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留七呼。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竅陰二穴。
金也。
在足小指次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
灸三壯。
針一分。
竅陰有二。
其一在此。
其一在側頭部。
此當為足竅陰也。
俠溪二穴。
水也。
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臨泣去俠溪寸半。
地五會二穴。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
去俠溪一寸。
針一分。
不可灸。
灸使人羸瘦。
不出三年卒。
臨泣二穴。
木也。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去俠溪寸半。
灸三壯。
針二分。
偃伏第三行既有臨泣穴矣。
此亦有臨泣穴。
此當蓋足臨泣也。
丘墟二穴。
在外踝下如前陷中。
去臨泣三寸。
灸三壯。
針五分。
留七呼。
懸鐘二穴。
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針六分。
留七呼。
灸五壯。
千雲、一名絕骨。
(外踝上三寸。
又雲四寸。
) 陽輔二穴。
火也。
在外踝上四寸。
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
去丘墟七寸。
灸三壯。
針五分。
留七呼。
千雲、外踝上輔骨前。
(餘同。
) 光明二穴。
在外踝上五寸。
針六分。
留七呼。
灸五壯。
明下雲、七壯。
治疼不能久外丘二穴。
在外踝上七寸。
針三分。
灸三壯。
陽交二穴。
一名别陽。
在外踝上七寸。
斜屬三陽分肉之間。
灸三壯。
針六分。
留七呼。
千雲、一名足。
在外踝上七寸。
(一雲三寸。
) 陽陵泉二穴。
土也。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針六分。
得氣即瀉。
又宜久留針。
灸七壯。
七壯即止。
明下雲、一壯。
素注、三壯。
(千雲。
膝下外尖骨前。
難疏。
胫骨中微側少許陽關二穴。
在陽陵泉上二寸。
犢鼻外陷中。
針五分。
不可灸。
千雲、關陽。
(一雲關中渎二穴。
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灸五壯。
針五分。
留七呼。
環跳二穴。
在髀樞中。
側卧伸下足。
屈上足取之。
灸五十壯。
針一寸。
留十呼。
忌同。
明下雲、在硯子骨宛宛中。
灸三壯。
甲乙雲、五壯。
風市二穴。
在膝外兩筋間。
立舒下兩手着腿。
當中指頭陷中。
療冷痹腳胫麻。
腿膝酸痛。
腰重起坐難。
(明下) 予冬月當風市處多冷痹。
急擦熱手溫之。
略止。
日或兩三痹。
偶謬刺以溫針。
遂愈。
信乎能。
将其本不全耶。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隐白二穴。
木也。
在足大指端内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
針三分。
今附。
婦人月事過時不止。
刺立愈。
明雲、針一分。
留三呼。
灸三壯。
大都二穴。
火也。
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千注、本節内側白肉際。
太白二穴。
土也。
在足内側核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千雲、足大指内側。
公孫二穴。
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灸三壯。
針四分。
商丘二穴。
金也。
在内踝下微前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三陰交二穴。
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明雲。
内踝上八寸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昔宋太子善醫術。
出苑。
逢一妊婦。
太子診曰:女。
令徐文伯診。
曰:一男一女。
針之。
瀉三陰交。
補合谷。
應針而落。
果如文伯言。
故妊娠不可刺。
千雲、内踝上八寸骨下。
(又雲:内踝上三寸。
) 漏谷二穴。
亦名太陰絡。
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針三分。
明下雲、灸三壯。
地機二穴。
亦名脾舍。
足太陰。
别走上一寸空。
在膝下五寸。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膝内側轉骨下陷中。
伸足取之。
陰陵泉二穴。
水也。
在膝下内側輔骨下陷中。
伸足取之。
針五分。
當曲膝取之。
血海二穴。
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際二寸中。
灸三壯。
針五分。
千雲、白肉際二寸半。
注雲、一作三寸。
箕門二穴。
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
在陰股内。
一雲、上起筋間。
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厲兌二穴。
金也。
在足大指次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
針一分。
灸一壯。
内庭二穴。
水也。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陷谷二穴。
木也。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
去内庭二寸。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沖陽二穴。
在足跗上。
去陷谷三寸。
針五分。
灸三壯。
素注、跗上五寸骨間動脈。
刺三分。
千雲、跗上五寸骨間。
去陷谷三寸。
(一雲二寸。
) 解溪二穴。
火也。
在沖陽後寸半腕上陷中。
(明下雲。
在系鞋處。
)針五分。
灸三壯。
素注、在沖陽後二寸半。
新校正雲、刺瘧注作三寸半。
二注不同。
當從甲乙經作寸半。
豐隆二穴。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外廉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下廉二穴。
一名下巨虛。
在上廉下三寸。
當舉足取穴。
針八分。
灸三壯。
明雲、上廉下三寸。
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
蹲地坐取之。
針六分。
得氣即瀉。
甲乙雲、針三分。
灸三壯。
主小腸氣不足。
面無顔色。
偏風熱風。
冷痹不遂。
風濕痹。
灸亦良。
日七七壯。
素注、足陽明與小腸合。
在上廉下三寸。
針三分。
手陽明亦有下廉。
此乃足下廉也。
條口二穴。
在廉上一寸。
舉足取之。
針五分。
明雲、在上廉下一寸。
針八分。
灸三壯上廉二穴。
一名上巨虛。
在三裡下三寸。
當舉足取之。
灸三壯。
針三分。
甄權雲、治髒氣不中。
針八分。
得氣即瀉。
灸大良。
日七壯。
下雲、三壯。
素注、在三裡下三寸。
又雲、在膝手陽明亦有上廉。
此乃足上廉也。
三裡二穴。
土也。
在膝下三寸外廉兩筋間。
(一雲:骨外大筋内。
)當舉足取之。
秦承祖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
外台明堂雲、人年三十以上。
若不灸三裡。
令氣上沖目。
所以三裡下氣也。
(明同。
)灸三壯。
針五分。
明雲、針腹背每須去三裡穴。
針八分。
留十呼。
瀉七吸。
日灸七壯。
止百壯。
素注、刺一寸。
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兩筋肉分間(指雲按之太沖脈不動。
) 手有三裡。
此亦曰三裡。
蓋足三裡也。
銅人雲、在膝下三寸。
明堂素問注皆同。
人多不能求也。
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
蓋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也。
又按銅人等經有犢鼻穴。
蓋在膝膑下俠罅大筋中也。
又按銅人有膝關二穴。
蓋在犢鼻下二寸陷中也。
而新校正素問注巨虛下廉雲三裡在犢鼻下三寸。
則是犢鼻之下三寸。
方是三裡。
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
若如今人之取穴。
恐失之太高矣。
(千雲:灸至五百壯。
少亦一二百壯。
) 犢鼻二穴。
在膝膑下俠解(明堂作罅。
)大筋中。
治膝中痛不仁。
難跪起。
膝膑腫潰者。
不可治。
不潰者可療。
若犢鼻堅硬。
勿便攻。
先以洗熨。
即微刺之愈。
明雲、針三分。
灸三按素問刺禁雲、刺膝膑出液為跛。
犢鼻在膝膑下。
用針者不可輕也。
梁丘二穴。
在膝上二寸。
(明雲三寸。
)兩筋間。
灸三壯。
針二分。
明雲、五分。
明堂作三寸。
銅人千金皆作二寸。
千金注謂或雲三寸。
姑兩存之。
陰市二穴。
一名陰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
拜而取之。
針三分。
不可灸。
明下雲三壯。
千注二十卷雲、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
臨膝取之。
(又雲。
膝内輔骨後大筋下小筋銅人雲。
不可灸。
明堂乃雲灸三壯。
豈以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耶。
伏兔二穴。
在膝上六寸起肉。
正跪坐取之。
一雲、膝蓋上七寸。
針五分。
不可灸。
明雲、婦人八部諸病。
通針三分。
髀關二穴。
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針六分。
明雲、灸三壯。
膝眼四穴。
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
主膝冷疼不已。
針五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禁灸。
(有人膝腫甚。
人為灸此穴。
遂緻不救。
蓋犯其所禁也。
) 銅人無此四穴。
明堂有之。
故附入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湧泉二穴。
木也。
一名地沖。
在足心陷中。
屈足卷指宛宛中。
灸三壯。
針五分。
無令出淳于意雲、漢北齊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
謂曰:熱厥也。
當刺足心。
立愈。
明雲、灸不及針。
若灸、廢人行動。
下雲、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
灸三壯,素注、刺三分。
千注肝髒卷雲、在腳心大指下大筋。
(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懑。
淳于意曰。
熱厥也。
刺足心各三所。
案之無出血。
病已。
病得之飲酒大醉。
) 然谷二穴。
火也。
一名龍淵。
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不宜見血。
素注、刺三分。
刺此多見血。
令人立饑飲食。
千注婦人方雲、在内踝前直下一寸。
太溪二穴。
土也。
在内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大鐘二穴。
在足跟後沖中。
灸三壯。
針二分。
留七呼。
水泉二穴。
去太溪下一寸。
在内踝下。
灸五壯。
針四分。
照海二穴。
陰跷脈所生。
在内踝下。
針三分。
灸七壯。
(千雲:在内踝下四分。
)明上雲、陰跷二穴。
在内踝下陷宛中。
針三分。
灸三壯。
下雲、陰跷二穴。
在内踝下陷中。
灸三壯。
千雲、内踝下容爪甲。
明堂上下經有陰跷穴。
而銅人無之。
惟有照海穴。
亦在内踝下。
與陰跷同。
而未知其故。
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跷穴在内踝下。
是謂照海。
陰跷所生。
則與銅人照海穴合矣。
則是陰跷即照海也。
故附陰跷于照海之末。
複溜二穴。
金也。
一名昌陽。
一名伏白。
在内踝上二寸動脈陷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五壯。
明雲、七壯。
交信二穴。
在内踝上二寸。
少陰前太陰後。
廉前筋骨間。
灸三壯。
針四分。
留五呼。
下雲、内踝上二寸。
後廉筋骨陷中。
素氣穴論、踝上橫二穴。
注雲、内踝上者、交信穴也。
按素問氣府論陰跷穴注雲、謂交信也。
在内踝上二寸。
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跷之。
竊意陰跷即交信也。
至氣穴論陰陽跷穴注乃雲、陰跷穴在内踝下。
是謂照海。
陰跷所生。
則是陰跷乃照海。
非交信矣。
故明堂下經既有交信穴在内踝上。
又出陰跷穴在内踝下。
上下不同。
蓋二穴也。
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自異。
學人毋信其一注。
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
築賓二穴。
在内踝上分中。
灸五壯。
針三分。
明雲、在内踝上。
灸三壯。
陰谷二穴。
水也。
在膝内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
按之應手。
屈膝乃取之。
灸三壯。
針四分。
留七呼。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至陰二穴。
金也。
在足小指外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針二分。
灸三壯。
通谷二穴。
水也。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灸三壯。
針二分。
束骨二穴。
木也。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京骨二穴。
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按而得之。
針三分。
灸七壯。
明雲、五壯。
素注、三壯。
申脈二穴。
陽跷脈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
針三分。
千雲、申脈在外踝下陷中。
明上雲、陽跷二穴。
在外踝前一寸陷宛中。
針三分。
素氣穴注、陽跷穴是謂申脈。
陽跷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
新校正雲、按刺腰痛篇注、在外踝下五分。
缪刺論注、外踝下半寸容爪甲。
明堂上經有陽跷穴。
而銅人無此穴。
惟有申脈二穴。
陽跷脈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
與陽跷穴同。
而未知其故。
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跷穴注雲、陽跷穴是謂申脈。
陽跷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
以與銅人申脈穴合。
是則陽跷即申脈也。
故附明堂陽跷于申脈之後。
金門二穴。
一名關梁。
在外踝下。
灸三壯。
炷如小麥。
針一分。
仆參二穴。
一名安耶。
在跟骨下陷中。
拱足得之。
針二分。
灸七壯。
明雲、三壯。
昆侖二穴。
火也。
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素注。
細脈動應手。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上昆侖針五分。
下昆侖外踝下一寸大筋下。
明堂有上昆侖。
又有下昆侖。
銅人隻雲昆侖而不載下昆侖。
豈銅人不全耶。
抑名不同。
未可知也。
但上經雲、内昆侖在外踝下一寸。
下經雲、内昆侖在内踝後五分。
未知其孰是。
予謂既雲内昆侖。
則當在内踝後矣。
下經之穴為通。
上昆侖在外踝故也。
跗陽二穴。
在外踝上三寸。
(足太陽穴同。
千金亦同。
)陽跷、太陽前少陽後。
筋骨間陽跷之。
灸三壯。
針五分。
留七呼。
明下雲:跗陽在外踝上二寸。
(恐二字當作三。
)後筋骨間宛宛中。
灸五壯。
素氣府論、陰陽跷各一注雲、陽跷謂跗陽穴也。
在外踝上三寸。
太陽前少陽後。
筋骨間陽跷之。
按素問氣府論陽跷穴注雲、謂跗陽穴也。
在外踝上三寸。
竊意陽跷即跗陽也。
及考氣穴論陰陽跷四穴注雲、陽跷穴是謂申脈。
陽跷所出。
則是陽跷乃申脈。
非跗陽矣。
故明堂下經既有跗陽在外踝上二寸。
上經又有陽跷在外踝前一寸。
一寸二寸既異。
是跗陽陽跷各是一穴也。
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相背耶。
飛揚二穴。
一名厥陽。
在外踝上九寸。
(明堂千金并雲七寸。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承山二穴。
一名魚腹。
一名肉柱。
一名傷山。
在兌腸下分肉間陷中。
灸一壯。
針七明雲、八分。
得氣即瀉。
速出針。
灸不及針。
止七七壯。
下雲、五壯。
(一雲。
在腿肚下分承筋二穴。
一名腸。
一名直腸。
在腸中央陷中。
灸三壯。
禁針。
明雲、在胫後從腳根後到上七寸中央陷中。
針三分。
千雲、從腳根上七寸中央。
不刺。
銅人千金皆雲禁針。
明堂乃雲針三分。
亦可疑矣。
不針可也。
合陽二穴。
在膝約中央下二寸。
(千作三寸。
)針六分。
灸五壯。
委中二穴。
土也。
在中央約文中動脈。
今附。
委中者、血也。
熱病汗不出。
足熱厥。
膝不得屈伸。
取其經血。
立愈。
明雲、甄權雲、在曲内兩筋兩骨中宛宛是。
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
針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甲乙雲、針五分。
留七呼。
灸三壯。
素注、在足膝後屈處。
中央約文中。
又骨空論雲、在膝解後曲腳中。
背面取之。
委陽二穴。
三焦下輔也。
在足太陽後。
出于中。
外廉兩筋間。
屈伸取之。
扶承下六寸。
灸三壯。
針七分。
素注、在足中外廉兩筋間。
千雲、足太陽前少陽後。
浮二穴。
在委陽上一寸。
展膝得之。
灸三壯。
針五分。
殷門二穴。
在肉下六寸。
針七分。
扶承二穴。
一名肉。
一名陰關。
一名皮部。
在尻臀下股陰沖上文中。
針七分。
明下雲、灸三壯。
千雲、在尻臀下股陰下文中。
(一雲尻臀下橫文中。
) 以上諸穴。
皆根據銅人經次第而編。
明堂上下經有穴而銅人不載。
亦或附入。
惟有其穴而無其名者。
無慮數十穴不編。
當各根據本經所說而針灸之。
不可泥此經之無穴名而不針灸也。
扁鵲灸鬼邪凡十三穴。
與銅人明堂同。
而其名卻異。
故不編入。
許希針經之穴。
既與諸經不同。
其名又異。
如興龍穴之類是已。
亦不附入者。
不欲以一人之私名。
亂諸經之舊穴。
以滋後學者惑也。
留七呼。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竅陰二穴。
金也。
在足小指次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
灸三壯。
針一分。
竅陰有二。
其一在此。
其一在側頭部。
此當為足竅陰也。
俠溪二穴。
水也。
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臨泣去俠溪寸半。
地五會二穴。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
去俠溪一寸。
針一分。
不可灸。
灸使人羸瘦。
不出三年卒。
臨泣二穴。
木也。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去俠溪寸半。
灸三壯。
針二分。
偃伏第三行既有臨泣穴矣。
此亦有臨泣穴。
此當蓋足臨泣也。
丘墟二穴。
在外踝下如前陷中。
去臨泣三寸。
灸三壯。
針五分。
留七呼。
懸鐘二穴。
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針六分。
留七呼。
灸五壯。
千雲、一名絕骨。
(外踝上三寸。
又雲四寸。
) 陽輔二穴。
火也。
在外踝上四寸。
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
去丘墟七寸。
灸三壯。
針五分。
留七呼。
千雲、外踝上輔骨前。
(餘同。
) 光明二穴。
在外踝上五寸。
針六分。
留七呼。
灸五壯。
明下雲、七壯。
治疼不能久外丘二穴。
在外踝上七寸。
針三分。
灸三壯。
陽交二穴。
一名别陽。
在外踝上七寸。
斜屬三陽分肉之間。
灸三壯。
針六分。
留七呼。
千雲、一名足。
在外踝上七寸。
(一雲三寸。
) 陽陵泉二穴。
土也。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針六分。
得氣即瀉。
又宜久留針。
灸七壯。
七壯即止。
明下雲、一壯。
素注、三壯。
(千雲。
膝下外尖骨前。
難疏。
胫骨中微側少許陽關二穴。
在陽陵泉上二寸。
犢鼻外陷中。
針五分。
不可灸。
千雲、關陽。
(一雲關中渎二穴。
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灸五壯。
針五分。
留七呼。
環跳二穴。
在髀樞中。
側卧伸下足。
屈上足取之。
灸五十壯。
針一寸。
留十呼。
忌同。
明下雲、在硯子骨宛宛中。
灸三壯。
甲乙雲、五壯。
風市二穴。
在膝外兩筋間。
立舒下兩手着腿。
當中指頭陷中。
療冷痹腳胫麻。
腿膝酸痛。
腰重起坐難。
(明下) 予冬月當風市處多冷痹。
急擦熱手溫之。
略止。
日或兩三痹。
偶謬刺以溫針。
遂愈。
信乎能。
将其本不全耶。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隐白二穴。
木也。
在足大指端内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
針三分。
今附。
婦人月事過時不止。
刺立愈。
明雲、針一分。
留三呼。
灸三壯。
大都二穴。
火也。
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千注、本節内側白肉際。
太白二穴。
土也。
在足内側核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千雲、足大指内側。
公孫二穴。
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灸三壯。
針四分。
商丘二穴。
金也。
在内踝下微前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三陰交二穴。
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明雲。
内踝上八寸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昔宋太子善醫術。
出苑。
逢一妊婦。
太子診曰:女。
令徐文伯診。
曰:一男一女。
針之。
瀉三陰交。
補合谷。
應針而落。
果如文伯言。
故妊娠不可刺。
千雲、内踝上八寸骨下。
(又雲:内踝上三寸。
) 漏谷二穴。
亦名太陰絡。
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針三分。
明下雲、灸三壯。
地機二穴。
亦名脾舍。
足太陰。
别走上一寸空。
在膝下五寸。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膝内側轉骨下陷中。
伸足取之。
陰陵泉二穴。
水也。
在膝下内側輔骨下陷中。
伸足取之。
針五分。
當曲膝取之。
血海二穴。
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際二寸中。
灸三壯。
針五分。
千雲、白肉際二寸半。
注雲、一作三寸。
箕門二穴。
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
在陰股内。
一雲、上起筋間。
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厲兌二穴。
金也。
在足大指次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
針一分。
灸一壯。
内庭二穴。
水也。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陷谷二穴。
木也。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
去内庭二寸。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沖陽二穴。
在足跗上。
去陷谷三寸。
針五分。
灸三壯。
素注、跗上五寸骨間動脈。
刺三分。
千雲、跗上五寸骨間。
去陷谷三寸。
(一雲二寸。
) 解溪二穴。
火也。
在沖陽後寸半腕上陷中。
(明下雲。
在系鞋處。
)針五分。
灸三壯。
素注、在沖陽後二寸半。
新校正雲、刺瘧注作三寸半。
二注不同。
當從甲乙經作寸半。
豐隆二穴。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外廉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下廉二穴。
一名下巨虛。
在上廉下三寸。
當舉足取穴。
針八分。
灸三壯。
明雲、上廉下三寸。
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
蹲地坐取之。
針六分。
得氣即瀉。
甲乙雲、針三分。
灸三壯。
主小腸氣不足。
面無顔色。
偏風熱風。
冷痹不遂。
風濕痹。
灸亦良。
日七七壯。
素注、足陽明與小腸合。
在上廉下三寸。
針三分。
手陽明亦有下廉。
此乃足下廉也。
條口二穴。
在廉上一寸。
舉足取之。
針五分。
明雲、在上廉下一寸。
針八分。
灸三壯上廉二穴。
一名上巨虛。
在三裡下三寸。
當舉足取之。
灸三壯。
針三分。
甄權雲、治髒氣不中。
針八分。
得氣即瀉。
灸大良。
日七壯。
下雲、三壯。
素注、在三裡下三寸。
又雲、在膝手陽明亦有上廉。
此乃足上廉也。
三裡二穴。
土也。
在膝下三寸外廉兩筋間。
(一雲:骨外大筋内。
)當舉足取之。
秦承祖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
外台明堂雲、人年三十以上。
若不灸三裡。
令氣上沖目。
所以三裡下氣也。
(明同。
)灸三壯。
針五分。
明雲、針腹背每須去三裡穴。
針八分。
留十呼。
瀉七吸。
日灸七壯。
止百壯。
素注、刺一寸。
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兩筋肉分間(指雲按之太沖脈不動。
) 手有三裡。
此亦曰三裡。
蓋足三裡也。
銅人雲、在膝下三寸。
明堂素問注皆同。
人多不能求也。
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
蓋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也。
又按銅人等經有犢鼻穴。
蓋在膝膑下俠罅大筋中也。
又按銅人有膝關二穴。
蓋在犢鼻下二寸陷中也。
而新校正素問注巨虛下廉雲三裡在犢鼻下三寸。
則是犢鼻之下三寸。
方是三裡。
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裡穴也。
若如今人之取穴。
恐失之太高矣。
(千雲:灸至五百壯。
少亦一二百壯。
) 犢鼻二穴。
在膝膑下俠解(明堂作罅。
)大筋中。
治膝中痛不仁。
難跪起。
膝膑腫潰者。
不可治。
不潰者可療。
若犢鼻堅硬。
勿便攻。
先以洗熨。
即微刺之愈。
明雲、針三分。
灸三按素問刺禁雲、刺膝膑出液為跛。
犢鼻在膝膑下。
用針者不可輕也。
梁丘二穴。
在膝上二寸。
(明雲三寸。
)兩筋間。
灸三壯。
針二分。
明雲、五分。
明堂作三寸。
銅人千金皆作二寸。
千金注謂或雲三寸。
姑兩存之。
陰市二穴。
一名陰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
拜而取之。
針三分。
不可灸。
明下雲三壯。
千注二十卷雲、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
臨膝取之。
(又雲。
膝内輔骨後大筋下小筋銅人雲。
不可灸。
明堂乃雲灸三壯。
豈以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耶。
伏兔二穴。
在膝上六寸起肉。
正跪坐取之。
一雲、膝蓋上七寸。
針五分。
不可灸。
明雲、婦人八部諸病。
通針三分。
髀關二穴。
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針六分。
明雲、灸三壯。
膝眼四穴。
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
主膝冷疼不已。
針五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禁灸。
(有人膝腫甚。
人為灸此穴。
遂緻不救。
蓋犯其所禁也。
) 銅人無此四穴。
明堂有之。
故附入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湧泉二穴。
木也。
一名地沖。
在足心陷中。
屈足卷指宛宛中。
灸三壯。
針五分。
無令出淳于意雲、漢北齊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
謂曰:熱厥也。
當刺足心。
立愈。
明雲、灸不及針。
若灸、廢人行動。
下雲、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
灸三壯,素注、刺三分。
千注肝髒卷雲、在腳心大指下大筋。
(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懑。
淳于意曰。
熱厥也。
刺足心各三所。
案之無出血。
病已。
病得之飲酒大醉。
) 然谷二穴。
火也。
一名龍淵。
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不宜見血。
素注、刺三分。
刺此多見血。
令人立饑飲食。
千注婦人方雲、在内踝前直下一寸。
太溪二穴。
土也。
在内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大鐘二穴。
在足跟後沖中。
灸三壯。
針二分。
留七呼。
水泉二穴。
去太溪下一寸。
在内踝下。
灸五壯。
針四分。
照海二穴。
陰跷脈所生。
在内踝下。
針三分。
灸七壯。
(千雲:在内踝下四分。
)明上雲、陰跷二穴。
在内踝下陷宛中。
針三分。
灸三壯。
下雲、陰跷二穴。
在内踝下陷中。
灸三壯。
千雲、内踝下容爪甲。
明堂上下經有陰跷穴。
而銅人無之。
惟有照海穴。
亦在内踝下。
與陰跷同。
而未知其故。
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跷穴在内踝下。
是謂照海。
陰跷所生。
則與銅人照海穴合矣。
則是陰跷即照海也。
故附陰跷于照海之末。
複溜二穴。
金也。
一名昌陽。
一名伏白。
在内踝上二寸動脈陷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五壯。
明雲、七壯。
交信二穴。
在内踝上二寸。
少陰前太陰後。
廉前筋骨間。
灸三壯。
針四分。
留五呼。
下雲、内踝上二寸。
後廉筋骨陷中。
素氣穴論、踝上橫二穴。
注雲、内踝上者、交信穴也。
按素問氣府論陰跷穴注雲、謂交信也。
在内踝上二寸。
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跷之。
竊意陰跷即交信也。
至氣穴論陰陽跷穴注乃雲、陰跷穴在内踝下。
是謂照海。
陰跷所生。
則是陰跷乃照海。
非交信矣。
故明堂下經既有交信穴在内踝上。
又出陰跷穴在内踝下。
上下不同。
蓋二穴也。
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自異。
學人毋信其一注。
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
築賓二穴。
在内踝上分中。
灸五壯。
針三分。
明雲、在内踝上。
灸三壯。
陰谷二穴。
水也。
在膝内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
按之應手。
屈膝乃取之。
灸三壯。
針四分。
留七呼。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至陰二穴。
金也。
在足小指外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針二分。
灸三壯。
通谷二穴。
水也。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灸三壯。
針二分。
束骨二穴。
木也。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京骨二穴。
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按而得之。
針三分。
灸七壯。
明雲、五壯。
素注、三壯。
申脈二穴。
陽跷脈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
針三分。
千雲、申脈在外踝下陷中。
明上雲、陽跷二穴。
在外踝前一寸陷宛中。
針三分。
素氣穴注、陽跷穴是謂申脈。
陽跷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
新校正雲、按刺腰痛篇注、在外踝下五分。
缪刺論注、外踝下半寸容爪甲。
明堂上經有陽跷穴。
而銅人無此穴。
惟有申脈二穴。
陽跷脈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
與陽跷穴同。
而未知其故。
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跷穴注雲、陽跷穴是謂申脈。
陽跷所出。
在外踝下陷中。
以與銅人申脈穴合。
是則陽跷即申脈也。
故附明堂陽跷于申脈之後。
金門二穴。
一名關梁。
在外踝下。
灸三壯。
炷如小麥。
針一分。
仆參二穴。
一名安耶。
在跟骨下陷中。
拱足得之。
針二分。
灸七壯。
明雲、三壯。
昆侖二穴。
火也。
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素注。
細脈動應手。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上昆侖針五分。
下昆侖外踝下一寸大筋下。
明堂有上昆侖。
又有下昆侖。
銅人隻雲昆侖而不載下昆侖。
豈銅人不全耶。
抑名不同。
未可知也。
但上經雲、内昆侖在外踝下一寸。
下經雲、内昆侖在内踝後五分。
未知其孰是。
予謂既雲内昆侖。
則當在内踝後矣。
下經之穴為通。
上昆侖在外踝故也。
跗陽二穴。
在外踝上三寸。
(足太陽穴同。
千金亦同。
)陽跷、太陽前少陽後。
筋骨間陽跷之。
灸三壯。
針五分。
留七呼。
明下雲:跗陽在外踝上二寸。
(恐二字當作三。
)後筋骨間宛宛中。
灸五壯。
素氣府論、陰陽跷各一注雲、陽跷謂跗陽穴也。
在外踝上三寸。
太陽前少陽後。
筋骨間陽跷之。
按素問氣府論陽跷穴注雲、謂跗陽穴也。
在外踝上三寸。
竊意陽跷即跗陽也。
及考氣穴論陰陽跷四穴注雲、陽跷穴是謂申脈。
陽跷所出。
則是陽跷乃申脈。
非跗陽矣。
故明堂下經既有跗陽在外踝上二寸。
上經又有陽跷在外踝前一寸。
一寸二寸既異。
是跗陽陽跷各是一穴也。
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相背耶。
飛揚二穴。
一名厥陽。
在外踝上九寸。
(明堂千金并雲七寸。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承山二穴。
一名魚腹。
一名肉柱。
一名傷山。
在兌腸下分肉間陷中。
灸一壯。
針七明雲、八分。
得氣即瀉。
速出針。
灸不及針。
止七七壯。
下雲、五壯。
(一雲。
在腿肚下分承筋二穴。
一名腸。
一名直腸。
在腸中央陷中。
灸三壯。
禁針。
明雲、在胫後從腳根後到上七寸中央陷中。
針三分。
千雲、從腳根上七寸中央。
不刺。
銅人千金皆雲禁針。
明堂乃雲針三分。
亦可疑矣。
不針可也。
合陽二穴。
在膝約中央下二寸。
(千作三寸。
)針六分。
灸五壯。
委中二穴。
土也。
在中央約文中動脈。
今附。
委中者、血也。
熱病汗不出。
足熱厥。
膝不得屈伸。
取其經血。
立愈。
明雲、甄權雲、在曲内兩筋兩骨中宛宛是。
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
針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甲乙雲、針五分。
留七呼。
灸三壯。
素注、在足膝後屈處。
中央約文中。
又骨空論雲、在膝解後曲腳中。
背面取之。
委陽二穴。
三焦下輔也。
在足太陽後。
出于中。
外廉兩筋間。
屈伸取之。
扶承下六寸。
灸三壯。
針七分。
素注、在足中外廉兩筋間。
千雲、足太陽前少陽後。
浮二穴。
在委陽上一寸。
展膝得之。
灸三壯。
針五分。
殷門二穴。
在肉下六寸。
針七分。
扶承二穴。
一名肉。
一名陰關。
一名皮部。
在尻臀下股陰沖上文中。
針七分。
明下雲、灸三壯。
千雲、在尻臀下股陰下文中。
(一雲尻臀下橫文中。
) 以上諸穴。
皆根據銅人經次第而編。
明堂上下經有穴而銅人不載。
亦或附入。
惟有其穴而無其名者。
無慮數十穴不編。
當各根據本經所說而針灸之。
不可泥此經之無穴名而不針灸也。
扁鵲灸鬼邪凡十三穴。
與銅人明堂同。
而其名卻異。
故不編入。
許希針經之穴。
既與諸經不同。
其名又異。
如興龍穴之類是已。
亦不附入者。
不欲以一人之私名。
亂諸經之舊穴。
以滋後學者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