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嬰提要說
關燈
小
中
大
吃少莫吃多,自然無恙。
故粘膩、幹硬、酸堿、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面、燒炙、煨炒、煎難化之物,皆宜禁絕。
小兒無知,豈能知節,知節者父母也。
(《保嬰易知錄》)小兒初生,用淡豆豉煎濃汁,與兒三五口,其毒自開。
缪仲淳《廣筆記》,以甘草三錢,淡豆豉三錢,入沸湯一碗,隔水煮幹,至一二小杯,以棉為乳,蘸藥汁,令兒吮之,以盡為度,腹内有聲,去胎糞數次,方飲乳,月内永無驚風諸病。
(《醫宗金鑒》)古法拭口多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苦大寒,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
緻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大非所宜。
(張景嶽)小兒出胎,氣生收斂,則口内上齒根喉舌皆淨。
若氣血不斂,胎毒上攻,無不先見于口内者。
或有泡生于上懸雍之前,初起白色,繼則赤色,最為惡候,急以指爪摘去其頭,或以針刺之,潰去惡血,速以帛拭淨,毋令下咽,此為第一要着。
次看齒根上有白泡,如半粒米狀,急以銀針挑去。
再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以葦刀輕輕割斷,以瀉惡血。
或舌上白屑堆聚,以手指纏亂發拭淨。
若舌根有膜裹舌,如蘆箨盛水狀者,以針破之,瀉其氣。
如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樣,或如蟲形,急以針刺之,其針向兩旁挑破,不可用正針深刺,傷其本路。
以上各證,刮淨刺潰之後,以甘草湯絞淨,再用桑樹皮白汁,或陳京墨,或白僵蠶,研末,頻頻塗之。
或選用拭口諸解毒法,可保無虞。
倘父母姑息為兒護疼,不為刺刮,毒無瀉路,速則變成臍風、噤口、撮口等惡證,百無一生。
遲則緻成内釣、盤腸、驚搐之險,挽救莫及矣。
或謂小兒口病,挑動則有病必挑,非此不可,最為費事。
殊不知挑口一法,能瀉胎毒而無傷元氣,較服峻厲之藥,萬分穩妥,安可輕視。
(《嬰兒至要錄》)卧兒紉舊布多層,襯兒受尿,輪流洗曬,最妙。
有用布袋盛稻杆灰以收濕者,若甫離竈突,火毒未出,兒中之,必生丹毒驚痫等證。
必須将灰篩淨,預貯數日,然後用之。
(《活嬰方》)兒如愛惜太過,三兩歲猶未飲食,緻令脾胃虛弱,一生多病。
但兒生半年後,煎陳米稀粥,粥面時時與之,十月後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
但不與乳并,自然無病易養。
(《保嬰易知錄》)有幼女者病嗜卧,頰赤而身不熱,諸醫誤以慢驚進攻風之劑。
呂滄洲診之,右關滑數,他部皆和,曰女無病,關滑為宿食,意乳母緻之,乳母必嗜酒,酒後辄乳,故令女醉,非風也。
詢之如其言,飲以枳子、葛花,遂如常。
(《古今醫案》)俗雲: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
此說甚僞。
要知小兒髒腑脆薄,饑飽寒暑皆不能耐,全賴調養得宜。
若帶三分饑寒,恐帶饑則多啼哭,帶寒則多感冒,誠不宜也。
蓋要得小兒安,須常調饑與寒。
大約調養之法,隻要先饑與食,不可過飽;先寒與衣,不可太暖。
非獨小兒為然,凡虛弱衰老病後之人,俱當如此調養。
(《傳家寶》)凡乳母與兒睡時,切勿以手膀與兒枕頭,恐胸膊熱氣,緊蒸小兒頭腦,緻生癰毒瘡疖,此一弊也。
況又兒頭與母面相對,乳母鼻息出入,吹兒囟門,日後長大時,易感風寒,動辄鼻流清涕,藥不能治。
惟用新綠豆作枕,與兒枕之,最清涼,去胎毒熱毒。
(石天基)幼時酷嗜甘饴,忽一日見饴中有蚯蚓,伸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饴,至長始知長上為之,此可為節戒之妙法。
(王隐君)小兒脾胃柔弱,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緻成疾。
小兒于天氣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肉因之緊固,可耐風寒,不緻生痰。
(《按摩經》)小兒宜用菊花作枕,則清頭目。
(《按摩經》)小兒不宜食肉太早,緻傷脾胃。
雞肉能生蛔蟲,成疳積證,非三歲以上勿食。
(《按摩經》)小兒入夏,宜縫囊盛杏仁七枚,去皮尖,随身佩之,聞雷聲不懼。
(《按摩經》)小兒勿令入神廟,恐精神閃灼,緻生怖畏。
(《按摩經》)小兒臨浴時,須擇無風密處,湯須不冷不熱,适可而止,不可久在水中。
冬月防其受寒,夏月恐其傷熱。
但兒在周歲内,切忌頻浴,以緻濕熱郁聚。
(《醫宗金鑒》)凡兒切忌食肉,雞肉尤忌,過食則生蛔蟲。
螺蛳蚪蚬鳗鼈蝦蟹等類食之,則或洩或痢。
(《保嬰易知錄》)小兒同母睡時,切忌鼻風口氣,吹兒囟門,恐成風疾。
(《瑣碎錄》)小兒衣裳被衲,日曬日收,不宜在外過夜,因天上有飛星惡鳥,不可幹犯,小兒染着戾氣,生無辜疳,或則啼哭不止。
須用醋炭熏過,或日光照過方可衣。
(錢仲陽)初生小兒,不得用油膩手繃裹。
春忌覆頂裹足,夏忌飲冷食冰,冬忌火炙衣被。
(《小兒精要》)凡小兒于戲谑之物,不令恣樂。
刀刃兇具,無使摸捉。
莫近猿猴,近則傷意。
莫抱鴉雀,抱恐傷眼。
男方學語,勿令揮霍。
會坐勿久,緻令腰折。
行莫令早,筋骨柔弱。
雷鳴擊鼓,莫為掩耳。
睡卧須節,須令早起。
飲食休過飽,衣勿重襲。
常食蔬羹,休哺美味。
甘肥酸冷,姜蒜瓜菜,油膩生茄,切勿過食。
夜莫停燈,晝莫說鬼。
睡莫當風,坐莫近水。
笑極與和,哭極與喜,笑哭之後,莫即與
故粘膩、幹硬、酸堿、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面、燒炙、煨炒、煎難化之物,皆宜禁絕。
小兒無知,豈能知節,知節者父母也。
(《保嬰易知錄》)小兒初生,用淡豆豉煎濃汁,與兒三五口,其毒自開。
缪仲淳《廣筆記》,以甘草三錢,淡豆豉三錢,入沸湯一碗,隔水煮幹,至一二小杯,以棉為乳,蘸藥汁,令兒吮之,以盡為度,腹内有聲,去胎糞數次,方飲乳,月内永無驚風諸病。
(《醫宗金鑒》)古法拭口多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苦大寒,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
緻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大非所宜。
(張景嶽)小兒出胎,氣生收斂,則口内上齒根喉舌皆淨。
若氣血不斂,胎毒上攻,無不先見于口内者。
或有泡生于上懸雍之前,初起白色,繼則赤色,最為惡候,急以指爪摘去其頭,或以針刺之,潰去惡血,速以帛拭淨,毋令下咽,此為第一要着。
次看齒根上有白泡,如半粒米狀,急以銀針挑去。
再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以葦刀輕輕割斷,以瀉惡血。
或舌上白屑堆聚,以手指纏亂發拭淨。
若舌根有膜裹舌,如蘆箨盛水狀者,以針破之,瀉其氣。
如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樣,或如蟲形,急以針刺之,其針向兩旁挑破,不可用正針深刺,傷其本路。
以上各證,刮淨刺潰之後,以甘草湯絞淨,再用桑樹皮白汁,或陳京墨,或白僵蠶,研末,頻頻塗之。
或選用拭口諸解毒法,可保無虞。
倘父母姑息為兒護疼,不為刺刮,毒無瀉路,速則變成臍風、噤口、撮口等惡證,百無一生。
遲則緻成内釣、盤腸、驚搐之險,挽救莫及矣。
或謂小兒口病,挑動則有病必挑,非此不可,最為費事。
殊不知挑口一法,能瀉胎毒而無傷元氣,較服峻厲之藥,萬分穩妥,安可輕視。
(《嬰兒至要錄》)卧兒紉舊布多層,襯兒受尿,輪流洗曬,最妙。
有用布袋盛稻杆灰以收濕者,若甫離竈突,火毒未出,兒中之,必生丹毒驚痫等證。
必須将灰篩淨,預貯數日,然後用之。
(《活嬰方》)兒如愛惜太過,三兩歲猶未飲食,緻令脾胃虛弱,一生多病。
但兒生半年後,煎陳米稀粥,粥面時時與之,十月後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
但不與乳并,自然無病易養。
(《保嬰易知錄》)有幼女者病嗜卧,頰赤而身不熱,諸醫誤以慢驚進攻風之劑。
呂滄洲診之,右關滑數,他部皆和,曰女無病,關滑為宿食,意乳母緻之,乳母必嗜酒,酒後辄乳,故令女醉,非風也。
詢之如其言,飲以枳子、葛花,遂如常。
(《古今醫案》)俗雲: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
此說甚僞。
要知小兒髒腑脆薄,饑飽寒暑皆不能耐,全賴調養得宜。
若帶三分饑寒,恐帶饑則多啼哭,帶寒則多感冒,誠不宜也。
蓋要得小兒安,須常調饑與寒。
大約調養之法,隻要先饑與食,不可過飽;先寒與衣,不可太暖。
非獨小兒為然,凡虛弱衰老病後之人,俱當如此調養。
(《傳家寶》)凡乳母與兒睡時,切勿以手膀與兒枕頭,恐胸膊熱氣,緊蒸小兒頭腦,緻生癰毒瘡疖,此一弊也。
況又兒頭與母面相對,乳母鼻息出入,吹兒囟門,日後長大時,易感風寒,動辄鼻流清涕,藥不能治。
惟用新綠豆作枕,與兒枕之,最清涼,去胎毒熱毒。
(石天基)幼時酷嗜甘饴,忽一日見饴中有蚯蚓,伸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饴,至長始知長上為之,此可為節戒之妙法。
(王隐君)小兒脾胃柔弱,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緻成疾。
小兒于天氣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肉因之緊固,可耐風寒,不緻生痰。
(《按摩經》)小兒宜用菊花作枕,則清頭目。
(《按摩經》)小兒不宜食肉太早,緻傷脾胃。
雞肉能生蛔蟲,成疳積證,非三歲以上勿食。
(《按摩經》)小兒入夏,宜縫囊盛杏仁七枚,去皮尖,随身佩之,聞雷聲不懼。
(《按摩經》)小兒勿令入神廟,恐精神閃灼,緻生怖畏。
(《按摩經》)小兒臨浴時,須擇無風密處,湯須不冷不熱,适可而止,不可久在水中。
冬月防其受寒,夏月恐其傷熱。
但兒在周歲内,切忌頻浴,以緻濕熱郁聚。
(《醫宗金鑒》)凡兒切忌食肉,雞肉尤忌,過食則生蛔蟲。
螺蛳蚪蚬鳗鼈蝦蟹等類食之,則或洩或痢。
(《保嬰易知錄》)小兒同母睡時,切忌鼻風口氣,吹兒囟門,恐成風疾。
(《瑣碎錄》)小兒衣裳被衲,日曬日收,不宜在外過夜,因天上有飛星惡鳥,不可幹犯,小兒染着戾氣,生無辜疳,或則啼哭不止。
須用醋炭熏過,或日光照過方可衣。
(錢仲陽)初生小兒,不得用油膩手繃裹。
春忌覆頂裹足,夏忌飲冷食冰,冬忌火炙衣被。
(《小兒精要》)凡小兒于戲谑之物,不令恣樂。
刀刃兇具,無使摸捉。
莫近猿猴,近則傷意。
莫抱鴉雀,抱恐傷眼。
男方學語,勿令揮霍。
會坐勿久,緻令腰折。
行莫令早,筋骨柔弱。
雷鳴擊鼓,莫為掩耳。
睡卧須節,須令早起。
飲食休過飽,衣勿重襲。
常食蔬羹,休哺美味。
甘肥酸冷,姜蒜瓜菜,油膩生茄,切勿過食。
夜莫停燈,晝莫說鬼。
睡莫當風,坐莫近水。
笑極與和,哭極與喜,笑哭之後,莫即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