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祖方

關燈
五苓散加葶苈、木香、木通、滑石、甘草。

     卷十六 祖方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一名六一散。

    ) 治暑月小便不利。

     滑石(水飛。

    六兩)甘草(炙。

    六錢。

    生。

    四錢。

    ) 為散。

    清水調服二三錢。

    發散溫病熱病。

    加蔥白五七莖。

    香豉四合。

    水煎溫服。

    老人虛人。

    及病後傷津。

    小便不利禁用。

    此方加蔥、豉煎服。

    則兼散表邪。

    加吳茱萸則治白痢。

    加紅曲則治血痢。

     加炮姜則兼消飲食。

    加神砂則兼退心火。

    加青黛則散肝火。

    加薄荷則清肺熱。

    加石膏則除胃熱。

    其入通聖雙解、解毒等方。

    随證配合。

    未遑枚舉。

     辰砂六一散治暑月驚悸多汗。

    小便澀痛。

     益元散一料。

    加辰砂一錢。

    (飛。

    ) 蒲灰散(金匮)治皮水小便不利而渴。

     益元散去甘草。

    用滑石三分。

    加蒲灰七分。

    為散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金匮)治消渴小便不利。

    小腹脹痛有瘀血。

     益元散去甘草。

    加亂發、(燒)白魚(炙。

    )等分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卷十六 祖方 白虎湯(玉函) 治熱病壯熱煩渴。

    及中煩熱而渴。

     石膏(八錢。

    生用。

    碎。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炙)粳米(半合。

    ) 水煎溫分三服。

    一日盡飲之。

     人參白虎湯(玉函。

    即白虎加人參湯。

    )治熱病舌幹。

    大渴發熱背寒。

     白虎湯加人參。

     桂枝白虎湯治溫病感冒客邪而渴。

    及溫瘧先熱後寒。

     白虎湯加桂枝。

     蒼術白虎湯治濕溫身熱足冷。

     白虎湯加蒼術。

     竹葉石膏湯(玉函)治大病後煩熱作渴。

     白虎湯去知母。

    加竹葉、人參、半夏、麥門冬。

     既濟湯治上熱下寒。

     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子三五分。

     清熱解毒湯治時疫大熱。

     白虎湯去粳米。

    加人參、羌活、升麻、葛根、白芍、黃芩、黃連、生地黃、生姜栝蒌葛根湯治風溫無大熱而渴。

     白虎湯去知母、粳米。

    加人參、栝蒌根、葛根、防風。

    按此湯治風溫無大熱而渴。

    夫既無大熱。

     則不當渴矣。

    既渴必非無大熱也。

    緣風溫之熱邪内蘊。

    故借白虎加人參湯。

    裁去知母、粳米。

    加栝蒌根以清熱解渴。

    葛根以布胃行津。

    防風以開表散邪。

    人參、甘草佐石膏、栝蒌以化熱。

    性雖甘溫。

     當無助長伏邪之虞。

     大青湯治斑子熱毒。

     白虎湯去粳米。

    加大青、黑參、木通、生地黃、荊芥、竹藥。

     玉露散治小兒傷熱。

    吐瀉色黃。

     白虎湯去知母、粳米。

    加寒水石。

    (如無真者。

    滑石代之。

    )為散。

    每服半錢匕至一錢匕。

    沸湯調。

     日三服。

    薛立齋雲。

    若飲食如常。

    作瀉飲冷。

    宜用此藥。

    若食少體倦。

    喜飲熱湯。

    此脾氣虛陷。

     宜六君子湯加升、柴。

    此方切禁。

     蘭香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

    大渴便秘。

     白虎湯去粳米。

    加人參、生甘草、蘭香、(俗名香草。

    )防風、升麻、桔梗、連翹、半夏、白豆蔻。

    按消中為脾胃積熱。

    故東垣本人參白虎而立蘭香飲子。

    内經所謂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但方中防風、半夏、豆蔻、升麻。

    未免過于辛燥。

    曷不去此加入麥冬、五味以滋化源。

    佐白虎以化胃熱。

     蘭香以除陳氣。

    與歸脾湯中用木香之意不殊。

    或于竹葉石膏湯中。

    加知母、蘭香尤妥。

     生津甘露飲治上焦熱渴。

     蘭香飲子去防風、半夏。

    加當歸、麥冬、山栀、黃連、黃柏、藿香、木香。

     卷十六 祖方 駐車丸(千金) 治陰虛下痢發熱。

    膿血稠粘。

    及休息痢。

     阿膠(三兩)黃連(炒黑)當歸(各兩半。

    )幹姜(炮。

    一兩) 上四味。

    搗篩。

    醋煮阿膠為丸。

    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晝夜三服。

    米飲下。

    三車運精氣神。

     分治三焦。

    以調适陰陽。

     此因陽熱過旺。

    陰精受傷。

    故用黃連以駐鹿車之驟。

    幹姜以策牛車之疲。

    阿膠以羊半車之陷。

     當歸以和精氣神之散亂也。

     阿膠丸治冷熱不調。

    傷犯三陰。

    腹痛下膿血。

     駐車丸本方膠、連各二兩。

    歸、姜各一兩。

    加木香、黃芩、赤石脂(醋。

    水飛。

    )龍骨(醋。

    水飛。

    )各一兩。

    濃樸(姜制。

    )半兩。

    米飲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晝二夜一服。

    米飲下。

     歸連丸治陰虛下痢五色。

    及孕婦噤口赤痢。

     駐車丸去幹姜。

    本方用阿膠二兩。

    歸、連各一兩。

    加黃芩、黃柏(炒黑。

    )各半兩。

    蕲艾兩半。

     上除膠、艾為細末。

    以醋二升煮艾至一升。

    去滓入膠烊化為丸。

    綠豆大每服六七十丸。

    晝夜三服。

     米飲下。

     阿膠梅連丸治陰虛下痢五色。

    至夜發熱。

     駐車丸本方用膠、連各三兩。

    當歸一兩五錢。

    炮姜一兩。

    加黃柏、(炒黑。

    )赤芍藥、赤茯苓、烏梅肉(炒枯。

    )各一兩五錢。

    醋煮阿膠為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晝夜三服。

    米飲下。

     千金黃連湯治赤白痢。

     駐車丸本方用阿膠三錢。

    黃連、當歸各錢半。

    炮姜一錢。

    加黃柏、(炮黑。

    )甘草(炙。

    ) 各一錢。

    酸石榴皮錢半。

    上除阿膠。

    水煎去滓。

    納膠烊化。

    溫分三服。

     卷十六 祖方 佐金丸 治肝經郁熱。

    吐酸綠青黃水。

     川黃連(六兩。

    )吳茱萸(揀去閉口者。

    取淨一兩。

    同黃連煎幹。

    ) 為細末。

    米飲糊丸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

    白術陳皮湯或加味逍遙散作湯送下。

     抑青丸治肝火脅下急痛。

     佐金丸二味等分。

    制法如前。

    制過揀去吳茱萸。

    取黃連焙燥。

    一味為末。

    滴水為丸。

    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沸湯臨卧陳酒送下。

     酒煮黃連丸治心火亢盛。

    外内俱熱。

    及伏暑發熱嘔吐。

     佐金丸去吳茱萸。

    用黃連一味。

    酒煮焙燥為末。

    滴水為丸。

    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沸湯下。

     香連丸(局方)治下痢赤白相兼。

    白多于赤者。

     佐金丸如前制過。

    去吳茱萸加木香一兩。

    醋糊丸。

    每服五十丸、米湯、砂仁湯任下。

     戌己丸(局方)治濕熱洩痢。

    腹痛不止。

     佐金丸加白芍六兩。

    神曲糊丸。

    空心米湯、砂仁湯、蕲艾湯任下。

     卷十六 祖方 大補丸 治陰火亢極。

    足胫疼熱。

    不能久立。

    及婦人火郁發熱。

     濃黃柏(鹽酒拌。

    陳米飯上蒸。

    每蒸必拌。

    炒黑亮如漆為度。

    ) 炒白蜜丸。

    梧子大。

    每服二錢。

    空心醇酒下。

    如服之不應。

    每斤加濃肉桂一兩。

     潛行散治濕熱足膝腫痛。

     大補丸(用姜汁拌炒數次。

    )為末。

    每服錢半。

    空心醇酒下。

     大補陰丸治陰虛火旺。

    煩熱易饑。

    足膝疼熱。

     大補丸四兩加知母四兩。

    熟地黃、龜版各六兩。

    豬脊髓和蜜丸。

    梧子大。

    空心姜鹽湯下五十丸。

     滋腎丸治陰虛大渴。

    小便澀痛熱起足心。

     大補丸十分。

    加知母七分。

    肉桂一分。

    滴水為丸。

    食前沸湯下七八十丸。

    凡熱在足心。

    直沖股内而入腹者謂之陰火。

    起于湧泉之下。

    雖熱而不發渴。

    為熱在膀胱。

    此方主之。

     虎潛丸治下體痿弱。

     大補丸三兩加龜版、熟地各三兩。

    知母、牛膝各二兩。

    白芍藥、鎖陽、虎胫骨、當歸身各一兩五錢。

     炮姜半兩。

    醇酒為丸。

    侵晨淡鹽湯下三錢。

    痿而厥冷。

    加熟附子半枚。

    虎體陰性。

    剛而好動。

    故欲其潛。

     使補陰藥鹹随其性。

    潛伏不動。

    得以振剛勁之力。

    則下體受蔭矣。

    其膝胫乃筋骨結聚。

    功力最優。

     若用掌骨各随患之前後左右取用。

    不必拘于左前為善也。

     加味虎潛丸治痿濡而厥。

     虎潛丸去知母加人參、黃、山藥、枸杞各二兩。

    五味子一兩。

     二妙散治身半以下。

    濕熱疼重而腫。

     大補丸(改用姜汁制數次。

    淨。

    )加茅山蒼術(去皮。

    切。

    麻油拌炒。

    淨。

    )等分為散。

    姜汁調。

    每日空心溫酒送二錢。

    本方加肉桂名三妙散。

     卷十六 祖方 金液丹(局方) 治陰極發躁。

    厥冷脈伏。

    爪甲唇青。

    水腫脈伏。

    小便不通。

    陰結畏寒。

    大便秘。

     明淨硫黃五兩。

    研細水飛入炀成罐内。

    水調赤石脂末封口。

    鹽泥通身固濟候幹。

    三足釘釘于地。

     将罐放釘上。

    慢火燒養七晝夜。

    再加頂火。

    用炭十斤為度。

    候冷取出研細。

    每末一兩用蒸餅一兩。

     打糊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溫白湯送下。

    陰極冷甚者服百丸。

     靈砂丹(局方)治上盛下。

    虛痰涎壅盛。

    最能鎮墜虛火。

    升降陰陽。

    和五髒。

    助真元。

     水銀(四兩。

    )硫黃(一兩) 上二味新铫内炒成砂子。

    入水火鼎煉為末。

    糯米糊丸。

    如麻子大。

    每服三丸。

    空心。

    棗湯、米湯、井花水、人參湯任下。

    量病輕重。

    可增至五七丸。

    忌豬羊血綠豆粉冷滑之物。

    又法。

    入炀成内。

    赤石脂封口。

    鹽泥固濟。

    三足釘釘打火。

    盞内置水勿令幹。

    候三炷香足為度。

     二氣丹治伏暑傷冷。

    二氣交錯。

    中脘痞結。

    或瀉或吐。

     硝石硫黃(等分。

    ) 右為細末。

    銀石器内炒黃色。

    再研細。

    糯米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丸。

    新汲井花水下。

     不應更服。

     玉真丸治腎厥頭痛四肢逆冷。

     硝石硫黃(二味同制如二氣丹。

    )石膏(生。

    )半夏(湯泡七次。

    等分。

    ) 為末姜汁和神曲丸。

    食後姜湯下二三十丸。

    虛寒甚者。

    加鐘乳粉。

     半硫丸(局方)治高年冷秘虛秘。

    及癖冷氣。

     硫黃(醋。

    柳木槌碎。

    研)半夏(湯泡。

    曬幹為末。

    ) 上二味等分。

    用生姜自然汁。

    調蒸餅糊。

    杵數百下。

    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空心。

    無灰酒或生姜湯任下。

    婦人。

    醋湯下。

     養正丹(局方)治上盛下虛。

    氣不升降。

    元陽虧損。

    氣短身羸。

    及中風痰盛涎潮不省人事。

     傷寒陰盛自汗唇青。

    婦人血海久冷。

     水銀黑錫(與水銀結成砂子。

    )硫黃(研。

    )朱砂(水飛。

    各一兩。

    淨) 用鐵铫熔化黑錫入水銀。

    将柳木槌攪次下朱砂。

    攪令不見星子。

    下少時。

    方入硫黃末。

    急攪成汁。

     和勻。

    如有焰以醋灑之。

    候冷取出研細。

    煮糯米糊丸。

    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

    鹽湯或棗湯、人參湯任下。

    或丸如芡實。

    囫囵服一丸。

    得睡勿驚覺。

     來複丹(局方)治上盛下虛。

    裡寒外熱。

    及伏暑洩瀉如水。

     硝石硫黃(同硝石為末。

    銀石器内慢火炒。

    柳木槌攪之。

    不可猛火以傷藥力。

    )太陰元精石(水飛。

    )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

    各一兩)五靈脂(酒飛。

    去砂石。

    澄定曬幹。

    二兩。

    ) 為末。

    古法以醋和丸。

    米飲下。

    因醋易黴壞。

    今改用米飲糊丸。

    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醋湯下。

     黑錫丹(局方)治真元虧憊。

    陽氣不固。

    陰氣逆沖。

    三焦不和。

    冷氣刺痛。

    腰背沉重。

     男子精冷滑洩。

    婦人白帶清冷及陰證陰毒。

    四肢厥冷。

    不省人事。

    急吞百丸。

    即使回陽。

    大能升降陰陽。

     墜痰定喘。

     沉香附子(炮)胡蘆巴(酒浸。

    炒)陽起石(。

    飛。

    )補骨脂舶上茴香肉豆蔻(煨) 金鈴子(酒蒸。

    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

    )肉桂(半兩。

    )黑錫(熔。

    去渣。

    )硫黃(各二兩。

    ) 上用黑錫入鐵铫内熔化。

    入硫黃如常法制。

    結成砂子。

    地上出火毒。

    研令極細。

    餘藥并細末和勻。

     自朝至暮。

    研至黑光色為度。

    酒曲糊丸。

    如梧子大。

    陰幹。

    藏鉛罐内。

    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鹽湯或棗湯、姜湯任下。

    婦人艾湯下。

    急證可投百丸。

     三和丹治一切陰寒。

    諸藥不效者。

     養正丹十丸。

    來複丹二十丸。

    黑錫丹三十丸。

    鹽湯、棗湯、姜湯、人參湯任下。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補略 一、補方之制。

    補其虛也。

    凡氣虛者宜補其上。

    人參、黃之屬是也。

    精虛者宜補其下。

    熟地、枸杞之屬是也。

    陽虛者宜補而兼暖。

    桂、附、幹姜之屬是也。

    陰虛者宜補而兼清。

    門冬、芍、地之屬是也。

    此固陰陽之治辨也。

    其有氣因精而虛者。

    自當補精以化氣。

    精因氣而虛者。

    自當補氣以生精。

    又有陽失陰而離者。

    不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

    水失火而敗者。

    不補火何以蘇垂絕之陰。

     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

    故善補陽者。

    必于陰中求陽。

    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善補陰者。

     必于陽中求陰。

    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餘故曰。

    以精氣分陰陽。

    則陰陽不可離。

    以寒熱分陰陽。

     則陰陽不可混。

    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

    故凡陽虛多寒者。

    宜補以甘溫。

    而清潤之品非所宜。

     陰虛多熱者。

    宜補以甘涼。

    而辛燥之類不可用。

    知宜知避。

    則不惟用補。

    而八方之制。

    皆可得而貫通矣。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和略 一、和方之制。

    和其不和者也。

    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

    兼滞者行而和之。

    兼寒者溫而和之。

    兼熱者涼而和之。

    和之為義廣矣。

    亦猶土兼四氣。

    其于補瀉溫涼之用。

    無所不及。

    務在調平元氣。

     不失中和之為貴也。

    故凡陰虛于下而精血虧損者。

    忌利小水。

    如四苓、通草湯之屬是也。

    陰虛于上而肺熱幹咳者。

    忌用辛燥。

    如半夏、蒼術、細辛、香附、芎、歸、白術之屬是也。

    陽虛于上者忌消耗。

    如陳皮、砂仁、木香、槟榔之屬是也。

    陽虛于下者忌沉寒。

    如黃柏、知母、栀子、木通之屬是也。

    大便溏洩者忌滑利。

    如二冬、牛膝、苁蓉、當歸、柴胡、童便之屬是也。

     表邪未解者忌收斂。

    如五味、棗仁、地榆、文蛤之屬是也。

    氣滞者忌閉塞。

    如黃、白術、山藥、甘草之屬是也。

    經滞者忌寒凝。

    如門冬、生地、石斛、芩、連之屬是也。

    凡邪火在上者不宜升。

     火得升而愈熾矣。

    沉寒在下者不宜降。

    陰被降而愈亡矣。

    諸動者不宜再動。

    如火動者忌溫暖。

    血動者忌辛香。

    汗動者忌疏散。

    神動者忌耗傷。

    凡性味之不靜者。

    皆所當慎。

    其于剛暴更甚者。

    則又在不言可知也。

    諸靜者不宜再靜。

    如沉微細弱者。

    脈之靜也。

    神昏氣怯者。

    陽之靜也。

    肌體清寒者。

     表之靜也。

    口腹畏寒者。

    裡之靜也。

    凡性味之陰柔者。

    皆所當慎。

    其于沉寒更甚者。

    又在不言可知也。

     夫陽主動。

    以動濟動。

    火上添油也。

    不焦爛乎。

    陰主靜。

    以靜益靜。

    雪上加霜也。

    不寂滅乎。

    凡前所論。

    論其略耳。

    而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能因類而廣之。

    則存乎其人矣。

    不如此義。

    又何和劑之足雲。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攻略 一、攻方之制。

    攻其實也。

    凡攻氣者攻其聚。

    聚可散也。

    攻血者攻其瘀。

    瘀可通也。

    攻積者攻其堅。

     在髒者可破可培。

    在經者可針可灸也。

    攻痰者攻其急。

    壯實者暫宜解标。

    多虛者隻宜求本也。

    但諸病之實有微甚。

    用攻之法分重輕。

    大實者攻之未及。

    可以再加。

    微實者攻之太過。

    每因緻害。

    凡病在陽者不可攻陰。

    在胸者不可攻髒。

    若此者。

    邪必乘虛内陷。

    所謂引賊入寇也。

    病在陰者勿攻其陽。

    病在裡者勿攻其表。

    若此者。

    病必因誤而甚。

    所謂自撤藩蔽也。

    大都治宜用攻。

    必其邪之甚者也。

    其若實邪果甚。

    自與攻藥相宜。

    不必雜之補劑。

    蓋實不嫌攻。

    若但略加甘滞。

    便相牽制。

    虛不嫌補。

    若但略加消耗。

    偏覺相妨。

    所以寒實者最不喜清。

    熱實者最不喜暖。

     然實而誤補。

    不過增病。

    病增者可解。

    虛而誤攻。

    必先脫元。

    元脫者無治矣。

    是皆攻法之要也。

     其或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

    此又當酌其權宜。

    不在急宜攻。

    急宜補者之例。

    雖然。

    凡用攻之法。

     所以除兇剪暴也。

    亦猶亂世之兵。

    必不可無然。

    惟必不得已乃可用之。

    若或有疑。

    慎勿輕試。

     蓋攻雖去邪。

    過則傷氣。

    受益者四。

    受損者六。

    故攻之一法。

    先哲最為詳審。

    正恐其成之難敗之易耳。

     倘任意不思。

    此其人可知矣。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散略 (蓋麻黃為太陽之本藥至必不可移易哉一節石頑潤色) 一、散方之制。

    散表證也。

    觀仲景太陽證用麻黃湯。

    陽明證用葛根湯。

    少陽證用小柴胡湯。

    此散表之準繩也。

    後世宗之。

    而複不能用之。

    在不得其意耳。

    蓋麻黃為太陽之本藥。

    陽明經證亦多用之。

     觀陽明經證治例。

    其義可見。

    按麻黃苦溫。

    專洩肺氣。

    仲景借以開發太陽經邪。

    為解表之重劑。

     若非冬月正傷寒。

    原無藉此。

    即陽明之葛根湯。

    未嘗不用麻黃。

    未嘗不走太陽也。

    豈謂某經某藥必不可移易哉。

    但用散之法。

    當知性力緩急及氣味溫寒之辨。

    用得其宜。

    諸經無不應也。

    如麻黃、桂枝峻散者也。

    防風、荊芥、紫蘇平散者也。

    細辛、白芷、生姜溫散者也。

    升麻、川芎能舉陷上行而散者也。

    第邪淺者忌峻利之屬。

    氣弱者忌雄悍之屬。

    熱多者忌溫散之屬。

    寒多者忌清涼之屬。

     凡渴而煩躁者喜幹葛。

    而嘔惡忌之。

    寒熱往來者宜柴胡。

    而洩瀉者忌之。

    寒邪在上者宜升麻、川芎。

    而内熱火升者忌之。

    此性用之宜忌。

     所當辨也。

    至于相配之法。

    則尤當知要。

    凡以平兼清。

    自宜涼散。

    以平兼暖。

    亦可溫經。

    宜大溫者以熱濟熱。

    宜大涼者以寒濟寒。

    此其運用之權。

    則毫厘進退自有伸縮之妙。

    又何必膠柱刻舟以限無窮之病變哉。

    此無他。

    在不知仲景之意耳。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寒略 一寒方之制。

    為清火也。

    為除熱也。

    夫火有陰陽。

    熱分上下。

    據古方書。

    鹹謂黃連清心。

    黃芩清肺。

    石斛、芍藥清脾。

    龍膽清肝。

    黃柏清腎。

    今之用者。

    多守此法。

    亦是膠柱法也。

    大凡寒涼之物。

     皆能瀉火。

    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

    但當分其輕清重濁。

    性力微甚。

    用得其宜。

    則善矣。

    夫輕清者宜以清上。

     如黃芩、石斛、連翹、天花粉之屬也。

    重濁者宜于清下。

    如栀子、黃柏、龍膽、滑石之屬也。

    性力之濃者能清大熱。

    如石膏、黃連、蘆荟、苦參、山豆根之屬也。

    性力之緩者能清微熱。

    如地骨皮、玄參、貝母、石斛、童便之屬也。

    以攻而用者去實郁之熱。

    如大黃、芒硝之屬也。

    以利而用者去癃閉之熱。

     如木通、茵陳、豬苓、澤瀉之屬也。

    以補而用者去陰虛枯燥之熱。

    如生地、二冬、芍藥、梨漿、細甘草之屬也。

    方書之分經用藥者。

    意正在此。

    但不能明言其意耳。

    然火之甚者在上。

    亦宜重濁。

    火之微者在下。

    亦可輕清。

    夫宜涼之熱。

    皆實熱也。

    實熱在下。

    自宜清利。

    實熱在上。

    不可升提。

    蓋火本屬陽。

     宜從陰治。

    從陰治者宜降。

    升則反從其陽矣。

    經曰。

    高者抑之。

    義可知也。

    外如東垣有升陽散火之法。

     此以表邪生熱者設。

    不得與伏火内炎者并論。

    (表邪生熱。

    當作郁熱外發為妥。

    )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熱略 一、熱方之制。

    為除寒也。

    夫寒之為病。

    有寒邪犯于肌表者。

    有生冷傷于脾胃者。

    有陰寒中于髒腑者。

     此皆外來之寒。

    去所從來。

    則其治也。

    是皆人所易知者。

    至于本來之寒。

    生于無形無響之間。

    初無所感。

     莫測其因。

    人之病此者最多。

    知此者最少。

    果何謂哉。

    觀丹溪曰。

    氣有餘。

    便是火。

    餘續之曰。

     氣不足。

    便是寒。

    夫今人之氣有餘者。

    能十中之幾。

    其有或因禀受。

    或因喪敗。

    以緻陽氣不足者。

     多見寒從中生。

    而陽衰之病。

    無所不緻。

    第其由來者漸。

    形見者微。

    當其未覺也。

    孰為之意。

    及其既甚也。

     始知難治。

    矧庸醫多有不識。

    每以假熱為真火。

    因複斃于無形無響者。

    又不知其幾許也。

    故惟高明見道之士。

    常以陽衰根本為憂。

    此熱方之不可不豫也。

    凡用熱之法。

    如幹姜能溫中。

    亦能散表。

    嘔惡無汗者宜之。

    肉桂能行血。

    善達四肢。

    血滞多痛者宜之。

    吳茱萸善暖下焦。

    腹痛洩瀉者極妙。

    肉豆蔻可溫脾胃。

    飧洩滑利者最奇。

    胡椒溫胃和中。

    其類近于荜茇。

    丁香止嘔行氣。

    其暖過于豆仁。

    補骨脂性降而善閉。

    故能納氣定喘。

    止帶濁洩瀉。

    制附子性行如酒。

    故無處不到。

    能救急回陽。

    至若半夏、南星、細辛、烏藥、良姜、香附、木香、茴香、仙茅、巴戟之屬。

    皆性溫之當辨者。

    然用熱之法。

     尚有其要。

    以散兼溫者。

    散寒邪也。

    以行兼溫者。

    行寒滞也。

    以補兼溫者。

    補虛寒也。

    第多汗者忌姜。

     姜能散也。

    失血者忌桂。

    桂動血也。

    氣短氣怯者忌骨脂。

    骨脂降氣也。

    大凡氣香者。

    皆不利于氣虛證。

     味辛者。

    多不利于見血證。

    是用熱之概也。

    至于附子之辨。

    凡今之用者。

    必待勢不可為。

    不得已然後用之。

    不知回陽之功。

    當于陽氣将去之際。

    盒飯漸用以望挽回。

    若用于既去之後。

    死灰不可複燃。

     尚何益于事哉。

    但附子性悍。

    獨任為難。

     必得大甘之品。

    如人參、熟地、炙甘草之類。

    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

    以補培之。

    無往不利矣。

     此壺天中大将軍也。

    可置之無用之地乎。

    但知之真而用之善。

    斯足稱将将之手矣。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固略 一、固方之制。

    固其洩也。

    如久嗽為喘而氣洩于上者。

    宜固其肺。

    久遺成淋而精脫于下者。

    宜固其腎。

    小水不禁者。

    宜固其膀胱。

    大便不禁者。

    宜固其腸髒。

    汗洩不止者。

    宜固其皮毛。

    血洩不止者。

     宜固其營沖。

    凡因寒而洩者。

    當固之以熱。

    因熱而洩者。

    當固之以寒。

    總之在上者在表者。

    皆宜固氣。

     氣主在肺也。

    在下者在裡者。

    皆宜固精。

    精主在腎也。

    然虛者可固。

    實者不可固。

    久者可固。

     暴者不可固。

    當固不固。

    則滄海亦将竭。

    不當固而固。

    則閉門延寇也。

    二者俱當詳酌之。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因略 一、因方之制。

    因其可因者也。

    凡病有相同者。

    皆可按證而用之。

    是謂因方。

    如癰毒之起。

     腫可敷也。

    蛇蟲之患。

    毒可解也。

    湯火傷其肌膚。

    熱可散也。

    跌撲傷其筋骨。

    斷可續也。

    凡此之類。

     皆因證而可藥者也。

    然因中有不可因者。

    又在乎證同而因不同耳。

    蓋人之虛實寒熱。

    各有不齊。

     表裡陰陽。

    治當分類。

    故有宜乎此而不宜乎彼者。

    有同于表而不同于裡者。

    所以病雖相類而但涉内傷者。

     盒飯于血氣中酌其可否之因。

    不可謂因方之類盡可因之而用也。

    因之為用。

    有因标者。

    有因本者。

    勿因此因字。

    而誤認因方之義。

     卷十六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兼略 (石頑參補) 一、兼方之制。

    用間法也。

    與師旅之間諜無異。

    舉世但知以寒治熱。

    以熱治寒。

    曷知病勢之危殆。

     錯雜難分。

    況多假脈假證。

    非洞達玉函金匮之奧。

    難以語此如表證用麻黃。

    此正治也。

    越婢大青龍則兼石膏以化熱。

    麻附細辛湯、麻附甘草湯則兼附子以救寒。

    此變法也。

    陰寒用附子此正治也真武湯則兼生姜以散水氣。

    白通、通脈則兼蔥白以通陽豬膽汁以收陰。

    此變法也。

    腑實用大黃。

    此正治也。

    大黃附子湯、附子瀉心湯則兼附子以破結。

    黃龍湯則兼人參以助力。

    足補南陽之未逮。

    此變法也。

    陽邪陷陰欲轉陽分。

    用芍藥、甘草護持營氣。

    此正治也。

    四逆散則兼柴胡以通中道。

    當歸四逆則兼桂枝以通接壤。

    使陰從陽化。

     此變法中之定法也。

    妊娠胎息不安。

    用茯苓、芍藥護持陰血。

    此正治也。

    附子湯則兼附子以治子髒開。

     少腹如扇桂心茯苓丸則兼桂心以治宿有病。

    胎動下血。

    始知桂、附反有固胎之用。

    是皆病證之變端。

     不能守尋常繩墨也。

    然必察其生氣未艾。

    方可特出奇兵以擊之。

    若脈證俱殆。

    慎勿貪功以招爍金之謗也。

     讀景嶽先生八略。

    至末條因略。

    略無深意。

    而獨不及兼制之法。

    餘不自揣。

    贅入此例。

    以續貂之不足。

     其因略原文。

     不敢擅裁。

    仍兩存之。

    石頑老人漫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