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熱病篇
關燈
小
中
大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巨針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複也。
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痱亦風屬猶言廢也。
上節言身偏不用而痛。
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
此偏枯。
痱病之辨也。
○痱。
肥沸二音。
)智亂不甚。
其言微知可治。
(其言微有知者。
神氣未為全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神失則無能為矣。
)病先起于陽。
後入于陰者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
(當刺其表也。
若病始于陰直中髒也。
多不可治。
故不複言之。
)風痙。
(強直也。
)身反折。
(反張向後此風症在膀胱經也。
)先取足太陽及中。
(京骨。
及委中。
)及血絡出血。
(又刺浮淺之絡。
皆出其血。
)中有寒。
取三裡(若中氣有寒。
當取足陽明之三裡溫補胃氣而風寒可除也。
○此節本在後。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
人迎躁者。
(病在三陽。
)取之諸陽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瀉陽邪之實。
仍補三陰之不足也。
五十九刺法如下文。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
不汗出則洩。
所謂勿刺者。
有死征也。
(陽症得陰脈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
當急取之。
雖不汗出。
則邪亦從而洩矣。
此言勿刺者。
以其脈症相反有死征也。
下文皆然)熱病七日八日。
脈口動喘。
而弦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淺刺手大指間(少商穴○弦一本作短。
)熱病七日八日。
脈微小。
(正氣虛也。
)病者溲血。
口中幹。
(傷其陰也。
)一日半而死。
脈代者。
一日死。
(脈要精微論吳氏注。
五來一止。
七來一止。
曰代脈)熱病已得汗出。
而脈尚躁。
(氣)喘。
且複熱。
勿刺其膚。
(刺則重傷其氣)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
脈不躁。
躁不散數。
後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脈躁盛。
為将汗之兆。
入熱病七日八日而脈猶不躁即有躁意。
而力不散大。
至不數疾皆正氣衰微。
不能鼓動。
故當再俟三日。
庶得有汗若三日不汗。
又逾四日。
陰陽不應期當死也。
凡若此者。
既不得汗。
其氣必虛故勿為膚腠之刺。
)熱病先膚痛。
窒鼻。
充面。
取之皮。
以第一針五十九。
(邪在膚腠。
肺經病也。
當用針以刺五十九穴之皮部。
)苛疹鼻。
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
火者心也。
(苛疥也轸當作疹鼻上生疹。
皆屬于肺。
求之于皮。
即所以求于肺也屬邪火爍金。
治肺不應故瀉心火以洩熱。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
煩。
幹唇口嗌。
取之脈。
以第一針五十九。
膚脹口幹。
寒汗出。
索脈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澀燥澀也。
倚身無力也。
兼之熱而煩悶唇口與嗌俱幹者。
邪在血脈。
心經病也。
故當用針以刺五十九穴之脈分。
膚脹口幹令汗出。
亦皆脈病。
求之于脈即所以求于心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求之于水。
水旺足以制火。
而心熱自退矣。
)熱病嗌幹多飲善驚。
卧不能起。
取之膚肉。
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青。
索肉于脾。
不得。
索之木。
木者肝也。
(邪在膚肉脾經病也。
當用員利針以刺五十九穴之肉。
分也,若目青者。
木氣乘土。
亦為脾病。
求之于肉即所以求于脾也。
如刺此而不得。
效則當補。
其肝木。
木能勝土而脾熱當自平矣。
)熱病面青。
(肝色。
)腦痛。
(厥陰肝經與督脈會于巅。
)手足躁。
(木病在四未。
)取之筋間。
(筋結之間。
)以第四針于四逆。
(用鋒針瀉其四逆等症。
)筋。
(足不能行。
)目浸。
(淚出不收。
)索筋于肝不得。
索之金金者肺也。
(此皆肝病。
其合在筋。
故但求之于筋。
即所以求于肝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補其肺金。
金能勝木。
而肝熱可平矣。
)熱病數驚。
螈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
(鋒針)急瀉有餘者癫疾毛發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此皆心經病也。
若陽極陰虛而病癫疾發為血餘。
故毛發亦去。
心主血脈。
求之于血即所以求于心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
當補腎水以制火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巨針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複也。
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痱亦風屬猶言廢也。
上節言身偏不用而痛。
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
此偏枯。
痱病之辨也。
○痱。
肥沸二音。
)智亂不甚。
其言微知可治。
(其言微有知者。
神氣未為全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神失則無能為矣。
)病先起于陽。
後入于陰者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
(當刺其表也。
若病始于陰直中髒也。
多不可治。
故不複言之。
)風痙。
(強直也。
)身反折。
(反張向後此風症在膀胱經也。
)先取足太陽及中。
(京骨。
及委中。
)及血絡出血。
(又刺浮淺之絡。
皆出其血。
)中有寒。
取三裡(若中氣有寒。
當取足陽明之三裡溫補胃氣而風寒可除也。
○此節本在後。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
人迎躁者。
(病在三陽。
)取之諸陽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瀉陽邪之實。
仍補三陰之不足也。
五十九刺法如下文。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
不汗出則洩。
所謂勿刺者。
有死征也。
(陽症得陰脈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
當急取之。
雖不汗出。
則邪亦從而洩矣。
此言勿刺者。
以其脈症相反有死征也。
下文皆然)熱病七日八日。
脈口動喘。
而弦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淺刺手大指間(少商穴○弦一本作短。
)熱病七日八日。
脈微小。
(正氣虛也。
)病者溲血。
口中幹。
(傷其陰也。
)一日半而死。
脈代者。
一日死。
(脈要精微論吳氏注。
五來一止。
七來一止。
曰代脈)熱病已得汗出。
而脈尚躁。
(氣)喘。
且複熱。
勿刺其膚。
(刺則重傷其氣)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
脈不躁。
躁不散數。
後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脈躁盛。
為将汗之兆。
入熱病七日八日而脈猶不躁即有躁意。
而力不散大。
至不數疾皆正氣衰微。
不能鼓動。
故當再俟三日。
庶得有汗若三日不汗。
又逾四日。
陰陽不應期當死也。
凡若此者。
既不得汗。
其氣必虛故勿為膚腠之刺。
)熱病先膚痛。
窒鼻。
充面。
取之皮。
以第一針五十九。
(邪在膚腠。
肺經病也。
當用針以刺五十九穴之皮部。
)苛疹鼻。
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
火者心也。
(苛疥也轸當作疹鼻上生疹。
皆屬于肺。
求之于皮。
即所以求于肺也屬邪火爍金。
治肺不應故瀉心火以洩熱。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
煩。
幹唇口嗌。
取之脈。
以第一針五十九。
膚脹口幹。
寒汗出。
索脈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澀燥澀也。
倚身無力也。
兼之熱而煩悶唇口與嗌俱幹者。
邪在血脈。
心經病也。
故當用針以刺五十九穴之脈分。
膚脹口幹令汗出。
亦皆脈病。
求之于脈即所以求于心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求之于水。
水旺足以制火。
而心熱自退矣。
)熱病嗌幹多飲善驚。
卧不能起。
取之膚肉。
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青。
索肉于脾。
不得。
索之木。
木者肝也。
(邪在膚肉脾經病也。
當用員利針以刺五十九穴之肉。
分也,若目青者。
木氣乘土。
亦為脾病。
求之于肉即所以求于脾也。
如刺此而不得。
效則當補。
其肝木。
木能勝土而脾熱當自平矣。
)熱病面青。
(肝色。
)腦痛。
(厥陰肝經與督脈會于巅。
)手足躁。
(木病在四未。
)取之筋間。
(筋結之間。
)以第四針于四逆。
(用鋒針瀉其四逆等症。
)筋。
(足不能行。
)目浸。
(淚出不收。
)索筋于肝不得。
索之金金者肺也。
(此皆肝病。
其合在筋。
故但求之于筋。
即所以求于肝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補其肺金。
金能勝木。
而肝熱可平矣。
)熱病數驚。
螈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
(鋒針)急瀉有餘者癫疾毛發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此皆心經病也。
若陽極陰虛而病癫疾發為血餘。
故毛發亦去。
心主血脈。
求之于血即所以求于心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
當補腎水以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