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雜病穴法
關燈
小
中
大
号曰地才。
此為極處,再停良主,卻令患人吸氣一口,随吸退至人部,審其氣至未。
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為實,覺酸則為虛。
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用後彈努循扪引之;引之氣猶不至,針如插豆腐者死。
凡除寒熱病,宜于天部行氣;經絡病,宜于人部行氣;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氣。
彈而努之,彈者,補也,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疊。
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輕彈向上,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
努者,以大指次指撚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
補者,入針飛之,令患人閉氣一口,着力努之。
瀉者,提針飛之,令患人呼之,不必着力。
一法二用,氣自至者,不必用此彈努。
扪而循之,扪者,摩也。
如痛處未除,即于痛處扪摩,使痛散也,複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又起針之時,以手按其穴,亦曰扪。
循者,用手于所針部分,随經絡上下循按之,使氣往來,推之則行,引之則至是也。
動而伸之,推而按之,動者,轉動也;推者,推轉也。
凡轉針太急則痛,太慢則不去疾。
所謂推展,即分陰陽左轉右轉之法也。
伸者,提也;按者,插也。
如補瀉不覺氣行,将針提起,空如豆許,或再彈二三下以補之。
緊戰者,連用飛法三下,如覺針下緊滿,其氣易行,即用通法。
若邪盛氣滞,卻用提插先去病邪,而後通其真氣。
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
病輕提插初九數,病重者提插三九二十七數,或老陽數,愈多愈好。
或問:治病全在提插,既雲急提慢按如水冷,慢慢急按火燒身。
又雲:男子午前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午後提針為寒,插針為熱。
女人反此,其故何耶?蓋提插補瀉,無非順陰陽也。
午前順陽性,提至天部則熱;午後順陰性,插至地部則熱。
《奇效良方》有詩最明。
補瀉提插活法,凡補針先淺入而後深入,瀉針先深入而後淺。
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急按火燒身,補也。
或先提插而後補瀉,或先補瀉而後提插可也,或補瀉提插同用亦可也。
如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風寒瘧,一切冷證,行淺入針,而後漸深入針,俱補老陽數。
氣行針下緊滿,其身覺熱,帶補慢提急按老陽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即用通法。
扳倒針頭,令患人吸氣五口,使氣上行,陽回陰退,名曰進氣法,又曰燒山火。
治風疾痰壅盛,中風喉風癫狂,瘧疾單熱,一切熱證,先深入針,而後暫淺退針,俱瀉少陰數。
得氣覺涼,帶瀉急提慢按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再瀉再提,即用通法。
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涼。
治瘧疾先寒後熱,一切上盛下虛等症,先淺入針,行四九三十六數,氣行覺熱,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數。
如瘧疾先熱後寒,一切半虛半實等症,先深入針行六陰數,氣行覺涼,漸退針行九陽數,此龍虎交戰法也,俾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
蓋邪氣常随正氣而行,不交戰,則邪不退而正不勝,其病複起。
治癖瘕氣塊,先針入七分行老陽數,氣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卻退至原處,又得氣根據前法再施,名曰留氣法。
治水蠱膈氣脹滿,落穴之後,補瀉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搗臼。
治損逆赤眼,癰腫初起,先以大指進前撚入左,後以大指退後撚入右,一左一右三九二十七數,得氣向前推轉内入,以大指彈其針尾,引其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平,未應再施,此龍虎交騰法也。
雜病單針一穴,即于得氣後行之,起針之際行之亦可。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氣也,提插之後用之。
如病患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向病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執住直待病患覺熱方停。
若氣又不通者,以龍虎龜鳳飛經接氣之法驅而運之。
如病患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病,執住直待病患覺熱方停。
右手陽經與左手陰經同法,右手陰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左足陽經與右手陽經同法,左足陰經與右手陰經同法,右足陽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右足陰經與左手陰經同法。
如退潮,每一次先補六而後瀉九,不拘次數,直待潮退為度。
止痛同此法。
癢麻虛補,疼痛實瀉,此皆先正推衍《内經》通氣之法,更有取氣、鬥氣、接氣之法。
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頭,頭取手足三陽,胸腹取手足三陰,以不病者為主,病者為應,如兩手蜷攣,則以兩足為應。
兩足蜷攣,則以兩手為應,先下主針而後下應針,主針氣已行而後針應針。
左邊左手左足同手法,右邊亦然。
先鬥氣、接氣而後取氣,手補足瀉,足補手瀉,如搓索然。
久患偏枯蜷攣甚者,必用此法于提插之後。
徐氏曰:通氣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
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
在乎出納,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時見功。
所謂定息寸數者,手三陰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長二丈一尺:手三陽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長三丈;足三陽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長四丈八尺;足三陰從足走腹,長六尺五寸,左右共長三丈九尺;陰陽兩跷從足走目,長七尺五寸,左右共長一丈五尺;督脈長四尺五寸;任脈長四尺五寸。
諸脈共長一十六丈二尺也。
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絡脈則傳注而不息也。
一曰青龍擺尾,以兩指扳倒針頭朝病,如扶船舵,執之不轉,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九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其氣遍體交流。
二曰白虎搖頭,以兩指扶起針尾,以肉内針頭輕轉,如下水船中之橹,振搖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
如欲氣前行,按之在後;欲氣後行,按之在前。
二法輕病亦可行之,擺動氣血。
蓋龍為氣,虎為血,陽日先行龍而後虎,陰日先行虎而後龍。
三曰蒼龜探穴,以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鑽剔一下,向下鑽剔一下,向左鑽剔一下,向右鑽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
如入土之象。
四曰赤鳳迎源,以兩指扶起針插入地部,複提至大部,候針自搖,複進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如展翅之象。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又将大指爪從針尾刮至針腰,此刮法也。
能移不忍痛,可散積年風。
午後又從針腰刮至針尾。
又雲: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有攣急者,頻宜刮切循攝。
二法須連行三五次,氣血各循經絡,飛走之妙,全在此處,病邪從此退矣。
放針停半時辰之久,扶起針頭,審看針下十分沉緊,則瀉九補六;如不甚緊,則瀉六補九,補瀉後針活即搖而出之。
攝者,用大指甲随經絡上下切之,其氣自得通行。
搖而出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搖者,退也。
以兩指拿針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搖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諸風。
出針,直待微松方可出,針豆許。
如病邪吸針,正氣未複,再須補瀉停待。
如再難,頻加刮切,刮後連瀉三下,次用搜法,不論數。
橫搜,如龍虎交騰,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
直搜,一上一下,如撚法而不轉,瀉刮同前。
次用盤針,左轉九次,右轉六次,瀉刮同前。
次用子午搗臼,子後慢提,午後略快些,緩緩提插,搖出應針,次出主針。
補者吸之,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針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内守,亦不緻出血也。
瀉者呼之,慢出其針,勿令氣洩,不用按穴。
凡針起速,及針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複。
一針暈者,神氣虛也。
不可起針,以針補之,急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氣,内與熱湯飲之即蘇,良久再針。
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三裡即蘇,若起針壞人。
二針痛者,隻是手粗。
宜以左手扶住針腰,右手從容補瀉。
如又痛者,不可起針,須令病患吸氣一口,随吸将針撚活,伸起一奚即不痛。
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須索入針,便住痛。
三數針者,再将原針穴邊複下一針。
補之即出。
嗟夫!神針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歎失其傳矣,況後世乎!尚賴窦、徐二氏,能因遺文以究其意,俾來學有所悟,而識其梗概,括為四段,聊為初學開關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補瀉一段,乃廬陵歐陽之後所授,與今時師不同。
但考《素問》,不曰針法,而曰針道,言針當順氣血往來之道也。
又曰:凡刺者,必别陰陽。
再考《難經圖注》,及徐氏雲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然後知其源流有自。
蓋左為陽,為升,為呼,為出,為提,為午前,為男子之背;右為陰,為降,為吸,為入,為插,為午後,為男子之腹。
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屬陰,男屬陽,女子背陰腹陽,男子背陽腹陰,天地男女陰陽之妙自然如此。
此為極處,再停良主,卻令患人吸氣一口,随吸退至人部,審其氣至未。
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為實,覺酸則為虛。
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用後彈努循扪引之;引之氣猶不至,針如插豆腐者死。
凡除寒熱病,宜于天部行氣;經絡病,宜于人部行氣;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氣。
彈而努之,彈者,補也,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疊。
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輕彈向上,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
努者,以大指次指撚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
補者,入針飛之,令患人閉氣一口,着力努之。
瀉者,提針飛之,令患人呼之,不必着力。
一法二用,氣自至者,不必用此彈努。
扪而循之,扪者,摩也。
如痛處未除,即于痛處扪摩,使痛散也,複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又起針之時,以手按其穴,亦曰扪。
循者,用手于所針部分,随經絡上下循按之,使氣往來,推之則行,引之則至是也。
動而伸之,推而按之,動者,轉動也;推者,推轉也。
凡轉針太急則痛,太慢則不去疾。
所謂推展,即分陰陽左轉右轉之法也。
伸者,提也;按者,插也。
如補瀉不覺氣行,将針提起,空如豆許,或再彈二三下以補之。
緊戰者,連用飛法三下,如覺針下緊滿,其氣易行,即用通法。
若邪盛氣滞,卻用提插先去病邪,而後通其真氣。
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
病輕提插初九數,病重者提插三九二十七數,或老陽數,愈多愈好。
或問:治病全在提插,既雲急提慢按如水冷,慢慢急按火燒身。
又雲:男子午前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午後提針為寒,插針為熱。
女人反此,其故何耶?蓋提插補瀉,無非順陰陽也。
午前順陽性,提至天部則熱;午後順陰性,插至地部則熱。
《奇效良方》有詩最明。
補瀉提插活法,凡補針先淺入而後深入,瀉針先深入而後淺。
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急按火燒身,補也。
或先提插而後補瀉,或先補瀉而後提插可也,或補瀉提插同用亦可也。
如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風寒瘧,一切冷證,行淺入針,而後漸深入針,俱補老陽數。
氣行針下緊滿,其身覺熱,帶補慢提急按老陽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即用通法。
扳倒針頭,令患人吸氣五口,使氣上行,陽回陰退,名曰進氣法,又曰燒山火。
治風疾痰壅盛,中風喉風癫狂,瘧疾單熱,一切熱證,先深入針,而後暫淺退針,俱瀉少陰數。
得氣覺涼,帶瀉急提慢按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再瀉再提,即用通法。
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涼。
治瘧疾先寒後熱,一切上盛下虛等症,先淺入針,行四九三十六數,氣行覺熱,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數。
如瘧疾先熱後寒,一切半虛半實等症,先深入針行六陰數,氣行覺涼,漸退針行九陽數,此龍虎交戰法也,俾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
蓋邪氣常随正氣而行,不交戰,則邪不退而正不勝,其病複起。
治癖瘕氣塊,先針入七分行老陽數,氣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卻退至原處,又得氣根據前法再施,名曰留氣法。
治水蠱膈氣脹滿,落穴之後,補瀉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搗臼。
治損逆赤眼,癰腫初起,先以大指進前撚入左,後以大指退後撚入右,一左一右三九二十七數,得氣向前推轉内入,以大指彈其針尾,引其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平,未應再施,此龍虎交騰法也。
雜病單針一穴,即于得氣後行之,起針之際行之亦可。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氣也,提插之後用之。
如病患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向病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執住直待病患覺熱方停。
若氣又不通者,以龍虎龜鳳飛經接氣之法驅而運之。
如病患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病,執住直待病患覺熱方停。
右手陽經與左手陰經同法,右手陰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左足陽經與右手陽經同法,左足陰經與右手陰經同法,右足陽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右足陰經與左手陰經同法。
如退潮,每一次先補六而後瀉九,不拘次數,直待潮退為度。
止痛同此法。
癢麻虛補,疼痛實瀉,此皆先正推衍《内經》通氣之法,更有取氣、鬥氣、接氣之法。
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頭,頭取手足三陽,胸腹取手足三陰,以不病者為主,病者為應,如兩手蜷攣,則以兩足為應。
兩足蜷攣,則以兩手為應,先下主針而後下應針,主針氣已行而後針應針。
左邊左手左足同手法,右邊亦然。
先鬥氣、接氣而後取氣,手補足瀉,足補手瀉,如搓索然。
久患偏枯蜷攣甚者,必用此法于提插之後。
徐氏曰:通氣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
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
在乎出納,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時見功。
所謂定息寸數者,手三陰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長二丈一尺:手三陽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長三丈;足三陽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長四丈八尺;足三陰從足走腹,長六尺五寸,左右共長三丈九尺;陰陽兩跷從足走目,長七尺五寸,左右共長一丈五尺;督脈長四尺五寸;任脈長四尺五寸。
諸脈共長一十六丈二尺也。
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絡脈則傳注而不息也。
一曰青龍擺尾,以兩指扳倒針頭朝病,如扶船舵,執之不轉,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九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其氣遍體交流。
二曰白虎搖頭,以兩指扶起針尾,以肉内針頭輕轉,如下水船中之橹,振搖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
如欲氣前行,按之在後;欲氣後行,按之在前。
二法輕病亦可行之,擺動氣血。
蓋龍為氣,虎為血,陽日先行龍而後虎,陰日先行虎而後龍。
三曰蒼龜探穴,以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鑽剔一下,向下鑽剔一下,向左鑽剔一下,向右鑽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
如入土之象。
四曰赤鳳迎源,以兩指扶起針插入地部,複提至大部,候針自搖,複進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如展翅之象。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又将大指爪從針尾刮至針腰,此刮法也。
能移不忍痛,可散積年風。
午後又從針腰刮至針尾。
又雲: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有攣急者,頻宜刮切循攝。
二法須連行三五次,氣血各循經絡,飛走之妙,全在此處,病邪從此退矣。
放針停半時辰之久,扶起針頭,審看針下十分沉緊,則瀉九補六;如不甚緊,則瀉六補九,補瀉後針活即搖而出之。
攝者,用大指甲随經絡上下切之,其氣自得通行。
搖而出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搖者,退也。
以兩指拿針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搖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諸風。
出針,直待微松方可出,針豆許。
如病邪吸針,正氣未複,再須補瀉停待。
如再難,頻加刮切,刮後連瀉三下,次用搜法,不論數。
橫搜,如龍虎交騰,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
直搜,一上一下,如撚法而不轉,瀉刮同前。
次用盤針,左轉九次,右轉六次,瀉刮同前。
次用子午搗臼,子後慢提,午後略快些,緩緩提插,搖出應針,次出主針。
補者吸之,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針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内守,亦不緻出血也。
瀉者呼之,慢出其針,勿令氣洩,不用按穴。
凡針起速,及針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複。
一針暈者,神氣虛也。
不可起針,以針補之,急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氣,内與熱湯飲之即蘇,良久再針。
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三裡即蘇,若起針壞人。
二針痛者,隻是手粗。
宜以左手扶住針腰,右手從容補瀉。
如又痛者,不可起針,須令病患吸氣一口,随吸将針撚活,伸起一奚即不痛。
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須索入針,便住痛。
三數針者,再将原針穴邊複下一針。
補之即出。
嗟夫!神針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歎失其傳矣,況後世乎!尚賴窦、徐二氏,能因遺文以究其意,俾來學有所悟,而識其梗概,括為四段,聊為初學開關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補瀉一段,乃廬陵歐陽之後所授,與今時師不同。
但考《素問》,不曰針法,而曰針道,言針當順氣血往來之道也。
又曰:凡刺者,必别陰陽。
再考《難經圖注》,及徐氏雲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然後知其源流有自。
蓋左為陽,為升,為呼,為出,為提,為午前,為男子之背;右為陰,為降,為吸,為入,為插,為午後,為男子之腹。
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屬陰,男屬陽,女子背陰腹陽,男子背陽腹陰,天地男女陰陽之妙自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