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采奇卷之二

關燈
晉江縣學司訓粵人李一楫纂 師匪莪何喬遠 友邦(王□)?韋國賢 申甫鄭維嶽 叔賢唐時興 仲先陳文進 季弢黃文紹 舅悌何九雲仝校閱 夏季總叙 何謂夏禮記曰。

    南方曰夏。

    蓋南為長物之方。

    鹖冠子曰。

    鬥指南。

    天下皆夏。

    漢律曆志曰。

    南。

    任也。

    陽氣于時。

    任養萬物也。

    邵子曰。

    夏。

    大也。

    又假也。

    天地寬假萬物以仁使長大也。

    鄒子曰。

    南方為夏。

    夏。

    興也。

    萬物莫不興起。

    蕃殖充盈。

    樂之至也。

    夏三月。

    日行南陸。

    循赤道。

    曰日德。

    其氣陽。

    陽生火。

    立夏火相。

    夏至火旺。

    盛德在火。

    萬物以長。

    天地氣交。

    使華成實。

    謂之蕃秀。

    故夏為長物之府。

    配以聖人之詩。

    而五帝之世如之。

    其天曰昊天。

    其時之總名曰朱夏。

    曰炎夏。

    曰三夏。

    曰九夏。

    曰纁夏。

    曰長嬴。

    節曰炎節。

    又曰朱明節。

    景曰夏景。

    曰炎景。

    曰畏景。

    風曰炎風。

    曰熏風。

    曰黃雀風。

    雨曰緯雨。

    曰綿雨。

    曰灌枝雨。

    草曰茂草。

    曰離草。

    木曰茂木。

    曰密樹。

    曰連陰。

    林曰茂林。

    曰蔚林。

    禽曰陽鳥。

    其日幹曰丙丁。

    其支巳午。

    其帝炎帝。

    執衡司夏。

    其神祝融。

    乘離相功。

    五音屬征。

    其色赤。

    其數七。

    其性禮。

    其情怒。

    其臭焦。

    祀先竈。

    祭先脾。

    夏三月同也。

    當夏時。

    明王禁無遏水。

    達名川。

    塞大谷。

    動土工。

    射鳥?。

    夏不禁。

    則草木不榮。

    此時火旺。

    心屬火中有七孔三毛。

    為肝之子。

    為脾之母。

    舌為宮。

    耳為竅。

    衛生君子。

    當順時調攝。

    須澄心和氣。

    養神。

    外絕聲色。

    内薄滋味。

    宜增辛減苦。

    忌心火旺而克肺金。

    所以養肺也。

    心氣熱。

    當呵以疏之。

     金匮要略曰。

    夏月不可食心。

    恐死氣犯我靈台。

    蓋夏三月。

    六氣一十八候皆正長養之令。

    是謂□秀。

    此時心旺腎衰。

    雖大熱不宜食冷。

    莫食□茄生菜。

    不令大飽。

    當節肥膩。

    不得于星月下露卧便睡。

    使人扇風取涼。

    及汗身當風而卧。

    風入腠裡。

    其患最深。

    頭為諸陽之總。

    尤不可風。

    夏三月。

    每日梳頭須一百二十下。

    不得梳着頭皮。

    當在無風處梳。

    自然去風明目。

     養生雜纂曰。

    老人氣弱當夏之時。

    納陰在内。

    以陰弱之腹。

    當肥冷之物。

    則多成洩瀉。

    一傷真氣。

    卒難補複。

     參贊書曰。

    日色曬熟石上凳上。

    不可便坐。

    搐熱生豚瘡。

    冷生疝氣。

    人自大日色中曬回。

    切不可用冷水洗面。

    恐損目。

    伏熱在身。

    不得飲冷水。

    及以冷物激身。

    能殺人。

     養生論曰。

    夏日不宜大醉。

    清晨宜吃炒蔥頭酒一二杯。

    令人血氣通暢。

    又雲。

    命門在腎。

    夏月精化為水。

    腎方衰絕。

    不宜房色過度。

    以傷元氣。

     千金異方曰。

    夏三月遇丙丁日。

    忌夫婦容止。

    夏至後。

    秋分前。

    日食忌餅霍油酥之屬。

     養生論曰。

    夏氣熱。

    宜食菽以寒之。

    不可一于熱也。

    宜禁熱湯。

    禁食過飽。

    禁濕地卧。

    并穿濕衣。

    亦禁食冷物。

    食冷大多。

    則秋患赤白痢疾。

    兼瘧疾。

     内經曰夏季不可枕冷石。

    并鐵物取涼。

    大損人目。

     夏日欲求不熱。

    須食玄冰丸。

    飛霜散。

    及六壬六癸之符。

    幼伯子。

    王仲都二人。

    皆用此方也。

     五行統論生旺。

     孟夏。

    金生。

     木病。

     火臨官。

     水土絕。

     仲夏。

    金沐浴。

     木死。

     火旺。

     水土胎。

     季夏。

    金冠帶。

     木墓。

     火衰。

     水土養。

     五行分陰陽生旺 孟夏庚金生。

    辛金死。

    甲木病。

     乙木沐浴。

     丙火戊土臨官。

     丁火巳土旺。

     壬水絕。

    癸水胎。

    仲夏。

    庚金沐浴。

     辛金病。

     甲木死。

    乙木生。

     丙火戊土旺。

     丁火巳土臨官。

     壬水胎。

    癸水絕。

     季夏。

    庚金冠帶。

     辛金衰。

     甲木墓。

    乙木養。

     丙火戊土衰。

     丁火巳土冠帶。

     壬水養。

    癸水墓 四月令 孝經緯曰。

    谷雨後十五日。

    鬥指巽。

    為立夏。

    言物至此皆假大也。

    太陽尚在酉。

    躔大梁之次。

    表影長四尺五寸八分。

    後十五日。

    鬥指巳。

    為小滿。

    言物長于此。

    小得盈滿也。

    太陽過申。

    躔實沈之次。

    表影長三尺五寸八分。

    日月俱會于實沈。

    小滿為四月中氣鬥指巳。

    故月建巳。

    從四月中氣而定建也。

    巳者何。

    漢律曆志雲。

    巳藏于巳。

    史雲巳者。

    言陽氣之巳盡也。

    說文巳也。

    四月陽氣巳出。

    陰氣巳藏。

    萬物見。

    成文章也。

    晉樂志曰。

    巳。

    起也物至此而畢盡起也。

    命曰孟夏。

    曰初夏。

    曰維夏。

    曰首夏。

    曰始夏。

    又曰農節。

    曰農月。

    曰除月。

    曰餘月。

    曰乏月。

    蓋言冬谷既盡。

    夏麥未登。

    宜赈乏絕。

    救饑貧。

    九族不能自活者救之。

    無固蘊蓄而忍人貧。

    貪貨殖。

    忘種福之利。

    君子不取也。

    又曰陰月。

    曰正陽。

    曰朱明。

    曰餘月。

    曰太荒落。

    曰跰迹。

    曰麥秋。

    是月也。

    龍見而雩。

    和風扇物。

    六陽用事。

    月卦名幹。

    幹者。

    健也。

    陽之性。

    天之象也。

    節卦名巽。

    巽。

    順也。

    律應仲呂。

    白虎通曰。

    呂。

    拒也。

    言陽氣将極。

    陰氣伏中以難之也。

    晉樂志曰。

    呂。

    助也。

    陰助陽以成功也。

    八音屬木。

    八風清明。

    日躔畢。

    西方之宿。

    晉之分野。

    昏翼中。

    旦婺女中。

    立夏節五日。

    蝼蝈鳴次五日。

    蚯蚓出。

    後五日。

    王□生。

    又曰赤箭生。

    小滿氣五日。

    苦菜秀。

    吳葵華。

    次五日。

    靡草死。

    後五日。

    麥秋至。

    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辂。

    駕赤(馬□)。

    載赤旗。

    衣赤衣。

    服赤玉。

    食菽與雞。

    器高以觕。

    當立夏日。

    夜漏未盡五刻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

    迎夏于南郊。

    還乃行賞。

    封諸侯。

    慶賜遂行。

    無不欣悅。

    命太尉贊俊傑。

    遂賢良。

    舉長大。

    行爵出祿。

    必當其位。

    ?長增高。

    無有壞隳。

    毋起土工。

    毋發大衆。

    毋伐大樹。

    天子始絺。

    命野虞出行田原。

    為天子勞農勸民命司徒循行縣鄙。

    命農勉作。

    毋休于都。

    驅獸無害五谷。

    毋大田獵。

    農乃登麥。

    天子以彘嘗麥。

    先薦寝廟。

    又聚蓄百藥。

    斷薄刑。

    決小罪。

    出輕繁。

    蠶事始畢。

    後妃獻繭。

    乃收繭稅。

    以桑為均。

    貴賤長幼如一。

    以終郊廟之服。

    傥行秋令。

    則苦雨數至。

    五谷不滋。

    四鄙入保。

    行冬令。

    則草木蚤枯。

    後乃大水。

    敗其城郭。

    行春令。

    則蝗蟲為災。

    暴風來格。

    秀草不實。

     四月逐日雜記 此月當開冰。

    ○初一曰四始日。

    南方七宿降。

     當祀竈。

     裕陵英宗周後忌日。

    弘治十七年。

    ○初二。

    孟夫子生。

    時周烈王四年。

    見山東志。

     又太虛元君誕。

    ○初四日。

    文殊菩薩生。

     天帝遊東井。

     玄天辰時下降。

     善才童子出參。

    狄梁公生。

    ○初六。

    仁祖淳皇帝忌日。

     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七。

    南鬥。

    北鬥。

    西鬥帝君下降。

     是月丁巳日。

    宜祀竈。

    祀竈。

    祭先炊也。

    竈神每月晦日上天言人罪狀。

    大者奪紀。

    小者奪算。

    ○初八日。

    懷讓禅師生。

     葛孝先真人生。

     殷虛鑒真人飛升。

     釋迦文佛生。

    歲華記麗雲。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

    迦維國王。

    生太子。

    從母右脅出。

    生下沐浴。

    故曰沐佛日。

    亦見綱鑒。

     佛運統紀雲。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

    四月八日中。

    天竺國。

    淨飯王妃。

    摩邪氏生太子悉達多。

    三十五歲。

    于菩提場中。

    證無上道。

    号佛世尊。

    以周穆王五十二年。

    二月十五。

    于拘屍那城。

    婆羅雙樹間涅盤。

    大慧禅師浴佛贊雲。

    今朝正是四月八。

    淨飯王宮生悉達。

    吐水九龍天外來。

    捧足七蓮從地發。

     佛池論雲。

    天神降西方迦維國淨飯王宮。

    摩邪夫人剖右脅而生太子。

     玄樞經雲。

    系周莊王九年四月八日生。

    又雲周以子為正。

    所雲四月。

    即今之二月。

    所記王号年數。

    與綱鑒佛運弗同。

    姑俟博物君子。

     劉敬宣。

    四月八。

    見人灌佛。

    乃下頭上金鏡。

    為母灌像。

    因悲泣不自勝。

    桓序見而歎息。

    謂其父牢之曰。

    卿此兒。

    既為家之孝子。

    必為國之忠臣。

     雲笈七簽曰。

    是日忌遠行。

    宜清心齋沐。

    必膺福報。

    攝生月令曰。

    初九與二十五日。

    忌裁衣交易。

    ○初十日。

    同天節。

    宋神宗生。

    ○十一日。

    上帝酷殺日。

    而此月癸亥日亦是不宜會客。

    宜齋戒。

    ○十二日。

    元宗法師生 泉州清源洞裴仙生。

    ○十三日。

    幹龍節。

     三皇帝君降。

     昭陵孝懿莊皇後忌。

    嘉靖卅七年隆。

    慶李後忌。

    ○十四日幹元節。

    呂純陽演正警化真君生。

    真君諱岩。

    字洞賓。

    時真元十四年。

     宋仁宗亦此日生。

    ○十五日。

    東華洞天。

    正陽真人。

    漢锺離仙翁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