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古方詩括 雜病(二)
關燈
小
中
大
杏仁、人參、甘草各二分,扁豆、木瓜、赤茯苓、藿香各四分,香薷、濃樸各八分,姜棗煎溫服。
治暑傷心脾,霍亂轉筋,嘔瀉寒熱,痰嗽痞喘,頭目昏痛,肢體浮腫,便澀,冒暑背寒伏熱,厥冷瘧痢,中酒煩渴畏食。
又暑毒客上焦,胸膈痞塞,上氣喘急,湯藥入口即吐,加麝少許神效;如日間冒暑,夜感風露,加川芎、羌活,婦人胎前産後亦宜。
清暑益氣草參,麥冬五味青陳皮,澤瀉升麻蒼白術,神曲葛柏與當歸。
(見三卷) 清脾飲裡有柴胡,半夏黃芩草果咀,白術茯苓加濃樸,青皮甘草棗姜扶。
柴胡、半夏、黃芩、草果、白術、茯苓、濃樸、青皮各等分,甘草減半,姜棗煎服。
治因食傷脾,停滞痰飲,發瘧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膈滿能食,口苦舌幹,心煩而渴。
此方乃小柴、平胃、二陳合而加減。
一方倍茯苓至五錢,加常山二錢,姜煎露服,五更截瘧,令人不吐為妙。
人參養胃術苓甘,陳半樸果藿梅堪,能醫外感停痰食,寒瘧尤當早服含。
寒多加桂附,有熱加柴胡、黃芩。
(見三卷) 芎歸鼈甲散茯苓,芍藥半夏橘紅青,熱加柴胡寒草果,烏梅姜棗畏勞形。
鼈甲一錢,川芎、當歸、茯苓、芍藥、半夏、陳皮、青皮各五分,烏梅一個,姜棗煎服。
治勞瘧寒熱。
如熱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對金飲子先濃樸,蒼術甘草陳皮撮,加上草果又為良,姜棗煎來調治瘧。
濃樸、蒼術、甘草、陳皮、草果各等分,姜棗煎服。
治寒熱瘧疾,愈後調理脾胃尤好。
導滞湯歸芩連桂,大黃槟木甘草次,赤加甘草白加姜。
胃弱去黃加術制。
(見六卷) 地黃湯芍術柏榆,枳滑加之因痛墜。
生地、芍藥、白術、黃柏各一錢,地榆五分,水煎溫服。
治血痢疼痛。
如腹痛加枳殼、濃樸,後重加滑石。
初起用導滞湯,稍久用地黃湯。
真人養髒(湯)粟殼參,诃子當歸肉蔻真,白術木香并芍藥,幹姜肉桂不須尋。
罂粟殼一錢八分,人參、當歸、白術各三分,诃子六分,肉豆蔻二分半,木香七分,芍藥八分,幹姜、肉桂各四分(一方有甘草九分),水煎服。
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膿血如血腦,裡急後重,臍腹痛及脫肛下墜,酒毒便紅等症皆宜,惟髒寒者加附子。
滲濕湯中白術先,丁香蒼術茯苓兼,甘草陳皮有等分,幹姜加上濕皆痊。
白術二錢,蒼術二錢,茯苓、甘草、幹姜各五分,丁香、陳皮各二分半,姜棗煎服。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着,如坐水中,小便澀,大便溏。
除濕湯中用藿香,陳皮濃樸術名蒼,白術茯苓并半夏,入些甘草在中央。
藿香、蒼術、濃樸、半夏各八分,陳皮、白術、茯苓各四分,甘草二分,姜煎服。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着,腰腳酸疼,大便溏洩,小便澀或利。
五苓散内用豬苓,白術茯苓澤瀉停,肉桂用之多與少,白水煎來止渴行。
(見三卷) 四苓散即本方去肉桂。
薷苓湯:即香薷散合五苓散。
藿苓湯即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
木香化滞(湯)當歸梢,枳實陳皮半夏遙,柴術紅花草豆蔻,甘草生姜腹内消。
半夏一錢,柴胡、蒼術各四分,草豆蔻五分,木香、陳皮各二分,歸尾一分,枳實二分,紅花、甘草各半分;姜煎服。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于中脘,腹皮底徹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常常痞氣。
衛生湯即六君子,加上山藥薏苡仁,澤瀉黃連各等分,虛痰火瀉效如神。
(見六卷) 茵陳蒿湯隻一味,濃煎退疸去身黃,栀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
(見三卷) 一清飲子赤茯苓,用芎甘草柴桑皮,生姜棗子煎來服,黃膽發熱用之靈。
茯苓二錢,柴胡三錢,川芎、桑白皮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煎服。
治黃膽發熱及諸熱通用。
五皮散方亦甚寄,大腹桑根固用皮,茯苓姜橘俱等分,能救渾身
治暑傷心脾,霍亂轉筋,嘔瀉寒熱,痰嗽痞喘,頭目昏痛,肢體浮腫,便澀,冒暑背寒伏熱,厥冷瘧痢,中酒煩渴畏食。
又暑毒客上焦,胸膈痞塞,上氣喘急,湯藥入口即吐,加麝少許神效;如日間冒暑,夜感風露,加川芎、羌活,婦人胎前産後亦宜。
清暑益氣草參,麥冬五味青陳皮,澤瀉升麻蒼白術,神曲葛柏與當歸。
(見三卷) 清脾飲裡有柴胡,半夏黃芩草果咀,白術茯苓加濃樸,青皮甘草棗姜扶。
柴胡、半夏、黃芩、草果、白術、茯苓、濃樸、青皮各等分,甘草減半,姜棗煎服。
治因食傷脾,停滞痰飲,發瘧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膈滿能食,口苦舌幹,心煩而渴。
此方乃小柴、平胃、二陳合而加減。
一方倍茯苓至五錢,加常山二錢,姜煎露服,五更截瘧,令人不吐為妙。
人參養胃術苓甘,陳半樸果藿梅堪,能醫外感停痰食,寒瘧尤當早服含。
寒多加桂附,有熱加柴胡、黃芩。
(見三卷) 芎歸鼈甲散茯苓,芍藥半夏橘紅青,熱加柴胡寒草果,烏梅姜棗畏勞形。
鼈甲一錢,川芎、當歸、茯苓、芍藥、半夏、陳皮、青皮各五分,烏梅一個,姜棗煎服。
治勞瘧寒熱。
如熱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對金飲子先濃樸,蒼術甘草陳皮撮,加上草果又為良,姜棗煎來調治瘧。
濃樸、蒼術、甘草、陳皮、草果各等分,姜棗煎服。
治寒熱瘧疾,愈後調理脾胃尤好。
導滞湯歸芩連桂,大黃槟木甘草次,赤加甘草白加姜。
胃弱去黃加術制。
(見六卷) 地黃湯芍術柏榆,枳滑加之因痛墜。
生地、芍藥、白術、黃柏各一錢,地榆五分,水煎溫服。
治血痢疼痛。
如腹痛加枳殼、濃樸,後重加滑石。
初起用導滞湯,稍久用地黃湯。
真人養髒(湯)粟殼參,诃子當歸肉蔻真,白術木香并芍藥,幹姜肉桂不須尋。
罂粟殼一錢八分,人參、當歸、白術各三分,诃子六分,肉豆蔻二分半,木香七分,芍藥八分,幹姜、肉桂各四分(一方有甘草九分),水煎服。
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膿血如血腦,裡急後重,臍腹痛及脫肛下墜,酒毒便紅等症皆宜,惟髒寒者加附子。
滲濕湯中白術先,丁香蒼術茯苓兼,甘草陳皮有等分,幹姜加上濕皆痊。
白術二錢,蒼術二錢,茯苓、甘草、幹姜各五分,丁香、陳皮各二分半,姜棗煎服。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着,如坐水中,小便澀,大便溏。
除濕湯中用藿香,陳皮濃樸術名蒼,白術茯苓并半夏,入些甘草在中央。
藿香、蒼術、濃樸、半夏各八分,陳皮、白術、茯苓各四分,甘草二分,姜煎服。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着,腰腳酸疼,大便溏洩,小便澀或利。
五苓散内用豬苓,白術茯苓澤瀉停,肉桂用之多與少,白水煎來止渴行。
(見三卷) 四苓散即本方去肉桂。
薷苓湯:即香薷散合五苓散。
藿苓湯即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
木香化滞(湯)當歸梢,枳實陳皮半夏遙,柴術紅花草豆蔻,甘草生姜腹内消。
半夏一錢,柴胡、蒼術各四分,草豆蔻五分,木香、陳皮各二分,歸尾一分,枳實二分,紅花、甘草各半分;姜煎服。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于中脘,腹皮底徹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常常痞氣。
衛生湯即六君子,加上山藥薏苡仁,澤瀉黃連各等分,虛痰火瀉效如神。
(見六卷) 茵陳蒿湯隻一味,濃煎退疸去身黃,栀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為良。
(見三卷) 一清飲子赤茯苓,用芎甘草柴桑皮,生姜棗子煎來服,黃膽發熱用之靈。
茯苓二錢,柴胡三錢,川芎、桑白皮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煎服。
治黃膽發熱及諸熱通用。
五皮散方亦甚寄,大腹桑根固用皮,茯苓姜橘俱等分,能救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