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祖方

關燈
留伏痰飲。

    臂痛難舉。

    手足不能轉移。

    背上凜凜惡寒。

     二陳湯去陳皮、甘草、烏梅。

    本方用半夏曲二兩。

    茯苓一兩。

    加枳殼、風化硝各半兩。

    姜汁調。

    神曲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空心淡姜湯下。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玉函)治胃虛嘔逆。

    痞滿不食。

     二陳湯去茯苓、陳皮、烏梅。

    加人參、濃樸。

     二術二陳湯治脾虛痰食不運。

     二陳湯加生白術、(姜汗拌曬。

    )茅術。

    (麻油拌炒。

    ) 分氣紫蘇飲治脅痛氣喘。

     二陳湯去半夏加紫蘇、桑皮、大腹皮、桔梗、五味子、食鹽。

     甯嗽化痰湯治客邪傷肺。

    久嗽不止。

     二陳湯加紫蘇、葛根、枳殼、桔梗、前胡、麻黃、杏仁、桑皮。

     導痰湯治濕痰内外壅盛。

     二陳湯加南星、枳實。

     加味導痰湯治濕熱痰飲。

    眩暈痰窒。

     導痰湯加人參、白術、黃芩、黃連、栝蒌霜、桔梗、大棗、竹瀝、姜汁。

     十味導痰湯治痰濕上盛。

    頭目不清。

     導痰湯加羌活、天麻、蠍尾。

    臨服入雄黃末少許。

     祛風導痰湯治類中風。

    筋脈顫掉。

     導痰湯加羌活、防風、白術、姜汁、竹瀝。

     滌痰湯治類中風。

    痰迷心竅。

     導痰湯加菖蒲、人參、竹茹。

     溫膽湯(千金)治心膽虛怯。

    觸事易驚。

    多汗不寐。

    短氣乏力。

    皆由寒涎沃膽所緻。

     二陳湯用橘紅。

    加枳實、竹茹、紅棗。

     參胡溫膽湯治往來寒熱。

    嘔而痞悶。

     溫膽湯去竹茹、紅棗。

    加人參、柴胡。

     十味溫膽湯治寒涎沃膽。

    膽寒肝熱。

    心悸不眠。

    短氣惡心。

    耳鳴目眩。

    四肢浮腫。

     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熟地、棗仁、遠志、五味子。

    膽之不溫。

    由于胃熱不清。

    停蓄痰涎。

     沃于清淨之府。

    所以陽氣不能條暢。

    而失溫和之性。

    故用二陳之辛溫以溫膽滌涎。

    涎聚則脾郁。

     故加枳實、竹茹以化胃熱也。

    若寒熱嘔逆。

    胃氣不振也。

    去枳實之消克。

    紅棗之滞胃。

    加柴胡以疏肝。

     人參以扶胃。

    乃六君子之變法也。

    更加熟地、棗仁、遠志、五味。

    又為歸脾湯法派耳。

     消暑丸(局方)治肥人傷暑。

    眩暈嘔逆。

     二陳湯去陳皮。

    用醋炒半夏二倍。

    生姜自然汁為丸。

    酸漿水或烏梅湯、淡醋湯下七八十丸。

     千缗湯治風痰喘急脈證俱實者。

     二陳湯去茯苓、橘皮、烏梅。

    本方用半夏七枚。

    甘草一寸。

    生姜指大切。

    加皂莢(去皮弦子。

    酥炙。

    )淨末半兩。

    水煎溫服。

    一方。

    無甘草。

    但用半夏一兩。

    皂莢末半兩。

    生姜七片。

     同入紗袋中。

    以手揉取清汁。

    作三服。

     溫中丸治黃胖面腫足脹。

    是脾虛不前健運。

    雖有積聚。

    不可下之。

     二陳湯本方橘、半、茯苓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加黃連、香附、苦參、針砂(醋。

    鏽過。

    ) 各五錢。

    白術二兩。

    神曲一兩。

    醋水各半泛丸梧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用白術六錢。

    陳皮一錢。

     生姜三片煎湯送下。

    虛。

    加人參一錢。

    病輕者。

    服此藥六七兩。

    小便即長。

    病甚者。

    服一斤。

    小便始長。

    積聚去淨。

    然後六君子之類調補之。

     卷十六 祖方 四君子湯(局方) 治胃氣虛弱。

    飲食不思。

    倦怠少食。

     人參(一錢至三錢)白術(炒黃。

    一錢至二錢。

    )茯苓(一錢至錢半。

    )甘草(炙。

    六分至一錢。

    ) 上四味。

    水煎。

    空心溫服。

    按四君子乃胃家氣分之專藥。

    胃氣虛而用之。

    功效立見。

    即血虛用四物。

     亦必兼此。

    故八珍之主治。

    不獨氣血兩虛也。

    即血虛者亦須兼用。

    但補氣則偏于四君。

    補血則偏于四物。

    若純用血藥。

    不得陽生之力。

    陰無由以化也。

    方中白術。

    若治脾胃虛衰。

    大便不實。

    或嘔惡不食。

     合用炒焦。

    方有健運之力。

    如肺胃虛燥。

    咳嗽失血。

    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

    則轉濁為清。

     轉燥為潤。

    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内。

    并宜蒸者。

    即陰虛幹咳。

    咳吐白血。

    總無妨礙。

     更加白蜜拌蒸。

    猶為合宜。

    其于輕重炮制之間。

    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

    舉此可以類推三隅矣。

     異功散治肺胃氣虛。

    稀痰喘嗽。

     四君子湯加橘皮(略去白。

    )為散。

    每服三四錢。

    加生姜一片。

    水煎。

    去滓服。

     六君子湯治胃虛少食。

    痰嗽嘔洩。

     四君子湯加橘皮、半夏、生姜。

     香砂六君子湯治氣虛痰食氣滞。

     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烏梅。

     烏蠍六君子湯治小兒慢脾風内釣六君子湯加川烏、蠍尾。

    神曲糊丸服。

     溫脾散治小兒心脾虧損弄舌。

    及虛脹乳食不進。

     四君子湯加黃、藿香、诃子肉、橘皮、桔梗、木香。

    為散。

    每服三四錢。

    加姜、棗煎服。

     外台茯苓飲治胸中停痰。

    宿水吐後。

    虛滿不食。

     四君子湯去甘草。

    加枳實、橘皮、生姜。

     惺惺散(局方)治小兒傷寒。

    發熱咳嗽。

     四君子湯加桔梗、細辛、羌活。

    (一作花粉。

    )等分為散。

    每服一二錢。

    加薄荷五葉。

    水煎熱服。

    取微汗愈。

    不愈。

    再作。

    加蔥白、香豉。

     四獸飲治瘧疾胃虛。

    中挾痰食。

     四君子湯加半夏、橘皮、草果為散。

    每服四五錢。

    加生姜七片。

    烏梅肉一個。

    水煎。

    清晨熱服。

     八味順氣散治類中風虛脹喘逆。

     四君子湯加青皮、橘皮、白芷、烏藥為散。

    每服四五錢。

    水煎。

    溫服。

     參苓白術散(局方。

    一名參術飲。

    )治胃虛喘嗽。

    大便不實。

     四君子湯加山藥。

    扁豆、蓮肉、桔梗、薏苡、砂仁為散。

    每服四五錢。

    加姜、棗煎服。

     七味白術散(即錢氏白術散。

    )治胃虛津氣不行而渴。

     四君子湯加藿香、木香、煨葛根為散。

    每服三四錢。

    水煎。

    日三服。

     八珍散治胃虛痰中見血。

    及粉紅痰。

     四君子湯加黃、山藥、粟米、扁豆。

    (炒存性。

    ) 九味資生丸治老人食難克運。

     四君子湯本方參、術各三兩。

    茯苓一兩半。

    炙甘草半兩。

    加橘紅、楂肉、真神曲各二兩。

    川黃連、白豆蔻各三錢半、煉白蜜丸服。

    古方止此九味。

    後人更加桔梗、藿香各半兩。

    澤瀉三錢半。

    扁豆、蓮肉各一兩。

    薏苡三兩。

    山藥、麥芽、芡實各一兩半。

    醉飽後細嚼彈子大一丸。

    淡姜湯下。

    則酒食易化。

    健脾開胃。

    消食止瀉。

    調和髒腑。

    滋養營衛。

    饑時服之即飽。

    飽後食之即饑。

    藥雖繁簡不同。

    而功效不異。

    因兩存之。

     八珍湯治婦人胎産崩漏。

    氣血俱虛者。

     四君子湯合四物湯。

     八物湯治營衛俱虛。

    畏寒發熱。

     八珍湯去人參加黃。

    按八珍、八物功用懸殊。

    以人參專補髒腑元氣。

    黃惟司營衛開阖也。

     世人每謂黃代人參。

    恒用八物補益髒腑之氣。

    大為噴飯。

     人參胃風湯(局方)治風入胃中。

    能食便血。

     四君子湯去甘草加當歸、白芍、川芎、桂枝、粟米。

    一方。

    多木香。

    按風入胃中。

    何以反能食。

     蓋風為陽邪。

    其性善行。

    久而化熱。

    即内經所謂瘅成為消中者是也。

    方中但用桂枝去風。

    而不去熱者。

    以熱必随風外解。

    不必加治耳。

     益氣養營湯治瘰結核流注。

    一切郁熱毒瓦斯。

     八珍湯加黃、桔梗、貝母、香附、橘皮、生姜。

     大防風湯(局方)治邪襲足三陰。

    腿膝疼痛。

    及痢後胫膝痛。

    鶴膝風。

    附骨疽證。

    但赤熱腫者禁用。

     四君子湯去茯苓。

    加肉桂、附子、黃、牛膝、杜仲、熟地、白芍、川芎、羌活、防風。

     卷十六 祖方 四物湯(局方) 治營血虛熱。

     熟地黃(二錢)當歸身(一錢)白芍藥(錢半)川芎(八分) 上四味。

    水煎。

    溫服。

    肥盛多濕痰。

    及嘔逆少食便溏者禁用。

     增損四物湯(局方)治血虛發熱。

    食少便溏。

     四物湯去地黃。

    加人參、甘草、炮姜。

     加減四物湯治停經血滞。

    少腹結痛。

     四物湯換赤芍加三棱、蓬術、肉桂、幹漆灰。

     四烏湯治血中氣滞。

    小腹急痛。

     四物湯加烏藥、香附、甘草。

     四神散治産後血虛。

    或瘀血腹痛。

     四物湯去地黃加炮姜為散。

    溫酒服方寸匕。

     金匮當歸芍藥散治腹中諸痛。

     四物湯去地黃加白術、茯苓、澤瀉為散。

    酒服力寸匕。

    日三。

     當歸散治妊娠胎氣不安。

     四物湯去地黃加黃芩、白術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

     千金芎湯治産後崩漏。

    下血不止。

     四物湯換幹地黃。

    加黃、甘草、幹姜、吳茱萸。

    若夏月經後。

    有赤白不止。

    除地黃。

    加杜仲、人參。

     三黃補血湯治血虛至夜發熱自汗。

     四物湯加生地黃、黃、升麻、柴胡、丹皮。

     四物二連湯治重陽無陰。

    晝夜發熱。

     四物湯加宣黃連、胡黃連。

    按此本為重陽無陰。

    晝夜發熱而立。

    必其人時火亢極于陰分。

     乃為相宜。

    以陽邪炎威。

    故曰重陽。

    陰欲消亡。

    是即無陰。

    非真陰補虛之謂。

    蓋陽全陰半。

    陽得以統陰。

    所以晝夜皆熱。

    若陰氣自病。

    斷無上午陽分發熱之理。

    每見時師用以治虛勞蒸熱及血虛發熱之疾。

    服之未有不嘔瀉奪食者。

    曷知方下原治發熱。

    未嘗言蒸熱也。

    夫熱發于外。

    雖滞于陰。

     實為客邪。

    熱蒸于内。

    陰不濟陽。

    證屬久虛。

    可不辨而混治乎。

    其陰虛蒸熱。

    自有六味地黃。

    血虛發熱。

    自有當歸補血。

    亦何藉于此哉。

     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形證。

    内無便溺阻隔。

    宜此養血營筋。

    血行風自滅矣。

     四物湯加秦艽、生地黃、羌活、獨活、防風、細辛、茯苓、白術、白芷、黃芩、石膏、甘草。

     張景嶽曰。

    大秦艽湯在機要發明。

    俱雲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

    内無便溺之阻隔。

    如是血弱不能養筋。

     宜養血而筋自榮。

    以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

    大秦艽湯雖有補血之藥。

    而寒散之劑居其半矣。

     夫既無六經之外邪而用散。

    何為也。

    既無阻隔之火邪而用寒。

    何為也。

    寒散既多。

    又果可養血氣而壯筋骨乎。

    秦艽湯且不可。

    愈風湯則尤其不可者也。

    吾不知用此法者。

    果出何意。

     獨活寄生湯(千金)治風痹腰腳疼重。

     四物湯加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人參、甘草。

     古今錄驗無寄生。

    有續斷。

    肘後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

    有附子。

    産後腹痛不得轉動。

    及腰腳攣痛。

    不得屈伸。

    痹弱者。

    宜服此湯。

     十味锉散治濕痹周身疼痛。

     四物湯加白術、附子、防風、茯苓、黃、肉桂。

    此即十全大補。

    去人參、甘草之甘緩補氣。

     而加附子、防風以通達外内也。

     玉燭散治血熱大便秘結。

     四物湯換生地黃。

    加生甘草、酒大黃、玄明粉、生姜。

    萬全方。

    無大黃、明粉。

    易青皮、枳殼。

     膠艾湯治陷經下血。

    孕婦胎漏不止。

     四物湯用幹地黃。

    加阿膠、甘草、艾。

    清酒和水各半煎服。

    (一方。

    多幹姜。

    )千金無地黃、芍藥。

     丁香膠艾湯治經漏兼白帶。

     四物湯加丁香、阿膠、艾。

     加味香附丸治倒經自汗胎漏下血。

     四物湯本方用熟地八兩。

    歸、芍各四兩。

    芎三兩。

    加四制香附一斤。

    澤蘭葉、烏賊骨各六兩。

     為末。

    用浮麥面、酒、醋、水調糊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百丸。

    早暮各一服。

    溫酒、沸湯任下。

     艾煎丸(局方)治婦人崩傷淋瀝。

    帶下赤白。

    小腹痛。

     四物湯本方歸、地、芍各二兩。

    川芎一兩。

    加人參、石菖蒲、(炒)吳茱萸(用開口者。

    醋炒。

    ) 各一兩。

    為末。

    用蕲艾四兩。

    酒煎濃汁。

    入糯米糊為丸。

    梧子大。

    每服百丸。

    醇酒下。

    更加肉桂、熟附子各一兩。

    香附四兩。

    名艾附丸。

     金匮溫經湯治經水不調崩帶。

    及唇口幹燥。

    并治經阻不通。

    咳嗽便血。

    此肺移熱于大腸也。

     四物湯去地黃加阿膠、甘草、人參、肉桂、吳茱萸、牡丹皮。

    麥門冬、半夏、生姜。

    更加白術。

     名大溫經湯。

    此方本膠艾湯而立。

    以虛火上炎。

    唇口幹燥。

    故用麥冬。

    濁濕下滲。

    不時帶下。

    故用半夏。

    若無二證。

    不必拘執成方也。

     芎歸湯及散治妊娠胎不轉運。

     四物湯去地黃、芍藥。

    湯則煎服。

    散則酒調服之。

    以驗胎息。

    若是真胎。

    服之即動。

    勿經火炒乃效。

     佛手散治産婦胎不得下。

     四物湯去地黃、芍藥。

    等分。

    炒研為散。

    紅酒調服。

     加味佛手散治産婦交骨不開。

     四物湯去地黃、芍藥。

    本方歸用三錢。

    芎用一錢。

    加上揀人參三五錢。

    去血過多。

    加至一兩。

     臨服入童便半盞。

    續續進之。

    質壯氣實者。

    但加童便人參不用可也。

     紫蘇飲治妊娠臨月。

    浮腫喘脹。

     四物湯去地黃加紫蘇、陳皮、大腹皮、人參、甘草、生姜、蔥白。

    感冒風寒。

    去腹皮加香豉。

     胎動不安。

    加黃芩、白術。

    胎不運動。

    加木香、砂仁。

    肥盛氣滞。

    加半夏、濃樸。

    虛羸少氣。

    加白術倍人參。

     達生散治妊娠九個月後。

    服數劑則易産。

     紫蘇飲去川芎加白術、黃楊腦三枚。

     芎歸鼈甲飲治勞瘧久不止。

    或暫止複來。

     四物湯去地黃加茯苓、半夏、橘皮、鼈甲、姜、棗、烏梅。

    寒多。

    加草果。

    熱多。

    加柴胡。

     胃虛少食。

    加人參、白術。

    汗多。

    加黃、甘草。

    (一方。

    多青皮。

    ) 續命煮散治風虛昏愦自汗。

    手足螈。

     四物湯加人參、甘草、桂心、遠志、防風、獨活、細辛、葛根、荊芥。

    半夏為散。

    每服一兩。

     加生姜三片。

    水煎。

    通口服。

    多汗。

    去葛根加牡蛎。

     生地黃黃連湯治失血後。

    燥熱螈。

    脈數盛者。

     四物湯換生地、赤芍加黃連、黃芩、山栀、防風。

     滋燥養營湯治血燥皮膚皴揭筋攣爪枯。

     四物湯去川芎。

    加生地黃、秦艽、防風、黃連、甘草。

     大補地黃丸治精血枯槁燥熱。

     四物湯去川芎。

    加生地、黑參、黃柏、知母、幹山藥、山茱萸、枸杞、肉苁蓉。

    蜜丸。

    每服六七十丸。

    空心鹽湯。

    臨卧溫酒下。

     劫勞散(局方)治肺痿咳嗽。

    痰中有紅線。

    盜汗發熱。

    熱過即冷。

     四物湯去川芎加人參、黃、甘草、阿膠、五味子、半夏。

    為散。

    每服三四錢。

    加姜棗煎。

    空心服。

     加味四物湯治血虛發熱。

     四物湯加白術、茯苓、柴胡、丹皮。

     解毒湯治痘瘡血氣弱。

    幹焦黑陷。

     四物湯換生地。

    加人參、連翹、黃連、甘草、陳皮、木通、竹葉。

     寬中散治痘疹誤用辛熱秘結。

     四物湯去川芎換生地。

    加枳殼、赤茯苓、甘草。

    為散。

    每服方寸匕。

    水煎。

    去滓服。

     麥門冬湯治痘疹便實而渴。

     四物湯去川芎換生地。

    加麥門冬。

     卷十六 祖方 保元湯 治營衛氣血不足。

     黃(蜜酒炙。

    三錢至六錢。

    )人參(三錢至一兩。

    )甘草(炙。

    一錢。

    ) 水煎。

    空心服。

     獨參湯治氣虛不能統血。

    驟然脫血。

    血崩不止。

     人參三錢至一兩。

    大虛暴脫者。

    一兩至三兩。

    胃虛少食。

    加橘皮。

    肺虛喘嗽。

    加橘紅。

    血脫。

     加童便半杯。

    姜汁三匕。

    (一方。

    多京棗三枚。

    ) 歸脾湯治心脾郁結。

    經癸不調。

     保元湯加白術、茯苓、酸棗仁、遠志肉、當歸身、桂圓肉、木香、生姜、紅棗。

     加味歸脾湯治心脾郁結。

    經閉發熱。

     歸脾湯加柴胡、山栀仁。

     聖愈湯治失血過多久瘡潰膿。

     保元湯去甘草。

    加生地黃、熟地黃、川芎、當歸。

     十全大補湯(局方)治營衛氣血俱虛。

     保元湯加白術、茯苓、熟地、當歸、川芎、白芍、肉桂、姜、棗。

    按和劑十全大補。

    雖本保元。

     而實四君、四物、黃建中三方合成。

    因飲食勞倦。

    而緻煩熱。

    肌肉消瘦者宜之。

    若房勞傷精。

     思慮傷神。

    陰虛火旺。

    咳嗽失血者誤用。

    反緻陰火上乘。

    轉增其劇也。

    又古方十全大補無黃、肉桂。

     多沉香、木香。

    此則專開脾胃之郁爾。

     人參養榮湯(局方)治心脾虛寒。

     保元湯加白術、茯苓、橘皮、熟地、當歸、芍藥、肉桂、遠志肉、五味子。

    按方中諸品。

    皆心脾二經之藥。

    而方下舊注雲補肺虛。

    謬矣。

    夫養營正當補養心脾。

    原無籍于肺氣也。

     大建中湯(局方)治營衛俱虛。

    上熱下寒。

     十全大補湯加附子、肉苁蓉、半夏、麥門冬。

     人參安胃散治小兒心脾虛極弄舌。

     保元湯加黃連、茯苓、白芍、生甘草。

     人參實衛湯治瘧自汗不止。

     保元湯加白術、芍藥。

    初發。

    加桂枝。

    久瘧。

    加烏梅。

     黃六一湯(局方)治衛虛自汗。

    晝日煩熱。

     保元湯去參。

    用黃六錢。

    甘草一錢。

    加棗一枚。

     當歸補血湯治血虛至夜發熱。

    煩渴引飲。

    其脈洪大而虛。

    重按全無者。

     保元湯去人參、甘草。

    用黃六錢。

    加當歸二錢。

     玉屏風散治衛虛自汗。

    易感風邪。

    用此補脾實衛。

     保元湯去人參甘草。

    用黃六兩。

    加防風二兩。

    白術四兩為散。

    每服四五錢。

    加姜、棗煎服。

     上三方并屬保元去參。

    而黃六一。

    則籍本方甘草輔助黃以實脾氣。

    故晝日多汗煩擾者宜之。

    當歸補血。

    專用當歸引領黃以護營血。

    故失血至夜發熱者宜之。

    玉屏風散則加白術、防風以祛衛濕。

    故理疏易感風邪者宜之。

     三方雖同以黃為君。

    而主氣主血主肉各随佐使。

    功用迥乎不侔也。

     益氣聰明湯治氣虛目暗生翳。

    耳聾耳鳴。

     保元湯加升麻、葛根、蔓荊、芍藥、酒黃柏。

    此保元湯合升麻湯。

    加蔓荊子以治其上。

     黃柏以治其下也。

     神效黃湯治氣虛耳目不明。

     保元湯用黃二錢。

    人參、甘草各一錢。

    加白芍一錢。

    蔓荊子二分。

    橘皮五分。

    耳目之患。

     氣虛而陰火上乘者。

    宜益氣聰明湯。

    無陰火者。

    宜神效黃湯。

    用者審之。

     千金托裡散治氣血虛寒。

    潰瘍不收。

     保元湯加川芎、當歸、肉桂、白芷、防風、桔梗、白芍、天冬、連翹、忍冬、生姜。

     參内托散治潰瘍感冒風邪。

    痘疹觸穢伏陷。

    及癰疽久不潰。

     保元湯加川芎、當歸、肉桂、白芷、防風、桔梗、木香、濃樸。

    本方去木香。

    名十宣散。

     治痘癰。

     托裡消毒散治癰疽痘疹。

    毒盛不能起發。

     保元湯加當歸、芍藥、茯苓、白術、忍冬、白芷、連翹。

     内補黃湯治潰瘍膿水出多。

    虛熱不寐盜汗。

     保元湯加白術、茯苓、五味、棗仁。

     人參固肌湯治痘瘡表虛。

    斑爛不能收靥。

     保元湯加當歸、白術、茯苓、棗仁、忍冬、連翹。

     補中益氣湯治内傷中氣下陷。

    下元虛者禁用。

     保元湯本方參甘草減半。

    加白術一錢。

    當歸、橘皮、柴胡各八分。

    升麻五分。

    勞力感寒。

     加羌活、姜、棗。

    冬。

    加桂枝。

    春。

     加香豉、蔥白。

     調中益氣湯治身體沉重。

    百節煩疼。

    胸滿短氣。

    心煩耳鳴。

    目熱如火。

    口中沃沫。

    飲食失味。

    嗜卧溺赤。

     補中益氣湯。

    加白芍藥、五味子。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受傷。

    邪熱内陷。

    外反惡風。

    厥冷脈沉。

    大小便秘澀。

    不可誤認陰寒而用熱藥。

    又不可誤認實火而用涼藥。

    宜此湯升舉。

    微汗則愈。

     補中益氣湯去升麻、當歸。

    加羌活、獨活、白芍、防風、半夏、茯苓、澤瀉。

    酒煮黃連、姜、棗。

    服藥後。

    忌言語一二時。

    戒酒面生冷。

    薄滋味以養胃氣。

    稍食美食以助藥力。

    更宜小役形體。

     使胃氣與藥轉運升發。

    慎勿大勞以傷脾胃生發之氣。

     升陽順氣湯治飲食不節。

    勞役所傷。

    腹脅滿悶短氣。

    遇春則口淡無味。

    遇夏雖熱。

    猶有畏寒。

     饑則常如飽。

    不喜飲食。

     補中益氣湯去白術。

    加半夏、草豆蔻、神曲、黃柏、生姜瀉陰火升陽湯治火郁發熱。

     補中益氣湯去白術、當歸、橘皮加羌活、蒼術。

    黃芩、黃連、石膏。

    早飯後大溫服。

    服後宜禁。

     一如升陽益胃湯。

    如見火旺及督任沖三脈盛。

    用酒炒黃柏、知母少許。

    不可久服。

    恐助陰氣為害也。

     沖和養胃湯治風虛目患。

    空中有黑花。

    神水變淡綠色。

    次變淡白。

    漸成内障。

     補中益氣湯去橘皮。

    加羌活、防風、黃連、白芍、五味、生姜。

     通氣防風湯治太陽氣郁。

    肩背不可回顧。

     補中益氣湯去白術、當歸。

    加防風、羌活、本、黃柏、白豆蔻、青橘皮。

     清暑益氣湯治暑傷無形之氣。

    口燥頭痛。

    發熱溺赤。

     補中益氣湯去柴胡。

    加麥門冬、五味子、蒼術、葛根、澤瀉、黃柏、神曲、青皮。

    此以保元、生脈為主。

    而兼開腠利水消克之味。

     清燥湯治夏秋濕熱傷氣。

     補中益氣湯加生地黃、黃連、豬苓、茯苓、麥門冬、五味子、蒼術、黃柏、澤瀉、神曲。

     節庵升陽散火湯治熱乘肺金。

    氣虛不能主持。

    循衣撮空。

    小便利者可治。

    不利者不可治。

     補中益氣湯去升麻、黃。

    加麥冬、茯神、黃芩、白芍、姜、棗。

    有痰。

    加姜汁炒半夏。

    大便燥實谵語發渴。

    加大黃。

    洩利。

    加升麻倍白術。

     托裡散治痘毒虛不能潰。

     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熟地、茯苓、芍藥。

     卷十六 祖方 生脈散 治熱傷肺胃。

    虛熱喘嗽。

    脈虛無力。

     人參(三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 水煎。

    不時熱服。

     門冬清肺飲治火乘肺胃。

    喘嗽吐血衄血。

     生脈散加黃、甘草、紫菀、白芍、當歸。

    此生脈、保元合用。

    以滋金水化源。

    其紫菀佐黃而兼調營衛。

    深得清肺之旨。

    其餘芍藥酸收。

    當歸辛散。

    且走血而不走氣。

    頗非所宜。

    不若竟用生脈、保元清肺最妥。

    先哲有保元、生脈合用。

    氣力從足膝湧出。

    以黃實胃。

    五味斂津。

     皆下焦之專藥耳。

     宣明門冬飲治心移熱于肺。

    傳為膈消。

     生脈散加茯神、甘草、生地黃、栝蒌根、煨葛根、知母、竹葉。

     易老門冬飲治老人津虧大渴。

     生脈散加茯神、甘草、枸杞、生姜。

    二方并本生脈。

    而易老差勝。

    蓋明之重在旺氣。

    易老專滋血氣。

    治得其本矣。

     天王補心丹治心腎虛耗。

    怔忡不甯。

     生脈散加熟地、茯苓、茯神、遠志、菖蒲、黑參、丹參、柏子仁、酸棗仁、天門冬、百部、當歸、杜仲、桔梗、甘草蜜丸。

    朱砂為衣。

    空心龍眼、紅棗湯下二三錢。

     清心蓮子飲(局方)治心包火旺。

    小便赤澀梗痛。

     生脈散加黃芩、地骨皮、車前、茯苓、黃、蓮子。

    此用生脈散合黃芩清肺。

    而兼導赤之制。

     其旨在于心包火炎。

    上灼于肺。

    熱傷氣化不能生水。

    故用生脈救肺之燥以滋上源。

    則知肺本無熱。

     皆緣受火之淫。

    而緻熱傷氣化。

    安可複用黃芩以伐其肺乎。

    曷不竟用生脈合導赤全方。

    豈不源流同清。

    理明辭暢乎。

    即或不然。

    不妨削去木通。

    仍用茯苓、蓮子以存清心之意。

    至于局方又以保元為主。

    乃去五味加入甘草。

    益失滋肺上源之旨矣。

     卷十六 祖方 二冬膏 治肺胃燥熱。

    痰澀咳嗽。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等分) 上二味。

    熬膏。

    煉白蜜收。

    不時噙熱咽之。

     固本丸治老人津血俱虧。

    咳逆便秘。

     二冬膏加生熟地黃。

    與本方二冬各八兩。

    人參四兩。

    蜜丸。

    酒下四錢。

    熬膏尤宜。

    食少便滑禁用。

    固本丸雖主扶陰抑陽。

    然四味純陰之性。

    僅用少許人參。

    已覺味勝于氣矣。

    而世本此方二冬二地各用八兩。

     人參二兩。

    幾幾乎群陰剝陽之象。

    況複舉世醫流。

    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