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嬰提要說
關燈
小
中
大
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備。
但取不狐臭、瘿痿、氣咳、瘡疥、癡癃、白秃、瘍、藩唇、耳聾、鼻、癫痫,無此等疾者,便可乳兒也。
(《千金方》)乳母當擇無病婦人,肌肉豐肥,性情和平者為之。
如病寒者乳寒,病瘡者乳毒,貪口腹則味不純,喜淫欲則氣不清。
(萬密齋)為乳母者,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咳利。
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胫不能行。
母有熱以乳兒,令變黃不能食。
母怒以乳兒,令善驚,發氣疝;又令上氣癫狂。
母新吐下以乳兒,令虛羸。
母醉以乳兒,令身熱腹滿。
(《千金方》)乳兒之母,當淡滋味,一切酒面肥甘熱物,瓜果生冷寒物,皆當禁之。
又須慎七情,調六氣,以養太和。
蓋母強則子強,母病則子病,母寒則子寒,母熱則子熱。
故保嬰者,必先保身。
(《保嬰易知錄》)乳母淫佚情亂,令兒吐瀉身熱,啼叫如鴉者不治。
(《寶鑒》)乳母飲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中動,乳脈必應,病氣到乳,汁必凝滞。
兒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熱,或為口糜,或為驚搐,或為夜啼,或為腹痛。
病之初來,其溺必少,便須詢問,随證治母,母安亦安,可消患于未形也。
(朱丹溪)凡乳兒不可過飽,飽則溢而成嘔吐。
大飽以空乳吮之即消。
若乳來多猛,先捏去宿熱乳,然後乳之。
乳母與兒卧,令乳與兒頭平,母欲睡時即奪其乳,恐其不知飽足,緻成嘔吐。
且恐睡熟悶兒口鼻緻死。
父母交合之間,兒卧于側,或驚起,不可乳兒。
蓋氣亂未定,必能殺兒也。
(《千金方》)夜間乳兒,母起身坐抱兒喂之,勿側卧乳兒。
乳後抱兒使其身直,恐軟弱颠倒,緻乳溢出也。
不爾,皆令兒病。
(《顱囟經》)凡乳母生喜,則乳為喜乳,令兒上氣颠狂,亦令兒生痰喘急,或生驚。
(孫兆)凡乳母動氣,則為氣乳,令小兒面黃且白,乳哺減少,夜啼乳。
(《寶鑒》)凡乳母有病時為病乳,令兒黃瘦骨蒸盜汗,HT夜哭,及生諸疾。
(《寶鑒》)凡乳母有娠孕者為乳,令兒髒冷腹急而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塊。
(《寶鑒》)乳母飲酒而醉者為醉乳,令兒熱,腹急痛。
扁鵲雲:醉淫随亂,兒恍惚多驚。
(《千金翼方》)凡乳母當風乳兒,風冷入肺,則令咳嗽。
(倉公)凡乳母有怒,則乳為怒乳,令兒生疝氣病。
扁鵲雲:女子則腹脹。
(《千金翼方》)凡乳母于夜露下飲兒,冷氣入咽不散,多成嘔逆。
(《心鑒》)乳母于大勞大饑之後,不俟氣息稍和,即以傷乳與兒,令兒成疳。
(《真訣》)凡兒因乳母緻病者,事起于隐微,人多玩忽,醫所不知。
故乳母禀受之濃薄,性情之緩急,骨肉之堅脆,德行之善惡,令兒相肖,大有關系,不可不慎也。
(朱丹溪)兒啼未定,其氣尚逆,遽以乳飲之,則乳停胸膈,令兒生咳逆嘔吐諸病。
(《巢氏病源》)每清晨睡醒欲飲乳,皆須捏去宿乳。
乳汁弗投地,蟲蟻食之,令乳無汁,可沃東壁上佳。
(《顱囟經》)乳之性見酒則凝。
試将牛乳一碗,加陳酒一小杯,攪和蒸一沸,乳凝如腐,物性然也。
飲乳之兒,父母愛之,戲以酒滴兒口中,往往漸成乳癖、驚痫、疳積等證,可不慎哉!(《蘭閨口議》)月内小兒,不可聞啼即抱,一啼便乳。
須令啼哭,則胎中所受熱毒從此而散,胎中驚風從此而解,則期月之間,無重舌、木舌、口噤、胎熱之疾。
(《大生要旨》)小兒初生宜多睡,勿強與乳,自然長而少病。
(《保生要法》)夏中熱盛,乳母浴後,或值兒啼,均不可與乳,使兒損于胃,秋成赤白痢。
浴後必須定息良久,捏去熱乳,然後乳之。
(《聶氏》)熱乳令兒面黃不食嘔吐。
張氏雲:熱乳傷損肺氣,令兒成龜背。
(《千金翼方》)凡乳兒,乳氣寒虛冷,故令兒便青而啼。
《千金翼方》雲:令兒咳嗽。
(《史記·華佗論》)壅乳令兒生痰涎,涎壅生驚。
(《靈秘》)壅乳成乳癖,又吐逆生痰。
(《寶鑒》)調攝小兒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
蓋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冷,今人非太暖即太飽,而其尤害者,則在于有病之後而數與之乳。
乳之為物得熱則堅韌如棉絮,況兒有病則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則愈充滿,吮則迅疾湧出,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清,新乳複充,填積胃口,化為頑痰,頑痰相結,諸脈皆閉而死矣。
譬如常人平日食飯幾何,當病危之時,其食與平時不減,安有不死者哉!然囑病家雲,乳不可食。
則群相诟曰,乳猶水也,食之何害?況兒虛如此,全賴乳養,若複禁乳則餓死矣。
不惟不肯信,反将醫家诟罵。
其餘之不當食而食,與當食而反不與之食,種種失宜,不可枚舉,此小兒之所以難治也。
(《醫學源流》)兒病即宜少與乳食。
若似驚風,即宜斷乳。
如欲食,與米飲一勺。
必欲食乳,須先将乳擠空,然後以空乳令吮,否則乳下喉中即成頑痰,雖神丹無效,俟少安漸與乳可也。
(《蘭台軌範》)小兒無傷乳法,即乳滿而溢亦無大害,惟與食并,則乳裹食不化,遂成痰癖,是傷食非傷乳也。
故小兒以食乳為主,三歲後方可食糕粥,五歲後方可食葷腥,則一生
但取不狐臭、瘿痿、氣咳、瘡疥、癡癃、白秃、瘍、藩唇、耳聾、鼻、癫痫,無此等疾者,便可乳兒也。
(《千金方》)乳母當擇無病婦人,肌肉豐肥,性情和平者為之。
如病寒者乳寒,病瘡者乳毒,貪口腹則味不純,喜淫欲則氣不清。
(萬密齋)為乳母者,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咳利。
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胫不能行。
母有熱以乳兒,令變黃不能食。
母怒以乳兒,令善驚,發氣疝;又令上氣癫狂。
母新吐下以乳兒,令虛羸。
母醉以乳兒,令身熱腹滿。
(《千金方》)乳兒之母,當淡滋味,一切酒面肥甘熱物,瓜果生冷寒物,皆當禁之。
又須慎七情,調六氣,以養太和。
蓋母強則子強,母病則子病,母寒則子寒,母熱則子熱。
故保嬰者,必先保身。
(《保嬰易知錄》)乳母淫佚情亂,令兒吐瀉身熱,啼叫如鴉者不治。
(《寶鑒》)乳母飲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中動,乳脈必應,病氣到乳,汁必凝滞。
兒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熱,或為口糜,或為驚搐,或為夜啼,或為腹痛。
病之初來,其溺必少,便須詢問,随證治母,母安亦安,可消患于未形也。
(朱丹溪)凡乳兒不可過飽,飽則溢而成嘔吐。
大飽以空乳吮之即消。
若乳來多猛,先捏去宿熱乳,然後乳之。
乳母與兒卧,令乳與兒頭平,母欲睡時即奪其乳,恐其不知飽足,緻成嘔吐。
且恐睡熟悶兒口鼻緻死。
父母交合之間,兒卧于側,或驚起,不可乳兒。
蓋氣亂未定,必能殺兒也。
(《千金方》)夜間乳兒,母起身坐抱兒喂之,勿側卧乳兒。
乳後抱兒使其身直,恐軟弱颠倒,緻乳溢出也。
不爾,皆令兒病。
(《顱囟經》)凡乳母生喜,則乳為喜乳,令兒上氣颠狂,亦令兒生痰喘急,或生驚。
(孫兆)凡乳母動氣,則為氣乳,令小兒面黃且白,乳哺減少,夜啼乳。
(《寶鑒》)凡乳母有病時為病乳,令兒黃瘦骨蒸盜汗,HT夜哭,及生諸疾。
(《寶鑒》)凡乳母有娠孕者為乳,令兒髒冷腹急而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塊。
(《寶鑒》)乳母飲酒而醉者為醉乳,令兒熱,腹急痛。
扁鵲雲:醉淫随亂,兒恍惚多驚。
(《千金翼方》)凡乳母當風乳兒,風冷入肺,則令咳嗽。
(倉公)凡乳母有怒,則乳為怒乳,令兒生疝氣病。
扁鵲雲:女子則腹脹。
(《千金翼方》)凡乳母于夜露下飲兒,冷氣入咽不散,多成嘔逆。
(《心鑒》)乳母于大勞大饑之後,不俟氣息稍和,即以傷乳與兒,令兒成疳。
(《真訣》)凡兒因乳母緻病者,事起于隐微,人多玩忽,醫所不知。
故乳母禀受之濃薄,性情之緩急,骨肉之堅脆,德行之善惡,令兒相肖,大有關系,不可不慎也。
(朱丹溪)兒啼未定,其氣尚逆,遽以乳飲之,則乳停胸膈,令兒生咳逆嘔吐諸病。
(《巢氏病源》)每清晨睡醒欲飲乳,皆須捏去宿乳。
乳汁弗投地,蟲蟻食之,令乳無汁,可沃東壁上佳。
(《顱囟經》)乳之性見酒則凝。
試将牛乳一碗,加陳酒一小杯,攪和蒸一沸,乳凝如腐,物性然也。
飲乳之兒,父母愛之,戲以酒滴兒口中,往往漸成乳癖、驚痫、疳積等證,可不慎哉!(《蘭閨口議》)月内小兒,不可聞啼即抱,一啼便乳。
須令啼哭,則胎中所受熱毒從此而散,胎中驚風從此而解,則期月之間,無重舌、木舌、口噤、胎熱之疾。
(《大生要旨》)小兒初生宜多睡,勿強與乳,自然長而少病。
(《保生要法》)夏中熱盛,乳母浴後,或值兒啼,均不可與乳,使兒損于胃,秋成赤白痢。
浴後必須定息良久,捏去熱乳,然後乳之。
(《聶氏》)熱乳令兒面黃不食嘔吐。
張氏雲:熱乳傷損肺氣,令兒成龜背。
(《千金翼方》)凡乳兒,乳氣寒虛冷,故令兒便青而啼。
《千金翼方》雲:令兒咳嗽。
(《史記·華佗論》)壅乳令兒生痰涎,涎壅生驚。
(《靈秘》)壅乳成乳癖,又吐逆生痰。
(《寶鑒》)調攝小兒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
蓋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冷,今人非太暖即太飽,而其尤害者,則在于有病之後而數與之乳。
乳之為物得熱則堅韌如棉絮,況兒有病則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則愈充滿,吮則迅疾湧出,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清,新乳複充,填積胃口,化為頑痰,頑痰相結,諸脈皆閉而死矣。
譬如常人平日食飯幾何,當病危之時,其食與平時不減,安有不死者哉!然囑病家雲,乳不可食。
則群相诟曰,乳猶水也,食之何害?況兒虛如此,全賴乳養,若複禁乳則餓死矣。
不惟不肯信,反将醫家诟罵。
其餘之不當食而食,與當食而反不與之食,種種失宜,不可枚舉,此小兒之所以難治也。
(《醫學源流》)兒病即宜少與乳食。
若似驚風,即宜斷乳。
如欲食,與米飲一勺。
必欲食乳,須先将乳擠空,然後以空乳令吮,否則乳下喉中即成頑痰,雖神丹無效,俟少安漸與乳可也。
(《蘭台軌範》)小兒無傷乳法,即乳滿而溢亦無大害,惟與食并,則乳裹食不化,遂成痰癖,是傷食非傷乳也。
故小兒以食乳為主,三歲後方可食糕粥,五歲後方可食葷腥,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