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五

關燈
(手掣痛餘論見手麻) 養老、主手不得上下。

    (千)陰交、主手足拘攣。

    太陵、主手攣不伸。

    心俞、肝俞筋急手相引。

    (見轉筋。

    )少商、治手攣指痛。

    (銅)少府、治掌中熱。

    股腋攣急。

    胸中痛。

    手卷不伸。

    少沖、療手卷不得伸。

    (明堂上雲。

    治手攣不伸。

    引眼痛。

    )外關、療肘腕酸重。

    屈伸難。

    十指痛不得握。

    (明下)銅人雲、治肘臂不得屈伸。

    五指痛。

    不能握物。

     後溪、療肘臂腕重。

    難屈伸。

    五指盡痛。

    不可掣。

    中渚、療肘臂酸痛。

    手五指不握。

    盡痛。

    銅人雲、治咽腫肘臂痛。

    五指不得屈伸。

    腕骨、中渚、主五指掣。

    不可屈伸。

    太陵、主手掣小偏。

    尺澤、主掣痛。

    手不可伸。

    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

    灸指端七壯。

    立瘥。

     腕骨、治螈。

    五指掣。

    (銅)扁骨、療指臂痛。

    (明下見臂痛。

    ) 針灸資生經第五 手熱 (手寒手清手心熱) 小兒食時頭痛。

    及五心熱。

    灸各一壯。

    (明下)内關、主手中風熱。

    (千)中沖、少沖、太泉、(明下同。

    )勞宮、經渠、列缺、主手掌熱。

    肘痛。

    大溪、主手足寒至節。

    曲澤、主手清逆氣。

    巨阙、主手清。

    經渠、列缺、(見偏風。

    )少沖、(見傷寒。

    )中沖、(見心痛。

    )間使、(見狂。

    )太淵、治掌中熱。

    間使、治掌中熱。

    (見狂。

    )中沖、治掌熱。

    (見傷寒無汗。

    )陽陵泉、治腳冷。

    (見膝。

    )大都、治手足逆冷。

    (見腹滿。

    )少商、治掌熱。

    (見指攣。

    )豐隆、治厥逆。

    (見屍厥。

    ) 内庭、章門、治厥逆。

    行間、治四肢冷。

    曲池等、肩外俞、主肘寒。

    (千見肘。

    ) 大溪、治手足冷。

    (見腹脅痛。

    ) 五心之熱。

    小兒傷食證也。

    大人亦然。

    若手足寒清過節。

    證惡可知。

    當早随證針灸之。

     毋使至于此極方可。

    清、猶寒也。

    禮記言、冬溫而夏清。

    是已。

    針灸法見四肢厥。

     針灸資生經第五 足麻痹不仁 至陰、主風寒從足小指起。

    脈痹上下。

    (千)陰陵泉、主足痹痛。

    中都、主足濕痹不能行。

    陽輔、陽交、陽陵泉、主髀樞膝骨痹不仁。

    陽關、環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腰俞、風府、主足不仁。

    膀胱俞、大溪、次、主足清不仁。

    陽關、主胫痹不仁。

    (見足雜病。

    )浮、治髀樞不仁。

    (銅見足雜病。

    )膀胱俞、治腳足不仁。

    (見腰腳。

    )白環俞、療手足不仁。

    (明下見脊。

    )上廉、治手足不仁。

    (銅見偏風。

    )犢鼻、髀關、陽陵泉、主膝不仁。

    (千見腰痛。

    ) 列子載偃師造偈雲、廢其腎則足不能行。

    是足之不能行。

    蓋腎有病也。

    當灸腎俞。

    或一再灸而不效。

    宜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裡絕骨等穴。

    但按略酸疼。

    即是受病處。

    灸之無不效也。

     針灸資生經第五 足不能行 (不能立不收) 三陰交、療不能行。

    (明下)上廉、治喘息不能行。

    (見脅痛。

    )合陽、(見腰脊。

    ) 治履步難。

    天柱、行間、主足不任身。

    (千與銅同。

    )京門、主腰痛不能立。

    然谷、治酸不能久立。

    (銅見失精。

    )承山、治戰栗不能立。

    (見腰腳。

    ) 漏谷、療不能久立。

    (明下見足寒熱。

    )飛揚、療體重起坐不能。

    步履不收。

    腳酸重戰栗。

    不能久立坐。

     跗陽、療不能久立。

    坐不能起。

    (見腰腳。

    )申脈、治寒不能久立。

    坐如在舟車中。

     見腰腳。

    )中都、主不能行(光明同。

    )立。

    三裡、主不能立。

    (并見足寒熱。

    )浮白、主足緩不收。

    (千)三裡、沖陽、仆參、飛揚、複留、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下廉、主驚痹跗不收。

    (見乳癰。

    )豐隆、(見四肢厥。

    )脾俞、治四肢不收。

    (銅見腹脹。

    ) 支溝等、治四肢不舉。

    曲泉、大巨(銅同。

    )等、主四肢不收。

    (并見四肢厥。

    )三裡、主不能久立。

    (見唾血虛損。

    ) 針灸資生經第五 足寒熱 (胫寒又見足雜病) 至陰、主風寒從足小指起。

    脈痹上下。

    腎俞、京骨、然谷、主足寒。

    陰市、主膝上伏兔中寒。

    行間、主厥。

    足下熱。

    中都、主足下熱。

    胫寒不能久立。

    濕痹不能行。

    三裡、條口、承山、承筋、主足下熱。

    不能久立。

    委中、治足熱厥逆滿。

    取其經血立愈。

    (銅)湧泉、治足下熱。

    喘滿。

    乃熱厥也。

    齊王患此。

    針之愈。

    至陰、治下熱。

    然谷、治足一寒一熱。

    (見不能立。

    )大都、(見腹滿。

    )治手足逆冷。

    隐白、(見屍厥。

    )太沖、治足寒。

     (見小便不利。

    )中封、治足逆冷。

    (見瘧。

    )陽陵泉、治足冷無血色。

    (見膝痛。

    )複溜、主寒。

    不能自溫。

    (千)漏谷、療足熱腿冷疼。

    不能久立。

    麻痹不仁。

    (明下)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懑。

    太倉公曰、熱蹶也。

    刺其足心各三所。

    案之無出血。

    病旋已。

    病得之飲酒大醉。

     針灸資生經第五 足雜病 (跟股胫腿髀樞餘見腳膝攣) 仆參、治足跟痛。

    不得履地。

    腳痿轉筋。

    (銅)浮、治腳股筋急。

    髀樞不仁。

    付陽、治髀樞股痛。

    (見風痹。

    )飛揚、治足指不屈伸。

    (見曆節風。

    )經渠、治足心痛。

    (銅見熱病無汗。

    )築賓、治足痛。

    承筋、治腳酸。

    (見轉筋。

    )湧泉、療心中結熱。

    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

    明下雲、療足指盡疼。

    不得踐地。

    千雲、湧泉、然谷、主五指盡痛。

    足不履地。

    三陰交、療不能行。

    (千)三陰交、療足痿不能行。

    (見膝腳痛。

    )上廉、療腳重不得履地。

    (見腳氣。

    )昆侖、療腳重不得履地。

    昆侖、治腫不得履地。

    然谷、治足跗腫。

    不得履地。

    中都、主胫寒。

    (見足寒熱。

    )絕骨、灸百壯。

    治風身重胫寒。

    (見中風。

    )條口、(大溪同。

    )療胫寒。

    (明見足麻。

    )梁丘、療大驚胫痛。

    冷痹膝痛。

    不屈伸。

     難經疏雲、足胫寒者。

    腎主骨。

    有病先胫冷也。

    當以此求之。

     然谷、主足不能安。

    胫酸不能久立。

    (千)湧泉、太沖、主胫酸。

    至陽、主胫疼。

    四。

    少氣難言。

    承山、承筋、(又見轉筋。

    )主腳胫酸。

    腳急跟痛。

    腳筋急痛。

    環跳、内庭、主胫痛。

    不可屈伸。

    陽關、主胫痹不仁。

    至陽、主胫酸。

    (銅見寒熱。

    )膀胱俞、治胫寒拘急。

    不得屈伸。

    丘墟、療足腕不收。

    足胫偏細。

    (明) 複留、主胫寒。

    (千見足寒。

    )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谷、主髀樞中痛不可舉。

     泣、三陰交、主髀中痛。

    不得行。

    足外皮痛。

    凡髀樞中痛不可舉。

    以毫針寒而留之。

    以月生死為數。

    立已。

    丘墟、主髀樞腳痛。

    陽輔等、主髀樞不仁。

    (見足麻痹。

    ) 膝以上病。

    宜灸環跳風市。

    膝及膝下病。

    宜灸犢鼻膝關三裡陽陵泉。

    足踝以上病。

    宜灸三陰交絕骨昆侖。

    足踝以下病。

    宜灸照海申脈。

    然須按其穴酸疼處灸之。

    方效。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腳氣 世有勤工力學之士。

    一心注意于事。

    久坐行立于濕地。

    不時動轉。

    冷風來擊。

    入于經絡。

    不覺成病。

    故風毒中人。

    或先中手足十指。

    因汗毛孔開。

    腠理疏通。

    風如擊箭。

    或先中足心。

     或先中足趺。

    或先中膝以下胫表裡者。

    若欲使人不成病者。

    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

    因此即愈。

    不複發。

    (千)凡腳氣初得腳弱。

    便速灸之。

    并服竹瀝湯。

    灸訖可服八風散。

    無不瘥者。

    惟急速治之。

    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

    服散而不灸者。

    半瘥半死。

    雖得瘥者。

    或至一二年後更發動。

    覺得便根據此法速灸之。

    及服散者。

    治十十愈。

    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

    治之不當。

    根源不除。

    久久殺人。

    不可不以為意。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犢鼻、次膝兩眼、(一法忌灸。

    )次三裡、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

    凡灸八處。

    一、風市百壯。

    多亦任人。

    輕者不可減百壯。

    重乃至一處五六百壯。

    勿令頓灸。

    三報之佳。

    二、伏兔百壯。

    亦可五十壯。

     三、犢鼻五十壯。

    有至百壯。

    四、膝眼。

    五、三裡百壯。

    六、上廉百壯。

    七、下廉百壯。

    八、絕骨。

    凡此諸穴。

    不必一頓灸盡壯數。

    可日日報灸之。

    三日之中。

    灸令盡壯數。

    為佳。

     凡病一腳、則灸一腳。

    病兩腳、則灸兩腳。

    凡腳弱病、皆灸兩腳。

    一方雲、如覺腳惡。

    便灸三裡及絕骨各一處。

    兩腳惡者。

    合四處灸之。

    多少随病輕重。

    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

    不差、速以次灸之。

    多多益佳。

    一說灸絕骨最要。

    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

    及入腹、腹腫大上氣。

     于是乃須大法灸。

    随諸俞及諸管關節腹背盡灸之。

    并服八風散。

    往往得瘥。

    覺病入腹。

    若病患不堪痛。

    不能盡作大灸。

    但灸胸中心腹諸穴。

    及兩腳諸穴。

    亦有得好瘥者。

    亦根據支法存舊法。

    梁丘、犢鼻、三裡、上廉、下廉、解溪、太沖、陽陵泉、絕骨、昆侖、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複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十八穴。

    舊法多灸百會、風府。

    五髒六腑俞募。

    頃來灸者。

    悉覺引氣向上。

    所以不取其法。

    氣不上者可用之。

    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

    悉須灸之。

    其足十指去指奇一分。

    兩足凡八穴。

    曹氏名曰八沖。

    極下氣有效。

    其足十指端。

    名曰氣端。

    日灸三壯。

    并大神要。

    其八沖可日灸七壯。

    氣下即止。

    凡灸八沖。

    艾柱小作。

    病者非深相委悉。

    勿為灸。

    上廉、療偏風腿。

    腳不随重不得履地。

    腳氣刺風風腳冷。

    (明) 肩井、治腳氣上攻。

    (銅) 千金雲、腳氣一病最宜針。

    若針而不灸。

    灸而不針。

    非良醫也。

    針灸而藥。

    藥不針灸。

     亦非良醫也。

    此論其當。

     若始覺腳氣。

    速灸風市、三裡、各一二百壯。

    以瀉風濕毒瓦斯。

    若覺悶熱者、不得灸。

    以本有熱。

    灸之則大助風生。

    食物大忌酒面海鮮。

    及忌房勞。

    不爾、服藥無益。

    (指) 有同舍為予言。

    史載之謂腳氣有風濕二種。

    宜瀉不宜補。

    隻宜以沉香湯瀉。

    (見既效方) 而不。

    蓋有所見也。

    凡灸腳氣。

    三裡絕骨為要穴。

    而以愛護為第一。

    予舊有此疾。

    不履濕則數歲不作。

    若履濕、則頻作。

    自後常忌履濕。

    凡有水濕。

    不敢着鞋踐之。

    或立潤地。

    亦不敢久。

    須頻移足而後無患。

    此亦愛護之第二義也。

    有達官久患腳氣。

    多服八味丸愈。

    亦以腳氣沖心。

    惟此藥能治之。

     針灸資生經第五 腳弱(腳痹) 委中、療腳弱無力。

    風濕痹。

    筋急。

    半身不遂。

    (明)三裡、療腳弱。

    承山、療腳弱無力。

    腳重。

    偏風不遂。

    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