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

關燈
大意 滴瀝澀痛謂之淋。

    急滿不通謂之閉。

    五淋之别。

    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

    然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

    (心法) 内因 由膏粱濃味。

    郁遏成疾。

    緻脾土受害。

    不能化精微。

    别清濁。

    使肺金無助。

    而水道不清。

    漸成淋病。

    或用心過度。

    房欲無節。

    以緻水火不交。

    心腎氣郁。

    遂使陰陽乖格。

    清濁相幹。

    蓄于下焦膀胱。

    而水道澀焉。

    (正傳) 外候 小便澀痛。

    欲去不去。

    不去又來。

    滴瀝不斷。

    甚則悶塞。

    (入門) 淋病分辨 氣淋澀滞。

    餘瀝不斷。

    血淋溺血。

    遇熱則發。

    石淋莖痛。

    溺有砂石。

    又名砂淋。

    膏淋稠濁。

    凝如膏糊。

    又名肉淋。

     勞淋遇勞即發。

    痛引氣沖。

    又名虛淋。

    (彙補) 五淋微甚 淋雖五。

    總屬于熱。

    (丹溪)初為熱淋。

    重為血淋。

    久則煎熬水液。

    或凝塊如血。

    或稠濁如膏。

    或火爍而成砂石。

    (繩墨)此即煮海為鹽之義也。

    (醫方考) 虛淋宜審 淋有虛實。

    不可不辨。

    如氣淋臍下妨悶。

    誠為氣滞。

    法當疏利。

    若氣虛不運者。

    又宜補中。

    血淋腹硬莖痛。

    知為死血。

    法當去瘀。

    然血虛血冷者。

    又當補腎。

    惟膏淋有精溺混濁之異。

    非滋陰不效。

    勞淋有脾腎困敗之狀。

    非養正不除。

    (彙補) 脈法 少陰脈沉數。

    婦人為陰瘡。

    男子為氣淋。

    凡淋症盛大而堅者生。

    虛微而澀者死。

    (彙補) 治法 治淋之法。

    在渴與不渴。

    熱在氣分。

    渴而小便不利者。

    肺中伏熱。

    火不能降。

    宜氣薄淡滲之藥。

    清金瀉火以滋水之上源。

    熱在血分。

    不渴而小便不利者。

    腎膀無陰而陽氣不化。

    宜氣味俱陰之藥。

    除熱瀉秘。

    以滋水之下源。

    (入門) 淋症忌補 凡寸腸有氣。

    小便脹。

    小腸有血。

    小便澀。

    小腸有熱。

    小便痛。

    禁用補氣之劑。

    蓋氣得補而愈脹。

    血得補而愈澀。

    熱得補而愈盛。

    水窦不行。

    加之谷道不通。

    未有見其能生也。

    (醫統) 淋病治禁 淋病發汗者死。

    輕者必便血。

    為重亡津液也。

    又淋症口渴多汗者。

    不可輕用淡滲。

    (仲景) 用藥 膀胱熱結。

    用五淋散。

    肺脾氣燥。

    用清肺飲。

    下焦陰虛。

    滋腎丸。

    下焦陽虛。

    腎氣丸。

    脾經濕痰。

    二陳湯。

    加蒼術、澤瀉、升麻、萆。

    肝經氣滞。

    逍遙散。

    加黃柏、澤瀉、山栀、青皮。

    大抵淋病莖痛。

    必用甘草梢。

    溺赤。

    用淡竹葉。

    有瘀。

    用牛膝。

    有熱。

    用木通。

    行氣。

    用青皮、木香、開郁。

    用琥珀、郁金。

    此東垣法也。

    血淋。

    用三生益元散。

    氣淋。

    用木香湯。

    膏淋。

    用萆厘清飲。

    砂淋。

    用石葦散。

    勞淋。

    用清心連子飲。

    又有積久淋病。

    用前法不效者。

    以補中益氣湯升提陽氣。

    (彙補) 【附:冷淋】 膀胱為津液之腑。

    氣化則出。

    今寒邪客于胞