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總括
關燈
小
中
大
既曰風淫于内,又曰風淫所勝。
蓋自在泉而言,則曰淫于内;自司天而言,則曰所勝。
六淫皆然,其治則一也。
或客勝主,則瀉客補主;或主勝客,則瀉主補客。
随其緩急以治之。
内傷苦欲分虛實,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白芍。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鹹補之,澤瀉;以甘瀉之,參、、甘草。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注雲:開腠理,緻津液,通氣也。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鹹瀉之,澤瀉。
五髒虛實補瀉,肝虛以陳皮、生姜之類補之。
經曰:虛則補其母。
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
若補其腎,熟地黃是也。
如無他證,惟不足,腎氣丸主之。
實則白芍瀉之,如無他證,瀉青丸主之。
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湯。
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
肝,木也;心,火也。
以生姜補之,如無他證,朱砂安神丸是也。
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重則單黃連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益黃散,實則瀉黃散。
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虛以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實則用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
虛則以甘草補脾土,補其母也;實則以澤瀉瀉腎水,瀉其子也。
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瀉以澤瀉之鹹。
腎有補無瀉,腎氣丸主之。
肺乃腎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補肺而已。
升降浮沉法一般。
肝主春,于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而升天,味之薄者是也。
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心主夏,于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姜、桂、紅豆之類。
正秉火之氣味,火之濃浮散下,氣之濃者是也。
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肺主秋,于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
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
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冬主腎,于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
正秉水之氣味,水之濃化浮沉,味之濃者是也。
味苦補鹹洩,氣寒補熱瀉。
脾主長夏生化,味甘補苦瀉,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
經曰:補瀉在味,随時換氣。
凡言補,補以辛甘溫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凡言瀉,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
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晝則從升,夜則從降;晴則從熱,陰則從寒。
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于中也。
又如傷寒,雖夏月可用辛熱;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
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内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
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無傷歲氣,勿伐天和也;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使之平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身腰下病梢能降,身半上病根宜損; 凡藥根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
中半以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
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
經雲:根升梢降。
橫行手膊惟辛散, 五味酸止而收斂,鹹止而軟堅,苦直行而洩,黃柏、大黃之類是也;辛橫行而散,桂枝之類是也;甘上行而發,甘草之類是也。
分經報使又何難? 詩曰:小腸膀胱屬太陽,蒿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大腸陽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脾經
蓋自在泉而言,則曰淫于内;自司天而言,則曰所勝。
六淫皆然,其治則一也。
或客勝主,則瀉客補主;或主勝客,則瀉主補客。
随其緩急以治之。
内傷苦欲分虛實,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白芍。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鹹補之,澤瀉;以甘瀉之,參、、甘草。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注雲:開腠理,緻津液,通氣也。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鹹瀉之,澤瀉。
五髒虛實補瀉,肝虛以陳皮、生姜之類補之。
經曰:虛則補其母。
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
若補其腎,熟地黃是也。
如無他證,惟不足,腎氣丸主之。
實則白芍瀉之,如無他證,瀉青丸主之。
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湯。
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
肝,木也;心,火也。
以生姜補之,如無他證,朱砂安神丸是也。
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重則單黃連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益黃散,實則瀉黃散。
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虛以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實則用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
虛則以甘草補脾土,補其母也;實則以澤瀉瀉腎水,瀉其子也。
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瀉以澤瀉之鹹。
腎有補無瀉,腎氣丸主之。
肺乃腎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補肺而已。
升降浮沉法一般。
肝主春,于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而升天,味之薄者是也。
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心主夏,于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姜、桂、紅豆之類。
正秉火之氣味,火之濃浮散下,氣之濃者是也。
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肺主秋,于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
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
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冬主腎,于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
正秉水之氣味,水之濃化浮沉,味之濃者是也。
味苦補鹹洩,氣寒補熱瀉。
脾主長夏生化,味甘補苦瀉,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
經曰:補瀉在味,随時換氣。
凡言補,補以辛甘溫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凡言瀉,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
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晝則從升,夜則從降;晴則從熱,陰則從寒。
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于中也。
又如傷寒,雖夏月可用辛熱;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
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内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
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無傷歲氣,勿伐天和也;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使之平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身腰下病梢能降,身半上病根宜損; 凡藥根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
中半以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
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
經雲:根升梢降。
橫行手膊惟辛散, 五味酸止而收斂,鹹止而軟堅,苦直行而洩,黃柏、大黃之類是也;辛橫行而散,桂枝之類是也;甘上行而發,甘草之類是也。
分經報使又何難? 詩曰:小腸膀胱屬太陽,蒿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大腸陽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