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總括
關燈
小
中
大
力不行,反滞為害。
《活人》雲:補湯須用熟,利藥不嫌生。
補藥用水二盞煎至八分。
或三盞煎至一盞,利藥一盞半煎至一盞,或一盞煎至八分。
又主病藥宜先煎,如發汗則以麻黃為主,須先煎麻黃一二沸,然後入餘藥同煎。
餘仿此。
止汗先煎桂枝,和解先煎柴胡,下藥先煎枳實,吐藥先煎山栀,溫藥先煎幹姜,行血先煎桃仁,利水先煎豬苓,止瀉先煎白術,消渴先煎天花粉,止痛先煎芍藥,發黃先煎茵陳,發斑先煎青黛,發狂先煎石膏,嘔吐先煎半夏,勞力感寒先煎黃,感冒傷寒先煎羌活,暑證先煎香茹,風病先煎防風,腹如雷鳴先煎煨生姜,濕證先煎蒼術。
凡服藥病在上者,食後徐徐服;病在中者,食遠服;病在下者,宜空心頓服之,以達下也。
病在四肢血脈者,宜饑食而在晝;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若嘔吐難納藥者,必徐徐一匙而進,不可太急也。
又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
凡服藥後須三時久,方可食飯,亦不可即眠,令藥氣行也。
五禁:鹹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服藥禁忌:有術,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魚等物;有藜蘆,勿食狸肉;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野豬肉;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有地黃,勿食蕪荑;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有細辛,勿食生菜;有甘草,勿食菘菜及海藻;有牡丹,勿食生胡荽;有商陸,勿食犬肉;有常山,勿食生蔥、生菜;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有茯苓,勿食醋物;有鼈甲,勿食苋菜;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腥臊等物,服藥通忌見死屍及産婦淹穢事。
妊娠禁服: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幹姜桃仁通;砂幹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不中。
用當一匕是仙方。
随證用藥心法。
外感四氣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萸。
巅頂痛須用本,去川芎。
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用。
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小腹痛須用青皮。
脅痛、往來潮熱,日晡潮熱須用柴胡。
胃脘痛須用草豆蔻。
腹脹須用濃樸、白芍。
腹中窄狹須用蒼術。
肌熱及去痰須用黃芩。
胸中煩熱須用山栀。
腹中實熱大便閉須用大黃、芒硝。
小便黃須用黃柏,數澀者加澤瀉。
上焦熱須用黃芩瀉肺火,中焦濕熱及痛須用黃連瀉心火,下焦濕腫及痛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瀉膀胱火。
口渴須用葛根,茯苓,禁半夏,内傷脾胃肌熱及虛汗,須用黃。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嗜睡及去痰,須用白術。
宿食不消及心下痞,須用黃連、枳實;飲水多緻傷脾胃須用白術、茯苓、豬苓。
水洩須用白術、茯苓、芍藥。
内傷氣分補氣,須用人參。
氣虛驚悸恍惚,須用茯神。
破滞氣須用枳殼利肺,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
氣刺痛須用枳殼,看在何部分,引經藥導之。
去滞氣須用青皮瀉肝,多服損真氣。
治氣之标:須用木香行中下焦氣,香附快滞氣,陳皮洩逆氣,紫蘇散麥氣,濃樸洩衛氣,槟榔洩至高之氣,藿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慎用。
治氣之本:氣郁上升須用川芎、香附、山栀、芩、連;陰火沖上須用知母、黃柏,佐以木香。
蓋氣郁上升,皆屬火也。
内傷血分,補血不足,須用炙甘草,或益母草、夏枯草、龜版、牛膝、枸杞子。
血寒須用姜、桂,血熱須用生地、苦參。
和血須用當歸,如血刺痛,分上下根梢用之。
破滞血,須用桃仁、紅花、血竭、牡丹皮。
血崩須用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榈炭。
血痛須用乳、沒、五靈脂。
内傷痰嗽,須用五味子,喘者用阿膠。
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用陳皮、白術。
瘡痛不可忍,須用黃柏、黃芩。
詳上下根梢及引經藥。
眼痛不可忍,須用黃連、當歸,以酒浸洗。
凡純寒純熱藥中,須用甘草以緩其力,寒熱相雜者用之以和其性。
如陰莖中痛,須用生甘草梢。
此其大略,觸類通于各門可也。
《活人》雲:補湯須用熟,利藥不嫌生。
補藥用水二盞煎至八分。
或三盞煎至一盞,利藥一盞半煎至一盞,或一盞煎至八分。
又主病藥宜先煎,如發汗則以麻黃為主,須先煎麻黃一二沸,然後入餘藥同煎。
餘仿此。
止汗先煎桂枝,和解先煎柴胡,下藥先煎枳實,吐藥先煎山栀,溫藥先煎幹姜,行血先煎桃仁,利水先煎豬苓,止瀉先煎白術,消渴先煎天花粉,止痛先煎芍藥,發黃先煎茵陳,發斑先煎青黛,發狂先煎石膏,嘔吐先煎半夏,勞力感寒先煎黃,感冒傷寒先煎羌活,暑證先煎香茹,風病先煎防風,腹如雷鳴先煎煨生姜,濕證先煎蒼術。
凡服藥病在上者,食後徐徐服;病在中者,食遠服;病在下者,宜空心頓服之,以達下也。
病在四肢血脈者,宜饑食而在晝;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
若嘔吐難納藥者,必徐徐一匙而進,不可太急也。
又少服則滋榮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
凡服藥後須三時久,方可食飯,亦不可即眠,令藥氣行也。
五禁:鹹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服藥禁忌:有術,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魚等物;有藜蘆,勿食狸肉;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野豬肉;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有地黃,勿食蕪荑;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有細辛,勿食生菜;有甘草,勿食菘菜及海藻;有牡丹,勿食生胡荽;有商陸,勿食犬肉;有常山,勿食生蔥、生菜;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有茯苓,勿食醋物;有鼈甲,勿食苋菜;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腥臊等物,服藥通忌見死屍及産婦淹穢事。
妊娠禁服: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幹姜桃仁通;砂幹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不中。
用當一匕是仙方。
随證用藥心法。
外感四氣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萸。
巅頂痛須用本,去川芎。
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用。
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小腹痛須用青皮。
脅痛、往來潮熱,日晡潮熱須用柴胡。
胃脘痛須用草豆蔻。
腹脹須用濃樸、白芍。
腹中窄狹須用蒼術。
肌熱及去痰須用黃芩。
胸中煩熱須用山栀。
腹中實熱大便閉須用大黃、芒硝。
小便黃須用黃柏,數澀者加澤瀉。
上焦熱須用黃芩瀉肺火,中焦濕熱及痛須用黃連瀉心火,下焦濕腫及痛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瀉膀胱火。
口渴須用葛根,茯苓,禁半夏,内傷脾胃肌熱及虛汗,須用黃。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嗜睡及去痰,須用白術。
宿食不消及心下痞,須用黃連、枳實;飲水多緻傷脾胃須用白術、茯苓、豬苓。
水洩須用白術、茯苓、芍藥。
内傷氣分補氣,須用人參。
氣虛驚悸恍惚,須用茯神。
破滞氣須用枳殼利肺,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
氣刺痛須用枳殼,看在何部分,引經藥導之。
去滞氣須用青皮瀉肝,多服損真氣。
治氣之标:須用木香行中下焦氣,香附快滞氣,陳皮洩逆氣,紫蘇散麥氣,濃樸洩衛氣,槟榔洩至高之氣,藿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慎用。
治氣之本:氣郁上升須用川芎、香附、山栀、芩、連;陰火沖上須用知母、黃柏,佐以木香。
蓋氣郁上升,皆屬火也。
内傷血分,補血不足,須用炙甘草,或益母草、夏枯草、龜版、牛膝、枸杞子。
血寒須用姜、桂,血熱須用生地、苦參。
和血須用當歸,如血刺痛,分上下根梢用之。
破滞血,須用桃仁、紅花、血竭、牡丹皮。
血崩須用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榈炭。
血痛須用乳、沒、五靈脂。
内傷痰嗽,須用五味子,喘者用阿膠。
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用陳皮、白術。
瘡痛不可忍,須用黃柏、黃芩。
詳上下根梢及引經藥。
眼痛不可忍,須用黃連、當歸,以酒浸洗。
凡純寒純熱藥中,須用甘草以緩其力,寒熱相雜者用之以和其性。
如陰莖中痛,須用生甘草梢。
此其大略,觸類通于各門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