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課兒策
關燈
小
中
大
而風火大發。
骨蒸一症,膽汁尤枯,用退蒸湯(以上骨蒸)。
又如每日先寒後熱如瘧,汗出而熱始退者,桂枝柴胡各半湯加膽汁二匙。
此外有因血瘀而發者,婦人尤多,古人蟲丸之外有麥煎散,今方黑金丸。
若夫傳屍瘵症,其症心中煩熱欲露體,覆之即悶,驚悸、怔忡、面無顔色、忘前失後,乃心蒸之狀,用傳屍勞方。
若骨蒸五心煩熱者,清骨散。
問:爛喉丹痧見于仲景書否,此症宋元名家議論絕少,能言其發病之故乎?或曰由乎司天,然燥令濕令俱能發病,主氣客氣不一,其說能詳說其所以然乎?順症何如,逆症何如,初起之治法當何如,中後之治法當何如,當清之見證當何若,當下之見症何若,能詳言欤?此症近來頗多。
家大人已立論在前,尤當擴充其意而詳說之。
《金匮》雲:“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鼈甲湯主之。
”此條經文與今之爛喉丹痧絕似,而治法則不可從,無論蜀椒、雄黃溫燥不可服。
亦思此症發于春夏,地氣本升,不當再用升麻,因于溫熱,血中伏火不必更用當歸,人所共知也。
古書絕少今時盛行者,宋元名家多北人,而此病盛于江南也,從來論司天者其說不一,吾以為客氣不足憑,當實求之主氣。
與營運之令氣客氣如先天之八卦,有定位而無用。
主氣令氣則參互錯綜,随時而見。
如今年春令地氣本溫而多西北風,陰雨數旬,此太陰濕土令氣加臨少陽相火。
主氣病必見濕遏郁伏,爛喉丹痧所由發也。
發之何如?因疫之氣從口鼻而入于肺胃也。
何以爛喉?濕熱郁蒸也。
如何為痧?與疹為類,是血絡中病,與之出于胃者不同,當主芳香透絡,辛涼解肌,甘寒清血,其後逆傳心胞,仍不外乎葉老溫熱之旨。
然一症宜分三種,風邪化熱者治宜清透,濕邪化熱者治宜清滲,痰火凝結者治宜清降。
順症初起,脈緊弦數,惡寒,頭脹,膚紅,肌熱,喉中碎腐而痛,疹現隐隐。
三四日後溫邪化火,熱盛痧透。
五六日後,熱甚,神昏,喉爛。
此火盛逆傳,内逼心胞見症也。
七日後,熱退,偏體焦紫,痧如麸殼脫皮而愈,此順症也。
若逆症,一二日脈見細勁,身雖紅痧不外透,神識已昏,語言錯亂,氣逆喘急,此由邪毒内閉肺胃,内閉則外厥而脫矣。
治之之法:順症一二日宜疏表,牛蒡解肌湯或銀翹散,加消食之品,吹以珠黃散。
三四日化火,前方加犀角、羚角、花粉、石斛。
五六日,見内逼心胞,症在營分,犀角地黃湯。
有汗神清者,邪在氣分,玉女煎加膽星、石菖、西黃藥珠,甚則紫雪。
中後之治法大都如此。
其或便結燥實、舌幹而黃黑者,涼膈散,即下法也。
協熱便洩、舌苔白膩者,葛根芩連。
至于逆症,火毒内閉于肺胃,用鮮地四兩搗汁,加金汁、梨汁、蔗漿更葛根、芩、連。
至于逆症,火毒内閉于肺胃,用鮮地四兩搗汁,加金汁、梨汁、蔗漿,更用鮮蘆根煎湯,磨犀角汁,沖和紫雪丹,或珠黃散,要不外乎清開洩熱為主。
若夫不治之症,鼻塞流涕者,肺已傷,不治;合眼朦胧者,肝欲壞,不治;色白如粉皮者,氣色敗,尤屬不治。
蓋元氣虛者,不能托毒外出,毒且深伏,雖有清補化邪一法,究屬難圖,尚不如陰虛者可重用養陰洩熱也。
治詳于溫熱症下焦篇中。
家大人老年議論甚惡夫清之太早者,以感風感濕未曾化火而先清,必有結毒發頤之變。
善乎!祖鴻範之言曰:“初起發熱憎寒者,以透散為主,火郁發之也。
惡寒已止,内蘊之邪火方張,以涼解為宜,若仍執辛散,火得風而益熾,腫熱必增,當于先後次第之間随機權變,各中其款要,斯為盡善。
”問:婦人之病胎産為要,妊子之脈能分辨欤?男女之分可預測欤?試胎之法果孰勝欤?惡阻之因治之之法能詳言欤?胎漏小産其因其治能詳說欤?妊婦有頭痛、心痛、胃脘痛、少腹痛、股痛、環跳痛、目赤、咽痛、甚至于跌仆損傷,能各舉其證因治法大略欤?胎死腹中驗法下法,亦附詳焉。
經曰:“手少陰脈動甚為妊子,陰搏陽别為妊子,身病無邪脈為妊子,尺脈不絕為妊子。
”夫尺者是少陰腎脈也。
腎脈滑利亦見帶症,惟與手少陰心動脈相應乃為妊子,無疑是即所謂陰搏陽别也。
且血留氣聚胞宮内實,能無尺陰滑數乎?其與虛勞數脈分别處:胎脈數中有胃氣,勞脈則兼弦澀無胃氣也。
然亦有中年羸婦細小而不數者,其微弱中必有隐隐滑動之象可憑也。
辨男女之脈最難執,左大為男、右大為女之說,不有髒氣偏勝者乎?聞之先業師曰:婦人背陰而面陽,其左男子之右也,右則男子之左也。
所以丹溪謂是診脈者左右手。
此不可憑者也,惟兩寸浮滑為陽脈,主男胎;兩尺沉滑為陰脈,主女胎。
庶幾近之然。
易不辨之男胎三月動而臍凸硬腹如釜、女胎五月動臍軟腹如箕之為直捷也。
瘀阻與胎混,不得已而用試法:陳酒調佛手散(歸七分芎一錢),待兩時許,臍腹微動為胎,不動者為經滞。
法頗穩當,惡阻者惡心,阻其飲食也。
其故有二:一由胃虛,宿有痰飲而兼氣滞;一由沖任上壅,氣不下行,蓋經血既閉,水漬于髒,髒氣不宣通,故心煩愦悶、氣逆而嘔吐。
及三月後胎漸大,子能食血,自無上逆之患。
然而間有不惡阻者,何也?中宮氣健,胃無宿痰,清濁自能升降,不令穢氣上壅,自無惡阻矣。
治法:虛者加味參橘飲(溫膽加參、木、歸、藿、砂),實者小和中飲(陳、樸、苓、查、扁、草),吐酸不止者二香(藿草、香附)為末(服二錢)。
大約胃寒者加丁香、豆蔻、砂仁,脾虛有火加黃芩、山栀、竹茹。
要不外丹溪兩言:“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其法則二陳加減,須知此病不必疑半夏、茯苓二味為礙胎。
胎漏小産由于氣血虛弱者多,氣虛則提攝不固、血弱則灌溉不周。
而系胞者腎,腰為腎腑,腰痛則堕,不可不防。
外此,則血太熱而妄行。
大凡暴下水者,胎必堕。
若徐下者,可用補氣安神治之。
此症之脈宜弦牢滑利,忌沉細而微。
其治視禀質所偏,陰虛内熱者而用艾、附、白術、砂仁,溫劑則陰愈消,如草木之無雨露,枯萎立見矣。
陽虛内寒者,而用芩、芍,涼血則脾胃虛寒,氣血亦弱,如果實秋冬少結矣。
三月前宜養脾胃,四月後宜壯腰腎,此大法也。
以泰山磐石山散為主方(八珍去苓,加參、斷、芩、)。
血熱者加黃柏、阿膠,氣寒者加艾葉、炮姜。
然而胎漏一症,辨之宜慎。
有妊婦血盛月信常來而不堕者,治之反堕;亦有孕婦脈見滑數、月事略少,至三四月止者。
今人以為七月生,其實足月也。
又有壯盛之婦前三月按月去血點滴者,苟無腰酸胎動,不須服藥。
此又當合形體論也。
再世人一月堕胎者最多,其人好潔,日必舉足洗下體而滑也。
胎前諸痛、氣虛血虛、血熱三種宜常目在之。
而外感内傷,仍各宜分剖。
如頭痛血虛多火者,四物加減;感風者,加味芎歸(芩、木、茶);心腹痛或素有痰飲更觸外感者,正氣散;按之痛者積滞,保元;不痛者脾胃傷,六君;滿痛及心,芩、術、芍三味;不時腹痛者血虛,熟地、當歸二味煎湯服之;重墜者氣虛也,補中益氣;脅痛者不宜破氣,童便和酒服之;少腹冷痛,小建中加炮姜;腰痛,環跳痛者,宜補;目赤、口舌咽痛者,涼膈亦可服;若跌仆傷者,膠、艾、芎、歸加地。
此其大略也。
至如面青舌紅母死子活,面紅舌青母活子死,為驗死胎之訣,一定無疑。
下之之法:丹溪用佛手散重劑(歸一兩芎七錢),要不若平胃加芒硝為穩。
問:胎前症,最多子懸症,多心腹脹滿,以紫蘇飲為主方,其故何欤?抑另有法欤?又有子嗽、喘咳、子腫、子氣、子滿、子煩、五心煩熱、煩躁口幹、子淋、子痫、胎壓膀胱遺尿等症,更有吐血、衄血、咳血、便血諸症,其因其治可詳言欤?夫婦科諸書似少專門,名家所作每見頭緒煩多雜亂無章,如能條分縷晰,俾學人知各門用方之所以然,豈不善欤?子懸者,懷子六七月胸腹滿而胎上懸也。
中于氣郁者多,紫蘇飲一方出許學士《本事方》中,自注雲:“有婦産數日催生法不驗,此必心懷畏懼、氣結不行。
經謂恐則氣下精神怯,怯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氣乃不行。
爰制此方服之即産,分明紫蘇、川芎、陳皮、腹皮疏氣舒郁,歸、芍補血,參草補氣,皆佐使也。
自注又雲:兼治六七月子懸,數有效,亦疏氣開郁之意。
有熱加芩、栀,脹甚加木香汁、歸、術,名和氣安胎飲。
停滞嘔吐加蒼、樸,名加參平胃散;郁多者加味逍遙;子嗽者,妊婦外感風寒則咳,咳久亦易墜胎,古方用甯嗽散(蘇、桑、杏、皮、知、桔、麥、草),亦有土虛不能生金者,歸脾;有陰火上炎者六味,斟酌用之。
”以餘所用胎前咳四五月不止者,橘餅(一枚)松子肉(一兩)水糖(三錢)煎服甚效。
喘由外感者,參蘇飲。
然火動而喘,孕婦最多,治不外二母、芩、冬,他若腰痛短氣,脾虛則母令子虛,腎氣不歸元而上乘于肺也,生脈補肺益氣湯,補脾須去升、紫為妥,子腫與子氣名異而相類。
子氣腫下體,子腫腫上體,子滿又名胎水,在五六月後,因胎大而腹滿遍身浮腫耳。
三症皆屬脾虛,或因洩利耗傷、病渴多飲、濕漬脾胃、水漬于胞胎易損傷,急治為宜。
治法不外健脾利水四字,健脾用六君,利水用五皮出入,兩方者利氣之烏藥、香附、紫蘇,甚則加炮姜,古人用五皮,以白術易去桑皮。
閻純玺以為點鐵成金手,可類推矣。
外此,治水氣有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散(香、附、紫六分,木香二分,陳皮四分)。
氣虛加參術,血虛加歸。
《千金》有鯉魚湯(重一斤者,橘一分,姜七片)同煮汁入(術、苓、歸、芍)同煎,虛加人參,此尤下水最捷法。
子煩者,心驚膽怯,煩悶不安,由心肺虛熱或積痰于胸,胎動不安,竹葉安胎飲為主方。
君以竹葉、條芩、麥冬,臣以棗仁、遠志,佐以四君去苓、四物去芍。
渴加竹茹,痰積者以竹葉換竹瀝、茯苓,躁甚熱壅口幹者加犀角、知母,氣虛倍人參。
又有因藥多緻煩不得眠者用知母二兩,棗肉丸彈子大,每日參湯化一丸。
又有口幹不卧川連一味、米飲調一錢。
子淋者,小便淋漓澀少,因氣血養胎,不及敷榮滲道,且胞系于腎,腎中虛熱移于膀胱,安榮湯主之,君以燈心、通草、苓皮、參術補氣,歸補血,麥冬清肺,去原方之滑石,惡其重鎮而滑也,以石斛、山栀代之。
如在脈微弱氣陷者,大劑參。
類此者有轉胞症,因小便不通,臍下急痛,此由飽食忍尿或忍尿入房,水氣上逆,氣逼于胞,屈戾不得舒張所緻,非小腸膀胱病,當治其氣,所謂胎壓膀胱也。
補中益氣為主方,去濕者加油炒半夏六分,血虛加芎、地,急用鹽湯吐提。
又不若穩婆以香油塗手從産戶托起其胎,俾溺之漲解為穩使。
此症因虛。
子淋之因火者不同,他如遺尿不知胎滿之故,用白薇、白芍,酒調末服三錢。
虛者同地丹服。
子痫、口噤、項強、肢攣、語謇、痰壅、人事不省、忽然卒倒,與同,不可作風治。
多因血虛血燥,陰火上炎,鼓動其痰,主以羚羊角散(鈎、棗、獨),氣虛加(參、、術),血虛加(歸、芍、芩),有用南星(一斤,炭火炕,酒制合)、琥珀(一兩)、朱砂(五錢)豬心血為丸,服五十丸,參湯下。
此方通治痫症,胎前亦宜。
妊家諸血症自當作火論,然“胎前宜清”一語不可拘泥,當分晰其火所由來。
第一辨虛實,實火宜清,其中又當分内外。
從外感者,風熱内郁所化(涼膈加歸、地、茅、花),從内發者,肝經怒火(加味逍遙),膏粱積熱,加味清胃(川、連、翹、丹、地、歸);郁結傷脾之火(加味歸脾),虛火。
宜補,當分陰陽,有氣不攝血者(補中益氣),有陰虛火旺者(地、歸、二冬、知母、陳、犀、草、芩、栀、術、苑),有腎經虛火(六味加芩、地),此口鼻血也。
二便之血多濕熱,便血(槐榆防歸烏梅),尿血導赤加(山栀、發灰、阿膠、麥、味)。
問:肺病咳嗽為多,咳字嗽字何解,能分講欤?咳嗽症不外外感内傷兩種,能分别欤?外感不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六氣分見于四時,四時皆可以受六淫之邪,能各舉其見證治法欤?内傷不外陽虛陰虛,陽虛者多痰,陰虛者多見血,能各言其見證治法欤?勞風一症,外感内傷并見,能舉其治法欤?先業師論治病莫妙于剖析分明,愈細愈精,曷不剖分而詳說之。
咳者何?諧聲也,其音開口而出,仿佛亥字之音,故有聲無痰曰咳。
嗽則如盥嗽然,有物在喉,漾漾而出,故從口從敕。
後人遂以有痰者謂嗽。
然則咳嗽之病何從生?曰病有萬變,要不外内傷外感兩端。
試言外感。
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盡之。
而六者論其常,各主一時為病。
論其變,則四時皆可以受六淫之邪。
今且即風寒論感風咳者,鼻塞聲重、惡風涕清,此證也,左脈浮弦,此脈也。
而風之中又有辨,春則傷溫風,肝木用事則傷肝。
而有又中氣中血之别,傷氣者為衛(參蘇飲、桑菊飲),傷血者為營(芎蘇飲)。
夏則為熱風傷心胞(雞蘇散),或傷冷風者(香茹飲);秋為涼風犯肺(敗毒散),兼痰者(金沸草散);冬為寒風傷腎(麻黃湯加減),兼飲者(桂枝濃樸杏仁湯),倘冬時天熱而感寒風(葳蕤湯、陽旦湯)。
惟秋冬有暑濕,如春夏無燥氣。
他如先傷風而後傷熱為熱之寒(葳蕤),肺熱感寒為寒之熱(金沸草散),嗽而痰出稠粘者脾濕勝(二陳),連嗽無痰者肺燥勝(清燥救肺),此皆外感咳嗽也。
内傷則痰飲。
陰虛兩種:痰飲者多陽虛,淺者六安煎,有火者溫膽;虛者金水六君煎,陽虛而不可攻者(玉竹飲子),有痰火者鹽降法,喘甚者(降氣合貞元)。
他若陰虛者陰火上升也,胃氣不清者(麥門冬湯),五更咳甚曾見血者(四陰煎),痰多而濃無胃氣者(六君加減),痰少嗌幹胃氣未絕者(六味八仙長壽)。
凡若此者,所謂隔二隔三之治,土不生金者補脾,木反侮金者平肝,火上刑心者治心,皆隔一之治也。
骨蒸一症,膽汁尤枯,用退蒸湯(以上骨蒸)。
又如每日先寒後熱如瘧,汗出而熱始退者,桂枝柴胡各半湯加膽汁二匙。
此外有因血瘀而發者,婦人尤多,古人蟲丸之外有麥煎散,今方黑金丸。
若夫傳屍瘵症,其症心中煩熱欲露體,覆之即悶,驚悸、怔忡、面無顔色、忘前失後,乃心蒸之狀,用傳屍勞方。
若骨蒸五心煩熱者,清骨散。
問:爛喉丹痧見于仲景書否,此症宋元名家議論絕少,能言其發病之故乎?或曰由乎司天,然燥令濕令俱能發病,主氣客氣不一,其說能詳說其所以然乎?順症何如,逆症何如,初起之治法當何如,中後之治法當何如,當清之見證當何若,當下之見症何若,能詳言欤?此症近來頗多。
家大人已立論在前,尤當擴充其意而詳說之。
《金匮》雲:“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鼈甲湯主之。
”此條經文與今之爛喉丹痧絕似,而治法則不可從,無論蜀椒、雄黃溫燥不可服。
亦思此症發于春夏,地氣本升,不當再用升麻,因于溫熱,血中伏火不必更用當歸,人所共知也。
古書絕少今時盛行者,宋元名家多北人,而此病盛于江南也,從來論司天者其說不一,吾以為客氣不足憑,當實求之主氣。
與營運之令氣客氣如先天之八卦,有定位而無用。
主氣令氣則參互錯綜,随時而見。
如今年春令地氣本溫而多西北風,陰雨數旬,此太陰濕土令氣加臨少陽相火。
主氣病必見濕遏郁伏,爛喉丹痧所由發也。
發之何如?因疫之氣從口鼻而入于肺胃也。
何以爛喉?濕熱郁蒸也。
如何為痧?與疹為類,是血絡中病,與之出于胃者不同,當主芳香透絡,辛涼解肌,甘寒清血,其後逆傳心胞,仍不外乎葉老溫熱之旨。
然一症宜分三種,風邪化熱者治宜清透,濕邪化熱者治宜清滲,痰火凝結者治宜清降。
順症初起,脈緊弦數,惡寒,頭脹,膚紅,肌熱,喉中碎腐而痛,疹現隐隐。
三四日後溫邪化火,熱盛痧透。
五六日後,熱甚,神昏,喉爛。
此火盛逆傳,内逼心胞見症也。
七日後,熱退,偏體焦紫,痧如麸殼脫皮而愈,此順症也。
若逆症,一二日脈見細勁,身雖紅痧不外透,神識已昏,語言錯亂,氣逆喘急,此由邪毒内閉肺胃,内閉則外厥而脫矣。
治之之法:順症一二日宜疏表,牛蒡解肌湯或銀翹散,加消食之品,吹以珠黃散。
三四日化火,前方加犀角、羚角、花粉、石斛。
五六日,見内逼心胞,症在營分,犀角地黃湯。
有汗神清者,邪在氣分,玉女煎加膽星、石菖、西黃藥珠,甚則紫雪。
中後之治法大都如此。
其或便結燥實、舌幹而黃黑者,涼膈散,即下法也。
協熱便洩、舌苔白膩者,葛根芩連。
至于逆症,火毒内閉于肺胃,用鮮地四兩搗汁,加金汁、梨汁、蔗漿更葛根、芩、連。
至于逆症,火毒内閉于肺胃,用鮮地四兩搗汁,加金汁、梨汁、蔗漿,更用鮮蘆根煎湯,磨犀角汁,沖和紫雪丹,或珠黃散,要不外乎清開洩熱為主。
若夫不治之症,鼻塞流涕者,肺已傷,不治;合眼朦胧者,肝欲壞,不治;色白如粉皮者,氣色敗,尤屬不治。
蓋元氣虛者,不能托毒外出,毒且深伏,雖有清補化邪一法,究屬難圖,尚不如陰虛者可重用養陰洩熱也。
治詳于溫熱症下焦篇中。
家大人老年議論甚惡夫清之太早者,以感風感濕未曾化火而先清,必有結毒發頤之變。
善乎!祖鴻範之言曰:“初起發熱憎寒者,以透散為主,火郁發之也。
惡寒已止,内蘊之邪火方張,以涼解為宜,若仍執辛散,火得風而益熾,腫熱必增,當于先後次第之間随機權變,各中其款要,斯為盡善。
”問:婦人之病胎産為要,妊子之脈能分辨欤?男女之分可預測欤?試胎之法果孰勝欤?惡阻之因治之之法能詳言欤?胎漏小産其因其治能詳說欤?妊婦有頭痛、心痛、胃脘痛、少腹痛、股痛、環跳痛、目赤、咽痛、甚至于跌仆損傷,能各舉其證因治法大略欤?胎死腹中驗法下法,亦附詳焉。
經曰:“手少陰脈動甚為妊子,陰搏陽别為妊子,身病無邪脈為妊子,尺脈不絕為妊子。
”夫尺者是少陰腎脈也。
腎脈滑利亦見帶症,惟與手少陰心動脈相應乃為妊子,無疑是即所謂陰搏陽别也。
且血留氣聚胞宮内實,能無尺陰滑數乎?其與虛勞數脈分别處:胎脈數中有胃氣,勞脈則兼弦澀無胃氣也。
然亦有中年羸婦細小而不數者,其微弱中必有隐隐滑動之象可憑也。
辨男女之脈最難執,左大為男、右大為女之說,不有髒氣偏勝者乎?聞之先業師曰:婦人背陰而面陽,其左男子之右也,右則男子之左也。
所以丹溪謂是診脈者左右手。
此不可憑者也,惟兩寸浮滑為陽脈,主男胎;兩尺沉滑為陰脈,主女胎。
庶幾近之然。
易不辨之男胎三月動而臍凸硬腹如釜、女胎五月動臍軟腹如箕之為直捷也。
瘀阻與胎混,不得已而用試法:陳酒調佛手散(歸七分芎一錢),待兩時許,臍腹微動為胎,不動者為經滞。
法頗穩當,惡阻者惡心,阻其飲食也。
其故有二:一由胃虛,宿有痰飲而兼氣滞;一由沖任上壅,氣不下行,蓋經血既閉,水漬于髒,髒氣不宣通,故心煩愦悶、氣逆而嘔吐。
及三月後胎漸大,子能食血,自無上逆之患。
然而間有不惡阻者,何也?中宮氣健,胃無宿痰,清濁自能升降,不令穢氣上壅,自無惡阻矣。
治法:虛者加味參橘飲(溫膽加參、木、歸、藿、砂),實者小和中飲(陳、樸、苓、查、扁、草),吐酸不止者二香(藿草、香附)為末(服二錢)。
大約胃寒者加丁香、豆蔻、砂仁,脾虛有火加黃芩、山栀、竹茹。
要不外丹溪兩言:“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其法則二陳加減,須知此病不必疑半夏、茯苓二味為礙胎。
胎漏小産由于氣血虛弱者多,氣虛則提攝不固、血弱則灌溉不周。
而系胞者腎,腰為腎腑,腰痛則堕,不可不防。
外此,則血太熱而妄行。
大凡暴下水者,胎必堕。
若徐下者,可用補氣安神治之。
此症之脈宜弦牢滑利,忌沉細而微。
其治視禀質所偏,陰虛内熱者而用艾、附、白術、砂仁,溫劑則陰愈消,如草木之無雨露,枯萎立見矣。
陽虛内寒者,而用芩、芍,涼血則脾胃虛寒,氣血亦弱,如果實秋冬少結矣。
三月前宜養脾胃,四月後宜壯腰腎,此大法也。
以泰山磐石山散為主方(八珍去苓,加參、斷、芩、)。
血熱者加黃柏、阿膠,氣寒者加艾葉、炮姜。
然而胎漏一症,辨之宜慎。
有妊婦血盛月信常來而不堕者,治之反堕;亦有孕婦脈見滑數、月事略少,至三四月止者。
今人以為七月生,其實足月也。
又有壯盛之婦前三月按月去血點滴者,苟無腰酸胎動,不須服藥。
此又當合形體論也。
再世人一月堕胎者最多,其人好潔,日必舉足洗下體而滑也。
胎前諸痛、氣虛血虛、血熱三種宜常目在之。
而外感内傷,仍各宜分剖。
如頭痛血虛多火者,四物加減;感風者,加味芎歸(芩、木、茶);心腹痛或素有痰飲更觸外感者,正氣散;按之痛者積滞,保元;不痛者脾胃傷,六君;滿痛及心,芩、術、芍三味;不時腹痛者血虛,熟地、當歸二味煎湯服之;重墜者氣虛也,補中益氣;脅痛者不宜破氣,童便和酒服之;少腹冷痛,小建中加炮姜;腰痛,環跳痛者,宜補;目赤、口舌咽痛者,涼膈亦可服;若跌仆傷者,膠、艾、芎、歸加地。
此其大略也。
至如面青舌紅母死子活,面紅舌青母活子死,為驗死胎之訣,一定無疑。
下之之法:丹溪用佛手散重劑(歸一兩芎七錢),要不若平胃加芒硝為穩。
問:胎前症,最多子懸症,多心腹脹滿,以紫蘇飲為主方,其故何欤?抑另有法欤?又有子嗽、喘咳、子腫、子氣、子滿、子煩、五心煩熱、煩躁口幹、子淋、子痫、胎壓膀胱遺尿等症,更有吐血、衄血、咳血、便血諸症,其因其治可詳言欤?夫婦科諸書似少專門,名家所作每見頭緒煩多雜亂無章,如能條分縷晰,俾學人知各門用方之所以然,豈不善欤?子懸者,懷子六七月胸腹滿而胎上懸也。
中于氣郁者多,紫蘇飲一方出許學士《本事方》中,自注雲:“有婦産數日催生法不驗,此必心懷畏懼、氣結不行。
經謂恐則氣下精神怯,怯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氣乃不行。
爰制此方服之即産,分明紫蘇、川芎、陳皮、腹皮疏氣舒郁,歸、芍補血,參草補氣,皆佐使也。
自注又雲:兼治六七月子懸,數有效,亦疏氣開郁之意。
有熱加芩、栀,脹甚加木香汁、歸、術,名和氣安胎飲。
停滞嘔吐加蒼、樸,名加參平胃散;郁多者加味逍遙;子嗽者,妊婦外感風寒則咳,咳久亦易墜胎,古方用甯嗽散(蘇、桑、杏、皮、知、桔、麥、草),亦有土虛不能生金者,歸脾;有陰火上炎者六味,斟酌用之。
”以餘所用胎前咳四五月不止者,橘餅(一枚)松子肉(一兩)水糖(三錢)煎服甚效。
喘由外感者,參蘇飲。
然火動而喘,孕婦最多,治不外二母、芩、冬,他若腰痛短氣,脾虛則母令子虛,腎氣不歸元而上乘于肺也,生脈補肺益氣湯,補脾須去升、紫為妥,子腫與子氣名異而相類。
子氣腫下體,子腫腫上體,子滿又名胎水,在五六月後,因胎大而腹滿遍身浮腫耳。
三症皆屬脾虛,或因洩利耗傷、病渴多飲、濕漬脾胃、水漬于胞胎易損傷,急治為宜。
治法不外健脾利水四字,健脾用六君,利水用五皮出入,兩方者利氣之烏藥、香附、紫蘇,甚則加炮姜,古人用五皮,以白術易去桑皮。
閻純玺以為點鐵成金手,可類推矣。
外此,治水氣有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散(香、附、紫六分,木香二分,陳皮四分)。
氣虛加參術,血虛加歸。
《千金》有鯉魚湯(重一斤者,橘一分,姜七片)同煮汁入(術、苓、歸、芍)同煎,虛加人參,此尤下水最捷法。
子煩者,心驚膽怯,煩悶不安,由心肺虛熱或積痰于胸,胎動不安,竹葉安胎飲為主方。
君以竹葉、條芩、麥冬,臣以棗仁、遠志,佐以四君去苓、四物去芍。
渴加竹茹,痰積者以竹葉換竹瀝、茯苓,躁甚熱壅口幹者加犀角、知母,氣虛倍人參。
又有因藥多緻煩不得眠者用知母二兩,棗肉丸彈子大,每日參湯化一丸。
又有口幹不卧川連一味、米飲調一錢。
子淋者,小便淋漓澀少,因氣血養胎,不及敷榮滲道,且胞系于腎,腎中虛熱移于膀胱,安榮湯主之,君以燈心、通草、苓皮、參術補氣,歸補血,麥冬清肺,去原方之滑石,惡其重鎮而滑也,以石斛、山栀代之。
如在脈微弱氣陷者,大劑參。
類此者有轉胞症,因小便不通,臍下急痛,此由飽食忍尿或忍尿入房,水氣上逆,氣逼于胞,屈戾不得舒張所緻,非小腸膀胱病,當治其氣,所謂胎壓膀胱也。
補中益氣為主方,去濕者加油炒半夏六分,血虛加芎、地,急用鹽湯吐提。
又不若穩婆以香油塗手從産戶托起其胎,俾溺之漲解為穩使。
此症因虛。
子淋之因火者不同,他如遺尿不知胎滿之故,用白薇、白芍,酒調末服三錢。
虛者同地丹服。
子痫、口噤、項強、肢攣、語謇、痰壅、人事不省、忽然卒倒,與同,不可作風治。
多因血虛血燥,陰火上炎,鼓動其痰,主以羚羊角散(鈎、棗、獨),氣虛加(參、、術),血虛加(歸、芍、芩),有用南星(一斤,炭火炕,酒制合)、琥珀(一兩)、朱砂(五錢)豬心血為丸,服五十丸,參湯下。
此方通治痫症,胎前亦宜。
妊家諸血症自當作火論,然“胎前宜清”一語不可拘泥,當分晰其火所由來。
第一辨虛實,實火宜清,其中又當分内外。
從外感者,風熱内郁所化(涼膈加歸、地、茅、花),從内發者,肝經怒火(加味逍遙),膏粱積熱,加味清胃(川、連、翹、丹、地、歸);郁結傷脾之火(加味歸脾),虛火。
宜補,當分陰陽,有氣不攝血者(補中益氣),有陰虛火旺者(地、歸、二冬、知母、陳、犀、草、芩、栀、術、苑),有腎經虛火(六味加芩、地),此口鼻血也。
二便之血多濕熱,便血(槐榆防歸烏梅),尿血導赤加(山栀、發灰、阿膠、麥、味)。
問:肺病咳嗽為多,咳字嗽字何解,能分講欤?咳嗽症不外外感内傷兩種,能分别欤?外感不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六氣分見于四時,四時皆可以受六淫之邪,能各舉其見證治法欤?内傷不外陽虛陰虛,陽虛者多痰,陰虛者多見血,能各言其見證治法欤?勞風一症,外感内傷并見,能舉其治法欤?先業師論治病莫妙于剖析分明,愈細愈精,曷不剖分而詳說之。
咳者何?諧聲也,其音開口而出,仿佛亥字之音,故有聲無痰曰咳。
嗽則如盥嗽然,有物在喉,漾漾而出,故從口從敕。
後人遂以有痰者謂嗽。
然則咳嗽之病何從生?曰病有萬變,要不外内傷外感兩端。
試言外感。
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盡之。
而六者論其常,各主一時為病。
論其變,則四時皆可以受六淫之邪。
今且即風寒論感風咳者,鼻塞聲重、惡風涕清,此證也,左脈浮弦,此脈也。
而風之中又有辨,春則傷溫風,肝木用事則傷肝。
而有又中氣中血之别,傷氣者為衛(參蘇飲、桑菊飲),傷血者為營(芎蘇飲)。
夏則為熱風傷心胞(雞蘇散),或傷冷風者(香茹飲);秋為涼風犯肺(敗毒散),兼痰者(金沸草散);冬為寒風傷腎(麻黃湯加減),兼飲者(桂枝濃樸杏仁湯),倘冬時天熱而感寒風(葳蕤湯、陽旦湯)。
惟秋冬有暑濕,如春夏無燥氣。
他如先傷風而後傷熱為熱之寒(葳蕤),肺熱感寒為寒之熱(金沸草散),嗽而痰出稠粘者脾濕勝(二陳),連嗽無痰者肺燥勝(清燥救肺),此皆外感咳嗽也。
内傷則痰飲。
陰虛兩種:痰飲者多陽虛,淺者六安煎,有火者溫膽;虛者金水六君煎,陽虛而不可攻者(玉竹飲子),有痰火者鹽降法,喘甚者(降氣合貞元)。
他若陰虛者陰火上升也,胃氣不清者(麥門冬湯),五更咳甚曾見血者(四陰煎),痰多而濃無胃氣者(六君加減),痰少嗌幹胃氣未絕者(六味八仙長壽)。
凡若此者,所謂隔二隔三之治,土不生金者補脾,木反侮金者平肝,火上刑心者治心,皆隔一之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