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經指南
關燈
小
中
大
冬養陰也。
呼吸補瀉補瀉者,言呼吸出内以為其法。
然補之時,從衛取氣也。
取者,言其有也。
《素問》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
外别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内針,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适而自護。
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阖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也,置其氣而不用也。
故《素問》曰:吸則内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有。
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
若陽氣不足,而陰血有餘者,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以此則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患咳嗽一聲,得入腠理。
複令病患吹氣一口,随吹下針,至六七分,腎肝之部,停針。
徐徐良久複退針一豆許,乃撚針,問病患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患吸氣内針,撚針,使氣下行至病所。
卻外撚針,使氣上行,直達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撚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夫病後熱者,治之以寒也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腸之分,後得氣推内至陰之分。
複令病患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患自覺清涼矣。
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後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複令病患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患自覺知暖矣。
生成數法(生五加)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患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
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患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髒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手指補瀉經雲: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内,而在乎手指何謂也。
故動、搖、進、退、搓、盤、彈、撚、循、扪、攝、按、爪、切者是也。
今略備于後:動:動者,如氣不行,将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
治寒而裡卧針,根據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盤者,為如針腹部,于穴内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
彈:彈者,凡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
如瀉,不可用也。
撚:撚者,以手撚針也。
務要識乎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内,慎記耳。
循:循者,凡下針于屬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是也。
經雲: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扪:扪者,凡補時,用手扪閉其穴是也。
攝:攝者,下針如氣澀滞,随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按者,以手撚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針,有準也。
切: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迎随補瀉經雲: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此實母瀉子之法,非隻刺一經而已。
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
五髒皆仿此而行之。
夫婦配合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幹,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幹,故陰陽者氣血也。
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
經雲: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故陰日雖遇陽時,刺陰幹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随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故陰幹是也。
故陽日雖遇陰時,刺陽幹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随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故陽幹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
古法流注 經雲: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太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注還于手太陰。
如環無端,周流不息,晝夜行流,與天同度。
此法如氣血所王之經絡,于一經中井荥俞經合,迎随而補瀉之。
亦用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是也。
雜忌法 雜忌法有數端。
經雲: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于至巧;氣血羸劣者,不可刺;久病笃危者,不可刺;大寒大熱、大風大雨、大饑大飽、大醉大勞,皆不可刺。
然大寒無刺,令病患于無風暖室中,啜以粥食,飲以醪酪,令病患無畏寒氣,候氣血調勻,然後可刺。
如此刺之,無疾不愈。
餘皆仿此而行之。
經雲: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混混之脈,無刺之熱,此之謂也。
針灸避忌太一之圖序 經曰: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始居于葉蟄之宮。
從其宮數所在,日徙一處,至九日複一。
常如是無已,周而複始,此乃太一日遊之法也。
其旨甚明,别無所隐。
奈行針之士,無有知者,縱有知者,秘而不傳,緻使聖人之法,罕行于世,良可歎也。
仆雖非醫流,平昔嘗留心于醫,言之聞之徹知其詳。
知而不述豈仁乎?辄以短見,遂将逐節太一所直之日,編次成圖。
其圖如目,入節得主之日,從其宮至所在之處,首一終九,日徙一宮,至九日複反于一。
周而複始,如是次而行之。
計每宮各得五日,九之則一節之日悉備。
今一一條次,備細具于逐宮之内,使觀者臨圖,即見逐節太一所直之日在何宮内,乃知人之身體所忌之處,庶得行針之士,知而避之,俾人無忤犯太一之兇,此仆之本意也。
仆誠非沽名者,以年齒衰朽,恐身殁之後,聖人之法湮沒于世,故編此圖,發明厥旨,命工镌石傳其不朽,貴得其造與時偕行焉,覽者勿以自炫見謂。
曾人走丙子歲上元日,平水閉邪叟述。
冬至葉蟄宮說 冬至葉蟄宮圖按周身立法,取九宮方位。
離為上部,中州為中部,坎為下部,巽坤為二肩兌為左右脅,幹艮為左右二足。
太一遊至處,禁忌針灸。
(若起葉蟄宮,取冬至一日為首,他皆仿此。
) 太一血忌之圖 經曰: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醜;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其日戊辰、己巳;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尾于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藏應州,其大概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巳。
凡此九者,善候入正,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疾病瘡腫欲治,無以其所直之日刺之,是謂天忌日。
附:針灸雜說 月内人神所在之圖(新添逐日辰忌) 一日在足大指厥陰分,刺之跗腫。
二日在足外踝少陽分,刺之經筋緩。
三日在股内少陰分,刺之少腹痛。
四日在腰太陽分,刺之腰偻無力。
五日在口太陰分,
呼吸補瀉補瀉者,言呼吸出内以為其法。
然補之時,從衛取氣也。
取者,言其有也。
《素問》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
外别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内針,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适而自護。
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阖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也,置其氣而不用也。
故《素問》曰:吸則内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有。
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
若陽氣不足,而陰血有餘者,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以此則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患咳嗽一聲,得入腠理。
複令病患吹氣一口,随吹下針,至六七分,腎肝之部,停針。
徐徐良久複退針一豆許,乃撚針,問病患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患吸氣内針,撚針,使氣下行至病所。
卻外撚針,使氣上行,直達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撚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夫病後熱者,治之以寒也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腸之分,後得氣推内至陰之分。
複令病患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患自覺清涼矣。
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後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複令病患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患自覺知暖矣。
生成數法(生五加)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患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
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患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髒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手指補瀉經雲: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内,而在乎手指何謂也。
故動、搖、進、退、搓、盤、彈、撚、循、扪、攝、按、爪、切者是也。
今略備于後:動:動者,如氣不行,将針伸提而已。
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
治寒而裡卧針,根據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盤者,為如針腹部,于穴内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是也。
彈:彈者,凡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
如瀉,不可用也。
撚:撚者,以手撚針也。
務要識乎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内,慎記耳。
循:循者,凡下針于屬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是也。
經雲: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扪:扪者,凡補時,用手扪閉其穴是也。
攝:攝者,下針如氣澀滞,随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按者,以手撚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針,有準也。
切: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迎随補瀉經雲: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此實母瀉子之法,非隻刺一經而已。
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
五髒皆仿此而行之。
夫婦配合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幹,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幹,故陰陽者氣血也。
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
經雲: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故陰日雖遇陽時,刺陰幹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随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故陰幹是也。
故陽日雖遇陰時,刺陽幹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随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故陽幹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
古法流注 經雲: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太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注還于手太陰。
如環無端,周流不息,晝夜行流,與天同度。
此法如氣血所王之經絡,于一經中井荥俞經合,迎随而補瀉之。
亦用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是也。
雜忌法 雜忌法有數端。
經雲: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于至巧;氣血羸劣者,不可刺;久病笃危者,不可刺;大寒大熱、大風大雨、大饑大飽、大醉大勞,皆不可刺。
然大寒無刺,令病患于無風暖室中,啜以粥食,飲以醪酪,令病患無畏寒氣,候氣血調勻,然後可刺。
如此刺之,無疾不愈。
餘皆仿此而行之。
經雲: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混混之脈,無刺之熱,此之謂也。
針灸避忌太一之圖序 經曰: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始居于葉蟄之宮。
從其宮數所在,日徙一處,至九日複一。
常如是無已,周而複始,此乃太一日遊之法也。
其旨甚明,别無所隐。
奈行針之士,無有知者,縱有知者,秘而不傳,緻使聖人之法,罕行于世,良可歎也。
仆雖非醫流,平昔嘗留心于醫,言之聞之徹知其詳。
知而不述豈仁乎?辄以短見,遂将逐節太一所直之日,編次成圖。
其圖如目,入節得主之日,從其宮至所在之處,首一終九,日徙一宮,至九日複反于一。
周而複始,如是次而行之。
計每宮各得五日,九之則一節之日悉備。
今一一條次,備細具于逐宮之内,使觀者臨圖,即見逐節太一所直之日在何宮内,乃知人之身體所忌之處,庶得行針之士,知而避之,俾人無忤犯太一之兇,此仆之本意也。
仆誠非沽名者,以年齒衰朽,恐身殁之後,聖人之法湮沒于世,故編此圖,發明厥旨,命工镌石傳其不朽,貴得其造與時偕行焉,覽者勿以自炫見謂。
曾人走丙子歲上元日,平水閉邪叟述。
冬至葉蟄宮說 冬至葉蟄宮圖按周身立法,取九宮方位。
離為上部,中州為中部,坎為下部,巽坤為二肩兌為左右脅,幹艮為左右二足。
太一遊至處,禁忌針灸。
(若起葉蟄宮,取冬至一日為首,他皆仿此。
) 太一血忌之圖 經曰: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醜;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其日戊辰、己巳;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尾于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藏應州,其大概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巳。
凡此九者,善候入正,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疾病瘡腫欲治,無以其所直之日刺之,是謂天忌日。
附:針灸雜說 月内人神所在之圖(新添逐日辰忌) 一日在足大指厥陰分,刺之跗腫。
二日在足外踝少陽分,刺之經筋緩。
三日在股内少陰分,刺之少腹痛。
四日在腰太陽分,刺之腰偻無力。
五日在口太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