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脈相兼主病

關燈
滑伯仁曰:人之為病,雖曰不過寒熱虛實四者,而脈多兼見也。

    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

    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虛則形柔,凡虛澀濡緩,皆虛也。

    他如《難經》所謂一陰一陽者,脈來沉而滑;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一陰三陽者,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脈來浮澀;一陽二陰者,脈來長而沉澀;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者,盡皆兼見義也。

     浮而有力則為風, 風包四氣而言:如浮緩浮弦則為傷風,浮緊則為傷寒,浮虛則為傷暑,浮濡則為傷濕。

    四氣在表皆浮,更與人迎相應,則為外感在經無疑。

     浮而無力斯為虛; 經曰:諸浮者,腎不足也,瞥瞥有如羹上肥,定知此脈陽氣微。

    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宜沉反見浮脈,裡寒表熱也。

    然必與氣口相應,則為内傷,氣血虛損。

     浮數風熱微欲解, 浮數,傷風挾熱也。

    帶微者,邪不傳而欲解。

     浮遲身癢汗亦無; 裡虛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獨浮喘脹表中熱, 表邪盛,故氣逆喘脹。

     浮緊滑疾百合辜; 百合,傷寒病也。

     浮大隐疹久為癞, 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瘾疹發癢,久久為癞。

     浮滑痰飲痛如錐。

    
浮滑為風痰,為走刺疼痛。

     沉而有力則為積, 凡脈浮盛為病,在表在外;沉堅為病,在裡在内。

     無力應和氣不平; 沉為諸郁。

    
為水為洩為厥逆,停飲脅脹兼瘕;沉數裡寒内熱盛。

     與人迎相應,則邪伏陰經而為實熱。

     沉遲血冷裡寒生; 與氣口相應,則血凝氣滞而為沉寒。

     沉重傷暑弱堕發, 沉重為傷暑發熱。

    沉弱者,發必堕落。

     沉弦腹心冷痛并;沉緊而數冷又熱,沉緊不數懸飲成; 沉細少氣臂不舉, 兩寸則兩臂不舉。

     沉重前絕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複浮起,故冬脈曰石。

    直前絕者,有瘀滞也。

     遲而無力虛且寒, 與人迎相應,則濕寒凝滞;與氣口相應,則虛冷沉積。

     遲而有力痛為害; 或心痛,或腹痛,或脅痛。

     應尺血虛寸氣虛, 寸口得之為氣虛,尺中得之為血虛,總是腎虛不安。

    亦有痰凝氣滞,伏熱蹇澀而然者,必尋之無力,乃為真遲。

     遲沉寒内浮寒外; 脈遲沉或芤,寒在裡則腹痛。

    遲浮,寒在表則肢冷。

     遲澀咽酸瘕成, 遲澀則濕熱凝滞,或為咽酸,或為瘕。

     遲滑腹中覺脹大; 遲而滑為腹脹。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腎經敗。

    
季夏,六月也。

    此時得遲脈,則土旺水虧,須急滋腎水以救之。

    非六月而左尺見遲脈者,亦為土克水,須急滋補以救之。

     數而有力則為熱, 與人迎相應,則風燥熱煩。

     無力瘡瘍痛癢亟; 平人遇此,主即發瘡瘍癰疽,年幼者或發疹痘。

     若還細數又無力,陰虛火動休輕視; 與氣口相應,則陰虛陽盛。

    甚者左右俱細數無力,或左尺寸數尤甚。

     數浮火炎煩且滿, 數浮,表有熱也。

    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