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雜病
關燈
小
中
大
(有補遺)胎寒者。
胎有寒而下地複感寒。
于半日一日内通面皆青如靛染。
口不吮乳。
四肢必冷。
先有啼聲。
後複不啼而昏迷者是也。
觀兒兩眼鼻準無黃色。
口不吹噓。
定是胎寒。
先于向導威靈二穴對拿緊。
并将昆侖穴拿緊。
其聲稍出。
即用元宵燈火十五焦斷之(法見前)或聲不出。
亦用此穴。
則聲必出。
乳必吸青色必漸退矣。
然此症須防作吐。
胎寒者。
髒腑皆寒。
胃寒不能納故必吐。
用人參(一分)桔梗(一錢)白術霍香(各五分)水煎服。
自愈。
亦有發于二三日之間(者胎)有寒而外無感冒也。
胎熱者。
面色深紅而燥。
如滿口熱氣。
或舌腫而紅紫目内紅赤。
或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此皆胎熱也。
如牙龈腫硬不能吸乳。
用銀簪于牙上下合骨處刺破出血乳自能吸。
随用連翹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胎驚風驚與風。
名異而症同。
小兒初生。
面青口噤。
手足抽掣身熱背強。
是胎驚風症也。
若目直竄視最為難治。
宜先拿精威二穴。
并昆侖穴。
少頃即曲兒小指重揉外勞宮。
随用元宵燈火定之臍風嬰兒出世。
剪落臍帶時。
風由臍入腹。
風性急速。
三朝之内便見。
七朝之外則非是矣。
臍風初發。
吸乳必較前稍松。
兩眼角挨眉心處忽有黃色。
宜急治之,治之最易。
黃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漿。
治之稍難。
口不撮而微有吹噓猶可治也。
至唇口收束鎖緊舌頭強直。
不治矣。
一見眼角及人中有黃色。
而唇不撮累者。
曲兒小指揉外勞宮。
即用燈火于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手少商各穴一焦。
臍輪六焦。
未落帶于帶口火燃。
既落帶。
于落處一焦。
共十三焦風便止而黃即退矣。
急驚風小兒急驚。
因聞大聲。
或驚而發搐。
搐止如故。
此熱生于心。
身熱。
面赤。
引飲。
口中氣熱。
二便黃赤。
甚則發搐蓋熱甚生風。
陽盛而陰虛也。
宜利驚丸。
身熱而不抽昏迷無知。
是心熱也。
治宜用半夏。
陳皮桔梗。
甘草連翹。
木通。
各等分。
煎服。
利驚丸天竹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為末。
蜜丸豌豆大。
每歲服一丸。
薄荷湯下。
慢驚(一名慢症)小兒慢驚或因病後藥餌傷損脾胃或由汁久亡陰。
吐久傷胃。
瀉久絕脾而成。
故曰慢脾之症。
其候昏睡露睛。
兩目無神而多漂泥。
咽喉有牽踞之聲。
四肢厥冷螈。
大便瀉青。
而小便清利。
此脾虛也。
有見兒眼翻手掣握拳。
形狀似驚。
以驚名之。
即或推或拿。
或火。
亦無驚可療。
無風可祛。
無痰可除。
無熱可解。
其實惟脾間枯痰。
虛熱往來耳。
治宜六君子湯之類發搐驚痫發搐。
男則目左視無聲。
右視有聲。
女則右視無聲左視有聲。
相勝故也。
男則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
于外為逆。
女則叉入食指中為逆于外為順。
胎有寒而下地複感寒。
于半日一日内通面皆青如靛染。
口不吮乳。
四肢必冷。
先有啼聲。
後複不啼而昏迷者是也。
觀兒兩眼鼻準無黃色。
口不吹噓。
定是胎寒。
先于向導威靈二穴對拿緊。
并将昆侖穴拿緊。
其聲稍出。
即用元宵燈火十五焦斷之(法見前)或聲不出。
亦用此穴。
則聲必出。
乳必吸青色必漸退矣。
然此症須防作吐。
胎寒者。
髒腑皆寒。
胃寒不能納故必吐。
用人參(一分)桔梗(一錢)白術霍香(各五分)水煎服。
自愈。
亦有發于二三日之間(者胎)有寒而外無感冒也。
胎熱者。
面色深紅而燥。
如滿口熱氣。
或舌腫而紅紫目内紅赤。
或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此皆胎熱也。
如牙龈腫硬不能吸乳。
用銀簪于牙上下合骨處刺破出血乳自能吸。
随用連翹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胎驚風驚與風。
名異而症同。
小兒初生。
面青口噤。
手足抽掣身熱背強。
是胎驚風症也。
若目直竄視最為難治。
宜先拿精威二穴。
并昆侖穴。
少頃即曲兒小指重揉外勞宮。
随用元宵燈火定之臍風嬰兒出世。
剪落臍帶時。
風由臍入腹。
風性急速。
三朝之内便見。
七朝之外則非是矣。
臍風初發。
吸乳必較前稍松。
兩眼角挨眉心處忽有黃色。
宜急治之,治之最易。
黃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漿。
治之稍難。
口不撮而微有吹噓猶可治也。
至唇口收束鎖緊舌頭強直。
不治矣。
一見眼角及人中有黃色。
而唇不撮累者。
曲兒小指揉外勞宮。
即用燈火于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手少商各穴一焦。
臍輪六焦。
未落帶于帶口火燃。
既落帶。
于落處一焦。
共十三焦風便止而黃即退矣。
急驚風小兒急驚。
因聞大聲。
或驚而發搐。
搐止如故。
此熱生于心。
身熱。
面赤。
引飲。
口中氣熱。
二便黃赤。
甚則發搐蓋熱甚生風。
陽盛而陰虛也。
宜利驚丸。
身熱而不抽昏迷無知。
是心熱也。
治宜用半夏。
陳皮桔梗。
甘草連翹。
木通。
各等分。
煎服。
利驚丸天竹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為末。
蜜丸豌豆大。
每歲服一丸。
薄荷湯下。
慢驚(一名慢症)小兒慢驚或因病後藥餌傷損脾胃或由汁久亡陰。
吐久傷胃。
瀉久絕脾而成。
故曰慢脾之症。
其候昏睡露睛。
兩目無神而多漂泥。
咽喉有牽踞之聲。
四肢厥冷螈。
大便瀉青。
而小便清利。
此脾虛也。
有見兒眼翻手掣握拳。
形狀似驚。
以驚名之。
即或推或拿。
或火。
亦無驚可療。
無風可祛。
無痰可除。
無熱可解。
其實惟脾間枯痰。
虛熱往來耳。
治宜六君子湯之類發搐驚痫發搐。
男則目左視無聲。
右視有聲。
女則右視無聲左視有聲。
相勝故也。
男則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
于外為逆。
女則叉入食指中為逆于外為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