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腳重痛。
刺委中出血。
久固宿疹亦皆立已。
次主腰下至足不仁。
(并千。
)陰腰腳如冷水。
(明見疝。
)承山、治腰背痛。
腳重。
戰栗不能立。
腳氣。
膝下腫。
申脈、治腰痛不能舉體。
足寒。
不能久立。
坐如在舟車中。
昆侖、治腰尻痛。
(千作踵。
)足。
不得履地。
下昆侖、療腰疼。
偏風半身不遂。
腳重痛不得履地。
(明)膀胱俞、療腰足不仁。
(見脊。
)仆參、療腰痛不可舉。
承山、下重腳痿。
(下)地機、療腰痛不可俯仰。
足痹痛。
屈伸難。
風市、療冷痹。
腳胫麻。
腿膝酸痛。
腰尻重。
起坐難。
承山、療腳酸痛。
不能久立。
腰膝重。
起坐難。
筋攣急。
不可屈伸。
張仲文療腰重痛。
不可轉。
起坐難。
及冷痹腳筋攣。
不可屈伸。
灸曲兩文頭左右腳四處。
各三壯。
每灸一腳。
二火齊下。
燒才到肉。
初覺痛。
便用二人兩邊齊吹。
至火滅。
午時着艾。
至人定。
自行動髒腑一兩回。
或髒腑轉如雷聲。
立愈。
神效。
上廉、治腰腿手足不仁。
(見偏風。
)陽輔、治腰溶溶坐水中。
膝下膚腫筋攣。
諸節盡痛無常處。
腋腫馬刀喉痹。
膝酸。
風痹不仁。
陰交、治腰膝拘攣。
(見疝。
) 仁壽宮備身患腳。
奉敕針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
即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
不随。
不得跪起。
針上、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各二穴。
即得跪起。
治冷痹胫膝痛。
腰足攣急。
足冷氣上。
不能久立。
手足沉重。
日覺羸瘦。
此名複連病。
宜灸懸鐘。
(絕骨。
) 一灸即愈。
(見身濕痹千金。
) 千金翼溫腎湯、主腰脊膝腳浮腫不随。
(茯苓幹姜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锉。
每服四五錢重。
水二盞。
煎八分盞服。
日三二服。
)然則腰腳等病。
亦當服藥。
不可專恃灸雲。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腰痛 (腰強腰屈) 陰包、治腰尻引小腹痛。
(明下雲。
腰痛連小腹腫。
小便不利。
)遺溺不禁。
(銅)居腰引小腹痛。
(見手痛。
)胞肓、治腰痛惡寒。
小腹堅急。
癃閉重不得小便澀痛。
腰背卒痛。
秩邊、治腰痛不能俯仰。
小便赤澀。
腰尻重不能舉。
(明同。
)委中、治腰重不舉體。
(見腰脊。
)白環俞、治腰髋疼。
腳膝不遂。
肩井、治因撲傷腰髋疼。
腰俞、治腰髋疼。
脊強不得轉。
命門、主腰腹相引痛。
(見螈。
)肺俞、治腰背強痛。
陰陵泉、(水腫。
)大腸俞、治腰痛。
(明同。
)下、治腰痛不得轉側。
陽輔、治腰如坐水。
(見膝痛。
)明下、陰市、療腰如冷水。
(見疝。
)陰市、療腰腳如冷水。
(見疝。
)湧泉、治腰痛大便難。
京門、治腰痛不得俯仰。
寒熱脹。
引背不得息。
肝俞、療腰痛肩疼。
(明) 腎俞、(見勞。
)氣海俞、中膂俞、(見脊。
)療腰痛。
關元俞、膀胱俞、療風勞腰痛。
胞肓、療惡氣腰背卒痛。
下雲、腰痛不可忍。
俯仰難。
惡寒。
小便澀。
昆侖、療腰尻重不欲起。
俯仰難。
惡聞人音。
(下)風市、療腰尻重。
起難。
(見腰腳。
)腎俞、療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
(下)腰俞、療腰疼不能久立。
腰以下至足不仁。
坐起難。
腰脊急強。
不可俯仰。
腰重如石。
難舉動。
張仲文灸腰痛。
(見腰腳。
)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
身黃腹滿食嘔。
舌根直。
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
三處各七壯。
(千)腰俞、膀胱俞、長強、氣沖、上、下、居、主腰痛。
三裡、陰市、陽輔、蠡溝、主腰痛不可顧。
申脈、太沖、陽跷、主腰痛不能舉。
委陽、殷門、太白、陰陵泉、行間、(銅同)主腰痛不可俯仰。
甲雲、委陽、殷門、主腰痛得俯不得仰。
束骨、飛揚、承筋、主腰痛如折。
陽輔、主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咳。
咳則筋縮急。
諸節痛上下無常。
寒熱。
湧泉、主腰痛。
大便難。
(甲) 京門、主腰痛不可久立。
(甲)腰痛。
宜針決膝腰句畫中青赤路脈。
出血便瘥。
(千) 腰痛不得俯仰者。
令患人正立。
以竹拄地。
度至臍斷竹。
乃以度度背脊。
灸竹上頭處随年壯。
灸訖藏竹。
勿令人得知。
腰痛灸腳跟上橫文中白肉際十壯良。
又灸足巨陽七壯。
巨陽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七壯。
在尻上約左右是。
又灸八及外踝上骨約中。
腰卒痛。
灸窮骨上一寸七壯。
左右一寸。
各灸七壯。
腰脊痛。
灸小腸俞五十壯。
(見虛損。
)腰背痛。
灸三焦俞随年。
(見勞。
) 有婦人久病而腰甚疼。
腰眼忌灸。
醫以針置火中令熱。
謬刺痛處。
初不深入。
既而疼止。
則知火不負人之說猶信雲。
許知可因淮南大水。
忽腹中如水吼。
調治得愈。
自此腰痛不可屈伸。
思之、此必腎經感水氣而得。
乃灸腎俞三七壯。
服麋茸丸愈。
(予謂腰痛不可屈伸。
灸腎俞自效。
不服麋茸丸亦可舍弟腰疼。
出入甚艱。
予用火針微微頻刺腎俞。
則行履如故。
初不灸也。
屢有人腰背伛偻來覓點灸。
予意其是筋病使然。
為點陽陵泉令歸灸即愈。
筋會陽陵泉也。
然則腰疼又不可專泥腎俞。
不灸其他穴也。
風池、治腰伛偻引項筋無力不收。
(銅)肺俞、治腰強。
(見胸滿。
)束骨、治腰如折如結。
耳聾惡風寒。
目眩項不可顧。
目内赤爛。
白環俞、治腰脊攣痛。
(見腰脊痛。
)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腰脊痛(餘見背痛) 委中、主腰痛夾脊至頭KTKT然。
(千)凡腰腳重痛。
于此刺出血。
久痼宿疹。
亦皆立已大鐘、主腰脊痛。
小腸俞、中膂俞、白環俞、主腰脊疝痛。
次、胞肓、承筋、主腰脊痛惡寒。
合陽、主腰脊痛引腹。
扶承、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
湧泉、主腰脊相引如解。
志室、京門、主腰痛脊急。
(明下同。
)脾俞、小腸俞、膀胱俞、腰俞、神道、谷中、長強。
(明下同。
)大杼、鬲關、水分、主腰脊急強。
腰俞、療腰髋疼。
腰脊強。
不得轉。
(明)白環俞、療腰脊攣痛。
大小便不利。
百病腰髋疼不遂。
腰中冷。
不識眠睡。
下雲、療腰脊急強。
不能俯仰。
起坐難。
手足不仁。
小便黃。
腰尻重不舉。
志室、胞肓、療腰脊痛急食不消腹堅急。
膀胱俞療脊急強腰至足酸重。
(下)神堂療腰脊急強逆氣上攻時噎。
大鐘(見淋。
)治腰脊強痛。
志室、治腰脊強痛。
食飲不消。
腹堅急。
京骨、(見足中膂俞、治腰脊不得俯仰。
(見消渴。
)明下雲、療腰痛不可俯仰。
夾脊膂痛。
上下按之應者。
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
立愈。
複溜、治腰脊内引痛。
(明下雲。
腰痛引脊。
)不得俯仰起坐。
目KTKT。
善怒多言。
舌幹出。
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溫。
京骨、治筋攣酸。
髀樞痛。
頸項強。
腰脊不可俯仰。
委中、治腰俠脊沉沉然。
遺溺。
腰重不能舉體。
風痹、髀樞痛。
可出血。
痼疹皆愈。
又雲、熱病汗不出。
足熱厥逆滿。
膝不得屈伸。
取其經血立愈。
合陽、治腰脊強。
引腹痛。
陰股熱。
膝酸重。
履步難。
扶承、治腰脊相引如解。
(明下雲。
療腰脊尻臀腰冷痛。
)殷門、治腰脊不可俯仰。
舉重惡血注之。
股外腫。
章門、(見腸鳴。
)次、治腰脊痛不得轉。
(見疝。
)懸樞、治腰脊強。
(明同。
)不得屈伸。
三焦俞、治肩背急。
腰脊強。
(明下同。
)不得俯仰。
膀胱俞、治腰脊痛。
白環俞、治腰脊攣痛。
大小便不利。
腰髋疼。
腳膝不遂。
溫瘧。
腰脊冷疼。
不得安卧。
勞損風虛。
史記、太倉公告宋建曰、君有病。
往四五日。
君腰脅病不可俯仰。
又不得小溲。
不亟治。
病即入濡腎。
及其未舍五髒急治之。
病方今客腎濡。
此所謂腎痹也。
宋建曰、建故有腰脊痛。
往四五日。
弄石不能起。
即複置之。
暮腰脊痛。
不得溺。
至今不愈。
建病得之好持重。
即為柔湯使服之。
十八日而病愈。
然則腰脊傷持重得病而入腎。
灸腎俞可也。
針灸資生經第五 脊痛(餘見腰脊風反張) 五處、身柱、委中、委陽、昆侖、主脊強反折。
螈癫疾。
(千)。
鬲關等、主脊強。
背痛。
)昆侖、主脊強。
背尻骨重。
京門、石關、主脊反折。
陰谷、主脊内廉痛。
至陽、療脊急強。
(明)章門、(見水腫。
)鬲俞、(背痛。
)胃倉、(腹脹。
)大腸俞、治脊強不得俯仰。
(銅)胃俞、治脊痛。
(銅見腹脹。
明下同。
)脾俞、大腸俞、主腹中氣脹引脊痛。
食多身瘦。
名曰食晦。
先取脾俞。
後取季肋。
(千)膀胱俞、療脊急強。
(見腰脊。
)赤白洩洞利。
腰脊痛。
小腸俞五十壯。
(見寒熱。
)氣穴、治贲氣上下。
引腰脊痛。
(見月事。
)腰俞、主月閉。
溺赤。
脊強互引反折。
汗不出。
中膂俞、治腎虛消渴。
腰脊不得俯仰。
(見消渴。
)明下雲、夾脊膂痛。
上下按之應者。
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
立愈。
(見腰脊。
)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腠理 附分、治肩背急。
風冷客于腠。
頸項強痛。
不得顧。
陽白、治背腠寒栗。
重衣不得溫。
(銅)次、治背腠寒。
肝俞、療腠中痛。
(明下)次、療腰下至足不仁。
背腠寒。
小便赤淋。
心下堅脹。
(見疝。
) 史記扁鵲之言曰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
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
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也。
夫疾之在骨髓。
蓋始于居腠理也。
使居腠理而能治。
雖非聖人之治于無病。
亦賢者治将病也。
齊元侯乃以醫為好利。
欲治不疾以為功。
而卒至于不可救。
不特齊侯為然。
人皆然也。
吾故載扁鵲之言于腠理之末以戒人。
亦使醫者當治人于将病焉耳。
針灸資生經第五 骨疼(骨髓) 鬲俞、(見痰。
)紫宮、玉堂、(并見心煩。
)療骨疼。
(明)上關、主引骨痛。
(千見螈。
)骨痛灸絕骨五十壯。
(見上氣。
)商丘、主骨痹煩滿。
鬲俞、主皮肉骨痛。
(見傷寒寒熱。
)太白、治骨痛。
(見傷寒頭痛。
)複溜、治骨寒熱。
(見寒熱。
)骨髓冷痛。
上廉七十壯。
(千)骨會大杼。
(禁灸。
)骨病治此。
髓會絕骨。
髓病治此。
(難疏) 病在骨髓。
秦越人以為司命無奈之何。
則骨髓有病。
病亦矣。
八十一難經疏乃雲、骨杼。
骨病治此。
髓會絕骨。
髓病治此。
是尚有針灸法矣。
可不針灸乎。
但明堂上經雲、大杼禁灸。
而銅人經雲可灸七壯。
明堂下經雲可灸五壯。
素問亦同。
諸經既同。
惟明堂獨異。
灸之可也。
況明堂經固雲禁穴許灸三壯乎。
艾炷若小、一二七壯亦可。
更灸上廉絕骨等穴尤佳
刺委中出血。
久固宿疹亦皆立已。
次主腰下至足不仁。
(并千。
)陰腰腳如冷水。
(明見疝。
)承山、治腰背痛。
腳重。
戰栗不能立。
腳氣。
膝下腫。
申脈、治腰痛不能舉體。
足寒。
不能久立。
坐如在舟車中。
昆侖、治腰尻痛。
(千作踵。
)足。
不得履地。
下昆侖、療腰疼。
偏風半身不遂。
腳重痛不得履地。
(明)膀胱俞、療腰足不仁。
(見脊。
)仆參、療腰痛不可舉。
承山、下重腳痿。
(下)地機、療腰痛不可俯仰。
足痹痛。
屈伸難。
風市、療冷痹。
腳胫麻。
腿膝酸痛。
腰尻重。
起坐難。
承山、療腳酸痛。
不能久立。
腰膝重。
起坐難。
筋攣急。
不可屈伸。
張仲文療腰重痛。
不可轉。
起坐難。
及冷痹腳筋攣。
不可屈伸。
灸曲兩文頭左右腳四處。
各三壯。
每灸一腳。
二火齊下。
燒才到肉。
初覺痛。
便用二人兩邊齊吹。
至火滅。
午時着艾。
至人定。
自行動髒腑一兩回。
或髒腑轉如雷聲。
立愈。
神效。
上廉、治腰腿手足不仁。
(見偏風。
)陽輔、治腰溶溶坐水中。
膝下膚腫筋攣。
諸節盡痛無常處。
腋腫馬刀喉痹。
膝酸。
風痹不仁。
陰交、治腰膝拘攣。
(見疝。
) 仁壽宮備身患腳。
奉敕針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
即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
不随。
不得跪起。
針上、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各二穴。
即得跪起。
治冷痹胫膝痛。
腰足攣急。
足冷氣上。
不能久立。
手足沉重。
日覺羸瘦。
此名複連病。
宜灸懸鐘。
(絕骨。
) 一灸即愈。
(見身濕痹千金。
) 千金翼溫腎湯、主腰脊膝腳浮腫不随。
(茯苓幹姜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锉。
每服四五錢重。
水二盞。
煎八分盞服。
日三二服。
)然則腰腳等病。
亦當服藥。
不可專恃灸雲。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腰痛 (腰強腰屈) 陰包、治腰尻引小腹痛。
(明下雲。
腰痛連小腹腫。
小便不利。
)遺溺不禁。
(銅)居腰引小腹痛。
(見手痛。
)胞肓、治腰痛惡寒。
小腹堅急。
癃閉重不得小便澀痛。
腰背卒痛。
秩邊、治腰痛不能俯仰。
小便赤澀。
腰尻重不能舉。
(明同。
)委中、治腰重不舉體。
(見腰脊。
)白環俞、治腰髋疼。
腳膝不遂。
肩井、治因撲傷腰髋疼。
腰俞、治腰髋疼。
脊強不得轉。
命門、主腰腹相引痛。
(見螈。
)肺俞、治腰背強痛。
陰陵泉、(水腫。
)大腸俞、治腰痛。
(明同。
)下、治腰痛不得轉側。
陽輔、治腰如坐水。
(見膝痛。
)明下、陰市、療腰如冷水。
(見疝。
)陰市、療腰腳如冷水。
(見疝。
)湧泉、治腰痛大便難。
京門、治腰痛不得俯仰。
寒熱脹。
引背不得息。
肝俞、療腰痛肩疼。
(明) 腎俞、(見勞。
)氣海俞、中膂俞、(見脊。
)療腰痛。
關元俞、膀胱俞、療風勞腰痛。
胞肓、療惡氣腰背卒痛。
下雲、腰痛不可忍。
俯仰難。
惡寒。
小便澀。
昆侖、療腰尻重不欲起。
俯仰難。
惡聞人音。
(下)風市、療腰尻重。
起難。
(見腰腳。
)腎俞、療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
(下)腰俞、療腰疼不能久立。
腰以下至足不仁。
坐起難。
腰脊急強。
不可俯仰。
腰重如石。
難舉動。
張仲文灸腰痛。
(見腰腳。
)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
身黃腹滿食嘔。
舌根直。
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
三處各七壯。
(千)腰俞、膀胱俞、長強、氣沖、上、下、居、主腰痛。
三裡、陰市、陽輔、蠡溝、主腰痛不可顧。
申脈、太沖、陽跷、主腰痛不能舉。
委陽、殷門、太白、陰陵泉、行間、(銅同)主腰痛不可俯仰。
甲雲、委陽、殷門、主腰痛得俯不得仰。
束骨、飛揚、承筋、主腰痛如折。
陽輔、主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咳。
咳則筋縮急。
諸節痛上下無常。
寒熱。
湧泉、主腰痛。
大便難。
(甲) 京門、主腰痛不可久立。
(甲)腰痛。
宜針決膝腰句畫中青赤路脈。
出血便瘥。
(千) 腰痛不得俯仰者。
令患人正立。
以竹拄地。
度至臍斷竹。
乃以度度背脊。
灸竹上頭處随年壯。
灸訖藏竹。
勿令人得知。
腰痛灸腳跟上橫文中白肉際十壯良。
又灸足巨陽七壯。
巨陽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七壯。
在尻上約左右是。
又灸八及外踝上骨約中。
腰卒痛。
灸窮骨上一寸七壯。
左右一寸。
各灸七壯。
腰脊痛。
灸小腸俞五十壯。
(見虛損。
)腰背痛。
灸三焦俞随年。
(見勞。
) 有婦人久病而腰甚疼。
腰眼忌灸。
醫以針置火中令熱。
謬刺痛處。
初不深入。
既而疼止。
則知火不負人之說猶信雲。
許知可因淮南大水。
忽腹中如水吼。
調治得愈。
自此腰痛不可屈伸。
思之、此必腎經感水氣而得。
乃灸腎俞三七壯。
服麋茸丸愈。
(予謂腰痛不可屈伸。
灸腎俞自效。
不服麋茸丸亦可舍弟腰疼。
出入甚艱。
予用火針微微頻刺腎俞。
則行履如故。
初不灸也。
屢有人腰背伛偻來覓點灸。
予意其是筋病使然。
為點陽陵泉令歸灸即愈。
筋會陽陵泉也。
然則腰疼又不可專泥腎俞。
不灸其他穴也。
風池、治腰伛偻引項筋無力不收。
(銅)肺俞、治腰強。
(見胸滿。
)束骨、治腰如折如結。
耳聾惡風寒。
目眩項不可顧。
目内赤爛。
白環俞、治腰脊攣痛。
(見腰脊痛。
)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腰脊痛(餘見背痛) 委中、主腰痛夾脊至頭KTKT然。
(千)凡腰腳重痛。
于此刺出血。
久痼宿疹。
亦皆立已大鐘、主腰脊痛。
小腸俞、中膂俞、白環俞、主腰脊疝痛。
次、胞肓、承筋、主腰脊痛惡寒。
合陽、主腰脊痛引腹。
扶承、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
湧泉、主腰脊相引如解。
志室、京門、主腰痛脊急。
(明下同。
)脾俞、小腸俞、膀胱俞、腰俞、神道、谷中、長強。
(明下同。
)大杼、鬲關、水分、主腰脊急強。
腰俞、療腰髋疼。
腰脊強。
不得轉。
(明)白環俞、療腰脊攣痛。
大小便不利。
百病腰髋疼不遂。
腰中冷。
不識眠睡。
下雲、療腰脊急強。
不能俯仰。
起坐難。
手足不仁。
小便黃。
腰尻重不舉。
志室、胞肓、療腰脊痛急食不消腹堅急。
膀胱俞療脊急強腰至足酸重。
(下)神堂療腰脊急強逆氣上攻時噎。
大鐘(見淋。
)治腰脊強痛。
志室、治腰脊強痛。
食飲不消。
腹堅急。
京骨、(見足中膂俞、治腰脊不得俯仰。
(見消渴。
)明下雲、療腰痛不可俯仰。
夾脊膂痛。
上下按之應者。
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
立愈。
複溜、治腰脊内引痛。
(明下雲。
腰痛引脊。
)不得俯仰起坐。
目KTKT。
善怒多言。
舌幹出。
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溫。
京骨、治筋攣酸。
髀樞痛。
頸項強。
腰脊不可俯仰。
委中、治腰俠脊沉沉然。
遺溺。
腰重不能舉體。
風痹、髀樞痛。
可出血。
痼疹皆愈。
又雲、熱病汗不出。
足熱厥逆滿。
膝不得屈伸。
取其經血立愈。
合陽、治腰脊強。
引腹痛。
陰股熱。
膝酸重。
履步難。
扶承、治腰脊相引如解。
(明下雲。
療腰脊尻臀腰冷痛。
)殷門、治腰脊不可俯仰。
舉重惡血注之。
股外腫。
章門、(見腸鳴。
)次、治腰脊痛不得轉。
(見疝。
)懸樞、治腰脊強。
(明同。
)不得屈伸。
三焦俞、治肩背急。
腰脊強。
(明下同。
)不得俯仰。
膀胱俞、治腰脊痛。
白環俞、治腰脊攣痛。
大小便不利。
腰髋疼。
腳膝不遂。
溫瘧。
腰脊冷疼。
不得安卧。
勞損風虛。
史記、太倉公告宋建曰、君有病。
往四五日。
君腰脅病不可俯仰。
又不得小溲。
不亟治。
病即入濡腎。
及其未舍五髒急治之。
病方今客腎濡。
此所謂腎痹也。
宋建曰、建故有腰脊痛。
往四五日。
弄石不能起。
即複置之。
暮腰脊痛。
不得溺。
至今不愈。
建病得之好持重。
即為柔湯使服之。
十八日而病愈。
然則腰脊傷持重得病而入腎。
灸腎俞可也。
針灸資生經第五 脊痛(餘見腰脊風反張) 五處、身柱、委中、委陽、昆侖、主脊強反折。
螈癫疾。
(千)。
鬲關等、主脊強。
背痛。
)昆侖、主脊強。
背尻骨重。
京門、石關、主脊反折。
陰谷、主脊内廉痛。
至陽、療脊急強。
(明)章門、(見水腫。
)鬲俞、(背痛。
)胃倉、(腹脹。
)大腸俞、治脊強不得俯仰。
(銅)胃俞、治脊痛。
(銅見腹脹。
明下同。
)脾俞、大腸俞、主腹中氣脹引脊痛。
食多身瘦。
名曰食晦。
先取脾俞。
後取季肋。
(千)膀胱俞、療脊急強。
(見腰脊。
)赤白洩洞利。
腰脊痛。
小腸俞五十壯。
(見寒熱。
)氣穴、治贲氣上下。
引腰脊痛。
(見月事。
)腰俞、主月閉。
溺赤。
脊強互引反折。
汗不出。
中膂俞、治腎虛消渴。
腰脊不得俯仰。
(見消渴。
)明下雲、夾脊膂痛。
上下按之應者。
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
立愈。
(見腰脊。
)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腠理 附分、治肩背急。
風冷客于腠。
頸項強痛。
不得顧。
陽白、治背腠寒栗。
重衣不得溫。
(銅)次、治背腠寒。
肝俞、療腠中痛。
(明下)次、療腰下至足不仁。
背腠寒。
小便赤淋。
心下堅脹。
(見疝。
) 史記扁鵲之言曰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
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
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也。
夫疾之在骨髓。
蓋始于居腠理也。
使居腠理而能治。
雖非聖人之治于無病。
亦賢者治将病也。
齊元侯乃以醫為好利。
欲治不疾以為功。
而卒至于不可救。
不特齊侯為然。
人皆然也。
吾故載扁鵲之言于腠理之末以戒人。
亦使醫者當治人于将病焉耳。
針灸資生經第五 骨疼(骨髓) 鬲俞、(見痰。
)紫宮、玉堂、(并見心煩。
)療骨疼。
(明)上關、主引骨痛。
(千見螈。
)骨痛灸絕骨五十壯。
(見上氣。
)商丘、主骨痹煩滿。
鬲俞、主皮肉骨痛。
(見傷寒寒熱。
)太白、治骨痛。
(見傷寒頭痛。
)複溜、治骨寒熱。
(見寒熱。
)骨髓冷痛。
上廉七十壯。
(千)骨會大杼。
(禁灸。
)骨病治此。
髓會絕骨。
髓病治此。
(難疏) 病在骨髓。
秦越人以為司命無奈之何。
則骨髓有病。
病亦矣。
八十一難經疏乃雲、骨杼。
骨病治此。
髓會絕骨。
髓病治此。
是尚有針灸法矣。
可不針灸乎。
但明堂上經雲、大杼禁灸。
而銅人經雲可灸七壯。
明堂下經雲可灸五壯。
素問亦同。
諸經既同。
惟明堂獨異。
灸之可也。
況明堂經固雲禁穴許灸三壯乎。
艾炷若小、一二七壯亦可。
更灸上廉絕骨等穴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