偏執苦寒之劑也昔明醫呂滄洲治一人偶撥中疥。
出血如泉。
不止。
公視時已困極。
無氣可言。
脈惟尺部如絲。
他部皆無。
乃以四逆湯。
加荊芥防風。
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
一劑遂瘥。
又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
脈長弦。
因涉海為風濤所驚。
遂吐血升許。
且脅痛煩渴谵語。
适是年歲運當左尺不應。
諸醫鹹以為腎絕。
公曰此天和脈當無憂也遂投小柴胡湯。
減參加生地。
俟其胃實以承氣下之得利而愈。
若公者法無偏執。
藥随人投人知寒藥之治血而不知其熱劑之回生非全識也再錄立齋方論于後。
立齋曰愚按劉宗濃先生雲。
榮者水谷之精也。
和調于五髒。
灑陳于六腑。
乃能入于脈也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髒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洩于腎灌溉一身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故經雲氣主噓之血主濡之又雲肺朝百脈之氣。
脾統諸經之血。
氣血為人身之橐也。
觀此多因飲食起居。
六淫七情失宜。
虧損元氣。
以緻諸經失職。
不能司攝法當調補脾肝之氣使血各歸其原諸症自愈矣若潮熱咳嗽而脈數者。
元氣虛弱。
假熱之脈也。
尤當用甘溫調補脾胃為善。
立齋又雲古人治血症諸方。
多用寒劑。
惟上古之人。
形病俱實者宜用之。
今之患者多屬形病俱虛。
治者當求其屬而主之。
若前症郁熱傷肺而衄血者。
用黃益氣湯。
肺氣虛熱。
不能攝血而衄者。
用四君子加芎歸五味。
郁結傷脾而嗽吐血者。
用歸脾湯。
胃經有熱而嗽吐血者。
用犀角地黃湯。
胃氣弱而嗽吐血者。
用四君子加芎歸升麻。
腎經虛熱。
陰火内動。
而咯吐血者。
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
怒動肝火而見血者。
用加味逍遙散。
腎涸肝火動而見血者。
用六味丸。
雖曰血得熱而錯經妄行。
亦有衛氣虛。
不能統攝榮血。
而為妄行者。
不可不察。
以上諸症皆屬足三陰虧損虛火内動所作非外因所緻者宜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是治本也其因甚多。
不能枚舉。
治者當臨症而制宜。
庶無誤矣。
立齋又雲勞嗽見血等症。
有勞傷元氣。
内火妄動而傷肺者。
亦有勞傷腎水。
陰火上炎而傷肺者有因過服生地天門寒藥。
損傷脾胃。
不能生肺金而不愈者有因誤用黃柏知母之類。
損傷陽氣。
不能生陰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虧損而腎水不足以緻虛火上炎真藏為患也治須補中益氣湯補脾土以生肺金用六味地黃丸滋腎水而生陰精否則不救。
乙醜歲餘寓楚時。
适有仆婦年逾二旬。
每患便血。
醫投以藏連丸随服随愈。
先是同社一劉友貌英偉善屬文。
亦病便血。
服香連丸。
經歲不瘥。
飲食如常。
抵冬娶親。
辍前藥卻愈。
次夏患痢。
且能健啖。
起居不倦。
醫者投香連丸之劑。
僅四服。
至夜發厥而死。
惜哉。
大都積服寒劑。
脾氣由漸而傷。
及娶親後。
精血日耗。
元氣不支。
故遇蹶即仆理也。
譬如家國之亡。
任用匪類。
非陽喪于剛愎之小人。
則必陰敗于柔遜之奸儒。
禍非旦夕。
有由來矣。
再按婦人崩漏諸症雖雲血熱妄行。
治以四物湯加芩連之屬。
此古今通用常法也。
多有先由勞傷中氣。
或脾氣素虛。
不能統血。
繼因邪熱迫緻妄行者。
初起用前湯數服不止。
則當用東垣當歸芍藥湯補之。
若因循日久。
清氣下陷。
則服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之。
經雲陽密乃固。
先哲雲血脫益氣。
此良法也蓋血虛須兼補氣夫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自然之理此方用術為主。
所以神驗。
世醫不達此理。
拘執方書。
率用涼藥傷脾。
脾氣既弱。
安能固血因誤于劉守真謂諸血無寒豈知諸血無實乎無實則虛虛則不得以無寒論也故特表而正之。
[卷之五:治驗醫案下]目病最忌點洗 目注精于腎。
血于肝。
瞳一點水也。
裹以薄膜。
精瑩遠徹。
生身所恃。
其為病也。
腎水虛則昏。
肝火盛則赤澀。
遇風寒則患痛眵淚使肝腎得實縱冒外邪不能為害唯肝腎一虧不值外邪亦自生災。
今見世人每患目疾。
隻勤點洗。
甘心受害。
反以内養内治為迂緩無功。
良可哀憫。
夫點藥乃用爐甘石為君也。
一經煉。
性燥便妨睡精矣。
麝香片。
質主辛香。
性善走竄經絡。
沖辟道路。
則反引風入竅矣。
琥珀珍珠石燕銅青。
皆金石剽悍酸烈之物。
愈竭津液矣。
熊膽黃連。
性苦寒而凝壅風邪不得發越矣。
其有壯年元氣健實者。
患此惟清靜調養。
少待經盡氣複。
不治自愈。
縱療以點洗。
非藥之功也。
即衰老羸弱者。
不治亦隻病氣留連。
猶無大害。
而一敷以前藥燥烈之屬。
削其薄膜。
走竄之物。
散其真氣。
瞳精外脫。
迫而為淚淚幹明滅不至于盲不已也豈目之自盲乎吾以為一切眼病皆當于脾肝腎處尋源施治。
未有不瘳者。
東坡曰目病則逸之。
齒病則勞之。
治目如治民。
當如曹參之治齊。
治齒如治兵。
當如商鞅之治秦。
旨哉是言。
可不熟思哉。
因舉其經驗以為龜鑒。
甲申秋姜子社祖母年近七旬。
患風邪。
兩目赤痛。
延一眼科。
用點法。
越數日竟眇左眼。
又投以清火耗氣之劑。
轉增暈眩自汗。
右眼亦昏。
症劇。
延餘投以補中益氣湯。
加熟地五味枸杞決明數劑。
汗始。
斂右目複明。
又子社張門姻母亦患此症。
彼年方五旬。
元氣尚實。
餘令其密室避風。
遇痛謹勿揉按。
有淚聽其自流。
寬心恬養。
兼淡飲食。
隻甯耐七日。
投以清肝滋腎之藥。
數劑。
彼能守禁。
至期得複明如初。
又餘洪門表姊甲申夏患眼生翳。
延劉潤初治之。
劉曰須内外兼治則可愈。
于是潤初專療其外。
餘以健脾養血之劑。
滋補脾肝腎三經。
旬日翳消而體健逾昔。
戊寅春餘因有東膠之行。
至夏先室病脾洩不瘥。
一醫用辛燥之劑。
服數旬。
洩得愈。
豈知前藥涸血。
竟眇一眼。
右眼亦幾壞。
餘歸急投以滋陰益腎之劑。
三十服方得複明。
至左眼腎精不能上注目系。
絕則莫療矣。
猶子允敷每患赤眼。
六脈沉遲。
餘令其服八味丸。
及恣飲雞酒随愈。
夫赤眼亦有寒者。
豈應概投涼劑乎。
詳言數症以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