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少氣。
三焦俞随。
(又見勞。
)又胃管百壯。
(至千壯佳。
)小腸俞、主三焦寒熱。
(如灸腎法。
)随年。
又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
寒熱赤洩洞痢。
腰脊痛。
又小帶下。
五十壯。
四肢寒熱。
腰疼不得俯仰。
身黃腹滿。
食嘔。
舌根直。
灸脾俞并椎三穴。
各七壯。
盜汗寒熱惡寒。
肺俞随年壯。
針五分。
又陰都百壯。
多汗寒熱。
玉枕五十。
(千翼)湧泉、主身體腰脊如解。
(見 針灸資生經第七 腹寒熱氣 (冷氣又見勞) 行間、主腹痛而熱。
(千)中極、主腹中熱。
(并見腹痛。
)五髒熱。
及身體熱。
脈弦急着身熱。
(腹痛。
)凡腹中熱。
喜渴涎出。
是蛔也。
手持之。
勿令得移。
以針刺中管。
(亦不可容易針。
)氣沖、主腹中大熱不安。
(見腹脹。
)關元、主寒氣入腹。
久冷、灸天樞百壯。
(見瘕。
)陰陵泉、(見水腫。
)三陰交、(見癖。
)治腹寒。
隐白、療腹中寒熱。
下廉、療熱風冷痹。
上關等、主寒熱(千見螈癫。
)飛揚等、治寒熱。
(銅各見癫疾。
)啞門等、治寒熱。
(見螈。
) 少沖、治乍寒乍熱。
(見傷寒。
)岐伯雲、但是積冷虛乏病。
皆宜灸關元。
(明下)三裡、療髒腑久積冷氣。
心腹脹滿。
天樞、療久積冷氣。
繞臍切痛。
時上沖心。
(銅同。
)中極、療冷氣。
(見積聚。
)漏谷、(見癖。
)會陽、治冷氣。
(銅見洩瀉。
)下管、治六腑氣寒。
不嗜食。
氣海、治冷氣上沖心。
隐白、主腹中寒冷氣。
脹滿。
(千)太沖、主上氣冷發。
腹中雷鳴。
(見上氣。
)結氣寒冷。
灸太倉百壯。
(見結氣。
)凡臍下絞痛。
流入陰中。
發作無時。
此冷氣。
灸關元百壯。
商丘、主心下寒。
(見腹滿。
)鸠尾、少沖、商丘、主心寒。
冷氣上。
灸龍颔百壯。
(并心痛。
)陽交、主寒厥驚狂。
沖門、治腹寒氣滿。
(銅見積聚。
) 千金翼雲、五勞六極。
複生七傷。
變生七氣。
積聚堅牢如杯。
留在腹内。
心痛煩冤。
不食。
時來時去。
發作無常。
寒氣為病。
則吐逆心滿。
熱氣為病。
則恍惚悶亂。
長如眩冒。
又複失精雲雲。
宜服局方七氣湯。
若冷氣忽作。
藥灸不及。
隻用火針微刺諸穴與疼處。
須臾即定。
神效。
針灸資生經第七 身寒痹 (濕痹不仁又見手足痹不仁) 鬲俞、(明同。
)治身常濕。
(銅見癖。
)豐隆、主身濕。
(千)曲池、列缺、主身。
時時寒。
中封、主痿厥。
身體不仁。
少氣濕重。
合陽、主膝股重。
漏谷、主久濕痹不能行。
銅雲、不能久立。
懸鐘、主濕痹不腫。
髀筋急胫痛。
絕骨、主髀軀痛。
膝胫骨搖。
酸痹不仁。
筋縮。
諸節酸折。
臨泣、主身痹。
洗淅振寒。
商丘、主骨痹煩滿。
凡身體不仁。
先取京骨。
後取中封、絕骨。
皆瀉之。
中封、主痿厥。
身體不仁。
少氣濕重。
膝腫。
風市、主緩縱痿痹。
腸疼冷不仁。
中渎、主寒氣在分肉間痛。
苦痹不仁。
陽關、主膝外廉痛。
不可屈伸。
胫痹不仁。
絕骨、主酸痹不仁。
又主身重。
(見上。
)環跳、治冷風濕痹。
(銅見腰痛。
)條口、(見膝痛。
)治濕痹。
下、治寒濕内。
(見月事。
)委中、療風濕痹。
(明見腳弱。
)下廉、療偏風熱風冷痹不遂。
風濕痹。
灸瘡瘥。
冷痹即已。
魚際、療痹走胸背。
(明見寒熱。
銅同。
) 治冷痹胫膝疼。
腰腳攣急。
足冷氣上。
不能久立。
有時厭厭嗜卧。
手足沉重。
日覺羸瘦名複連病。
令人極無情地。
常愁不樂。
健忘嗔喜。
有如此候。
即當灸懸鐘絕骨随年。
一灸即愈。
不得再灸也。
若年月久更發。
根據法更灸。
若意便欲多者。
七日外更七壯。
(千翼)虛損論曰:疾之所起。
生自五勞。
五勞既用。
二髒先損。
心腎受邪。
即生六極。
一曰氣極。
氣極令。
五髒不足。
外受邪氣。
多寒濕痹雲雲。
又曰:五勞六極七傷。
七氣積聚。
變為病者。
甚則令人得大風緩急濕痹不仁。
偏枯筋縮。
四肢拘攣。
令人無子雲雲。
針灸資生經第七 自汗 (傷寒自汗盜汗) 玉枕、(見目痛。
)療多汗。
(明)鬲俞、(見痰。
)療汗出。
陰跷、療女人汗出。
(事。
)陰跷等、(見腹痛。
)主汗出。
(千)飛揚、湧泉、颔厭、後頂、主頸項疼。
曆節汗出。
昆侖、主瘧多汗。
(千)然谷、主溫瘧汗出。
複溜、治骨寒熱。
汗注不止。
(銅) 大敦、治心痛汗出。
(見卒疝。
)缺盆、治汗出。
(見瘰。
)中府、治風汗出。
(見肺氣。
)少商、治汗出而寒。
(見喜噫。
)沖陽、主汗出。
(見瘧)灸手足心熱盜汗。
(見勞。
牡蛎散治卧即盜汗。
風虛頭痛。
牡蛎熬黃、白術防風各三兩。
酒服方寸匕。
日二。
止汗。
無出此方。
一切洩汗服之。
三日皆愈。
此千金方所載也。
本事方雲、如惡風加防風一倍。
氣虛加術。
面腫加牡蛎。
蓋增益之也。
亦有牡蛎散治虛勞盜汗不止。
牡蛎麻黃根黃、等分為末。
第二錢、水一盞煎七分。
溫服。
予皆用之驗。
故附此。
(本事又有二方。
) 列缺、曲池、主熱病煩心心悶。
先手臂身熱螈。
唇口聚。
鼻張。
目下汗出如珠。
(千) 處、攢竹、正營、上管、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熱。
承漿、主汗出衄血不止。
百會、主汗出而嘔痙。
大都、主熱病汗出。
目厥足清。
外台乃雲、汗不出。
厥、手足清。
複留、主寒熱無所安。
汗出不止。
風逆四肢腫。
凡熱病煩心。
足寒清。
多汗。
先取然谷。
後取太溪。
大指間動脈。
皆先補之。
列缺(水腫。
)肺俞、心俞、主汗出。
(中風。
) 傷寒自汗。
蓋陰證也。
惟理中湯最佳。
予屢教人服驗。
若隻額上有微汗。
與夫上一節有。
最宜煎五苓散服之。
(見既效方。
)單方歌雲、疫病汗如水。
論中号濕溫。
燒故竹扇灰。
湯調效莫論。
其論頗有理。
藥必可用也。
(多汗亦有用心得者。
宜灸心俞。
服鎮心丹皆效。
) 多汗瘧病。
五十。
多汗。
四肢不舉少力。
橫文五十。
長平五十。
多汗盜汗。
(并 針灸資生經第七 汗不出 凡胸滿短氣不得汗。
皆針補手太陰以出汗。
(千)少澤、複留、昆侖、主瘧寒汗不出。
曆、主風瘧汗不出。
少澤、治瘧寒熱汗不出。
(銅)上星、治瘧振寒熱汗不出。
啞門、治頭痛風汗不出。
心俞、(見狂明同。
)曲差、治心中煩滿。
汗不出。
(明同。
)陶道、治灑淅寒熱。
脊強汗不出。
(明同。
)膽俞、治振寒汗不出。
(見頭痛。
)命門、治頭痛如破。
身熱如火。
汗不出。
上脘、治身熱汗不出。
(見霍亂。
)至陰、(見頭痛。
)魚際、(見寒熱。
)曲泉、(見疝。
)俠溪、(見胸脅滿。
)中膂俞、治汗不出。
(見消渴。
)偏曆、治風汗不出。
竅陰、治手足煩熱。
汗不出轉筋。
命門、(見頭痛。
)肺俞、(見汗。
) 療汗不出。
(明)曲澤、療汗出不過肩。
(見唾血。
)曲澤、主汗出不過肩。
(甲見傷寒寒熱。
)魚際、療汗不出。
(見寒熱。
) 針灸資生經第七 傷寒無汗 大都、療熱病汗不出。
手足逆冷。
腹滿善嘔。
目眩煩心。
四肢腫。
(明下)凡溫病身熱以上。
汗不出。
刺太泉留針一時取針。
若未滿五日。
禁刺。
勞宮、主熱病三日以往。
不得甲乙亦雲、主熱病煩滿欲嘔哕。
三日以往不得汗。
怵惕。
胸脅不可反側。
咳滿。
溺赤小便血。
衄不止。
嘔吐血。
氣逆噫不止。
嗌中痛。
食不下。
善渴。
口中爛。
掌中熱。
欲嘔。
(千)孔最、主臂厥熱痛。
汗不出。
(明雲。
熱病汗不出。
)皆灸刺之。
此穴可出汗。
經渠、陽池、陽谷、合谷、(明下同。
)前谷、内庭、後溪、腕骨、支溝、(明下同。
)厲兌、沖陽、解溪、主熱病汗不出。
中沖等、主熱病汗不出。
(見傷寒諸病。
)命門、膀胱俞、上管、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懸厘、風池、主煩滿汗不出。
飛揚、主下部寒熱。
汗不出。
體重。
玉枕、大杼、肝俞、心俞、鬲俞、陶道、主汗不出。
凄厥惡寒。
光明、主腹足清。
寒熱汗不出。
曲泉、主身熱頭痛。
汗不魚際、主頭痛不甚汗出。
尺澤、主氣隔喜嘔。
鼓颔。
不得汗。
煩心身痛。
掖門、中渚、通理、主熱病先不樂。
頭痛面熱無汗。
傷寒溫病、善搖頭顔清。
汗出不過肩。
曲澤主之。
(甲)委中、治熱病汗不出雲雲。
取其經血立愈。
(銅)孔最、治熱病汗不出。
此穴可灸三壯。
即汗出。
(明下同。
) 陷谷、厲兌、鬲俞、中渚、大都、(見腹滿。
)支溝、陽谷、(明同。
)腕骨、前谷、治熱病汗不出。
懸顱、治熱病煩滿。
汗不出。
(明同。
)懸厘、治熱病汗不出。
頭偏痛。
煩心不欲食。
、治熱病汗不出。
大杼、治傷寒汗不出。
脊強。
經渠、治熱病汗不出。
暴痹喘。
足(明作逆。
)心痛。
嘔吐。
商陽、治熱病汗不出。
(明下同。
)中沖、治熱病汗不出。
掌熱。
身如火。
心痛煩滿。
舌強。
太溪、治熱病汗不出。
默默嗜卧。
溺黃。
消瘅。
大便難。
風池、治溫病汗不出。
目眩、苦頭痛。
太陵、治熱病汗不出。
臂攣腋腫。
善笑不休。
心懸若饑。
喜悲泣驚恐。
目赤。
小便如血。
嘔逆。
狂言不樂。
勞宮、治熱病三日汗不出。
怵惕。
胸脅痛不可轉。
大小便血。
衄血不止。
氣逆嘔哕。
煩渴。
食飲不下。
光明、治熱
三焦俞随。
(又見勞。
)又胃管百壯。
(至千壯佳。
)小腸俞、主三焦寒熱。
(如灸腎法。
)随年。
又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
寒熱赤洩洞痢。
腰脊痛。
又小帶下。
五十壯。
四肢寒熱。
腰疼不得俯仰。
身黃腹滿。
食嘔。
舌根直。
灸脾俞并椎三穴。
各七壯。
盜汗寒熱惡寒。
肺俞随年壯。
針五分。
又陰都百壯。
多汗寒熱。
玉枕五十。
(千翼)湧泉、主身體腰脊如解。
(見 針灸資生經第七 腹寒熱氣 (冷氣又見勞) 行間、主腹痛而熱。
(千)中極、主腹中熱。
(并見腹痛。
)五髒熱。
及身體熱。
脈弦急着身熱。
(腹痛。
)凡腹中熱。
喜渴涎出。
是蛔也。
手持之。
勿令得移。
以針刺中管。
(亦不可容易針。
)氣沖、主腹中大熱不安。
(見腹脹。
)關元、主寒氣入腹。
久冷、灸天樞百壯。
(見瘕。
)陰陵泉、(見水腫。
)三陰交、(見癖。
)治腹寒。
隐白、療腹中寒熱。
下廉、療熱風冷痹。
上關等、主寒熱(千見螈癫。
)飛揚等、治寒熱。
(銅各見癫疾。
)啞門等、治寒熱。
(見螈。
) 少沖、治乍寒乍熱。
(見傷寒。
)岐伯雲、但是積冷虛乏病。
皆宜灸關元。
(明下)三裡、療髒腑久積冷氣。
心腹脹滿。
天樞、療久積冷氣。
繞臍切痛。
時上沖心。
(銅同。
)中極、療冷氣。
(見積聚。
)漏谷、(見癖。
)會陽、治冷氣。
(銅見洩瀉。
)下管、治六腑氣寒。
不嗜食。
氣海、治冷氣上沖心。
隐白、主腹中寒冷氣。
脹滿。
(千)太沖、主上氣冷發。
腹中雷鳴。
(見上氣。
)結氣寒冷。
灸太倉百壯。
(見結氣。
)凡臍下絞痛。
流入陰中。
發作無時。
此冷氣。
灸關元百壯。
商丘、主心下寒。
(見腹滿。
)鸠尾、少沖、商丘、主心寒。
冷氣上。
灸龍颔百壯。
(并心痛。
)陽交、主寒厥驚狂。
沖門、治腹寒氣滿。
(銅見積聚。
) 千金翼雲、五勞六極。
複生七傷。
變生七氣。
積聚堅牢如杯。
留在腹内。
心痛煩冤。
不食。
時來時去。
發作無常。
寒氣為病。
則吐逆心滿。
熱氣為病。
則恍惚悶亂。
長如眩冒。
又複失精雲雲。
宜服局方七氣湯。
若冷氣忽作。
藥灸不及。
隻用火針微刺諸穴與疼處。
須臾即定。
神效。
針灸資生經第七 身寒痹 (濕痹不仁又見手足痹不仁) 鬲俞、(明同。
)治身常濕。
(銅見癖。
)豐隆、主身濕。
(千)曲池、列缺、主身。
時時寒。
中封、主痿厥。
身體不仁。
少氣濕重。
合陽、主膝股重。
漏谷、主久濕痹不能行。
銅雲、不能久立。
懸鐘、主濕痹不腫。
髀筋急胫痛。
絕骨、主髀軀痛。
膝胫骨搖。
酸痹不仁。
筋縮。
諸節酸折。
臨泣、主身痹。
洗淅振寒。
商丘、主骨痹煩滿。
凡身體不仁。
先取京骨。
後取中封、絕骨。
皆瀉之。
中封、主痿厥。
身體不仁。
少氣濕重。
膝腫。
風市、主緩縱痿痹。
腸疼冷不仁。
中渎、主寒氣在分肉間痛。
苦痹不仁。
陽關、主膝外廉痛。
不可屈伸。
胫痹不仁。
絕骨、主酸痹不仁。
又主身重。
(見上。
)環跳、治冷風濕痹。
(銅見腰痛。
)條口、(見膝痛。
)治濕痹。
下、治寒濕内。
(見月事。
)委中、療風濕痹。
(明見腳弱。
)下廉、療偏風熱風冷痹不遂。
風濕痹。
灸瘡瘥。
冷痹即已。
魚際、療痹走胸背。
(明見寒熱。
銅同。
) 治冷痹胫膝疼。
腰腳攣急。
足冷氣上。
不能久立。
有時厭厭嗜卧。
手足沉重。
日覺羸瘦名複連病。
令人極無情地。
常愁不樂。
健忘嗔喜。
有如此候。
即當灸懸鐘絕骨随年。
一灸即愈。
不得再灸也。
若年月久更發。
根據法更灸。
若意便欲多者。
七日外更七壯。
(千翼)虛損論曰:疾之所起。
生自五勞。
五勞既用。
二髒先損。
心腎受邪。
即生六極。
一曰氣極。
氣極令。
五髒不足。
外受邪氣。
多寒濕痹雲雲。
又曰:五勞六極七傷。
七氣積聚。
變為病者。
甚則令人得大風緩急濕痹不仁。
偏枯筋縮。
四肢拘攣。
令人無子雲雲。
針灸資生經第七 自汗 (傷寒自汗盜汗) 玉枕、(見目痛。
)療多汗。
(明)鬲俞、(見痰。
)療汗出。
陰跷、療女人汗出。
(事。
)陰跷等、(見腹痛。
)主汗出。
(千)飛揚、湧泉、颔厭、後頂、主頸項疼。
曆節汗出。
昆侖、主瘧多汗。
(千)然谷、主溫瘧汗出。
複溜、治骨寒熱。
汗注不止。
(銅) 大敦、治心痛汗出。
(見卒疝。
)缺盆、治汗出。
(見瘰。
)中府、治風汗出。
(見肺氣。
)少商、治汗出而寒。
(見喜噫。
)沖陽、主汗出。
(見瘧)灸手足心熱盜汗。
(見勞。
牡蛎散治卧即盜汗。
風虛頭痛。
牡蛎熬黃、白術防風各三兩。
酒服方寸匕。
日二。
止汗。
無出此方。
一切洩汗服之。
三日皆愈。
此千金方所載也。
本事方雲、如惡風加防風一倍。
氣虛加術。
面腫加牡蛎。
蓋增益之也。
亦有牡蛎散治虛勞盜汗不止。
牡蛎麻黃根黃、等分為末。
第二錢、水一盞煎七分。
溫服。
予皆用之驗。
故附此。
(本事又有二方。
) 列缺、曲池、主熱病煩心心悶。
先手臂身熱螈。
唇口聚。
鼻張。
目下汗出如珠。
(千) 處、攢竹、正營、上管、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熱。
承漿、主汗出衄血不止。
百會、主汗出而嘔痙。
大都、主熱病汗出。
目厥足清。
外台乃雲、汗不出。
厥、手足清。
複留、主寒熱無所安。
汗出不止。
風逆四肢腫。
凡熱病煩心。
足寒清。
多汗。
先取然谷。
後取太溪。
大指間動脈。
皆先補之。
列缺(水腫。
)肺俞、心俞、主汗出。
(中風。
) 傷寒自汗。
蓋陰證也。
惟理中湯最佳。
予屢教人服驗。
若隻額上有微汗。
與夫上一節有。
最宜煎五苓散服之。
(見既效方。
)單方歌雲、疫病汗如水。
論中号濕溫。
燒故竹扇灰。
湯調效莫論。
其論頗有理。
藥必可用也。
(多汗亦有用心得者。
宜灸心俞。
服鎮心丹皆效。
) 多汗瘧病。
五十。
多汗。
四肢不舉少力。
橫文五十。
長平五十。
多汗盜汗。
(并 針灸資生經第七 汗不出 凡胸滿短氣不得汗。
皆針補手太陰以出汗。
(千)少澤、複留、昆侖、主瘧寒汗不出。
曆、主風瘧汗不出。
少澤、治瘧寒熱汗不出。
(銅)上星、治瘧振寒熱汗不出。
啞門、治頭痛風汗不出。
心俞、(見狂明同。
)曲差、治心中煩滿。
汗不出。
(明同。
)陶道、治灑淅寒熱。
脊強汗不出。
(明同。
)膽俞、治振寒汗不出。
(見頭痛。
)命門、治頭痛如破。
身熱如火。
汗不出。
上脘、治身熱汗不出。
(見霍亂。
)至陰、(見頭痛。
)魚際、(見寒熱。
)曲泉、(見疝。
)俠溪、(見胸脅滿。
)中膂俞、治汗不出。
(見消渴。
)偏曆、治風汗不出。
竅陰、治手足煩熱。
汗不出轉筋。
命門、(見頭痛。
)肺俞、(見汗。
) 療汗不出。
(明)曲澤、療汗出不過肩。
(見唾血。
)曲澤、主汗出不過肩。
(甲見傷寒寒熱。
)魚際、療汗不出。
(見寒熱。
) 針灸資生經第七 傷寒無汗 大都、療熱病汗不出。
手足逆冷。
腹滿善嘔。
目眩煩心。
四肢腫。
(明下)凡溫病身熱以上。
汗不出。
刺太泉留針一時取針。
若未滿五日。
禁刺。
勞宮、主熱病三日以往。
不得甲乙亦雲、主熱病煩滿欲嘔哕。
三日以往不得汗。
怵惕。
胸脅不可反側。
咳滿。
溺赤小便血。
衄不止。
嘔吐血。
氣逆噫不止。
嗌中痛。
食不下。
善渴。
口中爛。
掌中熱。
欲嘔。
(千)孔最、主臂厥熱痛。
汗不出。
(明雲。
熱病汗不出。
)皆灸刺之。
此穴可出汗。
經渠、陽池、陽谷、合谷、(明下同。
)前谷、内庭、後溪、腕骨、支溝、(明下同。
)厲兌、沖陽、解溪、主熱病汗不出。
中沖等、主熱病汗不出。
(見傷寒諸病。
)命門、膀胱俞、上管、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懸厘、風池、主煩滿汗不出。
飛揚、主下部寒熱。
汗不出。
體重。
玉枕、大杼、肝俞、心俞、鬲俞、陶道、主汗不出。
凄厥惡寒。
光明、主腹足清。
寒熱汗不出。
曲泉、主身熱頭痛。
汗不魚際、主頭痛不甚汗出。
尺澤、主氣隔喜嘔。
鼓颔。
不得汗。
煩心身痛。
掖門、中渚、通理、主熱病先不樂。
頭痛面熱無汗。
傷寒溫病、善搖頭顔清。
汗出不過肩。
曲澤主之。
(甲)委中、治熱病汗不出雲雲。
取其經血立愈。
(銅)孔最、治熱病汗不出。
此穴可灸三壯。
即汗出。
(明下同。
) 陷谷、厲兌、鬲俞、中渚、大都、(見腹滿。
)支溝、陽谷、(明同。
)腕骨、前谷、治熱病汗不出。
懸顱、治熱病煩滿。
汗不出。
(明同。
)懸厘、治熱病汗不出。
頭偏痛。
煩心不欲食。
、治熱病汗不出。
大杼、治傷寒汗不出。
脊強。
經渠、治熱病汗不出。
暴痹喘。
足(明作逆。
)心痛。
嘔吐。
商陽、治熱病汗不出。
(明下同。
)中沖、治熱病汗不出。
掌熱。
身如火。
心痛煩滿。
舌強。
太溪、治熱病汗不出。
默默嗜卧。
溺黃。
消瘅。
大便難。
風池、治溫病汗不出。
目眩、苦頭痛。
太陵、治熱病汗不出。
臂攣腋腫。
善笑不休。
心懸若饑。
喜悲泣驚恐。
目赤。
小便如血。
嘔逆。
狂言不樂。
勞宮、治熱病三日汗不出。
怵惕。
胸脅痛不可轉。
大小便血。
衄血不止。
氣逆嘔哕。
煩渴。
食飲不下。
光明、治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