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熱病篇

關燈


    真陰自複矣。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腎經之病。

    故當用鋒針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

    其不食者。

    陰邪盛也。

    齧齒。

    耳青皆為腎病腎屬水。

    其合在骨。

    故但求之于骨。

    即所以求于腎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當補。

    脾氣之肉分。

    則土能勝水。

    而腎邪可平矣。

    )熱病不知所痛。

    耳聾不能自收口幹陽熱甚陰頗寒者。

    (陰勝之時)熱在髓死不可治熱病頭痛颞目螈脈痛。

    (足少陽脈連目脈抽掣而痛。

    )善衄。

    (鼻血)厥熱病也。

    (熱逆于上。

    )取之以第三針。

    (針也)視有餘不足。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

    (脾胃二經之俞太白陷谷)及下諸指間。

    (又如膀胱束骨。

    膽臨泣。

    詳在後。

    )索氣于胃胳得氣也。

    (胳當作絡。

    陽明之絡曰豐隆,别走太陰故取此可以得氣。

    )熱病挾臍急痛。

    (腎經所行)胸脅滿。

    (脾經所行。

    )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

    針嗌裡。

    (少陰太陰之脈俱上絡咽嗌。

    即下支所謂廉泉也。

    )熱病而汗且出。

     及脈順。

    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

    瀉之則熱去。

    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橫脈。

    (三陰交。

    )以止之。

    (寒熱病篇。

    臂太陰可汗出一節當參看。

    )熱病已得汗。

    而脈尚躁盛。

     此陰脈之極也。

    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

    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

    此陽脈之極也。

    死脈盛躁。

    得汗。

    靜者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汗不出。

    大顴發赤。

    哕者。

    死。

    (汗不得出。

    面戴陽者。

    皆陰不足也。

    歲屬邪犯陽明胃虛甚也)二曰洩而腹滿甚者。

    死。

    (脾衰)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

    死。

    (目不明。

    髒腑之精氣竭也。

    熱不已。

    表裡之陰氣竭也。

    )四曰老人嬰熱而腹滿者。

    死。

    (邪傷脾藏也。

    )五曰汗不出。

    嘔下血者。

    死(邪盛陰傷也。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

    死。

    (心肝脾腎之脈皆系于舌本。

    舌本爛。

    加之熱不已。

    三陰俱損也)七曰咳而衄。

    (邪在肺。

    )汗不出。

    (或)出不至足者死。

    (真陰潰竭也。

    )八曰髓熱者。

    死。

    (邪入最深。

     乃為髓熱腎氣敗竭也。

    )九曰熱而痙者死。

    (熱極生風)腰折螈。

    (抽掣)齒噤也。

    (牙關不開曰噤。

    切齒。

    曰。

    皆痙之謂也。

    ○音解。

    )所謂五十九刺者。

    兩手外内側各三。

    凡十二。

    (六經井穴。

    )五指間各一。

    凡八。

    足亦如是。

    (此言。

    本節之後各一穴也。

    如手經則太陽之後。

    少陽之中渚。

    陽明之三間。

    少陰之少府。

    左右共八也。

    足亦如是者。

    太陽之束骨。

    少陽之臨泣。

    陽明之陷谷。

    太陰之太白。

    左右又共八穴也)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

    凡六。

    (五處承光通天。

    )更入發三寸邊五。

    凡十。

    (自上星之次向後。

    去中三寸兩邊各五。

    即足少陽之臨泣目窗正營。

    承靈腦空。

    左右共十穴也)耳前後。

    口下者各一。

    (聽會完骨承漿。

    共五穴)項中一。

    (啞門)凡六巅上一。

    (百會)囟會一。

    發際一。

    (前發際神庭後發際風府。

    凡二。

    )廉泉一。

    風池二。

    天柱二。

    (按此篇熱病五十九俞。

    與素問水熱穴論熱病五十九俞惟十八穴相合。

    其餘皆異。

    然本篇所言者。

    多在四肢。

    蓋以瀉熱之本也。

    水熱穴論所言者。

    多随邪之所在。

    蓋以瀉熱之标也當總求二篇之義。

    各随其宜而取用之。

    )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陰大指之端。

    (隐白)寒則留之。

    熱則疾之。

    氣下乃止。

    心疝暴痛。

     取足廉痛不可及頭。

    取(關沖)目中赤痛。

    從内始取之陰跷。

    (照海穴)癃。

    取之陰跷。

    及三毛上。

    (肝經大敦。

    )及血絡出血。

    (腎與膀胱為表裡肝經行于少腹故當取此二經。

    若其有血絡者皆刺出血。

    )男子如蠱。

    女子如。

    身體腰脊如解。

    不欲飲食。

    先取湧泉見血。

    視跗上盛者。

    盡見血也。

    (蠱。

    如犯蠱毒脹悶也。

    馬注。

    疑當作疽類經注當作胎。

    如蠱如胎無是病而形相似也,身體腰脊如解。

    倦散不收也。

    跗上足面也。

    以陽明經為言。

    凡其盛者。

    皆當刺出其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