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總括
關燈
小
中
大
《本草經》肇炎皇,醫之祖也。
伊芳尹用《本經》為《湯液》,仲景廣《湯液》為方法,後之陶,唐、李、陳,本草雖多,不能及也。
日久黑白未免無混,得經意者惟東恒、丹溪,會經要者惟古庵、節齋。
是以總法象于前,分五品于後,其先輩歌括多有修改之者,非好勞也,不敢少違經旨耳。
《指南》雲: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
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
天有陰陽彰六氣, 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溫涼寒熱四時行; 春夏溫熱者,天之陽也;秋冬涼寒者,天之陰也。
陽則升,陰則降。
地有陰陽化五味, 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酸苦辛甘鹹淡成。
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
陽則浮,陰則沉。
酸生于東方,木應春氣,溫入肝;苦生于南方,火應夏氣,熱入心;甘生于中央,土應四季,氣兼溫涼寒熱,味兼辛鹹酸苦,其本氣平,其本味甘,入脾胃;辛生于西方,金應秋氣,燥入肺;鹹生于北方,水應冬氣,寒入腎;淡為五味之本,故本草不言淡。
然有生必有化,木味化甘,火味化辛,土味化鹹,金味化酸,水味化苦,其應髒腑則相同也。
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腸胃。
辛散酸收淡滲洩,鹹軟苦瀉甘緩平;藥本五味,入五髒而為補瀉。
辛散,謂散其表裡拂郁也;酸收謂收其耗散之氣也;淡滲,謂滲其内濕利小便也;鹹軟,謂軟其大便燥結之大熱也;苦瀉,謂瀉其上升之火也;甘緩,謂緩其大熱大寒也。
酸苦湧洩陰為味,辛甘發散氣陽輕。
又,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有一藥兩味者、或三味者,或一氣者、或兩氣者,輕清重濁之分,氣味濃薄之異。
輕清成象親乎上, 味薄,茶之類。
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也。
親下重濁陰成形。
味濃,大黃之類。
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也。
陽化氣,陰成形,萬物皆然。
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陽味濃之至: 附子氣濃,陽中陽也,故發熱。
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
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洩下?經雲: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洩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濁之濁者走五髒,陰中之陰乃濃味; 大黃味濃,陰中陰也,故洩下。
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
陰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雲: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發汗而上升。
然而升上,亦不利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
六淫外感如何治?風以辛涼熱鹹寒,火淫同熱。
濕苦熱兮寒甘熱,苦溫燥勝佐辛酸。
風制法肝春木,酸生之道也。
失常則病,風淫于内,治以辛涼,佐以甘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熱制法心夏火,苦長之道也。
失常則病,熱淫于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制法脾土甘,中方化成之道也。
失常則病,濕淫于内,治以苦熱,佐以鹹熱,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燥制法肺秋金,辛收之道也。
失常則病,燥淫于内,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寒制法腎冬水,鹹藏之道也。
失常則病,寒淫于内,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蓋五味酸苦甘辛鹹,為五髒之本也。
四時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
古聖設法以制變,如風淫于内,乃肝木失常,火随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
餘皆仿此。
但《内經》
伊芳尹用《本經》為《湯液》,仲景廣《湯液》為方法,後之陶,唐、李、陳,本草雖多,不能及也。
日久黑白未免無混,得經意者惟東恒、丹溪,會經要者惟古庵、節齋。
是以總法象于前,分五品于後,其先輩歌括多有修改之者,非好勞也,不敢少違經旨耳。
《指南》雲: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
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
天有陰陽彰六氣, 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溫涼寒熱四時行; 春夏溫熱者,天之陽也;秋冬涼寒者,天之陰也。
陽則升,陰則降。
地有陰陽化五味, 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酸苦辛甘鹹淡成。
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
陽則浮,陰則沉。
酸生于東方,木應春氣,溫入肝;苦生于南方,火應夏氣,熱入心;甘生于中央,土應四季,氣兼溫涼寒熱,味兼辛鹹酸苦,其本氣平,其本味甘,入脾胃;辛生于西方,金應秋氣,燥入肺;鹹生于北方,水應冬氣,寒入腎;淡為五味之本,故本草不言淡。
然有生必有化,木味化甘,火味化辛,土味化鹹,金味化酸,水味化苦,其應髒腑則相同也。
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腸胃。
辛散酸收淡滲洩,鹹軟苦瀉甘緩平;藥本五味,入五髒而為補瀉。
辛散,謂散其表裡拂郁也;酸收謂收其耗散之氣也;淡滲,謂滲其内濕利小便也;鹹軟,謂軟其大便燥結之大熱也;苦瀉,謂瀉其上升之火也;甘緩,謂緩其大熱大寒也。
酸苦湧洩陰為味,辛甘發散氣陽輕。
又,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有一藥兩味者、或三味者,或一氣者、或兩氣者,輕清重濁之分,氣味濃薄之異。
輕清成象親乎上, 味薄,茶之類。
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也。
親下重濁陰成形。
味濃,大黃之類。
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也。
陽化氣,陰成形,萬物皆然。
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陽味濃之至: 附子氣濃,陽中陽也,故發熱。
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
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洩下?經雲: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洩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濁之濁者走五髒,陰中之陰乃濃味; 大黃味濃,陰中陰也,故洩下。
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
陰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雲: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發汗而上升。
然而升上,亦不利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
六淫外感如何治?風以辛涼熱鹹寒,火淫同熱。
濕苦熱兮寒甘熱,苦溫燥勝佐辛酸。
風制法肝春木,酸生之道也。
失常則病,風淫于内,治以辛涼,佐以甘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熱制法心夏火,苦長之道也。
失常則病,熱淫于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制法脾土甘,中方化成之道也。
失常則病,濕淫于内,治以苦熱,佐以鹹熱,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燥制法肺秋金,辛收之道也。
失常則病,燥淫于内,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寒制法腎冬水,鹹藏之道也。
失常則病,寒淫于内,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蓋五味酸苦甘辛鹹,為五髒之本也。
四時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
古聖設法以制變,如風淫于内,乃肝木失常,火随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
餘皆仿此。
但《内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