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瀉
關燈
小
中
大
水者,益黃散。
瀉臭?乳食必傷。
内傷乳食不化,面黃腹脹,瀉如抱壞雞卵臭者,消乳食丹:丁香、木香、青皮、肉豆蔻、三棱、莪術各等分,為末,糊丸麻子大。
每五丸,米飲下。
小便不清者,胃苓湯加肉豆蔻為丸,米飲下。
腹痛吐乳者,平胃散合蘇合香丸,蜜調米飲下。
挾痰者,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白術、烏梅,熱加黃連,寒加幹姜。
危甚者,燒針丸:黃丹一兩,或加枯礬等分,為末,棗肉丸芡實大。
每服一丸,用針挑于燈焰上燒存性,乳汁或米泔冷水任化下。
此藥清鎮,專主吐逆及瀉,大人亦宜。
内虛失音為腎怯, 吐瀉五内俱虛,有失音者,乃腎怯也,腎氣丸主之。
凡大病後失音者同。
食少氣陷損胃陽: 吐瀉久不止者,乃清氣下陷,胃口陽虛。
飲食少進,四肢無力,升陽益胃湯主之,或異功散;虛渴者,錢氏白術散。
但食即吐先除積, 内傷乳食,面色青白,發熱,四肢逆冷,腹脹,當先用消乳食丹取積消導,寬利胸膈。
如嘔甚者,隻用白豆蔻、砂仁等分,甘草減半,為末,幹糁芽兒口中。
凡吃乳、吃物、飲水不下者宜,或燒針丸亦妙。
冷氣入胃,嘔吐不已者,四君子加白豆蔻、砂仁、肉豆蔻、山藥,為末或蜜丸,每一錢,木瓜,紫蘇煎湯下。
脾胃虛弱逆痰,含哭飲乳,食物停滞不散,腹滿嘔吐乳者,四君子湯加南星、砂仁、丁香、藿香、冬瓜子,姜煎服;或啟脾丸。
嘔而不止,痰涎在喉有聲,将作驚者,二陳湯加丁香,藿香;或抱龍丸主之。
因驚氣逆而吐者,大溫驚丸。
吐而湯水不納者,五苓散。
吐涎痰熱者,白玉餅下之;冷者溫之。
有吐沫,或白綠水者,胃冷也,理中丸,或半夏、陳粟米等分,姜煎服。
吐稠涎及血者,肺熱也;久則肺虛,阿膠散加減。
吐沫水者,後必蟲痛,安蟲丸:幹漆二分,雄黃、巴霜各一錢,為末,糊丸黍米大。
每五七丸或二十丸,發時取東行石榴根煎湯;痛甚,苦楝根或蕪荑煎湯下,量兒大小服之。
經年吐乳,眼慢糞穢有筋膜者,乃父母交感時吃乳所緻,宜益黃散、五疳保童丸。
凡乳因驚、因積、因氣滞、因外感,與治吐同。
瀉滑青者慢驚防。
滑者,或出不知,或直射濺流,或谷食不化,或下之如桶潰,四君子湯加诃子、木香、陳皮、肉豆蔻,姜煎服,兼進固腸丸,或真人養髒湯,或沒石子丸加乳香、肉豆蔻選用。
瀉青色者,乃夾驚,木克土也,益黃散、大溫驚丸主之。
有初起黃變青,或瀉藥物直過者,尤為寒瀉,三五次即困,急用附子理中湯;或肢冷,口鼻氣亦冷,欲作慢驚、慢脾者,觀音散加全蠍、天麻、防風、羌活;甚者,用金液丹為末,煎生姜,米飲調灌,多服乃效。
候胃氣已生,手足漸暖,螈猶在者,卻用金液丹,合青州白丸子等分服之,兼用異功散、理中丸、鈎藤散、轉驚丸調理,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
金液丹,真小兒吐之妙劑也。
蓋小兒吐瀉,皆當溫補,若已虛損,尤當速生胃氣。
惟尋常時行瀉證,不可遽投熱藥,吐瀉止,痢作無疑。
若患瘡瀉青,乃毒去無害,不必服藥。
瀉臭?乳食必傷。
内傷乳食不化,面黃腹脹,瀉如抱壞雞卵臭者,消乳食丹:丁香、木香、青皮、肉豆蔻、三棱、莪術各等分,為末,糊丸麻子大。
每五丸,米飲下。
小便不清者,胃苓湯加肉豆蔻為丸,米飲下。
腹痛吐乳者,平胃散合蘇合香丸,蜜調米飲下。
挾痰者,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白術、烏梅,熱加黃連,寒加幹姜。
危甚者,燒針丸:黃丹一兩,或加枯礬等分,為末,棗肉丸芡實大。
每服一丸,用針挑于燈焰上燒存性,乳汁或米泔冷水任化下。
此藥清鎮,專主吐逆及瀉,大人亦宜。
内虛失音為腎怯, 吐瀉五内俱虛,有失音者,乃腎怯也,腎氣丸主之。
凡大病後失音者同。
食少氣陷損胃陽: 吐瀉久不止者,乃清氣下陷,胃口陽虛。
飲食少進,四肢無力,升陽益胃湯主之,或異功散;虛渴者,錢氏白術散。
但食即吐先除積, 内傷乳食,面色青白,發熱,四肢逆冷,腹脹,當先用消乳食丹取積消導,寬利胸膈。
如嘔甚者,隻用白豆蔻、砂仁等分,甘草減半,為末,幹糁芽兒口中。
凡吃乳、吃物、飲水不下者宜,或燒針丸亦妙。
冷氣入胃,嘔吐不已者,四君子加白豆蔻、砂仁、肉豆蔻、山藥,為末或蜜丸,每一錢,木瓜,紫蘇煎湯下。
脾胃虛弱逆痰,含哭飲乳,食物停滞不散,腹滿嘔吐乳者,四君子湯加南星、砂仁、丁香、藿香、冬瓜子,姜煎服;或啟脾丸。
嘔而不止,痰涎在喉有聲,将作驚者,二陳湯加丁香,藿香;或抱龍丸主之。
因驚氣逆而吐者,大溫驚丸。
吐而湯水不納者,五苓散。
吐涎痰熱者,白玉餅下之;冷者溫之。
有吐沫,或白綠水者,胃冷也,理中丸,或半夏、陳粟米等分,姜煎服。
吐稠涎及血者,肺熱也;久則肺虛,阿膠散加減。
吐沫水者,後必蟲痛,安蟲丸:幹漆二分,雄黃、巴霜各一錢,為末,糊丸黍米大。
每五七丸或二十丸,發時取東行石榴根煎湯;痛甚,苦楝根或蕪荑煎湯下,量兒大小服之。
經年吐乳,眼慢糞穢有筋膜者,乃父母交感時吃乳所緻,宜益黃散、五疳保童丸。
凡乳因驚、因積、因氣滞、因外感,與治吐同。
瀉滑青者慢驚防。
滑者,或出不知,或直射濺流,或谷食不化,或下之如桶潰,四君子湯加诃子、木香、陳皮、肉豆蔻,姜煎服,兼進固腸丸,或真人養髒湯,或沒石子丸加乳香、肉豆蔻選用。
瀉青色者,乃夾驚,木克土也,益黃散、大溫驚丸主之。
有初起黃變青,或瀉藥物直過者,尤為寒瀉,三五次即困,急用附子理中湯;或肢冷,口鼻氣亦冷,欲作慢驚、慢脾者,觀音散加全蠍、天麻、防風、羌活;甚者,用金液丹為末,煎生姜,米飲調灌,多服乃效。
候胃氣已生,手足漸暖,螈猶在者,卻用金液丹,合青州白丸子等分服之,兼用異功散、理中丸、鈎藤散、轉驚丸調理,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
金液丹,真小兒吐之妙劑也。
蓋小兒吐瀉,皆當溫補,若已虛損,尤當速生胃氣。
惟尋常時行瀉證,不可遽投熱藥,吐瀉止,痢作無疑。
若患瘡瀉青,乃毒去無害,不必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