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雜病穴法

關燈
ng> 胸膈寬能飲食也。

     洩瀉吐腹諸般疾,三裡内庭功無比。

    
一切洩瀉、嘔吐、吞酸、癖、脹滿諸疾。

     水腫水分與複溜, 俱瀉水分穴,先用小針,後用大針,以雞翎管透之,水出濁者死,清者生。

    急服緊皮丸斂之,此必鄉村無藥,粗人體實者方可用之,若清高貴客,鮮不為禍。

    自古病機,惟水腫禁刺,針經則不禁也。

    取血法,先用針補入地部,少停瀉出人部,少停複補入地部,停少時瀉出針來,其瘀血自出。

    虛者隻有黃水出,若腳上腫大欲放水者,仍用此法收,複溜穴上取之。

     脹滿中脘三裡揣。

    
《内經》針腹以布纏繳,針家另有盤法,先針入二寸五分,退出二寸,隻留五分,在内盤之。

    如要取上焦胞絡中之病,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

    若臍下有病,用針頭向下退出二分瀉之,此二句特備古法耳,初學人不可輕用。

     腰痛環跳委中神,若連背痛昆侖武。

    
輕者委中出血,便愈。

    甚者補環跳,瀉委中,久者俱補。

    腰連背痛者,針昆侖、委中。

     腰連腳痛腕骨升,三裡降下随拜跪。

    
補腕骨,瀉足三裡。

     腰連腳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

    
補環跳,瀉風市、行間、足三裡。

     腳膝諸痛羨行間,三裡申脈金門侈。

    
腳膝頭紅腫痛癢及四時風腳,俱瀉行間、三裡、申脈、金門。

    五足指痛,瀉行間。

     腳若轉筋眼發花,然谷承山法自古。

    兩足難移先懸鐘,
又名絕骨。

     條口後針能步履。

    兩足酸麻補太溪,仆參内庭盤跟楚。

    
腳盤痛者,瀉内庭。

    腳跟痛者,瀉仆參。

     腳連脅腋痛難當。

    環跳陽陵泉内杵。

    冷風濕痹針環跳,陽陵三裡燒針尾。

    
痹不知痛癢者,用艾粟米大于針尾上燒三五炷,知痛即止。

     七疝大敦與太沖, 七疝太沖出血,瀉大敦,立止。

    膀胱氣,瀉俠溪、然谷。

    小腸氣,瀉俠溪、三陰交。

    偏墜,瀉照海、俠溪。

     五淋血海通男婦。

    
此穴極治婦人血崩、血閉不通,但不便耳。

    氣淋、血淋最效,兼治偏墜瘡疥。

     大便虛秘補支溝,瀉足三裡效可拟。

    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

    
不針長強針承山。

     小便不通陰陵泉,三裡瀉下溺如注。

    
小便不通及尿血、砂淋俱宜瀉之,又治遺尿失禁。

    上吐下閉關格者,瀉四關穴。

     内傷食積針三裡,璇玑相應塊亦消。

    
不針璇玑者,針手足三裡,俱能消食積痞塊。

     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刺三陰針用燒。

    
燒針法見前,有塊者兼針三裡。

     一切内傷内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

    
兼針三裡尤妙。

     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

    喘急列缺足三裡,嘔噎陰交不可饒。

    
惡心嘔吐膈噎,俱瀉足三裡、三陰交。

    虛甚者,補氣海。

     勞宮能治五般痫,更刺湧泉疾若挑。

    神門專治心疾呆,人中間使祛颠妖。

    
上星亦好。

     屍厥百會一穴美,更針隐白效昭昭。

    
外用筆管吹耳,凡脫肛、久痢、衄血不止者,俱宜針此提之,所謂頂門一針是也。

    不針百會,針上星亦同。

     婦人通經瀉合谷,三裡至陰催孕妊。

    
通經催生,俱宜瀉此三穴。

    虛者補合谷,瀉至陰。

     死胎陰交不可緩,胞衣照海内關尋。

    
死胎不下,瀉三陰交,胞衣不下,瀉照海、内關。

     小兒驚風少商穴,人中湧泉瀉莫深。

    
小兒急、慢驚風皆效。

     癰疽初起審其穴,隻刺陽經不刺陰。

    
凡癰疽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用針。

    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五穴選用;從鬓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溪、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内庭、陷谷、沖陽、解溪五穴選用;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治之。

    凡癰疽已破,尻神、朔望不忌。

     傷寒流注分手足,太沖内庭可浮沉。

    
二穴總治流注,又能退寒熱。

    在手針手三裡,在足太沖,在背行間,在腹足三裡。

     熟此筌蹄手要活,得後方可度金針;又有一言真秘訣,上補下瀉值千金。

     此備古法,知流注者不用。

     開阖經言:春刺(十二)井者,邪在肝;夏刺(十二)榮者,邪在心;季夏刺(十二)俞者,邪在脾;秋刺(十二)經者,邪在肺;冬刺(十二)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髒一病,辄有五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叫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衆多,不可盡言。

     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經以觀之,甲乙者,日之春也;丙丁者,日之夏也:戊己者,日之四季也;庚辛者,日之秋也,壬癸者,日之冬也。

    寅卯者,時之春也;巳午者,時之夏也:辰戌醜未者,時之四季也;申酉者,時之秋也;亥子者,時之冬也。

    括其要者,惟《明堂》二詩。

     一詩:甲膽乙肝丙小腸;一詩:肺寅大卯胃辰經,見運氣總論。

    凡人秉天地壬之氣生,膀胱命門癸生腎,甲生膽,乙生肝,丙生小腸,丁生心,戊生胃,己生脾,庚生大腸,辛生肺。

    地支亦然。

    一氣不合,則不生化,故古聖立子午流注之法,以全元生成之數也。

     先聖推衍其義,法以天幹,戊土起甲逆行,甲丙戊庚壬為陽,井荥俞經合;乙丁己辛癸為陰,井荥俞經合。

     起例: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是,壬子是真從。

     陽則金(井)水(荥)木(俞)火(經)土(合),陰則木(井)火(荥)土(俞)金(經)水(合),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時周流五穴。

     除六原穴,乃過經之所。

     相生相合者為開,則刺之:相克者為阖,則不刺。

     陽生陰死,陰生陽死。

    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丙火生于寅,死于酉;丁火生于酉,死于寅;戊土生于寅,死于酉;己土生于酉,死于寅;庚金生于巳,死于子;辛金生于子,死于巳;壬水生于申,死于卯;癸水生于卯,死于申。

    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

    乃氣血生旺之時,故可辨虛實刺之。

     克我、我克及阖閉時穴,氣血正值衰絕,非氣行未至,則氣行已過,誤刺妄引邪氣,壞亂真氣,實實虛虛,其禍非小。

     假如甲日膽經行氣,脈弦者,本經自病也,當竅陰為主。

     乙日肝行間。

    餘仿此。

    本經自病者,不中他邪,非因子母虛實,乃本經自生病也。

    當自取其經,故以竅陰井為主,而配之以井,或心井、胃井。

    或俞穴為主,亦配以心、胃俞穴,荥經合,主應皆然。

     如虛則補其母,當刺腎之湧泉(井),或膀胱之至陰(井)。

    實則瀉其子,可取心之中沖(井),或小腸之少澤(井)。

    甲木能制戊土,則不宜針。

     甲日膽木能制戊土,乙日肝木能制己土,丙日小腸火能制庚金,丁日心火能制辛金,戊日胃土能制壬水,己日脾土能制癸水,皆不宜針。

     然陰陽相制者,豈無變化之機?故甲與己合而化土,亦可取脾之隐白。

    蓋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故先實其脾,無令受肝之邪。

    所謂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

     實脾者,必先于足太陰經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後于足厥陰經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其邪即散,其經即平。

    此與後迎随條,有以虛實言者互看。

     推之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皆然,徐氏有歌雲:甲日戌時膽竅陰,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