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分。
即火氣不能遠達。
病未能愈。
則是艾炷欲其大。
惟頭與四肢欲小爾。
至明堂上經乃雲、艾炷根據小竹箸頭作。
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
但令當脈灸之。
雀糞大炷。
亦能愈疾。
又有一途。
如腹内疝瘕癖塊伏梁氣等。
惟須大艾炷。
故短劇曰、腹背爛燒。
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
如巨阙鸠尾、雖是胸腹穴。
灸之不過四七炷。
隻根據竹箸頭大。
但令正當脈灸之。
艾炷若大。
複灸多。
其人永無心力。
如頭上灸多。
令人失精神。
臂腳灸多。
令人血脈枯渴。
四肢細而無力。
既失精神。
又加于細。
即令人短壽。
(見承漿穴。
)此論甚當。
故備着之。
針灸資生經第二 點艾火 下經雲、古來灸病。
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
切宜避之。
有火珠曜日。
以艾承之得火。
次有火鏡耀日。
亦以艾引得火。
此火皆良。
諸蕃部落用镔鐵擊KT石得火出。
以艾引之。
凡人卒難備。
即不如無木火。
清麻油點燈。
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
兼滋潤灸瘡。
至愈不疼痛。
用蠟良方雲、凡取火者。
宜敲石取火。
(今舟行人以鐵鈍刀擊石穴。
以紙灰為火丸。
在下承之。
亦得火。
)或水精鏡于日得太陽火為妙。
天陰則以槐木取火。
針灸資生經第二 治灸瘡 下經雲、凡着艾得瘡發。
所患即瘥。
不得瘡發。
其疾不愈。
甲乙經雲、灸瘡不發者。
用故履底灸令熱。
熨之。
三日即發。
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
于火中煨熟。
拍破。
熱熨瘡十餘遍。
其瘡三日自發。
予見人灸不發者。
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
亦有用皂角煎湯。
候冷、頻點之而發。
亦有恐氣血衰不發。
于灸前後煎四物湯服。
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
蓋不可一概論也。
予嘗灸三裡各七壯。
數日過不發。
再各灸兩壯。
右足發。
左足不發。
更灸左足一壯。
遂發兩月。
亦在人以知取之。
若任其自然。
則終不發矣。
此人事所以當盡也。
凡着灸住火。
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
溫洗瘡周回約一二尺。
令驅逐風氣于瘡口出。
兼令往來不滞。
自然瘡壞疾愈。
(今人亦有恐水殺人。
不用湯淋。
)若灸瘡退火痂後。
用東南桃枝青嫩柳皮煎湯溫洗。
能護瘡中諸風。
若瘡内黑爛。
加胡荽煎。
若瘡疼不可忍。
多時不較。
加黃連煎神效。
凡貼灸瘡。
春用柳絮。
夏用竹膜。
秋用新棉。
冬用兔腹上白細毛。
貓兒腹毛更佳。
今人多以膏藥貼之。
日三兩易。
全不疼。
但以膏藥貼。
則易幹爾。
若要膿出多而疾除。
不貼膏藥尤佳。
針灸資生經第二 忌食物 既灸。
忌豬魚熱面生酒動風冷物。
雞肉最毒。
而房勞尤當忌也。
下經雲、灸時不得傷飽大饑飲酒。
食生硬物。
兼忌思慮憂愁恚怒呼罵呼嗟歎息等。
(今下裡人灸後。
亦忌飲水。
将水濯手足。
) 針灸資生經第二 避人神等 千金雲、欲行針灸。
先知行年宜忌。
及人神所在。
不與禁忌相應即可。
故男忌除。
女忌破。
男忌戊。
女忌己。
有日神忌。
有毒月忌。
有十二時忌。
有四季人神。
有十二部人神。
有十二部年人神。
有九部旁通人神。
有雜忌旁通。
又有所謂血支血忌之類。
凡醫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患厄會。
男女氣怯。
下手至困。
通人達士。
豈拘此哉。
若遇急卒暴患。
不拘此法。
許希亦雲、若人病卒暴、宜急療。
亦不拘此。
故後之醫者、亦雲卒暴之疾。
須速灸療。
一日之間。
止忌一時是也。
千金雲、癰疽疔腫喉痹客忤尤為急。
凡作湯藥。
不可避兇日。
覺病須臾。
即宜便治。
又曰、凡人卒暴得風。
或中時氣。
凡百所苦。
須急救療。
漸久後皆難愈。
此論甚當。
夫急難之際。
命在須臾。
必待吉日後治。
已淪于鬼錄矣。
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
惟平居治病于未形。
選天德月德等日服藥針灸可也。
針灸資生經第二 相天時 千金雲、日正午以後乃可灸。
謂陰氣未至。
灸無不着。
午前平旦、谷氣虛。
令人癫眩。
不可針灸。
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經雲、灸時若遇陰霧大風雪猛雨炎暑雷電虹霓暫停。
候晴明即再灸。
急難亦不拘此。
即火氣不能遠達。
病未能愈。
則是艾炷欲其大。
惟頭與四肢欲小爾。
至明堂上經乃雲、艾炷根據小竹箸頭作。
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
但令當脈灸之。
雀糞大炷。
亦能愈疾。
又有一途。
如腹内疝瘕癖塊伏梁氣等。
惟須大艾炷。
故短劇曰、腹背爛燒。
四肢則但去風邪而已。
如巨阙鸠尾、雖是胸腹穴。
灸之不過四七炷。
隻根據竹箸頭大。
但令正當脈灸之。
艾炷若大。
複灸多。
其人永無心力。
如頭上灸多。
令人失精神。
臂腳灸多。
令人血脈枯渴。
四肢細而無力。
既失精神。
又加于細。
即令人短壽。
(見承漿穴。
)此論甚當。
故備着之。
針灸資生經第二 點艾火 下經雲、古來灸病。
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
切宜避之。
有火珠曜日。
以艾承之得火。
次有火鏡耀日。
亦以艾引得火。
此火皆良。
諸蕃部落用镔鐵擊KT石得火出。
以艾引之。
凡人卒難備。
即不如無木火。
清麻油點燈。
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
兼滋潤灸瘡。
至愈不疼痛。
用蠟良方雲、凡取火者。
宜敲石取火。
(今舟行人以鐵鈍刀擊石穴。
以紙灰為火丸。
在下承之。
亦得火。
)或水精鏡于日得太陽火為妙。
天陰則以槐木取火。
針灸資生經第二 治灸瘡 下經雲、凡着艾得瘡發。
所患即瘥。
不得瘡發。
其疾不愈。
甲乙經雲、灸瘡不發者。
用故履底灸令熱。
熨之。
三日即發。
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
于火中煨熟。
拍破。
熱熨瘡十餘遍。
其瘡三日自發。
予見人灸不發者。
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
亦有用皂角煎湯。
候冷、頻點之而發。
亦有恐氣血衰不發。
于灸前後煎四物湯服。
以此湯滋養氣血故也。
蓋不可一概論也。
予嘗灸三裡各七壯。
數日過不發。
再各灸兩壯。
右足發。
左足不發。
更灸左足一壯。
遂發兩月。
亦在人以知取之。
若任其自然。
則終不發矣。
此人事所以當盡也。
凡着灸住火。
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
溫洗瘡周回約一二尺。
令驅逐風氣于瘡口出。
兼令往來不滞。
自然瘡壞疾愈。
(今人亦有恐水殺人。
不用湯淋。
)若灸瘡退火痂後。
用東南桃枝青嫩柳皮煎湯溫洗。
能護瘡中諸風。
若瘡内黑爛。
加胡荽煎。
若瘡疼不可忍。
多時不較。
加黃連煎神效。
凡貼灸瘡。
春用柳絮。
夏用竹膜。
秋用新棉。
冬用兔腹上白細毛。
貓兒腹毛更佳。
今人多以膏藥貼之。
日三兩易。
全不疼。
但以膏藥貼。
則易幹爾。
若要膿出多而疾除。
不貼膏藥尤佳。
針灸資生經第二 忌食物 既灸。
忌豬魚熱面生酒動風冷物。
雞肉最毒。
而房勞尤當忌也。
下經雲、灸時不得傷飽大饑飲酒。
食生硬物。
兼忌思慮憂愁恚怒呼罵呼嗟歎息等。
(今下裡人灸後。
亦忌飲水。
将水濯手足。
) 針灸資生經第二 避人神等 千金雲、欲行針灸。
先知行年宜忌。
及人神所在。
不與禁忌相應即可。
故男忌除。
女忌破。
男忌戊。
女忌己。
有日神忌。
有毒月忌。
有十二時忌。
有四季人神。
有十二部人神。
有十二部年人神。
有九部旁通人神。
有雜忌旁通。
又有所謂血支血忌之類。
凡醫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患厄會。
男女氣怯。
下手至困。
通人達士。
豈拘此哉。
若遇急卒暴患。
不拘此法。
許希亦雲、若人病卒暴、宜急療。
亦不拘此。
故後之醫者、亦雲卒暴之疾。
須速灸療。
一日之間。
止忌一時是也。
千金雲、癰疽疔腫喉痹客忤尤為急。
凡作湯藥。
不可避兇日。
覺病須臾。
即宜便治。
又曰、凡人卒暴得風。
或中時氣。
凡百所苦。
須急救療。
漸久後皆難愈。
此論甚當。
夫急難之際。
命在須臾。
必待吉日後治。
已淪于鬼錄矣。
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
惟平居治病于未形。
選天德月德等日服藥針灸可也。
針灸資生經第二 相天時 千金雲、日正午以後乃可灸。
謂陰氣未至。
灸無不着。
午前平旦、谷氣虛。
令人癫眩。
不可針灸。
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經雲、灸時若遇陰霧大風雪猛雨炎暑雷電虹霓暫停。
候晴明即再灸。
急難亦不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