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注雲、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
針三分。
千雲、歸來下一寸。
以上二十六穴。
去腹中行當各三寸。
針灸資生經第一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期門二穴。
肝之募。
在不容旁寸半。
直兩乳第二肋端。
針四分。
灸五壯。
(千。
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寸半。
又雲乳直下寸半。
) 日月二穴。
膽之募。
在期門下五分陷中。
灸五壯。
針五分。
(千名神光。
一名膽募。
) 腹哀二穴。
在日月下寸半。
針三分。
大橫二穴。
在腹哀下三寸半。
直臍旁。
灸三壯。
針七分。
肓俞去臍旁當一寸半。
天樞去臍當三寸。
大橫去臍當四寸半。
其去章門合為六寸。
難經疏乃雲、章門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
為可疑焉耳。
腹結二穴。
一名腸窟。
在大橫下三分。
針七分。
灸五壯。
府舍二穴。
在腹結下三寸。
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
此三脈上下三入腹。
絡肝脾。
結心肺。
從脅上至肩。
此太陰三陰陽明之别。
針七分。
灸五壯。
沖門二穴。
一名慈宮。
上去大橫五寸。
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
針七分。
灸五壯。
以上十四穴。
去腹中行各當為四寸半。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脅左右十二穴 側脅左右十二穴 章門二穴。
一名長平。
一名脅。
脾之募。
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側卧、屈上足伸下足。
舉臂取之。
針六分,灸百壯。
明雲、日七壯。
止五百。
忌同。
(難疏。
藏會季脅。
章門也。
髒病治此。
是脅骨下短脅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
) 京門二穴。
一名氣。
一名氣府。
腎之募。
在監骨腰中季脅本俠脊。
灸三壯。
針三分。
留七呼。
帶脈二穴。
在季脅下寸八分陷中。
針六分。
灸五壯。
明下雲、七壯。
(如帶繞身。
管束諸經脈。
千雲。
在季脅端。
) 五樞二穴。
在帶脈下三寸。
一雲、在水道旁寸半陷中。
針一寸。
灸五壯。
明下雲、三維道二穴。
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針八分。
灸三壯。
居二穴。
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監骨上陷中。
灸三壯。
針八分。
脅堂二穴。
在腋下二骨間陷中。
舉腋取之。
灸五壯。
明堂下經有脅堂穴。
主胸脅氣滿。
噫哕喘逆。
目黃遠視KTKT。
而銅人無之。
故附入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少商二穴。
木也。
在手大指端内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明雲。
白肉際宛宛中。
)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
洩諸髒熱湊。
不宜灸。
成君綽忽腮颔腫大如升。
喉中閉塞。
水粒不下。
甄權針之立愈。
明雲、針一分。
留三呼。
瀉五吸。
宜針不宜灸。
以三棱針刺之。
令血出。
勝氣針。
所以勝氣針者。
此脈脹腮之候。
腮中有氣。
人不能食。
故刺出血以宣諸髒腠也。
忌冷熱食。
下雲、灸三壯。
(甲乙作一壯。
) 魚際二穴火也。
在手大指本節後内側散脈中。
針一分。
留二呼。
素注、二分。
灸三壯。
太淵二穴。
在掌後陷中。
灸三壯。
針一分。
素注、二分。
明下雲、太泉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中。
灸五壯。
(難。
掌後魚際下。
脈會太淵。
脈病治此。
) 銅人曰、太淵。
明堂曰、太泉。
疑是二穴也。
予按千金方注雲、太泉即太淵也。
避唐祖名改之。
于是書之。
以示世醫。
(泉脈清冷泉同。
) 經渠二穴。
金也。
在寸口陷中。
針二分。
留三呼。
禁灸。
灸傷人神。
列缺二穴。
在腕側上寸半。
(明堂下雲腕上一寸。
)以手交叉頭指末兩筋兩骨罅中。
針二分。
留二呼。
瀉五吸。
灸七壯。
忌同。
明雲、針三分。
日灸七壯。
若患偏風。
灸至百。
若患腕勞。
灸七七。
下雲、三壯。
素注雲、腕上寸半。
孔最二穴。
在腕上七寸。
(明下雲陷者宛宛中。
)手太陰。
治熱病汗不出。
此穴可灸三壯。
即汗出。
咳逆臂厥痛。
針三分。
灸五壯。
明下雲、灸三壯。
尺澤二穴。
水也。
在肘中約上動脈中。
針三分。
灸五壯。
明雲、肘中約上兩筋動脈中。
甄權雲、在臂屈伸橫文中筋骨罅陷中。
不宜灸。
主癫病。
不可向手臂。
不得上頭。
素刺禁雲、刺肘中内陷。
氣歸之。
為不屈伸。
注雲、肘中謂肘屈折之中。
尺澤穴中也。
刺過陷脈。
惡氣歸之。
氣閉關節。
故不屈伸。
(難疏言。
尺之一寸外為尺澤也。
言尺脈入澤。
如水入大澤。
) 銅人雲、灸五壯。
明堂下經乃雲不宜灸。
主癫病。
不可向手臂。
不得上頭。
既曰不宜灸矣。
乃曰主癫病。
是又可灸也。
此必有誤。
且從銅人灸五壯。
明堂亦雲、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故也。
俠白二穴。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
針三分。
灸五壯。
天府二穴。
在腋下三寸動脈中。
以鼻取之。
禁灸。
使人逆氣。
今附。
刺鼻衄血不止。
針四分。
留三呼。
明雲、四分。
留七呼。
灸二七壯。
不除、至百壯。
出明堂經。
其甲乙經禁灸。
甲乙銅人皆雲禁灸。
明堂乃雲灸二七壯至百壯。
亦甚不同矣。
要非大急、不必灸。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商陽二穴。
金也。
一名絕陽。
在手大指次指内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灸三壯。
針一分。
留一呼。
二間二穴。
水也。
一名間谷。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内側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三間二穴。
木也。
一名少谷。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内側陷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三壯。
合谷二穴。
一名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
(明雲。
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三壯。
今附。
若婦人妊娠不可刺。
刺損胎氣。
(千雲。
手大指虎口兩骨間。
) 陽溪二穴。
火也。
一名中魁。
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二壯。
忌同。
偏曆二穴。
手陽明絡。
在腕後三寸。
别走太陰。
針二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下雲、五壯。
溫溜二穴。
一名逆注。
一名池頭。
在腕後。
大士三寸。
小士六寸。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在腕後五寸六寸間。
下廉二穴。
在輔骨下。
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
針五分。
留二呼。
灸三壯。
此有下廉。
足陽明亦有下廉。
蓋在足者,乃下巨虛也。
上廉二穴。
在三裡下一寸。
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
針五分。
灸五壯。
此有上廉。
足陽明亦有上廉。
蓋在足者、乃上巨虛也。
三裡二穴。
在曲池下三寸。
(手陽明穴雲二寸。
)按之肉起兌肉之端。
灸三壯。
針二分。
明雲、一名手三裡。
在曲池下二寸。
三裡有二。
有手三裡。
有足三裡。
此手三裡也。
故明堂雲、一名手三裡。
是也。
銅人雲、三裡在曲池下三寸。
明堂乃雲二寸。
在手陽明穴亦雲二寸。
恐銅人本誤二字作三字也。
曲池二穴。
土也。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中。
以手拱胸取之。
針七分。
得氣先瀉後補之。
灸大良。
可三壯。
明雲、曲池、木也。
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陷中。
日灸七壯。
至二百。
且停十餘日。
更下止至二百罷。
忌同。
下雲、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紋頭。
素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
千、肘外曲頭陷中。
肘二穴。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五裡二穴。
在肘上三寸。
行向裡大脈中央。
灸十壯。
禁針。
素氣穴論雲、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
注雲、謂五裡穴也。
謂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
又曰、五裡者、尺澤之後五裡五裡有二。
其一在足厥陰肝經部。
與此穴為二。
此當為手五裡也。
素問所謂在天府下者。
指此五裡也。
注雲、尺澤之後五裡亦指此五裡也。
尺澤穴在手太陰。
臂二穴。
在肘上七寸肉端。
手陽明絡。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在肩下一夫骨罅陷宛中。
平手取之。
不得拿手令急。
其穴即閉。
宜灸不宜針。
日七壯至百。
若針、不得過三五。
過多恐惡。
忌同。
千名頭沖。
(肩在肩部。
)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少沖二穴。
木也。
一名經始。
在小指内廉端。
(明下作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針一分。
灸三壯。
明雲、一壯。
少府二穴。
火也。
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
直勞宮。
(勞宮在手厥陰。
) 針二分。
灸七壯。
明雲、三壯。
神門二穴。
土也。
一名兌沖。
在掌後兌骨端陷中。
灸七壯。
炷如小麥。
針三分。
留七呼。
陰二穴。
在掌後脈中。
去腕五分。
針三分。
灸七壯。
通裡二穴。
在腕後一寸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七壯。
靈道二穴。
金也。
去掌後寸半。
或一寸。
灸三壯。
針三分。
少海二穴。
水也。
一名曲節。
在肘内廉節後。
又雲、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屈肘得之。
針三分。
灸三壯。
甄權雲、屈手向頭取之。
治齒寒腦風頭痛。
不宜灸。
針五分。
明雲、在肘内橫紋頭。
屈手向頭取之陷宛中。
甲乙雲、穴在肘内廉即後陷中動應手。
針二分。
留三呼。
瀉五吸。
不宜灸。
下雲、灸五壯。
素注、五壯。
銅人雲、灸三壯。
明堂下經素問注皆雲灸五壯。
上經甄權皆雲不宜灸。
亦可疑矣。
非大急、亦不必灸。
青靈二穴。
在肘上三寸。
伸肘舉臂取。
灸七壯。
明下雲、三壯。
極泉二穴。
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灸七壯。
針三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少澤二穴。
金也。
一名小吉。
在手小指端。
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灸一壯。
針一分。
前谷二穴。
水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針一分。
灸一壯。
明雲、三壯。
後溪二穴。
木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灸一壯。
針一分。
明雲、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灸三壯。
腕骨二穴。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二分。
留三呼。
陽谷二穴。
火也。
在手外側腕中兌(素作銳。
)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二分。
留二呼。
養老二穴。
在手踝骨上空寸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支正二穴。
在腕後五寸。
别走少陰。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在手太陽腕後五寸。
去養老穴四寸陷中。
灸五壯。
小海二穴。
土也。
在肘内大骨外。
去肘端五分陷中。
甄權雲、屈手向頭取之。
灸三壯。
針二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中沖二穴。
木也。
在手中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陷中。
針一分。
明雲、灸一壯。
勞宮二穴。
火也。
一名五裡。
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
屈無名指着處是。
灸三壯。
明雲、針二分。
得氣即瀉。
隻一度針。
過兩度令人虛。
不得灸。
灸令肉日加。
忌同。
素注、灸三壯。
(一名掌中。
) 趙岐釋孟子雲、無名之指。
手第四指也。
今曰屈無名指着處是穴。
蓋屈第四指也。
(無名指當屈中指為是。
今說屈第四指。
非也。
) 太陵二穴。
土也。
在掌後兩筋間陷中。
針五分。
灸三壯。
内關二穴。
在掌後去腕二寸。
别走少陽。
針五分。
灸三壯。
間使二穴。
金也。
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針三分。
灸五壯。
明下雲、七壯。
(千雲。
腕後三寸。
或雲掌後陷中。
) 門二穴。
去腕五寸。
手厥陰。
針三分。
灸五壯。
曲澤二穴。
水也。
在肘内廉陷中。
屈肘取之。
灸三壯。
針三分。
留七呼。
素注、内廉下。
天泉二穴。
一名天濕。
在曲腋下二寸。
舉臂取。
針六分。
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關沖二穴。
金也。
在手小指次指端。
去爪甲角如韭葉。
針一分。
灸一壯。
忌同。
素注、三壯。
(一雲。
握拳取之。
) 液門二穴。
水也。
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
針二分。
灸三壯。
(一雲。
握拳取之。
) 中渚二穴。
木也。
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二壯。
陽池二穴。
一名别陽。
在手表腕上陷中。
針二分。
留三呼。
不可灸。
忌同。
素注、灸三壯。
外關二穴。
正少陽絡。
在腕後二寸陷中。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二壯。
明雲、三壯。
支溝二穴。
火也。
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
針二分。
灸二七壯。
忌同。
明雲、五壯素注、三壯。
(千雲。
腕後臂外三寸。
) 會宗二穴。
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針三分。
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
在臂上大交脈。
(明雲。
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支溝上一寸。
禁針。
灸七壯。
明雲:五壯。
四渎二穴。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灸三壯。
針六分。
留七呼。
天井二穴。
土也。
在肘外大骨後肘上(明堂作後。
)一寸兩筋間陷中。
屈肘得之。
甄權雲、曲肘後一寸。
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
針三分。
灸三壯。
忌同。
明雲、五壯。
素注、刺一寸。
(千。
肘後兩筋間。
) 清冷淵二穴。
在肘上二寸。
伸肘舉臂取。
灸三壯。
針三分。
消泺二穴。
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
針一分。
灸二壯。
明雲、在肩下外關腋斜肘分下行。
針六分。
灸三壯。
素注、肩下臂外關腋。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二穴。
木也。
在足大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灸三壯。
針三分。
留六呼。
千雲、足大指聚毛中。
行間二穴。
火也。
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
灸三壯。
針六分。
留十呼。
太沖二穴。
土也。
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寸半陷中。
今附。
凡診太沖脈。
可決男子病死生針。
三分。
留十呼。
灸三壯。
明雲、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中。
灸五壯。
素注、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
刺腰痛注雲、在大指本節後内間二寸。
中封二穴。
金也。
在足内踝前一寸。
仰足取之陷中。
伸足乃得之。
針四分。
留七呼。
灸三壯。
素注、内踝前寸半。
甲乙雲、一寸。
(千與素同。
又雲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
一名懸泉。
) 蠡溝二穴。
在足内踝上五寸。
别走少陽。
針二分。
留三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又雲交儀在内踝上五寸。
恐即蠡溝穴。
但别出蠡溝。
故不可曉。
蠡溝二穴。
亦名交儀。
) 中都二穴。
一名中。
在内踝上七寸骨中。
與少陰相直。
針三分。
灸五壯。
膝關二穴。
在犢鼻下二寸陷中。
針四分。
灸五壯。
(犢鼻在足陽明。
) 曲泉二穴。
水也。
在膝内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
屈膝取之。
又雲、正膝屈内外兩筋間宛宛中。
又在膝曲橫紋頭。
針六分。
灸三壯。
陰包(明堂作胞。
)二穴。
在膝上四寸股内廉兩筋間。
針六分。
灸三壯。
明雲、七壯。
五裡二穴。
在氣沖下三寸陰股中動脈。
灸五壯。
針六分。
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
氣沖在腹部第三行。
(陰廉穴氣沖同。
) 五裡有二。
其一在手陽明肘上三寸。
其一在此。
當為足五裡也。
陰廉二穴。
在羊矢下。
去氣沖二寸動脈中。
灸三壯。
即有子。
針八分
針三分。
千雲、歸來下一寸。
以上二十六穴。
去腹中行當各三寸。
針灸資生經第一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期門二穴。
肝之募。
在不容旁寸半。
直兩乳第二肋端。
針四分。
灸五壯。
(千。
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寸半。
又雲乳直下寸半。
) 日月二穴。
膽之募。
在期門下五分陷中。
灸五壯。
針五分。
(千名神光。
一名膽募。
) 腹哀二穴。
在日月下寸半。
針三分。
大橫二穴。
在腹哀下三寸半。
直臍旁。
灸三壯。
針七分。
肓俞去臍旁當一寸半。
天樞去臍當三寸。
大橫去臍當四寸半。
其去章門合為六寸。
難經疏乃雲、章門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
為可疑焉耳。
腹結二穴。
一名腸窟。
在大橫下三分。
針七分。
灸五壯。
府舍二穴。
在腹結下三寸。
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
此三脈上下三入腹。
絡肝脾。
結心肺。
從脅上至肩。
此太陰三陰陽明之别。
針七分。
灸五壯。
沖門二穴。
一名慈宮。
上去大橫五寸。
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
針七分。
灸五壯。
以上十四穴。
去腹中行各當為四寸半。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脅左右十二穴 側脅左右十二穴 章門二穴。
一名長平。
一名脅。
脾之募。
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側卧、屈上足伸下足。
舉臂取之。
針六分,灸百壯。
明雲、日七壯。
止五百。
忌同。
(難疏。
藏會季脅。
章門也。
髒病治此。
是脅骨下短脅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
) 京門二穴。
一名氣。
一名氣府。
腎之募。
在監骨腰中季脅本俠脊。
灸三壯。
針三分。
留七呼。
帶脈二穴。
在季脅下寸八分陷中。
針六分。
灸五壯。
明下雲、七壯。
(如帶繞身。
管束諸經脈。
千雲。
在季脅端。
) 五樞二穴。
在帶脈下三寸。
一雲、在水道旁寸半陷中。
針一寸。
灸五壯。
明下雲、三維道二穴。
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針八分。
灸三壯。
居二穴。
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監骨上陷中。
灸三壯。
針八分。
脅堂二穴。
在腋下二骨間陷中。
舉腋取之。
灸五壯。
明堂下經有脅堂穴。
主胸脅氣滿。
噫哕喘逆。
目黃遠視KTKT。
而銅人無之。
故附入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少商二穴。
木也。
在手大指端内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明雲。
白肉際宛宛中。
)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
洩諸髒熱湊。
不宜灸。
成君綽忽腮颔腫大如升。
喉中閉塞。
水粒不下。
甄權針之立愈。
明雲、針一分。
留三呼。
瀉五吸。
宜針不宜灸。
以三棱針刺之。
令血出。
勝氣針。
所以勝氣針者。
此脈脹腮之候。
腮中有氣。
人不能食。
故刺出血以宣諸髒腠也。
忌冷熱食。
下雲、灸三壯。
(甲乙作一壯。
) 魚際二穴火也。
在手大指本節後内側散脈中。
針一分。
留二呼。
素注、二分。
灸三壯。
太淵二穴。
在掌後陷中。
灸三壯。
針一分。
素注、二分。
明下雲、太泉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中。
灸五壯。
(難。
掌後魚際下。
脈會太淵。
脈病治此。
) 銅人曰、太淵。
明堂曰、太泉。
疑是二穴也。
予按千金方注雲、太泉即太淵也。
避唐祖名改之。
于是書之。
以示世醫。
(泉脈清冷泉同。
) 經渠二穴。
金也。
在寸口陷中。
針二分。
留三呼。
禁灸。
灸傷人神。
列缺二穴。
在腕側上寸半。
(明堂下雲腕上一寸。
)以手交叉頭指末兩筋兩骨罅中。
針二分。
留二呼。
瀉五吸。
灸七壯。
忌同。
明雲、針三分。
日灸七壯。
若患偏風。
灸至百。
若患腕勞。
灸七七。
下雲、三壯。
素注雲、腕上寸半。
孔最二穴。
在腕上七寸。
(明下雲陷者宛宛中。
)手太陰。
治熱病汗不出。
此穴可灸三壯。
即汗出。
咳逆臂厥痛。
針三分。
灸五壯。
明下雲、灸三壯。
尺澤二穴。
水也。
在肘中約上動脈中。
針三分。
灸五壯。
明雲、肘中約上兩筋動脈中。
甄權雲、在臂屈伸橫文中筋骨罅陷中。
不宜灸。
主癫病。
不可向手臂。
不得上頭。
素刺禁雲、刺肘中内陷。
氣歸之。
為不屈伸。
注雲、肘中謂肘屈折之中。
尺澤穴中也。
刺過陷脈。
惡氣歸之。
氣閉關節。
故不屈伸。
(難疏言。
尺之一寸外為尺澤也。
言尺脈入澤。
如水入大澤。
) 銅人雲、灸五壯。
明堂下經乃雲不宜灸。
主癫病。
不可向手臂。
不得上頭。
既曰不宜灸矣。
乃曰主癫病。
是又可灸也。
此必有誤。
且從銅人灸五壯。
明堂亦雲、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故也。
俠白二穴。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
針三分。
灸五壯。
天府二穴。
在腋下三寸動脈中。
以鼻取之。
禁灸。
使人逆氣。
今附。
刺鼻衄血不止。
針四分。
留三呼。
明雲、四分。
留七呼。
灸二七壯。
不除、至百壯。
出明堂經。
其甲乙經禁灸。
甲乙銅人皆雲禁灸。
明堂乃雲灸二七壯至百壯。
亦甚不同矣。
要非大急、不必灸。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商陽二穴。
金也。
一名絕陽。
在手大指次指内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灸三壯。
針一分。
留一呼。
二間二穴。
水也。
一名間谷。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内側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三間二穴。
木也。
一名少谷。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内側陷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三壯。
合谷二穴。
一名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
(明雲。
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三壯。
今附。
若婦人妊娠不可刺。
刺損胎氣。
(千雲。
手大指虎口兩骨間。
) 陽溪二穴。
火也。
一名中魁。
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二壯。
忌同。
偏曆二穴。
手陽明絡。
在腕後三寸。
别走太陰。
針二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下雲、五壯。
溫溜二穴。
一名逆注。
一名池頭。
在腕後。
大士三寸。
小士六寸。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在腕後五寸六寸間。
下廉二穴。
在輔骨下。
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
針五分。
留二呼。
灸三壯。
此有下廉。
足陽明亦有下廉。
蓋在足者,乃下巨虛也。
上廉二穴。
在三裡下一寸。
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
針五分。
灸五壯。
此有上廉。
足陽明亦有上廉。
蓋在足者、乃上巨虛也。
三裡二穴。
在曲池下三寸。
(手陽明穴雲二寸。
)按之肉起兌肉之端。
灸三壯。
針二分。
明雲、一名手三裡。
在曲池下二寸。
三裡有二。
有手三裡。
有足三裡。
此手三裡也。
故明堂雲、一名手三裡。
是也。
銅人雲、三裡在曲池下三寸。
明堂乃雲二寸。
在手陽明穴亦雲二寸。
恐銅人本誤二字作三字也。
曲池二穴。
土也。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中。
以手拱胸取之。
針七分。
得氣先瀉後補之。
灸大良。
可三壯。
明雲、曲池、木也。
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陷中。
日灸七壯。
至二百。
且停十餘日。
更下止至二百罷。
忌同。
下雲、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紋頭。
素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
千、肘外曲頭陷中。
肘二穴。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五裡二穴。
在肘上三寸。
行向裡大脈中央。
灸十壯。
禁針。
素氣穴論雲、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
注雲、謂五裡穴也。
謂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
又曰、五裡者、尺澤之後五裡五裡有二。
其一在足厥陰肝經部。
與此穴為二。
此當為手五裡也。
素問所謂在天府下者。
指此五裡也。
注雲、尺澤之後五裡亦指此五裡也。
尺澤穴在手太陰。
臂二穴。
在肘上七寸肉端。
手陽明絡。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在肩下一夫骨罅陷宛中。
平手取之。
不得拿手令急。
其穴即閉。
宜灸不宜針。
日七壯至百。
若針、不得過三五。
過多恐惡。
忌同。
千名頭沖。
(肩在肩部。
)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少沖二穴。
木也。
一名經始。
在小指内廉端。
(明下作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針一分。
灸三壯。
明雲、一壯。
少府二穴。
火也。
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
直勞宮。
(勞宮在手厥陰。
) 針二分。
灸七壯。
明雲、三壯。
神門二穴。
土也。
一名兌沖。
在掌後兌骨端陷中。
灸七壯。
炷如小麥。
針三分。
留七呼。
陰二穴。
在掌後脈中。
去腕五分。
針三分。
灸七壯。
通裡二穴。
在腕後一寸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七壯。
靈道二穴。
金也。
去掌後寸半。
或一寸。
灸三壯。
針三分。
少海二穴。
水也。
一名曲節。
在肘内廉節後。
又雲、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屈肘得之。
針三分。
灸三壯。
甄權雲、屈手向頭取之。
治齒寒腦風頭痛。
不宜灸。
針五分。
明雲、在肘内橫紋頭。
屈手向頭取之陷宛中。
甲乙雲、穴在肘内廉即後陷中動應手。
針二分。
留三呼。
瀉五吸。
不宜灸。
下雲、灸五壯。
素注、五壯。
銅人雲、灸三壯。
明堂下經素問注皆雲灸五壯。
上經甄權皆雲不宜灸。
亦可疑矣。
非大急、亦不必灸。
青靈二穴。
在肘上三寸。
伸肘舉臂取。
灸七壯。
明下雲、三壯。
極泉二穴。
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灸七壯。
針三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少澤二穴。
金也。
一名小吉。
在手小指端。
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灸一壯。
針一分。
前谷二穴。
水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針一分。
灸一壯。
明雲、三壯。
後溪二穴。
木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灸一壯。
針一分。
明雲、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灸三壯。
腕骨二穴。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二分。
留三呼。
陽谷二穴。
火也。
在手外側腕中兌(素作銳。
)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二分。
留二呼。
養老二穴。
在手踝骨上空寸陷中。
灸三壯。
針三分。
支正二穴。
在腕後五寸。
别走少陰。
灸三壯。
針三分。
明雲、在手太陽腕後五寸。
去養老穴四寸陷中。
灸五壯。
小海二穴。
土也。
在肘内大骨外。
去肘端五分陷中。
甄權雲、屈手向頭取之。
灸三壯。
針二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中沖二穴。
木也。
在手中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陷中。
針一分。
明雲、灸一壯。
勞宮二穴。
火也。
一名五裡。
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
屈無名指着處是。
灸三壯。
明雲、針二分。
得氣即瀉。
隻一度針。
過兩度令人虛。
不得灸。
灸令肉日加。
忌同。
素注、灸三壯。
(一名掌中。
) 趙岐釋孟子雲、無名之指。
手第四指也。
今曰屈無名指着處是穴。
蓋屈第四指也。
(無名指當屈中指為是。
今說屈第四指。
非也。
) 太陵二穴。
土也。
在掌後兩筋間陷中。
針五分。
灸三壯。
内關二穴。
在掌後去腕二寸。
别走少陽。
針五分。
灸三壯。
間使二穴。
金也。
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針三分。
灸五壯。
明下雲、七壯。
(千雲。
腕後三寸。
或雲掌後陷中。
) 門二穴。
去腕五寸。
手厥陰。
針三分。
灸五壯。
曲澤二穴。
水也。
在肘内廉陷中。
屈肘取之。
灸三壯。
針三分。
留七呼。
素注、内廉下。
天泉二穴。
一名天濕。
在曲腋下二寸。
舉臂取。
針六分。
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關沖二穴。
金也。
在手小指次指端。
去爪甲角如韭葉。
針一分。
灸一壯。
忌同。
素注、三壯。
(一雲。
握拳取之。
) 液門二穴。
水也。
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
針二分。
灸三壯。
(一雲。
握拳取之。
) 中渚二穴。
木也。
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二壯。
陽池二穴。
一名别陽。
在手表腕上陷中。
針二分。
留三呼。
不可灸。
忌同。
素注、灸三壯。
外關二穴。
正少陽絡。
在腕後二寸陷中。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二壯。
明雲、三壯。
支溝二穴。
火也。
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
針二分。
灸二七壯。
忌同。
明雲、五壯素注、三壯。
(千雲。
腕後臂外三寸。
) 會宗二穴。
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針三分。
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
在臂上大交脈。
(明雲。
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支溝上一寸。
禁針。
灸七壯。
明雲:五壯。
四渎二穴。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灸三壯。
針六分。
留七呼。
天井二穴。
土也。
在肘外大骨後肘上(明堂作後。
)一寸兩筋間陷中。
屈肘得之。
甄權雲、曲肘後一寸。
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
針三分。
灸三壯。
忌同。
明雲、五壯。
素注、刺一寸。
(千。
肘後兩筋間。
) 清冷淵二穴。
在肘上二寸。
伸肘舉臂取。
灸三壯。
針三分。
消泺二穴。
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
針一分。
灸二壯。
明雲、在肩下外關腋斜肘分下行。
針六分。
灸三壯。
素注、肩下臂外關腋。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二穴。
木也。
在足大指端。
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灸三壯。
針三分。
留六呼。
千雲、足大指聚毛中。
行間二穴。
火也。
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
灸三壯。
針六分。
留十呼。
太沖二穴。
土也。
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寸半陷中。
今附。
凡診太沖脈。
可決男子病死生針。
三分。
留十呼。
灸三壯。
明雲、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中。
灸五壯。
素注、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
刺腰痛注雲、在大指本節後内間二寸。
中封二穴。
金也。
在足内踝前一寸。
仰足取之陷中。
伸足乃得之。
針四分。
留七呼。
灸三壯。
素注、内踝前寸半。
甲乙雲、一寸。
(千與素同。
又雲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
一名懸泉。
) 蠡溝二穴。
在足内踝上五寸。
别走少陽。
針二分。
留三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又雲交儀在内踝上五寸。
恐即蠡溝穴。
但别出蠡溝。
故不可曉。
蠡溝二穴。
亦名交儀。
) 中都二穴。
一名中。
在内踝上七寸骨中。
與少陰相直。
針三分。
灸五壯。
膝關二穴。
在犢鼻下二寸陷中。
針四分。
灸五壯。
(犢鼻在足陽明。
) 曲泉二穴。
水也。
在膝内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
屈膝取之。
又雲、正膝屈内外兩筋間宛宛中。
又在膝曲橫紋頭。
針六分。
灸三壯。
陰包(明堂作胞。
)二穴。
在膝上四寸股内廉兩筋間。
針六分。
灸三壯。
明雲、七壯。
五裡二穴。
在氣沖下三寸陰股中動脈。
灸五壯。
針六分。
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
氣沖在腹部第三行。
(陰廉穴氣沖同。
) 五裡有二。
其一在手陽明肘上三寸。
其一在此。
當為足五裡也。
陰廉二穴。
在羊矢下。
去氣沖二寸動脈中。
灸三壯。
即有子。
針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