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痿痹門
關燈
小
中
大
火氣上乘。
痰壅髒腑。
經脈閉遏。
故卒然倒仆。
手足搐撚。
口目牽掣。
乃是熱盛生風之候。
斯時陰陽相薄。
氣不得越。
故迸作諸聲。
證狀非一。
古人雖分五痫。
治法要以補腎為本。
豁痰為标。
随經見證用藥。
但其脈急實。
及虛散者不治。
細緩者雖久劇可治。
〔診〕脈浮滑洪數為風痫。
細弦微緩為虛痫。
浮為陽痫。
沉為陰痫。
虛弦為驚。
沉數為實熱。
沉實弦急者不治。
卷六 神志門 煩躁(與緒論參看) 經雲。
氣亂于心則煩。
蓋熱客于肺則煩。
入于腎則躁。
大抵心火旺。
則水虧金爍。
惟火獨熾。
故肺腎合而為煩躁也。
煩躁俱作。
有屬熱者。
有屬寒者。
先哲治獨煩不躁者多屬熱。
惟悸而煩者為虛寒。
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
惟火旺脈實者為熱。
蓋煩者胸中煩。
為内熱也。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
或裸體不欲近衣。
或欲投井中。
為無根之外熱。
急以附子、理中、四逆、姜附輩熱藥治之。
若誤認為熱。
投以涼藥。
則周身之火。
得水則升走。
頃刻喘汗。
外脫而死也。
凡表證不得汗。
内外皆熱而躁亂不甯。
取汗則定。
裡實熱郁。
大便不通。
無論傷寒雜證。
心神不安。
脈數實有力者。
下之則定。
火客心包。
或酒客膏粱。
上焦不清。
令人煩躁。
宜芩、連、山栀等涼藥為君。
稍用炮姜為使。
甚則涼膈散下之。
汗下後熱不止而發狂煩躁。
面赤咽痛者。
此熱乘少陰之經也。
葶苈苦酒湯探吐之。
卷六 神志門 虛煩(與緒論參看) 經雲。
夏脈者。
心也。
其不及者。
令人煩心。
肝虛腎虛脾虛。
皆令人體重煩冤。
是知煩多生于虛也。
大法。
津液去多。
五内枯燥而煩者。
八珍湯加竹葉、棗仁、麥冬。
營血不足。
陽盛陰微而煩者。
當歸補血湯下朱砂安神丸。
或生脈散加歸、地、棗仁、竹茹之屬。
腎水下竭。
心火上炎而煩者。
大劑生料六味丸。
少用肉桂為引導。
肥人虛煩。
不眠不飲。
溫膽湯。
大病後有餘熱。
嘔吐咳逆。
虛煩不安。
竹葉石膏湯。
五心煩熱。
口幹唇燥。
胸中熱悶。
千金竹葉湯。
虛煩懊。
颠倒不安。
栀子豉湯。
不應。
加犀角、黑參。
久病餘熱不止。
虛煩不安。
卧寐不甯。
六味丸加棗仁。
煩而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辰砂、滑石。
煩而嘔。
不喜食。
金匮橘皮竹茹湯。
胎前産後諸煩。
見婦人本門。
卷六 神志門 妄 谵。
多言也。
言為心聲。
由火燔而鳴。
故心熱則多言。
猶醉而心熱。
故多言也。
或寐而多言者。
俗雲睡語。
熱之征也。
若熱甚雖寤而神昏不清。
則谵語也。
妄。
虛妄也。
火為陽。
故外清明而内濁昧。
其主動亂。
故神志失常。
如見鬼神也。
夫血氣者。
身之神也。
神既衰乏。
痰客中焦。
妨礙升降。
不得運用。
以緻十二官各失其職。
視聽言動。
皆有虛妄。
蓋虛病痰病。
有似鬼祟。
宜清神湯。
或平補鎮心丹去肉桂、山藥、五味。
加琥珀、膽星、麝香。
大便不通。
心腹脹滿刺痛。
口噤氣急者。
此為實。
涼膈、承氣選用。
若作邪祟。
治之以金石。
必死。
産後谵妄。
見婦人本門。
石頑治文學黃稚潔諱振藻。
谵妄颠仆。
數月以來。
或六七日一發。
或二三日一發。
或一日二三發。
發則大吐涎水血沫。
或一日半日而蘇。
或二三時而蘇。
醫禱不靈。
近于邪祟。
晝夜恒見亡婢仆婦。
或時昏愦不省。
或時妄言妄見。
精氣不時下脫。
不能收攝。
服二冬、二地、連、柏、金櫻、石蓮之屬無算。
反加作瀉不食。
後延石頑診之。
脈來寸盛尺微。
前大後小。
按之忽無。
舉之忽有。
知為神氣浮散之候。
因與六君子加龍齒、菖蒲、遠志。
送養正丹。
間續而進。
前後共六七服。
自後谵妄颠仆。
絕不複發。
邪祟亦不複見。
惟夢洩為平時固疾。
不能霍然。
更與平補鎮心丹。
兩月而安。
其尊人及昆弟親戚。
鹹謂金石之藥。
能鎮鬼神。
曷知從前谵妄。
皆神氣浮散之故。
得養正鎮攝之功。
當無神魂飛越之患矣。
因識此。
以破杯影弓蛇之惑。
卷六 神志門 循衣摸床 循衣撮空摸床。
多是大虛之候。
不問雜病傷寒。
以大補之劑投之。
多有得生者。
許學士謂肝熱風淫末疾。
故手為之循衣撮空。
其人必谵語妄言。
經謂肺入火為谵妄是也。
海藏雲。
婦人血風證。
因大脫血崩漏。
或前後失血。
因而枯燥。
其熱不除。
循衣撮空摸床。
閉目不醒。
揚手擲足。
搖動不甯。
錯語失神。
脈弦浮而虛。
内躁之極也。
生地黃黃連湯主之。
熱極神昏。
十餘日不大便。
腹脹喘滿。
氣粗鼻幹不潤。
上下通燥。
脈沉實而滑。
此地道阻塞不通之故。
急宜涼膈、承氣下之。
若熱乘肺金。
氣虛不能主持。
叉手冒心。
循衣撮空。
谵語昏沉。
不省人事。
節庵升陽散火湯。
小便利者可治。
不利者不治。
按涼膈、承氣。
氣藥也。
自外而入内者用之。
生地黃黃連湯。
血藥也。
自内而至外者用之。
升陽散火湯。
氣虛火乘藥也。
内外合邪者用之。
三方俱治不大便者。
病患手循衣縫。
谵語者。
不可治。
病患陰陽俱絕。
掣衣摸空妄言者死。
撮空。
服承氣。
下之後。
脈弦者生。
澀者死。
卷六 神志門 喜笑不休 經雲。
神有餘則笑不休。
精氣并于心則喜。
心主手厥陰之脈。
是動則病目黃。
喜笑不休。
河間雲。
喜笑者。
皆心火之盛也。
五行之中。
惟火有笑。
昔治人笑不休口流涎。
用黃連解毒湯加半夏、姜汁、竹瀝。
而笑止。
戴人治一婦。
病喜笑不休。
已半年矣。
以鹽塊二兩。
燒令通赤。
放冷研細。
河水煎服。
探吐出熱痰五升。
次服降火之劑。
不數日而笑定。
内經曰。
神有餘則笑不休。
此所謂神者。
火是也。
火得風而成焰。
笑之象也。
倪惟德治一婦。
病氣厥。
笑哭不常。
人以為鬼祟所憑。
診之。
六脈俱沉。
胃脘必有積。
遂以二陳湯導之。
吐痰升許而愈。
此積痰類祟也。
卷六 神志門 怒 經雲。
暴怒傷陰。
怒則氣逆。
陰出之陽則怒。
血并于上。
氣并于下。
心煩冤善怒。
怒屬肝膽。
經雲。
在藏為肝。
在志為怒。
又雲。
肝藏血。
血有餘則怒是也。
生鐵洛飲、大小柴胡、柴胡疏肝、四七、四磨、越鞠、七氣、沉香降氣等。
皆治善怒緻病之藥。
丹溪治怒方。
香附末六兩。
甘草末一兩。
和勻。
白湯調下二錢。
日再服。
卷六 神志門 悲 經雲。
精氣并于肺則悲。
在藏為肺。
在志為悲。
悲。
肺之志也。
金本燥。
能令燥者。
火也。
心火主于熱。
善痛。
故悲痛苦惱者。
心神煩熱躁亂而非清淨也。
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
火熱亢極。
而反兼水化制之也。
金匮雲。
婦人髒燥。
善悲傷欲哭。
有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髒燥者。
火盛爍津。
肺失其潤。
心系了戾而然。
故用甘草緩心系之急而潤肺燥。
大棗行脾胃之津。
小麥降肝火之逆。
火降則肺不燥而悲自已也。
戴人雲。
少陽相火。
淩爍肺金。
金受屈制。
無所投告。
肺主悲。
故但欲痛哭為快耳。
石頑石。
凡肺燥悲愁欲哭。
宜潤肺氣降心火為主。
餘嘗用生脈散、二冬膏。
并加姜、棗治之。
未嘗不随手而效。
若作颠疾。
用金石藥則誤矣。
卷六 神志門 驚 經雲。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開竅于目。
其病發驚駭。
諸病腫。
疼酸驚駭。
皆屬于火。
足陽明之脈病。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驚則心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身體日減。
氣虛無精。
病虛無氣。
灑灑然如驚。
驚者平之。
夫驚雖主于心。
而肝膽脾胃皆有之。
驚是火熱爍動其心。
心動而神亂也。
若因内氣先虛。
故觸事易驚。
或卒然聞響大聲。
目擊異物。
遇險臨危。
皆使人有惕惕之狀也。
驚則氣亂。
郁而生火生涎。
涎與氣搏。
變生諸證。
或短氣。
或自汗。
或眠多異夢。
随即驚覺。
并宜溫膽湯加熟棗仁。
如遠志丸妙香散、平補正心丹、龍齒清魂散皆可選用。
卧多驚魇。
口中有聲。
溫膽湯下遠志丸。
卧多驚魇遺溲者。
補膽防風湯加羌活、桂枝。
此下焦風寒。
宜風藥行經也。
若氣郁生痰而驚悸不眠者。
四七湯加茯神、遠志石、菖蒲。
大抵驚則神出于舍。
舍空則痰飲乘虛襲入。
其神不得歸焉。
亦有肝虛風襲之者。
本事方治卧則魂夢飛揚。
驚悸多魇。
通夕不寐。
先用獨活湯數劑。
後用珍珠母丸神效。
蓋因肝髒本虛。
虛風内襲。
所以魂遊無定。
肝藏魂者也。
風氣水飲。
乘虛襲入于肝。
是以魂不甯而飛揚。
若離體狀。
若作心血虛治必殆。
此證最易愠怒。
小怒則驚悸轉劇。
虛火不時上升。
豈非肝髒受困之驗欤。
二方非深明木盛生風。
木槁生火之理。
不能識其奧妙。
不能用以建功也。
〔診〕寸口脈動為驚。
驚者其脈止而複來。
其人目睛不轉。
不能呼氣。
石頑治河南督學汪緘庵媳。
産後病虛無氣。
灑灑然如驚。
常時咳青黑結痰。
欲咳則心中大動。
咳則渾身麻木。
心神不知所之。
偶聞一聲響。
則頭面哄熱微汗。
神魂如飛越狀。
專事婦科者屢用補養心血之劑罔效。
虛羸轉劇。
邀石頑診之。
脈浮微弦而芤。
獨左寸厥厥動搖。
此必胎前先傷風熱。
坐草時迸力過甚。
痰血随氣上逆。
沖過膈膜而流入心包也。
朝用異功散加童便淬蛤粉。
以清理痰氣。
夕用大劑獨參湯下來複丹。
以搜滌瘀積。
蓋痰在膈膜之上。
非焰硝無以透之。
血在膈膜之上。
非五靈無以浚之。
然非藉人參相反之性。
不能激之使出也。
服數日。
神識漸甯。
形神漸旺。
改用歸脾湯加龍齒、沉香。
調理而康。
又治吳昭如室。
年壯體豐。
而素有嘔血腹脹脾約便難之恙。
兩遭回祿。
憂恚頻承。
近于失血之後。
忽然神氣愦亂。
口噤目瞠。
乃尊周渭文秉燭相邀。
診其氣口數盛而促。
人迎弦大而芤。
形神不能自主。
似有撮空之狀。
渭老以為證犯條款。
不出五日當斃。
予謂不然。
若是撮空。
必然手勢散漫。
今拈着衣被。
盡力扯摘。
定為挾驚挾怒無疑。
爪者筋之餘。
非驚怒而何。
況脈來見促。
當是痰氣中結。
殊非代脈之比。
詢其病因。
驚怒俱有。
遂勒一方。
用鈎藤鈎一兩。
煎成入竹瀝半盞。
姜汁五匕。
連夜制服。
明日複延往候。
雲服藥後。
即得安寐。
六脈亦已稍平。
但促未退。
仍用前方減半。
調牛黃末一分。
其夕大解三度。
共去結糞五六十枚。
腹脹頓減。
脈靜人安。
稀糜漸進。
數日之間。
平複如常。
卷六 神志門 悸 金匮雲。
寸口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
弱則為悸。
驚自外邪觸入而動。
故屬陽。
陽變則脈動。
悸自内恐而生。
故屬陰。
陰耗則脈弱。
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形寒飲冷。
經脈不利。
水停心下而緻動悸。
故用麻黃以散營中寒。
半夏以散心下水。
與傷寒水停心下用小青龍湯無異。
首論以脈弱為悸。
而此湯用麻黃、半夏散寒治水。
知其脈必不弱。
非弦即緊。
蓋脈弱為心氣不足。
豈此藥所宜用乎。
用丸不用湯者。
取緩散水。
不取急汗也。
卒嘔吐。
心下痞。
膈間有水。
眩悸者。
半夏茯苓湯主之。
嘔逆痰飲為胸中陽氣不得宣散。
眩亦上焦陽氣不能升發所緻。
故半夏、生姜并治之。
悸則心受水淩。
非半夏可獨治。
必加茯苓以去水。
水去則神安而悸愈矣。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
吐涎沫而颠眩。
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
瘦人火水之盛。
為水邪抑郁。
在陰分不得升發。
故于臍下作悸。
及至郁發。
轉入于陽。
與正氣相擊。
在頭為眩。
在頂為颠。
腎液上逆為吐涎沫。
故用五苓以伐腎邪。
利水道。
水去火自安矣。
悸即怔忡之謂。
心下惕惕然跳。
築築然動。
怔怔忡忡。
本無所驚。
自心動而不甯。
即所謂悸也。
心虛而停水。
則胸中滲漉。
水既上乘。
心火惡之。
心不自安。
使人有怏怏之狀。
常築築然動。
是則為悸。
蓋水衰火動則為煩。
水乘火位則為悸。
原病式曰。
水衰火旺。
必煩渴引飲。
水停心下而為悸也。
心下悸有氣虛血虛。
屬飲屬火之殊。
夫氣虛者。
由陽氣内微。
心下空虛。
内動為悸。
心氣不定。
五髒不足。
甚者。
憂愁悲傷不樂。
忽忽喜忘。
驚悸狂眩。
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湯。
或六君子加菖蒲、遠志。
血虛者。
由陰氣内虛。
虛火妄動。
歸脾湯加丹參、麥冬。
停飲者。
水停心下。
侮其所勝。
心主畏水。
不能自安。
故惕惕而動。
半夏茯苓湯、茯苓甘草湯。
或二陳湯加白術、豬苓、澤瀉。
有表邪挾飲。
半夏麻黃丸、小青龍湯選用。
火旺者。
因水不能制火。
故時悸時煩。
跳動不甯。
天王補心丹。
不應。
六味丸加五味、麥冬、遠志。
有邪氣攻擊而悸者。
宜審其何邪而後治之。
有營衛涸流。
脈來結代者。
必補氣益血生精。
炙甘草湯。
因痰飲而悸。
導痰湯加棗仁。
有時作時止者。
痰因火動也。
溫膽湯加川連。
其臍下悸動。
腎氣上淩也。
五苓散加辰砂。
有所求不遂。
或過誤自悔。
懊嗟籲。
獨語書空。
若有所失。
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
胸中痞塞。
不能飲食。
心中常有歉。
愛居暗處。
或倚門後。
見人則驚避無地。
此卑之病。
藿香正氣散。
虛者。
人參養榮湯。
有真心跳。
乃血少。
非驚悸也。
又或夢中如堕岩崖。
或睡中忽自身體跳動。
此心氣不足也。
歸脾湯下朱砂安神丸。
肥人多屬痰飲。
瘦人多屬血虛與陰火上沖。
夫悸之證狀不齊。
總不外于心傷而火動。
火郁而生涎也。
若夫虛實之分。
氣血之辨。
痰與飲。
寒與熱。
外感六淫。
内傷七情。
在臨證辨之。
〔診〕沉細屬飲。
結代者。
虛而有飲。
虛弱者。
屬氣虛。
沉數者。
為血熱。
尺中弦緊。
為腎氣淩心。
寸口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
弱則為悸。
石頑治老僧悟庵。
心悸善恐。
遍服補養心血之藥。
不應。
天王補心丹服過數斤。
悸恐轉增。
面目四肢。
微有浮腫之狀。
乃求治于石頑。
察其形。
肥白不堅。
診其脈。
濡弱而滑。
此氣虛痰飲侵漬于膈上也。
遂以導痰湯稍加參、桂通其陽氣。
數服而悸恐悉除。
更以六君子加桂。
水泛作丸。
調補中氣而安。
卷六 神志門 恐 經曰。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神傷則心怯。
火傷則畏水。
)膽病者驚惕。
心下。
恐人将捕之。
肝病者如人将捕之。
腎病善怒。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心胞絡是動。
心中大動。
精氣并于腎則恐。
胃為恐。
(土邪傷水故也。
)恐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
(恐則熱傷其腎。
故精虛志不足也。
) 恐者。
似驚悸而實非。
忽然心中恐懼。
如人将捕之狀。
屬腎本髒。
而傍及于他髒。
治法則有别焉。
治腎傷者。
宜補精髓。
六味丸加枸杞、遠志。
治肝虛者。
宜養陰血。
六味丸加棗仁、龍齒。
治陽明者。
壯其氣。
四君子加木香。
治心包者。
鎮其神。
遠志丸加朱砂、琥珀、犀角。
頭眩而恐。
脈弦無力。
屬膽虛。
六君子加柴胡、防風、當歸。
兼進加減八味丸。
膽虛目暗。
喉痛數唾。
眩冒五色所障。
夢見争訟。
恐懼面色變者。
補膽防風湯。
勞心思慮傷魂者。
羸瘦善恐。
夢寐不甯。
一味鹿角膠。
酒溶多服效。
腎髒陽虛善恐。
八味丸。
卷六 神志門 健忘 經雲。
上氣不足。
下氣有餘。
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營衛留于下。
久之不以時上。
故善忘也。
按内經之原健忘者。
俱責之心腎不交。
心不下交于腎。
濁火亂其神明。
腎不上交于心。
精氣伏而不靈。
火居上。
則因而為痰。
水居下。
則因而生躁。
躁擾不甯。
是以健忘也。
治法。
心氣不足。
妄有見聞。
心悸跳動。
恍惚不定。
千金茯神湯。
思慮過度。
病在心脾者。
歸脾湯。
挾虛痰者。
加姜汁、竹瀝。
精神短少。
人參養榮湯送遠志丸。
痰迷心竅者。
導痰湯加木香。
上虛下熱。
天王補心丹。
心火不降。
腎水不升。
神明不定而健忘。
六味丸加五味、遠志。
心氣不定。
恍惚多忘。
四君子去白術加菖蒲、遠志、朱砂。
等分。
蜜丸服。
心氣不足。
精神恍惚。
少睡。
夜多盜汗。
怔忡健忘。
辰砂妙香散。
瘀積于内而善忘如狂。
代抵當丸。
石頑曰。
因病而健忘者。
精血虧少。
或為痰飲瘀血所緻。
是可以藥治之。
若生平健忘。
乃心大竅疏之故。
豈藥石所能療乎。
故凡開鑿混沌之方。
悉行裁汰。
卷六 神志門 入魔走火 人天境内。
三教同源。
入聖超凡。
趨舍各異。
醫司蒼生之命。
體法王之心。
凡三教九流。
疾厄之苦。
如萃一身。
皆當貫徹其旨。
庶無自欺之弊。
嘗聞師尼寡婦之治。
與常人有别。
豈衲子參堂打七之入魔。
煉士坐功運氣之走火。
與常人無異耶。
餘雖不敏。
業嘗究心斯道。
遍考方書。
從無及此。
每見呆修行人見性不真。
往往入于魔境。
或喪志如木偶。
或笑啼癫妄。
若神祟所憑。
良由役心太甚。
神心舍空。
痰火乘淩所緻。
詳推治例。
與不得志人郁悒傺之候。
不甚相遠。
但其間多挾五志之火。
雖有虛證虛脈。
一切溫補助陽澀精藥。
概不可施。
多有滌痰安神不應。
服大劑獨參湯而愈者。
有安神補氣不應。
服六味地黃兼滋腎丸而愈者。
有滌痰降火不應。
後服天王補心丹經歲不辍而愈者。
然此皆下根人。
執迷不省。
随其所着而流入識神矣。
更有業種魔根。
詭遇名師。
為藏身悔過之地。
始焉非不勇猛。
善知識見其略有見地。
稍加策厲。
安知其進銳者其退速。
未幾本性熾然。
恣行貪着。
集成異端。
嗔癡暴戾。
淫殺盜妄。
靡所不至。
此宿世定業。
雖諸佛不能化導。
豈藥石能治乎。
至于修真煉氣之士。
不求自然之旨。
刻以吐納為務。
乃至氣亂于中。
火熾于外。
而為怔忡痞逆。
躁擾不甯等患。
慎不可妄行耗氣散表之藥。
為害莫測。
況有不能秘精啬神。
真氣不能外廓内充。
為風寒所侵。
水谷所犯。
惟黃建中、枳實理中為正治。
其餘七情六氣。
以意逆之。
或有過劑傷中。
虛火為患者。
大劑獨參湯以斂之。
即有得其術者。
真氣初調之時。
一身陰氣趕散。
腹痛腸鳴不已。
蟲垢悉從魄門而出。
自後真氣方得内守。
可以結胎。
可以辟谷。
當此切勿誤認為病而餌湯藥以耗真氣。
不特前功盡廢。
且有性命之慮。
亦有居處失宜。
不能調制其火。
胎息不安者。
獨參湯送養正丹。
取丹砂、鉛汞之同氣相求。
自然胎息安和。
醫師不谙。
見其灼熱燔蒸。
誤認客邪散表。
勢必昆飛焰。
玉石俱焚矣。
不特發表當禁。
一切辛散走氣。
苦寒傷陽。
沉降助陰藥。
鹹宜遠之。
大抵煉氣之道。
以陽為寶。
純陽為仙。
純陰則鬼。
此理之最顯者。
用藥不可不知。
近世醫術淺陋。
藥石無功。
多有沿襲坐功卻病之法。
不過欲斷除妄念。
勘破關頭。
昧者不能果決。
每緻壯火飛騰。
頭面赤熱。
膈塞心忡。
喘逆蒸汗而成上脫之候。
亦有陰氣消亡。
強陽不制。
精髓不固。
二便引急而成下脫之候。
急乘欲脫未脫時。
峻投保元湯下靈砂丹。
以救上脫。
數進生料六味下黑錫丹。
以固下脫。
屢奏奇功于反掌間。
當知精津血液。
總藉神氣之統攝也。
曷觀世俗三教所習。
趨舍雖異。
而緻病之由。
皆不離于色相。
苟能靜究其理。
妄希圖治。
而曰無賊于人。
吾未敢信以為然。
卷六 神志門 養性論 養性之道。
從古醫林未之及也。
惟孫真人千金方後。
述之頗詳。
近予衍釋其義。
三複讀之。
要非予心所謂養性之旨也。
夫所謂養性者。
務竭己靈。
以開天下後世學道人之心眼。
則吾性常留宇宙間。
庶得養之之道。
若從事乎煉形食氣。
徒資一己之私。
烏得謂之道耶。
嗟予素禀蒙昧。
不逢名師之點勘。
賴有先哲遺言。
得以煥發性靈。
以資利濟之用。
因于千金方中檢得二方。
一為耆婆大士萬病丸。
一為西嶽真人靈飛散。
迥出意表。
其萬病丸方。
業經收入局方。
雖有癫疰蠱毒。
黃腫水病。
痹瘧痢。
種種諸治。
詳其方下。
首治七種痞塊。
因以隸諸積聚門中。
予嘗以療曆年不愈。
諸治不效。
蔭入骨髓諸病。
靡不随手取應。
不特方下諸治也。
至靈飛散方。
僅見雲笈七箋。
方書曾未采錄。
方中雲母。
功專扶陽。
力能辟除三屍。
蕩練五髒。
佐以鐘乳之補真陽。
人參之安五髒。
茯苓之守正氣。
桂心之利關節。
柏仁之益聰明。
菊花之清神氣。
續斷之續筋骨。
地黃之填骨髓。
天門冬之滋津液。
與雲母同。
為殺三蟲伏屍之專藥。
考諸本經。
一皆輕身延年之仙品。
洵為修心養性靜功服食之首推。
孫子餌之屍解。
良由雲母性善靈飛使然。
較之彭祖麋角丸。
專取血肉之味。
培理血肉之軀。
宗旨懸殊。
趨舍各别。
第以石藥性悍。
服之恐有未安。
不無遺誤将來之慮。
于是力行修制。
親為嘗試。
但初服兩三月間。
或時稍有頭旋眼黑。
服及半載。
漸覺步履輕捷。
足膝不能自主。
此藥力僭上。
無以統攝其下也。
服至年餘。
視聽斯聰。
應酬無倦。
即有六淫外侵。
五味内泊。
得此溫養之力。
力能自散。
無取他藥攻發也。
予初服此。
見者莫不以之為誕。
迄今三易星霜。
而筋力猶然與往昔無異。
是以親屬交知。
互相效尤。
間有服食之初。
鼻中微衄二三次而止者。
亦有腹中微痛。
圊下蟲血而安者。
此靈藥攻逐三屍積蔭之故。
積蔭蠲除。
真陽日長。
色力日增。
靈根日固。
觸境遇緣。
無非至道。
道在日用常行。
又何必離隔陰陽。
煉形食氣。
方為至道哉。
痰壅髒腑。
經脈閉遏。
故卒然倒仆。
手足搐撚。
口目牽掣。
乃是熱盛生風之候。
斯時陰陽相薄。
氣不得越。
故迸作諸聲。
證狀非一。
古人雖分五痫。
治法要以補腎為本。
豁痰為标。
随經見證用藥。
但其脈急實。
及虛散者不治。
細緩者雖久劇可治。
〔診〕脈浮滑洪數為風痫。
細弦微緩為虛痫。
浮為陽痫。
沉為陰痫。
虛弦為驚。
沉數為實熱。
沉實弦急者不治。
卷六 神志門 煩躁(與緒論參看) 經雲。
氣亂于心則煩。
蓋熱客于肺則煩。
入于腎則躁。
大抵心火旺。
則水虧金爍。
惟火獨熾。
故肺腎合而為煩躁也。
煩躁俱作。
有屬熱者。
有屬寒者。
先哲治獨煩不躁者多屬熱。
惟悸而煩者為虛寒。
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
惟火旺脈實者為熱。
蓋煩者胸中煩。
為内熱也。
躁者身體手足躁擾。
或裸體不欲近衣。
或欲投井中。
為無根之外熱。
急以附子、理中、四逆、姜附輩熱藥治之。
若誤認為熱。
投以涼藥。
則周身之火。
得水則升走。
頃刻喘汗。
外脫而死也。
凡表證不得汗。
内外皆熱而躁亂不甯。
取汗則定。
裡實熱郁。
大便不通。
無論傷寒雜證。
心神不安。
脈數實有力者。
下之則定。
火客心包。
或酒客膏粱。
上焦不清。
令人煩躁。
宜芩、連、山栀等涼藥為君。
稍用炮姜為使。
甚則涼膈散下之。
汗下後熱不止而發狂煩躁。
面赤咽痛者。
此熱乘少陰之經也。
葶苈苦酒湯探吐之。
卷六 神志門 虛煩(與緒論參看) 經雲。
夏脈者。
心也。
其不及者。
令人煩心。
肝虛腎虛脾虛。
皆令人體重煩冤。
是知煩多生于虛也。
大法。
津液去多。
五内枯燥而煩者。
八珍湯加竹葉、棗仁、麥冬。
營血不足。
陽盛陰微而煩者。
當歸補血湯下朱砂安神丸。
或生脈散加歸、地、棗仁、竹茹之屬。
腎水下竭。
心火上炎而煩者。
大劑生料六味丸。
少用肉桂為引導。
肥人虛煩。
不眠不飲。
溫膽湯。
大病後有餘熱。
嘔吐咳逆。
虛煩不安。
竹葉石膏湯。
五心煩熱。
口幹唇燥。
胸中熱悶。
千金竹葉湯。
虛煩懊。
颠倒不安。
栀子豉湯。
不應。
加犀角、黑參。
久病餘熱不止。
虛煩不安。
卧寐不甯。
六味丸加棗仁。
煩而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辰砂、滑石。
煩而嘔。
不喜食。
金匮橘皮竹茹湯。
胎前産後諸煩。
見婦人本門。
卷六 神志門 妄 谵。
多言也。
言為心聲。
由火燔而鳴。
故心熱則多言。
猶醉而心熱。
故多言也。
或寐而多言者。
俗雲睡語。
熱之征也。
若熱甚雖寤而神昏不清。
則谵語也。
妄。
虛妄也。
火為陽。
故外清明而内濁昧。
其主動亂。
故神志失常。
如見鬼神也。
夫血氣者。
身之神也。
神既衰乏。
痰客中焦。
妨礙升降。
不得運用。
以緻十二官各失其職。
視聽言動。
皆有虛妄。
蓋虛病痰病。
有似鬼祟。
宜清神湯。
或平補鎮心丹去肉桂、山藥、五味。
加琥珀、膽星、麝香。
大便不通。
心腹脹滿刺痛。
口噤氣急者。
此為實。
涼膈、承氣選用。
若作邪祟。
治之以金石。
必死。
産後谵妄。
見婦人本門。
石頑治文學黃稚潔諱振藻。
谵妄颠仆。
數月以來。
或六七日一發。
或二三日一發。
或一日二三發。
發則大吐涎水血沫。
或一日半日而蘇。
或二三時而蘇。
醫禱不靈。
近于邪祟。
晝夜恒見亡婢仆婦。
或時昏愦不省。
或時妄言妄見。
精氣不時下脫。
不能收攝。
服二冬、二地、連、柏、金櫻、石蓮之屬無算。
反加作瀉不食。
後延石頑診之。
脈來寸盛尺微。
前大後小。
按之忽無。
舉之忽有。
知為神氣浮散之候。
因與六君子加龍齒、菖蒲、遠志。
送養正丹。
間續而進。
前後共六七服。
自後谵妄颠仆。
絕不複發。
邪祟亦不複見。
惟夢洩為平時固疾。
不能霍然。
更與平補鎮心丹。
兩月而安。
其尊人及昆弟親戚。
鹹謂金石之藥。
能鎮鬼神。
曷知從前谵妄。
皆神氣浮散之故。
得養正鎮攝之功。
當無神魂飛越之患矣。
因識此。
以破杯影弓蛇之惑。
卷六 神志門 循衣摸床 循衣撮空摸床。
多是大虛之候。
不問雜病傷寒。
以大補之劑投之。
多有得生者。
許學士謂肝熱風淫末疾。
故手為之循衣撮空。
其人必谵語妄言。
經謂肺入火為谵妄是也。
海藏雲。
婦人血風證。
因大脫血崩漏。
或前後失血。
因而枯燥。
其熱不除。
循衣撮空摸床。
閉目不醒。
揚手擲足。
搖動不甯。
錯語失神。
脈弦浮而虛。
内躁之極也。
生地黃黃連湯主之。
熱極神昏。
十餘日不大便。
腹脹喘滿。
氣粗鼻幹不潤。
上下通燥。
脈沉實而滑。
此地道阻塞不通之故。
急宜涼膈、承氣下之。
若熱乘肺金。
氣虛不能主持。
叉手冒心。
循衣撮空。
谵語昏沉。
不省人事。
節庵升陽散火湯。
小便利者可治。
不利者不治。
按涼膈、承氣。
氣藥也。
自外而入内者用之。
生地黃黃連湯。
血藥也。
自内而至外者用之。
升陽散火湯。
氣虛火乘藥也。
内外合邪者用之。
三方俱治不大便者。
病患手循衣縫。
谵語者。
不可治。
病患陰陽俱絕。
掣衣摸空妄言者死。
撮空。
服承氣。
下之後。
脈弦者生。
澀者死。
卷六 神志門 喜笑不休 經雲。
神有餘則笑不休。
精氣并于心則喜。
心主手厥陰之脈。
是動則病目黃。
喜笑不休。
河間雲。
喜笑者。
皆心火之盛也。
五行之中。
惟火有笑。
昔治人笑不休口流涎。
用黃連解毒湯加半夏、姜汁、竹瀝。
而笑止。
戴人治一婦。
病喜笑不休。
已半年矣。
以鹽塊二兩。
燒令通赤。
放冷研細。
河水煎服。
探吐出熱痰五升。
次服降火之劑。
不數日而笑定。
内經曰。
神有餘則笑不休。
此所謂神者。
火是也。
火得風而成焰。
笑之象也。
倪惟德治一婦。
病氣厥。
笑哭不常。
人以為鬼祟所憑。
診之。
六脈俱沉。
胃脘必有積。
遂以二陳湯導之。
吐痰升許而愈。
此積痰類祟也。
卷六 神志門 怒 經雲。
暴怒傷陰。
怒則氣逆。
陰出之陽則怒。
血并于上。
氣并于下。
心煩冤善怒。
怒屬肝膽。
經雲。
在藏為肝。
在志為怒。
又雲。
肝藏血。
血有餘則怒是也。
生鐵洛飲、大小柴胡、柴胡疏肝、四七、四磨、越鞠、七氣、沉香降氣等。
皆治善怒緻病之藥。
丹溪治怒方。
香附末六兩。
甘草末一兩。
和勻。
白湯調下二錢。
日再服。
卷六 神志門 悲 經雲。
精氣并于肺則悲。
在藏為肺。
在志為悲。
悲。
肺之志也。
金本燥。
能令燥者。
火也。
心火主于熱。
善痛。
故悲痛苦惱者。
心神煩熱躁亂而非清淨也。
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
火熱亢極。
而反兼水化制之也。
金匮雲。
婦人髒燥。
善悲傷欲哭。
有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髒燥者。
火盛爍津。
肺失其潤。
心系了戾而然。
故用甘草緩心系之急而潤肺燥。
大棗行脾胃之津。
小麥降肝火之逆。
火降則肺不燥而悲自已也。
戴人雲。
少陽相火。
淩爍肺金。
金受屈制。
無所投告。
肺主悲。
故但欲痛哭為快耳。
石頑石。
凡肺燥悲愁欲哭。
宜潤肺氣降心火為主。
餘嘗用生脈散、二冬膏。
并加姜、棗治之。
未嘗不随手而效。
若作颠疾。
用金石藥則誤矣。
卷六 神志門 驚 經雲。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開竅于目。
其病發驚駭。
諸病腫。
疼酸驚駭。
皆屬于火。
足陽明之脈病。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驚則心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身體日減。
氣虛無精。
病虛無氣。
灑灑然如驚。
驚者平之。
夫驚雖主于心。
而肝膽脾胃皆有之。
驚是火熱爍動其心。
心動而神亂也。
若因内氣先虛。
故觸事易驚。
或卒然聞響大聲。
目擊異物。
遇險臨危。
皆使人有惕惕之狀也。
驚則氣亂。
郁而生火生涎。
涎與氣搏。
變生諸證。
或短氣。
或自汗。
或眠多異夢。
随即驚覺。
并宜溫膽湯加熟棗仁。
如遠志丸妙香散、平補正心丹、龍齒清魂散皆可選用。
卧多驚魇。
口中有聲。
溫膽湯下遠志丸。
卧多驚魇遺溲者。
補膽防風湯加羌活、桂枝。
此下焦風寒。
宜風藥行經也。
若氣郁生痰而驚悸不眠者。
四七湯加茯神、遠志石、菖蒲。
大抵驚則神出于舍。
舍空則痰飲乘虛襲入。
其神不得歸焉。
亦有肝虛風襲之者。
本事方治卧則魂夢飛揚。
驚悸多魇。
通夕不寐。
先用獨活湯數劑。
後用珍珠母丸神效。
蓋因肝髒本虛。
虛風内襲。
所以魂遊無定。
肝藏魂者也。
風氣水飲。
乘虛襲入于肝。
是以魂不甯而飛揚。
若離體狀。
若作心血虛治必殆。
此證最易愠怒。
小怒則驚悸轉劇。
虛火不時上升。
豈非肝髒受困之驗欤。
二方非深明木盛生風。
木槁生火之理。
不能識其奧妙。
不能用以建功也。
〔診〕寸口脈動為驚。
驚者其脈止而複來。
其人目睛不轉。
不能呼氣。
石頑治河南督學汪緘庵媳。
産後病虛無氣。
灑灑然如驚。
常時咳青黑結痰。
欲咳則心中大動。
咳則渾身麻木。
心神不知所之。
偶聞一聲響。
則頭面哄熱微汗。
神魂如飛越狀。
專事婦科者屢用補養心血之劑罔效。
虛羸轉劇。
邀石頑診之。
脈浮微弦而芤。
獨左寸厥厥動搖。
此必胎前先傷風熱。
坐草時迸力過甚。
痰血随氣上逆。
沖過膈膜而流入心包也。
朝用異功散加童便淬蛤粉。
以清理痰氣。
夕用大劑獨參湯下來複丹。
以搜滌瘀積。
蓋痰在膈膜之上。
非焰硝無以透之。
血在膈膜之上。
非五靈無以浚之。
然非藉人參相反之性。
不能激之使出也。
服數日。
神識漸甯。
形神漸旺。
改用歸脾湯加龍齒、沉香。
調理而康。
又治吳昭如室。
年壯體豐。
而素有嘔血腹脹脾約便難之恙。
兩遭回祿。
憂恚頻承。
近于失血之後。
忽然神氣愦亂。
口噤目瞠。
乃尊周渭文秉燭相邀。
診其氣口數盛而促。
人迎弦大而芤。
形神不能自主。
似有撮空之狀。
渭老以為證犯條款。
不出五日當斃。
予謂不然。
若是撮空。
必然手勢散漫。
今拈着衣被。
盡力扯摘。
定為挾驚挾怒無疑。
爪者筋之餘。
非驚怒而何。
況脈來見促。
當是痰氣中結。
殊非代脈之比。
詢其病因。
驚怒俱有。
遂勒一方。
用鈎藤鈎一兩。
煎成入竹瀝半盞。
姜汁五匕。
連夜制服。
明日複延往候。
雲服藥後。
即得安寐。
六脈亦已稍平。
但促未退。
仍用前方減半。
調牛黃末一分。
其夕大解三度。
共去結糞五六十枚。
腹脹頓減。
脈靜人安。
稀糜漸進。
數日之間。
平複如常。
卷六 神志門 悸 金匮雲。
寸口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
弱則為悸。
驚自外邪觸入而動。
故屬陽。
陽變則脈動。
悸自内恐而生。
故屬陰。
陰耗則脈弱。
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形寒飲冷。
經脈不利。
水停心下而緻動悸。
故用麻黃以散營中寒。
半夏以散心下水。
與傷寒水停心下用小青龍湯無異。
首論以脈弱為悸。
而此湯用麻黃、半夏散寒治水。
知其脈必不弱。
非弦即緊。
蓋脈弱為心氣不足。
豈此藥所宜用乎。
用丸不用湯者。
取緩散水。
不取急汗也。
卒嘔吐。
心下痞。
膈間有水。
眩悸者。
半夏茯苓湯主之。
嘔逆痰飲為胸中陽氣不得宣散。
眩亦上焦陽氣不能升發所緻。
故半夏、生姜并治之。
悸則心受水淩。
非半夏可獨治。
必加茯苓以去水。
水去則神安而悸愈矣。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
吐涎沫而颠眩。
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
瘦人火水之盛。
為水邪抑郁。
在陰分不得升發。
故于臍下作悸。
及至郁發。
轉入于陽。
與正氣相擊。
在頭為眩。
在頂為颠。
腎液上逆為吐涎沫。
故用五苓以伐腎邪。
利水道。
水去火自安矣。
悸即怔忡之謂。
心下惕惕然跳。
築築然動。
怔怔忡忡。
本無所驚。
自心動而不甯。
即所謂悸也。
心虛而停水。
則胸中滲漉。
水既上乘。
心火惡之。
心不自安。
使人有怏怏之狀。
常築築然動。
是則為悸。
蓋水衰火動則為煩。
水乘火位則為悸。
原病式曰。
水衰火旺。
必煩渴引飲。
水停心下而為悸也。
心下悸有氣虛血虛。
屬飲屬火之殊。
夫氣虛者。
由陽氣内微。
心下空虛。
内動為悸。
心氣不定。
五髒不足。
甚者。
憂愁悲傷不樂。
忽忽喜忘。
驚悸狂眩。
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湯。
或六君子加菖蒲、遠志。
血虛者。
由陰氣内虛。
虛火妄動。
歸脾湯加丹參、麥冬。
停飲者。
水停心下。
侮其所勝。
心主畏水。
不能自安。
故惕惕而動。
半夏茯苓湯、茯苓甘草湯。
或二陳湯加白術、豬苓、澤瀉。
有表邪挾飲。
半夏麻黃丸、小青龍湯選用。
火旺者。
因水不能制火。
故時悸時煩。
跳動不甯。
天王補心丹。
不應。
六味丸加五味、麥冬、遠志。
有邪氣攻擊而悸者。
宜審其何邪而後治之。
有營衛涸流。
脈來結代者。
必補氣益血生精。
炙甘草湯。
因痰飲而悸。
導痰湯加棗仁。
有時作時止者。
痰因火動也。
溫膽湯加川連。
其臍下悸動。
腎氣上淩也。
五苓散加辰砂。
有所求不遂。
或過誤自悔。
懊嗟籲。
獨語書空。
若有所失。
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
胸中痞塞。
不能飲食。
心中常有歉。
愛居暗處。
或倚門後。
見人則驚避無地。
此卑之病。
藿香正氣散。
虛者。
人參養榮湯。
有真心跳。
乃血少。
非驚悸也。
又或夢中如堕岩崖。
或睡中忽自身體跳動。
此心氣不足也。
歸脾湯下朱砂安神丸。
肥人多屬痰飲。
瘦人多屬血虛與陰火上沖。
夫悸之證狀不齊。
總不外于心傷而火動。
火郁而生涎也。
若夫虛實之分。
氣血之辨。
痰與飲。
寒與熱。
外感六淫。
内傷七情。
在臨證辨之。
〔診〕沉細屬飲。
結代者。
虛而有飲。
虛弱者。
屬氣虛。
沉數者。
為血熱。
尺中弦緊。
為腎氣淩心。
寸口脈動而弱。
動則為驚。
弱則為悸。
石頑治老僧悟庵。
心悸善恐。
遍服補養心血之藥。
不應。
天王補心丹服過數斤。
悸恐轉增。
面目四肢。
微有浮腫之狀。
乃求治于石頑。
察其形。
肥白不堅。
診其脈。
濡弱而滑。
此氣虛痰飲侵漬于膈上也。
遂以導痰湯稍加參、桂通其陽氣。
數服而悸恐悉除。
更以六君子加桂。
水泛作丸。
調補中氣而安。
卷六 神志門 恐 經曰。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神傷則心怯。
火傷則畏水。
)膽病者驚惕。
心下。
恐人将捕之。
肝病者如人将捕之。
腎病善怒。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心胞絡是動。
心中大動。
精氣并于腎則恐。
胃為恐。
(土邪傷水故也。
)恐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
(恐則熱傷其腎。
故精虛志不足也。
) 恐者。
似驚悸而實非。
忽然心中恐懼。
如人将捕之狀。
屬腎本髒。
而傍及于他髒。
治法則有别焉。
治腎傷者。
宜補精髓。
六味丸加枸杞、遠志。
治肝虛者。
宜養陰血。
六味丸加棗仁、龍齒。
治陽明者。
壯其氣。
四君子加木香。
治心包者。
鎮其神。
遠志丸加朱砂、琥珀、犀角。
頭眩而恐。
脈弦無力。
屬膽虛。
六君子加柴胡、防風、當歸。
兼進加減八味丸。
膽虛目暗。
喉痛數唾。
眩冒五色所障。
夢見争訟。
恐懼面色變者。
補膽防風湯。
勞心思慮傷魂者。
羸瘦善恐。
夢寐不甯。
一味鹿角膠。
酒溶多服效。
腎髒陽虛善恐。
八味丸。
卷六 神志門 健忘 經雲。
上氣不足。
下氣有餘。
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營衛留于下。
久之不以時上。
故善忘也。
按内經之原健忘者。
俱責之心腎不交。
心不下交于腎。
濁火亂其神明。
腎不上交于心。
精氣伏而不靈。
火居上。
則因而為痰。
水居下。
則因而生躁。
躁擾不甯。
是以健忘也。
治法。
心氣不足。
妄有見聞。
心悸跳動。
恍惚不定。
千金茯神湯。
思慮過度。
病在心脾者。
歸脾湯。
挾虛痰者。
加姜汁、竹瀝。
精神短少。
人參養榮湯送遠志丸。
痰迷心竅者。
導痰湯加木香。
上虛下熱。
天王補心丹。
心火不降。
腎水不升。
神明不定而健忘。
六味丸加五味、遠志。
心氣不定。
恍惚多忘。
四君子去白術加菖蒲、遠志、朱砂。
等分。
蜜丸服。
心氣不足。
精神恍惚。
少睡。
夜多盜汗。
怔忡健忘。
辰砂妙香散。
瘀積于内而善忘如狂。
代抵當丸。
石頑曰。
因病而健忘者。
精血虧少。
或為痰飲瘀血所緻。
是可以藥治之。
若生平健忘。
乃心大竅疏之故。
豈藥石所能療乎。
故凡開鑿混沌之方。
悉行裁汰。
卷六 神志門 入魔走火 人天境内。
三教同源。
入聖超凡。
趨舍各異。
醫司蒼生之命。
體法王之心。
凡三教九流。
疾厄之苦。
如萃一身。
皆當貫徹其旨。
庶無自欺之弊。
嘗聞師尼寡婦之治。
與常人有别。
豈衲子參堂打七之入魔。
煉士坐功運氣之走火。
與常人無異耶。
餘雖不敏。
業嘗究心斯道。
遍考方書。
從無及此。
每見呆修行人見性不真。
往往入于魔境。
或喪志如木偶。
或笑啼癫妄。
若神祟所憑。
良由役心太甚。
神心舍空。
痰火乘淩所緻。
詳推治例。
與不得志人郁悒傺之候。
不甚相遠。
但其間多挾五志之火。
雖有虛證虛脈。
一切溫補助陽澀精藥。
概不可施。
多有滌痰安神不應。
服大劑獨參湯而愈者。
有安神補氣不應。
服六味地黃兼滋腎丸而愈者。
有滌痰降火不應。
後服天王補心丹經歲不辍而愈者。
然此皆下根人。
執迷不省。
随其所着而流入識神矣。
更有業種魔根。
詭遇名師。
為藏身悔過之地。
始焉非不勇猛。
善知識見其略有見地。
稍加策厲。
安知其進銳者其退速。
未幾本性熾然。
恣行貪着。
集成異端。
嗔癡暴戾。
淫殺盜妄。
靡所不至。
此宿世定業。
雖諸佛不能化導。
豈藥石能治乎。
至于修真煉氣之士。
不求自然之旨。
刻以吐納為務。
乃至氣亂于中。
火熾于外。
而為怔忡痞逆。
躁擾不甯等患。
慎不可妄行耗氣散表之藥。
為害莫測。
況有不能秘精啬神。
真氣不能外廓内充。
為風寒所侵。
水谷所犯。
惟黃建中、枳實理中為正治。
其餘七情六氣。
以意逆之。
或有過劑傷中。
虛火為患者。
大劑獨參湯以斂之。
即有得其術者。
真氣初調之時。
一身陰氣趕散。
腹痛腸鳴不已。
蟲垢悉從魄門而出。
自後真氣方得内守。
可以結胎。
可以辟谷。
當此切勿誤認為病而餌湯藥以耗真氣。
不特前功盡廢。
且有性命之慮。
亦有居處失宜。
不能調制其火。
胎息不安者。
獨參湯送養正丹。
取丹砂、鉛汞之同氣相求。
自然胎息安和。
醫師不谙。
見其灼熱燔蒸。
誤認客邪散表。
勢必昆飛焰。
玉石俱焚矣。
不特發表當禁。
一切辛散走氣。
苦寒傷陽。
沉降助陰藥。
鹹宜遠之。
大抵煉氣之道。
以陽為寶。
純陽為仙。
純陰則鬼。
此理之最顯者。
用藥不可不知。
近世醫術淺陋。
藥石無功。
多有沿襲坐功卻病之法。
不過欲斷除妄念。
勘破關頭。
昧者不能果決。
每緻壯火飛騰。
頭面赤熱。
膈塞心忡。
喘逆蒸汗而成上脫之候。
亦有陰氣消亡。
強陽不制。
精髓不固。
二便引急而成下脫之候。
急乘欲脫未脫時。
峻投保元湯下靈砂丹。
以救上脫。
數進生料六味下黑錫丹。
以固下脫。
屢奏奇功于反掌間。
當知精津血液。
總藉神氣之統攝也。
曷觀世俗三教所習。
趨舍雖異。
而緻病之由。
皆不離于色相。
苟能靜究其理。
妄希圖治。
而曰無賊于人。
吾未敢信以為然。
卷六 神志門 養性論 養性之道。
從古醫林未之及也。
惟孫真人千金方後。
述之頗詳。
近予衍釋其義。
三複讀之。
要非予心所謂養性之旨也。
夫所謂養性者。
務竭己靈。
以開天下後世學道人之心眼。
則吾性常留宇宙間。
庶得養之之道。
若從事乎煉形食氣。
徒資一己之私。
烏得謂之道耶。
嗟予素禀蒙昧。
不逢名師之點勘。
賴有先哲遺言。
得以煥發性靈。
以資利濟之用。
因于千金方中檢得二方。
一為耆婆大士萬病丸。
一為西嶽真人靈飛散。
迥出意表。
其萬病丸方。
業經收入局方。
雖有癫疰蠱毒。
黃腫水病。
痹瘧痢。
種種諸治。
詳其方下。
首治七種痞塊。
因以隸諸積聚門中。
予嘗以療曆年不愈。
諸治不效。
蔭入骨髓諸病。
靡不随手取應。
不特方下諸治也。
至靈飛散方。
僅見雲笈七箋。
方書曾未采錄。
方中雲母。
功專扶陽。
力能辟除三屍。
蕩練五髒。
佐以鐘乳之補真陽。
人參之安五髒。
茯苓之守正氣。
桂心之利關節。
柏仁之益聰明。
菊花之清神氣。
續斷之續筋骨。
地黃之填骨髓。
天門冬之滋津液。
與雲母同。
為殺三蟲伏屍之專藥。
考諸本經。
一皆輕身延年之仙品。
洵為修心養性靜功服食之首推。
孫子餌之屍解。
良由雲母性善靈飛使然。
較之彭祖麋角丸。
專取血肉之味。
培理血肉之軀。
宗旨懸殊。
趨舍各别。
第以石藥性悍。
服之恐有未安。
不無遺誤将來之慮。
于是力行修制。
親為嘗試。
但初服兩三月間。
或時稍有頭旋眼黑。
服及半載。
漸覺步履輕捷。
足膝不能自主。
此藥力僭上。
無以統攝其下也。
服至年餘。
視聽斯聰。
應酬無倦。
即有六淫外侵。
五味内泊。
得此溫養之力。
力能自散。
無取他藥攻發也。
予初服此。
見者莫不以之為誕。
迄今三易星霜。
而筋力猶然與往昔無異。
是以親屬交知。
互相效尤。
間有服食之初。
鼻中微衄二三次而止者。
亦有腹中微痛。
圊下蟲血而安者。
此靈藥攻逐三屍積蔭之故。
積蔭蠲除。
真陽日長。
色力日增。
靈根日固。
觸境遇緣。
無非至道。
道在日用常行。
又何必離隔陰陽。
煉形食氣。
方為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