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
關燈
小
中
大
災眚,盡皆天之氣運所為也。
地在人之下,大氣舉之也。
天六動而不息,地五靜而有守。
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
然天氣不加君火,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乃君火不立歲氣,但以名奉天耳。
故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
言相火代君火而用事,故五歲而右遷。
若地以五承六,則當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期而循環,周而複始。
五歲一周,則五行之氣遍;六期一備,則六氣之位周。
五六相合,故三十年一紀之,則六十年矣。
推之曆日,根據節交氣,常為每歲之主氣,又曰地氣。
若司天、在泉、左右兩間輪行而居主氣之上者,曰天氣、客氣也。
客氣乃行歲中天命,主氣隻奉客氣之天而已。
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二者有勝而無複矣。
主勝則瀉主補客,客勝則瀉客補主。
經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
每年先立運氣,審其太過不及,然後以地之主氣為本,天之客氣加臨于上為标,以求六化之變。
如氣之勝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氣之複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
皆随勝氣,安其屈伏,以平為期。
抑考褚氏有曰:大撓作甲子,隸首作數,志歲月日時遠近。
故以當年為甲子歲,冬至為甲子月,朔為甲子日,夜半為甲子時,積一十百千萬,亦有條而不紊,皆人所為也。
人嬰異氣,疾難預拟。
吾未見其是也。
籲!此一偏之見也。
不知天時非凡夫可度,人身資大化有生。
《明堂》詩曰: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巳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宮寄,胞絡同歸入癸方。
詩言人秉天地壬之氣而生膀胱命門,秉癸之氣而生腎,秉甲之氣而生膽,秉乙之氣而生肝,秉丙之氣而生小腸,秉丁之氣而生心,秉戊之氣而生胃,秉己之氣而生脾,秉庚之氣而生大腸,秉辛之氣而生肺,此天幹也。
地支亦然。
又雲:肺寅大卯胃辰經,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胞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觀此二詩,則天地人身,無時不相流通。
經曰: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咽,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也。
故一氣不合,不能生化,天有六氣,人以三陰陽而上奉之。
以六經言之,三陰三陽;以十二支分之,則有六陰六陽。
陰從上降,生于午而極于亥,謂之六陰;陽從下起,生于子而極于巳,謂之六陽。
地有五行,人以五髒腑而下應之。
髒為陰,而其數奇,以應五運,蓋五行質具于地,而氣則行于天也;腑為陽,而其數偶,以應六氣,蓋六淫雖降于天,而勢必充于地也。
子午為天地之中正,君火位焉,手少陰心(午) 足少陰腎(子)居之。
辰戌為七政之魁罡,寒水位焉。
太陽寒水在子位而居于辰戌者,水伏于土,由水由地中行,故戌為六戊天門,辰為六己地戶。
手太陽小腸(戌)足太陽膀胱(辰)居之。
然火從水化,水随腎至,故少陰為髒,位與太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
醜未為歸藏之标本,濕土位焉,足太陰脾(未)手太陰肺(醜)居之。
卯酉為日月之道路,燥金位焉,足陽明胃(酉)手陽明大腸(卯)居之,然子随母居,土旺金盛,故太陰為髒,位與陽明隔而氣相合為腑也,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風木位焉。
卯雖木之正分,為陽明燥金所居,然木生在亥,故居于亥,而對化于巳也。
足厥陰肝(亥)手厥陰心胞絡(巳)居之。
寅申握生化之始終,相火位焉。
少陽相火佐脾,雖在午位,君火居之,故居寅,火生于寅也。
足少陽膽(寅)手少陽三焦(申)居之。
然相火寄于肝腎,膽者,肝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故厥陰為髒,位與少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
三陰三陽,名異而體則一也。
陰陽氣微則謂之少,陰陽氣盛則謂之太。
寅為少陽,卯為陽明,辰為太陽,午為少陰,未為太陰,亥為厥陰。
南政,三陰司天,則皆寸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尺不應。
北政,三陰司天,則皆尺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寸不應。
不應者,皆為沉脈也。
此言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重,故甲己土運為南政。
蓋土以成數,貫金木水火之運,位土居中央。
君尊南面而行令,餘四運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别也。
然此論其常也,若天行時病,則有不必拘者。
經曰:天地之氣,勝複之作,不形于診也。
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診,但以形證察之。
由此觀之,經絡、髒腑、脈病、藥治,無非運氣之所為也。
非隻一歲也,雖一時一刻之短,而五行之氣莫不存;非特一物也,雖一毫一芒之細,而五行之化莫不載。
上達于天,則有五星倍減之應;下推于地,則有草木蟲育之驗。
奈何俗醫不知醫之源者,全然不識運氣為何物;不知醫之變者,又泥時日執钤方以害人。
要之,有在天之運氣,有在人之運氣。
天時勝,則舍人之病而從天之時;人病勝,則舍天之時而從人之病。
張子和曰: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隻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扁鵲曰:陰淫寒疾,(即太陽寒水之令太過。
)陽淫熱疾,(相火之令太過。
)風淫末疾,(木令太過。
)雨淫腹疾,(濕令太過。
)晦淫惑疾,(燥令太過,久晴不雨,當為疫疠風痹。
)明淫心疾。
(君火之令太過。
) 經曰:必先歲氣,勿伐天和。
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
學人合而觀之,更精于脈證,乃自得之。
噫!儒之道,博約而已矣;醫之道,運氣而已矣。
學人可不由此入門而求其蘊奧耶!
地在人之下,大氣舉之也。
天六動而不息,地五靜而有守。
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
然天氣不加君火,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乃君火不立歲氣,但以名奉天耳。
故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
言相火代君火而用事,故五歲而右遷。
若地以五承六,則當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期而循環,周而複始。
五歲一周,則五行之氣遍;六期一備,則六氣之位周。
五六相合,故三十年一紀之,則六十年矣。
推之曆日,根據節交氣,常為每歲之主氣,又曰地氣。
若司天、在泉、左右兩間輪行而居主氣之上者,曰天氣、客氣也。
客氣乃行歲中天命,主氣隻奉客氣之天而已。
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二者有勝而無複矣。
主勝則瀉主補客,客勝則瀉客補主。
經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
每年先立運氣,審其太過不及,然後以地之主氣為本,天之客氣加臨于上為标,以求六化之變。
如氣之勝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氣之複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
皆随勝氣,安其屈伏,以平為期。
抑考褚氏有曰:大撓作甲子,隸首作數,志歲月日時遠近。
故以當年為甲子歲,冬至為甲子月,朔為甲子日,夜半為甲子時,積一十百千萬,亦有條而不紊,皆人所為也。
人嬰異氣,疾難預拟。
吾未見其是也。
籲!此一偏之見也。
不知天時非凡夫可度,人身資大化有生。
《明堂》詩曰: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巳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宮寄,胞絡同歸入癸方。
詩言人秉天地壬之氣而生膀胱命門,秉癸之氣而生腎,秉甲之氣而生膽,秉乙之氣而生肝,秉丙之氣而生小腸,秉丁之氣而生心,秉戊之氣而生胃,秉己之氣而生脾,秉庚之氣而生大腸,秉辛之氣而生肺,此天幹也。
地支亦然。
又雲:肺寅大卯胃辰經,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胞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觀此二詩,則天地人身,無時不相流通。
經曰: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咽,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也。
故一氣不合,不能生化,天有六氣,人以三陰陽而上奉之。
以六經言之,三陰三陽;以十二支分之,則有六陰六陽。
陰從上降,生于午而極于亥,謂之六陰;陽從下起,生于子而極于巳,謂之六陽。
地有五行,人以五髒腑而下應之。
髒為陰,而其數奇,以應五運,蓋五行質具于地,而氣則行于天也;腑為陽,而其數偶,以應六氣,蓋六淫雖降于天,而勢必充于地也。
子午為天地之中正,君火位焉,手少陰心(午) 足少陰腎(子)居之。
辰戌為七政之魁罡,寒水位焉。
太陽寒水在子位而居于辰戌者,水伏于土,由水由地中行,故戌為六戊天門,辰為六己地戶。
手太陽小腸(戌)足太陽膀胱(辰)居之。
然火從水化,水随腎至,故少陰為髒,位與太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
醜未為歸藏之标本,濕土位焉,足太陰脾(未)手太陰肺(醜)居之。
卯酉為日月之道路,燥金位焉,足陽明胃(酉)手陽明大腸(卯)居之,然子随母居,土旺金盛,故太陰為髒,位與陽明隔而氣相合為腑也,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風木位焉。
卯雖木之正分,為陽明燥金所居,然木生在亥,故居于亥,而對化于巳也。
足厥陰肝(亥)手厥陰心胞絡(巳)居之。
寅申握生化之始終,相火位焉。
少陽相火佐脾,雖在午位,君火居之,故居寅,火生于寅也。
足少陽膽(寅)手少陽三焦(申)居之。
然相火寄于肝腎,膽者,肝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故厥陰為髒,位與少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
三陰三陽,名異而體則一也。
陰陽氣微則謂之少,陰陽氣盛則謂之太。
寅為少陽,卯為陽明,辰為太陽,午為少陰,未為太陰,亥為厥陰。
南政,三陰司天,則皆寸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尺不應。
北政,三陰司天,則皆尺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寸不應。
不應者,皆為沉脈也。
此言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重,故甲己土運為南政。
蓋土以成數,貫金木水火之運,位土居中央。
君尊南面而行令,餘四運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别也。
然此論其常也,若天行時病,則有不必拘者。
經曰:天地之氣,勝複之作,不形于診也。
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診,但以形證察之。
由此觀之,經絡、髒腑、脈病、藥治,無非運氣之所為也。
非隻一歲也,雖一時一刻之短,而五行之氣莫不存;非特一物也,雖一毫一芒之細,而五行之化莫不載。
上達于天,則有五星倍減之應;下推于地,則有草木蟲育之驗。
奈何俗醫不知醫之源者,全然不識運氣為何物;不知醫之變者,又泥時日執钤方以害人。
要之,有在天之運氣,有在人之運氣。
天時勝,則舍人之病而從天之時;人病勝,則舍天之時而從人之病。
張子和曰: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隻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扁鵲曰:陰淫寒疾,(即太陽寒水之令太過。
)陽淫熱疾,(相火之令太過。
)風淫末疾,(木令太過。
)雨淫腹疾,(濕令太過。
)晦淫惑疾,(燥令太過,久晴不雨,當為疫疠風痹。
)明淫心疾。
(君火之令太過。
) 經曰:必先歲氣,勿伐天和。
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
學人合而觀之,更精于脈證,乃自得之。
噫!儒之道,博約而已矣;醫之道,運氣而已矣。
學人可不由此入門而求其蘊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