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雜病穴法
關燈
小
中
大
胃合三裡,腎合陰谷,膀胱合委中。
癸酉時胞絡引血歸元,可取中沖井穴,水生木也。
大要:陽日陽時陽穴,陰日陰時陰穴。
陽以陰為阖,陰以陽為阖。
阖者,閉也,閉則以本時天幹,與某穴相合者針之,故又曰開合。
陽日遇陰時,陰日遇陽時,則前穴已閉,取其合穴針之,合者,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
賦雲:五門十變,十幹相合為五,陰陽之門戶。
十變卻十幹,臨時變用之謂也。
其所以然者,陽日注腑,則氣先至而血後行;陰日注髒,則血先至而氣後行。
順陰陽者,所以順氣血也。
陽日,六腑值日者,引氣;陰日,六髒值日者,引血。
或曰:陽日陽時已過,陰日陰時已過,遇有急疾奈何?曰:夫妻子母互用,必适其病為貴耳。
妻閉則針其夫,夫閉則針其妻,子閉針其母,母閉針其子,必穴與病相宜,乃可針也。
噫!用穴則先主而後客,用時則棄主而從賓。
假如甲日膽經為主,他穴為客,針必先主後客。
其甲戌時,乃癸日戌時,則不必用,隻用丙子時起。
餘仿此。
愚反複思玩,乃悟徐氏諸書,未嘗明言也。
按日起時,循經尋穴,時上有穴,穴上有時,分明實落,不必數上衍數,此所以甯守子午,而舍爾靈龜也。
靈龜八法專為奇經八穴而設,其法具載徐氏針灸,乃窦文真公之妙悟也。
但子午法自上古,其理易明,其八穴亦肘膝内穴。
又皆以陰應陰,以陽應陽,豈能逃子午之流注哉! 迎随。
迎者,迎其氣之方盛而奪之,為瀉;随者,随其氣之方虛而濟之,為補。
《素問》曰:瀉必用方,補必用圓。
又曰:呼盡内針,候吸引針,命曰補;吸則内針,候呼引針,命曰瀉。
此萬世不易法也。
瀉必用方,以氣方盛也,月方滿也,日方溫也,身方定也。
息方吸而内針,及複候其方吸而轉針,及複候其方呼而徐引出針,故曰瀉。
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
行謂行不宣之氣,移謂移未複之脈,故刺必中其荥。
及複候吸而推針至血,故圓與方非針也。
《圖注難經》雲: 手三陽從手至頭, 手三陽經穴皆起于手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随,針芒從内往下為迎。
足三陽從頭至足, 足三陽經穴皆起于頭也。
針芒從内往下為随,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足三陰從足至腹, 足三陰經穴皆起于足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随,針芒從内往下為迎。
手三陰從胸至手, 手三陰經穴皆起于胸也。
針芒從内往下為随,針芒從外往上為迎,大要以子午為主。
左為陽,從子至午左行陽絡為補。
右為陰,從午至子右行陰絡為瀉。
陽主進,陰主退故也。
手為陽,左手為純陽。
足為陰。
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陰中之陰。
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為随;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為随,每與午前相反。
所謂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内。
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患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随;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随;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随;退後吸之為迎。
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
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合六經起止故也。
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
左外右内,令氣上行;右外左内,令氣下行。
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婦人相反。
蓋以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
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
至于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陰陽之分耶?蓋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
入針出針,使然之呼吸也。
轉針如待貴客,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
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轉,則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後轉之;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轉,則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後轉之。
真陰陽一升一降之消息也。
故男子陽經,午前以呼為補,吸為瀉;陰經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反之。
女人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陰經以呼為補,吸為瀉,午後亦反之。
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
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伍錯縱如是。
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雲: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别。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針也,有以淺深言者。
病在脈,刺脈無傷皮;病在皮,刺皮無傷肉;病在肉,刺肉無傷筋;病在筋,刺筋無傷骨;病在骨,刺骨無傷筋。
經言春夏宜淺,秋冬宜深。
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
然春夏時溫,補入針五分,即沉之至腎肝之部,俟得氣,乃引針而持之至于心肺之分,取陰以和陽也,則能退熱。
秋冬陽氣在下,火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然秋冬時寒,初入針三分,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得氣,乃推針而内之至于腎肝之分,取陽以和陰也,則能止寒。
有以榮衛言者,經言從衛取氣,從榮置氣。
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随之于後,而濟益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于前,而瀉奪其實也。
然補之不可使太實,瀉之不可使反虛,皆欲以平為期耳。
又男子輕按其穴而淺刺之,以候衛氣之分;女子重按其穴而深刺之,以候榮氣之分。
有以虛實言者,經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迎随之概也。
假令心病針手心主俞,是瀉其子也;針手心主井,是補其母也。
木盛熱則生風,則瀉南以補北。
水盛冷則生氣,則補木以抑水。
如肺實肝虛,用針不補其肝而反實其肺,是謂實實虛虛。
補不足而益有餘,殺人必矣。
窦太師雲: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
如心之熱病,必瀉于脾胃之分。
針順而随濟,即補其母也。
如心之虛病,必補于肝膽之分。
飛經走氣,亦不外于子午迎随。
凡言九者,即子陽也;言六者,即午陰也。
但九六數有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皆然。
言初九數者,即一九也,然亦不止于一九便了。
但行至一九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數,或四九三十六數。
言少陽數者,七七四十九數,亦每次七數略停。
老陽數者,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少停,共行三次。
言初六數者,即一六也,然亦不止于一六便了。
但行至一六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數。
言老陰數者,六六三十六數,每次一十八數少停,共行二次。
言少陰數者,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略停。
或雲:子後宜九數補陽,午後宜六數補陰。
陰日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陽日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此正理也。
但見熱症即瀉,見冷症即補,舍天時以從人之病者,權也,活法也。
經言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先将同身寸法比穴,以墨點記;後令患人飲食,端正坐定,或偃卧。
緩病必待天氣溫晴,則氣易行;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針。
夜晚非急病亦不敢針。
若空心立針,側卧必暈。
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荥俞之處。
陽穴以骨側陷處按之酸麻者為真,陰穴按之有動脈應手者為真。
切而散之, 切者,以手爪掐按其所針之穴上下四旁,令氣血散。
爪而下之, 爪者,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掐穴上,亦令氣血散耳。
然後用右手鹽指頂住針尾,以中指大提緊執針腰,以無名指略扶針頭,卻令患人咳嗽十聲,随咳下針。
針入皮内,撒手停針十息,号曰天才。
少時再進針刺入肉内,停針十息,
癸酉時胞絡引血歸元,可取中沖井穴,水生木也。
大要:陽日陽時陽穴,陰日陰時陰穴。
陽以陰為阖,陰以陽為阖。
阖者,閉也,閉則以本時天幹,與某穴相合者針之,故又曰開合。
陽日遇陰時,陰日遇陽時,則前穴已閉,取其合穴針之,合者,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
賦雲:五門十變,十幹相合為五,陰陽之門戶。
十變卻十幹,臨時變用之謂也。
其所以然者,陽日注腑,則氣先至而血後行;陰日注髒,則血先至而氣後行。
順陰陽者,所以順氣血也。
陽日,六腑值日者,引氣;陰日,六髒值日者,引血。
或曰:陽日陽時已過,陰日陰時已過,遇有急疾奈何?曰:夫妻子母互用,必适其病為貴耳。
妻閉則針其夫,夫閉則針其妻,子閉針其母,母閉針其子,必穴與病相宜,乃可針也。
噫!用穴則先主而後客,用時則棄主而從賓。
假如甲日膽經為主,他穴為客,針必先主後客。
其甲戌時,乃癸日戌時,則不必用,隻用丙子時起。
餘仿此。
愚反複思玩,乃悟徐氏諸書,未嘗明言也。
按日起時,循經尋穴,時上有穴,穴上有時,分明實落,不必數上衍數,此所以甯守子午,而舍爾靈龜也。
靈龜八法專為奇經八穴而設,其法具載徐氏針灸,乃窦文真公之妙悟也。
但子午法自上古,其理易明,其八穴亦肘膝内穴。
又皆以陰應陰,以陽應陽,豈能逃子午之流注哉! 迎随。
迎者,迎其氣之方盛而奪之,為瀉;随者,随其氣之方虛而濟之,為補。
《素問》曰:瀉必用方,補必用圓。
又曰:呼盡内針,候吸引針,命曰補;吸則内針,候呼引針,命曰瀉。
此萬世不易法也。
瀉必用方,以氣方盛也,月方滿也,日方溫也,身方定也。
息方吸而内針,及複候其方吸而轉針,及複候其方呼而徐引出針,故曰瀉。
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
行謂行不宣之氣,移謂移未複之脈,故刺必中其荥。
及複候吸而推針至血,故圓與方非針也。
《圖注難經》雲: 手三陽從手至頭, 手三陽經穴皆起于手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随,針芒從内往下為迎。
足三陽從頭至足, 足三陽經穴皆起于頭也。
針芒從内往下為随,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足三陰從足至腹, 足三陰經穴皆起于足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随,針芒從内往下為迎。
手三陰從胸至手, 手三陰經穴皆起于胸也。
針芒從内往下為随,針芒從外往上為迎,大要以子午為主。
左為陽,從子至午左行陽絡為補。
右為陰,從午至子右行陰絡為瀉。
陽主進,陰主退故也。
手為陽,左手為純陽。
足為陰。
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陰中之陰。
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為随;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為随,每與午前相反。
所謂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内。
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患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随;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随;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随;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随;退後吸之為迎。
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
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合六經起止故也。
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
左外右内,令氣上行;右外左内,令氣下行。
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婦人相反。
蓋以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
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
至于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陰陽之分耶?蓋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
入針出針,使然之呼吸也。
轉針如待貴客,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
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轉,則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後轉之;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轉,則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後轉之。
真陰陽一升一降之消息也。
故男子陽經,午前以呼為補,吸為瀉;陰經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反之。
女人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陰經以呼為補,吸為瀉,午後亦反之。
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
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伍錯縱如是。
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雲: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别。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針也,有以淺深言者。
病在脈,刺脈無傷皮;病在皮,刺皮無傷肉;病在肉,刺肉無傷筋;病在筋,刺筋無傷骨;病在骨,刺骨無傷筋。
經言春夏宜淺,秋冬宜深。
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
然春夏時溫,補入針五分,即沉之至腎肝之部,俟得氣,乃引針而持之至于心肺之分,取陰以和陽也,則能退熱。
秋冬陽氣在下,火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然秋冬時寒,初入針三分,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得氣,乃推針而内之至于腎肝之分,取陽以和陰也,則能止寒。
有以榮衛言者,經言從衛取氣,從榮置氣。
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随之于後,而濟益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于前,而瀉奪其實也。
然補之不可使太實,瀉之不可使反虛,皆欲以平為期耳。
又男子輕按其穴而淺刺之,以候衛氣之分;女子重按其穴而深刺之,以候榮氣之分。
有以虛實言者,經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迎随之概也。
假令心病針手心主俞,是瀉其子也;針手心主井,是補其母也。
木盛熱則生風,則瀉南以補北。
水盛冷則生氣,則補木以抑水。
如肺實肝虛,用針不補其肝而反實其肺,是謂實實虛虛。
補不足而益有餘,殺人必矣。
窦太師雲: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
如心之熱病,必瀉于脾胃之分。
針順而随濟,即補其母也。
如心之虛病,必補于肝膽之分。
飛經走氣,亦不外于子午迎随。
凡言九者,即子陽也;言六者,即午陰也。
但九六數有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皆然。
言初九數者,即一九也,然亦不止于一九便了。
但行至一九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數,或四九三十六數。
言少陽數者,七七四十九數,亦每次七數略停。
老陽數者,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少停,共行三次。
言初六數者,即一六也,然亦不止于一六便了。
但行至一六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數。
言老陰數者,六六三十六數,每次一十八數少停,共行二次。
言少陰數者,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略停。
或雲:子後宜九數補陽,午後宜六數補陰。
陰日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陽日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此正理也。
但見熱症即瀉,見冷症即補,舍天時以從人之病者,權也,活法也。
經言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先将同身寸法比穴,以墨點記;後令患人飲食,端正坐定,或偃卧。
緩病必待天氣溫晴,則氣易行;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針。
夜晚非急病亦不敢針。
若空心立針,側卧必暈。
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荥俞之處。
陽穴以骨側陷處按之酸麻者為真,陰穴按之有動脈應手者為真。
切而散之, 切者,以手爪掐按其所針之穴上下四旁,令氣血散。
爪而下之, 爪者,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掐穴上,亦令氣血散耳。
然後用右手鹽指頂住針尾,以中指大提緊執針腰,以無名指略扶針頭,卻令患人咳嗽十聲,随咳下針。
針入皮内,撒手停針十息,号曰天才。
少時再進針刺入肉内,停針十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