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微小者生,浮弦者死,犯五虛症者亦死。
吞酸脈形,多弦而滑。
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而洪,膈有痰熱。
時吐酸水,欲成反胃。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
其或微澀,證屬虛弱。
因陽明經内蓄熱,或因渴飲水,或自汗浴水,或失饑傷飽,或醉飽房室發黃者,其脈多沉;因暴熱浴冷,酒後當風,其脈多浮。
大抵酒疸沉弦或細,久為黑疸。
趺陽脈遲,食不敢飽,或緊數者胃熱消谷。
挾寒則食罷反飽,名谷疸。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脾傷。
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者不治。
水腫之證,有陰有陽,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
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沉細必死,浮大無妨。
陽脈必見陽證,陰脈必見陰證。
沉細水愈盛而不可制,浮大則心火生土,而水可制矣。
脹滿脈弦,脾制于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脹,緊則中實。
浮大可生,虛小危急。
以關為主。
遺精白濁,當驗于尺,結芤動緊,二證之的。
微澀精傷,洪數火逼,亦有心虛,左寸短小,脈遲可生,急疾便夭。
急知虛浮,時時遺精者死。
腰痛之脈,必沉而弦,沉為氣滞,弦(大)損腎元。
或浮而緊,風寒所纏,濕傷濡細,實閃挫然。
澀為瘀血,滑痰火煎,或引背痛,沉滑易痊。
尺脈沉,腰背痛,時時失精,食少,脈沉滑而遲者,可治。
疝脈弦急,積聚所釀,察其何部,肝為本髒。
心滑肺沉,風疝浮蕩,關浮而遲,風虛之恙。
陽急為瘕,陰急疝狀。
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
牢急者生,弱急者喪。
疝本肝經,弦則衛氣不行而惡寒,緊急則不欲食,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趺陽脈浮而遲,浮為風虛,遲為寒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心胃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浮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浮則病肝風疝。
腳氣之脈,浮弦為風,濡濕遲寒,熱數且洪。
緊則因怒,散則憂沖,細乃悲過,結為氣攻。
兩尺不應,醫必無功。
左尺不應難痊,寸口無常不治。
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緊洪數,陽盛陰憊。
血虛濡散,勞則浮遲,短浮莫治,數大難醫。
浮則衛虛,短則榮竭,故不治也;數大火炎,亦不治也。
但叔和又雲:消渴脈數大者活,虛小命殂須努力。
何耶?蓋初起數大而不堅實者,火猶可狀。
虛小即浮短也,會其意,亦不相反。
燥結之脈,沉伏勿疑。
熱結沉數,虛結沉遲。
若是風燥,右尺浮肥。
老人虛人便結,脈雀啄者不治。
兩脅疼痛,脈必雙弦。
緊細弦者,多怒氣偏;沉澀而急,痰瘀之愆。
雙弦者,肝氣有餘。
肝脈急而脅下有氣支滿,引小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重,足冷,婦人月水不來,時無時有。
沉濡澀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多飲水而涎溢入肌膚腸外;或兼搏手堅急,面色不澤者,瘀血也。
或因墜堕使然。
淋病之脈,細數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
女人見之,陰中生瘡。
大實易愈,虛澀其亡。
大而實者生,虛細而澀者死。
小便不通,浮弦而澀。
芤則便紅,數則黃赤,便難為癃,實見左尺。
小便不利難來者為癃閉,乃膀胱熱極,故脈實也。
五積屬陰,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腎沉急滑,脾實且長,肺浮喘卒。
六聚結沉,痼則浮結。
又有瘕,其脈多弦,弦急瘕疾,弦細堅,沉重中散,食成癖。
左轉沉重,氣胸前;若是肉,右轉橫旋。
積聚瘕,緊則痛纏,虛弱者死,實強可痊。
脈沉伏而細,在寸,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小腸。
尺微,積在氣沖。
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也。
肝積脈弦而細,肺積脈浮而毛,腎積脈沉而急滑,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脾積脈實而長、食則多吐。
《内經》論赤脈之至也,喘而堅,有積在中,名心痹,得之思慮,白脈喘而浮,有積在胸,名肺痹,得之醉而使内。
喘,謂脈至如卒喘狀也。
青脈長而左右彈手,有積氣在心下支,名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
黃脈大而虛,有積在腹中,名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黑脈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脈左轉而沉重者
吞酸脈形,多弦而滑。
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而洪,膈有痰熱。
時吐酸水,欲成反胃。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
其或微澀,證屬虛弱。
因陽明經内蓄熱,或因渴飲水,或自汗浴水,或失饑傷飽,或醉飽房室發黃者,其脈多沉;因暴熱浴冷,酒後當風,其脈多浮。
大抵酒疸沉弦或細,久為黑疸。
趺陽脈遲,食不敢飽,或緊數者胃熱消谷。
挾寒則食罷反飽,名谷疸。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脾傷。
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者不治。
水腫之證,有陰有陽,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
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沉細必死,浮大無妨。
陽脈必見陽證,陰脈必見陰證。
沉細水愈盛而不可制,浮大則心火生土,而水可制矣。
脹滿脈弦,脾制于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脹,緊則中實。
浮大可生,虛小危急。
以關為主。
遺精白濁,當驗于尺,結芤動緊,二證之的。
微澀精傷,洪數火逼,亦有心虛,左寸短小,脈遲可生,急疾便夭。
急知虛浮,時時遺精者死。
腰痛之脈,必沉而弦,沉為氣滞,弦(大)損腎元。
或浮而緊,風寒所纏,濕傷濡細,實閃挫然。
澀為瘀血,滑痰火煎,或引背痛,沉滑易痊。
尺脈沉,腰背痛,時時失精,食少,脈沉滑而遲者,可治。
疝脈弦急,積聚所釀,察其何部,肝為本髒。
心滑肺沉,風疝浮蕩,關浮而遲,風虛之恙。
陽急為瘕,陰急疝狀。
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
牢急者生,弱急者喪。
疝本肝經,弦則衛氣不行而惡寒,緊急則不欲食,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趺陽脈浮而遲,浮為風虛,遲為寒疝。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心胃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浮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浮則病肝風疝。
腳氣之脈,浮弦為風,濡濕遲寒,熱數且洪。
緊則因怒,散則憂沖,細乃悲過,結為氣攻。
兩尺不應,醫必無功。
左尺不應難痊,寸口無常不治。
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緊洪數,陽盛陰憊。
血虛濡散,勞則浮遲,短浮莫治,數大難醫。
浮則衛虛,短則榮竭,故不治也;數大火炎,亦不治也。
但叔和又雲:消渴脈數大者活,虛小命殂須努力。
何耶?蓋初起數大而不堅實者,火猶可狀。
虛小即浮短也,會其意,亦不相反。
燥結之脈,沉伏勿疑。
熱結沉數,虛結沉遲。
若是風燥,右尺浮肥。
老人虛人便結,脈雀啄者不治。
兩脅疼痛,脈必雙弦。
緊細弦者,多怒氣偏;沉澀而急,痰瘀之愆。
雙弦者,肝氣有餘。
肝脈急而脅下有氣支滿,引小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重,足冷,婦人月水不來,時無時有。
沉濡澀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多飲水而涎溢入肌膚腸外;或兼搏手堅急,面色不澤者,瘀血也。
或因墜堕使然。
淋病之脈,細數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
女人見之,陰中生瘡。
大實易愈,虛澀其亡。
大而實者生,虛細而澀者死。
小便不通,浮弦而澀。
芤則便紅,數則黃赤,便難為癃,實見左尺。
小便不利難來者為癃閉,乃膀胱熱極,故脈實也。
五積屬陰,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腎沉急滑,脾實且長,肺浮喘卒。
六聚結沉,痼則浮結。
又有瘕,其脈多弦,弦急瘕疾,弦細堅,沉重中散,食成癖。
左轉沉重,氣胸前;若是肉,右轉橫旋。
積聚瘕,緊則痛纏,虛弱者死,實強可痊。
脈沉伏而細,在寸,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小腸。
尺微,積在氣沖。
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也。
肝積脈弦而細,肺積脈浮而毛,腎積脈沉而急滑,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脾積脈實而長、食則多吐。
《内經》論赤脈之至也,喘而堅,有積在中,名心痹,得之思慮,白脈喘而浮,有積在胸,名肺痹,得之醉而使内。
喘,謂脈至如卒喘狀也。
青脈長而左右彈手,有積氣在心下支,名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
黃脈大而虛,有積在腹中,名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黑脈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脈左轉而沉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