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燥者也。
古語雲:欲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
此為惜兒秘訣。
蓋饑非餓也,飲食清淡有節耳!寒非凍也,不宜濃絮重綿成熱病耳!客忤一痙,瑟庵先生雲:世俗妄傳驚風之證,惟此乃副其名。
此由兒之心膽血虛神怯,偶有所驚,即以緻痙。
所謂風者,非外風也,乃内動之肝風為病耳。
見證或有汗,或無汗,面色時青時赤,畏見異言異服,夢中呓語,手足搐搦,與六氣緻痙,神氣昏愦者不同,此更為血燥生風之證。
餘謂小兒諸病,不外燥濕,而又終歸于燥者,固實有明征也。
至于看法,以色診為第一。
凡神充色澤者,天真必濃,易養而少病;神怯神瞪,面色慘淡枯瘁,唇紅不澤者,禀賦必薄,難養而多病。
再看其先後天氣質。
如先天虧者,必囟門難合,或齒遲、語遲、行遲,或項軟、發穗、青絡常露之類是也;後天虧者,必食少化遲,腹膨,洩瀉,面色唇舌淡白之類是也。
又有看虎口紋法,起于滑氏伯仁。
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
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直透三關為大危。
世俗推拿一科,從之為法。
但滑氏及幼科諸書,均未推原其故。
愚按:《靈樞經》雲:經脈者,常不可見也。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凡診絡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魚際絡多青;胃中熱,魚際絡紅: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診虎口之說,蓋本乎此。
但《内經》指百病而言,不專指小兒一科。
彼滑氏男左女右之說,未免拘執;且紅為傷寒之說,顯與經背。
至以絡脈所見之長短,審病之淺深,固屬法程,而風、氣、命三字,又未免杜撰。
夏禹鑄謂小兒亦以四診為法,望色、望苗竅為第一。
此說于理甚足。
蓋病之傳變不常,即《内經》以色診絡之說,亦不可拘,惟手絡不宜暴露,是為要訣,以過露為血燥生風候也。
推拿一法,即《内經》按摩法。
小兒惟内傷飲食一證,輕摩其腹,取其轉運,可冀小效,若他病用之,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針灸法為《靈樞經》所重,但從無挑手絡之理。
惟霍亂一證,因氣閉以緻血閉,其絡色青黑者,即《内經》其暴黑者留久痹也之說,當針尺澤(膀彎)、曲池(腿彎)二穴,以通氣血,立時有效。
此外非深于針法者,皆不可妄針,緻傷脈絡。
至于認證,總以燥濕二氣為提綱,以因風因寒因暑為機括,以化火未化火為傳變,以傷陰之輕重為用藥之淺深。
春山先生謂痘疹為燥火之甚者也,其次當以痙病為重。
痙病,多由燥熱化風,雖名曰風,實是肝陽為病耳!筋失滋養,故緻強急,今現燥象。
治法與大人無異,不必另立法門。
試舉其大略言之。
風、寒、燥邪初起,發熱、無汗,無論痙與不痙,治以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之類。
寒重者加以溫潤,如蔥白、豆豉、鮮生姜之類。
風溫、溫熱,治以辛涼,于前辛潤法中,酌加微苦之品,如桑葉、蒌皮、栀皮、連翹、蔗皮、梨皮、南沙參之類。
熱重酌加涼潤輕品,如銀花、菊花、知母、羚羊角片、竹葉、蘆根、梨汁、蔗汁之類。
客邪鼓動内風,痰涎上蒙清竅,厥時冒不知人,或發痙發,前法必佐辛潤以開内閉,如芥子、鮮石菖蒲、姜汁之類。
痰涎閉竅:熱痰加貝母、天竹黃、花粉、蒌仁、膽星、竹瀝、姜汁之類;濕痰加半夏、蜜炙橘紅之類。
燥火甚者,清燥救肺湯在所必用。
夾暑夾濕者,加以辛淡,如蔻皮、蔻仁、通草、赤苓、淡竹葉、滑石、鮮荷葉、扁豆花之類;夾濕熱者,加姜汁炒木通、姜汁炒黃連之類,苦辛開化。
陰液虧極者,色瘁竅幹,無涕無淚,口痙不能言語,宜速救液,如生地、麥冬、元參、鮮首烏、阿膠、雞子黃、鮮石斛、玉竹、女貞子、龜闆、牡蛎、決明、燕菜之類。
液虛燥甚者,必多進方回,切勿中途易法,緻之不救。
其有液虛燥極,又有痰熱閉竅,暑濕内伏者,不妨于養液劑中,參以辛潤開竅豁痰,辛潤又能行水去濕。
醫不執方,合宜而且,病純藥純,病雜藥雜。
細玩漢人方法,活活潑潑,如珠走盤,其神妙有不可測者。
凡此皆治六氣緻病之大略也。
若本髒自痙病,亦不外救液潤燥一法。
内傷飲食痙,在濕未化燥時,即須預防後來變痙,及早節制飲食,健運脾陽,如參苓白術散、八仙糕、一味雞金散之類;若已化燥,又須參以甘平微潤,如制首烏、山藥、扁豆、沙苑子、枸杞、菟絲、棗仁、阿膠、龜闆、淡菜、燕菜之類。
但此病陰陽兩傷,燥濕并病,多不能救。
客忤痙由血虛神怯而起,審其實有所因,别無他病,用複脈去參、桂、棗、姜,加棗仁、牡蛎。
汗多神不甯,時有恐懼者,加龍骨、整琥珀、整塊朱砂,取其氣,不取其質,自無流弊。
疳積一證,鞠通先生謂疳者幹也,幹生于濕,與内傷飲食痙同一病因。
夫幹生于濕,病之所由起也,而濕已成幹,病之所至極也。
在濕未成幹時,用資生、枳術等丸,疏補中焦,頗為合拍,仿古人以樂侑食之義,食後擊鼓,鼓動脾陽,使之運化,又以意治病之法。
其有因肥甘濃味太過,釀生濕熱疳蟲者,宜加苦寒辛酸,如連、梅、川椒、史君之類。
若濕已成疳,則不獨苦寒殺蟲,重傷脾胃,不宜誤用,即資生等丸,亦嫌剛燥耗液,惟都中相傳一方,溫潤補脾,辛潤通絡,一通一補,相需成功,最為妙法。
都中方以全蠍三錢,去毒,烘幹為末,每用精牛肉四兩,作肉團數枚,加蠍末少許,蒸熟令兒逐日食之,以蠍末完為度。
夫蠍色青屬木,善竄而疏土,其性陰,兼通陰絡,疏脾郁之久病在絡者最良。
然其性悍,不宜獨用。
牛肉甘溫,最善補土。
牛肉得全蠍而愈健,全蠍得牛肉而不悍,補脾之體,運脾之用,所以治疳積有殊功。
一味雞金散亦最妙。
又華陰李孝廉方,用大棗百十枚,去核,象核之大小,實以生軍,面裹煨熟,搗為丸,如棗核大,每服七丸,日再服,神效。
此亦一通一補,潤而不燥者也。
按:此二方,不獨治疳積有功,凡類于疳積者,旁通觸類,實開無限法門。
西學謂小兒疳積,乃吸液管受病。
吸液管者,吸食物之精液管也,千支百派,散布大腸夾膜之間,食後少頃,内有精液,始見如白絲然,夾膜有小核甚多,即吸管疊積而成,一切吸管,附近脊處,乃合為一,名曰精液總管,附脊骨而上,至頸骨第七節即屈轉而下,左入頸手回血會管,直達于心。
小兒疳積,乃液管凝大閉塞不通,故多食猶瘠。
按:此與鞠通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卷下 用藥大要論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草木雖微,其氣味有陰陽之分,體質有剛柔之别,一物一太極也。
古人論藥性,多言氣味,少言體質。
蓋以地之剛柔,即天之陰陽所化,言陰陽而剛柔即在其中。
後人不悟此理,每每誤用。
春山先生謂病有燥濕,藥有燥潤。
凡體質柔軟,有汁有油者,皆潤;體質幹脆,無汁無油者,皆燥。
然潤有辛潤、溫潤、平潤、涼潤、寒潤之殊,燥有辛燥、溫燥、熱燥、平燥、涼燥、寒燥之異,又有微潤、甚潤、微燥、甚燥之不同。
大抵潤藥得春、秋、冬三氣者多,得夏氣者少;燥藥得夏、秋、冬三氣者多,得春氣者少。
燥藥得天氣多,故能治濕;潤藥得地氣多,故能治燥。
藥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藥。
試舉其大略言之,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葛根、細辛、前胡、防風、青蒿、紫菀、百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茺蔚子、白芷、鮮石菖蒲、遠志、鮮郁金、蜀漆、僵蠶、芥子、萊菔子、蘇子、薤白、生姜、豆豉、蔥白、芹菜汁、韭汁之類。
溫潤如黨參、高麗參、黃、甜冬術、苁蓉、枸杞、山萸、菟絲、蘆巴、巴戟天、桑椹、金櫻子、五味子、桂圓、大棗、胡桃、鹿茸、鹿角、鹿膠、羊腎、海參、淡菜、紫河車、坎氣之類。
大抵溫潤一類,氣溫,得天氣多,質潤,得地氣多,受氣比他類較全,且味多帶甘,秉土之正味,治陰陽兩虛者,頗為合拍。
平潤如南北沙參、東洋參、熟地、首烏、芍藥、玉竹、百合、沙苑、柏子仁、酸棗仁、甜杏仁、冬瓜仁、麻仁、亞麻仁、黑脂麻、烏梅、蜂蜜、饴糖、阿膠、燕窩、豬膚、鴨湯、人乳之類。
涼潤如幹地黃、元參、天麥冬、西洋參、鮮石斛、女貞子、銀花、菊花、鮮桑葉、蒲公英、知母、荷葉、竹瀝、竹茹、竹葉、淡竹葉、蘆根、白茅根、懷牛膝、川貝母、枇杷葉、栝蒌、花粉、海藻、昆布、柿霜、紫草、白薇、梨、藕、蔗汁、荸荠汁、露水、龜闆、鼈甲、牡蛎、決明、文蛤、海浮石、童便之類。
寒潤如石膏、鮮地黃、犀角、羚羊角、蚌水、豬膽汁之類。
辛燥如羌獨活、蘇葉、荊芥、薄荷、藿香、佩蘭、香薷、木香、香附、麻黃、桂枝、牽牛、芫花之類。
溫燥如蒼術、濃樸、半夏(半夏雖燥,其質尚滑)、南星、蔻仁、砂仁、益智仁、破故紙、山楂、青陳皮、槟榔之類。
燥熱如附子、肉桂、幹姜(肉桂、桂枝、幹姜質雖微潤,究竟氣濃)、炮姜、吳萸、椒目之類。
平燥如茯苓、琥珀、通草、苡仁、扁豆、山藥(山藥體微燥,而精尚多)、甘草、神曲、炒谷芽、豬苓、澤瀉、川牛膝、萆、茵陳、防己、豆卷、蠶砂、車前子、海金沙(車前子精汁頗多,但其性走洩。
海金沙質微燥。
二者在利水藥中,尚不甚傷陰)。
之類。
涼燥如連翹、栀子、霜桑葉、丹皮、地骨皮、钗石斛、滑石、寒水石、柴胡、升麻、蟬蛻、鈎藤、槐米、枳殼、枳實、葶苈子之類。
寒燥如黃連、黃芩、黃柏、木通、苦參、金鈴子、龍膽草、大黃、元明粉、大戟、甘遂之類。
本草體質,大略如此。
然既詳其體質,又須辨其氣味。
大抵氣薄者多升、多開;味濃者多降、多阖。
辛甘發散為陽,主升;酸苦通洩為陰,主降。
溫者多開,寒者多阖。
瀉者多開,補者多阖。
辛苦、辛酸之味多開,酸鹹之味多阖。
辛能散、能潤,又能通津行水;苦能燥、能堅,又能破洩。
酸能收之;鹹能軟之,又能凝之;甘得土之正味(甘藥皆無毒),同開則開,同阖則阖,緩中之力獨多;淡得天之全氣(淡薄無味象天,寓有清肅之燥氣,故功專滲濕),上升于天,下降于泉,滲濕之功獨勝。
若夫水族,如龜闆、鼈甲諸品,禀幹剛之氣,得坎水之精,體剛質柔,味鹹而淡,能攻堅軟堅,能燥濕清熱,能滋陰潛陽,一藥三用,陰虛夾濕熱者、血燥結塊者,用之尤宜。
獨是草木受氣多偏,味難純一,一藥多兼數味,或先苦後辛、後甘,或先甘後辛、後苦,總以味偏勝者為主,味居後者為真,但須平昔親嘗,方能不誤。
春山先生從邵子元運之說,謂古今藥性,未能畫一,如今之元會世運,正當燥火司天,故燥病獨多,萬物亦從之而變燥,金味辛,火味苦,故藥味多變苦辛。
愚按:元運之說,似難盡憑,而地氣不同确有可據。
如論中所辨麥冬本甘,今甘中帶辛,杭産者辛味猶少,川産者辛味較多。
钗斛本淡,今霍山産者,地近中州,味仍甘淡,川産者,味淡微苦,廣西、雲南産者,味純苦而不甘,以廣西、雲南居中州西南之邊陲,得燥火之氣獨勝也。
所辨實皆不爽,不獨時地不同,即種植亦異。
如高麗人參,氣本微濕,今用硫黃拌種,則溫性較勝。
如此類推,不可枚舉。
至用藥之法,須知用意。
醫者,意也。
以意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藥,已落二乘,然無情之藥,以有知之意,用之則靈。
古法用藥如用兵,用兵有戰有守,有奇有正,用藥亦然。
夫以天地之氣,猶橐龠之開阖,營運不息,故能化生萬物,在人則不能,故其機一停則病,一偏亦病,一息則死。
六氣之中,寒濕偏于阖;燥、火偏于開;風無定體,兼寒、濕則阖,兼燥、火則開;暑有熱有濕,偏于熱者多開,偏于濕者多阖。
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阖,阖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輔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
燥病治以潤,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屬火,火能勝金也;濕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氣,功專滲濕也。
更有病純者藥純,病雜者藥雜(如瀉心、黃連諸湯是也)。
有病雖雜而出于一源,則立方要有專主;有病雖純而夾以他病,則立方要有變通。
燥病須防其夾濕,濕病須防其化燥。
觀其已往,以治其現下;治其現下,須顧其将來。
表裡、寒熱、虛實,固當分明;标本、先後、重輕,尤宜權變。
燥病當用膏滋,濕病當用丸散。
燥病夾濕,潤藥用炒,或用水丸;濕病化燥,燥藥用蒸,或用蜜丸。
欲其速行,則用湯藥,取湯以蕩之之義;欲其緩化,則用丸藥,取丸以緩之之義。
至于煎法,亦當用意。
如陰液大虧,又夾痰涎,則濁藥輕煎,取其流行不滞(如地黃飲子是也)。
如熱在上焦,法宜輕蕩,則重藥輕泡,取其不犯下焦(如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也)。
如上熱下寒,則寒藥淡煎,溫藥濃煎,取其上下不礙(如煎附子瀉心湯法)。
或先煎以濃其汁,或後煎以取其氣,或先煎取其味濃而緩行,或後煎取其氣薄而先至(如大承氣湯,先煎大黃、枳實、濃樸,後下芒硝是也)。
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緩中,用甘瀾水(即千揚水,如煎大半夏湯法)。
欲其上升外達,用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文火。
或藥後啜薄粥,助藥力以取汗(如服桂枝湯法)。
或先食後藥,助藥性之上升。
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
試觀仲景先師,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皆有真意存乎其間。
學人以意會意,自有心得。
此不過論其大略而已! 卷下 醫宜識字論 古人造字,不外形、聲。
形聲,陰陽之道也。
然形、聲又各有陰陽。
聲有四:平、上、去、入。
平,聲之陽也;上、去、入皆仄,仄,聲之陰也。
以形言之,伏羲畫卦,一畫開天則為一(一音奇,奇以象陽,數之始也),一畫豎之則為,(音衮,上下通也。
)左右倚之,止,而識之也。
)曲之則為乙,(乙音軋,乙乙,難出之貌。
)一,象天陽也。
,天氣下降于地為重濁之象也。
先後HT,氣以生形,陽統陰也。
HT繼以,形随乎氣,陰承陽也;HT左右各自位置,陰陽對待之道也;HT左右不相離,陰陽互根之道也。
HT合而為人,合謂之抱,又謂之交。
抱者,負陰抱陽之義;交者地天交泰之義。
觀人字字義,而人之陰陽可知矣。
試以人之外形言之。
鼻為中土,鼻下名人中,人中以上,鼻、目、耳皆偶竅;人中以下,口奇竅。
偶屬陰,奇屬陽,陰上陽下,地天泰也。
頭項以下,乳偶竅;臍、前陰、後陰奇竅。
男子前陰,内偶竅,外奇竅;女子前陰,内外皆偶竅,亦地天交泰也。
外形既如此,而人所以生之之理,不從可想乎?夫人在天中,而附于地上,故後天胃氣為最重。
胃主地氣,為倉禀之官,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本,故胃之為言彙也,胃從田,田乃五谷所彙而生之者也。
又胃者衛也,布KT谷氣,衛外而為固也。
經故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脾為堤防之土,乃散輸胃中水谷之精氣,以傳于肺者耳!故脾從卑,卑者由下申上之義。
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氣以散精者也。
肺從市,市,從─從,象天氣降于地,而上下貫通者也;從(,兇去聲)。
,空也,象肺輕虛之體也。
又肺者沛也,敷布水精行于髒腑,沛然而莫禦也。
心從、從HT。
夫─HT,方以直,HT圓而神,字雖萬變,未有能外─HT以架構之者。
人心虛靈圓妙,故出乎─HT之外,而從從HT,即圓而神之義也。
又心為身之主,故從。
心善思,陸士衡文賦曰:思HTHT其若抽,故從HT。
又心者新也,神明變化而日新也。
又心屬火,小篆嘗言心字篆文,隻是一倒火字耳!蓋火下交于水為既濟,故颠倒之以見陰陽調燮之妙。
考五髒惟心有包絡,蓋以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主不受邪,故有包絡以為外衛。
曰包絡者,即心外之脂膜,形如油網,包裹而散絡于心者也。
肝從幹,幹,從二從,二偶數,偶以象陰,而貫通于上下者也。
然肝雖屬藏血之陰髒,而在五行屬木,肝者幹也,如木之有幹有枝也。
木于時為春,後天震巽之木,居東方而主生氣。
巽上坤下為觀,觀之義,崇陽而抑陰也;上坤下震為複,複之義,見陰必從陽轉也。
故治肝以不伐生氣為上。
腎,水也,腎陰上交于心為既濟,故腎字從臣從又,心為君主,臣所以輔君也。
又手也,扶佑君主之義也。
又腎者神也,妙萬物而為言也。
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也。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引氣通于骨髓者也。
髒象如此,腑象可知。
腑如府庫之府,主聚而散焉者也。
胃為六腑之一,前論五髒,先言胃者,以胃為後天化生之原也;論五髒首言脾者,以地氣必上騰,天氣乃下降,地天交泰之義也。
他如大腸屬金,為肺之腑;小腸屬火,為心之腑。
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于大腸而下降。
腸者暢也,通暢胃中之氣也。
三焦屬火,為心包絡之腑,焦從火,熱也,滿腔熱氣布,能通調水道,下出而為溺者也。
膽屬木,為肝之腑,膽從詹,人之勇怯,于此詹之。
又膽者擔也,有擔量,方足以任天下之事,故經謂十一經皆取決于膽,又謂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蓋以人之勇怯、擔量、決斷,皆生于氣,肝膽屬木,主仁而又主生氣,仁之至者,義自盡也。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謂其得三焦之氣化,則津液旁達,而肌膚光澤也。
此六腑字義與命名,又各有精義者也。
餘故曰:醫宜識字。
古語雲:欲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
此為惜兒秘訣。
蓋饑非餓也,飲食清淡有節耳!寒非凍也,不宜濃絮重綿成熱病耳!客忤一痙,瑟庵先生雲:世俗妄傳驚風之證,惟此乃副其名。
此由兒之心膽血虛神怯,偶有所驚,即以緻痙。
所謂風者,非外風也,乃内動之肝風為病耳。
見證或有汗,或無汗,面色時青時赤,畏見異言異服,夢中呓語,手足搐搦,與六氣緻痙,神氣昏愦者不同,此更為血燥生風之證。
餘謂小兒諸病,不外燥濕,而又終歸于燥者,固實有明征也。
至于看法,以色診為第一。
凡神充色澤者,天真必濃,易養而少病;神怯神瞪,面色慘淡枯瘁,唇紅不澤者,禀賦必薄,難養而多病。
再看其先後天氣質。
如先天虧者,必囟門難合,或齒遲、語遲、行遲,或項軟、發穗、青絡常露之類是也;後天虧者,必食少化遲,腹膨,洩瀉,面色唇舌淡白之類是也。
又有看虎口紋法,起于滑氏伯仁。
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
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直透三關為大危。
世俗推拿一科,從之為法。
但滑氏及幼科諸書,均未推原其故。
愚按:《靈樞經》雲:經脈者,常不可見也。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凡診絡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魚際絡多青;胃中熱,魚際絡紅: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診虎口之說,蓋本乎此。
但《内經》指百病而言,不專指小兒一科。
彼滑氏男左女右之說,未免拘執;且紅為傷寒之說,顯與經背。
至以絡脈所見之長短,審病之淺深,固屬法程,而風、氣、命三字,又未免杜撰。
夏禹鑄謂小兒亦以四診為法,望色、望苗竅為第一。
此說于理甚足。
蓋病之傳變不常,即《内經》以色診絡之說,亦不可拘,惟手絡不宜暴露,是為要訣,以過露為血燥生風候也。
推拿一法,即《内經》按摩法。
小兒惟内傷飲食一證,輕摩其腹,取其轉運,可冀小效,若他病用之,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針灸法為《靈樞經》所重,但從無挑手絡之理。
惟霍亂一證,因氣閉以緻血閉,其絡色青黑者,即《内經》其暴黑者留久痹也之說,當針尺澤(膀彎)、曲池(腿彎)二穴,以通氣血,立時有效。
此外非深于針法者,皆不可妄針,緻傷脈絡。
至于認證,總以燥濕二氣為提綱,以因風因寒因暑為機括,以化火未化火為傳變,以傷陰之輕重為用藥之淺深。
春山先生謂痘疹為燥火之甚者也,其次當以痙病為重。
痙病,多由燥熱化風,雖名曰風,實是肝陽為病耳!筋失滋養,故緻強急,今現燥象。
治法與大人無異,不必另立法門。
試舉其大略言之。
風、寒、燥邪初起,發熱、無汗,無論痙與不痙,治以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之類。
寒重者加以溫潤,如蔥白、豆豉、鮮生姜之類。
風溫、溫熱,治以辛涼,于前辛潤法中,酌加微苦之品,如桑葉、蒌皮、栀皮、連翹、蔗皮、梨皮、南沙參之類。
熱重酌加涼潤輕品,如銀花、菊花、知母、羚羊角片、竹葉、蘆根、梨汁、蔗汁之類。
客邪鼓動内風,痰涎上蒙清竅,厥時冒不知人,或發痙發,前法必佐辛潤以開内閉,如芥子、鮮石菖蒲、姜汁之類。
痰涎閉竅:熱痰加貝母、天竹黃、花粉、蒌仁、膽星、竹瀝、姜汁之類;濕痰加半夏、蜜炙橘紅之類。
燥火甚者,清燥救肺湯在所必用。
夾暑夾濕者,加以辛淡,如蔻皮、蔻仁、通草、赤苓、淡竹葉、滑石、鮮荷葉、扁豆花之類;夾濕熱者,加姜汁炒木通、姜汁炒黃連之類,苦辛開化。
陰液虧極者,色瘁竅幹,無涕無淚,口痙不能言語,宜速救液,如生地、麥冬、元參、鮮首烏、阿膠、雞子黃、鮮石斛、玉竹、女貞子、龜闆、牡蛎、決明、燕菜之類。
液虛燥甚者,必多進方回,切勿中途易法,緻之不救。
其有液虛燥極,又有痰熱閉竅,暑濕内伏者,不妨于養液劑中,參以辛潤開竅豁痰,辛潤又能行水去濕。
醫不執方,合宜而且,病純藥純,病雜藥雜。
細玩漢人方法,活活潑潑,如珠走盤,其神妙有不可測者。
凡此皆治六氣緻病之大略也。
若本髒自痙病,亦不外救液潤燥一法。
内傷飲食痙,在濕未化燥時,即須預防後來變痙,及早節制飲食,健運脾陽,如參苓白術散、八仙糕、一味雞金散之類;若已化燥,又須參以甘平微潤,如制首烏、山藥、扁豆、沙苑子、枸杞、菟絲、棗仁、阿膠、龜闆、淡菜、燕菜之類。
但此病陰陽兩傷,燥濕并病,多不能救。
客忤痙由血虛神怯而起,審其實有所因,别無他病,用複脈去參、桂、棗、姜,加棗仁、牡蛎。
汗多神不甯,時有恐懼者,加龍骨、整琥珀、整塊朱砂,取其氣,不取其質,自無流弊。
疳積一證,鞠通先生謂疳者幹也,幹生于濕,與内傷飲食痙同一病因。
夫幹生于濕,病之所由起也,而濕已成幹,病之所至極也。
在濕未成幹時,用資生、枳術等丸,疏補中焦,頗為合拍,仿古人以樂侑食之義,食後擊鼓,鼓動脾陽,使之運化,又以意治病之法。
其有因肥甘濃味太過,釀生濕熱疳蟲者,宜加苦寒辛酸,如連、梅、川椒、史君之類。
若濕已成疳,則不獨苦寒殺蟲,重傷脾胃,不宜誤用,即資生等丸,亦嫌剛燥耗液,惟都中相傳一方,溫潤補脾,辛潤通絡,一通一補,相需成功,最為妙法。
都中方以全蠍三錢,去毒,烘幹為末,每用精牛肉四兩,作肉團數枚,加蠍末少許,蒸熟令兒逐日食之,以蠍末完為度。
夫蠍色青屬木,善竄而疏土,其性陰,兼通陰絡,疏脾郁之久病在絡者最良。
然其性悍,不宜獨用。
牛肉甘溫,最善補土。
牛肉得全蠍而愈健,全蠍得牛肉而不悍,補脾之體,運脾之用,所以治疳積有殊功。
一味雞金散亦最妙。
又華陰李孝廉方,用大棗百十枚,去核,象核之大小,實以生軍,面裹煨熟,搗為丸,如棗核大,每服七丸,日再服,神效。
此亦一通一補,潤而不燥者也。
按:此二方,不獨治疳積有功,凡類于疳積者,旁通觸類,實開無限法門。
西學謂小兒疳積,乃吸液管受病。
吸液管者,吸食物之精液管也,千支百派,散布大腸夾膜之間,食後少頃,内有精液,始見如白絲然,夾膜有小核甚多,即吸管疊積而成,一切吸管,附近脊處,乃合為一,名曰精液總管,附脊骨而上,至頸骨第七節即屈轉而下,左入頸手回血會管,直達于心。
小兒疳積,乃液管凝大閉塞不通,故多食猶瘠。
按:此與鞠通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卷下 用藥大要論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草木雖微,其氣味有陰陽之分,體質有剛柔之别,一物一太極也。
古人論藥性,多言氣味,少言體質。
蓋以地之剛柔,即天之陰陽所化,言陰陽而剛柔即在其中。
後人不悟此理,每每誤用。
春山先生謂病有燥濕,藥有燥潤。
凡體質柔軟,有汁有油者,皆潤;體質幹脆,無汁無油者,皆燥。
然潤有辛潤、溫潤、平潤、涼潤、寒潤之殊,燥有辛燥、溫燥、熱燥、平燥、涼燥、寒燥之異,又有微潤、甚潤、微燥、甚燥之不同。
大抵潤藥得春、秋、冬三氣者多,得夏氣者少;燥藥得夏、秋、冬三氣者多,得春氣者少。
燥藥得天氣多,故能治濕;潤藥得地氣多,故能治燥。
藥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藥。
試舉其大略言之,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葛根、細辛、前胡、防風、青蒿、紫菀、百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茺蔚子、白芷、鮮石菖蒲、遠志、鮮郁金、蜀漆、僵蠶、芥子、萊菔子、蘇子、薤白、生姜、豆豉、蔥白、芹菜汁、韭汁之類。
溫潤如黨參、高麗參、黃、甜冬術、苁蓉、枸杞、山萸、菟絲、蘆巴、巴戟天、桑椹、金櫻子、五味子、桂圓、大棗、胡桃、鹿茸、鹿角、鹿膠、羊腎、海參、淡菜、紫河車、坎氣之類。
大抵溫潤一類,氣溫,得天氣多,質潤,得地氣多,受氣比他類較全,且味多帶甘,秉土之正味,治陰陽兩虛者,頗為合拍。
平潤如南北沙參、東洋參、熟地、首烏、芍藥、玉竹、百合、沙苑、柏子仁、酸棗仁、甜杏仁、冬瓜仁、麻仁、亞麻仁、黑脂麻、烏梅、蜂蜜、饴糖、阿膠、燕窩、豬膚、鴨湯、人乳之類。
涼潤如幹地黃、元參、天麥冬、西洋參、鮮石斛、女貞子、銀花、菊花、鮮桑葉、蒲公英、知母、荷葉、竹瀝、竹茹、竹葉、淡竹葉、蘆根、白茅根、懷牛膝、川貝母、枇杷葉、栝蒌、花粉、海藻、昆布、柿霜、紫草、白薇、梨、藕、蔗汁、荸荠汁、露水、龜闆、鼈甲、牡蛎、決明、文蛤、海浮石、童便之類。
寒潤如石膏、鮮地黃、犀角、羚羊角、蚌水、豬膽汁之類。
辛燥如羌獨活、蘇葉、荊芥、薄荷、藿香、佩蘭、香薷、木香、香附、麻黃、桂枝、牽牛、芫花之類。
溫燥如蒼術、濃樸、半夏(半夏雖燥,其質尚滑)、南星、蔻仁、砂仁、益智仁、破故紙、山楂、青陳皮、槟榔之類。
燥熱如附子、肉桂、幹姜(肉桂、桂枝、幹姜質雖微潤,究竟氣濃)、炮姜、吳萸、椒目之類。
平燥如茯苓、琥珀、通草、苡仁、扁豆、山藥(山藥體微燥,而精尚多)、甘草、神曲、炒谷芽、豬苓、澤瀉、川牛膝、萆、茵陳、防己、豆卷、蠶砂、車前子、海金沙(車前子精汁頗多,但其性走洩。
海金沙質微燥。
二者在利水藥中,尚不甚傷陰)。
之類。
涼燥如連翹、栀子、霜桑葉、丹皮、地骨皮、钗石斛、滑石、寒水石、柴胡、升麻、蟬蛻、鈎藤、槐米、枳殼、枳實、葶苈子之類。
寒燥如黃連、黃芩、黃柏、木通、苦參、金鈴子、龍膽草、大黃、元明粉、大戟、甘遂之類。
本草體質,大略如此。
然既詳其體質,又須辨其氣味。
大抵氣薄者多升、多開;味濃者多降、多阖。
辛甘發散為陽,主升;酸苦通洩為陰,主降。
溫者多開,寒者多阖。
瀉者多開,補者多阖。
辛苦、辛酸之味多開,酸鹹之味多阖。
辛能散、能潤,又能通津行水;苦能燥、能堅,又能破洩。
酸能收之;鹹能軟之,又能凝之;甘得土之正味(甘藥皆無毒),同開則開,同阖則阖,緩中之力獨多;淡得天之全氣(淡薄無味象天,寓有清肅之燥氣,故功專滲濕),上升于天,下降于泉,滲濕之功獨勝。
若夫水族,如龜闆、鼈甲諸品,禀幹剛之氣,得坎水之精,體剛質柔,味鹹而淡,能攻堅軟堅,能燥濕清熱,能滋陰潛陽,一藥三用,陰虛夾濕熱者、血燥結塊者,用之尤宜。
獨是草木受氣多偏,味難純一,一藥多兼數味,或先苦後辛、後甘,或先甘後辛、後苦,總以味偏勝者為主,味居後者為真,但須平昔親嘗,方能不誤。
春山先生從邵子元運之說,謂古今藥性,未能畫一,如今之元會世運,正當燥火司天,故燥病獨多,萬物亦從之而變燥,金味辛,火味苦,故藥味多變苦辛。
愚按:元運之說,似難盡憑,而地氣不同确有可據。
如論中所辨麥冬本甘,今甘中帶辛,杭産者辛味猶少,川産者辛味較多。
钗斛本淡,今霍山産者,地近中州,味仍甘淡,川産者,味淡微苦,廣西、雲南産者,味純苦而不甘,以廣西、雲南居中州西南之邊陲,得燥火之氣獨勝也。
所辨實皆不爽,不獨時地不同,即種植亦異。
如高麗人參,氣本微濕,今用硫黃拌種,則溫性較勝。
如此類推,不可枚舉。
至用藥之法,須知用意。
醫者,意也。
以意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藥,已落二乘,然無情之藥,以有知之意,用之則靈。
古法用藥如用兵,用兵有戰有守,有奇有正,用藥亦然。
夫以天地之氣,猶橐龠之開阖,營運不息,故能化生萬物,在人則不能,故其機一停則病,一偏亦病,一息則死。
六氣之中,寒濕偏于阖;燥、火偏于開;風無定體,兼寒、濕則阖,兼燥、火則開;暑有熱有濕,偏于熱者多開,偏于濕者多阖。
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阖,阖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輔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
燥病治以潤,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屬火,火能勝金也;濕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氣,功專滲濕也。
更有病純者藥純,病雜者藥雜(如瀉心、黃連諸湯是也)。
有病雖雜而出于一源,則立方要有專主;有病雖純而夾以他病,則立方要有變通。
燥病須防其夾濕,濕病須防其化燥。
觀其已往,以治其現下;治其現下,須顧其将來。
表裡、寒熱、虛實,固當分明;标本、先後、重輕,尤宜權變。
燥病當用膏滋,濕病當用丸散。
燥病夾濕,潤藥用炒,或用水丸;濕病化燥,燥藥用蒸,或用蜜丸。
欲其速行,則用湯藥,取湯以蕩之之義;欲其緩化,則用丸藥,取丸以緩之之義。
至于煎法,亦當用意。
如陰液大虧,又夾痰涎,則濁藥輕煎,取其流行不滞(如地黃飲子是也)。
如熱在上焦,法宜輕蕩,則重藥輕泡,取其不犯下焦(如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也)。
如上熱下寒,則寒藥淡煎,溫藥濃煎,取其上下不礙(如煎附子瀉心湯法)。
或先煎以濃其汁,或後煎以取其氣,或先煎取其味濃而緩行,或後煎取其氣薄而先至(如大承氣湯,先煎大黃、枳實、濃樸,後下芒硝是也)。
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緩中,用甘瀾水(即千揚水,如煎大半夏湯法)。
欲其上升外達,用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文火。
或藥後啜薄粥,助藥力以取汗(如服桂枝湯法)。
或先食後藥,助藥性之上升。
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
試觀仲景先師,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皆有真意存乎其間。
學人以意會意,自有心得。
此不過論其大略而已! 卷下 醫宜識字論 古人造字,不外形、聲。
形聲,陰陽之道也。
然形、聲又各有陰陽。
聲有四:平、上、去、入。
平,聲之陽也;上、去、入皆仄,仄,聲之陰也。
以形言之,伏羲畫卦,一畫開天則為一(一音奇,奇以象陽,數之始也),一畫豎之則為,(音衮,上下通也。
)左右倚之,止,而識之也。
)曲之則為乙,(乙音軋,乙乙,難出之貌。
)一,象天陽也。
,天氣下降于地為重濁之象也。
先後HT,氣以生形,陽統陰也。
HT繼以,形随乎氣,陰承陽也;HT左右各自位置,陰陽對待之道也;HT左右不相離,陰陽互根之道也。
HT合而為人,合謂之抱,又謂之交。
抱者,負陰抱陽之義;交者地天交泰之義。
觀人字字義,而人之陰陽可知矣。
試以人之外形言之。
鼻為中土,鼻下名人中,人中以上,鼻、目、耳皆偶竅;人中以下,口奇竅。
偶屬陰,奇屬陽,陰上陽下,地天泰也。
頭項以下,乳偶竅;臍、前陰、後陰奇竅。
男子前陰,内偶竅,外奇竅;女子前陰,内外皆偶竅,亦地天交泰也。
外形既如此,而人所以生之之理,不從可想乎?夫人在天中,而附于地上,故後天胃氣為最重。
胃主地氣,為倉禀之官,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本,故胃之為言彙也,胃從田,田乃五谷所彙而生之者也。
又胃者衛也,布KT谷氣,衛外而為固也。
經故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脾為堤防之土,乃散輸胃中水谷之精氣,以傳于肺者耳!故脾從卑,卑者由下申上之義。
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氣以散精者也。
肺從市,市,從─從,象天氣降于地,而上下貫通者也;從(,兇去聲)。
,空也,象肺輕虛之體也。
又肺者沛也,敷布水精行于髒腑,沛然而莫禦也。
心從、從HT。
夫─HT,方以直,HT圓而神,字雖萬變,未有能外─HT以架構之者。
人心虛靈圓妙,故出乎─HT之外,而從從HT,即圓而神之義也。
又心為身之主,故從。
心善思,陸士衡文賦曰:思HTHT其若抽,故從HT。
又心者新也,神明變化而日新也。
又心屬火,小篆嘗言心字篆文,隻是一倒火字耳!蓋火下交于水為既濟,故颠倒之以見陰陽調燮之妙。
考五髒惟心有包絡,蓋以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主不受邪,故有包絡以為外衛。
曰包絡者,即心外之脂膜,形如油網,包裹而散絡于心者也。
肝從幹,幹,從二從,二偶數,偶以象陰,而貫通于上下者也。
然肝雖屬藏血之陰髒,而在五行屬木,肝者幹也,如木之有幹有枝也。
木于時為春,後天震巽之木,居東方而主生氣。
巽上坤下為觀,觀之義,崇陽而抑陰也;上坤下震為複,複之義,見陰必從陽轉也。
故治肝以不伐生氣為上。
腎,水也,腎陰上交于心為既濟,故腎字從臣從又,心為君主,臣所以輔君也。
又手也,扶佑君主之義也。
又腎者神也,妙萬物而為言也。
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也。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引氣通于骨髓者也。
髒象如此,腑象可知。
腑如府庫之府,主聚而散焉者也。
胃為六腑之一,前論五髒,先言胃者,以胃為後天化生之原也;論五髒首言脾者,以地氣必上騰,天氣乃下降,地天交泰之義也。
他如大腸屬金,為肺之腑;小腸屬火,為心之腑。
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于大腸而下降。
腸者暢也,通暢胃中之氣也。
三焦屬火,為心包絡之腑,焦從火,熱也,滿腔熱氣布,能通調水道,下出而為溺者也。
膽屬木,為肝之腑,膽從詹,人之勇怯,于此詹之。
又膽者擔也,有擔量,方足以任天下之事,故經謂十一經皆取決于膽,又謂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蓋以人之勇怯、擔量、決斷,皆生于氣,肝膽屬木,主仁而又主生氣,仁之至者,義自盡也。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謂其得三焦之氣化,則津液旁達,而肌膚光澤也。
此六腑字義與命名,又各有精義者也。
餘故曰:醫宜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