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諸血門

關燈
諸見血證 經雲。

    太陽厥逆僵仆。

    嘔血善衄。

    陽明厥逆。

    喘咳身熱。

    善驚衄嘔吐。

    血氣者。

    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

    溫則消而去之。

    失血氣于氣。

    異名同類。

    營衛者。

    精氣也。

    血者。

    神氣也。

    故奪血者無汗。

    (奪血者不可複發其汗。

    奪汗者不可複取其血。

    )脾移熱于肝。

    則為驚衄。

    脈至而搏。

     血衄身熱者死。

    脈來懸鈎浮為常脈。

    (言脈來虛浮。

    按之傍指屈曲而出。

    形容芤脈之象也。

    )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于上。

    (菀積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

    胞絕則陽氣内動。

    發則心下崩。

    數溲血也。

    胞移熱于膀胱。

    則癃溺血。

     金匮雲。

    師曰。

    尺脈浮。

    目睛暈黃。

    衄未止。

    暈黃去。

    目睛慧了。

    知衄今止。

     尺以候腎。

    腎虛則相火擾其陰血。

    從膀胱而升。

    故脈浮也。

    腎之精。

    上營瞳子。

    膀胱之脈下額中。

    二經中有不歸經之血。

    故暈黃。

    黃退則血亦散。

    所以知衄止也。

    明理論雲。

    傷寒衄血。

    責邪在表。

    雜病衄血。

    責邪在裡。

    此曰尺浮。

    不言寸浮。

    知為腎虛血逆。

    非外邪也。

     病患面無色。

    無寒熱。

    脈沉弦者衄。

    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

    煩渴者必吐血。

    (一作病患面無血色。

    ) 面者血之華。

    血統則華鮮。

    若有寒熱。

    為傷其血而緻。

    今無寒熱。

    則是因血脫而然矣。

    夫脈浮以候陽。

    沉以候陰。

    若但見沉弦。

    輕取絕無者。

    是無陽也。

    無陽知血之上脫。

    若止見浮弱。

    重按絕無者。

    是無陰也。

    無陰知血之下脫。

    而煩渴嘔血者。

    以火氣擾亂則神煩。

    火動于膈則咳逆。

    咳則湧血而上越也。

    然則沉之無浮。

    浮之無沉。

    何便見為脫血乎。

    以其面無血色而脈弦弱也。

     男子脈虛沉弦。

    無寒熱。

    短氣裡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時目瞑兼衄。

    小腹滿。

    此為勞使之然。

     脈虛沉弦者。

    以按之則少神。

    且無寒熱。

    明非外感之邪也。

    其短氣裡急。

    少腹滿。

    小便不利。

     而面色白。

    皆内傷于氣之候。

    故雖時目瞑而衄。

    洵為勞役所緻而然也。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

    脈虛者。

    裡虛也。

     心主血。

    心虛則脈虛。

    上句以面色薄。

    而主心血不榮于外。

    下句以喘悸脈浮。

    而主心氣不充于裡。

    皆由心神耗散。

    血亡津傷所緻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

    其脈數而有熱。

    不得卧者死。

     此金水二髒不足故也。

    水不足。

    則火獨光。

    而金傷矣。

    夫陰血之安養内外者。

    皆腎水主之也。

     腎水虛。

    則不能安靜。

    而血被火逼。

    遂溢出。

    血出則五髒内外之陽皆失其配。

    失配之陽。

    無根之狂陽也。

    有升無降。

    炎爍肺金而為咳逆上氣。

    肺腎之陰。

    有絕無複耳。

    脈數身熱。

    陽獨勝也。

    不能卧。

    陰已絕也。

    陰絕則陽不能獨生。

    故曰死。

     夫酒客咳者。

    必緻吐血。

    此因極飲過度所緻也。

     酒性大熱傷胃。

    胃氣不守。

    亂于胸中。

    中焦之血。

    不布于經絡。

    因熱射肺而為咳逆。

    随氣溢出也。

    此即千金所謂由傷胃吐血也。

     吐血不止者。

    柏葉湯主之。

     夫水者。

    遇寒則堅冰潛于地中。

    遇風則洶湧起于平陸。

    人之吐血。

    皆風火使然。

    柏葉禀西方金氣。

    可制肝木之逆。

    則血有所藏。

    艾葉之溫。

    可使火反歸陰而宿藏于下。

    用馬通以降血逆。

    尤屬相宜。

    家秘多阿膠三錢。

    時珍綱目有阿膠無艾。

    總取辛溫之力以和苦寒之性。

    不獨治吐血不止。

     而下血者亦可用之。

     病患胸滿。

    唇痿舌青口燥。

    但欲漱水不欲咽。

    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

    腹不滿。

    其人言我滿。

     為有瘀血。

     凡内外諸邪。

    有血相搏。

    積而不行者。

    即為瘀血。

    血積則津液不布。

    是以唇痿舌青口燥。

    但欲漱水以潤其燥。

    血為陰邪。

    且内無熱。

    故不欲咽也。

    脈大為熱。

    遲為寒。

    今無寒熱之病而微大者。

    乃氣并于上。

    故胸滿也。

    遲者。

    血積膈下也。

    積在陰經之隧道。

    不似氣積于陽之肓膜。

    然陽道顯。

    陰道隐。

    氣在肓膜者。

    則壅脹顯于外。

    血積隧道。

    惟閉塞而已。

    故腹不滿。

    因閉塞自覺其滿。

    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病者如熱狀。

    煩滿。

    口幹燥而渴。

    其脈反無熱。

    此為陰伏。

    是瘀血也。

    當下之。

     血陰也。

    配于陽。

    氣得之以和。

    神得之以安。

    咽得之以潤。

    經脈得之以行。

    身形之中。

    不可斯須離也。

    今因血積。

    神無以養則煩。

    氣無以和則滿。

    口無以潤則燥。

    胃無以澤則渴。

    是皆陽失所配。

    營衛不布。

    津液不化。

    而為是證也。

    非陽之自強而生熱比。

    故曰如熱狀。

    脈反無熱。

    陰邪不能鼓激其脈。

    故為陰伏。

     下血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黃土湯主之。

    亦止吐血衄血。

     經言大腸小腸皆屬于胃。

    又雲。

    陰絡傷則血内溢。

    今因胃中寒邪。

    并傷陰絡。

    緻清陽失守。

     迫血下溢二陽。

    遂成本寒标熱之患。

    因取白術附子湯之溫胃助陽祛散陰絡之寒。

    其間但去姜、棗之辛散。

    而加阿膠、地黃以固護陰血。

    其妙尤在黃芩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标熱。

    竈土領附子直溫中土之本寒。

    使無格拒之虞。

    然必血色瘀晦不鮮者為宜。

    若紫赤濃濃光澤者。

    用之必殆。

    斯皆審證不明之誤。

    豈立方之故欤。

    千金用續斷止血湯。

    方用續斷、當歸、桂心、蒲黃、阿膠、甘草、幹姜、生地黃八味。

    附此以備按證取用。

     下血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此方在狐惑例中。

    治脈數無熱微煩。

    默默但欲卧。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目四黑。

    全是濕熱傷血。

    菀化為膿之候。

    此先血後便。

    乃小腸熱毒流于大腸。

    為火克金之象。

     故亦主此方。

    以赤小豆之清熱利水為君。

    且浸令芽出以發越蘊積之毒。

    使丙丁之火。

    疾趨水道而降。

    佐以當歸司統握之權。

    使血有所歸。

    而不緻于散漫也。

    千金用伏龍肝湯。

    即治先便後血之黃土湯中除去術、附。

    加幹姜、牛膝、地榆、發灰。

    與金匮主治則有寒熱之殊。

    不可不辨。

    可見治血。

    但使歸經。

    不必論其遠近也。

     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

    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

    言陰津不足。

    非心火之不足也。

    故以大黃導蘊結之火。

    芩、連瀉心下之熱。

    而血自安矣。

     趙養葵曰。

    凡腎經吐血者。

    俱是下寒上熱。

    陰盛于下。

    逼陽于上之假證。

    世人不識。

    而為所誤者多矣。

    吾獨窺其微。

    而以假寒治之。

    蓋真陰失守。

    命門火衰。

    火不歸源。

    陰邪逼其浮遊之火于上。

    上焦咳嗽氣喘。

    惡熱面紅。

    嘔吐痰涎出血。

     此系假陽之證。

    須用八味丸引火歸源。

    水探冷服。

    下嗌之後。

    冷性既除。

    熱性始發。

    因而嘔哕皆除。

    即仲景人尿豬膽汁加于白通湯中以通格拒之意也。

    倘一服寒涼。

    頃刻立化。

    慎之哉。

     人有偏陰偏陽者。

    此氣禀也。

    太陽之人。

    雖冬月身不須綿。

    口常飲水。

    色欲無度。

    大便數日一行。

    芩、連、知、柏、硝、黃。

    恬不知怪。

    太陰之人。

    雖暑月不離複衣。

    食飲稍涼。

    便覺腹痛洩瀉。

    參、術、姜、桂。

    時不絕口。

    一有欲事。

    呻吟不已。

    此兩等人。

    各禀陰陽之一偏者也。

    與之談醫。

    各執其性之一偏。

    面目為全體。

    今之為醫者。

    不鑒其偏之弊。

    而制為不寒不熱之方。

    舉世宗之。

    以為王道。

    豈知人之受病。

    以偏得之。

    感于寒則偏于寒。

    感于熱則偏于熱。

    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

    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哉。

    故以寒治熱。

    以熱治寒。

    此方士之繩墨也。

    然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

    辛熱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

    此不知陰陽之屬也。

    凡治血證前後調理。

    須按心脾肝三經用藥。

    心主血。

    脾裹血。

    肝藏血。

    歸脾湯一方。

    三經之藥也。

    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

    茯神補心以生脾土。

    參、、甘草補脾以固肺氣。

    木香者。

    香先入脾。

    總欲使血歸于脾。

    故曰歸脾。

    凡有郁怒傷肝。

    思慮傷脾者尤宜。

    火旺者。

    加山栀、丹皮。

    火衰者。

    加肉桂、丹皮。

    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

    治無餘法矣。

    血溢血瀉。

    諸蓄妄證。

    其始也。

    宜以行血破瘀之劑折其脫氣。

    而後區别治之。

    或問失血複下。

    虛何以當。

    答曰。

    血既妄行。

    迷失故道。

    不去蓄利瘀。

    則以妄為常。

    曷以禦之。

    且去者自去。

    生者自生。

    何虛之有。

    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

    蓋施之于蓄妄之初。

    亡血虛家不可下。

    蓋戒之于亡失之後也。

     或問人身陽氣。

    為陰血之引導。

    陰血為陽氣之根據歸。

    何為清濁相幹。

    亂于中外。

    而緻血不歸經。

    則有上溢下脫之患。

    其血或從吐出。

    或從嘔出。

    或從咯出。

    或從鼻出。

    或從眼耳齒舌出。

    或從津唾而出。

    或從肌膚而出。

    或從二便而出。

    複有蓄積不行者。

    為患各有不同。

    願一一顯示至理。

    條分髒腑經絡之源。

    以啟學人蒙昧。

    石頑答曰。

     經言血之與氣。

    異名同類。

    雖有陰陽清濁之分。

    總由水谷精微所化。

    其始也混然一區。

    未厘清濁。

     得脾氣之鼓運。

    如霧上蒸于肺而為氣。

    氣不耗。

    歸精于腎而為精。

    精不洩。

    歸精于肝而化清血。

     血不瀉。

    歸精于心。

    得離火之化。

    而為真血。

    以養脾髒。

    以司運動。

    以奉生身。

    莫貴乎此。

    雖經有上注于肺。

    乃化為血之說。

    而實不離五行之氣化。

    轉注如環也。

    如上所雲。

    不過統論營衛血氣之大端。

    乃節文耳。

    夫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氣主煦之。

    血主濡之。

    雖氣禀陽和。

    血禀陰質。

    而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不能截然兩分。

    其至清至純者。

    得君主之令。

    以和調五髒。

    藏而不失。

    乃養髒之血也。

    其清中之濁者。

    秉輸運之權。

    以灑陳六腑。

    實而不滿。

    則灌注之血也。

    其清中之清者。

    會營周之度。

    流行百脈。

    滿而不洩。

    此營經之血也。

    其源則一。

    析而為三。

    各有司屬。

     若各守其鄉。

    則陰平陽秘。

    安有上溢下脫之患乎。

    蓋緣人之禀賦。

    不無偏勝。

    勞役不無偏傷。

    其血則從偏衰偏傷之處而滲漏焉。

    夫人禀賦既偏。

    則水谷多從偏勝之氣化。

    而勝者愈勝。

    弱者愈弱。

     陽勝則陰衰。

    陰衰則火旺。

    火旺則血随之而上溢。

    陰勝則陽微。

    陽微則火衰。

    火衰則火失其統而下脫。

    其上溢之血。

    非一于火盛也。

    下脫之血。

    非一于陽衰也。

    但以色之鮮紫濃濃則為火盛。

    色之晦淡無光即為陽衰。

    究其所脫之源。

    或緣髒氣之逆。

    或緣腑氣之乖。

    皆能緻病。

    後上溢者。

    勢必假道肺胃。

    從下脫者。

    勢必由于二腸及從膀胱下達耳。

    蓋出于肺者。

    或緣龍雷亢逆。

    或緣咳逆上奔。

    血必從之上溢。

    多帶痰沫及粉紅色者。

    其出于心包。

    亦必上溢。

    色必正赤如朱漆光澤。

    若吐出便凝摸之不粘指者。

    為守藏之血。

    見之必死。

    出于脾者。

    或從胃腕上溢。

    或從小腸下脫。

    亦必鮮紫濃濃。

    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澤也。

    出于肝者。

    或從上嘔。

    或從下脫。

    血必青紫稠濃。

    或帶血縷。

    或有結塊。

    出于腎者。

    或從咳逆。

    或從咯吐。

    或稀痰中雜出如珠。

    血雖無幾。

    色雖不鮮。

    其患最劇。

    間有從精竅而出者。

    若氣化受傷。

    則從膀胱溺孔而出。

    總皆關乎髒氣也。

    其出于胃者。

    多兼水液痰涎。

    吐則成盤成盞。

     汪洋滿地。

    以其多氣多血。

    雖藥力易到。

    不若藏血之笃。

    然為五髒之本。

    亦不可忽。

    其衄血種種。

     各有所從。

    不獨出于鼻者為衄也。

    鼻衄皆火乘肺金。

    亦有陰盛迫其虛陽而脫者。

    雖經有髒腑諸衄不同。

    然不離手太陰之經。

    所以治有從陰從陽。

    順治逆治之辨别。

    證有久衄暴衄。

    宜補宜瀉之懸殊。

    其齒衄。

    有陽明少陰及風熱之辨。

    但從闆齒出者為牙宣。

    屬陽明。

    齒動搖者為骨病。

    屬少陰。

     龈腫上壅者。

    少陽風熱也。

    耳衄則有肝腎二經之殊。

    但以常有不多不腫不疼者。

    為少陰之虛。

    暴出疼腫者。

    則厥陰經火也。

    眼衄亦屬厥陰。

    但以卒視無所見者為實火。

    常流血淚者。

    素患之風熱也。

    其有諸竅一齊湧出。

    多緣颠撲驟傷。

    或藥毒所緻。

    若因肝腎疲極。

    五髒内崩。

    多不可活。

    舌衄皆手厥陰心包之火旺。

    但以舌尖破碎者為虛火。

    脈大滿口者。

    挾龍雷之勢而上侮君主也。

    涎中見血為唾衄。

    足太陰經氣不約也。

    汗孔有血為肌衄。

    足陽明經氣不固也。

    如上諸衄。

    皆緣營氣之逆滿。

    衛氣之疏豁。

    不能固護而行清道。

    總無關乎髒氣也。

    其下行之血。

    見于魄門者。

    則以便前便後分遠近。

    近則大腸。

    遠則小腸也。

    以濺灑點滴分風濕。

    濺則風淫。

    滴則濕着也。

    以鮮紫清晦分陰陽。

    鮮則陽盛。

    晦則陽衰也。

    與腸之血。

    痔漏之血。

    婦人經癸胎産之血無異。

    雖由二腸。

     頗關經絡。

    是以随經下趨。

    各有不同。

    至于崩淋下脫。

    倒經上溢。

    雖下上之歧路攸分。

    然皆沖脈為病。

    而崩淋皆脾氣下陷。

    倒經則肝血上逆。

    以脾為身之津梁。

    沖為肝之血海。

    是皆關乎髒氣。

     更有肝脾受傷。

    血雖不下。

    而氣色痿黃。

    大便稠黑。

    乃蓄血之征驗。

    為患種種。

    難以悉陳。

    如内傷發黃。

    鼓脹喘滿。

    腹大青筋。

    及産後敗血流于經絡。

    皆蓄血緻病。

    但證有虛中挾實。

    治有補中寓瀉。

    從少從多之活法。

    貴乎臨病處裁。

    大抵血氣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

    溫則消而去之。

    此軒岐密旨。

    但世之名于醫者。

    一見血證。

    每以寒涼濟陰為務。

    其始非不應手。

    而取效于一時。

    屢發屢折。

    而既病之虛陽愈衰。

    必緻嘔逆喘乏。

    奪食洩瀉。

    尚以為藥力未逮。

    猛進苦寒。

    在陰不濟陽而上溢者尚為戈戟。

    況陽不統陰而亡脫者。

    尤為砒鸩。

    蓋因陽藥性暴。

    稍有不順。

    下咽立見其害。

    不若陰柔之性。

     至死不知其誤。

    而免旁人譏謗也。

    噫。

    醫之弊。

    僅為知己道。

    難為世俗言也。

     卷五 諸血門 衄血 (大衄舌衄齒衄耳衄眼衄肌衄) 衄者。

    血從經絡中滲出而行于清道也。

    傷寒衄血。

    責熱在表。

    有麻黃、越婢等法。

    雜病衄血。

     責熱在裡。

    經絡熱甚。

    陽氣壅重。

    迫血妄行而出于鼻。

    從無發散之理。

    若因七情喜怒。

    勞役過傷而緻者。

    無論是何經絡。

    并宜茅花煎湯。

    調止衄散。

    或四物加犀角、丹皮、沉香。

    六脈弦細而澀。

     按之空虛。

    色白不澤者。

    脫血也。

    此大寒證。

    理中湯加黃。

    六脈俱大。

    按之空虛。

    心動面赤。

     善驚上熱。

    乃手少陰心火旺。

    而上熏于肺脈也。

    三黃補血湯。

    實熱衄血。

    脈實大便秘者。

    犀角地黃湯加木香、大黃。

    衄血過多。

    屢服犀角地黃湯不止。

    此内虛寒而外假熱也。

    千金當歸湯。

    兼标本而治之。

    若至夜發。

    此因多汗。

    衛氣大虛。

    不能固其營血也。

    當歸補血湯。

    不效。

    加木香。

    更不效。

    必是血虛火旺。

    大劑保元湯。

    若誤用涼血藥。

    緻瘀熱内結。

    胸中作痛者。

    一味木香酒磨。

     頓服錢許立效。

    内傷勞役之人。

    喘嗽面赤。

    發熱頭痛而衄。

    此肺經氣虛。

    失護衛之職。

    緻心包火炎。

    經脈熱甚。

    故行清道。

    當歸補血湯加薄荷、荊芥。

    不應。

    補中益氣倍黃。

    慎不可用辛熱之藥。

    兼有風寒。

    小建中加蔥、豉。

    清道閉塞。

    流入胃脘。

    吐出清血。

    或衄血不盡。

    瘀積停留。

    緻面目痿黃。

    大便黑色者。

    犀角地黃湯。

    撲而衄不止。

    小烏沉湯調黑神散。

    伏暑而衄。

    五苓散加茅花。

    久衄不止。

     熱在下焦血分。

    六味丸加五味子作湯。

    不效。

    加童便。

    有先因衄血。

    衄止而變生諸證。

    或寒熱間作。

    或喘急無寐。

    病狀不一。

    漸成勞憊。

    當于虛損諸證詳之。

    曾病衄。

    後血因舊路。

    或一月三四衄。

    又有洗面即衄。

    日以為常。

    并宜止衄散。

    茅花煎湯調下。

    大衄不止。

    面浮腫者。

    蘇子降氣湯。

     使血随氣下。

    得力全在肉桂一味。

    久衄不已。

    須加氣藥。

    如木香、香附之類。

    蓋血無氣引。

    則血不歸經也。

    有頭風才發。

    則衄不止。

    用童便浸川芎一兩。

    童便制香附二兩。

    炙甘草半兩。

    共為末。

     每服三錢。

    清茶調下。

    間用搐鼻法。

     〔診〕衄血脈浮大數者。

    為邪伏于經。

    宜發汗。

    大而虛者。

    為脾虛不能統攝。

    宜補氣。

    小而數者。

    為陰虛火乘。

    宜攝火。

    弦澀為有瘀積。

    宜行滞。

    凡衄血之脈。

    數實或堅勁。

    或急疾不調。

    皆難治。

    久衄脈虛大。

    頭額痛甚。

    鼻流淡黃水者死。

     大衄大衄血者。

    口鼻俱出也。

    此積勞傷脾所緻。

    補中益氣倍黃、當歸。

    不應。

    歸脾湯加童便、藕節。

     舌衄舌上忽出血如線。

    先用蒲黃煎湯漱之。

    次用槐花炒研摻之。

    黃六一湯合生脈散服之。

     熱壅舌上出血如泉。

    用文蛤一味為散摻之。

    虛熱舌脹大。

    出血不止。

    生幹姜末、蒲黃末摻之。

     齒衄血從齒縫中或齒龈中出者。

    曰齒衄。

    又謂牙宣。

    有風壅。

    有腎虛。

    有胃火。

    風壅者。

     或齒龈微腫。

    或牽引作痛。

    消風散加犀角、連翹。

    外擦青鹽、本末。

    腎虛者。

    口不臭。

    齒浮動。

     齒縫中點滴而出。

    若隐隐作痛者。

    虛風襲入腎經。

    腎主骨。

    齒乃骨之餘也。

    宜鹽湯下小安腎丸。

     不痛。

    腎虛而有火也。

    六味丸加骨碎補。

    外用青鹽炒香附末擦之。

    胃熱者。

    牙疼而龈間出血如湧。

     齒不動搖。

    其人必好飲。

    或多啖炙爆所緻。

    口臭不可近。

    宜清胃散。

    甚者服調胃承氣湯。

     耳衄耳中出血為耳衄。

    兩關弦數。

    飲酒多怒人屬肝火。

    柴胡清肝散。

    尺脈弱或躁。

    屬陰虛。

     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

    更以龍骨燒灰。

    吹入即止。

     眼衄血從目出。

    乃積熱傷肝。

    或誤藥擾動陰血所緻。

    暴病發熱見此。

    栀子豉湯加犀角、秦皮、丹皮、赤芍。

    誤藥成壞病見之。

    雖用獨參、保元、生料六味。

    皆不可救。

     肌衄血從毛孔出者為肌衄。

    脈數。

    當歸補血湯。

    脈浮。

    黃建中湯。

    脈弱。

    保元湯。

    脈盛。

     當歸六黃湯。

    滑伯仁治一婦。

    體肥氣盛。

    因無子。

    常服暖子宮藥。

    積久火盛迫血。

    上行為衄。

    衄必升餘。

    醫者猶以為上實下虛。

    用丹劑鎮墜之。

    經雲。

    上者下之。

    今血氣俱盛。

    溢而上行。

    法當下導。

    奈何實實耶。

    即與桃核承氣三四下。

    瘀積既去。

    繼服既濟湯二十餘劑而愈。

     一膏粱過飲緻衄。

    醫曰。

    諸見血為熱。

    以清涼飲子投之即止。

    越數日其疾複作。

    又曰。

    藥不勝病故也。

    遂投黃連解毒湯。

    或止或作。

    易數醫。

    皆用苦寒之劑。

    向後飲食起居。

    漸不及初。

    肌寒而躁。

    言語無聲。

    口氣穢臭。

    其衄之餘波未絕。

    或曰。

    諸見血為熱。

    熱而寒。

    正理也。

    今不愈而反害之。

    何耶。

    蓋醫惟知見血為熱。

    而以苦寒攻之。

    不知苦寒專瀉脾土。

    脾土為人之本。

    火病而瀉其土。

    火未除而土已病。

    病則胃虛。

    虛則營氣不能滋榮百脈。

    元氣不循天度。

    氣随陰化。

    故聲不揚而肌寒也。

    惟當甘溫大補脾土。

    斯可向安矣。

     石頑治朱聖卿。

    鼻衄如崩。

    三日不止。

    較之向來所發之勢最劇。

    服犀角、地黃、芩、連、知、柏、石膏、山栀之屬轉盛。

    第四日邀餘診之。

    脈弦急如循刀刃。

    此陰火上乘。

    載血于上。

    得寒涼之藥。

    轉傷胃中清陽之氣。

    所以脈變弦緊。

    與生料六味加五味子作湯。

    另用肉桂末三錢。

    飛羅面糊。

    分三丸。

    用煎藥調下。

    甫入喉。

    其血頓止。

    少頃。

    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

    自此數年之患。

    絕不再發。

     卷五 諸血門 吐血 (嘔血唾血咳血咯血血溢九竅出血) 缪仲淳曰。

    吐血有三訣。

    宜行血。

    不宜止血。

    血不循經絡者。

    氣逆上壅也。

    行血則循經絡。

     不止自止。

    止之則血凝。

    血凝則發熱惡食。

    病日痼矣。

    宜補肝。

    不宜伐肝。

    經曰。

    五髒者。

    藏精氣而不瀉者也。

    肝主藏血。

    吐血者。

    肝失其職也。

    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

    伐肝則肝虛不能藏血。

    血愈不止矣。

    宜降氣。

    不宜降火。

    氣有餘便是火。

    氣降則火降。

    火降則氣不上升。

    血随氣行。

     無溢出上竅之患矣。

    降火必用寒涼之劑。

    反傷胃氣。

    胃氣傷。

    則脾不能統血。

    血愈不能歸經矣。

     今之療吐血者。

    大患有二。

    一則專用寒涼之味。

    如芩、連、山栀、四物、知、柏之類。

    往往傷脾作瀉。

    以緻不救。

    一則專用人參。

    肺熱還傷肺。

    咳嗽愈甚。

    亦有用參而愈者。

    此是氣虛喘嗽。

    氣屬陽。

    不由陰虛火熾所緻。

    然亦百中一二也。

    劉默生曰。

    吐血一證。

    人惟知氣逆血溢。

    火升血泛。

     不知血在髒腑。

    另有膈膜隔定。

    其血不能滲溢。

    夫膈膜者。

    極薄極脆。

    凡有所傷則破。

    破則血溢于上矣。

    故有陽絡傷則血上溢。

    陰絡傷則血下滲。

    已傷之膜。

    若有複傷。

    其吐必多。

    膈膜雖傷。

     傷處有瘀血凝定。

    血來則緩。

    若陰火驟沖破瘀積之血。

    血來如潮之上湧。

    自覺瀝瀝有聲。

    彼時喘息不定。

    面赤如醉。

    煩躁不甯。

    心神昏亂。

    一皆龍雷之勢。

    脈亦急疾難憑。

    少頃火退神清。

    面白氣平。

    血亦漸止。

    方可診切。

    用藥須乘此時。

    瘀積蕩盡。

    緩緩清理。

    徐徐調補。

    然不可驟壅。

    亦不可用耗氣之藥。

    悉知此義。

    治血有本矣。

    吐血者。

    一吐則傾盆盈碗。

    或鮮散中兼紫黑大塊。

    吐後不即凝結。

    蓋吐血出于胃。

    胃為水谷之海。

    多氣多血。

    所以吐多而不即凝。

    以中雜水谷之氣也。

    皆勞力内傷中氣而得。

    亦有醉飽接内而緻者。

    治法。

    不可驟止。

    止則使敗血留積。

    為瘀血之根。

    不時舉發。

    為害非輕。

    亦不宜峻攻。

    複傷其血。

    隻宜清理胃氣以安其血。

    如犀角地黃湯。

    随證加桃仁、茜根、橘紅、木香、大黃、童便之屬。

    吐久不止。

    内虛寒而外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