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諸氣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陽少陰二經散邪滌飲之聖藥。
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幹嘔哕。
若手足厥者。
橘皮湯主之。
幹嘔而哕。
手足厥逆。
乃胃中陽氣。
為痰飲阻塞。
不得流布四末。
故用橘皮、生姜之辛以開痰利氣也。
哕逆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中焦氣虛。
則下焦之風木得以上乘。
谷氣因之不宣。
變為哕逆。
用橘皮升降中氣。
人參、甘草補益中焦。
生姜、大棗宣散逆氣。
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幹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幹姜湯主之。
幹嘔吐逆吐涎沫者。
由客邪逆于肝脾。
寒主收引。
津液不化。
遂聚為涎沫。
用半夏。
幹姜之辛溫中燥濕。
漿水之酸收而行之。
以下其逆也。
蛔蟲之為病。
令人吐涎心痛。
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
甘草粉蜜湯主之。
徐忠可雲。
此論蛔病之不因寒者也。
故其證獨心痛吐涎。
而不吐蛔。
然其痛發作有時。
謂不恒吐也。
則與虛寒之綿綿而痛者遠矣。
毒藥不止。
則必治氣治血攻寒逐積之藥。
俱不應矣。
故以甘草粉蜜主之。
白粉殺蟲。
蜜與甘草。
既以和胃。
又以誘蟲也。
嘔吐哕。
皆屬于胃。
但有氣血多少之異。
嘔屬陽明。
多血多氣。
故有聲有物。
氣血俱病也。
氣逆者散之。
所以生姜為主。
吐屬太陽。
多血少氣。
故有物無聲。
乃血病也。
以橘紅主之。
哕屬少陽。
多氣少血。
故有聲無物。
乃氣病也。
以半夏主之。
三者皆因脾虛。
或寒氣客胃。
飲食所傷。
緻上逆而食不得下也。
治嘔吐。
以二陳湯為主。
如氣滞者。
加白豆蔻、砂仁。
熱吐。
加黃連。
冷涎吐。
加丁香。
氣升嘔。
加沉香。
氣不和。
加木香。
入姜汁少許。
食頃即吐者。
半夏、生姜煎服。
食入即嘔。
橘皮、生姜煎服。
食已則吐。
橘皮、半夏、生姜煎服。
食久而吐為反胃。
脈沉無力。
理中湯。
或三物大建中湯去幹姜。
加白術、桂心、橘皮。
脈滑而實。
旦食暮吐。
暮食朝吐。
此下焦實。
半夏、大黃等分為末。
姜汁和丸。
微利之。
嘔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湯。
逆氣心中煩悶。
氣滿嘔吐。
千金半夏湯。
即金匮小半夏湯加桂心。
少氣。
加甘草。
夫半夏、生姜之辛。
但治上焦氣壅表實。
若胃虛者。
惟宜益胃。
推揚谷氣而已。
忌用辛瀉。
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
服大半夏湯立愈。
久寒胸膈逆滿不能食。
吳茱萸湯加桂心、半夏、甘草、小麥。
酒煎服。
寒吐者。
喜熱惡寒。
肢冷。
脈細而滑。
用理中湯加枳實。
或二陳加丁香、炮姜。
并須微溫與服。
熱吐者。
喜冷惡熱。
煩渴小便赤澀。
脈洪而數。
二陳加栀、連、竹茹、枇杷葉、葛根、姜汁、蘆根汁。
怒中飲食嘔吐。
胸滿膈脹。
關格不通。
二陳加青皮、木香。
未效。
丁、沉、木香、砂仁、濃樸、神曲。
更不效。
有瘀血也。
當從蓄血例治。
中脘素有痰積。
遇寒即發。
俗名冷涎泛。
宜丁香、豆蔻、砂仁、幹姜、陳皮、半夏、生姜、白芥子。
嘔痰而緻厥者。
乃寒痰逆悶。
謂之痰厥。
姜附湯加術、半、細辛。
痰滿胸喉。
粥藥到口即吐。
先用生姜湯下黑錫丹以鎮墜之。
候藥可進。
則以二陳加枳、術、砂仁、濃樸、姜汁。
虛。
加人參。
有一等肝火逆證。
亦嘔而不食。
但所嘔者。
或酸水。
或苦水。
或青藍水。
惟大小便不秘。
亦能作心痛。
此是火郁木郁之候。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須用萸、連濃煎。
細細呷之。
再服逍遙散。
脾胃本虛。
機關不利。
不能運化。
而水到咽管辄便嘔出者。
六君子加砂仁、炮姜。
使中央之樞軸轉。
機關利。
自不嘔矣。
丹溪雲。
凡嘔家禁服栝蒌實、桃仁、萊菔子、山栀。
一切有油之物。
皆犯胃作吐。
凡藥中帶香藥。
行散方效。
哕者。
胃中虛冷。
或停水飲之故。
胃虛宜溫胃。
理中為主。
停水。
宜橘皮半夏湯。
小便不利。
加桂心、茯苓。
胃虛不食。
加人參。
肺胃有水。
喘咳上氣。
小青龍加減。
亦有失于攻下。
胃中實熱而哕者。
證必腹滿。
仲景雲。
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則愈。
承氣湯、豬苓湯是也。
哕逆屬虛熱。
橘皮竹茹湯。
哕而虛寒。
橘皮幹姜湯。
寒甚。
去通草。
加丁香、附子。
寒熱錯雜者。
去甘草。
加丁香、柿蒂。
傷寒後胃熱嘔哕。
千金通草橘皮湯。
傷寒後嘔哕反胃。
幹嘔食不下。
千金蘆根飲子。
春夏時行傷寒。
寒傷于胃。
胃冷變者。
千金用橘皮、桂心、葛根各二兩。
白茅根一升。
水煎服。
有熱。
去桂心。
哕聲頻密相連為實。
攻熱為主。
若半時哕一聲者為虛。
溫補為主。
如腹滿不尿。
脈散頭汗。
目瞪而哕者。
死在旦夕。
千金雲。
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
先以甘草一兩水煎服之。
得吐。
消息定。
然後服餘湯。
便不吐也。
凡嘔者。
多食生姜。
此是嘔家聖藥。
〔診〕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脈陽緊陰數為吐。
陽浮而數亦吐。
寸緊尺澀。
胸滿而吐。
寸口脈數者吐。
緊而澀者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脈弱而嘔。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難治。
病患欲嘔吐者。
不可下之。
嘔吐大痛。
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幹嘔幹嘔者。
有聲無痰。
然不似哕聲之濁惡而長也。
宜橘紅煎湯。
入姜汁、白蜜少許。
細細呷之。
胃虛。
加人參。
胃寒。
加炮姜。
胃虛濁氣上逆。
吳茱萸湯。
幹嘔發熱者。
黃芩湯。
幹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漏氣身背熱。
肘臂牽痛。
其氣不續。
膈間厭悶。
食入則先嘔而後瀉。
名曰漏氣。
此風熱閉其腠理。
上焦之氣。
悍滑疾。
遇開即出。
經氣失道。
邪氣内着。
故有此證。
千金麥冬理中湯主之。
肥盛多痰者。
澤瀉湯主之。
走哺下焦實熱。
其氣内結。
不下泌糟粕。
而淤濁反蒸于胃。
故二便不通。
氣逆不續。
嘔逆不禁。
名曰走哺。
人參湯主之。
食已暴吐。
脈浮而洪。
此上焦火逆也。
宜橘、半、枳、桔、濃樸、槟榔、茯苓、白術。
氣降則火自清。
吐漸止。
乃以人參、芍藥補之。
下閉上嘔。
亦因火在上焦。
宜枳、桔、陳皮、濃樸、槟榔、大黃、木香微利之。
嘔苦邪在膽經。
木善上乘于胃。
吐則逆而膽汁上溢。
所以嘔苦也。
宜吳茱萸、黃連、茯苓、澤瀉、生姜。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洩則口苦。
小柴胡湯。
胃氣逆則嘔苦。
吳茱萸湯。
中酸濕熱郁積于肝。
肝火逆上。
伏于肺胃之間。
飲食入胃。
被濕郁遏。
不得傳化。
故作中酸。
所謂曲直作酸是也。
佐金丸。
薛立齋雲。
吞酸嗳腐。
多屬脾虛木旺。
證多面色痿黃。
胸膈不利舉。
世好用清氣化痰之藥。
多緻大便不實。
食少體倦而危。
當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吳茱萸。
脾腎俱虛。
六君子加肉豆蔻、補骨脂。
中氣虛弱者。
理中湯加吳茱萸。
郁火。
連理湯。
不應。
補中益氣加木香、炮姜。
送佐金丸。
中氣虛寒。
必加附子。
或附子理中湯。
無有不愈。
凡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膩者。
謂氣不通暢也。
宜食疏淡諸物。
使氣通利。
吐酸内經以諸嘔吐酸。
皆屬于熱。
東垣又以為寒者。
何也。
若胃中濕氣郁而成積。
則濕中生熱。
從木化而為吐酸。
久而不化。
肝木日肆。
胃土日衰。
當平肝扶胃。
逍遙散服佐金丸。
若宿食滞于中脘。
平胃散加白豆蔻、藿香、砂仁、神曲。
嘔水渴欲飲水。
水入即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
氣虛。
四君子去甘草。
加枳、橘、生姜。
不應。
六君子換赤茯苓。
用伏龍肝煮湯。
澄清代水煎藥。
吐沫胃中虛寒不能約束津液。
故吐涎沫。
宜六君子加益智、生姜。
或理中湯加益智以收攝之。
吐蛔(音回)吐蛔有寒有熱。
有寒熱交錯。
寒則手足厥逆。
吐出之蛔色淡白者。
理中湯加烏梅、黃連、蜀椒。
甚則蛔死而形扁者危矣。
熱則蛔色赤而多。
且跳動不已。
安蛔丸主之。
寒熱交錯。
則病者靜而複時煩。
得食而嘔。
蛔聞食臭出。
其人當自吐蛔。
烏梅丸主之。
大抵吐蛔。
寒熱交錯者多。
方中都用川椒、黃連、烏梅之類。
蓋蛔聞酸則靜。
得苦則安。
遇辣則伏而不動也。
若誤服消克及攻蟲諸藥。
不應。
甘草粉蜜湯主之。
石頑曰。
夫病有不見經論之異證。
則其治亦必有不由繩墨之異法。
如王禦九仲君。
因驚恐受病。
時方晚。
即兀兀欲吐而不得出。
遂絕粒不食。
而起居自如。
半月以來。
醫禱不靈。
舉家無措。
向後醇酒膏粱。
略無陰礙。
惟是谷氣毫不可犯。
犯之辄嘔。
吳中名師從未有一識其為何病者。
然各逞臆見。
補瀉雜陳。
丹方疊進。
牛黃、狗寶、虎、貓胞。
總無交涉。
兩三月來。
濕面亦得相安。
但完谷一試。
雖極糜爛。
立時返出。
延及八月。
莫可誰何。
偶遇一人謂言。
此病非藥可除。
合用生鵝血。
乘熱飲之。
一服便安。
此雖未見于方書。
揆之于理。
諒無妨礙。
一陽之夜。
遂宰一鵝。
取血熱飲。
下咽有聲。
忍之再三。
少頃嘔出瘀血升許。
中有血塊數枚。
是夜小試稀糜。
竟不吐出。
其後漸能用飯。
從少至多。
無藉湯藥而安。
常思此病之不可解者。
胃既不安稼澀。
何反勝任血肉之味。
今飲鵝血。
嘔出宿瘀頓愈。
因考本草言。
鵝性涼。
利五髒。
千金方雲。
射工毒蟲。
鵝能食之。
可知其有祛風殺蟲。
解毒散血之功也。
今用其血以開其結。
确有至理。
逆推受病之源。
原因驚恐所緻。
驚則氣亂。
載血上逆。
而兀兀欲吐。
若彼時吐出。
卻無菀積于中。
胃氣阻逆之患矣。
胃氣阻逆。
谷神得不困憊乎。
其血肉可啖者。
正賴脂膏。
以攸利髒腑之氣也。
然髒腑之氣。
非谷不安。
而安谷全賴乎血。
血者。
神氣也。
故取善消谷氣之血。
乘其生氣未離。
是可直透關鑰引領宿積之瘀。
一湧而胸次蕩然。
雖屬尋常食品。
而涼利五髒之功。
洵不尋常。
先是有人患此。
絕粒三載。
得此頓愈。
其後中翰金淳還公郎。
太史韓慕廬東坦。
鹹賴此霍然。
遠近相傳。
凡噎膈嘔逆。
用之辄效。
當知噎膈嘔逆。
雖屬胃中血枯。
若中無瘀結。
何緻捍格不入。
故取同氣相感之力。
一湧而蕩散無餘。
真補中寓瀉之良法。
詳鵝血可以激發胃中宿滞。
則生鴨血未為不可。
生黃牛血亦未為不可。
總取以血攻血。
而無峻攻傷胃之虞。
昔喬三餘治一總戎。
患噎膈。
百藥不應。
喬以法激之。
嘔出瘀積數升而安。
喻嘉言治一血蟲。
用法激之上湧。
然後用藥。
法皆秘而不宣。
由是類推。
可以默識其旨。
此與勞傷吐血之日宰鴨血。
沖熱酒服。
同源異。
深得肘後經奧旨。
足補夏子益奇方之未逮。
虞恒德治一中年婦。
産後傷食。
緻脾虛不納谷。
四十餘日。
聞谷氣則惡心。
聞藥氣則嘔逆。
用異功散加藿香、砂仁、神曲、陳倉米。
先以順流水煎沸。
調伏龍肝。
攪渾澄清取二盞。
加姜、棗煎服。
遂不吐。
别以陳倉米煎湯。
時時咽之。
服前藥二三劑漸安。
薛立齋治一婦。
年三十餘。
忽不進飲食。
日飲清茶三五碗。
少用水果。
經三年矣。
經水過期而少。
此思虛傷脾。
脾氣郁結所緻。
用歸脾湯加吳茱萸。
不數劑而飲食如故。
又治一婦。
因肝脾郁滞。
而不飲食二年。
面部微黃浮腫。
仍能步履。
但肢體倦怠。
肝脾二脈浮弦。
按之微而結滞。
用六君子加吳茱萸。
下痰積甚多。
飲食頓進。
形體始瘦。
卧床月餘。
仍以六君子加減。
調理而安。
周慎齋治一人。
飲食如常。
每遇子時即吐。
大便秘。
詢其人必有苦慮憂思。
脾氣郁結。
故幽門不通。
宜扶脾開竅為主。
用人參、白術以蒼術拌炒、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附子煮烏藥三分。
水煎服愈。
石頑療吳江署篆張公。
年壯體豐。
恒有嘔逆痰涎之恙。
六脈每帶濡滑。
惟二陳加枳、術、石斛輩。
服之應手。
良由政務繁冗。
心力俱勞所緻耳。
卷四 諸嘔逆門 霍亂(幹霍亂、吐利) 經雲。
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營氣順行。
衛氣逆行。
清濁相幹。
亂于腸胃。
則為霍亂。
厥氣上逆則霍亂。
傷寒吐利。
由邪氣所傷。
霍亂吐利。
由飲食所傷。
其有兼傷寒之邪。
内外不和。
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
是傷寒霍亂也。
原仲景之意。
豈非在飲食。
如為是病。
彼以寒邪傳入下焦。
胃氣因之不和。
陰陽痞膈者。
安得不有以緻之乎。
不然。
何以用理中、四逆治之耶。
此病多發于夏秋之交。
在寒月亦間有之。
昔人雲。
多由伏暑所緻。
然亦未必皆爾。
大抵濕土為風木所克則為是證。
故嘔吐瀉洩者。
濕土之變也。
轉筋者。
風木之變也。
合諸論而求之始為活法。
然多有郁結傷脾。
飲食停滞。
一時停塞。
氣不升降而然。
夏月霍亂吐瀉作渴。
胃苓湯加半夏、藿香。
面赤口幹。
加炒川連。
春夏秋三時。
飲食後觸冒暴寒成此證者。
藿香正氣散。
若吐利轉筋。
為風木行脾。
平胃散加木瓜。
夏秋感冒。
吐瀉霍亂。
六和湯為要藥。
身熱煩渴。
氣粗喘悶。
或吐瀉厥逆躁擾者。
此傷暑霍亂。
宜香薷飲沉冷服。
甚則手足厥逆少氣。
唇面爪甲皆青。
六脈俱伏。
而吐出酸穢。
瀉下臭惡。
便溺黃赤者。
此火伏于厥陰也。
為熱極似陰之候。
急作地漿。
煎竹葉石膏湯。
誤作寒治必死。
夏秋霍亂。
多食冷水瓜果所緻。
宜木香、藿香、陳皮、濃樸、蘇葉、生姜。
四肢重着。
骨節煩疼。
此兼濕也。
二術、二苓、濃樸、陳皮、澤瀉。
七情郁結。
宜烏藥、香附、木香、濃樸、枳殼、陳皮、紫蘇。
夏秋之交。
傷暑霍亂。
大忌術、附、姜、桂種種燥熱之藥。
誤服必死。
凡夏秋霍亂。
有一毫口渴。
即是伏熱。
不可用溫理脾胃藥。
如燥渴小便不利。
五苓散為主。
本方中肉桂亦宜酌用。
惟洩瀉不渴。
二便清利。
不甚臭穢者。
方可用理中溫之。
吐瀉不止。
元氣耗散。
病勢危笃。
或水粒不入。
或口渴喜冷。
或惡寒戰栗。
手足逆冷。
或發熱煩躁。
揭去衣被。
此内虛陰盛。
不可以其喜冷去被為熱。
宜理中湯。
甚則四逆湯。
加食鹽少許。
若暴瀉如水。
周身汗出盡冷。
脈弱不能言語。
急投漿水散。
并須冷服。
若冒暑伏熱。
腹痛作瀉。
或利或嘔者。
木瓜、吳茱萸。
食鹽同炒。
煎湯溫服。
胎前産後霍亂。
另詳本門。
凡霍亂新定。
周時内慎勿便與谷氣。
多緻殺人。
以胃氣反逆。
不能平複也。
如吐瀉已多。
元氣耗極。
審無邪者。
方與米飲補養。
舉世治霍亂吐利。
不問虛實寒熱。
概用藿香正氣。
不知此方專主胃氣不和。
陰陽錯亂。
或夏秋寒熱交加。
飲食冷熱并進。
及水土不伏之吐利霍亂。
固為合劑。
如見厥逆冷汗。
虛煩喘哕。
面赤戴陽。
脈來虛微。
弦細無力。
此脾腎俱虛。
火衰不能生土。
虛陽失守之候。
在嚴冬見之。
尤為最劇。
猛進理中、四逆。
尚恐不救。
況堪從事藿香正氣等耗氣之劑乎。
〔診〕脈伏或微澀者霍亂。
脈長為陽明本病。
霍亂脈洪大吉。
虛微遲細兼喘者兇。
氣口脈滑。
乃膈間有宿食。
雖吐猶當以鹽湯探吐之。
吐盡。
用和中藥。
凡吐瀉脈見結促代伏。
皆不可便斷為死。
霍亂之後。
陽氣已脫。
或遺尿不知。
或氣怯不語。
或膏汗如珠。
如躁欲入水。
或四肢不收。
舌卷囊縮。
皆為死候。
幹霍亂心腹脹痛。
欲吐不吐。
欲瀉不瀉。
煩躁悶亂。
俗名攪腸痧。
此土郁不能發洩。
火熱内熾。
陰陽不交之故。
或問方論皆言宿食與寒氣相搏。
何以獨指為火耶。
曰。
昏亂躁悶。
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
每緻急死。
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
但攻之太過則脾愈虛。
溫之太過則火愈熾。
寒之太過則反捍格。
須反佐以治。
然後火可散耳。
古法有鹽煎童便。
非但用之降火。
且兼取其行血。
不可廢也。
一法。
以鹽湯探吐。
并用鹽填臍中。
以艾灸二七壯屢效。
吐利吐利者。
言嘔吐而利是也。
上吐下利。
煩擾躁亂。
乃謂之霍亂。
與但稱吐利者有異。
蓋暴于旦夕者為霍亂。
可延至數日者為吐利耳。
有吐瀉及痢疾。
進湯藥太驟。
以緻嘔逆。
二陳加豆蔻、砂仁。
甚則加沉香。
有熱。
加姜汁炒川連。
幹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上吐下瀉不止。
當渴而反不渴。
脈微細而弱者。
理中湯。
或渴不能飲。
脈細數。
連理湯。
夏月洩瀉。
或嘔吐。
生姜汁調天水散。
有痰積洩利不止。
甚則嘔而欲吐。
利下不能飲食。
由風痰羁絆脾胃之間。
導痰湯加羌、防。
瀉屬脾。
宜升胃。
補中益氣湯。
吐屬胃。
宜醒脾。
六君子加香、砂。
吐瀉并作。
宜升胃醒脾。
二湯各半和服。
卷四 諸嘔逆門 關格 靈樞雲。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能營也。
故曰關。
陽氣太盛。
則陰氣弗能營也。
故曰格。
陰陽俱盛。
不得相營。
故曰關格。
關格者。
不得盡期而死也。
陰陽易位。
病名關格。
多不可治。
若邪氣留着而緻者。
猶可治之。
舌上苔白而水漿不下曰格。
格則吐逆。
熱在丹田。
小便不過曰關。
關則不得小便。
必用吐以提其氣之捍格。
不必在出痰也。
鹽湯探吐。
并以牙皂湯浴其小腹及陰。
或以鹽熨臍中俱妙。
有痰宜吐者。
二陳湯探吐之。
吐中便有升降。
有中氣虛不運者。
補氣藥中升降。
先以四君子換參蘆探吐。
後用人參散、柏子仁湯調理。
脈沉細。
手足厥冷者。
既濟丸。
勞役後氣虛不運者。
補中益氣湯加木香、槟榔。
心脾疼後。
小便不通。
皆是痰隔于中焦。
氣滞于下焦。
二陳加木通、枳殼。
服後探吐之。
寒在上。
熱在下。
黃連湯。
桂枝易肉桂。
熱在上。
寒在下。
生料八味丸。
加牛膝、車前。
關格不通。
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
石頑曰。
按内經所言。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
是以陽經取決于人迎。
陰經取決于寸口也。
越人雲。
遂上魚為溢。
為外關内格。
遂入尺為覆。
為内關外格。
仲景亦謂在尺為關。
在寸為格。
關則不得小便。
格則吐逆。
皆以陽分取決于寸口。
陰分取決于尺内也。
所以難經又言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仲景又有趺陽脈伏而澀。
伏則吐逆。
水谷不化。
澀則食不得入。
名曰關格。
則知關格之脈證不一也。
而馬仲化釋内經謂關格之義。
非隔食癃閉之證。
而張介賓類經。
直将越人仲景之言。
一概非之。
獨執人迎在頸。
為陽明之表脈。
遂诋東垣丹溪。
皆仍叔和脈經。
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之謬。
嗚呼。
内經固為聖經。
确宜遵從。
而越人仲景之書。
未常不為聖經也。
蓋人迎氣口。
所以分表裡之陰陽。
寸口尺内。
所以分上下之陰陽也。
人一身表裡上下之氣化。
皆肺所司。
血脈皆心所主。
故凡氣血之盛衰。
靡不變見于氣口。
氣口實為肺經之一脈。
不過分其部位。
以候他髒之氣耳。
即如仲景所指。
趺陽少陰雖主于足。
然未嘗不于關尺推之。
則内經所言人迎氣口。
候之左右。
亦無不可也。
醫道貴乎圓通。
若執中無權。
猶執一也。
故釋内經之關格。
但當言是表裡陰陽否絕之候。
不當與上吐下閉之關格混同立論則可。
若言上吐下閉。
當稱隔食癃閉。
不得名為關格則不可。
或言關格之證。
其脈未必皆然則可。
若言關格之脈。
必無在尺在寸之分則不可。
試觀仲景趺陽脈伏而澀。
亦主關格。
又有上微頭小者。
則汗出。
下微本大者。
則為關格不通等例。
其義自明。
卷四 諸嘔逆門 呃逆(噫氣、諸逆沖上) 劉宗濃曰。
呃逆有虛有實。
有火有痰有水氣。
不可專作寒論。
蓋傷寒發汗吐下後。
與瀉利日久。
及大病後。
婦人産後有此證。
皆屬脾胃大虛。
若因痰水停積心下。
或因暴怒氣逆痰厥。
或傷寒熱病失下。
則皆屬熱也。
夫水性潤下。
火性炎上。
今其氣自下沖上。
非火而何。
大抵治法。
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
如因汗吐下後。
誤服寒涼過多。
當溫補之。
如脾胃陰虛。
火逆上沖。
當平補之。
挾熱者。
當涼補之。
若實者。
如傷寒失下。
地道不通。
因而呃逆。
當寒下之。
如痰飲停蓄。
或暴怒氣逆痰厥。
此等必形氣俱實。
别無惡候。
随其邪之所在。
湧之洩之。
清之利之。
胃虛木挾相火。
直沖清道而上者。
異功散加肉桂。
甚則加黃柏、附子。
送六味丸。
吐利後。
胃氣虛寒者。
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
吐利後。
胃虛熱者。
橘皮竹茹湯。
呃逆嘔吐多者。
屬胃虛有痰。
半夏、茯苓、生姜。
兼食結痰積則膈間飽悶。
枳、術、半夏、生姜。
平人飲熱湯及食椒、姜即呃者。
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
用韭汁、童便下越曲丸。
虛人、用理中湯加蓬術、桃仁。
痰。
加茯苓、半夏。
蓋呃逆皆是寒熱錯亂。
二氣相搏使然。
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
如丁香、柿蒂并投之類。
試觀平人冷呃。
令其思想則止。
思則脾火氣乘。
而胃氣和矣。
呃逆雖多有屬火者。
然病後久虛發呃。
皆屬于寒。
宜用半夏一兩。
生姜一兩。
水煎熱服。
或用丁香數十粒。
柿蒂十枚。
滾水泡服。
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半夏。
不應。
加箬蒂、丁香。
若胃中寒甚。
呃逆不已。
或複嘔吐。
丁香煮散。
或附子粳米湯加炒川椒、丁香。
暴怒呃逆。
神昏吐涎。
此肝火逆上。
防有血積膈間。
若按之痛者。
藕汁、麻油。
服少頃。
即探吐之。
不痛者。
陳皮二兩。
煎湯探吐之。
産後呃逆。
最為惡候。
急灸期門左穴。
艾炷如小豆大。
宜服四逆加人參湯、羌活附子散。
或桂心五錢。
姜汁三合。
和水煎服。
石頑曰。
呃逆在辨寒熱。
寒熱不辨。
用藥立斃。
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
雖有手足厥逆。
大便必堅。
定屬火熱。
下之則愈。
萬舉萬全。
若胃中無實火。
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
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于咽喉。
或時鄭聲雖無厥逆。
定屬虛寒。
苟非丁、附。
必無生理。
若胃中稍有陽氣。
何緻音聲餒怯不前也。
蓋胃中有火則有聲。
無火則無聲。
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
倉扁不能複圖矣。
又有始熱終寒者。
始本熱邪。
因過用苦寒。
寒郁其熱。
遂至呃逆。
急宜連理湯加姜、半主之。
五六日大便不通者。
削陳醬姜導之。
若真陽素虛人。
誤用苦寒通其大便。
必緻熱去寒起。
多成不救。
複有飲熱飲冷而呃。
背微惡寒。
目睛微黃。
手足微冷。
大便溏黑者。
屬瘀血。
若飲熱則安。
飲冷則呃。
雖有背惡寒。
手足冷。
大便溏等證。
此屬濕痰。
肥人多此。
須推瘀血痰飲例治之。
噫氣靈樞雲。
寒氣客于胃。
厥逆從下上散。
複出于胃。
故為噫。
保命集雲。
噫者。
胸中氣不交也。
仲景雲。
噫氣不除者。
旋複代赭石湯主之。
則知噫氣為中氣不治。
土不制水。
水飲上泛。
故用旋複、半夏以散痰飲。
人參、甘草、姜、棗以溫胃氣。
代赭以鎮墜逆氣而引參力下行也。
若老人噫氣。
乃胃中虛寒痰逆而然。
止宜理中丸溫助胃氣為主。
或加枳實、香附、砂仁之類助其消化。
雖然。
真氣已衰。
即使調理得宜。
終不能過五年矣。
諸逆沖上氣逆沖上。
火氣炎上故也。
經雲。
逆氣象陽。
凡氣逆。
必證象陽盛。
面赤脈洪。
當以法降其逆乃愈。
若以氣象陽盛。
而用寒藥攻之。
則不救矣。
氣上沖咽不得息。
喘息有聲不得卧。
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
觀厥氣多少用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宜以酒炒川連、知、柏。
少加肉桂為末。
酒丸服二錢。
仍多飲湯。
少時以美壓之。
使直至下焦。
以瀉沖脈之逆也。
蓋逆者。
寒熱之氣逆而不順也。
當随四時寒熱溫涼以制之。
厥陰氣上沖心。
咽不得息。
治法見傷寒厥陰病條。
戴複庵雲。
虛炎之證。
陰陽不升降。
下虛上盛。
氣促喘急。
宜蘇子降氣湯下黑錫丹。
卷四 諸嘔逆門 胃脘癰 内經病能論雲。
人病胃脘癰。
當候胃脈。
其脈當沉細。
沉細者氣逆。
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則熱。
人迎者。
胃脈也。
逆而盛。
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為癰也。
馬仲化雲。
胃為水谷之海。
其經多氣多血。
脈見右關。
本宜洪盛。
今反沉細。
則是胃氣已逆。
人迎者。
胃經穴名。
在結喉兩傍。
動脈應手。
其脈見于左手。
今右關脈沉細。
人迎甚盛。
則是熱聚胃口而不行耳。
靈樞經脈篇謂。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則胃經為實。
即此驗之。
而知胃脘癰之脈也。
仲景雲。
嘔家有癰膿者。
不可治嘔。
膿盡自愈。
此不言癰之所在。
而言嘔膿者。
以其但嘔而不咳。
知非肺癰。
而為胃脘癰明矣。
内經曰。
熱聚于胃口而不行。
胃脘為癰。
胃脘屬陽明。
陽明氣逆。
故膿不自咳出。
而從嘔出。
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
此出自胃脘。
從濕化而聚結成膿。
有結痰如蚬肉也。
謂不可治嘔。
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
以膿之瘀濁。
熏蒸谷氣。
故嘔。
若膿出則嘔自愈。
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
若過乎中。
在膈之下。
則膿從大便而出。
輕則金匮排膿湯。
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
若膿自上而吐。
輕則金匮排膿散。
重則射幹湯。
或犀角地黃湯加忍冬、連翹。
皆因勢利導之法也。
膿稀嘔止。
後用太乙膏作丸服。
虛人。
宜八珍加黃、忍冬、連翹之類調補之。
凡舌苔經久不退。
色黑垢膩。
口中作甜。
其氣穢濁。
即是胃脘發癰之候。
明眼辨之。
毋俟癰成而緻莫救也。
石頑治談仲安。
體肥善飲。
初夏患壯熱嘔逆。
胸膈左畔隐痛。
手不可拊。
便溺澀數。
舌上苔滑。
食後痛嘔稠痰。
漸見血水。
脈來澀澀不調。
與涼膈散加石斛、連翹。
下稠膩頗多。
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
予曰。
肺癰必咳嗽吐腥穢痰。
此但嘔不嗽。
洵為胃病無疑。
下後四五日複嘔如前。
再以小劑調之。
三下而勢甫平。
後以保元、苓、橘平調二十日而痊。
先時有李姓者患此。
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
直至膈畔潰腐。
膿水淋漓。
纏綿匝月而斃。
良因見機不早。
直至敗壞。
悔無及矣。
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幹嘔哕。
若手足厥者。
橘皮湯主之。
幹嘔而哕。
手足厥逆。
乃胃中陽氣。
為痰飲阻塞。
不得流布四末。
故用橘皮、生姜之辛以開痰利氣也。
哕逆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中焦氣虛。
則下焦之風木得以上乘。
谷氣因之不宣。
變為哕逆。
用橘皮升降中氣。
人參、甘草補益中焦。
生姜、大棗宣散逆氣。
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幹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幹姜湯主之。
幹嘔吐逆吐涎沫者。
由客邪逆于肝脾。
寒主收引。
津液不化。
遂聚為涎沫。
用半夏。
幹姜之辛溫中燥濕。
漿水之酸收而行之。
以下其逆也。
蛔蟲之為病。
令人吐涎心痛。
發作有時。
毒藥不止。
甘草粉蜜湯主之。
徐忠可雲。
此論蛔病之不因寒者也。
故其證獨心痛吐涎。
而不吐蛔。
然其痛發作有時。
謂不恒吐也。
則與虛寒之綿綿而痛者遠矣。
毒藥不止。
則必治氣治血攻寒逐積之藥。
俱不應矣。
故以甘草粉蜜主之。
白粉殺蟲。
蜜與甘草。
既以和胃。
又以誘蟲也。
嘔吐哕。
皆屬于胃。
但有氣血多少之異。
嘔屬陽明。
多血多氣。
故有聲有物。
氣血俱病也。
氣逆者散之。
所以生姜為主。
吐屬太陽。
多血少氣。
故有物無聲。
乃血病也。
以橘紅主之。
哕屬少陽。
多氣少血。
故有聲無物。
乃氣病也。
以半夏主之。
三者皆因脾虛。
或寒氣客胃。
飲食所傷。
緻上逆而食不得下也。
治嘔吐。
以二陳湯為主。
如氣滞者。
加白豆蔻、砂仁。
熱吐。
加黃連。
冷涎吐。
加丁香。
氣升嘔。
加沉香。
氣不和。
加木香。
入姜汁少許。
食頃即吐者。
半夏、生姜煎服。
食入即嘔。
橘皮、生姜煎服。
食已則吐。
橘皮、半夏、生姜煎服。
食久而吐為反胃。
脈沉無力。
理中湯。
或三物大建中湯去幹姜。
加白術、桂心、橘皮。
脈滑而實。
旦食暮吐。
暮食朝吐。
此下焦實。
半夏、大黃等分為末。
姜汁和丸。
微利之。
嘔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湯。
逆氣心中煩悶。
氣滿嘔吐。
千金半夏湯。
即金匮小半夏湯加桂心。
少氣。
加甘草。
夫半夏、生姜之辛。
但治上焦氣壅表實。
若胃虛者。
惟宜益胃。
推揚谷氣而已。
忌用辛瀉。
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
服大半夏湯立愈。
久寒胸膈逆滿不能食。
吳茱萸湯加桂心、半夏、甘草、小麥。
酒煎服。
寒吐者。
喜熱惡寒。
肢冷。
脈細而滑。
用理中湯加枳實。
或二陳加丁香、炮姜。
并須微溫與服。
熱吐者。
喜冷惡熱。
煩渴小便赤澀。
脈洪而數。
二陳加栀、連、竹茹、枇杷葉、葛根、姜汁、蘆根汁。
怒中飲食嘔吐。
胸滿膈脹。
關格不通。
二陳加青皮、木香。
未效。
丁、沉、木香、砂仁、濃樸、神曲。
更不效。
有瘀血也。
當從蓄血例治。
中脘素有痰積。
遇寒即發。
俗名冷涎泛。
宜丁香、豆蔻、砂仁、幹姜、陳皮、半夏、生姜、白芥子。
嘔痰而緻厥者。
乃寒痰逆悶。
謂之痰厥。
姜附湯加術、半、細辛。
痰滿胸喉。
粥藥到口即吐。
先用生姜湯下黑錫丹以鎮墜之。
候藥可進。
則以二陳加枳、術、砂仁、濃樸、姜汁。
虛。
加人參。
有一等肝火逆證。
亦嘔而不食。
但所嘔者。
或酸水。
或苦水。
或青藍水。
惟大小便不秘。
亦能作心痛。
此是火郁木郁之候。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須用萸、連濃煎。
細細呷之。
再服逍遙散。
脾胃本虛。
機關不利。
不能運化。
而水到咽管辄便嘔出者。
六君子加砂仁、炮姜。
使中央之樞軸轉。
機關利。
自不嘔矣。
丹溪雲。
凡嘔家禁服栝蒌實、桃仁、萊菔子、山栀。
一切有油之物。
皆犯胃作吐。
凡藥中帶香藥。
行散方效。
哕者。
胃中虛冷。
或停水飲之故。
胃虛宜溫胃。
理中為主。
停水。
宜橘皮半夏湯。
小便不利。
加桂心、茯苓。
胃虛不食。
加人參。
肺胃有水。
喘咳上氣。
小青龍加減。
亦有失于攻下。
胃中實熱而哕者。
證必腹滿。
仲景雲。
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則愈。
承氣湯、豬苓湯是也。
哕逆屬虛熱。
橘皮竹茹湯。
哕而虛寒。
橘皮幹姜湯。
寒甚。
去通草。
加丁香、附子。
寒熱錯雜者。
去甘草。
加丁香、柿蒂。
傷寒後胃熱嘔哕。
千金通草橘皮湯。
傷寒後嘔哕反胃。
幹嘔食不下。
千金蘆根飲子。
春夏時行傷寒。
寒傷于胃。
胃冷變者。
千金用橘皮、桂心、葛根各二兩。
白茅根一升。
水煎服。
有熱。
去桂心。
哕聲頻密相連為實。
攻熱為主。
若半時哕一聲者為虛。
溫補為主。
如腹滿不尿。
脈散頭汗。
目瞪而哕者。
死在旦夕。
千金雲。
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
先以甘草一兩水煎服之。
得吐。
消息定。
然後服餘湯。
便不吐也。
凡嘔者。
多食生姜。
此是嘔家聖藥。
〔診〕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脈陽緊陰數為吐。
陽浮而數亦吐。
寸緊尺澀。
胸滿而吐。
寸口脈數者吐。
緊而澀者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脈弱而嘔。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難治。
病患欲嘔吐者。
不可下之。
嘔吐大痛。
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幹嘔幹嘔者。
有聲無痰。
然不似哕聲之濁惡而長也。
宜橘紅煎湯。
入姜汁、白蜜少許。
細細呷之。
胃虛。
加人參。
胃寒。
加炮姜。
胃虛濁氣上逆。
吳茱萸湯。
幹嘔發熱者。
黃芩湯。
幹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漏氣身背熱。
肘臂牽痛。
其氣不續。
膈間厭悶。
食入則先嘔而後瀉。
名曰漏氣。
此風熱閉其腠理。
上焦之氣。
悍滑疾。
遇開即出。
經氣失道。
邪氣内着。
故有此證。
千金麥冬理中湯主之。
肥盛多痰者。
澤瀉湯主之。
走哺下焦實熱。
其氣内結。
不下泌糟粕。
而淤濁反蒸于胃。
故二便不通。
氣逆不續。
嘔逆不禁。
名曰走哺。
人參湯主之。
食已暴吐。
脈浮而洪。
此上焦火逆也。
宜橘、半、枳、桔、濃樸、槟榔、茯苓、白術。
氣降則火自清。
吐漸止。
乃以人參、芍藥補之。
下閉上嘔。
亦因火在上焦。
宜枳、桔、陳皮、濃樸、槟榔、大黃、木香微利之。
嘔苦邪在膽經。
木善上乘于胃。
吐則逆而膽汁上溢。
所以嘔苦也。
宜吳茱萸、黃連、茯苓、澤瀉、生姜。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洩則口苦。
小柴胡湯。
胃氣逆則嘔苦。
吳茱萸湯。
中酸濕熱郁積于肝。
肝火逆上。
伏于肺胃之間。
飲食入胃。
被濕郁遏。
不得傳化。
故作中酸。
所謂曲直作酸是也。
佐金丸。
薛立齋雲。
吞酸嗳腐。
多屬脾虛木旺。
證多面色痿黃。
胸膈不利舉。
世好用清氣化痰之藥。
多緻大便不實。
食少體倦而危。
當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吳茱萸。
脾腎俱虛。
六君子加肉豆蔻、補骨脂。
中氣虛弱者。
理中湯加吳茱萸。
郁火。
連理湯。
不應。
補中益氣加木香、炮姜。
送佐金丸。
中氣虛寒。
必加附子。
或附子理中湯。
無有不愈。
凡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膩者。
謂氣不通暢也。
宜食疏淡諸物。
使氣通利。
吐酸内經以諸嘔吐酸。
皆屬于熱。
東垣又以為寒者。
何也。
若胃中濕氣郁而成積。
則濕中生熱。
從木化而為吐酸。
久而不化。
肝木日肆。
胃土日衰。
當平肝扶胃。
逍遙散服佐金丸。
若宿食滞于中脘。
平胃散加白豆蔻、藿香、砂仁、神曲。
嘔水渴欲飲水。
水入即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
氣虛。
四君子去甘草。
加枳、橘、生姜。
不應。
六君子換赤茯苓。
用伏龍肝煮湯。
澄清代水煎藥。
吐沫胃中虛寒不能約束津液。
故吐涎沫。
宜六君子加益智、生姜。
或理中湯加益智以收攝之。
吐蛔(音回)吐蛔有寒有熱。
有寒熱交錯。
寒則手足厥逆。
吐出之蛔色淡白者。
理中湯加烏梅、黃連、蜀椒。
甚則蛔死而形扁者危矣。
熱則蛔色赤而多。
且跳動不已。
安蛔丸主之。
寒熱交錯。
則病者靜而複時煩。
得食而嘔。
蛔聞食臭出。
其人當自吐蛔。
烏梅丸主之。
大抵吐蛔。
寒熱交錯者多。
方中都用川椒、黃連、烏梅之類。
蓋蛔聞酸則靜。
得苦則安。
遇辣則伏而不動也。
若誤服消克及攻蟲諸藥。
不應。
甘草粉蜜湯主之。
石頑曰。
夫病有不見經論之異證。
則其治亦必有不由繩墨之異法。
如王禦九仲君。
因驚恐受病。
時方晚。
即兀兀欲吐而不得出。
遂絕粒不食。
而起居自如。
半月以來。
醫禱不靈。
舉家無措。
向後醇酒膏粱。
略無陰礙。
惟是谷氣毫不可犯。
犯之辄嘔。
吳中名師從未有一識其為何病者。
然各逞臆見。
補瀉雜陳。
丹方疊進。
牛黃、狗寶、虎、貓胞。
總無交涉。
兩三月來。
濕面亦得相安。
但完谷一試。
雖極糜爛。
立時返出。
延及八月。
莫可誰何。
偶遇一人謂言。
此病非藥可除。
合用生鵝血。
乘熱飲之。
一服便安。
此雖未見于方書。
揆之于理。
諒無妨礙。
一陽之夜。
遂宰一鵝。
取血熱飲。
下咽有聲。
忍之再三。
少頃嘔出瘀血升許。
中有血塊數枚。
是夜小試稀糜。
竟不吐出。
其後漸能用飯。
從少至多。
無藉湯藥而安。
常思此病之不可解者。
胃既不安稼澀。
何反勝任血肉之味。
今飲鵝血。
嘔出宿瘀頓愈。
因考本草言。
鵝性涼。
利五髒。
千金方雲。
射工毒蟲。
鵝能食之。
可知其有祛風殺蟲。
解毒散血之功也。
今用其血以開其結。
确有至理。
逆推受病之源。
原因驚恐所緻。
驚則氣亂。
載血上逆。
而兀兀欲吐。
若彼時吐出。
卻無菀積于中。
胃氣阻逆之患矣。
胃氣阻逆。
谷神得不困憊乎。
其血肉可啖者。
正賴脂膏。
以攸利髒腑之氣也。
然髒腑之氣。
非谷不安。
而安谷全賴乎血。
血者。
神氣也。
故取善消谷氣之血。
乘其生氣未離。
是可直透關鑰引領宿積之瘀。
一湧而胸次蕩然。
雖屬尋常食品。
而涼利五髒之功。
洵不尋常。
先是有人患此。
絕粒三載。
得此頓愈。
其後中翰金淳還公郎。
太史韓慕廬東坦。
鹹賴此霍然。
遠近相傳。
凡噎膈嘔逆。
用之辄效。
當知噎膈嘔逆。
雖屬胃中血枯。
若中無瘀結。
何緻捍格不入。
故取同氣相感之力。
一湧而蕩散無餘。
真補中寓瀉之良法。
詳鵝血可以激發胃中宿滞。
則生鴨血未為不可。
生黃牛血亦未為不可。
總取以血攻血。
而無峻攻傷胃之虞。
昔喬三餘治一總戎。
患噎膈。
百藥不應。
喬以法激之。
嘔出瘀積數升而安。
喻嘉言治一血蟲。
用法激之上湧。
然後用藥。
法皆秘而不宣。
由是類推。
可以默識其旨。
此與勞傷吐血之日宰鴨血。
沖熱酒服。
同源異。
深得肘後經奧旨。
足補夏子益奇方之未逮。
虞恒德治一中年婦。
産後傷食。
緻脾虛不納谷。
四十餘日。
聞谷氣則惡心。
聞藥氣則嘔逆。
用異功散加藿香、砂仁、神曲、陳倉米。
先以順流水煎沸。
調伏龍肝。
攪渾澄清取二盞。
加姜、棗煎服。
遂不吐。
别以陳倉米煎湯。
時時咽之。
服前藥二三劑漸安。
薛立齋治一婦。
年三十餘。
忽不進飲食。
日飲清茶三五碗。
少用水果。
經三年矣。
經水過期而少。
此思虛傷脾。
脾氣郁結所緻。
用歸脾湯加吳茱萸。
不數劑而飲食如故。
又治一婦。
因肝脾郁滞。
而不飲食二年。
面部微黃浮腫。
仍能步履。
但肢體倦怠。
肝脾二脈浮弦。
按之微而結滞。
用六君子加吳茱萸。
下痰積甚多。
飲食頓進。
形體始瘦。
卧床月餘。
仍以六君子加減。
調理而安。
周慎齋治一人。
飲食如常。
每遇子時即吐。
大便秘。
詢其人必有苦慮憂思。
脾氣郁結。
故幽門不通。
宜扶脾開竅為主。
用人參、白術以蒼術拌炒、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附子煮烏藥三分。
水煎服愈。
石頑療吳江署篆張公。
年壯體豐。
恒有嘔逆痰涎之恙。
六脈每帶濡滑。
惟二陳加枳、術、石斛輩。
服之應手。
良由政務繁冗。
心力俱勞所緻耳。
卷四 諸嘔逆門 霍亂(幹霍亂、吐利) 經雲。
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營氣順行。
衛氣逆行。
清濁相幹。
亂于腸胃。
則為霍亂。
厥氣上逆則霍亂。
傷寒吐利。
由邪氣所傷。
霍亂吐利。
由飲食所傷。
其有兼傷寒之邪。
内外不和。
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
是傷寒霍亂也。
原仲景之意。
豈非在飲食。
如為是病。
彼以寒邪傳入下焦。
胃氣因之不和。
陰陽痞膈者。
安得不有以緻之乎。
不然。
何以用理中、四逆治之耶。
此病多發于夏秋之交。
在寒月亦間有之。
昔人雲。
多由伏暑所緻。
然亦未必皆爾。
大抵濕土為風木所克則為是證。
故嘔吐瀉洩者。
濕土之變也。
轉筋者。
風木之變也。
合諸論而求之始為活法。
然多有郁結傷脾。
飲食停滞。
一時停塞。
氣不升降而然。
夏月霍亂吐瀉作渴。
胃苓湯加半夏、藿香。
面赤口幹。
加炒川連。
春夏秋三時。
飲食後觸冒暴寒成此證者。
藿香正氣散。
若吐利轉筋。
為風木行脾。
平胃散加木瓜。
夏秋感冒。
吐瀉霍亂。
六和湯為要藥。
身熱煩渴。
氣粗喘悶。
或吐瀉厥逆躁擾者。
此傷暑霍亂。
宜香薷飲沉冷服。
甚則手足厥逆少氣。
唇面爪甲皆青。
六脈俱伏。
而吐出酸穢。
瀉下臭惡。
便溺黃赤者。
此火伏于厥陰也。
為熱極似陰之候。
急作地漿。
煎竹葉石膏湯。
誤作寒治必死。
夏秋霍亂。
多食冷水瓜果所緻。
宜木香、藿香、陳皮、濃樸、蘇葉、生姜。
四肢重着。
骨節煩疼。
此兼濕也。
二術、二苓、濃樸、陳皮、澤瀉。
七情郁結。
宜烏藥、香附、木香、濃樸、枳殼、陳皮、紫蘇。
夏秋之交。
傷暑霍亂。
大忌術、附、姜、桂種種燥熱之藥。
誤服必死。
凡夏秋霍亂。
有一毫口渴。
即是伏熱。
不可用溫理脾胃藥。
如燥渴小便不利。
五苓散為主。
本方中肉桂亦宜酌用。
惟洩瀉不渴。
二便清利。
不甚臭穢者。
方可用理中溫之。
吐瀉不止。
元氣耗散。
病勢危笃。
或水粒不入。
或口渴喜冷。
或惡寒戰栗。
手足逆冷。
或發熱煩躁。
揭去衣被。
此内虛陰盛。
不可以其喜冷去被為熱。
宜理中湯。
甚則四逆湯。
加食鹽少許。
若暴瀉如水。
周身汗出盡冷。
脈弱不能言語。
急投漿水散。
并須冷服。
若冒暑伏熱。
腹痛作瀉。
或利或嘔者。
木瓜、吳茱萸。
食鹽同炒。
煎湯溫服。
胎前産後霍亂。
另詳本門。
凡霍亂新定。
周時内慎勿便與谷氣。
多緻殺人。
以胃氣反逆。
不能平複也。
如吐瀉已多。
元氣耗極。
審無邪者。
方與米飲補養。
舉世治霍亂吐利。
不問虛實寒熱。
概用藿香正氣。
不知此方專主胃氣不和。
陰陽錯亂。
或夏秋寒熱交加。
飲食冷熱并進。
及水土不伏之吐利霍亂。
固為合劑。
如見厥逆冷汗。
虛煩喘哕。
面赤戴陽。
脈來虛微。
弦細無力。
此脾腎俱虛。
火衰不能生土。
虛陽失守之候。
在嚴冬見之。
尤為最劇。
猛進理中、四逆。
尚恐不救。
況堪從事藿香正氣等耗氣之劑乎。
〔診〕脈伏或微澀者霍亂。
脈長為陽明本病。
霍亂脈洪大吉。
虛微遲細兼喘者兇。
氣口脈滑。
乃膈間有宿食。
雖吐猶當以鹽湯探吐之。
吐盡。
用和中藥。
凡吐瀉脈見結促代伏。
皆不可便斷為死。
霍亂之後。
陽氣已脫。
或遺尿不知。
或氣怯不語。
或膏汗如珠。
如躁欲入水。
或四肢不收。
舌卷囊縮。
皆為死候。
幹霍亂心腹脹痛。
欲吐不吐。
欲瀉不瀉。
煩躁悶亂。
俗名攪腸痧。
此土郁不能發洩。
火熱内熾。
陰陽不交之故。
或問方論皆言宿食與寒氣相搏。
何以獨指為火耶。
曰。
昏亂躁悶。
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
每緻急死。
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
但攻之太過則脾愈虛。
溫之太過則火愈熾。
寒之太過則反捍格。
須反佐以治。
然後火可散耳。
古法有鹽煎童便。
非但用之降火。
且兼取其行血。
不可廢也。
一法。
以鹽湯探吐。
并用鹽填臍中。
以艾灸二七壯屢效。
吐利吐利者。
言嘔吐而利是也。
上吐下利。
煩擾躁亂。
乃謂之霍亂。
與但稱吐利者有異。
蓋暴于旦夕者為霍亂。
可延至數日者為吐利耳。
有吐瀉及痢疾。
進湯藥太驟。
以緻嘔逆。
二陳加豆蔻、砂仁。
甚則加沉香。
有熱。
加姜汁炒川連。
幹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上吐下瀉不止。
當渴而反不渴。
脈微細而弱者。
理中湯。
或渴不能飲。
脈細數。
連理湯。
夏月洩瀉。
或嘔吐。
生姜汁調天水散。
有痰積洩利不止。
甚則嘔而欲吐。
利下不能飲食。
由風痰羁絆脾胃之間。
導痰湯加羌、防。
瀉屬脾。
宜升胃。
補中益氣湯。
吐屬胃。
宜醒脾。
六君子加香、砂。
吐瀉并作。
宜升胃醒脾。
二湯各半和服。
卷四 諸嘔逆門 關格 靈樞雲。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能營也。
故曰關。
陽氣太盛。
則陰氣弗能營也。
故曰格。
陰陽俱盛。
不得相營。
故曰關格。
關格者。
不得盡期而死也。
陰陽易位。
病名關格。
多不可治。
若邪氣留着而緻者。
猶可治之。
舌上苔白而水漿不下曰格。
格則吐逆。
熱在丹田。
小便不過曰關。
關則不得小便。
必用吐以提其氣之捍格。
不必在出痰也。
鹽湯探吐。
并以牙皂湯浴其小腹及陰。
或以鹽熨臍中俱妙。
有痰宜吐者。
二陳湯探吐之。
吐中便有升降。
有中氣虛不運者。
補氣藥中升降。
先以四君子換參蘆探吐。
後用人參散、柏子仁湯調理。
脈沉細。
手足厥冷者。
既濟丸。
勞役後氣虛不運者。
補中益氣湯加木香、槟榔。
心脾疼後。
小便不通。
皆是痰隔于中焦。
氣滞于下焦。
二陳加木通、枳殼。
服後探吐之。
寒在上。
熱在下。
黃連湯。
桂枝易肉桂。
熱在上。
寒在下。
生料八味丸。
加牛膝、車前。
關格不通。
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
石頑曰。
按内經所言。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
是以陽經取決于人迎。
陰經取決于寸口也。
越人雲。
遂上魚為溢。
為外關内格。
遂入尺為覆。
為内關外格。
仲景亦謂在尺為關。
在寸為格。
關則不得小便。
格則吐逆。
皆以陽分取決于寸口。
陰分取決于尺内也。
所以難經又言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
仲景又有趺陽脈伏而澀。
伏則吐逆。
水谷不化。
澀則食不得入。
名曰關格。
則知關格之脈證不一也。
而馬仲化釋内經謂關格之義。
非隔食癃閉之證。
而張介賓類經。
直将越人仲景之言。
一概非之。
獨執人迎在頸。
為陽明之表脈。
遂诋東垣丹溪。
皆仍叔和脈經。
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之謬。
嗚呼。
内經固為聖經。
确宜遵從。
而越人仲景之書。
未常不為聖經也。
蓋人迎氣口。
所以分表裡之陰陽。
寸口尺内。
所以分上下之陰陽也。
人一身表裡上下之氣化。
皆肺所司。
血脈皆心所主。
故凡氣血之盛衰。
靡不變見于氣口。
氣口實為肺經之一脈。
不過分其部位。
以候他髒之氣耳。
即如仲景所指。
趺陽少陰雖主于足。
然未嘗不于關尺推之。
則内經所言人迎氣口。
候之左右。
亦無不可也。
醫道貴乎圓通。
若執中無權。
猶執一也。
故釋内經之關格。
但當言是表裡陰陽否絕之候。
不當與上吐下閉之關格混同立論則可。
若言上吐下閉。
當稱隔食癃閉。
不得名為關格則不可。
或言關格之證。
其脈未必皆然則可。
若言關格之脈。
必無在尺在寸之分則不可。
試觀仲景趺陽脈伏而澀。
亦主關格。
又有上微頭小者。
則汗出。
下微本大者。
則為關格不通等例。
其義自明。
卷四 諸嘔逆門 呃逆(噫氣、諸逆沖上) 劉宗濃曰。
呃逆有虛有實。
有火有痰有水氣。
不可專作寒論。
蓋傷寒發汗吐下後。
與瀉利日久。
及大病後。
婦人産後有此證。
皆屬脾胃大虛。
若因痰水停積心下。
或因暴怒氣逆痰厥。
或傷寒熱病失下。
則皆屬熱也。
夫水性潤下。
火性炎上。
今其氣自下沖上。
非火而何。
大抵治法。
虛則補之。
虛中須分寒熱。
如因汗吐下後。
誤服寒涼過多。
當溫補之。
如脾胃陰虛。
火逆上沖。
當平補之。
挾熱者。
當涼補之。
若實者。
如傷寒失下。
地道不通。
因而呃逆。
當寒下之。
如痰飲停蓄。
或暴怒氣逆痰厥。
此等必形氣俱實。
别無惡候。
随其邪之所在。
湧之洩之。
清之利之。
胃虛木挾相火。
直沖清道而上者。
異功散加肉桂。
甚則加黃柏、附子。
送六味丸。
吐利後。
胃氣虛寒者。
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
吐利後。
胃虛熱者。
橘皮竹茹湯。
呃逆嘔吐多者。
屬胃虛有痰。
半夏、茯苓、生姜。
兼食結痰積則膈間飽悶。
枳、術、半夏、生姜。
平人飲熱湯及食椒、姜即呃者。
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
用韭汁、童便下越曲丸。
虛人、用理中湯加蓬術、桃仁。
痰。
加茯苓、半夏。
蓋呃逆皆是寒熱錯亂。
二氣相搏使然。
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
如丁香、柿蒂并投之類。
試觀平人冷呃。
令其思想則止。
思則脾火氣乘。
而胃氣和矣。
呃逆雖多有屬火者。
然病後久虛發呃。
皆屬于寒。
宜用半夏一兩。
生姜一兩。
水煎熱服。
或用丁香數十粒。
柿蒂十枚。
滾水泡服。
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半夏。
不應。
加箬蒂、丁香。
若胃中寒甚。
呃逆不已。
或複嘔吐。
丁香煮散。
或附子粳米湯加炒川椒、丁香。
暴怒呃逆。
神昏吐涎。
此肝火逆上。
防有血積膈間。
若按之痛者。
藕汁、麻油。
服少頃。
即探吐之。
不痛者。
陳皮二兩。
煎湯探吐之。
産後呃逆。
最為惡候。
急灸期門左穴。
艾炷如小豆大。
宜服四逆加人參湯、羌活附子散。
或桂心五錢。
姜汁三合。
和水煎服。
石頑曰。
呃逆在辨寒熱。
寒熱不辨。
用藥立斃。
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
雖有手足厥逆。
大便必堅。
定屬火熱。
下之則愈。
萬舉萬全。
若胃中無實火。
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
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于咽喉。
或時鄭聲雖無厥逆。
定屬虛寒。
苟非丁、附。
必無生理。
若胃中稍有陽氣。
何緻音聲餒怯不前也。
蓋胃中有火則有聲。
無火則無聲。
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
倉扁不能複圖矣。
又有始熱終寒者。
始本熱邪。
因過用苦寒。
寒郁其熱。
遂至呃逆。
急宜連理湯加姜、半主之。
五六日大便不通者。
削陳醬姜導之。
若真陽素虛人。
誤用苦寒通其大便。
必緻熱去寒起。
多成不救。
複有飲熱飲冷而呃。
背微惡寒。
目睛微黃。
手足微冷。
大便溏黑者。
屬瘀血。
若飲熱則安。
飲冷則呃。
雖有背惡寒。
手足冷。
大便溏等證。
此屬濕痰。
肥人多此。
須推瘀血痰飲例治之。
噫氣靈樞雲。
寒氣客于胃。
厥逆從下上散。
複出于胃。
故為噫。
保命集雲。
噫者。
胸中氣不交也。
仲景雲。
噫氣不除者。
旋複代赭石湯主之。
則知噫氣為中氣不治。
土不制水。
水飲上泛。
故用旋複、半夏以散痰飲。
人參、甘草、姜、棗以溫胃氣。
代赭以鎮墜逆氣而引參力下行也。
若老人噫氣。
乃胃中虛寒痰逆而然。
止宜理中丸溫助胃氣為主。
或加枳實、香附、砂仁之類助其消化。
雖然。
真氣已衰。
即使調理得宜。
終不能過五年矣。
諸逆沖上氣逆沖上。
火氣炎上故也。
經雲。
逆氣象陽。
凡氣逆。
必證象陽盛。
面赤脈洪。
當以法降其逆乃愈。
若以氣象陽盛。
而用寒藥攻之。
則不救矣。
氣上沖咽不得息。
喘息有聲不得卧。
調中益氣湯加吳茱萸。
觀厥氣多少用之。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宜以酒炒川連、知、柏。
少加肉桂為末。
酒丸服二錢。
仍多飲湯。
少時以美壓之。
使直至下焦。
以瀉沖脈之逆也。
蓋逆者。
寒熱之氣逆而不順也。
當随四時寒熱溫涼以制之。
厥陰氣上沖心。
咽不得息。
治法見傷寒厥陰病條。
戴複庵雲。
虛炎之證。
陰陽不升降。
下虛上盛。
氣促喘急。
宜蘇子降氣湯下黑錫丹。
卷四 諸嘔逆門 胃脘癰 内經病能論雲。
人病胃脘癰。
當候胃脈。
其脈當沉細。
沉細者氣逆。
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則熱。
人迎者。
胃脈也。
逆而盛。
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為癰也。
馬仲化雲。
胃為水谷之海。
其經多氣多血。
脈見右關。
本宜洪盛。
今反沉細。
則是胃氣已逆。
人迎者。
胃經穴名。
在結喉兩傍。
動脈應手。
其脈見于左手。
今右關脈沉細。
人迎甚盛。
則是熱聚胃口而不行耳。
靈樞經脈篇謂。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則胃經為實。
即此驗之。
而知胃脘癰之脈也。
仲景雲。
嘔家有癰膿者。
不可治嘔。
膿盡自愈。
此不言癰之所在。
而言嘔膿者。
以其但嘔而不咳。
知非肺癰。
而為胃脘癰明矣。
内經曰。
熱聚于胃口而不行。
胃脘為癰。
胃脘屬陽明。
陽明氣逆。
故膿不自咳出。
而從嘔出。
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
此出自胃脘。
從濕化而聚結成膿。
有結痰如蚬肉也。
謂不可治嘔。
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
以膿之瘀濁。
熏蒸谷氣。
故嘔。
若膿出則嘔自愈。
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
若過乎中。
在膈之下。
則膿從大便而出。
輕則金匮排膿湯。
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
若膿自上而吐。
輕則金匮排膿散。
重則射幹湯。
或犀角地黃湯加忍冬、連翹。
皆因勢利導之法也。
膿稀嘔止。
後用太乙膏作丸服。
虛人。
宜八珍加黃、忍冬、連翹之類調補之。
凡舌苔經久不退。
色黑垢膩。
口中作甜。
其氣穢濁。
即是胃脘發癰之候。
明眼辨之。
毋俟癰成而緻莫救也。
石頑治談仲安。
體肥善飲。
初夏患壯熱嘔逆。
胸膈左畔隐痛。
手不可拊。
便溺澀數。
舌上苔滑。
食後痛嘔稠痰。
漸見血水。
脈來澀澀不調。
與涼膈散加石斛、連翹。
下稠膩頗多。
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
予曰。
肺癰必咳嗽吐腥穢痰。
此但嘔不嗽。
洵為胃病無疑。
下後四五日複嘔如前。
再以小劑調之。
三下而勢甫平。
後以保元、苓、橘平調二十日而痊。
先時有李姓者患此。
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
直至膈畔潰腐。
膿水淋漓。
纏綿匝月而斃。
良因見機不早。
直至敗壞。
悔無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