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證
關燈
小
中
大
痘證不過氣血毒,
毒乃胎家淫火食穢,停蓄髒腑,生後啼聲一發,悉歸命門。
遇歲火運,時行傳染:或冬暖遇春夏而發;或因傷寒熱病失汗,下而變成:或因外感風寒,内傷生冷而發;或因跌仆驚恐蓄血而發,發則命門火動,煎熬左腎,夾脊逆流自頭額而下克丙火,不聚于面,令散四肢,所禀氣血實則勝毒,為順;氣血虛則毒勝,為逆;氣血與毒相等則險。
凡言順者,不必藥治;逆者,治之無效;險者,必用藥救。
首尾一十二日間。
除初熱三日不算,有熱發三五日,或十餘日故也。
自報痘至收靥,首尾一十二日,中間有不守禁戒,以緻淹纏。
又有氣血和者,不及一十二日而愈。
初不甚拘日數,以後分日,為初學較言耳。
證有初證并雜證,陰陽常變類傷寒;任他壞證并瘥證,無非邪與毒相殘。
初熱三日,類傷寒初證;自初熱至報痘,類傷寒六經三陰三陽證;六日以後,謂之雜證;報痘次至收靥,常證也;異常,謂之變證;水痘、斑疹,謂之類證;不治,謂之壞證;餘毒,謂之瘥證。
其間機軸俨似傷寒,但痘毒自裡出表,非若傷寒自表入裡,所以治法微異。
至于痘中百病,皆外感内傷,邪穢與毒相搏。
大法痘未盡出,見三陽證,宜清肌解毒;痘已出齊,見三陽證,宜溫中托裡。
太陽病惡寒身熱,氣急尿赤,出不快者,防風荊芥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
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者,連翹防風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
陽明病身熱目赤,便秘,瘡遍肌肉,出不快者,升麻葛根湯加紫草;四肢出不快者,防風芍藥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
太陰病腹滿自利,四肢厥逆,已出者,附子理中湯、木香散、理中丸。
少陰病痘出黑陷,口舌腐爛,四物湯加紫草、紅花。
厥陰病舌卷囊縮,糞青目青,時發厥逆,異功散、十全大補湯加附子。
凡陽證見于春夏及天晴則順,陰證見于秋冬及陰雨則逆。
痘象豆形色豆色,惟有黑陷最驚人; 痘者,豆也,大小不一無妨,惟欲圓滿硬實,不宜陷。
有皮嫩易破,他如茱萸者險;如麻子、如蠶種、如浮萍,不分個數者逆。
故曰:順其形則順,逆其形則逆。
色者,五髒精華,紅、黃、綠者為佳。
痘乃脾土及君相二火所主,黃綠乃脾胃正色,毒将出也;紅亦深色,桃紅三分,紅中一分白,毒始出也;鮮紅則為血熱。
初起紫者,大熱;白者,氣虛毒未出也。
初起白者,大虛;灰白者,血衰而氣滞也;黑者,毒滞而血幹也;焦褐者,氣血結也。
形屬氣兮色屬血,形貴充頂色潤身; 頂形圓滿者,天之象也。
氣,陽也,故形屬乎氣。
暈色紅潤者,地之象也。
血,陰也,故色屬乎血。
頂尖圓滿而不皴陷,則氣體天而常親乎上;根窠紅潤而暈外明淨,則氣體地而常親乎下,極其順也。
形色得半要根活,根地圓暈顯有神;交會不明形色反,燈影周旋眼法新。
氣可盈而血不可盈,苟或形陷伏而不綻凸,則氣不足以收毒,而反親乎下;色泛溢而不凝斂,則血有餘而反親乎上。
又有氣多血少者,痘雖凸而四圍無色;血多氣少者,痘雖陷而四圍紅紫;毒有餘而氣血不足者,其痘不發不紅,此氣血之辨也。
根即圓暈,痘曰窠,圈圍暈曰根,圈暈外曰地皮,白無紅是為交會。
明白圓暈乃氣血之會,形色之神也。
蓋包血而成圓者,氣之形,然必氣與血會,而後圓形周淨;附氣而成暈者,血之形,然必血與氣交,而後暈色分明。
雖然一元流行而已,自氣血凝滞而言,謂之形,自氣血光華而言,謂之色。
形中有色,色中有形,運用鼓舞形色而言,謂之神。
燈影周旋者,痘形色雖險,若燈光影與痘根圓暈相為周旋,根窠紅活,漿影深濃,雖陷伏灰紫,皆可調治。
若根窠不紅不起,血死不活,漿無影者,雖輕難治。
故雖白日,亦必用麻油紙撚照之。
自始至終,全以根地為主,眼法新巧,全在于此。
證與痘亦恒相因, 痘善而證惡者,必外感寒暑;證善而痘惡者,必外觸穢污。
痘為主,證為輔,雖無他證,而痘惡者必死。
表實難出虛易出; 證以身熱無汗為表實,痘以紅突為表實;證以身涼汗多為表虛,痘以灰陷為表虛。
蓋無汗則膚腠閉密,所以痘稍難出,出則紅活綻突;多汗則腠理空疏,所以痘反易出,出則灰灸頂平。
有言表實易出者,必裡實甚也,表虛難出者,必裡亦虛也。
裡實順靥虛倒靥, 證以便秘能食為裡實,吐瀉少食為裡虛。
裡實則正氣收毒,自痘頂而下,漸次結痂者順;裡虛則氣血不能收毒,而痘根先靥者逆。
不綻或淡表裡墜。
證既吐瀉汗多,痘又灰白陷伏,表裡俱敗。
輕者從頭至足稀,能食便調不須治;重者不食二便乖(或秘或溏),腳先頭上或齊至; 凡出、靥從頭至足為順,從足至頭為逆,頭腳齊出、齊靥者險。
所以輕者,靥出俱從頭至足,痘亦稀少;重者稠密,頭上未出未靥,腳上先出先靥。
然痘以脾土為主,自始至終,以能食者順。
脹貫時,宜食老雞補氣;收靥時,宜食雄鴨收毒,或豬精肉。
肥者助痰滞氣。
始終忌魚腥。
二日一便者為順,三四日不便者為秘,一日三四便者為利。
輕變重者非有妖,外感内傷犯污穢。
忌風寒,恐損表;忌暑,恐生煩躁;忌濕,恐膿不幹;忌生冷與蜜,恐寒中;忌肥膩,恐瀉;忌鹹,恐渴;忌酒、蔥、魚、羊、鹽等,恐癢。
淡食為佳。
忌煮雞、鵝、鴨卵,病患聞氣害目;忌柿、棗、砂糖,恐痘瘡入眼;忌茶、醋。
豬肝、豬血,恐瘢黑;忌燒香滿室以燥血,隻宜常燒蒼術、豬甲、乳香以避惡氣;忌酒色僧入灑淨冷水,閉其皮膚,大忌父母房室、月水、乳母腋氣、人畜糞污、房内炙爆、對梳掃地、生人往來、一切惡穢,以緻氣滞。
蓋氣聞香則行,聞臭則止故也。
自報痘至收靥,一有感傷穢污,便令當出不出,當靥不靥,或變黑陷作痛發癢,一切雜證。
大概外感,冬時,五積散去麻黃,加桂心、紫草;春時,不換金正氣散,加芎、芷、防風,或為風邪所襲者,消風散加紫草:暑月,六一散、清暑益氣湯,體薄清貴者,隻用保元湯,随證加減。
内傷乳食,氣壅遏者,二陳湯加山楂、升麻、白術,四君子湯加砂仁、木香、川芎、紫草,或枳術丸。
宿食重者,感應丸。
傷生冷、涼藥者,益黃散、治中湯。
内傷兼外感者,調解散、加味四聖散。
穢污觸者,避穢丹:蒼術、細辛、甘松、川芎、乳香、降真香各等分為末,烈火焚之。
将出者,用胡荽泡酒噴帳帏,及懸胡荽于帳中,甚者,以胡荽泡湯,化下蘇合香丸。
但胡荽能通心竅,利大腸,惟便滑者忌之。
穢毒入内黑陷者,再蘇丹:白礬、生地龍炒各等分為末。
每五分,用小豬尾血調新汲水下,不拘時服。
如體薄者,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黃梢、連翹、白芷、甘草梢、木香。
類證水痘熱三日,出靥俱易眼光華; 水痘似正痘,仍身熱二三日而出,初出即如赤小豆大,皮薄痂結,中空圓暈更少,易出易靥,被濕則難結痂,亦不為害。
外證兩眼如水,宜小麥湯:滑石、甘草、地骨皮各一分,人參、麻黃、大黃、知母、羌活、葶苈各二分,小麥七粒,水煎服。
如斑瘡水痘,煩熱溺澀,口舌生瘡者,八正散。
鬥熱發斑或丹毒, 斑紅痕如錦紋,或如蚊迹,與傷寒陽毒發斑同,熱極則發,宜敗毒散表之,汗後身涼,紅痕自退。
再越二日,或報痘反少。
又有報痘時,熱盛發斑者,透肌散加紅花、黃芩、升麻。
咽痛,加玄參、磨犀角和服,或玄參升麻湯加減。
熱盛者,解毒湯加芎、歸、白芍、防風。
若見黑斑即死,水、膿後發斑者亦死,斑少者可救。
報痘時有紅丹如雲頭尖者,敗毒散加紫草、紅花、黃芩解之;如腫高紅紫痕者,透肌散加黃芩、地骨皮、蟬蛻。
頂平有水是疹麻。
疹如粟米,微紅,隐隐皮膚不出,作癢,全無腫痛;麻即如麻,頂平軟,不礙指,即有清水。
痘多夾疹同出,麻亦多夾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
但痘成膿後,出疹者反順,水後出者逆。
又有先發疹而後發斑者,亦無害。
治疹宜消風熱,用敗毒散加葛根、升麻、白芷,表退肌熱,則疹自無矣。
又有報痘後,麻疹稠密如蠶種者,透肌散加柴胡、紅花解之。
若色好,不可過用涼藥,必傷脾胃,易緻陷伏也。
麻有夾痘同出者,麻沒痘存色愈加; 麻夾痘出者,治痘為主,麻必先沒而痘獨存。
蓋痘屬五髒為陰,難出難靥;麻屬六腑為陽,易出易沒。
麻沒後痘必起發,形色愈加者順,如形色已虧者,四君子湯加芎、歸、黃;黑陷者,去茯苓,更加紫草、木香、糯米,入酒煎服。
麻急理麻痘急(理)痘,麻痘源頭共一家。
雜證熱毒頭亦痛, 凡雜證,皆因榮衛不和,以緻毒不洩于肌膚,而反内攻髒腑,或上攻咽、膈、頭面,多挾内外邪穢。
頭痛初起為風,以後多熱毒上攻,毒甚則腫。
眼紅舌苔唇吒; 眼角流紅,或目黃,肝熱;舌上白苔,心熱;口唇吒啧欲怒,肺熱。
口瘡咽痛郁多啼,口瘡痛不能食,脾熱,五福化毒丹,或蜜漬黃柏汁飲之。
咽幹澀痛,口爛齒腫,心胃熱也,甘露飲,或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竹葉煎服;水漿不入者,紫雪抱龍丸、消毒飲。
如能食便溏者,又當清上溫下,不可純用涼藥。
多啼,當察外證、郁毒在表在裡,調之。
如果因心熱、痰熱者,辰砂六一散,痘未出,蔥白煎湯下;痘出盛,燈心煎湯下;黑陷者,加龍腦半厘,紫草煎湯下。
貫脹極忌咳與喘。
初熱咳嗽氣促,風寒在表故也。
痘出時咳嗽脅痛,吐食不下者,半表裡邪也,小柴胡湯加五味子、枳殼、桔梗;小便赤者,加山栀、赤茯苓。
如服冷藥太過,咳嗽、肢冷、嘔吐者,甘草幹姜湯。
脹貫時,呵欠、噴嚏、打屁亦忌。
如咳嗽氣喘,乃毒攻肺脹,胸高聲啞而死,果系外感者,亦必痘好乃吉。
初起煩躁喘急者,麻黃湯加桑白皮及麝一厘,或黃芩湯加麻黃、桂枝;便秘者,前胡枳殼湯。
凡無痰喘急,不能卧者,死。
大渴不止恐陰虛, 口渴,毒火炎上者,用甘草、栝蒌根等分,水煎服,或黑豆、綠豆各二合,烏梅二個,水煎澄清服;飲水小便少者,恐濕漬脾土,後難收靥,宜六一散滲之;内虛津乏者,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或參苓白術散、黃六一湯。
如虛陽偏盛好飲冷者,木香散,倍丁香、官桂;陰寒偏盛好飲熱者,異功散加木香、當歸。
惟血虛痘黑,火動發渴者難治。
凡虛證見渴者皆死。
胸緊煩躁安眠少; 胸膈緊滿者,枳梗湯,或二陳湯加枳殼。
煩躁動止不甯,初起報痘時躁者,表未解也,宜清内解肌,黃芩芍藥湯和之;起脹時躁者,毒欲散未散也,或生黑豆一味煎湯,徐徐冷凍飲料,解毒散熱,召複陰氣,或抱龍丸、生犀角磨汁、單甘草煎湯,俱能解毒;貫膿時躁者,毒沖心膈也,宜利小便,大便不通者,宜潤之;結痂後躁者,解其餘毒可也。
痘出及餘毒煩躁,小便不利者,用燈心一把,鼈甲二兩煎服。
煩躁不得眠者,酸棗仁湯。
腹痛有塊或堅硬, 初熱時腹痛甚,手足稍冷,尻、陰冷,為痘毒作痛無疑。
外感,宜藿香正氣散、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俱加山楂;内傷生冷凍飲料食,腹痛自利者,理中湯加陳皮、砂仁、木香。
如痘出腹痛,便調者,無妨;便秘鼻熱,痛甚,痘出不快,體冷甚發厥者,獨聖散,或四磨湯,服之則毒氣洩而四肢溫,腹痛自止。
已出,厥痛者亦宜。
腹脹初起尚可表。
初熱腹肛,毒與邪搏,升麻葛根湯加山楂、牛蒡子,微汗即散。
一切異證,随證加減由人。
但此湯乃初起及結痂後,解毒涼肌之藥,惟内虛胃弱,及紅點見後無表證者忌之,如大小便難者,四聖散、紫草飲。
失血肺胃被熱侵,毒并大腸便瘀了; 痘出陰分,極忌動血。
口鼻失血,肺胃熱甚,宜解毒湯加生地、大黃;輕者,黃芩湯;虛熱者,單人中白為末,蜜水調服。
便血糞黑,毒并大腸,犀角地黃湯,或小柴胡湯加生地。
痘出下利黃赤膿血,身熱作渴者,薤白湯、三黃熟艾湯,解其毒而痘自出。
便血神昏不醒者,抱龍丸救之。
蓋痘雖内毒,運之者血,心主血藏神,今便血神昏,宜乎危矣。
如大小便血及七孔流血者,即死。
有因服涼藥以緻毒陷,瀉血有如豆汁黑者,急用理
遇歲火運,時行傳染:或冬暖遇春夏而發;或因傷寒熱病失汗,下而變成:或因外感風寒,内傷生冷而發;或因跌仆驚恐蓄血而發,發則命門火動,煎熬左腎,夾脊逆流自頭額而下克丙火,不聚于面,令散四肢,所禀氣血實則勝毒,為順;氣血虛則毒勝,為逆;氣血與毒相等則險。
凡言順者,不必藥治;逆者,治之無效;險者,必用藥救。
首尾一十二日間。
除初熱三日不算,有熱發三五日,或十餘日故也。
自報痘至收靥,首尾一十二日,中間有不守禁戒,以緻淹纏。
又有氣血和者,不及一十二日而愈。
初不甚拘日數,以後分日,為初學較言耳。
證有初證并雜證,陰陽常變類傷寒;任他壞證并瘥證,無非邪與毒相殘。
初熱三日,類傷寒初證;自初熱至報痘,類傷寒六經三陰三陽證;六日以後,謂之雜證;報痘次至收靥,常證也;異常,謂之變證;水痘、斑疹,謂之類證;不治,謂之壞證;餘毒,謂之瘥證。
其間機軸俨似傷寒,但痘毒自裡出表,非若傷寒自表入裡,所以治法微異。
至于痘中百病,皆外感内傷,邪穢與毒相搏。
大法痘未盡出,見三陽證,宜清肌解毒;痘已出齊,見三陽證,宜溫中托裡。
太陽病惡寒身熱,氣急尿赤,出不快者,防風荊芥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
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者,連翹防風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
陽明病身熱目赤,便秘,瘡遍肌肉,出不快者,升麻葛根湯加紫草;四肢出不快者,防風芍藥甘草湯:三味等分,水煎服。
太陰病腹滿自利,四肢厥逆,已出者,附子理中湯、木香散、理中丸。
少陰病痘出黑陷,口舌腐爛,四物湯加紫草、紅花。
厥陰病舌卷囊縮,糞青目青,時發厥逆,異功散、十全大補湯加附子。
凡陽證見于春夏及天晴則順,陰證見于秋冬及陰雨則逆。
痘象豆形色豆色,惟有黑陷最驚人; 痘者,豆也,大小不一無妨,惟欲圓滿硬實,不宜陷。
有皮嫩易破,他如茱萸者險;如麻子、如蠶種、如浮萍,不分個數者逆。
故曰:順其形則順,逆其形則逆。
色者,五髒精華,紅、黃、綠者為佳。
痘乃脾土及君相二火所主,黃綠乃脾胃正色,毒将出也;紅亦深色,桃紅三分,紅中一分白,毒始出也;鮮紅則為血熱。
初起紫者,大熱;白者,氣虛毒未出也。
初起白者,大虛;灰白者,血衰而氣滞也;黑者,毒滞而血幹也;焦褐者,氣血結也。
形屬氣兮色屬血,形貴充頂色潤身; 頂形圓滿者,天之象也。
氣,陽也,故形屬乎氣。
暈色紅潤者,地之象也。
血,陰也,故色屬乎血。
頂尖圓滿而不皴陷,則氣體天而常親乎上;根窠紅潤而暈外明淨,則氣體地而常親乎下,極其順也。
形色得半要根活,根地圓暈顯有神;交會不明形色反,燈影周旋眼法新。
氣可盈而血不可盈,苟或形陷伏而不綻凸,則氣不足以收毒,而反親乎下;色泛溢而不凝斂,則血有餘而反親乎上。
又有氣多血少者,痘雖凸而四圍無色;血多氣少者,痘雖陷而四圍紅紫;毒有餘而氣血不足者,其痘不發不紅,此氣血之辨也。
根即圓暈,痘曰窠,圈圍暈曰根,圈暈外曰地皮,白無紅是為交會。
明白圓暈乃氣血之會,形色之神也。
蓋包血而成圓者,氣之形,然必氣與血會,而後圓形周淨;附氣而成暈者,血之形,然必血與氣交,而後暈色分明。
雖然一元流行而已,自氣血凝滞而言,謂之形,自氣血光華而言,謂之色。
形中有色,色中有形,運用鼓舞形色而言,謂之神。
燈影周旋者,痘形色雖險,若燈光影與痘根圓暈相為周旋,根窠紅活,漿影深濃,雖陷伏灰紫,皆可調治。
若根窠不紅不起,血死不活,漿無影者,雖輕難治。
故雖白日,亦必用麻油紙撚照之。
自始至終,全以根地為主,眼法新巧,全在于此。
證與痘亦恒相因, 痘善而證惡者,必外感寒暑;證善而痘惡者,必外觸穢污。
痘為主,證為輔,雖無他證,而痘惡者必死。
表實難出虛易出; 證以身熱無汗為表實,痘以紅突為表實;證以身涼汗多為表虛,痘以灰陷為表虛。
蓋無汗則膚腠閉密,所以痘稍難出,出則紅活綻突;多汗則腠理空疏,所以痘反易出,出則灰灸頂平。
有言表實易出者,必裡實甚也,表虛難出者,必裡亦虛也。
裡實順靥虛倒靥, 證以便秘能食為裡實,吐瀉少食為裡虛。
裡實則正氣收毒,自痘頂而下,漸次結痂者順;裡虛則氣血不能收毒,而痘根先靥者逆。
不綻或淡表裡墜。
證既吐瀉汗多,痘又灰白陷伏,表裡俱敗。
輕者從頭至足稀,能食便調不須治;重者不食二便乖(或秘或溏),腳先頭上或齊至; 凡出、靥從頭至足為順,從足至頭為逆,頭腳齊出、齊靥者險。
所以輕者,靥出俱從頭至足,痘亦稀少;重者稠密,頭上未出未靥,腳上先出先靥。
然痘以脾土為主,自始至終,以能食者順。
脹貫時,宜食老雞補氣;收靥時,宜食雄鴨收毒,或豬精肉。
肥者助痰滞氣。
始終忌魚腥。
二日一便者為順,三四日不便者為秘,一日三四便者為利。
輕變重者非有妖,外感内傷犯污穢。
忌風寒,恐損表;忌暑,恐生煩躁;忌濕,恐膿不幹;忌生冷與蜜,恐寒中;忌肥膩,恐瀉;忌鹹,恐渴;忌酒、蔥、魚、羊、鹽等,恐癢。
淡食為佳。
忌煮雞、鵝、鴨卵,病患聞氣害目;忌柿、棗、砂糖,恐痘瘡入眼;忌茶、醋。
豬肝、豬血,恐瘢黑;忌燒香滿室以燥血,隻宜常燒蒼術、豬甲、乳香以避惡氣;忌酒色僧入灑淨冷水,閉其皮膚,大忌父母房室、月水、乳母腋氣、人畜糞污、房内炙爆、對梳掃地、生人往來、一切惡穢,以緻氣滞。
蓋氣聞香則行,聞臭則止故也。
自報痘至收靥,一有感傷穢污,便令當出不出,當靥不靥,或變黑陷作痛發癢,一切雜證。
大概外感,冬時,五積散去麻黃,加桂心、紫草;春時,不換金正氣散,加芎、芷、防風,或為風邪所襲者,消風散加紫草:暑月,六一散、清暑益氣湯,體薄清貴者,隻用保元湯,随證加減。
内傷乳食,氣壅遏者,二陳湯加山楂、升麻、白術,四君子湯加砂仁、木香、川芎、紫草,或枳術丸。
宿食重者,感應丸。
傷生冷、涼藥者,益黃散、治中湯。
内傷兼外感者,調解散、加味四聖散。
穢污觸者,避穢丹:蒼術、細辛、甘松、川芎、乳香、降真香各等分為末,烈火焚之。
将出者,用胡荽泡酒噴帳帏,及懸胡荽于帳中,甚者,以胡荽泡湯,化下蘇合香丸。
但胡荽能通心竅,利大腸,惟便滑者忌之。
穢毒入内黑陷者,再蘇丹:白礬、生地龍炒各等分為末。
每五分,用小豬尾血調新汲水下,不拘時服。
如體薄者,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黃梢、連翹、白芷、甘草梢、木香。
類證水痘熱三日,出靥俱易眼光華; 水痘似正痘,仍身熱二三日而出,初出即如赤小豆大,皮薄痂結,中空圓暈更少,易出易靥,被濕則難結痂,亦不為害。
外證兩眼如水,宜小麥湯:滑石、甘草、地骨皮各一分,人參、麻黃、大黃、知母、羌活、葶苈各二分,小麥七粒,水煎服。
如斑瘡水痘,煩熱溺澀,口舌生瘡者,八正散。
鬥熱發斑或丹毒, 斑紅痕如錦紋,或如蚊迹,與傷寒陽毒發斑同,熱極則發,宜敗毒散表之,汗後身涼,紅痕自退。
再越二日,或報痘反少。
又有報痘時,熱盛發斑者,透肌散加紅花、黃芩、升麻。
咽痛,加玄參、磨犀角和服,或玄參升麻湯加減。
熱盛者,解毒湯加芎、歸、白芍、防風。
若見黑斑即死,水、膿後發斑者亦死,斑少者可救。
報痘時有紅丹如雲頭尖者,敗毒散加紫草、紅花、黃芩解之;如腫高紅紫痕者,透肌散加黃芩、地骨皮、蟬蛻。
頂平有水是疹麻。
疹如粟米,微紅,隐隐皮膚不出,作癢,全無腫痛;麻即如麻,頂平軟,不礙指,即有清水。
痘多夾疹同出,麻亦多夾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
但痘成膿後,出疹者反順,水後出者逆。
又有先發疹而後發斑者,亦無害。
治疹宜消風熱,用敗毒散加葛根、升麻、白芷,表退肌熱,則疹自無矣。
又有報痘後,麻疹稠密如蠶種者,透肌散加柴胡、紅花解之。
若色好,不可過用涼藥,必傷脾胃,易緻陷伏也。
麻有夾痘同出者,麻沒痘存色愈加; 麻夾痘出者,治痘為主,麻必先沒而痘獨存。
蓋痘屬五髒為陰,難出難靥;麻屬六腑為陽,易出易沒。
麻沒後痘必起發,形色愈加者順,如形色已虧者,四君子湯加芎、歸、黃;黑陷者,去茯苓,更加紫草、木香、糯米,入酒煎服。
麻急理麻痘急(理)痘,麻痘源頭共一家。
雜證熱毒頭亦痛, 凡雜證,皆因榮衛不和,以緻毒不洩于肌膚,而反内攻髒腑,或上攻咽、膈、頭面,多挾内外邪穢。
頭痛初起為風,以後多熱毒上攻,毒甚則腫。
眼紅舌苔唇吒; 眼角流紅,或目黃,肝熱;舌上白苔,心熱;口唇吒啧欲怒,肺熱。
口瘡咽痛郁多啼,口瘡痛不能食,脾熱,五福化毒丹,或蜜漬黃柏汁飲之。
咽幹澀痛,口爛齒腫,心胃熱也,甘露飲,或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竹葉煎服;水漿不入者,紫雪抱龍丸、消毒飲。
如能食便溏者,又當清上溫下,不可純用涼藥。
多啼,當察外證、郁毒在表在裡,調之。
如果因心熱、痰熱者,辰砂六一散,痘未出,蔥白煎湯下;痘出盛,燈心煎湯下;黑陷者,加龍腦半厘,紫草煎湯下。
貫脹極忌咳與喘。
初熱咳嗽氣促,風寒在表故也。
痘出時咳嗽脅痛,吐食不下者,半表裡邪也,小柴胡湯加五味子、枳殼、桔梗;小便赤者,加山栀、赤茯苓。
如服冷藥太過,咳嗽、肢冷、嘔吐者,甘草幹姜湯。
脹貫時,呵欠、噴嚏、打屁亦忌。
如咳嗽氣喘,乃毒攻肺脹,胸高聲啞而死,果系外感者,亦必痘好乃吉。
初起煩躁喘急者,麻黃湯加桑白皮及麝一厘,或黃芩湯加麻黃、桂枝;便秘者,前胡枳殼湯。
凡無痰喘急,不能卧者,死。
大渴不止恐陰虛, 口渴,毒火炎上者,用甘草、栝蒌根等分,水煎服,或黑豆、綠豆各二合,烏梅二個,水煎澄清服;飲水小便少者,恐濕漬脾土,後難收靥,宜六一散滲之;内虛津乏者,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或參苓白術散、黃六一湯。
如虛陽偏盛好飲冷者,木香散,倍丁香、官桂;陰寒偏盛好飲熱者,異功散加木香、當歸。
惟血虛痘黑,火動發渴者難治。
凡虛證見渴者皆死。
胸緊煩躁安眠少; 胸膈緊滿者,枳梗湯,或二陳湯加枳殼。
煩躁動止不甯,初起報痘時躁者,表未解也,宜清内解肌,黃芩芍藥湯和之;起脹時躁者,毒欲散未散也,或生黑豆一味煎湯,徐徐冷凍飲料,解毒散熱,召複陰氣,或抱龍丸、生犀角磨汁、單甘草煎湯,俱能解毒;貫膿時躁者,毒沖心膈也,宜利小便,大便不通者,宜潤之;結痂後躁者,解其餘毒可也。
痘出及餘毒煩躁,小便不利者,用燈心一把,鼈甲二兩煎服。
煩躁不得眠者,酸棗仁湯。
腹痛有塊或堅硬, 初熱時腹痛甚,手足稍冷,尻、陰冷,為痘毒作痛無疑。
外感,宜藿香正氣散、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俱加山楂;内傷生冷凍飲料食,腹痛自利者,理中湯加陳皮、砂仁、木香。
如痘出腹痛,便調者,無妨;便秘鼻熱,痛甚,痘出不快,體冷甚發厥者,獨聖散,或四磨湯,服之則毒氣洩而四肢溫,腹痛自止。
已出,厥痛者亦宜。
腹脹初起尚可表。
初熱腹肛,毒與邪搏,升麻葛根湯加山楂、牛蒡子,微汗即散。
一切異證,随證加減由人。
但此湯乃初起及結痂後,解毒涼肌之藥,惟内虛胃弱,及紅點見後無表證者忌之,如大小便難者,四聖散、紫草飲。
失血肺胃被熱侵,毒并大腸便瘀了; 痘出陰分,極忌動血。
口鼻失血,肺胃熱甚,宜解毒湯加生地、大黃;輕者,黃芩湯;虛熱者,單人中白為末,蜜水調服。
便血糞黑,毒并大腸,犀角地黃湯,或小柴胡湯加生地。
痘出下利黃赤膿血,身熱作渴者,薤白湯、三黃熟艾湯,解其毒而痘自出。
便血神昏不醒者,抱龍丸救之。
蓋痘雖内毒,運之者血,心主血藏神,今便血神昏,宜乎危矣。
如大小便血及七孔流血者,即死。
有因服涼藥以緻毒陷,瀉血有如豆汁黑者,急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